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物理教案>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時間:2024-06-16 09:22:09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教案大全(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物理教案大全(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

      1、在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了解曲線運動的特點,速度方向在該點切線方向上且時刻在變,因此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2)了解曲線運動的條件:合外力與速度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3)根據學生理解能力,可將曲線運動的條件深化,即平行速度的力只改變速度大小;垂直速度的力只改變速度方向,可根據力的效果將合外力沿速度方向和垂直速度方向分解;

      (4)了解合運動、分運動,掌握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5)由分運動的性質及特點綜合判斷合運動的性質及軌跡。

      2、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有關教學軟件,并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總結概括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曲線運動的條件,以及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處理復雜運動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并激發學生興趣。

      3、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研究船渡河運動,假設水不流動,可以想象出船的分運動;又假設船發動機停止工作,可想象出船只隨水流而動的另一分運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運用物理學抽象思維的基本方法。

      1、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曲線運動為什么是變速運動,理解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定則;

      2、已知兩個分運動的性質特點,判斷合運動的性質及軌跡,學生不容易很快掌握,是教學的難點,解決難點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把每個分運動的初始值(包括初速度、加速度以及每個分運動所受的外力)進行合成,最終還是用合運動的初速度與合外力的方向關系來判斷。

      1、乒乓球、小鐵球、細繩。

      2、斜槽、條形磁鐵、鐵球、投影儀、計算機軟盤、彩電。

      機械運動可以劃分為平動和轉動,而平動又可以劃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所以曲線運動屬于平動形式,做曲線運動的物體仍然可以看成一個質點,曲線運動比直線運動更為普遍。例如,車輛拐彎;月球繞地球約27天轉一圈;地球繞太陽約一年轉一周;太陽繞銀河系中心約2.2億年轉一周。

      因為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連續發生變化,我們很難直觀物體在某時刻的速度方向。可以設想如果某時刻的速度方向不再發生變化,物體將沿該時刻的.速度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然后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想象幾種現象。

      (1)讓學生回答,繩拉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圓周運動,當繩斷后小球將沿什么方向運動?(沿切線方向飛出)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繩斷后小球速度方向不再發生變化,由于慣性,從即刻起小球做勻速直線運動,沿切線飛出。

      (2)教材內容:砂輪磨刀使火星沿切線飛出,引導學生分析原因:被磨掉的熾熱微粒速度方向不再改變,由于慣性以分離時的速度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又如,讓撐開的帶有雨滴的雨傘旋轉,雨滴沿傘邊切線方向飛出(與上例同理)。

      (3)在想象與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得出: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在某時刻的瞬時速度方向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上。并引導學生注意到:曲線運動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能同時變化,但速度的方向是一定改變的,速度是矢量,方向一定變,速度就一定變,所以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由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可知,速度的變化一定產生加速度,而加速度必然由外力引起,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并且方向相同。隨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如果合外力與速度在同一直線上,物體將做什么樣的運動?(變速直線運動)

      (2)繩拉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速度大小不變的圓周運動,繩子的拉力T起什么作用?(改變速度方向)

      (3)演示實驗(用投影儀或計算機軟件):讓小鐵球從斜槽上滾下,小球將沿直線OO′運動。然后在垂直OO′的方向上放條形磁鐵,使小球再從斜槽上滾下,小球將偏離原方向做曲線運動。又例如讓小球從桌面上滾下,離開桌面后做曲線運動。

      (4)觀察實驗后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如下:

      ①平行速度的力改變速度大小;

      ②垂直速度的力改變速度的方向;

      ③不平行也不垂直速度的外力,同時改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④引導學生得出曲線運動的條件:合外力與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物體的運動往往是復雜的,對于復雜的運動,常常可以把它們看成幾個簡單的運動組成的,通過研究簡單的運動達到研究復雜運動的目的。

      ①把注滿水的乒乓球用細繩系住另一端固定在B釘上,乒乓球靜止在A點,畫出線段BB′且使AB≈BB′(如圖5),用光滑棒在B點附近從左向右沿BB′方向勻速推動吊繩,提示學生觀察乒乓球實際運動的軌跡是沿AB′方向,幫助學生分析這是因為乒乓球同時參與了AB方向和BB′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的結果,而這兩個分運動的速度都等于棒的推動速度。小球沿豎直方向及沿BB′方向的運動都是分運動;沿AB′方向的是合運動。分析表明合運動的位移與分運動位移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

      ②船渡河問題:可以看做由兩個運動組成。假如河水不流動而船在靜水中沿AB方向行駛,經一段時間從A運動到B(如圖6),假如船的發動機沒有開動,而河水流動,那么船經過相同的一段時間將從A運動到A′,如果船在流動的河水中開動同時參與上述兩個運動,經相同時間從A點運動到B′點,從A到B′的運動就是上述兩個分運動的合運動。

      注意:船頭指向為發動機產生的船速方向,指分速度;船的合運動的速度方向不一定是船頭的指向。這里的分運動、合運動都是相對地球而言,不必引入相對速度概念,避免使問題復雜化。

      ①用分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求合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運動的合成。反之由合運動求分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運動的分解。

      ②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遵守矢量運算法則,即平行四邊形法則。例如:船的合位移s合是兩個分位移s 1 s 2的矢量和;又例如飛機斜向上起飛時,在水平方向及豎直方向的分速度分別為v 1 =vcosθ,v 2 =vsinθ,其中,v是飛機的起飛速度。如圖7所示。

      ①兩個勻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一定是勻速直線運動。提問學生為什么?(v合為恒量)

      ②提出問題:船渡河時如果在AB方向的分運動是勻加速運動,水仍然勻速流動,船的合運動軌跡還是直線嗎?學生思考后回答并提示學生用曲線運動的條件來判斷,然后引導學生綜合概括出判斷方法:首先將兩個分運動的初始運動量及外力進行合成,然后用合運動的初速度及合運動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關系進行判斷。合成結果可知,船的合速度v合與合外力F不在同一直線上,船一定做曲線運動。如鞏固知識讓學生再思考回答:兩個不在同直線上初速度都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是什么運動?

      (勻加速直線運動)

      (1)通過此例讓學生明確運動的獨立性及等時性的問題,即每一個分運動彼此獨立,互不干擾;合運動與每一個分運動所用時間相同。

      (2)關于速度的說明,在應用船速這個概念時,應注意區別船速v船及船的合運動速度v合。前者是發動機產生的分速度,后者是合速度,由于不引入相對速度概念,使上述兩種速度容易相混。

      (3)問題的提出:河寬H,船速為v船,水流速度為v水,船速v船與河岸的夾角為θ,如圖9所示。

      ①求渡河所用的時間,并討論θ=?時渡河時間最短。

      ②怎樣渡河,船的合位移最小?

