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八年級物理教案>八年級物理教案

    八年級物理教案

    時間:2024-05-22 16:46:53 八年級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級物理教案(精)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物理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物理教案(精)

    八年級物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道質量是物體自身的屬性,知識質量的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怎樣換算。

      2.了解托盤天平的結構、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點。

      3.會調節托盤天平的平衡,會對天平測量結果準確讀數。

      4.初步感受物體質量單位的大小,培養估測能力;會估測日常生活中常見物體的質量。

      教學重點:

      質量的單位和質量的測量工具。

      教學難點:

      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資源:一架托盤天平、一只燒杯、小冰塊、橡皮泥一塊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法、問題教學法,輔以直觀演示和活動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找兩名同學到講臺前,讓他們同時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學觀察并比較誰跑的快。再讓同學們打開課本直接對照課本圖5-17、5-18說明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如何比較它們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課)

      二、出示目標:

      三、新授:

      1、質量的概念

      引導討論

      ⑴一根鐵釘與一枚大頭針比較有何相同之處?有何不同之外?

      ⑵大胖子同學與小瘦子同學在肢體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課本與課桌在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外?

      討論:(1)

      相同之處:都是鐵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鐵的量不同??討論(2)

      相同之處:都是肌肉骨胳等構成

      不同之處:體重不同;體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質多??

      討論(3)

      都由物質構成,但它們是不同物質構成的,物理書是紙等材料構成,桌子是木頭等材料構成,物理書要的材料的量沒有課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結:所有物體都由物質構成,一種物質能構成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物體,由于物體的形狀和用途不同組成它們的物質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書:(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2、質量的單位

      ⑴由比較長度和時間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較物體質量的多少?

      ⑵引導學生列舉熟悉的質量單位。在此基礎上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⑶講解: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符號Kg常用的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和噸(t)

      板書: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說明:斤、兩也是質量的單位,它在我國民間使用,不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⑷引導估測常見物體的質量

      一只蘋果的質量250

      你身體的質量50

      一袋方便面的質量200

      方便面里佐料的質量5

      一只雞蛋的質量50

      一頭大象的質量2。

      ⑸練習:

      (1)熟記換算關系。

      (2)進行單位換算

      一頭鯨的質量約為1.5×105Kg=______t

      一枚藥片質量約為5×10-4Kg=____mg

      3、質量的測量

      ⑴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質量的測量工具。

      ⑵桿秤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幾乎家家都有。另外測量質量的工具還有磅秤、電子秤、天平??

      ⑶板書:實驗室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⑷指導學生觀察托盤天平對照插圖6-1認識托盤天平的構造。

      (出示幻燈片)

      ⑸指導閱讀托盤天平使用說明書。

      ⑹演示托盤天平的正確使用。

      ⑺突出要點:

      ①在稱量質量前通過調節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

      ②物體要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

      ③稱量質量時通過增減砝碼移動游碼使橫梁平衡。

      ④物體的質量=砝碼的質量+游碼所表示的質量

      4、探究質量是物體的物理屬性、

      ⑴要求學生正確使用天平測量自帶的橡皮泥的質量。巡視操作情況,及時糾正操作錯誤。

      ⑵指導學生借助燒杯測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質量。

      方法:先容器質量,然后再測共同質量,共同質量減去容器質量

      等于被測對象的質量。

      說明:加熱時間長同學們可能會得出水的質量比冰的質量少要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⑶總結實驗結果:

      板書:物體的質量不隨其形狀、位置、狀態的變化而改變,質量是物體的物理屬性。

      討論:楊利偉帶到太空中去的某儀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質量有沒有變化?

      四、課堂小結:

      對照板書進行小結。

      五、布置作業:

      教材:

    八年級物理教案2

      一個學期的實驗教學,感觸頗深。新教材作為課改實驗的主要載體,對教育部頒布的《物理課程標準》做了較為準確的解讀,較好的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目標以及“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的課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為本,特別注重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于點滴之處都體現出科學探究及學習方式多樣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學科滲透和新科技的納入,這一切都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于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受到了實驗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們的普遍歡迎。

      具體說來,新教材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㈠知識內容方面

      ①新教材內容覆蓋了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的所有科學內容標準,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物理基礎知識與技能,在對過往的一切舊教材的揚棄中,一改過去“難、繁、偏、舊”的特點,所選內容典型、實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難度適宜,沒有過多過繁的計算,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學習上。

      ②新教材特別注重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科學探究方法的教學,從物理概念、規律的產生與發展、物理學研究方法的養成等諸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知識的闡述和理論的建構是通過科學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聲音的產生、光的傳播規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得到。這不僅加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較好地貫徹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改理念,特別注重聯系實際,每一章節都從學生熟知的自然現象開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觀世界的`奧秘,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的熱情和興趣,既注重知識,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許多這樣既來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識來解釋的實例:P94頁的“推與拉”、P98頁的“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P116頁的“迷你實驗室”關于現代科技的介紹等。可以說新教材在貼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識的現代化、實用性及生產應用上做到了有機的統一。

      ④新教材特別重視與其它學科的協調與整合,特別是正確的哲學觀點和人文科學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節《探索之路》和第三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古今中外的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介紹、P75頁的“信息窗”對牛頓生平的介紹等。這一切對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至為重要。

      ⑤新教材在結構體系上大膽探索,具有強烈的互動特質,設置了如“實驗探究”、“探究點撥”、“討論與交流”、“請提問”、“實踐活動”、“信息窗”等內容,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意識,實現了教材資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體現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社會定位和培養

      目標,特別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學科的融合,在教學中努力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掌握學習方法,并且學會合作學習,善待他人,正視批評。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辯證法思想的教育,教導學生理性地認識世界、認識宇宙,并以多種形式提倡并培養科學的批判精神與嚴謹的科學態度,這一切都為學生今后的自然科學的學習以至發現都奠定了基礎。

      ②新教材各章節都辟出相當的篇幅對中外古今的物理學家、科技成果做了適時介紹,這既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持續發展的意識。

