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

    時間:2024-04-09 13:20:29 三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1

      一、情境激趣,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在歡慶節日的時候,我們總喜歡掛上氣球,渲染出濃濃的節日氣氛,今天,我們來進行一次吹氣球比賽,怎么樣?

      生:好!

      師:一、二組作一隊,三、四組作一隊,你們商量起個名字吧。

      一、二組:我們叫希望隊。

      三、四組:我們叫英雄隊。

      師:怎么比呢?

      生:兩隊同學都來吹,在規定的時間里,哪隊吹的氣球多,哪隊就獲勝。

      師:可老師沒帶那么多氣球來,怎么辦?

      生:每隊選幾個代表吧。

      師:各選幾人?

      生:選兩人。

      師:好,各隊再派兩個人拿好他們吹的氣球,時間為一分鐘。比賽結果:希望隊:4個6個。英雄隊:5個3個,希望隊(歡呼起來):我們贏了。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勝負的?

      生:比總數,希望隊共有10個,而英雄隊一共只有8個。

      師:還有別的比較辦法嗎?

      生:從希望隊的6個里拿出1個,將4個補齊5個,就正好與英雄隊的5個相等,而希望隊剩下的5個比英雄隊剩下的3個多,所以希望隊贏了。

      師: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補少的辦法。現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隊獲得冠軍。(希望隊非常得意,齊說一聲“ye”,英雄隊有些不甘心。)

      師:看英雄隊的小華躍躍欲試的樣子,就讓他也來參加吹氣球吧。比賽再次開始。

      師:算出結果。

      生:希望隊共有10個,英雄隊共有12個。師(熱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隊獲得冠軍。(英雄隊歡呼起來。)

      希望隊(=地說):不行,不行,他們隊多一個人,我們隊也要加一個人。

      師:看來人數不相等,用比總數的方法來決定勝負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樣比較才公平呢?

      生:我們隊也多加人。

      師:不增加人,有什么好辦法嗎?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隊兩個人吹的氣球總數除以2,把英雄隊3個人吹的氣球總數除以3,再進行比較。

      師:為什么?

      生:這實際上是求出各隊平均每人吹的氣球數。

      師:能列出算式嗎?

      生:10÷2=5(個)12÷3=4(個)。

      師:哪隊贏了?能說出理由嗎?

      生:希望隊。因為希望隊平均每人有5個氣球,而英雄隊平均每人只有4個氣球,所以說希望隊贏。

      師:英雄隊雖然輸了,但也不要氣餒,你們課后還可以再比。

      師:希望隊中“5個”氣球是誰吹的?

      生:誰的也不是,“5個”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氣球數。

      師:這隊中最多的是幾個?最少的'又是幾個?5個與它們相比怎么樣?

      生:最多的是6個,最少的是4個,5個大于4個,小于6個。

      師:可見,“5個”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隊的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處在這個和最低之間的一個平均水平,咱們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這個數叫做平均數。學生歸納求平均數的方法,即:總數÷份數=平均數。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組的平均年齡。

      (1)各組同學將自己的年齡填入教師發的表格,求出小組的平均年齡。

      (2)請各小組匯報,比較出年齡組和最低年齡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齡。

      2、情境判斷。

      (1)江寧一組的平均年齡是10歲,所以江寧一定是10歲。

      (2)小青的年齡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齡一定小于他們組的平均年齡。

      (3)張俊一組的平均年齡是9歲,小禹一組的平均年齡是8歲,所以張俊的年齡一定大于小禹。

      四、聯系實際,拓展深化。

      1、嘗試練習。

      師: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家里擁有的家用電器的件數,請各組同學記在分發的統計表上,并算出每組家庭平均擁有的家用電器數。

      師:這是第三組同學家擁有的家用電器情況統計表,請同學們算一下,他們組平均每戶家庭擁有幾件家用電器。

      師:從第三組中平均每戶家庭擁有的家用電器件數,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電器進入千家萬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們擁有的家用電器越來越多,耗電量也越來越大,我們要節約用電。

      師:你們的想法真好,家用電器為我們帶來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電力資源,節約用電要從我做起。

      2、靈活求平均數。

      師:同學們,我想請我們班的歌手——方瑞為大家高歌一曲,你們現場打分,滿分是10分,每一組亮一個分。

      師:現在有8個分,你們認為哪個分最合適呢?

