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教案>地理七年級教案

    地理七年級教案

    時間:2024-04-08 07:20:50 七年級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地理七年級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理七年級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理七年級教案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1

      一、背景與意義分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二、三章是從自然地理的角度讓學生認識世界,反映地理學和社會發展的。

      本節教材是講述自然地理學最基本的知識——地球的自轉、公轉及其最基本的運動規律。本節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圖》的第三節,通過對本節教材的學習,讓學生對地球的運動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讓學生對地球運動的基本狀態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

      二、學習與導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熟悉其基本的運動規律。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4、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具備時差的知識。5、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并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三、障礙與生成關注

      對教材中,四季的.形成問題不容易理解,課堂教學中出現目標的偏離,不利于正確認識四季的形成。

      四、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學準備:投影儀投影片(一)、引入新課: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下面請看---------(教師演示地球活動)

      師:同學們觀察到了什么?

      (二)、閱讀書本,自主學習

      1、地球運動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樣的?

      3、請列舉自然界中什么現象可以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三)、合作學習,分析成因

      1、教師演示投影片,講解晝夜形成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為不透明的球體,二是太陽光線是平行光。圖中的虛線是晝夜的分界線,叫做晨昏線,且與太陽光垂直的大圓圈。

      提問:觀察投影片,看此時除中國是白天,還有那些國家是白天,有哪些國家是黑夜?

      2、教師將地球儀轉動1800,再讓學生觀察:中國和美國分別處在白天還是黑夜?

      3、請學生上來用投影片來演示中國和美國晝夜交替的情況,思考晝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在夜半球和晝半球大體經過多少時間?每完成一次晝夜更替需多少時間?

      5、閱讀書本第10頁中“暢暢與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師總結:可見,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了時刻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

      (有興趣的學生課后計算一下倫敦、北京、新加坡、東京、莫斯科等幾個城市之間的時差各相差多少小時?經度每隔15度,時間相差1小時,計算時采用“東加西減”的方法)1、教師提問:(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得最厲害?那么你能從這一現象中總結出什么規律來嗎?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過程

      1.多媒體課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電影,并提問:該片反映的是哪個國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們就學習我們的鄰邦——印度。

      2.設問方式引入:《西游記》同學們都看過,唐僧要去西天取經,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今天咱們也去取一回經。

      3.課件展示:圖7.34“印度的地形”,明確印度的方位、鄰國,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

      4.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課件展示P34的閱讀材料:世界文明古國——印度)。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恒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5.課件展示:圖7.35“印度人口的增長”,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經超過多少億?

      ②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多少倍?

      ③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凈增人口數的變化趨勢如何?

      6.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目前印度總人口已經超過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3倍,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數是越來越多。讀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7.學生朗讀P36頁的一段文字資料,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說說你對印度未來人口趨勢的看法。

      ②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8.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①從文字資料中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由于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紀中葉,印度總人口將會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②課件展示:圖表7.1“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的總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資源總量和產品總量都相當豐富,但是由于人口眾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9.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和圖7.38“孟買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其氣候特點是什么?

      10.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以孟買為例,可以看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特別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為什么印度的降水會有旱季、雨季的差別呢?

      11.課件展示:圖7.39“南亞1月風向”和圖7.40“南亞7月風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風向有何差別?

      ②西南風的幾種變化情況,并填表。

      12.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3

      地形和河流(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準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于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2)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4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東南亞的地形分布情況,能歸納其地形特征

      2、了解東南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

      3、了解東南亞的氣候分布及特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作物和礦產

      4、了解東南亞的國家

      教學重點:

      了解東南亞的地形特征;知道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重點和疑點

      三、師生探究、共同理解課文

      ㈠、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1、通過讀圖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西南與大洋洲相臨。經緯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間半球位置:主要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通過讀圖強調東南亞的組成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通過地形圖分析:

