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地理《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通用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地理《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地形圖說出亞洲地形的特點,知道亞洲河流的流向特點;能夠推測地形與河流之間的關系;能基本掌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環境的基本方法。
2.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等課堂活動,提升的語言表達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3.養成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形成強烈的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亞洲地形特點、河流特點。
【難點】
亞洲地形與河流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諺語導入。通過諺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導入,首先讓學生解釋這句諺語的含義,之后點出其中包含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個是地形、一個是河流。由此引出本節課對亞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討。
環節二:新課講授
1.亞洲地形特點
【活動一:知地形】
(1)讀“亞洲的地形”圖,在三分鐘內對照圖例查找以下地形區,讀取海拔信息,并嘗試記憶它們在亞洲所處的位置。(高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東西伯利亞山地,喜馬拉雅山脈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2)請大家一會根據老師的提示,我讀出一個地形區,大家舉手搶答,第一舉手的同學,將代表該地形區的“名稱條”和“高度條”標在大家右側的地形圖上,我們看看哪些同學記得最準,標的最快。
用珠穆朗瑪的和死海的高差來講解地勢的概念。
【活動二:說見聞】
前后四位同學為一小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動:組號為單號的按照情境1進行,雙號的按照情境2進行。請每一位同學記清楚自己的分工。
情境1:你們小組自北向南沿80°E經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情境2:你們小組從西到東沿30°N緯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一路上你們會依次經過哪些地形區?它們海拔多少?請討論后用流暢的語言與同學們分享你們在這條線上對地勢變化的感受。
現在老師給大家呈現兩幅非常熟悉的地形剖面圖,而且他們就是沿著80°E和30°N作的亞洲地形剖面圖。
總結:亞洲地勢特點:地勢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過渡:那么現在請大家回憶,老師剛才的那句話“水往低處流”,地形特點已經得出來了,那你此時認為亞洲的'地形會對他的河流產生怎么樣的影響呢?
2.亞洲河流特點
【活動三:識河流】
(1)讀“亞洲的地形”圖,在圖中描畫出以下四組河流,觀察并總結其流向特點。
①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②黑龍江,黃河,長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東
③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④錫爾河,阿姆河;自東向西
教師總結:亞洲河流特點——呈放射狀,從中部流向四周
教師補充:亞洲不僅河流眾多,湖泊也有許多湖泊,濕潤氣候區為水量豐富的淡水湖,而干燥氣候區多為咸水湖,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水位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里海是面積最大的湖泊,死海是世界上鹽度最大的咸水湖。
3.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總結地形與河流的關系:
初中地理《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用地圖進一步說明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類型及特征,理解地形對河流分布的影響。
2.能力目標:能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歸納其它大洲的自然環境.
3.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更加熱愛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教學過程:
1.播放亞洲的風景圖片
2.出示亞洲知識樹,點撥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3.學生預習展示
一、亞洲的'地理位置
1.出示東西半球圖, 讓學生說出亞洲的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出示亞洲地圖,分別用白色、黃色、紅色標出北極圈、北回歸線和赤道,引導學生了解亞洲的緯度位置:跨北寒帶、北溫帶和熱帶,大部分位于北溫帶。
3.出示亞洲地圖,指圖說出與亞洲相鄰的大洲和大洋,了解亞洲的海陸位置:亞歐大陸的東部,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西鄰歐洲,西南臨非洲,東南臨大洋洲,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隔海相望。
4.小結:怎樣描述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
5.拓展應用:每小組挑選一個大洲,交流怎樣描述它的地理位置?派代表展示。
二、亞洲的地形和河流
1.出示亞洲地形圖,由學生代表指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平原”;然后根據海拔高度表說出它們的海拔高度。
2.總結亞洲的地勢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3.引導學生思考:亞洲的河流流向有什么特點?
4.學生代表指圖說出;鄂比河、葉尼賽河、勒拿河向北注入北冰洋;黃河、長江向東注入太平洋;恒河、印度河向南注入印度洋。
5.總結:河流大多由中部向四周流向周邊的海洋。
拓展應用:分析北美洲的地勢特點和河流流向。
出示北美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分析北美洲地勢西部和東部高,中部低,河流由東西兩側流向中央,密西西比河為扇形河。
三、亞洲的氣候
1.出示亞洲氣候圖,找一找全球共有11種氣候,亞洲的氣候共有幾種,其中分布最廣的是___ ,亞洲的東部、南部、東南部分別是__ 、_______、________氣候。
總結:亞洲的氣候特點: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拓展應用:出示非洲氣候圖,分析非洲的氣候特點。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草原氣候分布最廣,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
課堂小結:
初中地理《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 3
教學目標
1、了解亞洲主要地形以及地勢特征。
2、掌握亞洲季風氣候的特征及分布。
3、了解在地形、氣候影響下的河流分布和流向。
4、學會歸納亞洲地形、河流、的特點及地形與河流分布之間的關系。
5、能夠使用亞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以及相關資料,總結歸納亞洲的地形特點和河流特點,理解地形與河流分布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1、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亞洲的自然地理、氣候特點并解釋原因。
2、根據“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及相關資料說出亞洲主要氣候類型,歸納亞洲氣候的主要特點并能簡單分析原因。
教學難點
理解記憶主要的亞洲地形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設備
地圖
教學方法
知道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一)地形地勢特征
讀圖引導,觀察教材中“亞洲地形”和“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地形剖面”圖。討論:從圖中可以得出亞洲地勢有什么特點?