      生:要計算平均分。師說明在實際生活中,為了反映真實水平,有時計算平均分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去掉一個分10分和一個最低分7分,列式計算是:(10+10+8+9+8+9)÷4。

      師:方彎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咱們班的小飛身高135厘米,不會游泳,如果他去那里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

      生:我認為小飛能去游泳,因為小飛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認為小飛不能去游泳,因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處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飛去游泳有危險。

      五、總結評價、自布作業。

      師:在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或遺憾?你準備給自己布置什么樣的作業?

      生:我學會了什么是平均數,如何求平均數。

      生:令我遺憾的是:生活中還有許多求平均數的問題,這節課沒有做,課后我要去做一樣。

      生:我要求出我前幾個單元的數學平

      生:我要求出我們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意義,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能計算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概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數的特征,用平均數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你乘車買票嗎?六歲以前買票嗎?你對乘車是否買票這方面的常識了解嗎?我們把1.2米這條線叫“兒童乘車免票線”。看,就是這條線,經過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六歲以下兒童乘車免票線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確定這個標準嗎?調查誰?如果數據來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處理?讓我們一起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來解決這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然進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體會為什么要學均數。)

      二、探究新知,自主構建

      (一)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上個月我校開展了保護環境,爭優環保小隊活動,我班成立了三個小分隊:快樂隊、天使隊、陽光隊。

      1、相同數據,初步體會平均數的代表性。

      出示快樂隊數據:寧寧12個,丁丁12個,冰冰12個。

      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要表示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用哪個數比較合適呢?

      小結:快樂隊每人都收集了12個礦泉水瓶。12能代表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

      2、不同數據,深入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出示天使隊數據:小紅12個,小蘭14個,小麗11個,小明15個。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現在,每個人收集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據代表第二小隊每人的收集情況呢?14能代表嗎?12呢?(如果每人同樣多就好了)怎樣把他們的瓶子變成同樣多?

      小組合作學習,用學具擺一擺。并在組內說一說你是怎么把它們變的同樣多的。

      交流匯報。

      學情預設:

      生1:可以移動瓶子,將小紅移1個給小蘭,小明移2個給小亮,然后每個人就一樣多了。(剛才這些同學都是通過把多的瓶子移出來,補給少的同學,讓每個同學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生2:計算的方法(14+12+11+15)÷4=13,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個人的瓶子數合起來,再平均分給四個人)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嗎?4表示什么。括號里的表示什么?關系式:總數量÷份數。板書:先求和再平分)

      總結:其實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原來不同的數變得——同樣多。在數學上,我們把這個數叫做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3、追問中理解平均數的虛擬性。

      繼續看天使隊的收集情況:13是小紅收集的數量嗎?是小蘭收集的數量嗎?是小明收集的數量嗎?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個同學收集礦泉水瓶的數量嗎?

      小結:13是天使隊平均每人收集的.數量。它代表天使隊收集礦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由淺入深,快樂隊每人收集12個,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數量;天使隊每人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代表呢?學生體會到:都不合適,如果和快樂隊一樣,每人同樣多就好了。通過移多補少或求和平分,用一個虛擬的13來代表。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慢慢體會平均數良好的代表性。在追問中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虛擬性特征,以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二)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出示陽光隊收集礦泉水瓶統計表。陽光隊一共收集了多少個?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呢?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學情預設:

      生1:快樂隊收集了36個,天使隊收集了52個,陽光隊收集了60個,第三小隊收集的多。

      生2:他們人數不同,這樣不公平!

      生3:人數不同,應該比較平均數。怎么求陽光隊的平均數呢?