      ⑴、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南部地勢低平

      ⑵、馬來群島地勢崎嶇,山嶺多、平原少。

      3.河流

      ⑴、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圖中用筆描出,判斷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斷其水力資源的豐富程度分析河流與地形的相互聯系,以手做比喻加強學生對“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征的記憶。

      ⑵、根據地形分析馬來群島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材料、查看相關地圖。

      4.以緯度位置突出東南亞地處熱帶的特點,

      閱讀課文,嘗試獨立分析影響東南亞氣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斷

      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⑴、在中南半島上11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降水偏少,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風、降水很多為雨季。農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⑵、在馬來群島上,終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一年到頭都有收獲

      馬來群島火山活動和地震頻繁,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

      總結馬來群島地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

      5、指導學生完成課文34頁的活動題②

      中南半島:地形特征:山河相間分布,地勢北高南低。氣候特征: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干濕季明顯。河流特征:自北向南流,山區水流湍急,平原水流平緩。

      馬來群島:地形特征:地形崎嶇,山嶺眾多。氣候特征: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河流特征:短小湍急。

      ㈡、馬六甲海峽

      通過指圖提問總結馬六甲海峽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強調其在交通運輸中的咽喉位置。東南亞地區位于亞洲與歐洲之間。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因而可說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三個國家之間

      2.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

      3.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歐洲的重要航道

      馬六甲海峽被稱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4、學生閱讀課文“花園城市——新加坡”

      四、總結課文、完成作業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東南亞的地形分布情況,能歸納其地形特征

      2、了解東南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

      3、了解東南亞的氣候分布及特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作物和礦產

      4、了解東南亞的國家

      教學重點:了解東南亞的氣候分布及特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作物和礦產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重點和疑點

      三、師生探究、共同理解課文

      ㈠、富饒的物產

      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圖,分析書36頁圖7-6東南亞的物產分布。通過名稱引起學生興趣。

      1、礦產資源:石油、錫

      石油: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

      錫:馬來西亞是世界上錫產量最多的國家

      2、糧食作物:水稻

      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國

      3、熱帶經濟作物:

      天然橡膠: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櫚油):泰國的棕櫚油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國家

      4、指導學生完成課文37頁活動題

      活動題①中南半島水稻主要分布在泰國、越南、緬甸的平原地區,氣候是熱帶季風氣候。

      活動題②河流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長。

      ㈡、我國的近鄰

      > 1、讀圖7——8找出東南亞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內 老撾——萬象 柬埔寨——金邊

      泰國——曼谷 緬甸——仰光 馬來西亞——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賓——馬尼拉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文萊——斯里巴加灣市 東帝汶(最新獨立)

      2、其中與我國陸地接壤的國家為緬甸、老撾、越南

      3、湄公河在我國境內叫做瀾滄江,流經了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國際性河流。

      4、居民

      ⑴、東南亞是世界上海外華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⑵、從課文中找出華人和華僑的區別。

      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四、總結課文、完成作業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運用地圖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據地形和氣候特點,分析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據地圖和資料聯系巴西自然條件討論該國如何開發

      利用和保護熱帶雨林

      過程與方法:

      充分運用資料,讓學生討論、比較

      情感與價值觀:

      使學生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觀點

      重點:

      亞馬孫平原和亞馬孫河流

      難點:

      巴西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

      巴西的位置

      導入新課:

      出示七年級上冊的“面積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國家”,請學生運用地圖回答:

      a各個國家分別位于那個大洲?

      b南美洲人口和面積居第一位的是哪個國家?從而導入新課。

      播放亞馬孫河的錄象材料。

      1、亞馬孫河

      在圖8-51上找到亞馬孫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將亞馬孫河的流量、長度流域面積與其他三條大河比較,得出結論: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結:發源于安第斯山脈,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度僅次于尼羅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亞馬孫平原和熱帶雨林氣候區

      在8-51圖上找到亞馬孫平原并觀察他的范圍,說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并看圖說出他的范圍,在組內交流。

