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化學教案>化學初三上冊教案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

    時間:2024-06-24 16:01:15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精品】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化學初三上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精品】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判斷酸、堿、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生。

      (2)歸納鹽的相似化學性質。

      (3)根據不同標準將物質分類。

      2、過程與方法

      (1)會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歸納。

      (2)會觀察實驗現象,并能通過討論、歸納整理實驗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化學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2)進一步增強學好化學的信心,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而學習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1、鹽的相似化學性質。

      2、物質的分類。

      【教學難點】

      鹽的化學性質。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鹽酸、碳酸鈉、碳酸氫鈉、試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帶橡皮塞的導管、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活中幾種常見的鹽及C032—(或HC03—)離子的檢驗,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鹽的相關知識。

      【活動與探究1】

      請同學們按教材P75“探究”要求進行活動。

      1、歸納出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

      2、按要求判斷表中物質能否發生復分解反應。

      【歸納總結】

      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

      1、溶于水的堿有五種:K0H、Na0H、NH3o H20、Ba(0H)2、Ca(0H)2。

      2、鉀鹽、鈉鹽、銨鹽、硝酸鹽都溶于水。

      3、鹽酸鹽不溶于水的有AgCl。

      4、硫酸鹽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

      5、碳酸鹽大多數不溶于水。

      【提出問題】

      上一單元我們學習酸堿的化學性質時,發現并歸納出了酸、堿的通性,那么鹽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呢?

      【交流討論】

      學生分組,討論并交流鹽有哪些化學性質。

      【歸納總結】

      師生互動,歸納鹽的化學性質

      1。鹽+金屬→新鹽+新金屬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

      反應條件:

      ①鹽必須為可溶性鹽;

      ②“前換后”即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屬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除K、Ca、Na外)。

      2、鹽+酸→新鹽+新酸條件:滿足復分解反應條件即可。

      3、鹽+堿→新鹽+新堿條件:①滿足復分解條件,②反應物均必須可溶。

      4、鹽+鹽→新鹽+新鹽條件:①滿足復分解條件,②反應物均必須可溶。

      【隨堂鞏固練習】

      依據鹽的化學性質及反應條件,判斷下列反應能否發生,能的請完成化學方程式,并說明理由。

      ①Zn+CuC12 ——

      ② Fe+AgC1——

      ③K+CuS04 ——

      ④MgC12+Zn——

      ⑤BaC12+HN03——

      ⑥BaC12+H2S04——

      ⑦AgN03+HC1——

      ⑧K2C03+HC1——

      ⑨BaC12+K0H——

      ⑩Mg(0H)2+CuC12——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們分組按教材P76‘討論”中的要求進行活動,然后做好歸納。

      【交流討論】

      1、根據物質的組成是否單一,可以把物質分為混合物和純凈物。

      2、在純凈物中,根據組成元素的異同,可以把它們分成單質和化合物。

      3、在單質中,可以按性質的差異把它們分為金屬單質和非金屬單質。

      4、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組成的差異把它們分成酸、堿、鹽和氧化物。

      【歸納總結】

      課后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歸納出鹽的化學性質及物質的分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應學會利用復分解反應條件及酸、堿、鹽間的反應規律,判斷酸、堿、鹽間的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并能寫出正確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課后習題

      【布置作業】

      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的內容。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2

      一、燃燒反應(描述現象要點:光或火焰,放熱,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1、碳充分燃燒:

      C+O2=點燃CO2(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空氣中:紅熱)

      (氧氣中: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產生使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

      2、碳不充分燃燒:

      2C+O2=點燃2CO(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3、硫燃燒:

      S+O2=點燃SO2(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空氣中:淡藍色火焰,放出熱量,產生具有刺激氣味的氣體)

      (氧氣中:藍紫色火焰,放出熱量,產生具有刺激氣味的氣體)

      4、磷燃燒:

      4P+5O2=點燃P2O5(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產生大量白煙,P2O5污染空氣)

      5、鐵燃燒:

      3Fe+2O2=點燃Fe3O4(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熱,生成黑色固體)

      (瓶底留少量水或細沙,防止濺落的.高溫熔化物炸裂瓶底。)

      6、鎂燃燒:

      2Mg+O2=點燃2MgO(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體)

      7、氫氣燃燒:

      2H2+O2=點燃2H2O(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產生淡藍色火焰,干冷燒杯壁有小水株)

      8、一氧化碳燃燒:

      2CO+O2=點燃2CO2(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產生藍色火焰,產生使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

      9、甲烷燃燒:

      CH4+2O2=點燃CO2+2H2O

      (產生明亮的藍色火焰)

      10、乙醇燃燒:

      C2H5OH+3O2=點燃2CO2+3H2O

      二、常見氣體制備方程式

      (一)制取氧氣

      1、過氧化氫與二氧化錳混合制氧氣:

      2H2O2=MnO22H2O+O2↑(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2、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備氧氣:

      2KClO3=MnO22KCl+O2#(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3、加熱高錳酸鉀:

      2KMnO4=加熱K2MnO4+MnO2+O2↑(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堵塞導管)

      (先撤導管后滅酒精燈:防止水倒流回試管底部而炸裂試管)

      4、加熱氧化汞:

      2HgO=加熱2Hg+O2↑(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5、電解水:

      2H2O=通電H2↑+O2↑(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電極:正氧負氫;體積比:氫二氧一;質量比:氧八氫一;加入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增強水的導電性)

      (二)制取二氧化碳

      1、石灰石跟稀鹽酸反應制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基本反應類型:復分解反應)

      2、碳酸不穩定:

      H2CO3=H2O+CO2↑(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3、高溫煅燒石灰石:

      CaCO3=高溫CaO+CO2↑(CO2工業制法,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三)制取氫氣

      1、鋅跟稀硫酸反應:

      Zn+H2SO4=ZnSO4+H2↑

      (實驗室制氫氣,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2、鋅跟稀鹽酸:

      Zn+2HCl=ZnCl2+H2↑

      (實驗室制氫氣,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3、鎂跟稀鹽酸反應:

      Mg+2HCl=MgCl2+H2↑(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三、其他方程式

      1、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O2的檢驗):

      Ca(OH)2+CO2=CaCO3↓+H2O

      2、二氧化碳溶于水:

      CO2+H2O=H2CO3(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CO2通入紫色石蕊試液,試液由紫色變為紅色)

      3、木炭粉跟氧化銅高溫共熱:

      C+2CuO=高溫2Cu+CO2↑(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黑色粉末逐漸變紅,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4、木炭粉還原氧化鐵:

      3C+2Fe2O3=高溫4Fe+3CO2↑(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5、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

      CO+CuO=加熱Cu+CO2(要有尾氣處理裝置)

      6、H2還原氧化銅:

      H2+CuO=加熱Cu+H2O(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反應前先通一段時間氣體:排盡裝置中的空氣或氧氣;反應結束后繼續通一段時間氣體,直至試卷冷卻至常溫下:防止生成的Cu重新被氧化成氧化銅)

      7、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赤鐵礦煉鐵):

      3CO+Fe2O3=高溫2Fe+3CO2

      8、一氧化碳還原四氧化三鐵(磁鐵礦煉鐵):

      4CO+Fe3O4=高溫3Fe+4CO2

      四、金屬與鹽溶液反應(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1.鐵與硫酸銅溶液:Fe+CuSO4=Cu+FeSO4

      (濕法冶銅,不能用鐵桶盛放硫酸銅溶液原理。)

      2.鋁與硫酸銅溶液:2Al+3CuSO4=Al2(SO4)3+3Cu

      (溶液由藍色逐漸變無色,固體表面有紅色物質生成)

      3.鋅與硫酸銅溶液:Zn+CuSO4=Cu+ZnSO4

      (溶液由藍色逐漸變無色,固體表面有紅色物質生成)

      4.鐵與硝酸銀溶液:Fe+2AgNO3=Fe(NO3)2+2Ag

      (溶液由無色逐漸變淺綠色,固體表面有銀白色物質生成)

      5.銅與硝酸銀溶液:Cu+2AgNO3=Cu(NO3)2+2Ag

      (溶液由無色逐漸變藍色,固體表面有銀白色物質生成)

      6.鋅與硝酸銀溶液:Zn+2AgNO3=Zn(NO3)2+2Ag

      (固體表面有銀白色色物質生成)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3

      課題1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規律的自然科學,它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

