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的物理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的物理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樂音的三要素、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樂音的音色不同、
3、常識性了解頻率的概念及其單位
4、常識性了解能引起人的聽覺的聲音的頻率范圍
能力目標:
1、過觀察教師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過學生參與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門實用學科,同時還是一門具有藝術性、很美的一門學科、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我們周圍的兩類聲音:一類是使人感到愉快的聲音——樂音;一類是使人感到煩躁的聲音——噪聲、教材以實驗為基礎,通過生活中有關實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樂音的三個基本要素——響度、音調和音色、
由于音調跟頻率的關系,多數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教材安排了用硬紙片劃木梳和撥動橡皮筋的實驗,教材在出現頻率的概念和單位這一較深知識點的同時,又舉出一個有趣的人、狗、貓聽覺范圍對照的實例,以有利于學生對頻率的理解,同時又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響度跟振幅的關系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給出其關系后,教材利用插圖介紹了一些減少聲音分散,增大響度的方法,使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較為復雜的概念,教材只是簡單指出了聲音有這個特征,而未進一步探討、
教法建議
1)引入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新課引入沒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據教材、學校實驗設備、學生實際等條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求知欲望,跟該堂課要學習的內容緊密的聯系起來、
2)注重實驗,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大綱對本節知識點的要求較低,而這節教材的知識點雖少,但感性東西較多,單純靠講是不行的,必須加進大量實驗,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活躍課堂,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讓直尺振動發聲,演示振動快慢與音調的關系;在紙盆上放乒乓球,演示響度跟振幅的關系等、
3)注意引導學生區別科學用語和日常用語的不同、
4)本節課物理名詞較多,對于剛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學生來說要完全理解是困難的,不要給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課內教學也不要在這些名詞上多費唇舌,否則將適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課的教學目的這些名詞在實際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課的學習中,還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1、知道樂音的三要素、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樂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學生參與實驗
教具:
錄音機、磁帶、旋轉齒輪裝置、木梳、硬紙片、硬塑料片、粗細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學準備樂器、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播放錄音]教師提前錄好一段賞心悅目的輕音樂和一段在繁忙路口來來往往的各種車輛的聲音,上課時用錄音機放出來,讓學生感受并做出判斷:
使人感到愉快的聲音→樂音
使人感到煩躁的聲音→噪音
方法1:[播放錄音]用錄音機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帶、
請同學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聲和女聲的不同?演奏樂器有哪些?引入樂音的三要素、
方法2:請班上會樂器演奏的同學表演、(應有兩種以上的樂器),引入樂音的三要素、
(二)新課教學
一、音調
方法1:學生分組實驗探索總結
[實驗1]用一張硬紙片,讓它在木梳齒上劃過,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誰是發聲體?撥動快慢對發聲體有何影響?聲音聽起來有什么不同?
[實驗1]撥動張緊的細橡皮筋,再撥動張緊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振動快慢不同,音調不同、
結論:音調跟發聲體振動快慢(頻率)有關系、
方法2:學生參與演示實驗得出結論
[演示]先介紹發聲齒輪,請同學上前觀察同一軸上的幾個發聲齒輪的齒數、并告訴全體同學每個齒輪的齒數不同、轉動齒輪,請同學注意聽用硬塑料片接觸不同齒數的齒輪時,聲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動發聲;齒數多,振動快;齒數少,振動慢、
結論:音調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簡介人和動物的聽覺范圍,提高學生的興趣、
二、響度:
1、響度的概念:
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叫響度
人耳感覺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覺聲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師提問: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主要與那些因素有關?你能否自己設計實驗進行說明?