      學生列式:(13+11+14+10+12)÷5=12(個)

      12代表什么?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

      小結: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

      平均數13能代表天使隊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樂隊、陽光隊的一般水平。(板書: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人數不等,哪個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學生清楚:比總數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每隊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從而加深對平均數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數的敏感性

      如果陽光小隊的王林收集的瓶子變多了或變少了,平均數會怎樣呢?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平均數就是這么敏感!這組數據中任何一個數發生變化,都能引起平均數的變化。

      結合平均數觀察表格,平均數處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可以代表一組數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數在值和最小值之間,相信大家對平均數有了一定的認識。

      (四)首尾呼應,引起共鳴。

      相關部門是怎么確定這個兒童乘車免票線的呢?和你們想的一樣,相關部門就是參照了平均身高確定免票線的。據統計:6歲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歲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來,平均數的作用真不小,連確定免票線的高度都可以參照它。

      (五)聯系生活,體會平均數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兒用到過平均數呢?出示平均數資料。如果學校訂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訂做可以嗎?平均數的用途很廣泛,可是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三、應用拓展,鞏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約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嗎?

      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一則信息。

      請選擇正確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別求的是什么呢?

      小剛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較這兩個數據,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會遇到危險嗎?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么?

      四、回顧反思,結束全課

      談談你對這節課的收獲,把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說一說。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3

      教學目的:

      ⒈、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概念,了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

      ⒊、滲透統計初步思想。

      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從孩子喜歡的球類運動入手:“小朋友們,你們都喜歡什么球類運動?”

      生:“足球!”“籃球!”“乒乓球!”……

      師:“這么多小朋友都喜歡足球,我也和你們一樣是個球迷!不過,今天由于場地的限制,我們想組織一次拍球比賽,有興趣嗎?”

      生:“有!”

      師:“咱們全班男女生分為兩大組,每組商量一下,先為本組起一個名字。”

      (很快,男生組起名叫“必勝隊”,女生組起名叫“快樂隊”。)

      師:“如果一個人一個人地來拍球,時間肯定不夠,咱們想個辦法,應該怎樣進行比賽呢?”

      【課伊始,趣已生。從孩子喜歡的游戲入手,激發了學習興趣;讓孩子自己想出比賽的辦法,把自主權留給了孩子。】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問題提出,同學們馬上有辦法,各隊推選一名最有實力的代表進行比賽。比賽開始,男生10秒鐘拍球19個,女生10秒鐘拍球20個,老師宣布“快樂隊”為勝。男生馬上不服氣,“不行!不行!一個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幾個人!”于是,兩隊又各派四人上臺。比賽結果:男生隊拍球數量為:17、19、21、23。女生隊拍球數量為:20、18、15、23。同學們用計算器算出:“必勝隊”拍球總數為80個,“快樂隊”拍球總數為76個。老師高高地舉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勝隊勝利!”“吔!”男孩子們高興地跳了起來,女生們則沮喪地低下了頭。

      這時老師來到了弱者的一邊,安慰女生“快樂隊的小朋友們,不要氣餒,我來加入你們隊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現場拍球29個。“快算算,這回咱們快樂隊拍球的總數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個。“這一次我宣布:快樂隊勝利!”女同學的臉上現出了微笑,男生們卻馬上反駁:“不公平!不公平!我們是4個人,快樂隊是5個人,這樣比賽不公平!”

      “哎呀,看來人數不相等,就沒法用比較總數的辦法來比較哪組的拍球水平高,這可怎么辦呢?”

      一個胖胖的小男孩站起來伸開雙臂,結結巴巴地說:“把這幾個數勻乎勻乎,看看得幾,就能比較出來了。”

      “求平均數!”幾個孩子脫口喊了出來。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現實生活的需要中,學生請出了“平均數”。可愛的孩子一句“勻乎勻乎”,表明孩子們已經從實際問題的困惑中產生了求平均數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我們怎樣求出平均數呢?你能想辦法試一試嗎?”很快,有同學把大數多的部分勻乎給了小數,使數字平均;有的學生用計算的'方法:(17+19+21+23)÷4=20(個)(20+18+15+23+29)÷5=21(個)通過求平均數,比較得出“快樂隊”為勝方。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平均數已經求出來了,但探討并沒有就此停止,我繼續引導大家:“快樂隊拍球的平均數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認識理解21這個數?”