      過程和方法:通過學生間相互討論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2.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認識化學的價值。 課題分析

      化學對于初三學生來說是一門起始學科,而本課題又是化學的第一課題,能否上好這一節課,充分激發學生的

      學習興趣,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課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提出了許多富有想象力的問題,使學生親身感受到生活離不開化學,同時也感受到許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而是要靠化學家的智慧和辛勤勞動逐步實現的。由此產生了希望了解化學的強烈愿望。教材抓住這種情感,導出了“什么是化學”“化學與人類有什么關系”,并以豐富多彩的圖畫和語言,

      概述了人類認識化學、利用化學和發展化學的歷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學的魁力和學習化學的價值。

      教學策略分析

      本課題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緒言課,屬于非知識性教學,其編寫的主要意圖是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生活走進化學。這就為教師創設了較大的教學空間和教學自由度。教學中,建議通過趣味性實驗、圖片、影像資料、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等創設教學情境,使每個學生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的世界,從而產

      生濃厚的化學學習興趣,加深對化學的了解。

      設計思路

      教師引導學生做趣味性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學生看書上的彩圖,感知到化學真奇妙→學生看錄像帶,初步感知化學的重要性→帶著問題,學生看書,知道什么是化學,化學與人類的關系→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一些與化學有關的例子。初步感知“觀察”在學習化學中的重要性→假設“沒有化學”,讓學生預測世界將變成什么樣

      子,進一步感知化學的重要性→指導化學學習的方法和要求。

      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

      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設 計 意 圖

      課前準備

      課前在一張白紙上用無色酚酞寫上“化學”兩字,將紙張貼在黑板中央。

      讓學生將堿溶液

      噴向白紙,出現紅色的“化學”兩

      字。

      創設趣味性化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導入

      要求學生看教材中貓插圖、圖1-9及圖

      l-10

      看圖片思考

      讓學生在欣賞精美的圖片中感知化學的魅力,激發強烈的求知欲。 [講解]這些精美的圖片都與化學密切相關,都是用化學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產生的神奇效果。這節課,我將與大家一起走進化學世界,領略化學魅力。

      結合圖片中有關化學材料的介紹,使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樹

      立良好的化學情感。

      創設情境

      (引導發現) [播放錄像]: 走進化學世界(或幻燈片)

      [欣賞]:

      走進化學世界 利用錄像(或幻燈片)中豐富多彩、

      接近生活的畫面,創設問題情境,激

      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

      氛圍中感知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下列問題:

      l.什么是化學?

      2.化學與人類的關系?

      閱讀教材后,分小組討論,交流對化

      學的認識。

      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介紹]普通銅制品和納米銅的性質與用途,提高學生對“組成、結構、性質、

      變化規律” 的認識。

      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提高對化學科學的認識,樹立學以致用的意識。

      從人類衣、食、住、行的角度,列舉大量的事實,說明化學與人類發展密不可

      分的關系。

      引發學生對化學的親近感,感知學

      好化學的重要性。

      讓學生列舉生產、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現象或事例。

      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

      引導學生確立“從生活走進化學,

      從化學走向社會” 的學習意識。

      深入 探究 [假設]:如果沒有了化學,彩圖中的貓、小鳥、汽車等將怎樣變化? 小組討論,提交結論。

      讓學生在猜想,解疑中體驗化學知

      識的重要性。

      歸納 總結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學好化學,用好化學,能造福人類,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

      多彩。

      讓學生真正理解“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內涵,樹立學好化學、造福人類的遠大理想。 學習 方法

      1.勤思考、敢提問、善交流、常總結。 2.講規范、勤動手、細觀察、務求真。

      結合化學學科特點,在學習方法和

      學習要求上,給予指導。

      活動與作業

      1.閱讀“綠色化學”。 2.預習課題2。

      板書設計

      第一單元 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1.什么是化學?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 2.化學與人類的關系──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3.化學學習方法。

      (1)勤思考、敢提問、善交流、常總結。 (2)講規范、勤動手、細觀察、務求真。

      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并可以通過實驗等手段解決這些問題。 2. 了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

      3. 培養觀察、記錄、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評價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主要以學生的探究實驗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比較合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導、指導和輔助的作用,將學習的'主動權留給學生,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的活動中深刻理解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培養學生學生求實的探索精神。 2.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

      重點

      1.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2. 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難點

      1. 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2.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教學突破

      要想使學生理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就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的過程,所以在本課題的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教師起引導作用,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認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引導設問:我們的生活處處都離不開化學,化學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學又是以什么為基礎建立的呢?