(除教師提供的實驗儀器:鼓、鼓錘和镲之外,其它儀器一律不限,現場沒有的可用語言描述)
控制時間在5分鐘左右,讓學生充分發言、
歸納總結出結論: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大小和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
方法2:由演示實驗和學生可操作實驗得出結論、
[演示]在紙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紙屑),調節音量觀察球(或碎紙屑)的跳動幅度、
[實驗感受]:手摸喉部大聲說話和小聲說話時的不同、
總結結論、
2、響度和音調的區別
同學們在論述實驗結果與分析結果時,都使用了"聲音的高低"一詞,而沒有使用"聲音的大小",可見,同學們是知道聲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區別的
參考書37頁科學用語和日常用語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動:請出幾位同學分別說一句話,其它同學閉上眼睛猜出發言的先后順序、
由學生講述猜測的理由,教師給出音色的概念、
(三)總結、擴展
由于大綱對本節知識點的要求不高,所以,對于一般的學生,教師只要使學生從實驗角度理解并記憶大綱所要求內容即可;而對于程度較高的學生,教師完全可以不局限于書本內容,可根據學生的實際程度自由拓展、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1)某種樂器改變音調的方法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擴展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2)了解某種樂器的制作過程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通過了解樂器的制作過程,加深對樂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嘗試制作樂器;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嘗試制作樂器要有完整的過程記錄(不一定成功)、
3、和其他成員交流、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和方法
經歷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與虛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模擬照相機的制作和使用,獲得成功的喜悅。
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重、難點:
照相機的原理。
凸透鏡成像的特征。
教學器材:
透鏡、紙片、放大鏡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凸透鏡、凹透鏡對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點?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點?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我們在生活中,有哪些儀器用到透鏡?
進行新課:
1、照相機:可以成縮小、倒立的`實像
照相機的結構: 鏡頭……凸透鏡
膠卷……
快門……
圖3.2-1示
2、活動:制作模型照相機(10分鐘)
3、投影儀: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結構:圖3.2-4示
4、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實際是一個凸透鏡
怎樣使用?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 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課本練習。
寫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學后記:
考慮二個問題:如何講解結構、原理時具體化?
如何連接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 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教法與學法:分組討論法、閱讀法
四、教學過程:
放一段錄像,先放出一段優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
然后引入課題:優美的聲音使人心情愉快,而雜亂的聲音則令人心煩意亂。那么,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對人有沒有危害?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止這些聲音的產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聲的來源(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境保護角度)
2、噪聲的等級和危害(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聲
復習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鼓膜的`振動
(聲源發生處) (聲音的傳播過程) (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出聲音,過一段時間后,把紙盒將鬧鐘罩住,讓學生比較前后聲音的不同。
綜合實驗和學生活動內容,總結得出控制噪聲的途徑:
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五、課堂小結:
1、 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樣防治噪聲?
六、布置作業:
調查學校周圍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該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學后記: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多,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4
(一)教學目的
1.知道什么是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2.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慣性現象,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3.通過慣性現象,向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慣性球、慣性小車和木塊.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
二、慣性
教師:從牛頓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也可以說物體有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這里提出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三、慣性現象
教師:一切物體都有慣性.下面我們做幾個表現物體具有慣性的有趣實驗.
1.慣性小球實驗
我們把一個小球穩穩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彈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彈出去,注意觀察發生的現象.
(演示)
小木片彈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處.
大家都知道這是由于小球有慣性.但是如何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解釋這個現象呢?
我們用慣性解釋物理現象,必須抓住慣性的實質.慣性的實質是物體有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所以我們必須認清物體原有的運動狀態.以小球為例,木片被彈出去之前,小球處于靜止狀態.小球由于有慣性,還應保持原有的靜止狀態,所以小球落在原處.簡言之,物體原來是什么狀態,由于有慣性,它要保持什么狀態,這是解釋慣性現象的關鍵.
2.鋼筆帽的慣性實驗.
教師示范:拿一個小紙條放在桌邊上,在紙條上壓一個立著放的鋼筆帽,將紙條迅速抽出,鋼筆帽不倒.
(學生操作)
教師提問:請大家解釋當紙條抽出時,筆帽為什么不倒?
(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鋼筆帽是靜止的`.當紙條迅速抽出時,由于筆帽有慣性,還要保持靜止狀態,所以筆帽不倒.
3.剎車時的慣性現象
教師:我們在小車上立一個木塊,使小車和木塊一起運動,小車突然停住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演示,并請學生解釋,教師講評)
教師:剎車前木塊和小車一起運動.剎車時,木塊底部和小車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慣性,木塊上部還要保持向前運動,所以木塊向前傾倒.
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向前倒這一普遍現象.
4.汽車起動發生的慣性現象
教師:請大家解釋汽車起動時乘客為什么向后傾倒?
(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四、學生練習
1.章后習題1
(教師講評從略)
2.章后習題4
(教師講評從略)
3.習題3
(教師講評從略)
4.習題2
(學生答)
教師:飛機投擲物體前,被投擲物跟飛機一起運動.投擲物離開飛機后由于慣性仍要向前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可是被投擲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運動的同時還要向下落,物體的實際下落軌道是一拋物線.所以必須提前投擲.
