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案 篇1
一、教學理念 新課標明確指出:“走進新課程,步入新課程,要認真貫徹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綱要的精神,要緊緊把握課堂教學改革的方面。在課堂教育改革中,要堅持‘一個為本’即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從發展心理學品質教學的情況下,學生的思維會有一年質的飛躍,否則會被挪后或延緩。從語言學角度來說,這個階段是學生學習和發展語言的最佳時期,良好的語言發展會促進一個人各方面能力的發展。綜上所述,本廛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就是抓住一條主線,兩基本點。一條主線是指以學生發展為主線,兩基本點是指在引領學生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給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充分發展的空間。
二、教學分析 《雪孩子》課文描述了一場美麗的大雪過后,小白兔和媽媽堆一個可愛的雪孩子,雪孩子給小白兔帶來了快樂……但是后來,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卻化了。它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文章文質兼美、極有意境、極富童趣,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想象、陶冶學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圖讀文,使學生獲得了真實情感體驗。進而學習雪孩子助人為樂、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 課文一共有8個自然段,語言生動優美,課文插圖形象地再現了課文的內容。要求認識10個生字;寫好“瓜、衣、來”三個字;知道“香”是多義詞;“又“字連用可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第6—8自然段是文章重點,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通過演示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本篇為首先次出現不注意的課文,可以讓學生嘗試著自己閱讀,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成就感。課后的練習安排體現了對語言積累和感受悟的重視。
三、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瓜、衣、來”三個字;認識1個偏旁“孑”;知道“香”是多義詞;“又”字連用可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2.理解重點詞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發到空中形成云的過程。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了解課文內容,懂得當別人有困難時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是通過:“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飛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這兩句話,使學生知道雪會變成云,理解雪與云之間的`變化過程。這兩種變化屬于物理現象,對于剛剛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是極有難度的。所以教師要通過演示課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過程”,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五、教具 多媒體的課件
六、教學過程設計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用甜美的聲音、盈盈的笑意、形象的圖片說:“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件小禮物,你們看,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將此圖片貼在黑板上,再問學生:“誰認識這個字(孩)?”“你是怎么認識的?”同學們暢所欲言,最后歸納出低年級孩子識字的方法:可以問老師、問同學、問爸爸、問媽媽、查語文書后面的生字表,還可以進行猜讀,如果以后學會了,還可以用的方法等。這部分內容主要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2.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寫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一個問題引起懸念,然后播放動畫片:大雪無邊,快樂無限!學生仿佛置身于雪的世界里。聽,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唱歌,看,他們玩得多快樂!動情地朗讀,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把學生帶入豐富的想象和親身體驗中,從而渲染了與詞句相對應的氣氛,使學生主動了解和欣賞了語言所描寫的事物,體驗了作者所抒發的情感。然后通過快速地查數,使學生對全篇課文有個宏觀的把握:知道本課有8個自然段并配有8幅插圖。這部分內容主要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求同思維能力。