      2. 講述:大家是否還記得《西游記》中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我們不要小看這個煉丹爐,其實古代煉丹和

      煉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學實驗室的前身。

      3. 導入新課: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的化學成果與創造都是在實驗室中反復地實驗而得出的,所以說要想學好化學就必須重視化學實驗。(板書:課題二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二、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邊做實驗邊完成下表)

      1. 陳述:既然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今天我們就通過探究一個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化學的奧秘。

      2. 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研究,講述:在點燃蠟燭前,請大家開動腦筋,運用各種手段仔細觀察蠟燭的組成、

      形狀、顏色、氣味、質地、密度等,并做好詳細的記錄。(提示學生用水作為參照物來研究蠟燭的密度) [(1)蠟燭是石蠟和棉線做的燈芯組成的;一般蠟燭為圓柱形、乳白色、固體;特殊的蠟燭,如生日蠟燭,有多種顏色和形狀,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蠟燭一般都具有輕微的氣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塊蠟燭放入水中,會發現蠟燭浮在水面上,說明蠟燭的密謀比水小。]

      3. 對學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讓學生結合蠟燭的這些性質,點燃蠟燭,觀察燃燒著的蠟燭有哪些特

      點。

      (1) 燃燒著的蠟燭有沒有聲音?形狀有沒有什么改變?[蠟燭點燃后,可以持續安靜地燃燒,不會發出響聲音,且蠟燭在燃燒過程中緩慢地變短。]

      (2) 蠟燭的火焰有什么特點?[蠟燭的火焰在輕微地閃爍,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煙生成。如果沒有風,

      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輕微的閃動。蠟燭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層:最里面一層火焰較為暗淡,底部呈淡藍色,為焰心;第二層火焰較明亮且呈圓錐形,為內焰;圍繞在最外面的第三層火焰呈黃色,明亮而不耀眼,為外焰。

      (3) 蠟燭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狀、溫度、質地上有什么變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蠟燭是濕熱的,

      而且很軟,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離火焰較遠部分蠟燭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燒著的蠟燭頂部受熱溶化形成一個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態石蠟儲存于凹槽中,浸沒著燈芯。]

      (4)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蠟燭的火焰中約一秒鐘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變化?這說明了什么?[可以看到處于火焰最外層的先變焦,第二層變化次之,最里層變化最小;這說明火焰的溫度是從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溫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溫度是最低的。

      4. 充分肯定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的表現,繼續引導:現在我們再來觀察一下蠟燭燃燒后生成了哪些物質。

      首先將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觀察燒杯壁上有什么現象發生。片刻后取下燒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蕩,又有什么現象發生?推測蠟燭燃燒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質。

      [(1)將燒杯罩在火焰上方后,過一會兒,燒杯壁有水霧生成。(2)向燒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蕩后,石灰水變渾濁。(3)說明了蠟燭燃燒時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導學生:現在請大家熄滅蠟燭,會發現有一縷白煙從燈芯飄出,立即用點燃

      的火柴去點白煙,看看有什么現象會發生。[火焰會順著白煙重新將蠟燭點燃]

      6. 提問:通過探究這個小實驗,大家得到了什么啟示?有什么感受?[第9頁] 7. 總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板書設計 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一、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步驟 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

      點燃前

      組成 顏色 狀態 密度 硬度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4

      初三化學

      備課時間

      備課地點

      接待室

      參加教師

      缺席教師

      無

      備課內容

      《自然科學》第六冊第一章第四單元:鹽的性質

      備課過程

      學生基本知識情況分析

      1、 學生在學習過第五冊、第六冊前面的幾節后,對金屬的活動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對酸、堿的分類和化學性質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對本單元中鹽的分類和化學性質的掌握。

