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多媒體教學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多媒體教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多媒體教學教案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詞語.
3,理清課文的脈絡,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我們的生活中又走進了一位新朋友.他簡直是無所不能,既能給我們的生活增添無窮的樂趣,又能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給與莫大的幫助與支持.你們知道這位時代的驕子是什么嗎對!就是電子計算機.
2,板書課題: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
3,同學們對電子計算機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課文《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深入了解它們.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反饋生字詞的預習情況.
具體要求:請一個學生或者小組匯報的形式,談談自學生字詞的收獲.
(1)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說說應該注意什么
(2)再次朗讀課文,聯系課文內容,結合字典中的解釋,理解課文中詞語的含義.
繁衍:逐漸增多或增廣.
角色:本來比喻生活中某種類型的人物,課文中把電子計算機比作人,說明計算機已經成為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為"音信,消息";在科學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號傳送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是接收符號者事先不知道的.
傳真:通過有線電或無線電裝置把照片,圖表,書信,文件等的真跡傳送到遠方的通訊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電腦與電腦連接起來形成的電腦網絡.
2,檢查學生朗讀課文的情況,指名分段朗讀,集體糾正讀音.
3,課前,同學們都閱讀查找了有關電子計算機和多媒體的有關資料.哪個同學愿意舉例說一說電腦在生活中的用途呢(組織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資料.)
三,自學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理清課文的脈絡.
1,自由讀課文.思考:預習中向我們提出了哪些問題你能試著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答案嗎(預習中給同學們提出了四個問題:什么是多媒體多媒體與計算機有什么關系課文向我們介紹了有關多媒體的哪些知識你對電子計算機越來越"神"是怎樣理解的)
2,學生分小組討論,試著解決問題.
(1)多媒體指的是能夠傳遞信息的物體.
(2)目前,具有多媒體功能的電腦設備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可以使用它看電視,聽廣播,打電話,發傳真,看vcd,聽cd,唱卡拉ok……還可以在家中上網.
3,指導學生分段,歸納段意.
思考: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的知識呢
(課文的2——5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多媒體與計算機的知識.)
追問:課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別向我們介紹了哪些知識
(第一自然段簡單地向我們介紹了計算機發展的歷史進程以及重要的地位.第六自然段講的是計算機的技術將會發展的非常迅速,而且會越來越"神")
4,再次朗讀課文,目的在于讓學生進一步理清文章的層次.
四,作業
1,書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查找有關計算機與多媒體的資料,為下節課的學習做準備.
語文多媒體教學教案2
語文教學中網絡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文、圖、聲并茂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激發學習興趣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但是,興趣并不是先天的東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響下啟動、發展起來的。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強,而多媒體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多媒體,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促進由知識向能力轉化。例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借助多媒體出示了一幅比薩斜塔的大幅圖畫,同時說道:“你們認識這座塔嗎?這就是聞名世界的比薩斜塔。你們誰
有勇氣像當年的伽利略那樣,也在這座鐵塔上給我們做做這個試驗?”這時學生看到真切的畫面,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起學習的濃厚興趣。
二、突破教學難點