      小結:亞馬孫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東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積的平原。

      讀8-51圖分析亞馬孫平原的緯度位置,思考:該地的氣候類型是什么氣候?此中氣候條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結:亞馬孫平原分布著世界上面積的熱帶雨林。這里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

      討論: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有哪些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閱讀材料“地球之肺”

      說明:熱帶雨林的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過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還有什么類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導學生觀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圍,并與亞馬孫平原比較。

      ②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氣候特點

      ③小結巴西高原的地形構成:約1/3的亞馬孫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構成了巴西

      小結:由亞馬孫河沖積而成的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構成的巴西,它的面積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國家。

      課堂活動:

      (1)、世界上面積大于巴西的國家有那些?

      (2)、填表比較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氣候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8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這里居民組成和語言與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的差異。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學難點:

      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教師講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根據他對美洲大陸的考察見聞,寫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這個“新大陸”的存在,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這個“新大陸”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稱為“亞美利加州”,簡稱美洲。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一起來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課

      ㈠新大陸(簡單介紹,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簡單介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穿過白令海峽的三線,中美地峽,巴拿馬運河,西印度群島

      強調白令海峽以及巴拿馬運河的地理分界線作用和交通作用

      2、讀圖6-28總結美洲的地理位置

      (對照前面所學方法,通過讀圖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極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東在180°經線以東。

      ⑵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面與南美洲相連,以巴拿馬運河為分界線,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西在80°15 w以西。

      ⑵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麥哲倫海峽)。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補缺,及時根據反饋信息指導學生。最后教師進行綜述。)

      3、介紹拉丁美洲的來源、含義、語言、國家等。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讀地形圖、統計圖表對比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地形的異同之處。

      教育目標: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重點::通過對書地形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點。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總結作業情況。

      二、導入新課

      在黑板上繪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兩個三角形,利用板圖加深學生印象。(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三、教授新課:

      對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運用地形圖6-32 6-38讀圖分析

      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對照板圖回答各地形區的名稱。在板圖中分別標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區的代號:

      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阿巴拉契亞山脈、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奧里諾科平原、圭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16指導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勢起伏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勢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輕高大的山脈,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區,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冰川最廣的`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山系;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產物。

      四、練習:教材27頁第1、2、3題。

      五、小結:強調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對比。

      課時安排:第3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對書25頁26頁的氣候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氣候的特點。

      通過對圖6—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通過展示“世界氣候類型圖”提出問題,美洲的氣候與我們亞洲有沒有相似之處?

      二、氣候特征(指導學生讀圖、讀書)

      1、根據書25頁圖6-41和圖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氣溫。(分別從等溫線的讀數、等溫線的分布、等溫線的走向來分析。)

      2、根據書26頁圖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分別從等降水量線的讀數、等降水量線的分布、等降水量線的走向來分析。)

      3、根據書26頁圖6-44分析美洲的氣候類型。通過讀圖分析復習影響氣

      17候的各個主要因素。鼓勵學生總結。

      北美洲:1.北美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類型較齊全2.以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最廣3.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對氣候影響大

      南美洲:1.南美洲主要位于熱帶,溫帶面積不大,寒帶缺失2.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濕潤的大洲。

      三、河流(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通過對地形圖的分析和書上統計圖表的判讀,列表比較南北美洲最大的兩條河流的特點。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圖和統計圖表。

      課時安排:第4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國家、語言,政治區劃等。

      ⑵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2、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教育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⑴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教學難點: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美洲的氣候特征。

      二、導入新課:

      簡單介紹。美洲的國家像美國、加拿大是人們非常熟悉的經濟大國,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聞名的國家。

      (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講授新課:

      人口與經濟

      閱讀美洲政區圖,分別找出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通過指圖辨認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美國——華盛頓、加拿大——渥太華、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巴西利亞、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1.人種(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這一部分知識。)