飛機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應該越大.飛機投彈也遵循這個規律.
5.節后練習4
(學生答)
教師:跳遠運動員起跳前經過了一段距離的助跑,踏跳時具有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慣性,踏跳后還要向前繼續用較大的速度運動,這樣可以跳的更遠些.事實證明,跳遠運動員都是短跑好手就是這個道理.
五、學生閱讀“汽車剎車之后”
教師:從閱讀材料可知,汽車的停車距離等于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車司機,應該注意怎樣防止發生交通事故?12
教師:車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駕駛車輛應該精神集中,這樣叮以縮短反應時間和減小反應距離.司機應保證汽車的剎車機件的性能良好,縮短制動距離.下雪、下雨天尤其應減速慢行.
我們同學騎自行車也應如此.不騎快車、精神集中、車閘要靈.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5
教學 重點:
理解光的直線傳播規律.
教學 難點:
對光的直線傳播條件的認識.
教具:
裝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筆、澆花用噴霧器、方木板、白紙、大頭針、直尺、圖釘
教學 過程 設計:
一、新課引入
方法1:從本章的引言導入新課
首先請同學說明光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重要性,說明人看清物體是由于有光進入眼睛引起視覺.然后簡介人類很早就不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還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著按書上圖5-1簡介人造光源的發展,提出問題“光源發出的光沿什么途徑傳播?”從而引入新課.這樣引入新課既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進行了勞動創造人類文明觀點的 教育 .
方法2:由學生活動實踐引入新課
課前布置物理實際活動內容“調查光源發展史”,并要求學生上課時帶來自己準備的光源,上課開始請幾位同學簡介光源發展(其余同學的資料課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準備的光源,提出問題 “光源發出的光沿什么途徑傳播?”“我們如何通過實驗進行研究” 從而引入新課.
二、新課 教學
1. 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方法1:由演示實驗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由于生活中光沿直線傳播的可視性較差,學生對光在水和玻璃中沿直線傳播的感性認識也較少,最好能演示給學生看看.
[演示1]用光具盤讓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過光具盤),觀察光在玻璃中的傳播路線.
[演示2]用水槽,讓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許牛乳或紅墨水),觀察光在水中的傳播路線.
[演示3]用激光筆照射白墻,看到墻上有一紅斑,但光在空氣中的路徑不可見,用噴霧器在筆和墻之間噴水物,可觀察到激光的傳播路徑.
總結得出結論:光沿直線傳播.
[演示4] 用水槽,讓光斜射入水水中,觀察光在空氣中與水中的傳播路線.
得出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在均勻介質中.
介紹光線是人們用來表示光的傳播路線的一種方法.因此畫光線時必須用箭頭表明光的傳播方向.
方法2:探究式學習(要求學生基礎較好)
給學生提供一定量的器材,如:各種光源、噴霧器、化石粉、檀香(可制造煙霧)、水槽、玻璃等,由學生設計實驗,目的是觀察到光傳播的'路徑.
由學生實驗及老師根據課上 教學 實際情況的補充實驗得出結論: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介紹光線的概念.
2. 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
方法1: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采取 教師 設計情景或演示實驗由學生來解釋現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戲,激光器的準直等,最后老師簡介日食月食.
方法2:由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并運用光的直線傳播的原理來分析.
根據情況可選擇補充如下兩個實驗并組織學生討論:
1)小孔成像.可在課前提前布置,要求學生利用廢包裝桶或盒,制作一個觀察器(底部開有小孔,頂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紙的屏), 教學 進行到此時,進行觀察.通過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學生逐步接觸并理解幾何光學中成像問題的一般分析方法.
2)準直的實驗.準備三個大頭針,一塊方木板,一張白紙,圖釘、直尺.用圖釘把紙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離插上兩枚大頭針A,并使其與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觀察大頭針A,并演視線插上兩根大頭針B、C,使B剛好擋住A,C剛好擋住B,拔去大頭針,用直尺把三只大頭針在紙上扎的小孔連起來,可以看到這三點在一條直線上.
3.? 光速
以 教師 講述介紹為主,可以先提出光傳播是否需要時間這個問題,然后簡介歷史上許多科學家,都思考過這一問題,并想用實驗測出光速.經過許多代科學家不懈的努力,隨著人們物理知識的豐富,解決了許多測量上的困難,才測出了光速.再向學生介紹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質中的光速.