傳統的教學模式,總是讓學生讀詞句解釋,然后死記硬背。這樣,不僅使教學形式變得單調枯燥,而且學生對詞句理解也是一知半解,不能靈活運用。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不但花很多時間、精力,而且效果不佳。例如:教學第二環節時,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被人們奉為真理,但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卻對此話產生了懷疑,提出了兩點疑問。書上用了一大段枯燥的文字敘述出來,學生很難理解。于是我根據課本敘述的內容,設計了CAI課件,并演示給學生看,使他們通過多媒體,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明白了亞里士多德的話是不正確的,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了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三、創設教學情境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其內容真可謂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有。課文中許多事物對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這時若光靠教師講解,學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體就可以為學生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化難為易。心理學家認為,每一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情緒進入課堂,情緒又具有很強的情境性。
例如:教學第三個環節時,先讓一位學生上臺扮演伽利略,我說:“大家請看青年數學家伽利略先生已經來到了我們的面前,過一會兒,他將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他嗎?”并請伽利略操作課件,通過多媒體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去,“入境”地學習。同時還進行“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說什么?”的口語交際練習,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內在動力,激活學生與學習對象相關的原有認識,幫助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實踐證明:
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呈現學習內容,指導學習方向,讓學生的眼睛、耳朵、大腦等多種器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聽覺能力、視覺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得到強化,是改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
語文多媒體教學教案3
一、教學資源
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本身就屬于新型的語文課程資源,是語文課程資源信息化的產物。而信息技術可以重新整合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打破課堂與課外的界限。
有使用價值的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必須在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方面有所開拓、有所創新,否則缺少實際的應用價值。因此,評價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時首先需要評價的是課件中的“教學資源”。
1.豐富性: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在存儲教學資源的數量上有著常規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勢,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巨大的存儲能力,存儲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文字、圖像、聲音等教學資源。
課件中的教學資源是否豐富,主要取決于設計者的思路是否開放、視野是否開闊。例如,深圳高級中學祁兵老師的《胡同文化》多媒體教學課件,在擴展閱讀中收集了大量的古色古香的胡同圖片,最適合學生對胡同進行專題性研究。語文多媒體課件中,特別是網絡課件的設計在體現教學資源豐富性方面有著一般課件無可比擬的優越性。這類網絡多媒體教學課件一般都采用網頁制作,資源容量極大,多數近乎網站,可以滿足學生專題研究或自學的需要。
2.貼切性: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并不是評價教學資源的惟一標準,如果收集的教學資源缺乏貼切性,即不適合于所教的內容,教學資源即使豐富,也是沒有用的。例如:《論語》,學生對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是很陌生的,他長得什么樣?他有什么個性?這些都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在多媒體教學中,可選擇的孔子的圖片很多,選哪個更貼切呢?現代人學《論語》不再把孔子當成圣人,而是當成哲人、智者。因此在選擇孔子圖片時,不應當選那些韁硬的、帶有靈光的圣人圖片,而要那些突出他睿智特點的圖片。
3.感染性、吸引力: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重要之處就是注重對學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學資源的感染性、吸引力是必不可少的。曹操的《觀滄海》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名篇,誦讀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誦讀資源比較多,但從教學資源的感染性、吸引力的角度來選擇,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曹操吟誦片斷可謂絕佳:鮑國安所演的曹操站在高山之巔,面向大海,目光深邃,胸襟開闊,高聲吟誦《觀滄海》。此景、此情、此神韻,是教師一般性范讀、甚至是專業播音員也無法企及的。朗誦的教學資源最好截取名人的專業朗讀,不要錄自己的朗誦,尤其是當教師自己方言比較重、音質不美的時候更不應當錄下來獻丑。