3.閱讀新課,理解課文 有了剛才情境創設出的基礎,學生自然對這篇文章產生了喜愛之情,此時的心情也是高興的、舒心的、美麗的。所以第一自然要讓學生繼續讀、老師再范讀、再指名讀。通過讀,使學生盡情地領略大自然的美麗、領略雪的風采!“你讀懂了什么呢?”“我讀懂了雪下得非常大!”“從哪兒能看出雪下得大呢?”引導學生從文中找錄問題的答案,進而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好習慣。然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樹上、地上、一片白”等詞語都是說雪下得非常大。第二、三自然段,請同學們講這幅圖的主要意思,再結合畫面的內容,體會小白兔往來火里加柴的原因。(因為屋子里很冷,所以小白兔往火里加了一些柴。)這部分內容主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直覺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能力,發展思維 這部分內容尤其注意給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充分發展的空間。“這幾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雪孩子哪里去了?”“雪孩子還會回來了嗎?”這幾個問題是關鍵,但不提出來,而讓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帶著“你對哪個問題最感興趣就研究哪個問題”來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畢竟是低年級的學生,所以要深入到各組,適時地加以引導和點撥,進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這部分內容一定要重點進行朗讀訓練,伴著優美的音樂、看著動畫片,體會“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把描述的意境,體會雪孩子崇高的品質,體會小白兔的快樂與憂傷。
5.演示課件,突破難點 為了突破難點,問了一個問題:“雪孩子化了以后,為什么會變成一朵白云呢?”然后演示“雪化成水、水蒸發到空中形成云的過程”,使學生加深了對重難點的理解:知道了在一定溫度下雪遇熱會化成水,水蒸發到空中就成了云。“那么,文中的哪個詞是說這種現象呢?”,“飛”是文章的點睛之筆。這部分內容注意培養學生的求證思維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6.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雪孩子還會回來嗎?”這是孩子們最想知道的問題,但是老師不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雪化成水、水蒸發到空中形成云的過程”這個課件,以培養孩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最后再能過演示課件“云變成雨和云變成雪的過程”,讓孩子們體會去了學習的樂趣、成長的快樂。“雪孩子回來以后,你會對它說些什么呢?”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來說,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有創意的表達。這部分內容主要培養學生的求證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7.總結全文,提示主題 再放動畫片,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最后得出問題的答案。這部分內容主要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8.朗讀課文,加深感悟 同學們可以采取任何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課文。如看動畫片讀、個人讀、小組讀、自由讀、默讀、和喜歡的小朋友們一起讀、演課本劇等等,以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七、教學評價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對學生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采取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基于此指導思想,結合本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設置如下教學評價: 1.知識能力。 我會寫的字: 我會認的字: 我會認的偏旁: 2.過程與方法。 我會讀:讀《雪孩子》的課文(以錄音帶的形式出現)。 我會畫:畫雪孩子,要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采取不同的形式表達自己對雪孩子的喜歡之情。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本課的28 個生字, 會寫11 個生字。
2、能力目標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3、情感目標
體會人與動物的美好情誼。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人與動物的美好情誼。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動物園中的大象我們都見過、可是你們知道大象也曾在戰場上沖殺嗎?《最后一頭戰象》就向我們講了戰象的最后一天。
二、初讀課文, 學習生字
1、讀課文, 每個字都讀準, 句子讀通(不能一個詞一個詞讀)。
2、指名分段讀、提出認真聽的要求、評讀。
3、請5 位同學比賽讀、評議。
4、學習生字:課文讀好了, 看課文中的生字是不是認識了、出示生字卡認讀、讀生字卡背后的詞語、齊讀、開火車讀、看看生字回到課文中還會不會讀。
三、抓住重點句, 品讀課文。
1、找出使你感動的句子, 帶著感情朗讀。
2、說一說, 這些句子為什么使你感動?
第二課時
一、回顧前文, 拓展延伸。
二、引導學生分析課文, 整體感知
1、課文寫了嘎羧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在這最后一天中嘎羧都做了哪些事情?(預感死亡、尋找象鞍、繞寨三圈、懷念戰友、自掘象冢)
2、嘎羧為什么要尋找象鞍?
3、嘎羧要走了全村人的感情是怎樣的?
4、請你閉上眼睛, 在腦海里想一想嘎羧站在打洛江畔懷念戰友的場景。
三、深入分析課文、(集體討論)
1、課文中對嘎羧的'行為進行了具體的描寫, 從文中找一找, 說一說對嘎羧的行為進行具體描寫有什么好處?
2、嘎羧為什么不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反而是和戰友們躺在了一起?
3、你對大象這種動物有什么新的認識?
四、作業
嘎羧告別村寨的場面, 駐立江灘回想往事的情景, 都十分感人、選擇其中的一個場景, 想象嘎羧內心的感受, 并寫下來。
語文教案 篇3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結構化語文的教案應該怎么寫?
