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匯總【4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看圖學詞、看圖學句和基礎訓練三部分組成。
全冊共20課,其中看圖學句8課,看圖學句12課。課文內容有反有反映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的,由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繼承革命傳統、講文明、懂禮貌、助人為樂、勤儉節約、拾金不昧、爭做好學生的,注意從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課文內容大多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能直接接觸到的,只有少數內容要借助圖片或電教片的直觀形象才能認識。課文語言文字淺顯常用,便于學生仿說,有利于培養、鞏固和發展聾生的語言能力。
全冊分5個單元,每個單元4篇課文,按照圖片穴刺學句——————看圖學句————————看圖學句的結構進行安排,每個單元后面安排一個基礎訓練。前后課文之間基本上根據內容深淺,篇幅長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進行編排。課文全文注音,便于學生閱讀。生字都在田字格中寫出范字,便于學生仿寫。
本冊安排了150多道課后練習題,每課的練習題基本上反映了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基礎訓練共50到題。在這些練習題中除少量內容是拼音練習外,其余都是字、詞、句的練習,體現了識字、學詞、學句是這學期的重點,而三者之間又在逐步加重著句的分量。
本次安排了100多幅彩色插圖,借助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為說話、寫話訓練提供憑借,這是耳聾學生學習語文的特殊需要,是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措施。
課本后面附有生字表、偏旁名稱表,供復習之用。
二、教學要求
1、鞏固漢語拼音,提高鼻韻母、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發音技巧。繼續學習拼讀音節,能熟練的、正確的讀出音節,學會本冊新出現的音節。
2、學會242個生字及本冊出現的新詞語,能默寫大部分詞語。認識常見的偏旁,學習區別形近字。
3、能正確、清晰、熟練的打指語,能看懂學過的手指語;能看(聽)語速較慢、口形較明顯的詞語和句子。
4、能正確理解詞語的意思,能正確地運用學過的部分詞語。
5、能正確地理解圖意和相應的句意。進一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培養說完整句、把句子寫通順的能力。
6、練習正確、流暢、有表情的朗讀句子。
7、能背誦句子、默寫句子、學習積累詞語和句子。
8、培養學生正確觀察圖畫和事物的能力,能看圖或看演示說(寫)一兩句或兩三句與句完整、意思連貫的話。能用學過的詞語和句子回答簡單的問題。
9、認識句號。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本學期的重點依然是識字、學詞、學句。更加重視識字教學,加強了對生字字形和字音的指導。
難點:本冊教材在第三冊的基礎上繼續學習較復雜的單句、“把”字句有關聯詞語的并列復句、簡單的遞進復句、無關聯詞語的因果復句以及簡單的比喻句。句式結構都比上學期增加了難度。
四、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教多,共11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7人。學生年齡小,但都比較聰明、活潑、好動。但因玩得天性導致他們的'學習成績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楊文,王慶啟,李惠、陳琪、周潔、張羽聰明好學,學習的主動性強,成績優異,而王佳如、田琪琪、錢成、周帥太貪玩,學習的主動性太差,致使成績很不理想,這學期將加大對他們的監督,讓他們的心里產生這樣的想法: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
總之,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在教學活動中要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把它放大,讓學生自己知道,也要讓周圍的老師和同學都知道!
五、教學措施
1、繼續加強詞語和句子的積累練習,讓學過的每一個詞和句子都能在生活中運用。
2、要注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繼續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學句、練句。
3、繼續在班內開展一幫一活動,讓學生之間形成一個學習的鎖鏈,優生帶差生,優生影響優生,使班內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4、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玩學不分家。
5、創設情境,鞏固所學知識。
六、教學進度
周次 學習內容
1~2 1、2課
3~4 3、4、基礎訓練一
5~6 5、6、7課
7~8 8、基礎訓練二、9課
9~10 10、11、12課、基礎訓練三
11~12 13、14課
13~14 15、16課、基礎訓練四
15~16 17、18課
17~18 19、20課、基礎訓練五
(備注:剩余兩周包括清明,五一、六一的假期和,復習考試的時間)
語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 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 教學重點:
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三、教學難點: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閱讀有關《三國演義》故事集
五、教學時間:第2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解題引趣,導入新課。
1、 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 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 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 ,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能否用課文中的比方告訴對方)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雞蛋-----碰(擊)------------------------石頭)
(2) 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 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 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系?