      孩子此時也發現了問題:“怎么沒有一個人拍球的數量是21呀?“

      “是呀,21是誰拍的數量呀?”老師儼然一個大朋友般地與孩子們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時的課堂很安靜,老師在耐心地等待著。

      終于,一個清秀的小女孩站起來說:“21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老師我馬上追問:“什么是平均數呀?”

      生1:“就是把大數多的部分往小數上勻乎勻乎。”

      生2:“平均數是一個虛的數,比最小的數大一些,比的數小一些,在它們中間。”

      生3:“平均數不是某一個人具體的拍球數量,它代表的是幾個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師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代表一組數的平均值。你們的學習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讓我佩服!”

      【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在孩子們的親身感受中,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初步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少兒歌手比賽(出示題目)你知道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多少嗎?

      同學們經過計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時電腦上出現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94分。

      師:“咦?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小朋友們計算1號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電腦給出的卻是94分呢?是我們錯了,還是電腦錯了?”教師里一片寂靜。

      突然,一個小朋友大聲說:“是我們錯了!我們看歌手比賽的時候,還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呢?”

      師:“噢!想起來了,是這樣的。”

      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了癥結所在。同學們馬上自覺地又伏案計算,去掉一個分98分,去掉一個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電腦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

      【一個生活實例的巧妙運用,使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識的運用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一段時間的沉默,留給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間。等待是一種藝術,空白也是一種藝術,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善于等待,恰到好處地運用等待藝術。】

      四、總結評價,布置作業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遺憾?你認為應該給自己布置什么樣的作業?”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4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姓名筆劃數統計表每人一張。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平均數作為統計知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常用的一種“特征數”。教材中所介紹的是一堂求算術平均數的課,從基礎知識來看,一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二是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前者屬于數學思想,后者屬于數學方法。對于本課我從統計的角度出發,在考慮這節課“教什么”的問題時,根據教材特點,把教學目標定位為:重點教學平均數的意義,其次才是求平均數的方法。在考慮“怎么教”的問題時,首先從學生方面考慮,因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再根據教材特點,我主要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深刻感悟平均數的意義,從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并能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具體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思考、交流等數學過程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平均數的特征,并且會運用平均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探索平均數的求得方法的多樣性,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感受計算方法與策略的巧妙,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姓名,誰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紹介紹。(學生高聲的介紹自己的姓名)

      師:誰又能知道老師的姓名呢?

      學生說一說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師:能完成這表格嗎?(學生數一數,完成表格)

      筆畫數

      師: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與筆畫數也制成這樣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誰制作的最漂亮。(學生動手制作表格)

      師巡視指導,搜集、選擇教學信息。學生完成后作簡單交流。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在解決問題中感知概念

      師:請觀察老師姓名的筆畫數,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預設生(1)每個字筆畫數的多少?

      (2)比多少?

      (3)發現數字間的規律。

      (4)求總數?(師追問: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師:知道了筆畫數的總數,你現在又能解決什么問題?

      預設生:可以求出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

      師: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是怎么得來的?

      預設生(1)通過計算(7+5+9)÷3=7

      (2)通過移多補少得到。

      2、在對話交流中明晰概念

      師:胡老師的姓名平均筆畫數7畫,這又表示什么?