      分析①用船在靜水中的分運動討論渡河時間比較方便,根據運動的獨立性,渡河時間

      分析②當v船>v水時,v合垂直河岸,合位移最短等于河寬H,根向與河岸的夾角。

      1、曲線運動的條件是F合與v不在同一直線上,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為曲線的切線方向。

      2、復雜運動可以分解成簡單的運動分別來研究,由分運動求合運動叫運動的合成,反之叫運動的分解,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

      3、用曲線運動的條件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知識可以判斷合運動的性質及合運動軌跡。

      最后一例題可作為思考題先留給學生。在學生思考后講解效果更好。

    高中物理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道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情況,并能進行相關計算。

      2.通過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在能量轉化過程中的對比,提高歸納總結、對比分析的能力。

      3.提高物理學習興趣,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知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

      【難點】純電阻、非純電阻電路的區分,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在能量轉化過程中的區別。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提問焦耳定律討論的'是電路中怎樣的能量轉化情況?學生回答電能完全轉化為內能的情況。

      進一步提問:實際中有些電路除含有電阻外還含有其他負載,如電動機,那電動機的能量轉化情況又是如何呢?進而引入新課——《電路中的能量轉化》。

      (二)新課講授

      1.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

      提問:結合生活經驗,電動機是將消耗的電能全部轉化成機械能了嗎?

      學生回答:電動機除了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以外,還有一部分電能轉化成了內能。

      小組討論:當電動機接上電源后,會帶動風扇轉動,這里涉及哪些功率?功率間的關系又如何?

    高中物理教案3

      名師導航

      ●重點與剖析

      一、自由落體運動

      1.定義: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思考: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是否相同?為什么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與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不同?

      在空氣中與在真空中的區別是,空氣中存在著空氣阻力.對于一些密度較小的物體,例如降落傘、羽毛、紙片等,在空氣中下落時,受到的空氣阻力影響較大;而一些密度較大的物體,如金屬球等,下落時,空氣阻力的影響就相對較小了.因此在空氣中下落時,它們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體都只受到重力,同時由靜止開始下落,都做自由落體運動,快慢相同.

      2.不同物體的下落快慢與重力大小的關系

      (1)有空氣阻力時,由于空氣阻力的影響,輕重不同的物體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較重的物體下落得較快.

      (2)若物體不受空氣阻力作用,盡管不同的物體質量和形狀不同,但它們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二、自由落體加速度

      1.自由落體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2.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自由落體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處的自由落體加速度一般不同.

      規律:赤道上物體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極處重力加速度最大;物體所處地理位置的緯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律動規

      因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所以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論都適用于自由落體運動.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關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論:Δh=gT2

      ●問題與探究

      問題1 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與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相同嗎?你有什么假設與猜想?

      探究思路:物體在真空中下落時,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氣阻力,此時物體的加速度較大,整個下落過程運動加快.在空氣中,物體不但受重力還受空氣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時物體加速度較小,整個下落過程較慢些.

      問題2 自由落體是一種理想化模型,請你結合實例談談什么情況下,可以將物體下落的運動看成是自由落體運動.

      探究思路:回顧第一章質點的概念,談談我們在處理物理問題時,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需要,如何抓住問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種理想化的模型,使復雜的問題得到簡化,進一步理解這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問題3 地球上的不同地點,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相同嗎?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點,同一物體所受的重力不同,產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來講,越靠近兩極,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就越大;離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題與精析

      例1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從靜止開始下落的物體一定做自由落體運動

      B.若空氣阻力不能忽略,則一定是重的物體下落得快

      C.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總是垂直向下

      D.滿足速度跟時間成正比的下落運動一定是自由落體運動

      精析:此題主要考查自由落體運動概念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是指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選項A沒有說明是什么樣的物體,所受空氣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選項C中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應為豎直向下,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都與時間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體運動.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對自家屋頂滴下的水滴進行觀察,發現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時間為1.5 s,他由此估計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間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樣估算的嗎?

      精析:粗略估計時,將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體,g取10 m/s2,由落體運動的規律可求得.

      答案:設水滴落地時的速度為vt,房子高度為h,則: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綠色通道:學習物理理論是為了指導實踐,所以在學習中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要從實際出發,各種因素是否對結果產生影響都應具體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體最后1 s下落了25 m,則物體從多高處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題中的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加速度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體最后1 s的位移為25 m,如果假設物體全程時間為t,全程的位移為s,該物體在前t-1 s的時間內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設物體從h處下落,歷經的時間為t.則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體從離地45 m高處落下.

      綠色通道:把物體的自由落體過程分成兩段,尋找等量

    高中物理教案4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學習了一種新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即根據實驗數據作出圖像,圖像反映物理規律,這是我們通過實驗探求自然規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徑。應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真正讓學生自己能畫出圖像,并練習分析圖像所代表的過程或規律。

      瞬時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學生在高中階段第一次接觸“極限”的思想,如何正確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應從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時速度;另一方面從物體運動的s—t圖象上采用無限分割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圖像的斜率表示物體的瞬時速度。

      二、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的意義

      (2)知道瞬時速度是精確描述變速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3)理解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4)知道公式和圖像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數學工具,它們各也所長,可以相互補充。

      (5)培養學生用多種手段處理問題的能力

      (6)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及思維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實驗討論、啟發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

      (2)從知識是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思想中,培養學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唯物主義觀點。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高一學生男女比例相當,由于是普通高中生,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差,而且基礎差,但是學生比較刻苦,學習物理的興趣還是很濃厚。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講授法、實驗演示法、啟發式,隨機通達式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多媒體教室、視頻、、動畫、投影儀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

      一、引入新課播放:劉易斯百米賽跑視頻前面作業中我們已經算過的劉易斯在百米賽跑過程中每個10m內的平均速度,只能大體反映劉易斯在百米賽跑中的快慢變化情況.為了對變速運動作精確的描述,還需要引入瞬時速度的概念。

      學生討論總結: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運動的快慢,不能精確地描述

      為真實情境進行設計:劉易斯百米賽跑視

      二、新課教學

      運動物體在某一瞬間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instantaneous velocity)。平時說到的百米賽跑運動員沖線的速度,子彈飛出槍口的速度、飛船與運載火箭分離時的速度等,都是瞬時速度。

      瞬時速度的方向跟物體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時速率(instantaneous speed,簡稱速率)。汽車行駛中速度計上指示的數值就是瞬時速率(如課本P32圖1—21)。

      實驗探究——用光電門測量瞬時速度

      實驗裝置如課本P33圖1—22,使一輛小車從一端墊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裝有光電門,其中A管發出光線,B管接收光線。當固定在車上的遮光板通過光電門時,光線被阻擋,記錄儀上可以直接讀出光線被阻擋的時間。這段時間就是遮光板通過光電門的時間。根據遮光板的寬度Δs和測出的時間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過光電門的平均速度(v=Δs/Δt)。由于遮光板的寬度Δs很小,因此可以認為,這個平均速度就是小車通過光電門的瞬時速度。

      學生理解瞬時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叫速率),又有方向(物體的運動方向)。

      播放實驗視頻

      真是情境

      播放實驗視頻

      討論與思考(課本P33)之后學習S-T圖像討論與思考(課本P33)物體的運動情況,除了用語言文字和數學公式描述外,還可以直觀地用圖像來描述,給出了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作勻速直線運動時在不同時刻的位移。

      時間

      t/s04.910.015.119.9

      位移

      s/m0100200300400

      提問:請同學以上面圖表所給出的數據,以橫軸為(t)軸,縱軸為位移(s)軸,用描點法作圖,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像,s與t存在一個什么函數關系?