      2、 學生的生活常識,對課本中提到的鹽和生活中吃的食鹽容易混淆。

      3、 鹽與金屬反應的知識點中,鹽必須是溶液、金屬單質必須在鹽中金屬的前面,金屬除鉀、鈣、鈉、鋇之外是學生較容易忽略的問題。

      4、 鐵元素的變價問題,對于特別是中偏下的同學還需要鞏固。

      5、 鹽與酸、鹽與堿、鹽與鹽之間的反應兩者都必須符合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本單元的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包括重點、難點、目標達成度等)

      一、一、基本內容

      1、 重點:1、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2、鹽的化學性質

      2、 難點:鹽的化學性質;愛國主義和辯證觀的情感體驗與升華;對學習方法的培養,特別是強調學習對比的實驗方法。

      3、 目標:

      1)掌握根據復分解反應條件來判斷鹽與鹽、鹽與酸、鹽與堿之間能否反應

      2)了解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

      3)會用金屬活動性順序來判斷金屬能否跟鹽溶液反應。

      4)記住鹽的化學性質,會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5)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認識量變到質變的具體事例,初步揭示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6)通過鐵與硫酸、銅與硝酸銀反應的實驗的分析,使學生樹立外因和內因辯證統一的觀點;使學生逐步體驗到物質、條件、環境之間相互制約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普遍性。

      重點課時的設計思路和教學方法(不夠可另附紙)

      § 鹽的性質

      教學目的

      知識:掌握鹽的一些化學性質和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用途;可用鹽溶液來制取單質的金屬,鞏固掌握制酸、制堿的方法。

      能力:培養學生閱讀和自學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化學計算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物質的共性與個性及其它之間的區別。培養學生依據事實解決問題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1、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2、鹽的化學性質

      [提問] 根據已學過的知識分析找出鹽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一)鹽(溶入水或溶入酸)+ 酸— 新鹽 + 新酸—是常用的一種制酸方法。

      AgNO3 + HCl— BaCl2 + H2SO4—CaCO3 + HCl— NaHCO3+H2SO4—[討論] 這類反應要發生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小結] 鹽必須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

      (二)鹽(可溶) + 堿(可溶)— 新鹽 + 新堿—是常用的一種制堿方法。

      [練習] 完成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Ba(OH)2+Na2SO4— FeCl3 + KOH —

      [小結] 鹽和堿必須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三)金屬 + 鹽(可溶)— 新金屬 + 新鹽

      [討論] 金屬跟鹽的反應需要滿足什么條件?[小結] 由上述三個實驗可知金屬跟鹽不一定都能發生置換反應,跟金屬的活 動性有直接關系。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屬才能把排在 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不以H為界限)。注意:反復強調“鹽溶液”,即鹽必須可溶。[提問] 越活潑的金屬越容易把排在他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嗎?

      [觀察] 未見有紅色銅出現。[講解] 不要用K、Ca、Na、Ba去置換鹽溶液中的金屬。例如:Na + H2O ==NaOH + H2↑ 2NaOH + CuSO4==Cu(OH)2 ↓+ Na2SO4[小結]鹽與金屬反應的條件:鹽必須可溶,單質金屬必須比鹽中金屬活潑,單質金屬除K、Ca、Na、Ba不能與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

      從性質(2)可以看出鹽中的金屬離子可與堿中的OH—結合生成新的堿。

     實驗2、BaCl2 + Na2SO4 —[觀察] 實驗1、2都有沉淀生成。(獨立寫出以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四)鹽(可溶)+ 鹽(可溶)—新鹽+新鹽[討論] 此類反應要發生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小結]兩種鹽必須都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以上所學過的鹽與酸、鹽與堿、鹽與鹽之間的反應,以及以前學過的中和反應等都屬于復分解反應。酸、堿、鹽之間是不是都能發生復分解反應呢?