結構化語文教案
如今的語文課堂教學,關注的多半是文本的內容,師生雙方幾乎將全部的精力都投放于文本內容的解讀,解讀得很細,也摳得很死,但已經很少有人再關注文本的結構了。
記得我在讀中學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多半都是很在意文本的結構,并舍得花一定的時間去認真分析文本結構的。但如今走進課堂,我們已經很難見到教師帶著學生去分析文章的結構、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這樣的情形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文本的結構置之不理、不聞不問,做得稍微好一點的也僅僅是“一筆帶過”,輕描淡寫,并美其名曰“淡化結構”。課堂教學中的“結構缺席”,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奇怪的現象。
這種現象,我們不妨稱之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去結構化”。
眾所周知,文本由兩個基本要素構成,一是文本表達的內容,二是文本表現的形式;而結構就屬于文本形式方面的。文本結構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現形式,是文章段落之間和段落內部的組合關系,它包括文中句與句的聯系,段與段的關系,整體謀篇布局等。而文本的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條理由此及彼地表達自己思想的路徑、脈絡,這個路徑、脈絡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組成一個嚴密的整體。
從理論上來說,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也就應該從文本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著手去進行解讀,要兩手抓,兩手硬。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文本解讀還可能就是從結構入手。
結構,文本解讀之抓手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有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意思是說,寫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過辭章表達出來,而閱讀文章的人則是通過辭章來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作家寫作的過程,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而文本解讀的過程,很多情況下則可能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
準確解析文本的結構,是把握文本脈絡的重要手段,更是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礎。人們常說“一線串珠”,而文本的結構和思路,就是“串珠”的那根“線”,沒有了這根“線”,文本的內容就如同一盤散沙,缺少了內在的關聯。并且有些文本,只有理順了結構、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
如《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全文采用的是一種很見匠心的“回環”結構:先正面描寫左光斗不辭辛勞、為國選才,結果發現史可法,最后則又回到史可法恪盡職守、為國戍邊,從側面來表現左光斗對他的影響。這樣的正面實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回環”結構,其目的和作用都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出左光斗的“忠毅”這一主要內容。如果不明結構,就有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文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篇幅來寫史可法不明就里。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過來同樣也作用于內容,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甚至可以借解讀結構來帶動對文本內容的解讀。
再如賈平凹的《秦腔》,這是一篇渾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風俗,而且傳神地展現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風骨,而承載著一切的,便是“秦腔”。作品雖寫的是秦腔,但其實意在寫人,寫這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寫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養育一方文化”,八百里古風猶存的“空曠平坦、厚重實在”的秦川養育出了“二愣粗獷,樸實豪放”的秦人,而“二愣粗獷,樸實豪放”的秦人又養育出了“高亢響亮、滄桑悲涼”的秦腔。——這既是文本本身的思路,也是解讀文本的思路。如果我們不梳理文本的結構,不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不把握“秦地”“秦人”“秦腔”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而僅僅拎出“秦腔”本身的內容來“精耕細作”,去窮究秦腔是什么,秦腔有什么特點,秦腔是如何形成的,那豈不是將厚重的文化散文當做一般說明文來教了?
文本解讀不能“去結構化”。文本解讀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一個“剝筍”的過程,剝去“筍殼”方可見到“筍肉”,而文本的結構就是那“筍殼”。所以,文本的結構和行文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我們對文本內容的解讀,有時候甚至還可能是解讀文本內容的一把鑰匙。
結構,構思匠心之所在
文本的結構和思路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結構的安排是由思路決定的,而思路又隱含在文本的結構之中,靠結構來體現。所以,文本的結構是文本內容的經緯與網絡,承載著服務文本內容、更好地表達內容的重任,有時甚至還是文本的精華和作者的匠心所在。
都說“學以致用”。我個人覺得,從“致用”的角度來看,一些文本巧妙的結構,匠心獨運的構思,在某種程度上,比起文本的內容來更具實用價值,從中能學到的東西也可能更多,尤其是對“寫”而言。