      通過書上29頁閱讀材料分析強調北美洲以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為主,黃色人種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被譽為“世界人中大熔爐”、說明美國加拿大都是移民國家、

      2、語言

      美國和加拿大通行英語,加拿大東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語。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數國家通行西班牙語,巴西和一些島國使用葡萄牙語。

      介紹拉丁美洲的范圍、名稱來源

      3、經濟

      ①美國是當代實力最為雄厚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度發達,加拿大也是發達國家,其余國家都屬于發展中國家

      ②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業為之支柱的工業體系。

      ③墨西哥是與米的原產地,玉米是該國的主要糧食作物

      ④巴西是南美洲工農業最發達的國家

      ⑤阿根廷為重要的小麥出口國,牛肉、羊毛等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農礦產品為主要的出口產品,能源礦產以石油最為重要,金屬礦產以鐵、銅、鋁土為多。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經濟作物占絕對優勢,大量出產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數國家的糧食生產不能滿足本國的需要。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根據圖說出中國人口總數和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過錄像說出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特點。

      2、能通過調查表和國家有關人口統計表,說出中國人口素質低、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遷移與農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現狀。

      3、根據調查表分析人口與家庭經濟生活關系,分析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和環境的關系;

      4、根據我國面臨的人口問題,提出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

      5、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明確人口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教學重點

      中國面臨的人口問題。

      教學難點

      人口與經濟發展、環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

      談話法,圖示法,講授法。

      教學媒體

      錄像機、投影儀、板圖。

      板書設計

    一、中國人口分布特點(上節課內容)

      二、中國人口的特點

      三、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征,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并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6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1課時

      (課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11

      俄羅斯: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俄羅斯的地形、河流、氣候。

      3.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如礦產分布)對其經濟帶來的影響。

      4.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律。

      5.了解俄羅斯的地方名勝、文化、技術方面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鞏固學習描述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認識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律,將這種能力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

      情感與價值觀:

      俄羅斯有發達的航天航空工業,這一切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由此聯系到我國,我們國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鞏固的地位,必須要發展科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俄羅斯的自然特征和經濟特征

      教學難點:

      1.俄羅斯氣候成因

      2.俄羅斯自然與經濟的'地區差異

      教學準備:

      1.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俄羅斯風土人情的資料;

      2.相關地圖、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嗎?(同學回答:俄羅斯)

      俄羅斯的面積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也是與我國接壤的國家中疆界最長的國家。既然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就會多種多樣。

      設疑:你想了解有關俄羅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學生活動:分組提出問題,把問題進行歸納、篩選,選擇主要的問題。

      教師小結:問題歸類,確定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國土遼闊

      課件:投影世界政區圖,并讓學生找出俄羅斯的位置。

      教師:先讓學生讀圖說出俄羅斯的緯度位置。

      同學回答:50°N~70°N。

      教師:前面我們學氣候的時候知道,影響氣候的因素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我們大家看俄羅斯的緯度位置對其氣候有什么影響?

      同學回答:俄羅斯的緯度位置決定了其大范圍是溫帶和寒帶氣候,沒有熱帶氣候。所以總的來說,氣候比較寒冷。

      教師:誰能說出俄羅斯的海陸位置。

      同學回答: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黑海、里海。陸上鄰國有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隔白令海峽與美國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師:讀圖,找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

      (同學活動)

      教師:大家還記得這是哪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嗎?

      同學回答:亞歐分界線。

      教師:所以說俄羅斯是一個瀕臨三大洋、地跨兩大洲的國家。

      教師:再讀圖,看俄羅斯所跨的經度。

      同學回答:20°E~180°E。

      教師:俄羅斯從東到西大約跨160°經度,實地距離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國家。而我國東西距離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國的2倍。

      從圖上可以看出: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課件:投影幾大國家的面積,進一步證明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面積:1710:997:960:937:851:768

      活動:1.讀圖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貝加爾湖、太平洋、白令海峽。

      同學回答:略

      2.讀圖,找出俄羅斯主要陸上鄰國: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并說出這些國家分別位于俄羅斯的什么方位?