二、“程序設計”
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是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結晶,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作為信息技術的產品,首先必須評估其技術含量的高低;其次因為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的`特殊用途,又需要評估技術與語文的融合度的大小。
1.課件中的技術含量:
對于大多數網絡運行的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而言,交互性越強、開放性越強往往意味著制作難度大,技術含量更大。網絡教學的課件一般都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的課件范圍,由教的單一用途向教與學多用途發展,特別是往自學、游戲方向發展。一般來說,這類多媒體教學課件都有模仿網絡聊天室的設計,如利用網絡聊天室特有的“大廳”和“獨立窗口”,進行讀書研討、發表意見等交流活動。其中“大廳”的作用是供學生對共性的問題展開討論,“獨立窗口”用于向有爭議的學生提供專題討論區。學生在討論時可以同時打開另一瀏覽窗口,調用網上資源作為研討和發表見解的觀點或論據。有的課件還特別設計了供網絡筆談的特殊交流版塊:如供表達的寫作板,供別人發表意見的意見板等等。制作這類網絡多媒體教學課件,高技術是必不可少的。課件制作的高技術與課件的高性能一般成正比。
從大量的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簡單的規律:有計算機專業人員參與設計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其程序設計一般比較完善、兼容性較好,尤其是用程序設計語言設計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系統相對復雜,性能比較穩定,要較用其他工具制作的課件更高級;網絡版課件的設計一般要比單機版課件設計程序要更高級。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不贊同語文教師獨立開發、研制多媒體教學課件,因為這恰恰是大多數語文教師的短處。
2.課件中的技術與語文融合度:
從技術與語文融合度的角度來評價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時,需要關注所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是否像語文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1)程序設計的自由度:自由度是評價語文課件設計的重要因素。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的核心是教學資源,程序設計最關鍵的就是如何存儲、調用和呈現這些教學資源。①教學資源調用、呈現程序的簡便性。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調用教學資源的便捷功能,在設計調用程序時,要采用流行的傻瓜設計,要簡化界面,簡化項目,尤其是音頻、視頻的播放系統要簡單到不能再簡單,想干什么只需輕輕一點即可,使用起來應當像隨手翻一本書那樣簡捷,使不懂計算機技術的教師也能輕松使用。②教學資源調用、呈現程序的可選擇性、可控制性。這是實際教學所必不可少的。有些多媒體教學課件在播放教學資源的程序設計上缺乏可選擇性、可控制性,采用的是線性的、不可停止的播放方式,無論你怎么想讓它停下來,它都不停;無論你愿不愿意看,都得耐心看完。因此在設計播放程序時,可以把教學資源設計成非線性的資源塊,可選擇性、可控性較強。例如:祁兵的《胡同文化》連續播放胡同圖片,不可控制,只能看完,其中有些圖片很貼切,可遺憾的是教師無法把它單獨挑出來進行教學。《木蘭詩》課件視頻設計巧妙,可控性好,可以滿足教師隨機需要,特別是詩《敕勒歌》配樂,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選擇《致愛麗斯》《孤獨的牧羊人》《二泉映月》,盡管這三首曲子均不貼切,但音頻可選擇性好。③存儲的開放性。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在程序設計方面最大的弊病是資源存儲的封閉性,只能使用課件本身預先存儲的教學資源,而無法隨時存儲自己選擇的教學資源或其他課件中的教學資源。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中教學資源存儲程序應具有開放性,程序設計應當考慮到課件本身的資源庫的有限性,而資源本身則具有無限性。尤其應當設計網絡下載的接口,讓別的使用者能夠鏈接和存儲他想使用的任何資源。
(2)語文課件設計的風格: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都帶有一定的文化氣息。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具有鮮明的文化風格,這是技術與語文融合的最高境界。
語文化的程序設計要有美感,更重要的是要符合課文風格。這方面難度較大,因為教材中的文章古今中外都有,風格迥異。因此在程序設計時要體現出中國古典文化、中國現代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差異性,不同課文多媒體教學課件應體現不同的文化風格。
例如:吉林市九中竇志剛老師的《老子二章》課件,用古樸尤其是陰陽魚的設計,一眼就能使人看出這是給老子文章所設計的課件。新疆五家渠一中邱曠老師的《沁園春·長沙》課件引用大量m z d的書法、詩詞,特別是大量使用紅色,有一種獨特的“m z d式”的美感。有一個《七根火柴》課件,在歐化的金邊相框中播放衣衫襤樓的紅軍戰士在泥濘中跋涉的場面,感覺十分不協調,如果播放《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親吻鏡頭則恰如其分。
三、教學適應性
課件最終是要用于教學的,因此是否適合實際教學,能否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才是評價中最重要的因素。一個在實際教學中使用起來非常別扭的課件,無論如何也不是一個好課件。
