【優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經歷制作作息時間表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和遵守作息時間的好習慣。
2.過程與方法:結合生活情景,體會時刻與經過時間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會根據鐘面說出經過的時間。學習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發展時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學學生珍惜時間,從小養成良好的,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制作作息時間表,并根據表提出問題。
教學難點:
簡單的時間計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學校作息時間表,實物投影
學生準備:
學具鐘,紙片
教學方法:
探討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激趣,引入。
1、談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課、放學、休息都有一定的時間。時間就像生命一樣,我們要愛惜它,科學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學校的作息時間表:認識這張表嗎?
這是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
3、組織觀察:你能從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集體交流:把你們看到的給全班同學說一說。
我們可以看出來,學生上學時間是8點20,過了8點20就遲到了。
老師引導談話,引入新課:知道作息時間表的'用處嗎?
你想自己編一張作息時間表嗎?(板書課題。)
二、制作時間表,探究簡單的時間計算。
1、出示白紙片,安排制作任務
以小組為單位,可制作在學校的作息時間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時間表。請小組成員共同商量,討論,分工合作,并用學具鐘撥一撥。
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活動。
2、體展示匯報:請每小組選代表把你們制作的作息時間表放在投影儀下,并說說你們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選出來的作息時間表,引導學生分析表里的內容:仔細看看這張表,老師有幾個問題想考考你們,如:上午10點同學們在干什么?
第二節課什么時候下課?
第一節課用了多少時間?……
誰設計的最合理?
4、鼓勵提問: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完成書上68頁的說一說。)
三、練習鞏固
1、投影書第69頁練一練第1題
教師讀題,給學生思考和動手尋找答案的時間,再請學生回答。
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撥鐘,時針走了2圈,就經過了2個小時。
2、投影第2題
請仔細看看兩個鐘面上指針有什么不同?
時針和分針指的地方不同。
這中間經過了多少時間?
1小時30分(90分鐘或1個半小時)
引導學生說一說:昨天這段時間你正在干什么?
3、投影第3題
先組織學生看懂上面三副圖的意思,先估計一下,每幅圖發生在幾點鐘?
再聯系圖意認讀鐘面時間,填寫在書上。
最后借助學具鐘撥一撥,算出中間經過的時間。
要求:學生完全理解題意后獨立完成。
(教師巡視,輔導有困難的孩子)
做完的同學在小組內訂正,相互批改,給能干的小伙伴畫上一顆☆。
四、拓展性學習
1、估一估:你上學時,路上大約用了多少時間?
2、實踐活動:請你在上學的時候,記錄一下你出發的時間和到校的時間,再算算路上經過的時間,在小組內交流,并比較一下自己估計的準不準確。
五、總結。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1、本單元教材內容
本單元是本冊教材的起始單元,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的讀寫鞏固和擴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本單元由億以內數的認識和億以上數的認識兩個部分組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安排如下表:
課題內容:
億以內的數的認識:
主題圖出現5個省(市)、自治區的總人口數,讓學生初步感知大數,了解中國的人口狀況,滲透國情教育。
億以內數的讀法:
例1北京天壇圖。呈現首都北京市人口數。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有比萬大的數。類推每相鄰兩個計算單位之間的關系,知道數級、數位。
例2讀含兩級的數。
億以內數的寫法:
例3寫含兩級的數。通過電視新聞呈現億以內的數,讓學生對照數位表寫出相應的數。滲透環保教育。
例4億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例5將整萬的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
例6將非整萬的數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近似數。
數的產生:
介紹古時人們的`記數法、記數符號(數字),介紹阿拉伯數字,自然數。
十進制計數法:
介紹數位順序表,由萬級數位擴展到億級數位;介紹十進制計數法。
億以上數的認識:
例1讀含三級的數。
例2寫含三級的數。
例3將整億的數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將非整億的數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
計算工具的認識:
介紹算盤、電子計算器。
用計算器計算:
運用計算器進行四則運算,探索計算規律。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知道億以內及以上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
(2)掌握數位順序表,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大數,會比較大數的大小,會將整萬、整億的數分別改寫成用萬和億作單位的數,會用四舍五入法把一個大數省略萬位或億位后面的尾數,求出它的近似數。
(3)在認數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數感。
3、教學重難點
億以內數的讀法及寫法,培養學生的數感。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
比長短、高矮(教科書第4-5頁例題,“想想做做”第1-5題)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認識長短、高矮和輕重的含義,體會比較的一般方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2、使學生經歷比較的活動,初步建立長短、高矮和輕重的觀念,培養初步的觀察、判斷和推理能力。
3、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與事實,培養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會比較長短、高矮和輕重。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長短、高矮和輕重是相對的。
教學具準備
主題圖、光盤。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
請一個小朋友上臺和老師比身高,請學生說一說比的結果。說明:高和矮是比較的結果。今天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好嗎?揭題。
二、聯系生活比一比
1、比長短。
(1)出示主題圖,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從上往下觀察主題圖,說說圖上畫的是哪兒?從圖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觀察兩根跳繩,通過討論和交流,弄清圖上畫的兩根跳繩就是兩個小朋友用的。
(3)指導學生用在□畫畫√的方法在書上比較兩根跳繩的長短。
(4)同桌交流比較的結果,相互說說自己是如何比較的,為全班交流做準備。
(5)交流反饋,說說比較兩根跳繩長短的方法,感受長短是比較的結果。
2、比高矮。
(1)出示主題圖,觀察,說說圖中兩個小朋友誰高誰矮。
(2)追問:從哪幅圖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兩個人的高矮?學生匯報交流,體會高矮的基本方法。
(3)請兩個學生上來,照樣子比一比。
3、比輕重。
(1)出示天平,進行介紹。
(2)掂一掂鋼筆和橡皮哪個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稱一稱,觀察誰重。
(3)看主題圖,說明石榴和柿子是從樹上采下來的,觀察一下哪個重些。指名交流。
4、體會比長短、高矮和輕重的方法。
(1)提問:圖中哪些物體之間還可以比一比長短與高矮?