三、總結擴展
光是客觀存在的,它在均勻介質中具有沿直線傳播的規律,因此用光線表示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光線”是抽象出的一種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線不是光.運用光沿直線傳播的事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許多問題,如栽樹時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們可以解釋很多自然現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們破除迷信.
四、 板書 設計
探究活動利用信息學習的探究活動模板【課題】光源的發展史【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活動流程】
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提出光源發展的新方向.實踐探究活動【課題】小孔成像的再認識【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參考方案】
(1)在硬紙板上用錐子扎一個1—2mm的圓孔.晚上點燃一支蠟燭放在小孔前,在硬紙板的另一側的白屏上就能看到燭焰的像.改變屏與小孔的距離,像的大小和亮度有什么變化?
(2)平行于硬板移動蠟燭,屏上像的移動方向與蠟燭的移動方向是否相同?
(3)在不同的硬紙板上分別鉆出不同形狀的孔,
一是三角形、
一是方形,孔的形狀對所成像有無影響?
(4)同一硬紙板上同時有兩個或三個小孔(一是圓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則光瓶上會出現一個像還是幾個像?形成的像各是什么樣?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可以沒有結果.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色散現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過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顏色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親身的體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與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重、難點:
1、 掌握光的'三原色、顏料的三原色
2、 知道決定物體顏色的因素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無……前面無相關內容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物體有光線射入我們的眼睛。
②學生探討:光線是如何傳播的?
○3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現象?
進行新課:
1、光的色散現象:彩虹現象
實驗:三棱鏡分解太陽光
光譜:紅、橙、黃、綠、藍、靛、紫
2、光譜中紅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最大
3、物體的顏色:
(1)、試驗:光的色散……說明什么問題?
結論:白光是由各種顏色的光組成的,不同顏色的光混合后會變成其他顏色。 不同顏色的光分散的過程叫光的色散。
(2)、顏色之迷: 不透明物體:由物體反射的色光決定。
透明物體:由透過的色光決定。
(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4)、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知道溫度計的構造、原理以及攝氏溫度的規定.
3.常識性了解攝氏溫度和熱力學溫度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使用物理儀器測量的良好習慣.
教學建議
本節是初中生接觸熱學的第一節課,只涉及了熱學的最基本知識點.
教材首先介紹“溫度”的概念,用實例闡明人類和溫度的密切關系,確切知道溫度很重要.然后通過一個小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明白靠感覺的不可靠性,是不科學的.要樹立使用工具得出正確結論的嚴謹科學態度.接著具體講解了實驗用溫度計的原理、構造,著重介紹了體溫計的的測量范圍、最小刻度值、用水銀的原理和它的特殊結構及特殊用法.介紹了計量溫度的兩個不同方法:攝氏溫度的規定,具體攝氏溫度的讀法和專用符號的使用;熱力學溫度的規定,單位名稱、專用符號以及這兩種溫度計量方法的關系.
在課本的引言部分學生已經明白物理是一門研究力、熱、聲、光、電等現象的自然科學.本節是研究熱學的第一節內容,應該首先向學生交代本章講的為熱學的入門,是熱學的基本知識.具體到本節可以從最常見的、比較了解的水的各種形態,不同冷熱的水入手.讓學生感覺一下水的冷熱,提出感覺的`不可靠性,進而說明使用儀器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過渡到溫度計和溫度的計量方法上。
強調攝氏溫度、熱力學溫度的規定、正確讀法、專用符號的使用以及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
教學設計示例
溫度計
課題
溫度計
教學目標
1.知道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知道溫度計的構造、原理以及攝氏溫度的規定
3.常識性了解攝氏溫度和熱力學溫度的關系
教學重點
溫度計的構造、原理以及攝氏溫度的規定
教學難點
攝氏溫度和熱力學溫度的關系
教學方法
講授、實驗
教具
玻璃杯、熱水、冷水、實驗用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冰塊
知識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復習引言部分
物理是研究力、熱、聲、光、電等現象的自然科學,
二、引入新課
指出溫度跟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溫度的概念.引導學生發現感覺的不可靠,
三、實驗用溫度計
溫度計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來測量溫度.觀察溫度計的構造、測量范圍及分度值.
四、攝氏溫度
講解攝氏溫度的規定,每個分度值代表1攝氏度.攝氏溫度的正確表示方法及正確讀法
五、熱力學溫度
介紹宇宙溫度的下限――絕對零度,以絕對零度為起點的溫度計量方法叫熱力學溫度.