課件要運用于教學之中,不同教學形式需要不同的課件。從教學設備使用的角度,可以把語文多媒體教學分為三種基本模式:單機大屏幕教學模式、網絡教學模式、單機大屏幕與網絡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單機大屏幕教學模式是當前最常見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它依賴于多媒體計算機、電腦投影儀和大屏幕等硬件設備。適用于這種設備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主要側重于教學素材,其教學過程主要由教師單獨使用計算機向學生展示這些素材進行教學。
網絡教學模式是當前最時髦的教學模式。它依賴于能夠在局域網或因特網上運用的教學軟件。適于網絡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主要側重于適合學生自學的資料庫、簡便的調用程序、模仿聊天室的互動交流程序。其教學過程更側重于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由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主宰者變為與學生完全平等的參與者。
單機大屏幕與網絡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當前最流行的教學模式,它兼顧了單機大屏幕教學和網絡教學。既能發揮學生學的主體性,又能發揮教師教的主導性。教師講課需要資料時,可單獨調用服務器中的教學資源用大屏幕向全體學生顯示;需要學生討論時,可讓學生自由調用教學資源查找信息,進行網上討論。
在評價語文課件的“教學適應性”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教學環節設計的適應性:教學環節設計的適應性,實質是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這方面的失誤往往是課件設計中最致命的。根本原因在于對語文學科的本質認識不清,對語文教學規律把握不準,對教學環節缺乏規律性認識。目前的課件大都沒有跳出一篇文章、一個課件來思考語文教學,是教師自己教學過程的翻版,因而顯示出極強的個性化,缺乏教學的普適性,自己設計的課件只有自己能用,其他教師誰也不能用。
例如:某《三峽》課件中主頁面按鈕為:導入、欣賞、鑒賞、背誦、訓練、退出。《白楊禮贊》課件主頁面按鈕為:學習目標、作者介紹、課文品讀、精彩賞析、知識遷移。幾乎沒有課件在教學環節方面設計是相同的。此外對教學環節把握不準導致按鈕設計混亂,亂起名稱,如“新授”等。
2.教學內容的適應性:有些課件等于課堂實錄,大段大段錄下教師自己的分析、講述,特別是對段落、篇章的總結。體現在板書設計上,圖案、線條非本人不能理解,不能使用。這種替代教師講課內容的設計,沒有給教師隨機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留出空間和余地,恰恰違背了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的本意,不能激發教師的創造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3.細節設計的適應性:有些連設計者都沒太注意的小細節,卻影響了課件的整體教學效果。
(1)文字設計。單機大屏幕教學與網絡教學所需要的文字大小、顏色都不相同。課件中文字大小是否能夠調節,多大號的字體適合大屏幕教學面對全體學生,這些細節問題很關鍵,否則上課時學生看不到課件中的文字,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學效果的。從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3號字最適合班級教學;黃色視覺效果最佳,紅色離遠則看不清。
網絡教學在處理文字量較大的文章時,一般的習慣是用鼠標上下拉動文字。但是在單機大屏幕教學中,教師卻無法準確使用鼠標,而且學生不習慣看到文字在晃動,因此在這種教學中最適合的是傳統的翻頁,文字的穩定性好。
(2)活動圖標的干擾。很多的語文課件中在頁面的角上都設計有一個活動的或翻轉的圖標,如光盤形圖標,它對理解無任何幫助,但它在轉動,很吸引學生,往往每隔幾秒就無意識地看上一眼,分散注意力,這是一種典型的干擾。如果設計者意識到這個問題,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去掉即可。
(3)選擇按鈕的指向性不明。有些課件除了設計者外,誰也不知道頁面的按鈕是干什么用的,怎樣使用?還有的課件中熱區設計太隱蔽了,使用者難以找到。
有好的課件并不意味著一定能上好語文課。語文課件從本質上來說只是,而且永遠只能是一種資源、工具。而語文教師是人,是有頭腦、有個性的人。課件用不用,用多少,怎么用,永遠要服從實際教學的需要。不同的語文課件,使用方式可能會不同;即使是同一個課件,不同的人也可能會有不同的用法;即使是同一個人使用同一個課件,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面對不同的學生時,其用法也可能會不同。
語文多媒體教學變化快,是因為信息技術發展更快。最好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可能只屬于未來,屬于那些既有深邃語文頭腦、又有敏銳科學眼光的教師。一個對語文教育本質缺乏深刻理解的語文教師,一個對科學技術發展缺乏關注熱情的語文教師,不可能設計出最好的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最好的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是人文與科學最完美的結晶。
【語文多媒體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08-14
多媒體語文教學反思03-26
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漫談08-17
多媒體運用與語文教學的整合08-18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魅力08-05
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好處08-03
語文教學論文:讓多媒體教學“活”起來03-03
多媒體教學對大學語文教學的應用08-08
[小學語文]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