      1、 學性質(1)、金屬 + 鹽(可溶) 新金屬 + 新鹽Zn + CuSO4 ==ZnSO4 + CuCu + Hg(NO3)2 ==Hg + Cu(NO3)2條件: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屬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不要用K、Ca、Na 置換鹽溶液中的金屬

      (2)鹽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新鹽 + 新酸AgNO3 + HCl==AgCl↓+ HNO3BaCl2 + H2SO4==BaSO4↓+ 2HCl

      (3)鹽(可溶) + 堿(可溶) 新鹽 + 新堿CuSO4 + 2NaOH ==Cu(OH)2↓ + Na2SO4FeCl3+ 3KOH ==Fe(OH)3↓ + 3KCl

      (4)鹽(可溶)+ 鹽(可溶) 兩種新鹽AgNO3+ NaCl ==AgCl↓ + NaNO3BaCl2 + Na2SO4==BaSO4↓ + 2NaCl

      二、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反應物:必須可溶(包括可溶入酸)(2)、生成物: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

      3、NaCl + KNO3 — 4、Mg(OH)2 + CuSO4—5、BaCO3 + HCl — 6、Ba(NO3)2 + MgSO4 —[課內練習]書P16、P17附:[課外練習]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5

      教學重點:

      有關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

      教學難點:

      1.理解溶液組成的含義。

      2.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中,涉及溶液體積時的計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說某溶液是濃還是稀,但濃與稀是相對的,它不能說明溶液中所含溶質的確切量,因此有必要對溶液的濃與稀的程度給以數量的意義。

      (板書)第五節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

      (設問)在溶液中,溶質、溶劑或溶液的量如果發生變化,那么對溶液的濃稀會有什么影響?

      (講述)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很多,本節重點介紹溶質質量分數。

      (板書)1.溶質的質量分數

      定義:溶質的質量分數是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

      2.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數學表達式:

      溶質的質量分數=溶質的質量溶液的質量

      (提問)某食鹽水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6%,它表示什么含義?

      (講述)這表示在100份質量的食鹽溶液中,有16份質量的食鹽和84份質量的水。

      (板書)二一定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質質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劑質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驟:計算、稱量、溶解。

      小結:對比溶解度和溶質的質量分數。

      第二課時

      (板書)三有關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

      (講述)關于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1.已知溶質和溶劑的量,求溶質的質量分數。

      例1從一瓶氯化鉀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鉀固體,試確定這瓶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答:這瓶溶液中氯化鉀的質量分數為14%。

      2.計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質和溶劑的量。

      例2在農業生產上,有時用質量分數為10%~20%食鹽溶液來選種,如配制150千克質量分數為16%的食鹽溶液,需要食鹽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鹽的質量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質量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鹽溶液需食鹽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釋和配制問題的計算。

      例3把50克質量分數為98%的稀釋成質量分數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

      答:把50克質量分數為98%稀釋成質量分數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質量分數為20%溶液需要質量分數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質量分數為20%溶液的密度為,質量分數為98%的密度為。

      設需質量分數為98%的體積為x

      由于被稀釋的溶液里溶質的質量在稀釋前后不變,所以濃溶液中含純的`質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純的質量。

      答:配制500mL質量分數為20%溶液需63.2mL質量分數為98%

      (講述)除溶質的質量分數以外,還有許多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在使用兩種液體配制溶液時,可以粗略的用體積分數來表示:

      例:用70體積的酒精和30體積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體積約為100毫升(實際略小)該溶液中酒清的體積分數約為70%。

      小結:

      要理解溶質質量分數和溶液體積分數的概念,熟練掌握溶質質量分數的有關計算。

      特殊反應類型

      特殊的反應類型:往往是題目的隱性突破口。

      (1)單質A+化合物B→單質C+化合物D

      即置換反應,可以是金屬置換出金屬(最常見的是鋁熱反應)或金屬置換出非金屬(被置換出來的非金屬應該是還原產物,而還原產物在一定條件下具有一定的還原性,故通常是H2或C),也可以是非金屬置換出非金屬(常見的是鹵素單質之間的置換或F2置換出O2、當然鹵素都能置換出S,另外C可以置換出Si、H2)或非金屬置換出金屬(此時的非金屬必作還原劑,而常見的還原性非金屬只有C和H2)。

      (2)A的化合物+A的化合物→A的單質+化合物B

      該反應通常是一個歸中到單質的反應,該單質必為非金屬單質,常見的是S、Cl2、N2。

      (3)單質A+強堿→兩種含A元素的化合物

      該反應是一個堿性歧化反應,單質A通常是X2或S;