熱力學溫度和攝氏溫度的關系
六、體溫計
著重講解體溫計的原理、測量范圍、最小刻度值、特殊結構及用法
七、小結
溫度計原理和溫度的計量方法
八、作業
P46—1、2、3
教師引導學生實驗:去體驗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熱水以及溫水中的不同感覺
教師出示實驗用溫度計,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出示體溫計,引導學生觀察.示范用法并引導提問
自己得出結論:冷熱只是相對概念,靠感覺根本區分不了溫水的冷熱程度
學生總結得出溫度計構造、測量范圍,并提問: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
觀察細節,并提問
探究活動
【課題】
人類的“熱”現象的探索和利用
【組織形式】
學生小組
【參考題材】
1.熱力學發展的歷史.
2.我國古代對熱的認識.
3.溫度計的類型和發展.
4。生活中的熱現象.
【評價】
1.所查閱的資料.
2.資料的豐富性和來源的豐富性.
3.學生對一些問題的見解.如絕對零度的理解.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8
聲的利用七
教學過程:
本節為本章最后一節,重點從前面的聲音的各種特性及其特點,引入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聲與信息
聲吶(SONAR)是英文soundnavigationandranging?(聲音導航與測距)的縮寫。對聲吶的系統研究與一艘著名的輪船--泰坦尼克號有關。1912年泰坦尼克號首次出航即觸礁沉沒,這件事震驚世界,隨即有人提出用聲學方法遙測航道上的冰山。緊接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于探測敵方潛水艇的需要,對聲吶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通過這些歷史事實引入下文,可能會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
在講蝙蝠的聲吶系統之前,可以先回顧一下第一節聲速的概念,通過一個簡單的計算題使學生了解根據回聲到來的時間,蝙蝠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
課本圖1.5-4是B超圖像。在做B超檢查時,通常是將一束超聲波垂直發射進入人體。超聲波在傳播時,碰到組織分界面(不同內臟器官分界處、內臟與骨骼分界處以及異物與組織交界處)時就會產生反射。反射波會在同一位置被記錄,根據反射波滯后于發射波的時間差,可以知道分界面在體內的深度。如果不斷改變發射探頭的位置,就可以得到與體表相垂直的縱切面的圖像。?
聲與能量演示
演示聲波遞能量時,用可樂瓶自制的教具演示,效果很明顯。自制教具的做法是:去掉可樂瓶的瓶底,給開口處蒙上橡皮膜并扎緊。對著火焰敲橡皮膜,由于膜的振動,壓縮空氣。靠空氣的擠壓,可將燭焰吹滅。
超聲波清洗精細機械,主要依靠空化效應。超聲波在清洗液中疏密相間地向前傳播,對液體產生拉伸和擠壓作用,使液體內產生數以萬計的微小氣泡。這些氣泡迅速產生,又迅速閉合,形成的瞬間高壓,超過大氣壓的1000倍。連續不斷的高壓就像一連串小爆炸不斷地沖擊物件表面,使物件的表面及縫隙中的污垢迅速剝落,從而達到物件表面凈化的目的.。超聲波清洗方式超過一般的常規清洗方法,特別是對表面比較復雜的工件(如鐘表等精密機械的零件表面凹凸不平),或對清潔度有較高要求的產品(如電子元器件等),使用超聲波清洗都能達到很理想的效果。
課堂小結:
本節重點講述了聲與信息之間的聯系。以及聲音于能量的關系。使人們能夠更加好的利用聲為人們服務。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9
課型:新授課 設計人: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1、知識與技能:了 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以及實像和虛像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應用。
教學重點: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原理。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預習: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兩種透鏡的有關知識.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回答以下問題 :
1、邊緣厚中央薄的是 透鏡。 邊緣薄中央厚的是 透鏡
2、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 。
3、透鏡對光的作用: 凸透鏡對光起 作用。 凹透鏡對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實際光線的反射光線或折射光線的反向 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機: 想想做做
動手制作模擬照相機 方法:在直徑較大的圓紙筒一端固定一個凸透鏡,在直徑較小的圖紙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紙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紙筒內。制作完成后,把模擬照相機對著室外,并前后拉動直徑較小的紙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觀察所成 的像,回答:問題1.像是正立還是倒立? 像是縮小還是放大? 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2.投影儀:
觀察投影儀,著重觀察鏡頭,了解其構造問題2:像是正立還是倒立?(以像上人物頭腳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頭腳朝向比較得出)像是放大還是縮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投影儀上的平面鏡的作用是什么?