      ㈢編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采用了16開銅版紙印刷,彩圖鮮明,文筆生動,印刷清晰,裝幀精美,引人入勝。老師和同學們都說,新教材通俗易懂,讀起來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編排、表述與學習情境、活動設計上都注意到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相適應,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動的設計都本著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發展,有利于學生觀察、思考、假設、推理、發現精神的培養,教學過程延伸至課前、課后,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頁“掛鎖是怎樣工作的?”,P66頁“調查班級同學的視力情況”等。 當然任何新事物的誕生,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在四個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節編排與學生其他必要相關知識的儲備脫節,學生不能正確學會使用數學等基礎學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學過程中就發現,學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認識,由于數學教學的滯后,本該教育學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學科聯系意識,不能收到扎實的成效。如果將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學期,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對來說,新教材的基礎知識較少,基礎題作業不足。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學生明顯缺乏適應性,不能準確掌握所學知識的內核。這樣是否會影響到初、高中物理知識的銜接?建議在這方面能否加強一些。

      3、新教材作業中社會調查比重過大、要求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學生的年齡層次?(例如:P62頁的第二題要求學生在課外獨立研究凸透鏡的全部成像特點等。)另外,教材極少數地方存在錯誤與疏漏。(例如P52作業第二題中小貓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所有四個供選答案竟無一正確。)

      4、當前各實驗學校的師生普遍感到與新教材配套的課程資源相當匱乏。建議新教材的編寫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例如:將教材中選用的圖片等素材制成光盤,配套發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為素質教育探索過程中全體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結晶,盡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終究瑕不掩瑜。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培養創新人才的成功嘗試。應該說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實驗,又是一種大膽的探索,這對素質教育的深入、課改理念的推廣,有著相當的積極意義。我們知道,我國的基礎課程改革才剛剛起步,課改教材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隨著課改工作的逐步推廣,課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們的義務教育物理新教材也會日臻完善。

    八年級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4、初步了解圖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重、難點:1、利用試驗、現象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平面鏡成像原理。

      教學器材:蠟燭、平面鏡、紙、玻璃、球面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光是沿 傳播的。 2、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圖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試驗:平面鏡可以成像,為什么?

      ②學生探討:平面鏡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③討論:把鏡后面的`水銀去掉,還能成像嗎?

      進行新課:

      1、學生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器材:蠟燭、紙、玻璃、尺

      步驟:①試驗裝置如何?步驟如何?

      ②要策什么數據?要注意什么問題?

      ③能得出什么結論?

      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2)、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3)、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現象:水面成像……(可詳細講解)

      3、平面鏡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2)、討論:水銀面起什么作用?窗戶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鏡:

      (1)、凸面鏡:可以使光線發散,可以開闊視野,常用作觀后鏡。成什么像?

      (2)、凹面鏡:可以使光線會聚,常用作太陽灶、汽車頭燈…… 成什么像?

      學生討論:球面鏡的應用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的本節內容。

      小 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本節內容。

      完成課本后習題。

      寫出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200字以上)

      教學后記:

      要補充必要的知識點:如距離、虛實、原理等。

    八年級物理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常識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照度對視力影響的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本節是選學內容,我們知道照明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學校、家庭學習環境照度達不到標準,危害學生眼睛健康,為了提起人們對此關注,為保護視力,國家規定了照度標準,以保證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好條件.因此照度作為常識介紹還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過把光源設置在不同位置,觀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給出照度的概念和單位,然后介紹了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和國家規定標準中的學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過實驗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三、教法建議

      1)通過實驗觀察與測量加強學生對照度的感性認識.

      2)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斷是否達到國家標準.從而使學生增強“標準”意識.

      3)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最好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歸納得出.

      四、教學重點

      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五、教具:

      照度計、點光源、每個同學帶一個手電筒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在暗室中進行學生實驗:用手電筒垂直照射桌面,改變與桌面的距離,觀察桌面明亮程度的變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課教學

      1.照度的概念

      給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紹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以及國家規定的照度衛生標準.

      讓學生感知照度:給出國家規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標準,通過改變教室內燈的個數,來達到桌面的規定照度標準,若教室燈的亮度不夠,可采用手電筒輔助照明.

      2.影響照度的因素

      提出問題:照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學生可能猜測出很多方面,如與光源有關等,正確的給與肯定.屬于本節課實驗探究活動范圍的不予判斷.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限定條件:同一光源

      研究內容:

      1)照度與光源距離的關系

      2)照度與光照面傾斜程度的關系

      學生交流分析得出結論:

      對同一個光源來說,光源離光照面越遠,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離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與光照面距離一定的條件下,垂直照射與斜射比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線越傾斜,照度越小.

      進行眼睛的保健衛生教育.

      三、板書設計

    八年級物理教案5

      1、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2、通過觀察、參觀或者錄像等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獲得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

      (重點)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難點)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活動流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復習提問

      引入新課

      進行新課

      1、什么是噪聲?(分別從物理角度和環保角度加以說明)

      2、噪聲的危害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3、控制噪聲的三種途徑是什么?

      在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有趣的聲現象,知道了聲的概念比較廣,包括聲音(人耳能感覺到的那部分聲)、超聲(頻率高于20000 hz的聲)和次聲(頻率低于20 hz的聲)。聲在生活實際、工農業生產和現代科技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一、聲在醫療上的應用

      1、中醫診病通過“望、聞、問、切”四個途徑,其中“聞”就是聽,這是利用聲音診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準確地獲得人體內部疾病的信息。醫生向病人體內發射超聲波,同時接收體內臟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攜帶的信息通過處理后顯示在屏幕上。超聲探查對人體沒有傷害,可以利用超聲波為孕婦作常規檢查,從而確定胎兒發育狀況。

      3、藥液霧化器

      對于咽喉炎、氣管炎等疾病,藥力很難達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聲波的高能量將藥液破碎成小霧滴,讓病人吸入,能夠增進療效。

      4、利用超聲波的高能量可將人體內的結石擊碎成細小的粉末,從而可以順暢地排出體外。

      二、超聲波在工業上的應用

      1、利用超聲波對鋼鐵、陶瓷、寶石、金剛石等堅硬物體進行鉆孔和切削加工,這種加工的精度和光潔度很高。

      2、在工業生產中常常運用超聲波透射法對產品進行無損探測。超聲波發生器發射出的超聲波能夠透過被檢測的樣品,被對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樣品內部有缺陷,超聲波就會在缺陷處發生反射,這時對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發生器發射出的超聲波信號。這樣就可以在不損傷被檢測樣品的前提下,檢測出樣品內部有無缺陷,這種方法叫做超聲波探傷。

