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1
一、創設情境,尋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的興趣。
1、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到游樂園玩嗎?你們看,這些小朋友玩得多開心啊!在這個游樂園里,小朋友們參加了哪些活動?
2、引導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圖上告訴我們什么信息?你能根據有關的信息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交流數學問題:學生四人小組活動,交流各自發現的數學問題,并在小組內解決。(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4、質疑:剛剛在小組活動時,老師發現根據兩個信息提出的問題,小朋友很快就解決了,可是有一些小朋友根據“看木偶戲”這一情境提出的問題卻難倒了很多小朋友,那到底是什么數學問題呢?一起來看看。
二、探究加、減法兩步計算的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
1、引導學生觀察“看木偶戲”的情境圖。
談話:從圖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需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把三個信息板書出來)
2、四人小組交流討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1)應該怎樣解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
(2)學生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師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板書出來。
①22+13=35(人)
②22-6=16(人)
③13-6=7(人)
35-6=29(人)16+13=29(人)22+7=29(人)
④22+13-6=29(人)
⑤22-6+13=29(人)
學生說每一種方法的想法。
(4)觀察比較,選擇自己喜歡的解決方法。
讓學生了解前三種是分步列式而后兩種是綜合式。①和④想法一樣,②和⑤想法一樣。前三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但想法是不同的。
說說自己喜歡哪一種解決方法,這種方法是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3、小結:你發現今天所解決的問題和以前的問題有什么不同?
三、練一練,進一步鞏固兩步解決的問題的方法。
1、P6第1題。
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尋找信息和問題。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集體訂正(學生說想法)
2、P7第4題。
(出示表格)了解表格每一欄表示的意思。
求中國隊的總分這個問題,怎么解決?(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學生獨立完成下面幾題,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嗎?你能在生活中尋找到這樣的兩步解決的數學問題來考同學嗎?請把這星期尋找到的問題整理到數學銀行里。
小學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2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1.創設和諧氛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展開思考與交流。
課堂需要民主、平等的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發言,樂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在理解題意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說一說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有利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互相學習,積累經驗。對學生個性化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應加以鼓勵。
2.結合排除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活動強調“步驟完整,理由充足”。考慮到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于排除推理的方法,可引導學生采取表述、書寫、圖示、畫流程圖等多種方式加以描述,只要能表達清楚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及結論即可。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在特定的時間里做一些特定的事情,下面請大家一起來看這樣一組鐘面(課件出示四個鐘面,四個鐘面上的時間分別是7:30
8:35 10:05 12:30)。請大家讀出這些鐘面上的時間。
師:這些時間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生: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的。
師:在這4個連續的時間里大家平時會做些什么事情呢?
(學生自由交流并匯報)
師:通過同學們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做事情都很有時間觀念,都很會安排時間。你還能舉例說一說你是怎樣安排事情的先后順序的.嗎?
生:早上我先起床后上學;下午我先做作業后看電視……
師:還會做些什么呢?(讓學生補充第3件事情或更多事情,建議不超過4個)
生:早上,我先起床,再吃飯,然后上學。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嘗試用“先……再……然后……最后……”這樣的句式表述,體現通過語言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離不開情境的支撐,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由鞏固舊知入手,再結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通過選取時間說一說和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兩個層次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為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思路和生活經驗作鋪墊,為新知的學習做準備。
⊙呈現主題圖,嘗試解決問題
師:明明和他的好朋友芳芳在星期天也有他們的時間安排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師:(課件出示例3的情境圖)觀察圖片,你們獲取了什么信息?
預設
生1:星期天的早上明明和芳芳一起鍛煉身體,明明今天要做3件事:做作業、踢球、看木偶劇。
生2:要從7:45、9:15、10:50這3個時間中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時間。(注意:對鐘面上顯示時間的正確認讀是解決問題的必要前提)
師: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能夠去踢球的時間。
師:你們還獲取了哪些信息?
生:明明7:15在鍛煉身體,9:00完成作業,10:30要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劇。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呀!下面哪位同學能將條件和問題完整地說一說?
生:明明7:15在鍛煉身體,9:00做完作業后要去踢球,10:30還要去看木偶劇,要求圈出鐘面上可能去踢球的時間。
師:根據這些信息,我們怎樣確定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時間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并試著解決問題。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并解決問題)
師:說一說你的答案和理由。
預設
生1:先排出3件事的時間先后順序。踢球在做作業之后,看木偶劇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時間應在9:00之后,10:30之前,答案中只有9:15符合要求,所以第二個時間9:15可能是明明去踢球的時間。
生2:明明9:00做完作業,10:30要去看木偶劇,做完作業才能去踢球,7:45在做作業之前,不可能去踢球,10:50在看木偶劇之后,也不可能去踢球。所以可以確定9:15是明明去踢球的時間。
師:請大家驗證一下你的答案是否正確。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驗證的?有什么不一樣的方法嗎?