比如,學習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把握小說的具體內容,進而理解小說的主題,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恐怕還是要學習小說構思的匠心獨運,去學習歐·亨利小說獨特的、歷來為人稱道的“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仔細想想卻又符合生活實際”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構思技巧和結尾藝術,因為這對學生記敘文的寫作可謂“善莫大焉”。而如果我們教學的目光緊緊盯著小說所敘述的故事,那真可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不僅歐·亨利如此,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有結構上讓人耳目一新的亮點;也不僅小說、散文等文學類文本如此,即便是一些實用類文本如說明文、議論文等,其結構同樣值得我們去揣摩,去體會,去品味。就如讀周曉楓的《斑紋》,固然需要理解其細膩精深的思想,品味其生動形象的語言,揣摩其意蘊雋永的語句,但似乎也不能忽視對文本結構的解讀。文章由植物、大地、人類的勞動、宇宙,到人類的內心世界,從小到大,由內到外,從具體到抽象,這樣的行文思路和結構方式,就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學習蘇洵的《六國論》,除了掌握必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詞類活用外,我們不妨帶著學生在結構上“稍作停留”,去體會文章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兩個不同角度去剖析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從而使自己的論述無懈可擊的論證結構;學習孫犁的《亡人逸事》,我們除了揣摩細節的感人魅力,更要學習以小見大、鏡頭剪輯的結構方式,以及文章起于“笑”又終于“笑”的精巧構思。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對于學生而言,有些文章的結構和構思可能更為“實用”,并且有可能還是“受用終生”的。
我們都知道:內容,解決的僅僅是“言之有物”的問題;主題,解決的也僅僅是“言之有理”的問題;而唯有結構,則能解決“言之有序”的問題。這三者的有機組合,才能稱之為“文章”,語文課堂教學亦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旦“去結構化”,語文課堂教學就有可能陷于“無序”的泥淖。
結構,教學思路之依托
語文課堂教學有兩套結構需要處理,一是文本本身的結構和思路,二是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思路,二者密切相關。進行課堂教學時,我們既不可能一味機械刻板地嚴格按照文本的結構和思路進行教學,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文本的結構和思路而另起爐灶。所以,教學的結構和思路要根據文本的結構和思路進行重構。于是,文本結構便成了教學思路的基礎。
在課堂教學中,若能將文本的內在結構進行適度整合,轉化為課堂的教學結構,不僅能凸顯文本的主體,也能使課堂變得疏密有致,前后勾連。所以,在解讀文本時,不妨適當關注文本的結構和思路,將文本的結構進行適度整合,使內容清晰地呈現出塊狀結構,進而使之成為教學的思路和結構。
比如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內容紛繁、敘議交織,作者的悲憤之情是構成文章的主線。解讀文本的結構,就是要理清“悲”和“憤”兩條感情線,以及由這兩條線而帶出的相關記敘內容。但如果僅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思路,那未免頭緒太多且相互糾纏,有可能會導致教學過程不斷“回頭”,重復的幾率極高。為此,就必須根據文本結構對文本內容進行重組并使之優化。教學時,我們不妨打亂文本原有的結構,將文本七部分的內容整合成“敘”“議”兩大塊,并以此作為教學的結構和思路:以“敘”為綱牽帶出“劉和珍其人”和“劉和珍其事”兩個方面;以“議”為綱牽帶出“其他人對‘三一八’事件的反應”以及“作者的態度”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這樣的處理,教學結構合理清晰,教學思路順暢,教學也更為便捷。
思路要整合,結構要優化。再如上面所說的賈平凹的《秦腔》,如果能夠清晰地把握住了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內在結構,明確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養育一方文化”的“秦地”“秦人”“秦腔”這三者之間的密不可分的依存關系,也就能夠迅速梳理并整合出“秦地——秦人——秦腔”的“教學鏈”。
結構為“綱”,內容是“目”;唯有“綱舉”,才能“目張”。一篇文章如果思路不清、結構紊亂,內容即使再豐富,也會讓人不知所云;同樣的,如果我們課堂教學的結構不嚴密、思路不清晰,那么教學的內容也必然會是“東一榔頭西一棒”。
綜上,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避免“去結構化”的怪象。語文課堂教學不能一味地重內容、輕結構。在梳理、解讀文本內容的同時,需要我們認真解讀文本的結構,梳理文本的思路,借此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容,更有效地展開教學。冷落了文本的思路和結構,文本內容的解讀就有可能是東鱗西爪,缺乏整體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妨適當揣摩一下文本的思路和結構,不妨帶著學生來劃分一下文本的段落層次,因為文本就是內容和形式二者的有機統一。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表述在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
3.感受索溪峪風景區天然野性的自然風光,激發學生對大自然
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感受索溪峪的野性美 ,懂得作者是怎樣把這種美寫出來的。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視頻揭題,初識”野“
1.欣賞風光,暢談感受
(播放索溪峪風光視頻)
2.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二、略讀課文,尋找野
1、檢查朗讀 ,糾正錯誤。
2、自讀自悟,提煉骨架,感悟寫法。
勾畫2---5自然段的開頭,連起來思考一下你從中獲取了怎樣的信息?