      (4)單質A+單質B→化合物C;C+單質A→化合物D

      綜合以上兩個反應,可知A、B兩種元素可以形成C、D兩種以上的化合物,其中必定有一種元素有變價。若有變價的元素是金屬,則必為Fe;若有變價的元素為非金屬則該元素通常是C、N、S或O等,故以上C、D分別是NO、NO2或CO、CO2、或SO2、SO3或Na2O、Na2O2等。

      (5)一種物質分解得到兩種以上產物:

      常見的有KMnO4、NaHCO3、NH4HCO3、(NH4)2CO3、NH4I、Cu2(OH)2CO3等的分解。

      (6)多種物質化合得到一種物質:

      如Fe(OH)2+O2+H2O;NOx+O2+H2O等

      (7)電解類型(惰性電極):

      生成兩種產物:電解質分解型或電解水型或熔融的NaCl等。

      生成三種產物:放氧生酸型或放氫生堿型。

      生成三種氣體:電解氨水或NH4Cl溶液。

      (8)與化工生產有關的反應:

      如制漂白粉、制生石灰、工業合成氨、氯堿工業、硫酸工業、硝酸工業、玻璃工業等。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6

      第二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

      (1) 盛放紅磷的集氣瓶內,除了水,還有什么? (空氣)

      總結【講述】兩百多年前,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做的實驗與我們今天的實驗異曲同工。打開課本課本26頁。

      【講述】在十九世紀末以前,人們深信空氣中僅含有氧氣和氮氣。后來陸續發現了氦、氖、氬、氪、氙等稀有氣體,才認識到空氣中除了氧氣和氮氣之外,還有其他的成分。目前人們已能用實驗方法精確的測定空氣的'成分。實驗表明,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

      德育教育:通過空氣成分發現過程的學習,認識到科學研究過程中美的真諦在于求真,作為科學家最大的美德是嚴謹的科學態度,要敢于質疑權威。了解,最初化學研究的手段

      混合物: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物質 這些物質之間沒有發生反應,各自保持著各自的性質。

      題2 氧氣

      鐵絲銀白色固體在空氣中持續加熱發紅,離火后變冷。

      【下定義】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化合反應 多變一

      硫黃色固體微弱、淡藍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燃燒,產生明亮、藍紫色火焰,放熱,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S + O2 SO2

      紅磷暗紅色粉末狀固體微弱的黃色火焰,放出熱量。生成白煙發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熱量。生成白煙4P + 5 O2 2 P2O5

      鐵絲銀白色固體在空氣中持續加熱發紅,離火后變冷。

      在實驗室里,我們通常采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加熱氯酸鉀或高錳酸鉀的方法來制取氧氣。

      二、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討論】

      (1)在一定量的氯酸鉀中加入少量的高錳酸鉀,是否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速率?為什么?

      答: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速率。因為高錳酸鉀受熱后容易分解,生成物中有二氧化錳,二氧化錳可以降低氯酸鉀分解的溫度,因此可以加快氯酸鉀的分解速率。

      (2)高錳酸鉀是不是該反應的催化劑?為什么?

      答:高錳酸鉀不是該反應的催化劑。因為高錳酸鉀受熱易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質,在反應前后,高錳酸鉀的質量和化學性質都發生改變,因此高錳酸鉀不是該反應的催化劑。但是高錳酸鉀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錳是加快氯酸鉀分解反應的催化劑。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7

      一、質量守恒定律

      1.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抓住“五個不變”、“兩個一定改變”及“一個可能改變”,即:

      2.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實驗現象的一般步驟為:

      (1)說明化學反應的反應物、生成物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應該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各生成物質量總和;

      (3)與題目中實驗現象相聯系,說明原因。

      3.應用質量守恒定律時應注意:

      (1)質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釋化學變化而不能解釋物理變化

      (2)質量守恒只強調“質量守恒”不包括分子個數、體積等方面的守恒

      (3)“質量守恒”指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相等,不包括未參加反應的物質的質量,也不包括雜質。