      3、在工業上用超聲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聲波,清洗液的劇烈振動沖擊物品上的污垢,能夠很快清洗干凈。

      三、聲在軍事上的應用

      1、現代的無線電定位器——雷達,就是仿照蝙蝠的超聲波定位系統設計制造的。

      很多動物都有完善的發射和接收超聲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間出來覓食、活動,但它們從來不會撞到墻壁、樹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確度確認目標。它們的`這些“絕技”靠的是什么?原來蝙蝠在飛行時會發出超聲波,這些聲波碰到墻壁或昆蟲時會反射回來,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蝙蝠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

      2、聲納

      根據回聲定位的原理,科學家們發明了“聲納”,利用聲納系統,人們可以探測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四、聲在生活中的應用

      1、超聲波加濕器

      理論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條件下,一個物體振動的能量跟振動頻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介質質點振動的頻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國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聲波通入水罐中,劇烈的振動會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許多小霧滴,再用小風扇把霧滴吹入室內,就可以增加室內空氣的濕度。這就是超聲波加濕器的原理。

      2、我們在生活中利用聲音獲得信息。例如人們交談、聽廣播、聽錄音等,聲音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閱讀課本30頁“科學世界”

      提問

      創設情境

      介紹聲音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回答

      學生

      閱讀課文

      討論思考

      板書設計

      教學小結

      1、聲在醫療上的應用

      2、聲在工業上的應用

      3、聲在軍事上的應用

      4、聲在生活中的應用

      作業設計

      1、“動手動腦學物”中的1.2題。

      2、學習高手49頁1.2.8題。

      3、完成配套練習冊中相應的內容。

    八年級物理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會調節天平,會測出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會正確地記錄測量值.

      2.會用量筒測液體的體積,會正確地觀察和讀數.

      能力目標

      1.培養觀察能力

      觀察天平的構造、觀察天平的最大稱量和最小稱量,觀察砝碼(每個砝碼的質量以及盒內砝碼組成)

      對比觀察量筒和量杯的區別,觀察量筒和量杯上標有的單位,它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小格表示的體積是多少?

      2.培養實驗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認真操作,自覺遵守操作規范的良好習慣.

      通過天平的使用,使學生提高對平衡美、對稱美的欣賞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主要目的是練習使用天平稱質量.通過實驗培養學生使用天平的技能,同時,進一步使學生對質量的單位形成具體觀念.對于稱固體的質量.教材中之所以選擇三個體積相同的木塊、鋁塊、鐵塊讓學生稱量,是為了與下一節內容銜接,為學習密度知識作準備.

      教法建議

      本節是實驗課,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應以實驗法為主.

      教學設計示例

      一、本節重點、難點分析

      1.天平的使用

      上節課學生已初步了解了天平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但是由于天平是比較精密的儀器,而且又較難掌握,因此本節課應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進行規范操作上.

      在天平調節前,首先應讓學生明確,未經調節的天平是不平衡的,稱出的質量也不準確,因此必須事先將天平調平衡,在天平調節環節中,邊講解、邊示范、邊對學生進行指導,在調節天平中應要求學生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觀察游碼和標尺,認識最小稱量值,將游碼撥到零刻度線;

      (3)觀察天平初始狀態,確定調節螺母的移動方向;

      (4)進行調節,判斷是否平衡,再調節,直至平衡.

      天平一旦調節平衡就不能再移動位置,否則應重新調節,這個問題一定要向學生講清楚.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使用前一定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量筒,觀察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弄清量筒(杯)的單位,并找到它標在儀器上的位置.

      (2)弄清量筒(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3)測量時應把量筒(杯)放在水平臺面上.

      (4)觀察時,液面如果是凹形的應以凹形液面底部為準,若是凸形的,要以凸形液面頂部為準,讀數時視線應與液面相平.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具學具準備

      托盤天平、砝碼盒、燒杯、水、墨水瓶、木塊、鐵塊、鋁塊、幻燈片、投影儀、視頻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認真觀察天平復習,認真觀察量筒和量杯,首先是整體觀察,觀察它們的構造,然后對比觀察,觀察它們構造的不同點,最后細致觀察,觀察它們上面標有的單位,觀察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2.實驗:測量固體的質量.

      3.實驗:測量一定體積的液體的質量.

      4.討論測量液體質量的方法.

      5.討論測一張郵票質量的方法.

      五、 教學過程設計示例

      (一)引入新課

      方案一: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1.什么叫物體的質量?它的單位是什么?

      2.實驗室里測量質量的儀器是什么?

      3.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最后落實到實驗課主題“今天我們就學習使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方案二:教師將一些郵票、絲線、大頭針、食用油實物展示給學生(也可展示圖片),提問“如何稱出一張郵票的質量?一卷絲線的質量?一個大頭針的質量?一勺食用油的質量是多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練習天平的調節

      (教師可將幻燈片投影到屏幕上,或使用視頻,演示天平的調節.)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向學生指明:放天平時,要合理安排實驗中各種儀器在桌面上的合理布局,儀器的擺放位置應便于操作,實驗過程中不能再移動天平,否則需要重新調節.

      指導學生觀察游碼、標尺,認識最小刻度值,并把游碼撥到零刻線的位置.

      把游碼撥到零刻度線,觀察一下指針偏向哪邊,確定螺母的調節方向,再調節.

      學生練習調節天平,教師巡視指導.

      調節天平的操作結束后,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在調節天平過程中,若指針偏向標尺右側,就需要將平衡螺母向左端旋動,若指針偏向標尺左側,則需將平衡螺母向右側旋動.

      明確:所謂天平的平衡,就是調節橫梁螺母觀察天平指針的擺動是否相對分度盤中間位置靜止或等幅擺動.

      2.實驗:練習使用天平測量固體的質量

      提問:用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時,被測物體應放在哪個盤里?砝碼應放在哪個盤里?用什么方法拿取砝碼?

      明確:用天平測量物體質量的過程是一個通過調節天平先讓天平平衡,而當在左盤里放入被測物體時又破壞了這個平衡,再通過加減右盤中的砝碼和移動游碼使天平再次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此時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數加上游碼在標尺上所對應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測物體的質量.

      注意:放入被測物體后,使天平再次達到平衡的過程中只允許加減砝碼和移動游碼,決不允許再旋動平衡螺母.

      引導學生設計測固體質量的記錄表格

      長方木塊(g)

      長方鋁塊(g)

      長方鐵塊(g)

      學生測量開始,教師巡視指導.