      教師邊看邊指導,然后把同學所畫的圖像在投影儀(實物)上打出。

      總結:可以看出幾個點幾乎都在過原點的一條直線上。s與t成正比。

      提問:圖像如何反映汽車運動的速度?

      總結:圖像的斜率反映物體運動的速度。

      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公式來表示,也可以用圖像來表示,利用圖像可以比較方便地處理實驗(或觀測)結果,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以后我們還會遇到更多的用圖像來處理物理量之間的變化規律,所以,現在我們就要重視圖像的'學習。

      學生模擬現場

      投影儀

      案例分析請把龜兔賽跑的過程粗略地用s—t圖像表示出來。(提示:烏龜和兔子從同一地點出發,假定跑動過程都是勻速直線運動。)

      分析與解答:

      開始時,兔子的速度大,反映在圖像上,是它的斜率比較大(比較陡),在同一時間內,兔子通過的位移大。接著,驕傲的兔子打瞌睡了,時間不停地流逝,兔子的位移沒有變化。烏龜的速度雖然小,卻一直不停地向前做勻速直線運動。等到兔子猛然醒來,發現烏龜已快接近終點了,于是,兔子以更大的速度向前奔(圖像的斜率更大),可為時已晚,最后烏龜取得了勝利。(s—t圖像如下圖。)

      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播放龜兔賽跑的動畫

      教學流程圖

      七、教學評價設計

      知識點教學目標評價方法備注

      瞬時速度知道課堂檢測

      位移-時間圖像理解課堂作業

      八、幫助和總結

      本節學習了一種新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即根據實驗數據作出圖像,圖像反映物理規律,這是我們通過實驗探求自然規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徑。應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真正讓學生自己能畫出圖像,并練習分析圖像所代表的過程或規律。

      瞬時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學生在高中階段第一次接觸“極限”的思想,如何正確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應從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時速度;另一方面從物體運動的s—t圖象上采用無限分割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圖像的斜率表示物體的瞬時速度。

      本節教學主要采用自己動手、類比對照等方法,使圖像中的物理意義便的很簡單,很清楚,使學生從簡單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多角度處理物理問題,為以后講述圖像打下較扎實的基礎。

    高中物理教案5

      熱力學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教學 目標

      (1)知道熱力學第一定律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2)對熱力學第一定律的數學表達式有簡單認識

      (3)知道永動機是不可能的

      教學 建議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節由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引出熱力學第一定律及其數學表達式,在此基礎上結合以往的知識總結出能量守恒定律,最后通過能量守恒定律闡述永動機是不可能的.

      分析二: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知,物體內能的改變量 ,運用此公式時,需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號:物體內能增加時, 為正,物體內能減少時, 為負;外界對物體做功時, 為正,物體對外界做功時, 為負;物體吸收熱量時, 為正,物體放出熱量.

      分析三:各種形式的能量在轉化和轉移過程中保持總量不變,無任何附加條件,而某種或幾種能的守恒是要有條件的(例如機械能守恒需要對于系統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

      教法建議

      建議一:在講完熱力學第一定律后,給出其表達式,為增進學生對其理解,最好能舉出實際例子,應用熱力學第一定律計算或解釋.

      建議二:在講能量守恒定律后,最好能用它對以往所學知識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要使學生認識到能量守恒定律是一個普遍的規律,熱力學第一定律是其一個具體表達形式.另外,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闡述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義,可以簡單介紹一下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教學 設計示例

      教學 重點:熱力學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教學 難點:永動機

      一、熱力學第一定律

      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運用此公式時,需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號:物體內能增加時, 為正,物體內能減少時, 為負;外界對物體做功時, 為正,物體對外界做功時, 為負;物體吸收熱量時, 為正,物體放出熱量時, 為負.

      例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吸收熱量,其內能必增加

      B、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必增加

      C、物體吸收熱量,同時對外做功,其內能可能減少

      D、物體溫度不變,其內能也一定不變

      答案:C

      評析:在分析問題時,要求考慮比較周全,既要考慮到內能包括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又要考慮到改變內能也有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

      例題2:空氣壓縮機在一次壓縮中,空氣向外界傳遞的熱量2.0 ×10 5 J,同時空氣的內能增加了1.5 ×10 5 J. 這時空氣對外做了多少功?

      解: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 知

      1.5 ×10 5 J - 2.0 ×10 5 J = -0.5 ×10 5 J

      所以此過程中空氣對外做了0.5 ×10 5 J的功.

      二、能量守恒定律

      1、復習各種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

      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別的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別的物體,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其總量不變.(學生看書學習能量守恒定律內容).

      3、能量守恒定律的歷史意義.

      三、永動機

      永動機的原理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所以是不可能的.

      舉例說明幾種永動機模型

      四、作業

      探究活動

      題目:永動機

      組織:分組

      方案:收集有關永動機的材料,并運用所學知識說明永動機是不可能的

      評價:材料的豐富性

    高中物理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探究得出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計算公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了解滑動摩擦力的存在,實驗探究產生滑動摩擦力的條件以及影響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實驗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能提高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鍛煉思維能力、抽象能力,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滑動摩擦力產生條件和計算式。

      【難點】

      實驗探究的過程。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幾個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車急剎車、冰壺運動等。

      通過提問這些情景中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得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導出新課。

      (二)科學探究

      問題1:滑動摩擦力什么情況下才會出現?結合前面學的靜摩擦力條件進行討論。

      學生討論:需要有壓力、粗糙的接觸面以及相對運動。

      問題2:為什么冰壺、火車、孩子受到的滑動摩擦力不同呢?

      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與壓力有關,與速度有關,與質量有關,與粗糙程度有關等等。

      2.設計實驗:用彈簧秤拉動木塊,可通過加減砝碼改變壓力,改變拉動速度,更換接觸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彈簧秤示數便是滑動摩擦力示數,設計表格進行記錄。

      3.進行實驗:6人一組進行實驗,注意小組內部的分工問題,教師巡視。

      4.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5.交流討論:分享實驗中的數據和實驗細節,誤差處理等;討論控制變量法的注意事項,即控制無關變量相同,只改變探究的物理量等;實驗安全問題、保護器材問題等等。

      6.總結:結合實驗結論和教材,得出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N

      問題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斷呢?結合示例分析并討論。

      示例:木塊在地面上滑動、木塊在木板上滑動并帶動木板一起滑動。

      學生討論:滑動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相對運動方向有時并不是運動方向。

      問題4:滑動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舉例說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見到滑動摩擦力,車輛的剎車系統是利用滑動摩擦力進行減速,打磨東西也是利用了滑動摩擦力,同時機器中的滑動摩擦力會損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潤滑油來減小滑動摩擦力等等。

      (三)鞏固提高

      給出適當例題,運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斷摩擦力方向。

      (四)小結作業

      小結:淺談本節課收獲。

      作業:課下繼續探索,拓展科學知識。

    高中物理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進一步深化對電阻的認識

      (2)掌握電阻定律及電阻率的物理意義,并了解電阻率與溫度的關系

      2.能力目標:

      (1)通過類比,培養學生分析解決三個變量之間關系的科學研究方法

      (2)通過從猜想→研究方法→實驗操作等一系列探索過程,使學生掌握如何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3.德育滲透點:

      (1)通過對各種材料電阻率的介紹,加強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

      (2)通過我國對超導現象的研究介紹,激發學生愛國和奮發學習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電阻定律

      2.難點:電阻率

      3.疑點:超導現象的產生

      4.解決辦法

      ①對于重點,主要是通過課堂上師生一起(教師動手,學生觀察)探索,最后用科學的處理方法導出定律,這樣加深了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滲透。

      ②對于難點,主要是通過與電阻的比較,從而明確電阻是反映導體本身屬性;電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屬性。

      ③對于疑點主要是通過實驗來加強直觀感覺。

      三、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啟發式教學

      四、教 具:

      電阻定律示教板(含金屬絲) 學生電源 電流表 伏特表 滑動變阻器 電鍵 導線 火柴 廢棄的“220V 40W”白熾燈 幻燈片 投影儀 計算機 自制CAI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1.為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強度,怎樣做?

      由歐姆定律I=U/R,只要增加導體兩端的電壓U或降低導體電阻R即可。

      2.R=U/I的含義,如何測定電阻(讓學生自己設計電路)?

      從上述的'回答我們不難發現電阻R與兩端電壓及流過電流強度無關,那么它由誰決定呢?

      (二)進行新課

      1.探索定律——電阻定律

      ①R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科學猜想)

      (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

      ②解決方法——控制變量法。(回憶歐姆定律的研究或牛頓第二定律的研究)

      ③演示實驗 幻燈投影電路圖。

      A.出示電阻定律示教板、金屬材料

      B.教師與學生一起連接電路,先讓E、F分別接A、a,測得一組數據(U、I)記入下表。然后把a、b用短導線連接,E、F分別接A、B,又得一組(U、I).再把A、B用一短線連接,E、F分別接A(B)a(b).又得一組數據(U、I).

      C.換用E、F分別接不同材料金屬絲C、c,又得一組數據。

      D.分析數據

      a)先定性觀察→R與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

      b)定理推理

      2.電阻定律

      ①內容——在溫度不變時,導線的電阻與它的長度成正比,跟它的橫截面積成反比。

      ②表達式

      說明 ——長度 S——橫截面積 ——比例系數

      3.電阻率——

      ①單位 歐米

      ②物理意義 反映材料導電性能好壞。在數值上它等于用該材料制成的1m長,橫截面積為1m2的導體電阻。

      ③測量——學生思考

      (幻燈投影書上154頁各材料電阻率——20℃時)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了解為了電業工人的安全,為使在相同電壓下電流小,選用電阻率較大的橡膠、木頭等制造電工用具把套。

      ④電阻率與溫度關系

      由表格上面寫著20℃,要學生明白這意味著這張表格的數據是在20℃時測得的,即電阻率與溫度有關。

      [演示](幻燈投影電路圖)

      連接,用火柴點燃來加熱白熾燈燈絲后再移開。

      現象: 發現小燈泡先變暗后又慢慢變亮

      材料的電阻率隨溫度變化而變化。利用金屬的電阻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制成溫度計(電阻溫度計),但也有些材料的電阻率不隨溫度改變而改變。

      (三)例題精講

      【例】 把一均勻導體切成四段并在一起,電阻是原來的多少倍?拉長四倍后是原來多少倍?

      解析:由電阻定律

      切成四段體積不變,

      故 S→4S

      所以 變為

      同理拉長四倍后, 變為原來的16倍

      (四)總結、擴展

      打開計算機,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再次展示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再現實驗現象,形象直觀,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節課主要通過猜想→探索→得出定律的過程驗證,并得到了電阻定律,由實驗感知電阻率與溫度的關系,關于超導的應用有待同學們進一步去探討。

      六、布置作業

      1.第154頁(1)(2)(3)題做在作業本上。

      2.思考154頁(4)題

    高中物理教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

      2、會推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和速度的關系式,并會應用它進行計算二、能力目標提高學生靈活應用公式解題的能力三、德育目標本部分矢量較多,在解題中要依據質點的運動情況確定出各量的方向,不要死套公式而不分析實際的客觀運動。

      教學重點:

      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應用

      教學難點:

      據速度和位移公式推導得到的速度和位移關系式的正確使用

      教學方法:

      講練法、推理法、歸納法

      教學用具:投影儀、投影片、CAI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位移和時間之間的關系,本節課我們來學生上述規律的應用。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生目標1、會推導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和速度的關系式2、能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求解有關問題。3、提問靈活應用公式解題的能力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1)學生在白紙上書寫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和位移公式:(2)在實物投影儀上進行檢查和評析(3)據,消去時間,同學們試著推一下,能得到一個什么關系式。(4)學生推導后,抽查推導過程并在實物投影儀上評析。(5)教師說明:一般在不涉及時間的前提下,我們使用剛才得到的推論求解。(6)在黑板上板書上述三個公式:2、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應用(1)a.用投影片出示例題1:發射炮彈時,炮彈在槍筒中的運動可以看作是勻加速運動,如果槍彈的加速度是,槍筒長0.64m,槍彈射出槍口時的速度是多大b:用CAI課體模擬題中的物理情景,并出示分析思考題:1)槍筒的長度對應于槍彈做勻加速運動的哪個物理量2)槍彈的初速度是多大3)槍彈出槍口時的速度對應于槍彈做勻加速運動的什么速度4)據上述分析,你準備選用哪個公式求解C:學生寫出解題過程,并抽查實物投影儀上評析。(2)用投影片注視鞏固練習I:物體做勻加速運動,初速度為v0=2m/s,加速度a=0.1,求A:前4s內通過的位移B:前4s內的平均速度及位移。(3)a.用投影片出示例題2一個滑雪的人,從85米長的山坡上勻變速滑下,初速度是1.8m/s,末速度系5.0m/s,他通過這段山坡需要多長時間b:用CAI課件模擬題中的物理情景。c:據物理情景,同學們思考1)該滑雪人的運動可當做哪一種勻變速運動2)你認為所給的已知條件等效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哪些物理量3)要求得時間t,你準備用什么方法求d:經同學們討論后,用投影片展示課本上的解題過程:解:滑雪的人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由e:說明:對于勻變速直線運動也就是說:對于變速直線運動,平均速度的求解有兩個途徑:(1)(2)這兩個公式綜合使用往往可使問題簡化。

      三、鞏固練習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從v增加到2v時結果的位移是s,測它的速度從2v增加到4v經過的位移是多少

      四、小結本節課我們主要是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下述公式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vt=v0+at;s=v0t+at2;=2ass=這些公式共涉及v0、vt、a、s、t五個物理量,對于一段直線運動,只要已知三個物理量,總可以就出另外兩個物理量。四、作業課后習題五、板書設計

    高中物理教案9

      教學目的

      1.了解組成物質的分子具有動能及勢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動能和分子勢能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物體的內能以及物體內能由物體的狀態所決定。

      教學重點

      物體的內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只有正確理解物體的內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熱傳遞及物體內能的變化關系。

      教學難點

      分子勢能。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什么樣的能是勢能?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簧的形變關系怎樣?