(本文的主要內容)
(5) 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 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 (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10)進行簡要復述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于先發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小組討論】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 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 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4、 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5、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 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 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 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 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七十二年后,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
七、對教案設計的'幾點說明:
(一)本節課是我校在面向全校舉行的交流性上課,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在看板書討論中,(課前看課件) 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先發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特別是“火攻”的三步驟。)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具體落實在: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 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 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并面對農村學生實際,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
2、打破課堂常規,采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學生討論,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4、教師及時借閱《三國演義》,增強文化基奠。課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課后對古典小說的閱讀進行指導。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潺、婀、粼、涸、綴、螃、蟹”八個生字。.正確認讀“詞語盤點”中有關的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詞,理解課文內容。欣賞課文中優美的語言積累. 2、讓學生搜集、篩選、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培養。
3、想象文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濃濃思鄉情,以及用具體的景物表達思鄉之情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具體的景物表達思鄉之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具體的景物表達思鄉之情的方法。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直接導入,教師板書課題
2、全班齊讀,學生說說讀完課題之后的感覺。
3、導入課題:今天這節課讓我們跟隨作者謝冰瑩的腳步一起走進她的家鄉,看一看她家鄉的“小橋流水人家”!【設計意圖】讓學生想象"小橋流水人家"的情景,并在此基礎上美讀題目,使學生在未學文前就先進入詩一般的美麗情境中,為學習課文作伏筆。然后設下懸念,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檢查預習,重點指導
1、學生拿出自主預習卡,教師檢查自主預習情況
2、出示本課生字詞
①指名讀
②指名領讀
3、重點探究詞語“唱和”中多音字“和”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力求做到步步扎實。抓住“和”這個多音字,聯系生活實際,激活學生的語言儲備,讓學生漸漸觸摸詞語的溫度,擴大學生的語言積累面,感受本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初讀課文,感悟文章內容。
1、讀了課文,你覺得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思念、熱愛家鄉)。從哪里看出來?
出示句子: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2、引導探究:究竟有哪些美好的印象,讓作者一輩子不會忘記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默讀課文,在相應的地方圈畫批注。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捕捉課文重要信息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及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
四、全班交流,重點探究 :
師順學而導,或點撥偏差、或引發討論、或指導朗讀等。
預設如下:
(如果學生對課文內容體會得較“到位”,師不必作過多的引導。)
1、課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把家鄉的景色寫得很美麗,從中可體會到他對家鄉的熱愛。(板書:美景)
(1)出示第一自然段。
(2)師動情地描述:
“清澈見底的小溪潺潺環繞著村莊,婀娜的垂柳畫著粼粼的波紋,水鳥婉轉的叫聲與嘩嘩的流水聲相唱和著”,在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引讀)
(3)學生自由想象,描繪出眼前的畫面
(4)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分析重點語句的寫作特點: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當水鳥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時,流水也唱和著,發出悅耳的聲音。”
(5)除了作者筆下的這一景一物,在這優美的描述中,你還能看到什么?
(6)仿照這樣的寫作手法,學生自由說說
(7)讓我們伴隨著優美的樂曲聲再一次走進這詩一般的家鄉吧!(配樂朗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在想象中讀、在讀中想象,無不體現“以讀為本”。在多樣化的朗讀中,學生經歷由對文字的整體感知到抓重點詞句品讀再到想象配樂美讀,環環相扣,既品味了語言、體會了情感,還從中領悟了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2、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過渡:在作者記憶中,除了家鄉的美景,還有哪些讓她難以忘懷呢?
(1)指名學生說
預設:家鄉的往事(板書:往事)
(2)作者童年生活可真是豐富多彩,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讀一讀,讀出你的感情來。
①指名學生讀自己喜歡的片段
②其他學生交流聽后的感受
過渡:家鄉的小橋流水可真美啊,那住在小橋流水旁邊的人家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快速找一找。
2、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1)指名學生讀第六自然段
“故鄉所有的居民都姓謝。村莊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戶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2)這段文字中哪三個詞語最能概括這里的生活特色?