3、學生勾畫,自讀自悟,交流匯報。
4、指導交流,隨機板書:山野、水野、動物野 、游人野。明確先概括表述在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
三、精讀課文,品味“野”
1.自由選擇、動筆勾畫。
四個相對獨立的景點:山野、水野、動物野、游人野,自由選擇,把使自己感動、難忘的鏡頭用筆勾畫下來,有感情地讀一讀并寫下自己的感受。(學生動筆勾畫)
2.自讀自悟、交流匯報,隨機學習。
(1)品悟“動物”野,明確如何選材。
喜歡動物野的學生朗讀匯報留下印象深的鏡頭。比較分析句子(那只調皮的家伙。那個調皮的小家伙),明確人與動物的親密關系。作者選擇猴子撒尿這一鏡頭,明確寫作文的時候,要根據中心去選材。
(2)細品山野體會文字美
a、課件出示山的圖片,配樂旁白,感受美。
b、自讀思考、梳理文脈
①自由讀第2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作者從哪幾方面寫出了“山野”并用筆標出概括這些特點的詞語。
②學生反饋交流,理清層次
③自讀思考,品“野“賞文。
自由選擇,隨機出示描寫三種美的文字,采用多種形式感悟。
這種美,是一種驚險的美:幾十丈高的斷壁懸崖拔地而起,半邊懸空的巨石在山風中搖搖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線天”,什么“百丈峽”,聽著名字就讓人膽顫。
這種美,是一種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獨秀,也不是三五峰呼應,而是千峰萬仞、綿亙蜿蜒,“十里畫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氣長舒。
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橫攔綠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對相依,宛如“熱戀情人”,亭亭玉立,則好似“窈窕淑女”。
驚險的美:(師生朗讀比拼,感悟驚險)
磅礴的美:(勾畫詞語,暢談體會)男生齊讀,感悟磅礴。
隨心所欲、不拘一格:(展開想象,感受形狀之美)找不同風格的同學讀,深化印象。
(3)水“野“
1.學生匯報交流,教師指導。
2.欣賞風光,加深印象。
(出示索溪水圖片)教師講解:索溪水一年四季,常流不息,淅瀝叮咚之聲,不絕于耳。這里時有湍流、小瀑、深潭、淺灘,偶有天然的樹橋、石橋相伴。當代女詩人蘇葉在信步漫游索溪之后,深情地留下詩句:“來生甘作石,嫁與索溪水。”視頻播放(索溪水的風光)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4)游人“野”
教師引讀略學:多美的風景呀。大自然的神奇與靈光感染了每一位游客,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位游客,假如你真的步入了索溪峪中,欣賞了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你一定也會像城里的姑娘一樣(學生接讀)也會像年過花甲的老人,學生接讀)如果遇上突然橫在面前的山溪,你們一定會像這隊有人一樣(手提……)滿山的(……)滿溪的(……)人們(……)于是我們也和作者一樣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從未有過的清爽,千言萬語凝聚成一個字“野”
四、明確“野”的含義,整體感悟
學生匯報對“野”的認識。知道這是大自然賦予人們的財富。
五、有感而發,直抒胸臆
今天,我們來到索溪峪,在領略了奇山秀水后,心中肯定有感而發,課下,請同學們拿起筆,抒發你們的胸臆吧,我期待著你們的佳作。下課。
語文教案 篇5
細讀課文,解決學生疑難。
1、請同學們細讀課文2自然段,說說雄日拿到花種后是怎么做的',畫出有關的詞句。
2、學生標畫后進行交流匯報。
教師小結:這些詞語確實表現了雄日認真、精心地培育花種,希望種子早日發芽、開花。雄日還做了些什么呢?
3、雄日期待、盼望的心情應該怎樣讀出來呢?請你把自己當作雄日,想像他當時雄日的心情。試著讀讀這段。
4、學生練讀。
5、學生匯報瀆,大家評議。
6、國王選擇了雄日作繼承人,這是為什么呢?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4自然段。
7、從雄日的表現中,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嗎?
六、練習朗讀
分角色朗讀。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05
語文的教案08-05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天地》教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