      同學回答:略

      課件:點擊出俄羅斯的地形、河流圖。

      教師提問1:看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出俄羅斯地勢傾向及主要地形區。

      同學回答:南高北低,東高西低是其地勢傾向。自西向東有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提問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學回答: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爾加河,全長3600 km,是俄羅斯最長的內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問3:讀圖,看中俄邊境上還有一條河流,是什么河?

      同學回答:阿穆爾河,為中國的黑龍江,向東注入太平洋。

      課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羅斯地形、河流:

      教師:同學們,以上我們介紹了俄羅斯的位置、范圍、地形、河流等自然概況。下面我們結合以前學過的有關氣候的知識,來分析俄境內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

      活動:讀圖7.46

      1.看等溫線分布圖,分析俄氣溫變化有什么規律?

      同學分組討論回答:從南向北,氣溫降低,同一緯度地區,大陸西部氣溫高,東部氣溫低。

      2.看降水分布情況,你又能總結出俄羅斯的降水有什么規律?

      同學回答:南多北少,西多東少。

      教師:俄羅斯由于所處緯度較高,因此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又由于東西距離長,出現了在東西方向上的差異。東歐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響,氣候比較溫和。西伯利亞地區受極地寒冷氣流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時間很長。在俄羅斯北部從亞洲到歐洲,亞寒帶針葉林綿延很廣。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氣候。

      活動:試著描述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寒極”的氣候特征。

      (同學討論)

      教師: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曾達到-71℃的低溫,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極”之稱。西伯利亞的凍土,深度可達幾百米,在短暫的夏季,表面融化變成泥沼,能吞沒貨車、拖拉機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層里的高樁上,以免凍土解凍,建筑物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墻都很厚,都裝有三四層門窗。放在露天的鋼鐵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像冰一樣脆,容易折斷。有人說,新來的人頭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鐘都已凍僵,每吸一口氣你都能感到鼻毛彎腰。你能夠“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夠聽見它變成冰。

      所以,俄羅斯的氣候特征是:

      活動:閱讀“地跨亞歐兩大洲的歐洲國家”,進一步了解俄羅斯。

      日本俄羅斯比較課件內容預覽:

      1.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積和領土組成、地形、氣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現象和自然災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日本和俄羅斯自然環境比較歐洲東部亞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由圖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布在一個國家地形較為()的地方。俄羅斯大部分地區是()氣候,由于所處()較高,冬季氣候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日本是()和()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少)。

      3.比較日俄兩國河流長度、流量、流向等特征,從面積、地形、氣候等方面思考其差異的形成日本俄羅斯比較()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少)。比較日俄兩國河流長度、流量、流向等特征,

      4.從面積、地形、氣候等方面思考其差異的形成原因。你認為日本和俄羅斯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它們對該國發展會有哪些影響?(可以從工業、農業、人們生活等方面考慮。)思考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對糧食的消費量極大。因此,印度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糧食生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印度的糧食問題。

      講授新課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

      (1)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由于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后等原因,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現在,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學生朗讀P38閱讀材料“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使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

      3、課件展示:圖7、41“印度水稻和小麥的分布”,圖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圖7、34“印度的地形”,將三幅圖進行對比,分析糧食作物的分布與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地形分布的對應關系。

      4、小組討論,評價點撥。

      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通過對照可以發現,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朗讀P39閱讀材料,對比印度南北方在飲食習慣方面的差異。同我國類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樣)

      5、承接過渡:近代歷,印度有很長一段時期,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本國工業發展緩慢;獨立后,印度工業得以迅速的發展。

      6、課件展示:表格“印度獨立前后工業部門與形成原因的`比較表”,閱讀P39頁相關內容,思考比較項目,并完成表格。

      7、課件展示:圖7、43“印度礦產資源、棉花、黃麻和工業的分布”,分析工業的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并完成表格。