      二、新課教學

      1.分子動能。

      (1)組成物質的分子總在不停地運動著,所以運動著的分子具有動能,叫做分子動能。

      (2)啟發性提問:根據你對布朗運動實驗的觀察,分子運動有什么樣的特點?

      應答:分子運動是雜亂無章的,在同一時刻,同一物體內的分子運動方向不相同,分子的運動速率也不相同。

      教師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點——在同一時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從大量分子總體來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數,大多數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帥進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個分子的動能也不同。對于熱現象的研究來說,每個分子的動能是毫無意義的,而有意義的是物體內所有分子動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動能。

      (3)要學生討論研究。

      用分子動理論的觀點,分析冷、熱水的區別。

      討論結論應是:組成冷、熱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則其動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總體來說分子的平均動能小于熱水的分子平均動能。

      教師指出:由此可見,溫度是物體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

      2.分子勢能。

      (1)根據復習提問的回答(地面上的物體與地球之間有相互作用力;發生了形變的彈簧各部分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時,它們之間便具有勢能)說明分子間也存在著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們相對位置所決定的能,稱之為分子勢能。

      (2)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

      提問:分子力與分子間距離有什么關系?

      應答:當r=r0時,F=0,r<r0時,F為斥力,r>r0時,F為引力。

      教師指出:由于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彈簧形變有伸長或壓縮兩種情況,因此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也分兩種情況。

      ①當r>r0時,F為引力,分子勢能隨著r的增大而增加。此種情況與彈簧被拉長彈性勢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當r< p="">

      小結:分子勢能隨著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而組成物體的大量分子間距離若增大(減小)則宏觀表現為物體體積增大(減小)。可見分子勢能跟物體體積有關。

      (3)物體的內能。

      教師指出:物體里所有的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由此可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

      ①物體的內能是由它的狀態決定的(狀態是指溫度、體積、物態等)。

      提問:對于質量相等、溫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氣來說它們的內能相同嗎?

      應答,質量相等意味著它們的分子數相同,溫度相等意味著它們的平均動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氣分子間平均距離比水分子間平均距離大得多,分子勢能也大得多,因而質量相等的水蒸氣的內能比水大。

      ②物體的狀態發生變化時,物體的內能也隨著變化。

      舉例說明:當水沸騰時,水的溫度保持不變,所供給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開,增大了分子勢能,因而增大了物體的內能,當水汽凝結時,分子動能沒有明顯變化,但分子靠得更緊密了,分子勢能便減小了,因此物體的內能減小了。

      ③物體的內能是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

      a.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以地球為參照物,物體的機械能等于0,但物體內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運動著和相互作用著,物體的內能永遠不能為0。

      b.物體在具有一定的內能時,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機械能。如飛行的子彈。

      C.不能把物體的機械能和物體的內能混淆。只要物體的溫度、體積、物態不變,不論物體的機械能怎樣變化其內能仍保持不變。反之,盡管物體的內能在變化,它的機械能可以保持不變。

      (4)學生討論題:

      ①靜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運動,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時木箱的內能與靜止時相比較變化了沒有?

      ②質量相等而溫度不相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溫度相同而質量不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

      最后總結一下本課要點。

      1.了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2.知道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3.了解熱量的概念,知道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重點目標

      1.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

      2.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難點目標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

      導入示標涼爽的秋夜,仰望星空時,會突然發現一顆流星在夜色中劃過,并留下一條美麗的弧線.流星是怎樣形成的呢?

      目標三導學做思一:物體的內能

      問題1:組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熱運動,分子應具有什么能?物體的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應具有什么能?什么叫物體的內能?你能說出它的單位嗎?機械能和內能有什么區別嗎?

      小結:物體內所有分子由于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以及分子之間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它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為J.機械能是宏觀的,能看得到的,內能是微觀的,是看不到的.

      問題2:把紅墨水滴入裝滿水的燒杯里,過一段時間,整杯水變為紅色,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當紅墨水分別滴入熱水和冷水中時,發現熱水變色比冷水快,這又說明了什么?

      小結:溫度高的物體分子運動劇烈,內能大.所以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

      問題3:小明說:“熾熱的鐵水溫度很高,具有內能;冰冷的冰塊溫度很低,不具有內能.”小剛說:“熾熱的鐵水溫度高,內能大;冰冷的冰山溫度低,內能小.”你認為他們的說法正確嗎?說出理由.

      小結: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物體的內能還與質量有關.

      問題3:處理例1和變式練習1

      例1:【解析】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溫度越高,物體內能越大溫度相同的同種物質,分子個數越多,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物體內能越大

      問題1:如右圖所示,在一個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團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往下壓,你能觀察到什么現象(棉花燃燒),該實驗說明了什么?你再將一根鐵絲反復彎折數十次,用手接觸彎折處,有什么感覺,該實驗又說明了什么?

      小結: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問題2:做飯時,鐵鍋為什么能燙手?放在陽光下的被子,為什么能被曬得暖乎乎?

      小結:熱傳遞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問題3:處理例2和變式練習2

      例2:【解析】來回拉繩子,繩子與管壁之間克服摩擦做功,使管內的酒精內能增大,溫度升高;當把塞子沖出時,管內的酒精蒸氣對塞子做功,將內能轉化成機械能.正確的答案為A選項.

      答案:A

      變式練習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改變內能的途徑有做功和熱傳遞兩種方法,選項ABD是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選項C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物體的內能.

      答案:C

      學做思三:熱量

      問題1:什么叫熱量?它的單位是什么?它用什么字母表示?

      小結:物體通過熱傳遞方式所改變的內能稱為熱量,它的單位是J,它用字母Q表示.

      問題2:在熱傳遞現象中,高溫物體和低溫物體的溫度、內能和熱量如何變化?

      小結: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放出熱量,溫度降低,內能減小;低溫物體吸收熱量,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所以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是熱量,改變了物體的內能,表現在物體溫度的變化.

    高中物理教案10

      【學習目標】

      1、了解歐姆表的原理,學會使用歐姆表。

      2、了解多用電表的電壓、電流、歐姆檔是共用一個表頭組合在一起的。

      3、學會用多用電表測電流,電壓及電阻。

      【學習重點】

      歐姆表的原理和使用

      【知識要點】

      一、歐姆表

      1、歐姆表的原理

      歐姆表是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制成的測量電阻的儀表,可直接讀出電阻值,比用伏安法測電阻方便。

      原理.如圖所示:

      調零時,Ig=Er

      測量時,I=Er + Rx

      只要將對應Rx值的電流刻度I改為阻值Rx,即為歐姆表。

      由于I與R的非線性關系,表盤上電流刻度是均勻的,其對應的電阻刻度卻是不均勻的且電阻零刻度在電流滿偏處。

      2、注意:_____筆接歐姆表內部電源負極,而_____筆接內部電源的正極。

      二、多用電表

      1、 原理:多用電表由一只靈敏的直流電表(表頭)與若干元件組成測量電路,每進行一種測量時只使用其中的一部分電路,其他部分不起作用。

      (1)直流電流檔

      直流電流檔的幾個檔位實際是由同一表頭________改裝而成的`幾個量程不同的電流表。

      (2)直流電壓檔:

      直流電壓檔的幾個檔位實際是由同一表頭_________改裝而成的幾個量程不同的電壓表.