      提醒學生實驗時,要愛護儀器,小心謹慎地操作,認真進行測量,細心真實地記錄測量結果,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3.實驗:用天平稱液體的質量

      用天平稱液體的質量時往往需要稱一定體積的液體的質量.這時就需要我們測出液體的體積,測液體體積的儀器是量筒或者量杯,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量筒和量杯的構造及使用方法.

      (1)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教師利用實物介紹什么是量筒,什么是量杯,然后讓學生觀察它們的構造,并指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

      請同學說一下量筒和量杯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它們上邊都有刻度,每隔一定數量的小刻度就有一個大刻度,上邊標著數值,最上邊標有字母ml.老師講解“ml表示毫升,1毫升是1立方厘米”.

      由學生歸納總結量筒和量杯的不同點.

      這時教師用投影儀打出量筒和量杯的畫面讓學生觀察(投影片應做成復合片,可以復合不同的液面,復合人觀察時的視線),以強化學生對量筒(杯)的認識.并請學生說出投影幕布上所顯示的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值.

      請同學們往量筒中倒一些水,觀察液面形狀,使用量筒測液體體積時,應注意:

      ①液面的形狀是凹形的.

      ②用量筒測液體體積時,要以凹形水面底部為準,視線要與凹形水面底部相平.

      ③要把量筒(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觀察.如果量筒中裝入水銀,則液面是凸起的,觀察時應以凸形液面頂部為準.

      教師打開投影儀,用復合片顯示幾個不同位置的液面,讓學生練習讀數(包括凸形)

      (2)測量液體的質量

      在教師指導下啟發學生認識用減液法測一定體積的液體質量的方法.具體步驟是

      ①在燒杯內倒入一定量的液體(體積數應大于要求測的液體體積),用天平稱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設它為

      ②將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使量筒中液體的體積達到要求的體積值,比如100ml.

      ③用天平稱出燒杯和燒杯內剩下的液體的質量,設它為

      ④100ml液體的質量就等于減

      (3 )引導學生設計用天平測液體質量的記錄表格

      空燒杯的質量(g)

      燒杯和水的質量(g)

      水的質量(g)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指導.

      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把桌子上的所有實驗器材整理好,并擺放整齊.

      (三)總結、擴展

      請同學們回答“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指出我們無法直接用天平稱出一張郵票的質量,但我們可以稱出若干張相同郵票的總質量,用質量數除以張數就是一張郵票的質量.

      介紹“累積法”.

      學習長度測量時,測一張紙的厚度使用的方法和測一張郵票的質量的方法是相同的.雖然一個是測物體質量,一個是測長度,但思路一樣,都是用累積的方法.

      提問“今天的實驗中稱的木塊、鐵塊、鋁塊,體積大小是相同的,但它們的質量是否相同?水、酒精的體積都是100ml,但它們的質量是否相同?從測量值可以看出不相同,這是為什么?請同學們回去考慮.”為下一節課“密度”的教學打下伏筆.

      探究活動

      質量測量精確度

      【課題】調查質量測量的精確度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各種質量的測量工具的不同場合下使用其精確度,例如托盤天平測量中藥的質量、物理天平測量金的質量等.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自制測量工具——天平

      【課題】自制測量工具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可選擇各種方便易找的材料制作天平,與實際天平對照,努力改進,提高精確度.

      【備注】

      1、寫出制作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八年級物理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了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

      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請同學們先觀看漂亮的章首圖,然后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師]科學之旅的第一站,我們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課本圖0.1-1實驗

      [演示]課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物理學的.研究范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還非常有用:

      [板書]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板書](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四、小結

      物理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于動手、勇于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業(略)

    八年級物理教案8

      第一章測量的初步知識第一節長度的測量誤差

      執教

      教學

      目標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重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難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教具

      演示

      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學生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二教學過程設計

      1.測量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 (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 。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 μ m 。 (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 。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 。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可參照課本圖1-7) 。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

      認識所舉例子長度

      觀察刻度尺

      練習讀數

      教學過程設計

      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讓學生把三角尺翻過來,重復上面的測量,這時身體偏左、偏右的兩次讀數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測量時刻度尺的正確放置方法是:讓刻度尺刻度緊貼被測物體的始、末兩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鋼尺、木尺)應怎樣放置?利用課本圖1-6 總結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規則:刻度尺應"立"著放正,不能歪斜。 (應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測物體表面,學生還不理解這些立體幾何術語,改用"立"著的說法。可通過示范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

      要求學生按上述放置和視線規則,正確放置刻度尺,并將零刻度對準紙條的一個邊,看紙條的另一條邊靠近那一條刻度線,讀取這一刻度的數值,就是紙條的寬。如果要求測量更精確些,則應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這就是刻度尺使用時的估讀規則。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5.誤差

      測量時,要用眼睛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字,是估讀就不可能非常準確,測量的數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就叫誤差。

      誤差跟錯誤不同。測量中,由于視線的偏斜而導致測量的錯誤,這是由于沒有按規則去做而造成的。錯誤是應該而且可能避免的。

      測量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讀的誤差外,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誤差。如儀器本身不準確,環境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等,這都是造成誤差的原因。誤差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減小誤差的措施比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簡單而有效。

      測量中有時估計偏大,有時會偏小,這樣多次測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實值。

      小結:(從板書中小結)

      歸納

      三.思考與作業

      四板書

      第一章第一節長度的測量誤差

      一.認識測量

      二.長度單位

      1國際單位:(主單位):米(m)

      2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 m);納米(nm)

      3單位換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長度的測量

      1測量工具:刻度尺(實驗室常用)

      2刻度尺正確使用

      ①使用前認清零刻線、量程、分度值

      ②使用時,尺要沿所測直線,并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

      ③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四.誤差

      1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人為因素和測量工具本身。

      3減少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較精密儀器。

      五簡要說明

    八年級物理教案9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重點:

      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用具: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伴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但在在大量情況下,雖然沒有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仍然有力存在,因為產生了和肌肉緊張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鐵石吸引這些大頭針,盡管沒有肌肉緊張,不是也有力存在嗎?(演示)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吸鐵石吸引鐵釘,吸引就是吸鐵石對鐵休的吸引力。運動員舉杠鈴,舉就是運動員對杠鈴的力。火車頭拉車箱,拉就是火車頭對車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現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推土機對土的推力;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三、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我們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可見力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五、練習

    八年級物理教案10

      知識目標

      (1)知道功率的概念。(2)結合實例理解功率的概念。(3)了解功率在實際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義;能用公式p=w/t解答相關的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功率實際上是表示能量轉化快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第2節功率慢的物理量。

      教學具準備

      課件

      教法

      講授法

      教學過程

      復備

      11.2-1復習:

      課件展示:

      1、力學里的功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計算功的公式和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什么?