      工業部門:分布地區:主要工業城市

      鋼鐵工業:煤、鐵產區:加爾各答

      棉紡織工業:棉花產區:孟買、班加羅爾、新德里

      麻紡織工業:黃麻產區:加爾各答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般規律:工業中心應接近原料產地。

      8、學生閱讀P40活動第2題相關材料,并談談自己的看法。

      9、學生發言,教師引導。

      通過討論,使學生樹立以下信念: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雖然還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產業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電技術及其應用、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及出口、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說明了發展中國家是可以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可以騰飛。

      [課堂小結]

      印度與我國同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的經濟發展中有許多可供我國借鑒的經驗。比如印度為解決糧食問題而進行的“綠色革命”,印度大力發展高新產業的創新思路等。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①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②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③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現象。

      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海陸是變遷的

      導入:歌曲<東方之珠>引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師:其實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其實古人早就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因而在我國就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動態 >課件。(可以出示喜馬拉雅山、我國東部海底、荷蘭圍海造田圖片。)

      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14

      一、目標

      1、在法國地圖上指出其輪廓特點、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據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斷法國的地 勢特點。

      3、根據法國地形和氣候特點,歸納該國發展農 業的有利條件。

      4、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法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特征,歸納該國發展旅游業的優 勢。

      5、運用資料,綜合評價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征。

      6、通過學習法國濃厚的藝術,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

      7、通過學生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 極性,創建一 種和諧、平等 的價值觀。

      過程設計

      通過觀看巴黎時裝表演,感知藝術之都巴黎的時裝領導世界潮流。

      1、分組討論法國的地理位置特點,并讓每組代表介紹各自討論結果。

      2、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所了解的法國產品,了解法國經濟發 展情況。

      3、讓學生讀圖,然后進行比賽,看誰通過讀圖能分析出法國氣候特點。

      二、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自制課件)

      三 、教學方法:

      討論法、小組合作、讀圖析圖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圖片----埃菲爾鐵塔,問學生這是什么 ?它在哪個國家?(法國)它是西歐三大旅游國之一 ,有什么吸引我們的?

      [講授新課]

      (學生活動)(1)他們自己所了解的有哪些旅游景觀,并在黑板上寫出。

      (2)學生介紹自己了解的景觀并給大家做介紹。(課件展示)首都---巴黎的時裝表演,“巴黎時裝領導世界潮流”

      〈過渡〉法國在世界上到底處于什么樣的位置?

      1、法國的地理位置

      (學生讀圖)P81圖3-27“法國地形”,看法國地理位置優越體現在什么地方?(地形、氣候)

      (教師引導并展示課件)

      (1)比較歐洲西部英國、法國、德國的面積大小。

      (法國面積最大)

      (2)接法國頂點,看它輪廓特點。(六邊形)

      (3)法國海陸位置-----西面:大西洋,東南面:地中海

      法國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它的氣候特點:

      大西洋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氣候

      內陸--------------大陸性氣候

      (教師總結)它的優勢在于:

      ①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呈六邊 形。

      ②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

      (展示圖片)“法國地勢圖”

      (學生觀察)看 法國地勢有什么特點?(東南部高、西北部低)

      (提問)東南部和西北部分別是什么地形為主?

      (教師總結)地理位置優越性之三:東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國面積的4/5。

      〈過渡〉法國有這么優越的地理位置,它的農業怎樣?

      (課件展示)

      (1)農業發展的優勢: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農業區: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麥、馬鈴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國農業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和現代化

      〈過渡〉法國的葡萄酒世界聞名,它有什么特點?