      (3)歐姆檔(歐姆表)

      2、多用電表的表面結構,多用電表可以用來測電流、電壓和電阻,其表面結構如圖所示。其表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為表盤,共有三條刻度線,最上面的刻度線的左端標有“∞”,右端標有“0”,是用于測_______的.中間的刻度線是用于測________和________的,其刻度是分布______的,最下面一條刻度線左側標有“V”是用于測交流電壓的,其刻度是_________的。多用電表表面的下半部分為選擇開關,周圍標有測量功能的區域和量程。將多用電表的選擇開關旋轉到電流檔,多用電表就測量______;當選擇開關旋轉到其他功能區域時,就可測量電壓或電阻。

      多用電表表面還有一對正、負插孔。紅表筆插____插孔,黑表筆插____插孔,插孔上面的旋鈕叫____________,用它可進行電阻調零,另外,在表盤和選擇開關之間還有一個____________,用它可以進行機械調零,即旋轉該調零螺絲,可使指針(在不接入電路中時)指在______端“0”刻線。

      3、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

      (1)使用前

      ①__________:調節歐姆表調零螺絲,使指針指向_______端O點;

      ②__________:將選擇開關置于歐姆表某一檔后,紅、黑表筆短接,使指針指向________的零(即右端“0”)。

      (2)使用中

      ①使待測電阻和外電路_______。

      ②不能用手接觸表筆的金屬部分。

      ③使指針指在_______附近。

      ④換檔時________。

      (3)使用后:

      將選擇開關置于________檔或_______檔,并將表筆從插孔拔出,如長期不用應將電池取出。

      4、回答問題

      用多用電表測直流電流,直流電壓、電阻時,紅表筆和黑表筆分別是哪個電勢高?

      【典型例題】

      例1在使用多用電表的歐姆檔測電阻時,應()

      A.使用前檢查指針是否停在歐姆檔刻度線的“∞”處

      B.每換一次檔位,都要進行重新電阻調零

      C.在測量電阻時,電流從黑表筆流出,經被測電阻到紅表筆,再流入多用電表

      D.測量時若發現表針偏轉的角度較小,應該更換倍率較小的檔來測量

      解析若使用前檢查指針不停在歐姆檔刻度線的“∞”處,則應機械調零,A選項正確;每換一次檔位,都要進行重新電阻調零,B選項正確;在測量電阻時,電源是在表內,黑表筆接電源的正極,C選項正確;測量時若發現表針偏轉的角度較小,應該更換倍率較大的檔來測量,D選項錯誤。

      例2如圖所示是把量程為3mA的電流表改裝成歐姆表的結構示意圖,其中電池的電動勢E=1.5V。改裝后,原來電流表3mA刻度處的刻度值定為零位置,則2mA刻度處應標為_______,1mA刻度處應標為_______。

      解析r=EIg=1.53×10-3Ω=500Ω

      2mA刻度處應標為R1=EI1–r=1.52×10-3=250Ω

      1mA刻度處應標為R2=EI2–r=1.51×10-3=1000Ω

      【達標訓練】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

      A.歐姆表的每一檔的測量范圍是0~∞

      B.用不同檔的歐姆表測量同一電阻的阻值時,誤差大小是一樣的

      C.用歐姆表測電阻,指針越接近刻度盤中央時,誤越大

      D.用歐姆表測電阻,選不同量程時,指針越靠近右邊誤差越小

      2、有一個多用電表,其歐姆檔的四個量程分別為“×1”“×10”“×100”“×1k”,某學生把選擇開關旋到“×100”檔測量一未知電阻時,發現指針偏轉角度很大,為了減少誤差,他應該(D)

      A.換用“×1k”檔,不必重新調整調零旋鈕

      B.換用“×10”檔,不必重新調整調零旋鈕

      C.換用“×1k”檔,必須重新調整調零旋鈕

      D.換用“×10”檔,必須重新調整調零旋鈕

      3、如圖所示的歐姆表刻度盤中,未使用時指針指A,兩表筆短接時指針指B。如果歐姆表的總內阻為24Ω,C是AB的中點,D是AC的中點,則C、D兩點的刻度分別為_____Ω、_______Ω。

      24,724

      4、使用多用表的歐姆檔測導體電阻時,如果兩手同時分別接觸兩表筆的金屬桿,則造成測量值(B)

      A.比真實值大

      B.比真實值小

      C.與真實值相等

      D.可能比真產值大,也可能小

      5、如果收音機不能正常工作,需要判斷干電池是否已經報廢,可取出一節干電池用多用表來測量它的電動勢,下列步驟中正確的是……(C)

      ①把多用表的選擇開關置于交流500V檔置于OFF檔

      ②把多用表的紅表筆和干電池的負極接觸,黑表筆與正極接觸

      ③把多用表的紅表筆和電池的正極接觸,黑表筆與負極接觸

      ④在表盤上讀出電壓值

      ⑤把多用表的選擇開關置于直流25V檔

      ⑥把多用表的選擇開關置于直流5V檔

      A.⑤③④①B.②⑤①④C.⑥③④①D.⑥②④①

      6、在如圖所示電路的三根導線中,有一根是斷的,電源、電阻R1、R2及另外兩根導線都是好的。為了查出斷導線,某學生想先將多用表的紅表筆連接在電源的正極a,再將黑表筆分別連接在電阻器R1的b端和R2的c端,并觀察多用表指針的示數,在下列選檔中,符合操作規程的是(A)

      A.直流10V檔

      B.直流0.5A檔

      C.直流2.5V檔

      D.歐姆檔

      7、如圖為一多用電表的面板和指針所處位置,當此多用電表的選擇旋鈕分別置于

      (1) 歐姆“×100”檔時,示數為_______Ω.

      (2) 25mA檔時,示數為_______mA.

      (3) 5V檔時,示數為_______V.

      2200,12.7,2.75。

    高中物理教案11

      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能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慣性現象.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

      情感目標

      對任何現象的發生不能夠想當然,要有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分兩塊內容介紹的,先是介紹了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發展歷史,并著重講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實驗及其重要的實驗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頓第一定律,引入了慣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議

      1、本節所述內容在初中課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課本中用到的標題是慣性定律,所以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

      2、適當介紹一些學史的知識,讓學生意識到:一個規律的發現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或者是一開始的認識就是對的,而是需要人類不斷探索才能形成的,它們的學習也是這樣.

      3、重點講述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科學思想,讓學生學會一種科學思維方法.

      4、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讓學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學難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

      示例:

      一、歷史的回顧

      1、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最初認識及亞里士多德其人.(見擴展資料)

      2、伽利略理想實驗:

      (1)動畫模擬該實驗,并指出不能夠真正試驗的原因.或做課本所講的氣墊導軌實驗(有視頻資料),并指出為什么只是近似驗證.由實驗結果推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矛盾的`焦點蝕是試實驗條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實驗:它是一個理想化的過程,但并不是憑空想象的來的,而在抽象思維過程中所創造出的一種科學推理,理想化實驗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紹伽利略.