      11.2-2引入:

      我們怎樣比較做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第2節功率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個多少的問題,還有一個做功快慢的問題。如體重相同的甲、乙兩同學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第2節功率,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第2節功率甲慢慢從一樓走到五樓,乙快速從一樓跑到五樓,盡管兩人做的功一樣多,但甲需較長時間,做功慢;乙需時間較短,做功快。比較做功快慢就像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一樣,可以采用:

      a.做同樣的功,比較做功時間的長短;b.在相同的`時間內比較做功的多少。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比較做功的快慢。

      11.2-3新課教學:

      閱讀課本65-66頁,鉤出重點知識,在不懂之處打上問號。

      物理學上常采用b情況,一般都取“單位時間”。就是功與做功所用時間之比叫功率。他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很顯然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課件展示:

      一、功率

      物理意義:它是用來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 義:功與做功所用時間之比叫功率。

      功率公式: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第2節功率

      w-功-焦耳(j),t-時間-秒(s),p-功率-瓦特(w);

      單位:國際單位是瓦特,簡稱瓦,符號w。 1w=1j/s 常用單位:千瓦,符號kw.

      換算: 1kw=103w 1mw=106w

      課件展示:介紹瓦特單位的由來。

      (出示問題)舉例說明功率的物理意義。

      1.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2.功率70w和450w功率哪個大?哪個做功快?為什么?

      (圖片展示)一些運動的物體和機械的功率。

      隨堂練習

      1、功率表示做功的_____,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____。功率的大小由____和___共同決定。2、試判斷(p=w/t)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功率小,表示做功少。 ( )c做功時間越短,則功率越大( )d做功快,則功率大 ( )

    八年級物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知道慣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

      (2)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3)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認識生活中的慣性現象

      3、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教學難點

      1、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結論的進一步分析

      2、對牛頓第一定律文字敘述的理解

      3、怎樣解釋慣性現象

      4、學生設計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提出問題

      (1)讓學生閱讀課文第34頁第1頁自然段,看圖11.5-1。

      ①討論交流:課文列舉了一類什么現象?

      自行車、列車等運動的物體,停止施加動力,還會繼續運動,但最終要停下來。

      ②根據你的生活經驗或對身邊所發生現象的觀察。類似的例子請再舉幾個?

      (2)讓學生做類似實驗:將筆盒放在課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動課本。筆盒隨課本運動,停止用力看看筆盒是否還會運動?

      (3)“對運動的物體會停下來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請你提一個相關的問題。如:運動的物體為什么會停下來?運動要靠力來維持嗎?等。

      (4)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對“運動的物體會停下來“的解釋。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要使一物體持續運動,就必須對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這個力被撤消,物體就會停止運動。

      科學家伽利略卻通過理想實驗,運用邏輯推理,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伽利略認為: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維持,運動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阻力。

      讓學生以對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觀點進行評價,談自己的看法。

      對同一種現象,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釋。都有其理由。到底哪個說法正確,僅僅靠思辨不能回答,讓我們自己動手、動腦來探究論證吧。

      2、實驗探究

      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怎樣進行實驗呢?

      (1)讓學生閱讀課文第35頁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先完整地看一遍實驗內容。

      (2)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

      ①此實驗過程中,控制哪些條件保持不變?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車進入水平面時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控制方法:用同一輛小車,讓小車自斜面頂端(相等的高度)從靜止開始滑下。)

      ②哪些條件需要發生變化?用什么方法來實現這種變化?

      (要改變小車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變方法:給水平桌面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體(毛巾、棉布)

      ③要觀察和記錄哪些數據

      (要觀察小車從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運動狀態的變化情況,記錄小車在水平面上通過的距離)

      (3)學生分組實驗

      (4)學生交流觀察到的三種情況下小車運動變化的情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引起變化的原因。從表格記錄中找出變化規律。

      結論: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這說明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少。

      (5)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推理:如果物體不受力,速度不會減慢,它將永遠運動下去。

      3、牛頓第一定律

      (1)伽利略對類似的實驗進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速度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2)笛卡兒對伽利略推理結論的補充:物體如果不受力,運動方向也不會改變。

      (3)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說明:(1)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物體的運動不需要靠力來維持。物體運動之所以會停下來,是由于物體受到了阻力。

      (2)對牛頓第一定律中“將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句話的含義,我們可以理解為:物體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變。

      二、慣性

      1、演示:讓學生照課文第36頁圖11.5-4所示,把4 個棋子摞起來。先猜猜:如果像圖中那樣用尺迅速打擊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處?

      提問:上面的棋子為什么不和被打飛的棋子一起飛出去呢?

      2、讓學生閱讀課文第36頁有關內容:從牛頓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特性。我們把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做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告訴學生:可以通俗地用物體有一種“習慣性”或叫“惰性”來理解“慣性”。就是說,一切物體都有一種“惰性”,這種“惰性”的表現就是不愿意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

      3、應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慣性現象

      (1) 引導學生嘗試用牛頓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實驗現象:上面的棋子原來的狀態(靜止),由于慣性,它要保持靜止狀態,所以落回原處。

      (2) 讓同學們談一下乘坐公交車,公交車啟動、剎車時身體的感受。

      (3) 學生看課文圖11.5-5,討論交流:為什么錘頭松了木工師傅把錘柄在凳子上撞擊幾下,錘頭就能緊緊地套在錘柄上?(錘子向凳子撞擊時,錘頭和錘柄一起向下運動,錘柄撞到凳子受到力作用,運動狀態改變而停止運動,錘頭繼續向下運動使錘柄套緊。)

      (4) 學生看課文圖11.5-5,討論交流:為什么騎車的速度太快,容易發生事例?(減速、拐彎或剎車時,騎車的人由于慣性身體會保持原來的速度向前運動,從而容易產生事故。)

      (5)讓學生閱讀課文第37頁科學世界<<汽車安全帶>>認識人們如何利用安全帶防止和減小汽車發生事故時由于慣性對駕駛員和乘客造成的傷害。

      三、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

      (1) 提出問題:慣性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時,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但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那么為什么有些物體還會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呢?