      預設生(1)表示胡必泛三個字筆畫數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師姓名筆畫數的一般水平。

      師:那這7畫與胡必泛這三個字的筆畫數之間還有關系嗎?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討論完畢,開始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生(1)有關系的,是他們的中間數。

      (2)平均筆畫數比筆畫最多的少一些,比筆畫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筆畫數在筆畫最多的數字與筆畫最少的數字之間。

      (4)平均筆畫數就在這三個字筆畫數的中間位置。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發現,平均筆畫數反映的既不是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多的那個,也不是反映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少的那個,而是處在最多和最少之間的平均水平。我們把7叫做胡老師姓名筆畫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筆畫數。(師巡視指導,選擇、搜集有價值的信息。)

      師生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3、在比較應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師巡視時搜集的三個學生的姓名筆畫數統計表。(一學生姓名兩個字,一學生姓名三個字,一學生姓名四個字。)

      師:比較他們姓名中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有什么方法?

      預設生(1)比筆畫數的總數。

      (2)比平均筆畫數。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組織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生(1)比總數好比,能夠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誰的姓名筆畫數多,誰的姓名筆畫數少。

      (2)比平均數公平,因為他們三個人的姓名字數不一樣多,分別是2個、3個和4個,比總數的話字數越多,筆畫數相對就會多起來,這不公平,而平均數卻能反映每個字筆畫數的總體情況,與字數的多少無關,這就比較公平合理。

      學生運用平均數進行比較,然后組織交流。

      師: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師:假如用這三個字姓名的筆畫數與胡老師的姓名筆畫數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預設生:既可以用平均數來比,也可以用總數來比。

      師:同學們做得很好,在比較時考慮到了字數的多少,公平與否。

      出示(1)文成縣實驗小學四年級平均每班有學生56人。

      (2)四(3)班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平均分是81分。

      師:你猜這些數據是怎么得來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處?

      (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生(1)56是四年級總人數除以班級數得來的,表示四年級每班人數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預測每班的大致人數。

      (2)略

      (三)嘗試解題,自主歸納

      師出示例題:

      有一個籃球隊的5個同學,身高分別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們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師:誰來估計一下這個小組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并說說你的理由。

      預設生的估計數在139--148之間,如果超出這個范圍,則要組織討論所猜的數值為什么不可能,從而加深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

      學生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指導。選一個學生板書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師:你們知道這位同學是怎么想的嗎?

      預設生:我先求出這個小組5位同學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組人數。

      學生計算,注重計算方法的選擇。然后交流。

      師:大家能不能總結一下求平均數的方法?個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組內交流。

      (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看法,教師參與討論。)

      學生匯報后,教師簡單小結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同時說明有時也可以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對計算答案的過程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在此暫時不作總結提升,留待練習課中予以落實。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從生活實際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建立平均數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數意義的基礎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3、初步感受求平均數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聯系學生實際,培養學生選擇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體會求平均數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昨天的作業,張康、朱星宇、施逸婷做得最好。今天老師帶來些鉛筆想獎給他們。(三人上臺領獎,并告訴同學各自得到的鉛筆的支數。)板書:張康11支、朱星宇7支、施逸婷6支。

      你們覺得公平嗎?怎樣才能公平?

      學生討論,指名匯報。

      (從1張康手中拿2支給施逸婷,再從張康手中拿1支給朱星宇。這樣每人都是8支。)

      很好。誰能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移多補少法”。)

      (先把三個人的鉛筆全合起來有24支,再平均分給這3個人,這樣每個人都是8支。

      這種方法也很好!我們也給它取個名字。(“先合再分”)。

      剛才我們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這三個人鉛筆的支數相等,都是8。

      教師指出:這里的“8”就是“11、7、6”這三個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昨天蔡裕杰同學的作業也很有進步,現在我想也獎給他鉛筆,怎樣才能讓他們四個人得到的鉛筆支數相等?(學生上臺演示,每人得到6支。)

      提問:這里的“6”就是“11、7、6、0”這四個數的什么?

      通過我們剛才的討論,你覺得什么是平均數?