      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3、注意:(通過實例分析)

      (1)慣性與慣性定律不同.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這與物體處于什么狀態無關.

      (3)力和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4、實例參考(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

      分析剎車時人往前傾;啟動時人往后仰.

      做小實驗:慣性實驗器演示慣性現象,并分析.

      讓學生舉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慣性現象有利,哪些慣性現象有害.

      探究活動

      題目:可以觀察的慣性現象

      組織:小組或個人

      方案:自己設計小實驗并展示、講解,由同學互相評判

      評價: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靈活應用

    高中物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洛侖茲力,知道電荷運動方向與磁場方向平行時,電荷受到的洛侖茲力等于零;電荷運動方向與磁場方向垂直時,電荷受到的洛侖茲力最大,

      2、會用左手定則熟練地判定洛侖茲力方向.

      能力目標

      由通電電流所受安培力推導出帶電粒子受磁場作用的洛侖茲力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思想:即“推理——假設——實驗驗證”.

      教材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洛倫滋力的大小和它的方向,在引導學生由安培力的概念得出洛倫滋力的概念后,讓學生深入理解洛倫滋力,學習用左手定則判斷洛倫滋力的方向,注意強調: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磁場對靜止電荷卻沒有作用力.

      教法建議

      在教學中需要注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教師先復習導入,通過實驗驗證洛侖茲力的存在,然后啟發指導學生自己推導公式.理解洛侖茲力方向的判定方向,注意與點電荷所受電場大小、方向的區別.具體的建議是:

      1、教師通過演示實驗法引入,復習提問法導出公式,類比電場辦法掌握公式的應用.

      2、學生認真觀察實驗、思考原因,在教師指導下自己推導,類比理解掌握公式.

      教學設計方案

      磁場對運動電荷作用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知道什么是洛侖茲力,知道電荷運動方向與磁場方向平行時,電荷受到的洛侖茲力等于零;電荷運動方向與磁場方向垂直時,電荷受到的'洛侖茲力最大,

      2、會用左手定則熟練地判定洛侖茲力方向.

      (二)能力訓練點

      由通電電流所受安培力推導出帶電粒子受磁場作用的洛侖茲力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進行“推理——假設——實驗驗證”的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注意營造師生感情平等交流的氛圍,用優美的語音感染學生.在平等自由的審美情境中,使師生的感情達到共鳴,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二、學法引導

      1、教師通過演示實驗法引入,復習提問法導出公式,類比電場辦法掌握公式的應用。

      2、學生認真觀察實驗、思考原因,在教師指導下自己推導,類比理解掌握公式。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洛侖茲力的大小和它的方向。

      2、難點

      用左手定則判斷洛侖茲力的方向。

      3、疑點

      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磁場對靜止電荷卻沒有作用力。

      4、解決辦法

      引導和啟發學生由安培力的概念得出洛侖茲力的概念,使學生深入理解洛侖茲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陰極射線發射器,蹄形磁鐵。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先復習導入,通過實驗驗證洛侖茲力的存在,然后啟發指導學生自己推導公式。理解洛侖茲力方向的判定方向,注意與點電荷所受電場大小、方向的區別。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略)

      (二)整體感知

      本節教學講述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首先通過演示實驗表明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然后由通電導線受磁場力推導出洛侖茲力的大小和方向,重點掌握洛侖茲力的概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理論探索

      前面我們學習了磁場對通電導線有力的作用,若導線無電流,安培力為零。由此我們就會想到:磁場對通電導線的安培力可能是作用在大量運動電荷上的力的宏觀表現,也就是說磁場對運動電荷可能有力的作用。

      2、實驗驗證

      從演示實驗中可以觀察到:陰極射線(電子流)在磁場中發生偏轉,即實驗證明了磁場對運動電荷有力的作用,這一力稱為洛侖茲力.

      3、洛侖茲力的方向

      根據左手定則確定安培力方向的辦法,遷移到用左手定則判定洛侖茲力的方向,特別要注意四指應指向正電荷的運動方向;若為負電荷,則四指指向運動的反方向,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過程中,洛侖茲力方向始終與運動方向垂直.請同學們思考,洛侖茲力會改變帶電粒子速度大小嗎?討論:洛侖茲力對帶電粒子是否做功?

      4、洛侖茲力的大小

      根據通電導線所受安培力的大小,結合導體中電流的微觀表達式,讓學生推導出:當帶電粒子垂直于磁場的方向上運動時所受洛侖茲力大小,當帶電粒子平行磁場方向運動時,不受洛侖茲力.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所受的洛侖茲力的大小和方向都與其運動狀態有關.

      運動電荷在磁場中受洛侖茲力作用,運動狀態會發生變化,其運動方向會發生偏轉.高能的宇宙射線的大部分不能射到地球上,就是地磁場對射線中的帶電粒子的洛侖茲力改變了其運動方向,對地球上的生物起著保護作用.

      (四)思維、擴展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洛侖茲力的概念.我們知道帶電粒子平行磁場運動或靜止時,都不受磁場力的作用,帶電粒子垂直磁場運動時,所受洛侖茲力的大小,方向和磁場方向、運動方向互相街.可用左手定則判斷(舉例練習用左手定則判斷洛侖茲力的方向.)

      如果粒子運動方向不與磁場方向垂直時,同學們可根據今天所學內容推導出它受的洛侖茲力大小和方向嗎?

      八、布置作業

      九、板書設計

      四、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

      一、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洛侖茲力

      二、洛侖茲力的方向——左手定則

      三、洛侖茲力的大小

      1、若∥或

      2、若⊥,

      四、洛侖茲力的特點

      1、洛侖茲力對運動電荷不做功,不會改變電荷運動的速率。

      2、洛侖茲力的大小和方向都與帶電粒子運動狀態有關.

    高中物理教案13

      知識目標

      1、知道產生的條件;

      2、能在簡單的問題中,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靜的有無、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著靜;

      3、掌握動摩擦因數,會在具體問題中計算滑動,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因素;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產生的條件以及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靜與滑動的區別對比,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體所受時,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無關因素,總結出產生的條件和規律.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兩個互相接觸且有相對滑動或的物體,在它們的接觸面上會產生阻礙相對運動的,稱為滑動;

      2、兩個物體相互接觸,當有相對滑動的趨勢,但又保持相對靜止狀態時,在它們接觸面上出現的阻礙相對滑動的作用力

      3、兩個物體間的滑動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成正比.

      4、動摩擦因數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

      5、的方向與接觸面相切,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6、靜存在值——靜.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課的內容分滑動和靜兩部分.重點是產生的條件、特性和規律,通過演示實驗得出關系.

      2、難點是在理解滑動計算公式時,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運動物體受到的時,學生往往直接將重力大小認為是壓力大小,而沒有分析具體情況.