      (課件展示)法國葡萄酒與健康;酒瓶的有關知識

      〈過渡〉法國為發達國家,它的工業也高度發達。

      (課件展示)

      (1)豐富的礦產資源-----煤、鐵

      (2)高度發達的經濟-----以汽車、飛機為主的工業

      (3)核電比重占發電量中的70%以上。

      〈過渡〉法國旅游業發 達,有很多文化

      (課件展示)法國的文化 與旅游: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先賢祠、盧浮宮、拿破侖、盧梭、莫里艾

      (教師總結)藝術之都---巴黎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我國兩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名稱和位置。了解極地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科研價值、極地考察的現狀、以及和平利用極地地區的前景。

      2、能力目標:通過閱讀相關的資料及圖片,了解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感受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強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合作態度;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和環境保護的原因,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理解在極地地區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和環境保護的原因,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教法:分析法、綜合法

      四、教學檢測安排:本節內容安排課堂小測

      五、課時安排:(共1課時)

      六、教學內容:“科學考察的寶地”和“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七、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復習鞏固]

      簡單介紹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新課導入】

      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由于惡劣的自然條件,兩個地區都人跡罕至,但是,科學家和探險家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探險兩極地區的腳步,是什么吸引了他們?

      [新課學習]

      (一)科學考察的寶地(礦產資源豐富、淡水資源豐富、珍貴的生物資源、原始的自然環境————天然實驗室)

      1、學生完成課堂練習第1――4題(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討論回答)

      2、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兩極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吸引科學家到極地考察的原因。

      (二)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

      1、學生完成課堂練習第5――9題(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討論回答)

      2、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的位置,讓學生體會科學考察的基本過程以及極地科學考察的價值,學習科學家追求真理,不為艱難險阻的精神

      3、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科學家到極地考察的最佳時間。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極地面臨的`問題、國際合作—————《南極條約》 、加強個人的環保行為)。

      1、學生完成課堂練習第10題(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討論回答)

      2、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極地面臨的現狀、國際國內對極地的態度以及保護環境的個人行為。

      (尾聲)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小結)本節課的學習思路,可以為以后學習其它地區自然或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可借鑒的方法。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11———16題

      地理七年級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2、識記地球的真實形狀和大小。

      3、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通過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培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用具】

      地球儀,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新課導入:展示地球的衛星照片,啟發學生認識地球形狀的熱情。

      2、閱讀課本第3頁,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分幾個階段。

      (講述)自從人類產生開始,人們對于地球的形狀的探索就從沒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視線所限,人們以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圓地方”之說。后來,人們通過觀察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可能是圓的,于是出現了“渾天說”。

      板書:

      一、地球的.形狀

      1、認識過程:古代:天圓地方-渾天說

      近代:麥哲倫環球航行

      現代:人類進入太空,精確反映地球的性狀

      (講述)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葡萄牙人麥哲倫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這是近代屬于第二個階段,它雖然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但是不能精確的反映地球的性狀和大小。到了現代,人類進入太空,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測得地球的性狀和大小。

      板書:

      2、地球的性狀:不規則的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閱讀第5頁地球圖,找出三個半徑和周長等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板書:

      大小:半徑:

      周長

      (總結)通過人們的測量,認識到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不但兩極和赤道長度不同,即使兩極也不對稱,北極大約比南極長40米。因為相差比較少,所以當縮小到地球儀大小的時候,就可以看成一個正球體了。

      【作業設置】

      描繪地球示意圖,標出各種數據閱讀課本,相互討論,分成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階段

      看課本的插圖,討論什么是天圓地方和渾天說。

      閱讀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了解麥哲倫對于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貢獻,這屬于第二個階段。

      學生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能夠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例如:遠方駛來的帆船,月食等。

      討論找出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周長——4萬千米。

    【地理七年級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教案08-23

    七年級地理教案11-09

    七年級的地理教案12-06

    七年級地理教案11-05

    七年級的地理教案01-20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8-19

    七年級地理教案《法國》04-23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6-08

    七年級地理人教版教案01-01

    七年級優秀地理教案11-21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 中文乱码字幕在线观看直播 | 婷婷色五月欧洲图片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欧美日韩 |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色区奇米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