      小結:已知幾個大小不等的數,在總和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把多的移給少的或者先把它們合起來再平均分,使它們成為幾個相等的數,這個相等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

      說到平均數,老師想起前不久學校舉行籃球賽的時候,五(2)班女男生之間發生的一次爭執。

      為了備戰籃球賽,五(2)班男子籃球隊和女子籃球隊之間先進行了一次投籃比賽。每人投15個球。這是他們投中個數的統計圖。出示兩幅條形統計圖。

      (略)

      這兩幅統計圖能看得懂嗎?從這兩幅統計圖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投籃比賽結束了,男子籃球隊隊員說男生投籃準,女子籃球隊隊員說女生投籃投得準,爭執不下。現在,我想請大家做一個公平的裁判,你們覺得,是男子籃球隊整體水平高一些,還是女子籃球隊整體水平高一些?。

      指名匯報,說明理由。

      (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準一些)

      這是你的意見,有不同的意見嗎?

      (女生一共投中28個,男生一共投中30個,男生投得準一些)

      可是男生有5個人,女生只有4個人啊!還有不同的意見嗎?

      (去掉一個男生。)

      去誰合理呢?能去嗎?

      (應該求出女男生投中個數的平均數,然后再進行比較)

      有道理,他們兩個隊的人數不同,所以我們不能一個人一個人的比較,分別求出他們投中個數的平均數,用平均數來體現他們投籃命中的整體水平,好辦法!掌聲鼓勵。

      那我們應該怎么求他們的平均數呢?先來求女生投中個數的平均數。

      觀察女生投籃成績統計圖,小組討論,代表匯報。

      (將徐丹多投中的兩個分一個給王戈,分一個給趙越,這樣,她們每個人都是投中了7個,也就是女生投中個數的平均數是7個。)

      不錯,方法很簡潔,移多補少法。有不同的方法嗎?

      (先求出四個人投中的總個數,再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

      半數:6+9+7+6=28(個)

      28÷4=7(個)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來,大家都非常聰明,男生平均投中的個數會求嗎?

      你們覺得這時我們求平均數用哪種方法比較合適?為什么?

      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人數少,差距小,用移多補少簡單;人數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較簡單。

      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為什么這里求得的總數除以的是5而不是4?

      現在你能幫五(8)班的同學解決他們爭論的問題了嗎?

      (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個,男生平均每人投中6個,所以女生投得更準一些。)

      觀察統計圖,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個,(用直線畫出7的水平位置),提問:平均數7比哪個數大,比哪個數小?我們再來看看男生投中的平均數6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特點?(用直線畫出6的水平位置。)

      小結:平均數的大小應該在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之間。此外,一組數的`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表示的是這組數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這一組數都等于平均數,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小。

      三、應用方法,解決問題

      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平均數,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數,接下來我們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一起來看一看。

      請大家輕聲地把問題讀一讀,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

      挑戰第一關:“明辨是非”

      (1)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強身高1.2米,他不會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城南小學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3)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強是學校排球隊隊員,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學校籃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厘米的隊員。

      (4)四(3)班同學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件,下午做好事15件,四(3)班同學平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數是(30+12+15)÷3=19(件)。

      挑戰第二關:“合情推測”

      四(2)班第一小組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

      學號1 2 3 4 5 6

      身高(厘米)131 136 138 140 141 142

      明明算了他們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計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對不對?

      平均數的大小應該在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之間,這里最大的數就是142,平均數不可能超過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錯誤的。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求他們的平均數呢?

      指名列式,老師告訴答案為138厘米。

      由此,你能不能猜測一下,四(2)班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

      你想了解我國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嗎?

      出示:根據健康網的報道,全國四年級小學生的平均身高約是139厘米。看到全國四年級小學生的平均身高,結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學生看書,質疑問難

      五、全課總結,交流收獲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布置作業,檢查反饋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相關文章:

    數學教案-平均數08-17

    數學教案-求平均數08-16

    數學教案-平均數(一)08-16

    數學教案-平均數的綜合運用08-16

    三年級下冊數學平均數教案02-18

    三年級下冊數學平均數教案12篇02-18

    三年級下冊數學平均數教案(12篇)02-18

    平均數08-17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7-0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午夜福利久久野草 |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 日本高潮A级按摩中文片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 |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 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