      (2) 探究:讓學生提著書包不動。書包受重力和手對它向上的拉力,為什么書包受兩個力作用會保持靜止 ?

      在平直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受到牽引力和阻力。為什么水平方向汽車受兩個力作用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討論:如果將手松開,書包將落到地上,顯然向上的拉力將使書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書包不至于下落;同樣道理,汽車牽引力將阻力產生的效果,也可以說阻力將牽引力產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車的.速度不發生變化。

      (3)結論:一些物體雖然受力,但是這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當于不受力。

      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幾個力,它們作用在物體上的各個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效果相互抵消,我們就說這幾個力相互平衡。這時的物體我們就說它處于平衡狀態。

      2、二力平衡條件

      (1)物體受兩個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況最簡單,我們先來研究這種情況。

      問題:物體受兩個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嗎?

      舉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書,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電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動時,速度越來越快。

      問題: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只有兩個,且物體處于平衡狀態,這兩個力應該滿足什么樣的條件呢?

      (2)探究:①讓學生猜想在什么條件下二力平衡。(可能與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有關)

      ②學生根據桌上所準備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還有若干質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碼),自己設計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時,兩個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應該有什么關系。

      ③實驗方法:在兩邊盤子中放質量相等的砝碼,使木塊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的力。木塊處于平衡(靜止)狀態。改變木塊的受力情況:

      a、改變其中一邊盤子的砝碼的質量,使木塊受到的力大小不等。

      b、將其中一邊盤子的砝碼移到另一邊使木塊受到的力方向相同。

      c、轉動木塊,使木塊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線上。

      d、垂直于木塊受力方向移動木塊,使木塊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線上且方向相同或不相同。

      ④各實驗小組交流設計的實驗方案,并對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修改。

      ⑤學生進行實驗。

      ⑥結論: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實際應用,應會根據平衡狀態,找出平衡力;根據物體受力情況,判斷它是否處于平衡狀態。

      例:吊在空中重5N,靜止不動時,電線對它的拉力是多大?

      課后小結

      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兩個問題:

      ⑴它明確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物體的運動并不是需要力來維持,只有當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即產生加速度時,才需要力的作用.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得出力的定性定義: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它使受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

      ⑵它提出了慣性的概念.物體之所以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是在不受力的條件下,由物體本身的特性來決定的.物體所固有的、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叫慣性.物體不受力時所作的勻速直線運動也叫慣性運動。

      教學反思

      牛頓第一定律是學生認識的第一個力學定律,它貫穿了整個力學的學習,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定律。

      本節先通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使學生直觀地看到物體所受的阻力越少,運動得越遠,偉講述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到的結論。牛頓最后總結出了慣性定律。通過以上活動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指出牛頓第一定律不是直接由實驗得出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教學容量比較多,而且也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需要結合大量的生活現象來幫助學生理解“牛一”。慣性是由“牛一”引出的,生活中的慣性例子非常多,同學們的認識比較深刻,但應用慣性來解釋實際情況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區分慣性的應用與防治還需要加強。時間比較緊,如果分為兩個課時來上,可能效果比較好。

    八年級物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會解釋有關的慣性現象。

      教學重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2、慣性的概念,解釋有關的慣性現象。

      教學過程

      [知識探究]

      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問題設計]

      1、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馬拉車,車就前進,停止用力,車就停下來。是否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呢?馬不拉車時,車為什么會停下來呢?

      答案不是。車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沒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會怎樣?請閱讀課本中的“理想實驗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實驗得出結論的。

      答案如果沒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理想實驗再現:如圖甲所示,讓小球沿一個斜面由靜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

      如果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乙所示,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丙所示,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將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要點提煉]

      1、關于運動和力的兩種對立的觀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在一個地方。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這種錯誤的觀點統治了人們的思維近兩千年。

      (2)伽利略的觀點(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來維持。

      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意義

      (1)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將可靠的事實和理論思維結合起來,即采用“可靠事實+抽象思維+科學推論”的方法_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初步揭示了運動和力的正確關系。

      (2)第一次確立了物理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2、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說明了力和運動的關系。

      ①說明了物體不受外力時的運動狀態: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②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的一種固有屬性——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3、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即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有以下三種情況:

      (1)速度的方向不變,只有大小改變。(物體做直線運動)

      (2)速度的大小不變,只有方向改變。(物體做曲線運動)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時發生改變。(物體做曲線運動)

      三、慣性與質量

      [問題設計]

      坐在公共汽車里的人,當汽車突然啟動時,有什么感覺?當運動的汽車突然停止時,又有什么感覺?解釋上述現象。

      答案當汽車突然啟動時,人身體后傾。當汽車突然停止時,人身體前傾。這是因為人具有慣性,原來人和車一起保持靜止狀態,當車突然啟動時,人的身體下部隨車運動了,但上部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會向后傾;原來人和車一起運動,當車突然停止時,人的身體下部隨車停止了,但上部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故向前傾。

      [要點提煉]

      1、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我們把這個性質叫做慣性。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慣性與質量的關系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3、慣性與力無關

      (1)慣性不是力,而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性質,因此物體“受到了慣性作用”、“產生了慣性”、“受到慣性力”等說法都是錯誤的。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慣性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4、慣性的表現

      (1)不受力時,慣性表現為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時,慣性表現為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質量越大,慣性越大,運動狀態越難改變。

      [延伸思考]

      人能推動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樣的力卻推不動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慣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為什么?