(3)出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重點探究“守望相助”
①“守望相助”是什么意思?
②比如說,他們會在哪些事情上“相助”?
過渡:在這美好和諧的村莊里,有著我的家,我的家是什么樣的?
(4)指名學生讀相關語句
出示:我家只有幾間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間臥室,光線很暗,地面潮濕,但我非常愛它。
①引讀:我的家寬敞嗎?只有——
我的臥室明亮嗎?光線——,地面——
② 但我非常愛它,為什么呢?
出示:我愛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齊讀)
③引讀:即使我家只有幾間矮小的`平房,但我非常愛它,因為——
即使我出生的那間臥室,光線很暗,地面潮濕,但我非常愛它,因為——
(5)我愛我的老家,不僅愛那幾間矮小的平房,愛光線很暗,地面潮濕的臥室,還愛什么?
指名學生說
預設:父親的臥室、日出、 涼爽的清風、、、
(6)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誦第五自然段
4、感情升華,走進作者內心,誦讀小詩。
【設計意圖】教學是一個豐富多變、動態發展的過程,“預設”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預設”精彩高效。在以上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老師、學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對話互動,使學生的自讀自悟有一個“質”的提升,“潤物細無聲”地把感悟語言、體會情感融于教學過程中,符合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五、總結與運用
1、借助三組句子,引導學生總結本篇文章的表達方法
①學生自由讀每組句子
②指名學生說說每組句子的特點
③師生交流總結:間接抒情、直接抒情
2、小練筆
以“家鄉”為題,寫一兩段話,抓住家鄉景物的特點,運用直接抒情或者間接抒情的表達方法,表達你對家鄉的感情。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總結課文、領悟寫法,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寫的、怎么表達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將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閱讀寫作中進行遷移運用,達到“學以致用”。
六、作業(二選一)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摘抄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讀一讀,背一背。
2、請同學們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可以搜集有關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的圖片資料,也可以為家鄉作畫、寫詩,來表達你對家鄉的愛。
【設計意圖】二選一的作業設計,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特長,展露自己的才華,在輕松愜意的活動中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激發熱愛家鄉之情。
語文教案 篇4
重點:進一步積累古代文言文詞匯。
難點:學生對文章寫作特點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要點:
通過自學解決字詞,教師提示個別難句。
一、簡介作者情況
二、正字音
三、通過自學掌握字詞。
四、學生表演二僧至南海一段,加深理解記憶。
第二課時
一、提問字詞,復習舊課。
二、分析
1、明確這是一篇議論文,結構是提出論點,進行論證,得出結論。讓學生找出本文論點。
2、第二段如何論證?
從正反兩方面說明昏庸與聰敏的辯證關系,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再用曾參傳圣人之道加以佐證,非常有說服力。
3、第三段如何論證?
4、分析二僧之南海之事。找出去之困難的體現,僧貧者能至和僧富者不能至的原因分別是什么樣?
5、最后一段怎么樣扣住論題再論證?
三、談啟示并結合自己實際談談感想。
1、難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細。再難的'事情,只要去做,總會完成,而再易的事情 ,如果水去做,也不會有什么收獲。
2、是天資聰明與愚鈍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惟在勤奮努力與否。如果努力了,必將有所收獲,否則一事無成。
設計思想
對于課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強調學生自學為主,教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學習文言。要加強誦讀的落實。用一課時對論證方法這一教學重點用討論法進行落實。
板書設計
為學
清 彭端淑
一、提出論點
天下事:為之:難→→易 人之為學 學之,難→→易
不為:易→→難 不學,易→→難
(普遍真理) (本文論點)
二、道理、舉例論證
1、道理:資,材 學而不怠→→不知昏庸
屏棄不用→→無異昏庸
2、舉例:魯傳圣人之道
三、比喻論證
二僧:貧者:為之→→至
富者:不為→→不至
四、總結結論:
人之立志:恃材自敗
恃勤自力 需“為”需“學”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8-05
語文的教案11-05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詩經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