(2)組織小朋友先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搜集討論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導交流。
(3)要求小組內推選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較物體,說說自己是如何比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較的結果。如兩棵樹的高矮等。
5、組織討論,加深認識。
教師出示一枝鉛筆,組織學生討論:這枝鉛筆是長還是短?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沒有比較就沒有長短、高矮之分。要討論這枝鉛筆是長還是短,必須再拿一枝鉛筆來比一比才能確定。教師拿出不同長度的鉛筆分別與之比較,使學生明確長短、高矮是相對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三、綜合運用,發展學生的比較意識
1、想想做做”第1題。
(1)光盤出示兩幅圖,觀察第一幅圖中誰的'鉛筆長,再說說第二幅圖中哪支鉛筆最長。
(2)同桌比一比鉛筆的長短。指名匯報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題。
(1)明確題目要求。
(2)學生按要求在書上練習。
(3)提問: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學生體會最高、最矮的含義。)
3、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獨立完成,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進一步體會比較的方法和策略。
4、“想想做做”第4題。
(1)讀題,學生自主練習。
(2)巡視,搜集學生的反饋信息。
(3)學生交流,說明自己的想法。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5、找幾個同學,從高到矮排排隊。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提問:今天在學習中,你比較了哪些物體,比的結果怎樣?學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學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體,比一比他們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知識與技能:
1.認真觀察圖畫,說出圖意,提出相關的乘法問題,并應用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繼續學習、體會從上面、側面、正面看到的簡單物體的不同形狀,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狀。
過程與方法:
1.認真觀察圖畫,能夠提出相關的問題
2.讓學生提出生活實際的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應用乘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3.培養小組合作意識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國慶節期間,你們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們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讓幾個同學說一說)
師:國慶節,不僅我們市,全國上下都是一派喜氣洋洋。現在我們一起走進“節日廣場”,再次感受一下節日的喜悅。(板書課題:節日廣場)
二、探索學習
(一)廣場上
1、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節日廣場”圖,你看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并體會祖國的美好)
2、師:同學們看到了祖國富強、人民歡慶的.景象,那你能根據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問題嗎?請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仔細觀察。
3、學生獨立觀察畫面,思考,把自己的問題在小組里說給其他同學聽。
4、集體交流。
各小組同學派代表,將本小組問題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學或某個小組同學回答。
(先讓學生把自己的問題在小組里說給其他同學聽,讓學生討論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用學生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驗證,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思維會更有深度。并使學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計算“相同加數的和”的問題,以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
(二)瞻仰烈士紀念碑。
1、師:同學們,在節日中,少先隊員在烈士紀念碑前,敬上隊禮,他們會對烈士說什么呢?
(指名學生說)
2、師: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鮮血、生命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烈士,更不能辜負烈士的熱血,要好好學習,長大后才能把祖國建設得更美!
(及時利用教材提供的場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對他們進行學習興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養,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
3、連一連。師:請問下面三幅圖(課本31頁)各是誰看到的?連一連,說一說每一幅圖是從紀念碑哪個面看到的。
(觀察圖畫,發揮想象力,獨立思考,動手連)
4、全班交流
三、實踐與應用
師:今天走進節日廣場,感受到祖國的欣欣向榮,還發現了許多數學知識,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你還能發現哪些乘法問題?
(加強了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及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滲透了解決問題的要求,盡可能以學生樂于接觸的、有數學價值的內容作為數學學習的題材,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到數學學習有趣,而且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
四、總結,下課。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從一個點起畫角)。
教學重點: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從一個點起畫角)。
教學難點:
用直尺畫角(從一個點起畫角)。
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
教具:
課本、電腦,實物投影儀,學生準備紅領巾、三角板、紙、兩根硬紙條做成的活動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制作嗎?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發現了一個大秘密似的叫了起來:“快來看啊,快來看,紅五星上有許多——”
學生:觀察剪好的五角星。
師:對,就是角,同學們你們觀察的真仔細。
看到這兒,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小組討論提出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哪里還有角?
(2)什么是角?
二、學習新知:
師:在圖中你發現那里有角?能上來指一指嗎?
學生:同為交流觀察到的角,再到前臺指給全班同學看。
師:你能說說觀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學生通過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話談談對角的感受。
演示角從實物(鐘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來的過程。結合剛抽出來的圖形講述什么樣的圖形是角。
學生:理解角,認識角。
師:你能給角的各部分起個名字嗎?
學生:學生給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師小結: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師:你能做一個角嗎?
學生:學生獨立做角,可能會根據情景圖的提示剪一剪、擺一擺,也可能用畫一畫,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三、認識直角:
出示情景圖
師:你能指一指圖上其他的角嗎?
學生:到情景圖上找角。
出示:
顯示在實物中抽象出來的角。
學生:觀察并再一次認識角。
師:觀察這些角,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小組交流:學生可能發現:
(1)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圖中的角形狀一樣……
師:這樣的角叫做直角,我們可以給它標上直角符號。你看,直角符號像什么?你還在哪見過直角?
學生:在直角上標上直角符號。學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你覺得自己的表現怎么樣?
五、布置作業。
提前預習下一課。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看到了什么,再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說畫面中的角,然后讓學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出對角的認識和學習。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2-14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5-30
數學上冊教案01-15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12-29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02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1-10
小學三年級上冊的教案數學03-05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通用)05-30
三年級的教案數學上冊10-10
人教版數學上冊教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