      教法建議

      一、講解有關概念的教法建議

      介紹滑動和靜時,從基本的事實出發,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使學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內容是本節的難點,所以在講解時不要求“一步到位”,關于的概念可以通過實驗、學生討論來理解.

      1、可以讓學生找出生活和生產中利用的例子;

      2、讓學生思考討論,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靜止的物體一定受到靜;

      (3)、運動的物體不可能受到靜;

      主要強調:是接觸力,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但不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即在運動中也可以充當動力,如傳送帶的例子.

      二、有關講解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教法建議

      1、滑動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物體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跟物體間的正壓力有關;但和接觸面積大小無關.注意正壓力的解釋.

      2、滑動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動摩擦因數跟兩物體表面的關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動摩擦因數越小.實際上,當兩物體表面很粗糙時,由于接觸面上交錯齒合,會使動摩擦因數很大;對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潔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動摩擦因數更大,表面越光潔,動摩擦因數越大.但在力學中,常稱“物體表面是光滑的”這是忽略物體之間的的一種提法,實際上是一種理想化模型,與上面敘述毫無關系.

      3、動摩擦因數()是一個無單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響物體的運動狀態和受力情況.

      4、靜的大小,隨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靜不能無限度的增大,而有一個值,當外力超過這個值時,物體就要開始滑動,這個限度的靜叫做靜().實驗證明,靜由公式所決定,叫做靜摩擦因數,為物體所受的正壓力.的大小變化隨著外力的變化關系如圖:滑動的大小小于靜,但一般情況下認為兩者相等.

    高中物理教案14


      一、預習目標

      預習“光的干涉”,初步了解產生光的明顯干涉的條件以及出現明暗條紋的規律。

      二、預習內容

      1、 請同學們回顧機械波的干涉現象 以及產生的條件 ;

      2、 對機械波而言,振動加強的點表明該點是兩列波的 ,該點的位移隨時間 (填變化或者不變化);振動減弱的點表明該點是兩列波的 ;

      3、 不僅機械波能發生干涉,電磁波等一切波都能發生干涉,所以光若是一種波,則光也應該能發生干涉

      4、 相干光源是指:

      5、 光的干涉現象:

      6、 光的干涉條件是:

      7、 楊氏實驗證明:

      8、 光屏上產生亮條紋的條件是

      ;光屏上產生暗條紋的條件是

      9、 光的干涉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見的,這是為什么?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什么叫光的干涉

      2.說出產生明顯干涉的條件

      3.準確記憶產生明暗條紋的規律

      學習重難點:產生明暗條紋規律的理解

      二、學習過程

      (一)光的干涉

      探究一:回顧機械波的干涉

      1.干涉條件:

      2.干涉現象:

      3.規律總結

      探究二:光的干涉條件及出現明暗條紋的規律

      1.光產生明顯干涉的條件是什么?

      2.產生明暗條紋時有何規律:

      (1)兩列振動步調相同的光源:

      (2)兩列振動步調正好相反的`光源:

      (三)課堂小結

      (四)當堂檢測

      1、 在楊氏雙縫實驗中,如果 ( BD )

      A、 用白光做光源,屏上將呈現黑白相間的條紋

      B、 用紅光做光源,屏上將呈現紅黑相間的條紋.

      C、 用紅光照射一條狹縫,用紫光照射另一條狹縫,屏上將呈現彩色條紋

      D、 用紫光作為光源,遮住其中一條狹縫,屏上將呈現間距不等的條紋.

      2、20xx年諾貝爾物理學家將授予對激光研究做處杰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如圖所示是研究激光相干性的雙縫干涉示意圖,擋板上有兩條狹縫S1、S2, 由S1和S2發出的兩列波到達屏上時會產生干涉條紋。已知入射激光波長為λ,屏上的P點到兩縫S1和S2的距離相等,如果把P處的亮條紋記做0號亮

      條紋,由P向上數與0號亮紋相鄰的是1號亮紋,與

      1號亮紋相鄰的亮紋為2號亮紋,設P1處的亮紋恰好

      是10號亮紋,直線S1 P1的長度為r1, S2 P1的長度為

      r2, 則r2-r1等于( B )

      A、5λ B、10λ. C、20λ D、40λ

      課后練習與提高

      1. 在雙縫干涉實驗中,入射光的波長為λ,若雙縫處兩束光的振動情況恰好相同,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1= 地方出現明條紋;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2=

      地方出現暗條紋;若雙縫處兩束光的振動情況恰好相反,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3= 地方出現明條紋;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4=

      地方出現暗條紋 。

      2.

      用白光光源進行雙縫實驗,若用一個純紅色的濾光片遮蓋一條縫,用一個純藍色的濾光片遮蓋另一條縫,則

      (A) 干涉條紋的寬度將發生改變.

      (B) 產生紅光和藍光的兩套彩色干涉條紋.

      (C) 干涉條紋的亮度將發生改變.

      (D) 不產生干涉條紋 [ D 】

      3. 雙縫干涉中屏幕E上的P點處是明條紋.若將縫S2蓋住,并在S1 S2連線的垂直平分面處放一高折射率介質反射面M,如圖所示,則此時 [ A ]

      (A) P點處仍為明條紋.

      (B) P點處為暗條紋.

      (C) 不能確定P點處是明條紋還是暗條紋.

      (D) 無干涉條紋.

    高中物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演示實驗認識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系。

      (2)會用準確的文字敘述牛頓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數學表達式。

      (3)通過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系,深刻理解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這一規律。

      (4)認識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間的矢量關系,認識加速度與和外力間的瞬時對應關系。

      (5)能初步運用運動學和牛頓第二定律的知識解決有關動力學問題。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及數據處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處理,培養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認真的科學態度,嚴謹、有序的思維習慣。

      教材分析

      1、通過演示實驗,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研究力、質量和加速度三者間的關系: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系;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

      2、利用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規定了合適的力的單位后,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從比例式變為等式、

      3、進一步討論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力;公式中的和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所以牛頓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著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

      教法建議

      1、要確保做好演示實驗,在實驗中要注意交代清楚兩件事:只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于小車質量的前題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于砝碼的重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證明);實驗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過比較小車的位移來反映小車加速度的大小。

      2、通過典型例題讓學生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

      3、讓學生利用學過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頓第二定律,讓學生重新認識出中所給公式。

      教學重點:

      牛頓第二定律

      教學難點: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學過程: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質量的關系

      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先研究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系;再研究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條件的保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于小車質量的條件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于砝碼的重力、介紹數據處理方法(替代法):根據公式可知,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產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以上內容可根據學生情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本節書涉及到的演示實驗也可利用氣墊導軌和計算機,變為定量實驗。

      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加速度定律)

      1、實驗結論: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2、力的單位的規定:若規定: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則公式中的=1。(這一點學生不易理解)

      3、牛頓第二定律:

      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物理教案03-05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11-02

    高中物理教案《功率》08-24

    高中物理教案優秀09-26

    高中物理教案15篇11-08

    高中物理教案(15篇)02-15

    高中必修一物理教案02-14

    高中物理教案13篇01-09

    高中物理教案表格模板01-28

    高中物理教案設計11-0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又粗又深又猛视频国产 |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专区 | 亚洲国产二区综合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日韩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