在教材圖中找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指出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體會亞洲地勢的特點。
板書:
地形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教師: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亞洲這樣一種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勢特點,對其河流的流向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學生回答)對,按常理亞洲的河流大多會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順地勢流向四周的海洋。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呢?
活動:
1.讀圖,在圖中找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看看它們發源的地方以及注入的海洋。
2.顯示亞洲地形圖,請一位同學把上述河流一一指出,并說出它們流入的海洋。(教師略作歸納)板書:河流: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
(二)多樣氣候
我們在上冊學習了世界各地的氣候類型,以及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還記得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哪些嗎?(同學回答)教師:我們一起來看亞洲的緯度位置,并請一位同學說出亞洲兼跨的緯度。
(學生回答可能出現不太準確或表述不明的情況,教師幫其指正,并與學生共同得出:10°S~80°N附近)
課件:五帶劃分圖,并讓學生指出亞洲所跨的溫度帶。同學回答:亞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
教師:可見熱帶類的'氣候、溫帶類的氣候、寒帶類的氣候在亞洲都可以找到。板書:跨寒、溫、熱三帶
教師:同學們還記得各個溫度帶都有哪些氣候類型嗎?(同學回答)展示亞洲氣候類型,說一說分布最廣的是哪一種?(溫帶大陸性氣候)
對照亞洲季風氣候示意圖,以孟買、廣州、哈爾濱三個城市為例,說明從沿海到內陸,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減弱,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增強。
(三)河流眾多
四周分流
展示亞洲主要河流分布圖,讓學生找出亞洲排名世界前十一位的七條長河。(考察學生的讀圖能力)
討論:在途中找出阿姆河、錫爾河,結合亞洲地形圖說一說亞洲中部和西部河流稀少的原因。
老師對學生的答案給予適當鼓勵,并總結:亞洲的中西部地區,深居內陸,氣候干旱,河流稀少。一些河流沒有注入海洋,而是消失在沙漠戈壁,或者注入湖波成為內流河。錫爾河和阿姆河是世界上兩條著名的內流河。
板書: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知識延伸:
亞洲是世界上長河最多的大洲,分別有哪些河流呢? 長江、黃河、湄公河、黑龍江、勒拿河、葉尼塞河、鄂畢河。
教學后記
本教案運用圖文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積極主動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老師字啊適當的時候增加一些課外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
初中地理《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亞洲的位置特點;掌握亞洲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等地形特征;了解亞洲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分布規律;認識亞洲重要河流湖泊。
過程與方法:通過地圖分析法、小組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增強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二、重點難點
重點:亞洲的主要地形區劃及典型特征;亞洲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難點:如何將抽象的地圖信息轉化為具體的地理現象理解;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三、教學準備
地圖(世界政區圖、亞洲地形圖)
多媒體課件
小組活動材料
四、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亞洲風景圖片或視頻片段引起興趣,并提出問題:“你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個地方有什么特別之處?”
簡要介紹亞洲在全球的'位置意義。
(二) 新授內容
位置與范圍
使用世界政區圖說明亞洲在地球上的位置。
強調亞洲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洲際區域的重要性。
地形地貌
利用亞洲地形圖講解亞洲的主要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高原(青藏高原)、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
氣候類型
結合氣候分布圖介紹亞洲從北到南跨越寒帶至熱帶的各種氣候類型。
水資源
介紹亞洲重要的河流系統(如長江、黃河、恒河等)及其作用。
自然資源
概述亞洲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等,并強調合理利用與保護的重要性。
(三) 鞏固練習
分組活動:每組選取一個特定國家/地區,研究其自然環境特征并制作簡報分享給全班。
課堂提問:圍繞本節課所學內容隨機提問,檢驗學生掌握情況。
(四) 作業布置
完成教材相關章節后的習題。
收集關于某個亞洲國家自然風光的照片或者資料,在下次課上進行交流分享。
初中地理《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地形特征與河流特征,簡要分析亞洲河流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亞洲的氣候特征,簡要分析亞洲氣候分布特點與影響因素。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河流和氣候特點。
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等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亞洲地形特點、河流特點以及氣候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些自然要素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諺語導入:通過諺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引出地形和河流兩個地理要素,進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亞洲的自然環境。
(二)講授新課
認識亞洲的'地形特征
展示亞洲地形圖,引導學生對照圖例查找主要地形區,如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以及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等,并讀取它們的海拔信息。
通過搶答游戲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地形區位置和海拔的記憶。
引導學生總結亞洲地形特征:地勢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地形復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認識亞洲的河流特征
展示亞洲河流分布圖,引導學生描畫出主要河流,如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并觀察它們的流向。
引導學生總結亞洲河流流向特點:受地形影響,河流大都發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的海洋。
通過討論和競賽等方式,加深學生對河流流向與地形關系的理解。
認識亞洲的氣候特征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引導學生識別并總結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如寒帶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
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原因,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的影響。
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季風氣候及其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理解。
(三)鞏固拓展
引導學生綜合分析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影響。
引導學生歸納出分析某一大洲自然環境特征的方法,包括讀圖、文等資料了解自然環境中地形、河流、氣候等的概況,以及綜合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四)作業布置
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特點,以及兩者的相互關系。
探究北美洲的氣候特征,并嘗試分析影響北美洲氣候的主要因素。
四、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
【初中地理《亞洲的自然環境》教案】相關文章:
亞洲的自然環境教學反思04-14
地理教案-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02-27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02-27
初中地理教案12-25
地理初中教案01-08
初中地理防風教案06-24
初中地理教案(必備)09-11
初中地理教案(精)07-18
初中地理教案(精品)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