      二、化學方程式計算

      1、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步驟

      (1)寫:正確寫出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式

      (2)配:配平化學方程式

      (3)注:注明反應條件

      (4)標:如果反應物中無氣體(或固體)參加,反應后生成物中有氣體(或固體),在氣體(或固體)物質的化學式右邊要標出“↑”(或“↓”).若有氣體(或固體)參加反應,則此時生成的氣體(或固體)均不標箭頭,即有氣生氣不標“↑”,有固生固不標“↓”

      2.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的步驟

      (1)設:根據題意設未知量

      (2)方:正確書寫有關化學反應方程式

      (3)關: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質量關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簡要的寫出答案

      3、有關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常用公式

      4、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要領可以歸納為:

      化學方程式要配平,需將純量代方程;

      量的單位可直接用,上下單位應相同;

      遇到有兩個已知量,應找不足來進行;

      遇到多步的反應時,關系式法有捷徑。

      三、有關溶液的計算

      應熟練掌握本部分常用的計算公式和方法

      公式一:溶質的質量分數

      =溶質質量/溶液質量×100%

      =溶質質量/(溶質質量+溶劑質量)×100%

      公式二:溶液的稀釋與濃縮

      M濃×a%濃=M稀×b%稀

      =(M濃+增加的溶劑質量)×b%稀

      公式三:相對溶質不同質量分數的`兩種溶液混合

      M濃×a%濃+M稀×b%稀=(M濃+M稀)×c%

      公式四:溶液中溶質的質量

      =溶液的質量×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溶液的體積×溶液的密度

      四、常用公式計算

      10.相對原子質量

      =某元素一個原子的質量/一個碳原子質量的1/12

      11.設某化合物化學式為AmBn

      ①它的相對分子質量

      =A的相對原子質量×m+B的相對原子質量×n

      ②A元素與B元素的質量比

      =A的相對原子質量×m:B的相對原子質量×n

      ③A元素的質量分數ω

      =A的相對原子質量×m/AmBn的相對分子質量

      五、解題技巧計算

      1、守恒法

      例1某種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經分析測得Mg元素的質量分數為38.4%,求溴(Br)元素的質量分數。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價總數=元素的負價總數,因此,Mg原子數×Mg元素的化合價數值=Br原子數×Br元素的化合價數值+O原子數×O元素的化合價數值。

      解:設混合物的質量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質量為a克,

      則38.4/24×2=a/80×1+(100-38.4-a)/16×2

      a=40(克),故Br%=40%

      2.巧設數據法

      例2將w克由NaHCO3和NH4HCO3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熱,排出氣體后質量變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質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殘留固體僅為Na2CO3,可巧設殘留固體的質量為106克,則原混合物的質量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極植法

      例3取3.5克某二價金屬的單質投入5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18.25%的稀鹽酸中,反應結束后,金屬仍有剩余;若2.5克該金屬投入與上述相同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的稀鹽酸中,等反應結束后,加入該金屬還可以反應。該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A.24 B.40 C.56 D.65

      解析:鹽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為50克×18.25%=9.125克,9.125克鹽酸溶質最多產生H2的質量為=0.25克。

      答案:A

      由題意知,產生1克H2需金屬的平均質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該金屬為二價金屬,故該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小于28,大于20。

      4.十字交叉法

      例4取100克膽礬,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質質量分數為40%的硫酸銅溶液?

      解析:結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質質量分數為160/250×100%=64%。

      解:設加水(溶質質量分數可看成0%)的質量為x,則

      5.估算法

      例5將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質的(NH4)2SO4樣品,在加熱的條件下,與過量的NaOH反應,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為17克/22.4升),則樣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質是()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設樣品為純(NH4)2SO4,則由(NH4)2SO4→2NH3可知,能產生4.48升NH3,大于4.3升。

      因此樣品中的雜質造成樣品NH4+的含量小于純(NH4)2SO4中NH4+的含量。這就要求選項的兩種物質中至少有一種物質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

      可將備選答案化學是變形后進行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部分“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選D。

      今天的內容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11-29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06-24

    初三化學上冊教案06-12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薦)06-24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7篇12-03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7篇)12-04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6篇12-07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8篇11-30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8篇)12-01

    化學初三上冊教案(通用10篇)06-19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视频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第一区第二区 | 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五月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久久 | 亚洲变态另类天堂AV手机版 | 网爆热门视频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