3.放大鏡:
用凸透鏡看書上的字,說出看到的情況:
問題3:字是正立還是倒立? 字是放大還是縮小?
小結:1、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 ,來自物體的光經過照相機鏡頭后 在膠片上,成___像。
2、投影儀的鏡頭相當于 ,來自投影片的光通過凸透鏡后成像,再經過鏡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鏡成 像。
三、訓練與檢測:
1、 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它們用的透鏡分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機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儀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壓著一張報紙,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過水滴看到報紙上的字比旁邊的字____ (填“大”或“小”),這 說明此時的水滴相當于一個__鏡,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對凸透鏡成像的說法,其中正確的是:( )
A.凸透鏡只能成實像 B.凸透鏡只 能成虛像
C.凸透鏡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鏡既能成實像,又能成虛像
5、 窗臺上放著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太陽光透過玻璃缸射到屋內窗臺下的桌面上,發現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陽光亮,下列解釋中錯誤的是:( )
A.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B.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相當于凸透鏡
C.水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D.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相當于凹透鏡
6、 手持凸透鏡在人眼和課本之間移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凸透鏡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B.凸透鏡在離課本較遠時,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C.凸透鏡在離課本較近時,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D.無論凸透鏡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7、 如圖所示四種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學儀器中,得到縮小實像的是( )
A. 凹透鏡 B . 平面鏡 C. 幻燈機 D. 照相機
9、 在辦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過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壓著的字變大了,這是由于水滴相當于( )A.平面鏡 B.凸透鏡 C.凹透鏡 D.平行玻璃磚
10、下列光學儀器的應用,哪個能得到比物體大的實像( )
A.放大鏡 B.照相機 C.投影儀 D.潛望鏡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自我點評: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用公式和其公式變形計算某段路程內的速度、路程和時間。
能力目標
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會分析實際的物理問題的物理過程,并用對應的知識解決。
情感目標
1、培養解題規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培養學生克服困難解決疑難問題的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學建議
路程和時間的計算教材分析
教材用兩個例題,由速度公式,變形為計算路程和時間的公式和。第一個例題中,有分析的過程,解題的過程標準,有已知、求、解和答的四個過程。例題2中用參考圖幫助學生分析物理過程,這樣從圖中很容易找到解題的思路,再用一些公式變形來解出所要求的物理量。
教法建議
第一個例題應當注重解題的過程,強調做題的規范,應當在此基礎上,教師提供一個例題,鞏固剛學到的公式變形知識和解題過程規范。第二個例題注重分析問題的一般步驟和思路,一般對于較復雜的問題,應當畫出參考圖,幫助分析物理過程,并在思考圖上畫出已知的物理量和待求的物理量,解題過程就變得簡單明了。
本節教學是習題教學,要防止要求過高,過難,以免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即使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也不宜補充比教材更復雜的內容。
路程和時間的計算教法建議
本節主要是習題教學,注意形成解題的規范。解題要先審題,可以用圖解來幫助分析,在參考圖上注明各個物理量,有已知的和待求的以及一些中間量,先考慮清楚解題的過程,再按照一定的步驟來解題,在解題過程中要有公式、數值和單位、答的過程,要求過程完整。
教師選題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題,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情況進行增刪。學生解題中常見的問題有:沒有寫出解題所依據的公式;對于物理量的代入沒有做出區別,標出腳標不明確;單位沒有統一;解題過程中沒有單位;不能用圖示分析問題等。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1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知道自界的物質以三種狀態存在,以及他們的不同特征。
2、學會使用酒精燈。
3、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學會溫度計的測量。
重點難點: 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教學過程:
一、揭示教學目標,導入新課
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顧自學情況。
1、自然界的物質的三種狀態為:
2、物質處于固態時,有一定的 和 ;處于液態時,有一定的沒有一定的 ;處于氣態時,沒有固定的
和 。
3、酒精燈使用:
(1)酒精燈的 溫度最高,應該用 加熱;
(2)絕對 禁止用一個酒精燈去引燃另一個酒精燈,應該用 去點燃;
(3)熄滅酒精燈時,必須用 蓋滅,不能 ;
(4)萬一灑出的酒精 在桌面上燃燒起來,不要驚慌,應立刻用 撲蓋。
4、物質的狀態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變的,那么物質處于那種狀態與 有關。
5、 常用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測溫液體
的 的性質 制成的`。
6、溫度計上的標度常采用 溫標,該溫標是由 國物理學家 首先規定,標度的單位是 ,符號是 。
7、0度的規定: 。
8、100度的規定: 。
三、探究新知:
1、云、雨、霧、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態成分的有 ,只含液態成分的有 ,含固態、液態等多種成分的是 。
2、一塊冰的溫度有—15℃升高到—5℃,其溫度升高了 ,另一塊冰原來的溫度為—2℃,降低了10℃后,冰的溫度變為 。
3、物體的冷熱程度用 表示,測量物體冷熱程度的儀器是 ,它是根據 的性質制成的。
4、常用液體溫度計的種類有: 、 、 。
5、—20℃的正確讀法是( )
A、零下20度 B、零下攝氏20度 C、負20攝氏度 D、零下20攝氏度
6、0℃的冰河0℃的水,兩者溫度相比較( )
A、0℃的水的溫度低一些 B、相同
C、0℃的冰的溫度低一些 D、兩者狀態不同,無法比較
7、兩支內徑粗細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內水銀量相等的溫度計同時插入同一杯熱水中,水銀柱上升的高度和溫度的示數分別是( )
A、上升的示數一樣,示數相等
B、內徑細的升高的多,示數也大
C、內徑粗的升得低,但兩支溫度計的示數相等
D、內徑粗的升高的高,示數也大
8、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設計的一個氣體溫度計的示意圖 。 瓶中裝的是氣體,瓶塞不漏氣,彎管中間有一段液柱。
(1)這個溫度計是根據氣體的 熱脹冷縮 來測量溫度的;
(2)將此裝置放在室內,溫度升高時液柱向 移動;(填左或右)