      答案不是。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慣性大于輕箱子的慣性。判斷物體慣性的大小應在相同情況下比較,比如用同樣的力推都處于冰面上或都處于粗糙地面上質量不同的物體,比較哪個物體的運動狀態更容易改變。

      [典例精析]

      一、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認識

      例1理想實驗有時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規律。伽利略設計了一個如圖1所示的理想實驗,他的設想步驟如下:

      圖1

      ①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然要達到原來的高度;②兩個對接的斜面,讓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釋放的高度;④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后使它成為水平面,小球將沿水平面做持續的勻速運動。

      請將上述理想實驗的設想步驟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______(只要填寫序號即可)。在上述的設想步驟中,有的屬于可靠的事實,有的則是理想化的`推論。下列有關事實和推論的分類正確的是()

      a.①是事實,②③④是推論

      b.②是事實,①③④是推論

      c.③是事實,①②④是推論

      d.④是事實,①②③是推論

      解析本題是在可靠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將實驗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規律,得到正確的結論。而②是可靠事實,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斜面上無摩擦的設想,最后推導出水平面上的理想實驗④。因此正確順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b

      二、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2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

      a.物體的運動是依靠慣性來維持的

      b.力停止作用后,物體的運動就不能維持

      c.物體做變速運動時,一定有外力作用

      d.力是改變物體慣性的原因

      解析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由于慣性的存在,物體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a對。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b錯,c對。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力不能改變物體的慣性大小,d錯。

      答案ac

      針對訓練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如果下落過程中某時刻重力突然消失,物體的運動情況將是()

      a.懸浮在空中不動

      b.速度逐漸減小

      c.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

      d.無法判斷

      答案c

      解析物體自由下落時,僅受重力作用,重力消失以后,物體將不受力,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的描述,物體將以重力消失瞬間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故選項c正確。

      三、慣性的理解

      例3關于物體的慣性,下述說法中正確的是()

      a.運動速度大的物體不能很快地停下來,是因為物體速度越大,慣性也越大

      b.靜止的火車啟動時,速度變化慢,是因為靜止的物體慣性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殺,是因為乒乓球慣性小

      d.在宇宙飛船中的物體不存在慣性

      解析慣性大小只與物體質量有關,與物體的速度無關,故a錯誤;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火車速度變化慢,表明它的慣性大,是因為它的質量大,與是否靜止無關,故b錯誤;乒乓球能被快速抽殺,表明它的運動狀態容易發生改變,是因為它的慣性小,故c正確;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故d錯誤。

      答案c

      [課堂要點小結]

      [自我檢測]

      1、(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認識)關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只要接觸面摩擦相當小,物體在水平面上就能勻速運動下去

      b.這個實驗實際上是永遠無法做到的

      c.利用氣墊導軌,就能使實驗成功

      d.雖然是想象中的實驗,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實驗基礎上

      答案bd

      解析只要接觸面摩擦存在,物體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物體在水平面上就不能勻速運動下去,故a錯誤。沒有摩擦是不可能的,這個實驗實際上是永遠無法做到的,故b正確。若使用氣墊導軌進行理想實驗,可以提高實驗精度,但是仍然存在摩擦力,故c錯誤;雖然是想象中的實驗,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實驗基礎上,故d正確。

      2、(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確的是()

      a.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的運動狀態保持不變

      b.物體做變速運動時一定受外力作用

      c.在水平地面上滑動的木塊最終停下來,是由于沒有外力維持木塊運動的結果

      d.飛跑的運動員,由于遇到障礙而被絆倒,這是因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

      答案abd

      解析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狀態,即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不變,a正確;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做變速運動說明運動狀態在改變,b正確。在水平地面上滑動的木塊最終停下來,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而改變了運動狀態。飛跑的運動員,遇到障礙而被絆倒,是因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變了原來的運動狀態,c錯誤,d正確。

      3、(力與運動的關系)某人用力推一下原來靜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車,小車便開始運動,以后改用較小的力就可以維持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可見()

      a.力是維持物體速度不變的原因

      b.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c.力是改變物體慣性的原因

      d.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答案d

      解析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小車原來靜止,在力的作用下小車開始運動,是力使其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用較小的力就能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是推力與摩擦力的合力為零的緣故。

      4、(對慣性的理解)如圖2所示,冰壺在冰面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變,我們可以說冰壺有較強的抵抗運動狀態變化的“本領”。這里所指的“本領”是冰壺的慣性,則慣性的大小取決于()

      圖2

      a.冰壺的速度

      b.冰壺的質量

      c.冰壺受到的推力

      d.冰壺受到的阻力

      答案b

      解析一個物體慣性的大小,與其運動狀態、受力情況是沒有任何關系的,衡量物體慣性大小的因素是質量,故b正確。

    八年級物理教案13

      [教學目標]⑴知道彈力是怎樣產生的;⑵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和彈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實際運用所適用的條件,物理教案-彈 力。

      [課 時]1課時

      [教學方法]實驗法、講解法

      [教學用具]鋼尺、彈簧、重物(鉤碼)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重力是怎樣產生的?其方向如何?

      2、復習初中內容:形變;彈性形變。

      二、新課教學

      由復習過渡到新課,并演示說明(板書)

      (一)形變

      (1)形變

      (2)彈性形變

      演示圖示1中的實驗,請同學們注意仔細觀察并回答下列問題。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誰加給重物的?(鋼尺)

      ③鋼尺為什麼能對重物產生支持力?(鋼尺發生了彈性形變)

      由此引出:

      (二)彈力

      (1)彈力: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直接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就叫彈力。

      就上述實驗繼續提問:④由此可見,支持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⑤重物放在鋼尺上,鋼尺就彎曲,為什麼?(重物在重力作用下與鋼尺直接接觸,從而發生微小形變,對鋼尺產生了向下的彈力即壓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彈 力》。)

      可見,壓力支持力都是彈力。并進一步分析得出:

      (2)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直接接觸并發生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

      提問:課本放在桌子上。書給桌子的壓力和桌子對書的支持力屬什麼樣性質的力?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麼?方向如何?

      與學生討論,然后總結。

      ①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壓物體)。

      ②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支持物體)。

      提問:電燈對電線產生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產生的拉力屬什麼樣性質的力?

      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麼?方向如何?

      分析討論,總結。

      ③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同一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 形變的關系為:

      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f跟彈簧的伸長(或縮短)的長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彈簧的倔強系數,單位:N/m。它由彈簧本身所決定。不同彈簧的倔強系數一般不相同。這個規律是英國科學家胡克發現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適用條件:只適用于伸長或壓縮形變。

      三、小結

      四、學生練習:閱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1)(3)(5)與學生一起討論。作業本上寫(2)(4)。

    八年級物理教案14

      第二課時

      (二)、實像與虛像

      通過剛才做實驗,我們知道凸透鏡成像有的可以呈現在光屏上,有的不能呈現在光屏上。這些成像有什么區別呢?什么叫實像?什么叫虛像?