(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處的刻度應標 0C;
(4)該溫度計測量溫度時會不會受到大氣壓的影響?答 。(填會或不會)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2
課堂教學是一種講究效益的活動,它要求教師要高質量地傳遞各種信息,目前由于各種原因,造成了課堂效率的低效甚至無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得口干舌燥、筋疲力盡,學生在課堂上聽得頭腦發脹、昏昏欲睡,這樣的傳統教學表面上看,占滿了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教師也感到盡心盡力了,但從學生學習的效能來看,這樣的教學恰恰是低效教學。作為有效教學,就必須把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以關注教學效益與質量的方法,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統一起來,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眼見不如手動,只有在實踐中學習,同學們的才智和創造力才能得以發揮,學會探究性學習,能夠使大家對物理事實獲得明確、具體的認識,而不是停留在被觀察物理現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從而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也就是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教學過程強調發展學生的認知過程,以物理知識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在課堂上讓學生體會探究實驗的過程,體驗探究實驗中的快樂和成就感,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過探究實驗,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如何合理利用課堂有限的時間來實現物理課堂效率的最大化尤其必要,接下來我就談談在利用主題課堂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的幾點想法:
一、自主學習式的課前預習避免了實驗的盲目性
為了更好的學習,預習是相當有必要的,物理一般是聯系生活,需要一定的生活常識。學生在上課前,要看一下書上的知識點和那些實驗。以前布置學生預習,大部分學生都只是翻書式,為了預習而預習,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主體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所制定的課前預習內容要“具體化”,在這樣的預習過程當中,學生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有些問題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就能加以解決,而那些自己獨力無法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積極地進行研究分析,查找各種資料,并相互交流,互通有無,利用同學之間的合作來解決。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學生正確處理與同學的關系,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只要帶著疑問上課,多問為什么就行了,對書本上的知識聯系實際多想象,對書本知識也要抱有疑問態度,并在學習中解決疑問,這樣思維不但不會被束縛,反而會發展更快。
二、通過自主探索培養參與積極性
就初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說,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主動探究,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學,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于得出結論。學生在探索概念和規律形成的過程中體會科學家發明和創造過程的重要性,這樣可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濃厚的興趣與愛好。知識的獲得過程貫穿于自己動手實驗的`探索過程,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物理知識、規律,并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對知識的掌握相對更深刻,動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通過自主探索,學生思維活動經歷了概念、判斷、推理等階段,由形象思維上升到邏輯思維,較好地達到培養思維品質的目標。同時
有利于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的培養。新模式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提出疑問,大膽創新,在交流和合作中學習。
三、小組合作討論探究進一步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當學生實驗探索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感到分身乏術。通常的辦法是利用部分好學生以點帶面,充分發揚團隊的合作精神。學會主動參與討論,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善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由于人的個性差異,有些學習好的學生不愿意合作學習,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也有一些學生不愿意與他人交往。教師要使學生逐步體驗到通過合作學習可以解決很多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合作學習可以提高每個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處,從而對合作學習產生認同感。教師還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對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方法指導;鼓勵學生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細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學會從傾聽中博采眾長,萌發靈感;鼓勵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引導學生認真進行討論和學習。
四、師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之一,關鍵是教師,根本在課堂。在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自學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教是為了不教,課堂上以很好的氛圍,讓學生想說敢說,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不同的意見,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形成有效的多向交流,學生認真傾聽,讓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教學不再單調,這樣的課堂,學生才是主體,思維的靈感在不知不覺中閃現。
總之,如何在當前新形勢下合理的開展物理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我們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的一點點感受。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教學設計示例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組織學生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會正確讀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彈簧秤、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拉力器
教學設計示例
(一)引入課題
測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為了直觀,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由為什么彈簧伸長的長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單位
教師可直接向學生說明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教師可以準備兩個普通雞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2、彈簧測力計
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工具。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可準備一個彈簧,找學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彈簧。
教師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2)彈簧秤的構造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3)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秤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發的力:
教師在總結學生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人的頭發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強度小。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三)總結,擴展
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胡克和牛頓的生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探究活動
測力計的發展
【課題】測力計的發展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利用網絡查找相關信息;調查市場上測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況。總結測力計的發展概況。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體驗力的大小
【課題】體驗力不同大小的感覺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用測力計等工具體驗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覺;調查市場上測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況。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重點:
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用具: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伴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但在在大量情況下,雖然沒有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仍然有力存在,因為產生了和肌肉緊張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鐵石吸引這些大頭針,盡管沒有肌肉緊張,不是也有力存在嗎?(演示)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吸鐵石吸引鐵釘,吸引就是吸鐵石對鐵休的吸引力。運動員舉杠鈴,舉就是運動員對杠鈴的力。火車頭拉車箱,拉就是火車頭對車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現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推土機對土的推力;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三、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我們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可見力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五、練習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5
[教學目標]⑴知道彈力是怎樣產生的;⑵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和彈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實際運用所適用的條件,物理教案-彈 力。
[課 時]1課時
[教學方法]實驗法、講解法
[教學用具]鋼尺、彈簧、重物(鉤碼)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重力是怎樣產生的?其方向如何?
2、復習初中內容:形變;彈性形變。
二、新課教學
由復習過渡到新課,并演示說明(板書)
(一)形變
(1)形變
(2)彈性形變
演示圖示1中的實驗,請同學們注意仔細觀察并回答下列問題。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誰加給重物的?(鋼尺)
③鋼尺為什麼能對重物產生支持力?(鋼尺發生了彈性形變)
由此引出:
(二)彈力
(1)彈力: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直接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就叫彈力。
就上述實驗繼續提問:④由此可見,支持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⑤重物放在鋼尺上,鋼尺就彎曲,為什麼?(重物在重力作用下與鋼尺直接接觸,從而發生微小形變,對鋼尺產生了向下的彈力即壓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彈 力》。)
可見,壓力支持力都是彈力。并進一步分析得出:
(2)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直接接觸并發生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
提問:課本放在桌子上。書給桌子的壓力和桌子對書的支持力屬什麼樣性質的力?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麼?方向如何?
與學生討論,然后總結。
①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壓物體)。
②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支持物體)。
提問:電燈對電線產生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產生的拉力屬什麼樣性質的力?
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麼?方向如何?
分析討論,總結。
③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同一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 形變的關系為:
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f跟彈簧的伸長(或縮短)的長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彈簧的倔強系數,單位:N/m。它由彈簧本身所決定。不同彈簧的倔強系數一般不相同。這個規律是英國科學家胡克發現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適用條件:只適用于伸長或壓縮形變。
三、小結
四、學生練習:閱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1)(3)(5)與學生一起討論。作業本上寫(2)(4)。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1-23
八年級物理教案11-13
八年級物理教案11-30
八年級物理教案《彈力》08-23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12-21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12-22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12-17
八年級物理教案:慣性08-25
(推薦)八年級物理教案05-20
八年級物理教案(精品)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