      我們把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做實像,得不到的像叫做虛像。光屏上能承接的像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而虛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實際光線會聚點,而是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凸透鏡什么時候成實像,什么時候成虛像?回憶實驗,觀察的記錄表格,可以得出:當物距小于焦距時,即,凸透鏡成正立的虛像,虛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光屏接到;當物距大于焦距時,即,凸透鏡成倒立的實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板書:二、虛像和實像

      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像叫做實像。

      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成的`像叫虛像。

      (三)、想想議議

      我們知道什么是實像、什么是虛像之后,請你們進一步猜測并根據上面探究所得的資料進行分析,什么情況下凸透鏡成實像、什么情況下成虛像。

      1.物體在1倍焦距以外時,成倒立的實像。

      2.物體在1倍焦距內時,成正立的虛像。

      照相機和投影儀能在光屏上成實像,放大鏡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虛像。像與物在凸透鏡同側成虛像,像與物在凸透鏡兩側成實像。我們的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都是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成像的,能說出它們的原理嗎?

      照相機的原理是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大于2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投影儀的原理是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間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放大鏡的原理是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小于焦距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我們知道了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原理。想進一步了解它們嗎?我們從上節課知道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機殼相當于暗室。我們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鏡頭的距離遠遠大于焦距才能在膠卷上得到倒立、縮小的實像,那么照相機中的調焦環、光圈、快門,它們有什么用處?

      照相機中調焦環是調節鏡頭到膠片的距離,拍攝近的景物時,鏡頭往前伸,離膠片遠一些,拍攝遠的景物時,鏡頭往后縮,離膠片近一些,調焦環上刻著數字,表示拍攝的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光圈是用來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開大或縮小,光圈環上刻有光圈數。

    八年級物理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能說出功率的物理意義,并能寫出功率的定義式及其單位。

      2.能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功率的含義。

      3.能應用功率的定義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設計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人體的輸出功率的過程,進一步熟悉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

      2.通過資料認識常見運動物體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實際應用的重要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測量活動的組織安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2.進一步形成樂于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習慣,增強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在學習機械功之后,從做功快慢的角度認識功這個物理量。功率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后續學習電功率等知識的基礎。

      教科書通過對生活、生產實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義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學生明確功率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對功率概念的認識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功率與功的關系和物體運動速度與距離的關系相似,學生在學習速度概念的基礎上容易進行知識的正遷移,所以,可以結合實例采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認識與記憶,也可以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教學重點: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計算。

      教學難點:對功率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策略

      與速度、密度和壓強的定義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量。教學中通過人上樓的實例創設情景,讓學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時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問題,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鋪墊。類比速度是表征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決于相同時間內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來完成,它的大小為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分鐘)

      問題:小明的教室在五樓,通常上樓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樓只用了40s,請問:(1)小明在兩種情況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認為這兩種上樓做功方法,從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們在生產、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機械來做功,這與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請舉例說明。

      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功率。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所舉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樓(如16層樓)時,乘電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機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機與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務,人花的時間要長得多;從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機比人工要快得多。

      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增強了生活與物理的聯系。

      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新課教學(30分鐘)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憶以前我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啟發同學們思考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來類比,講述功率的定義:

      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時間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時間,P表示功率,則可以把上式寫成P=W/t(板書)

      思考:類比速度的單位,功率的單位應該是什么?

      J/s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瓦特,簡稱瓦,用字母w表示,是為了紀念英國的物理學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術中,功率常用的單位還有:千瓦(kW)、兆瓦(MW),它們與瓦之間的換算關系是什么?

      換算關系:1kW=103W 1MW=106W

      練習:結合速度的定義、計算和單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義

      表示物體運動快慢

      定義

      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路程

      計算公式

      單位

      m/s km/h

      介紹一些常見物體的功率,記住人平時騎自行車的功率約為60~80W。

      例題:下列關于功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體做功時間越短,功率越大

      C.物體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體做功時間越長,功率越大

      速度單位是距離單位與時間單位復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單位應該是功的單位與時間單位復合而成的,應該是J/s。

      學生積極思考,完成表格。

      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功和功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單位時間內做的功,物體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時間較長,功率不一定大,A錯。物體做功時間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錯。物體做功越快,其含義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時間短,或相等時間內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確。物體做功時間長,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運用類比,從科學方法角度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使學生對類比法和比值定義法有更深刻的認識,為今后研究類似問題提供方法上的幫助。

      讓學生區別做功快慢與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測量

      上課鈴響了,你和你的同伴都從一樓爬到了四樓,你們倆的功率誰的大?如何測量你們爬樓的功率?

      思考:(1)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測出人的功率?(在學校里,人爬樓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階臺階的高度×臺階數進行測量)。

      (2)所需要的測量工具是什么?

      (3)計算功率的表達式是怎樣的?

      (4)設計出記錄表格

      實驗次數

      重力G/N

      臺階數n

      一級臺階高度h/m

      時間t/s

      功率P/W

      與同學合作,測量在不同情況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還有哪些簡便的方法可以測出人的功率?(如跳繩、俯臥撐等)。

      指導學生推導計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對解決車、船的速度、功率、牽引力的問題較為方便。

      計算時注意“F”的單位是N,“v”的單位是m/s,此時“P”的單位才是W。

      公式 說明,當發動機的功率一定時,牽引力與運動速度成反比。當需要較大的牽引力時,要減小其行進的速度。汽車爬坡時,司機采取的換擋減速的辦法,以獲得較大的牽引力。

      例題:一輛小轎車以10m/s的速度勻速通過一隧道,若該小轎車發動機的牽引力為6000N,求:(1)小轎車發動機的功率為多少?

      (2)5秒內發動機所做的功為多少?

      練習:一輛功率為45kW的汽車,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30km,求汽車受到的阻力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需要測量人的重力或質量G、一級臺階的高度h、跳過的臺階數n、所用的時間t。需要的測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計算功率的表達式是

      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實驗,并將數據記錄于表格中。

      學生聽講并練習。

      通過估測人體登樓的功率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會用公式 解決簡單的問題。

      課堂小結(5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八年級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物理教案11-13

    八年級物理教案11-30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1-23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12-22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12-21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12-17

    (熱門)八年級物理教案09-19

    蘇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04-26

    八年級人教版物理教案04-15

    八年級物理教案:慣性08-2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观看 | 日韩一级精品久久久久 | 亚欧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在线永久 | 午夜国产理论片中文飘花 |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