預設
生:我是將時間和他所做的事對應起來,再回到情境圖中看看是否合理。
小學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3
設計說明
1.培養學生用多種方式分析數量關系。
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為了讓學生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本節課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示意圖中發現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并讓學生結合示意圖,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將對數量關系的分析與平均分聯系起來。通過圖形表征和語言表征等多種形式,將具體問題和運算的意義聯系起來,使學生有理有據地選擇算法。
2.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決問題主要是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而數量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則是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問題的過程。本節課充分利用主題圖呈現的用除法解決的兩種不同的現實情境,幫助學生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直觀化,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同時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主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要解決的問題與除法意義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經驗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圓片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教材23頁例3主題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分組交流各自從圖中看到的信息)
2.組織學生匯報。
⊙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教學例3,探究解題方法。
(1)引導學生從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并講給同桌聽。
(2)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
預設
生1:15只蠶寶寶,平均放到3個紙盒里,每個紙盒放幾只?
生2: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里放5只,要用幾個紙盒?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個問題。
①學生小組合作,先分析問題,然后匯報方法。
預設
方法一:用圓片代替蠶寶寶,動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筆畫一畫。
②教師強調:我們可以用動手操作的方法幫助分析數量關系。
(4)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并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學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匯報想的過程:求每個紙盒放幾只,就是求每份數,這是平均分,應該用除法計算。
(5)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第二個問題該怎樣解決,并說明理由。
①學生列出算式:15÷5=3(個)。
②匯報解題思路: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里放5只,求要用幾個紙盒,就是求15里面有幾個5,這也是平均分,應該用除法計算。
(6)通過解決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并與小組里的同學討論。(學生討論,然后交流討論的結果)
不同點:第一個問題是求每份數,第二個問題是求份數。
相同點:兩個問題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計算。
2.學習用乘法檢驗。
(1)引導學生質疑:大家解決的這兩個問題到底對不對呢?你們能想辦法檢驗一下嗎?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檢驗方法,并檢驗解答是否正確。
(3)引導學生總結檢驗方法:可以用乘法檢驗。
3.總結。
我們剛剛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設計意圖:先將學生置身于現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再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掌握分析數量關系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進一步學習乘除法應用題作鋪墊。
小學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4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最后一節新課,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應用乘法口訣解決實際問題。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特點,我特做如下設計:
1、為新知做好知識鋪墊。
復習能幫助學生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分散難點,從而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適時、適度地安排復習,在“短、精、新”上下功夫,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教學效果,使后面的“好戲”順理成章。在課前復習環節,我精心設計了兩道復習題目,旨在喚起學生對前面知識的回憶,為新知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我首先出示一組加法與乘法的.對比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加法與乘法的意義有所不同;然后設計一道與新課密切相關的題目,既能復習乘法和加法的意義,又能為新課中畫圖解決問題做好知識鋪墊。
2、在自主探究中經歷學習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與獲得數學結論同樣重要。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思考、操作等活動對于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找出兩道例題的異同,并動筆嘗試計算。然后設計了“兩道題目中都有4和5,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通過分組討論、設計擺學具的方法,將兩道題目的條件和問題表示出來,使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接著讓學生說出兩幅圖的意思,突出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意義,使學生有理有據地選擇計算方法。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 正方形紙板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直接寫得數。
5+4= 6+6+6= 3+4=
5×4= 6×3= 3×4=
(引導學生說出每組算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看圖列式計算。
■■■■■■■■■■■■
■■■■■■■■■
■■■■■■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關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些實際問題,請同學們認真讀題、審題,理清題中的數量關系。(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復習乘法和加法計算題,為本節課做好知識上的鋪墊,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本節課的知識。
⊙探究新知
1、引導學生讀題,對比兩道題目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例7
比較下面兩道題,選擇合適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張,一共有多少張?
(2)有2排桌子,一排5張,另一排4張,一共有多少張?
預設
生1:兩道題目的數量相同,所求的問題相同。
生2:(1)題中的4表示4排,5表示每排有5張桌子;(2)題中的4和5都表示桌子的張數。
2、自主解題。
(1)提問:根據剛才分析的數量關系,同學們打算怎樣解決這兩個問題?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預設
生1:(1)題是把4個5加起來,可以列乘法算式。
5×4=20(張)
生2:(2)題是把4和5合起來,用加法計算。
5+4=9(張)
(3)討論:兩道題目中都有4和5,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呢?
(學生分組討論,利用學具擺一擺,表示出兩道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明確原因)
【小學二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解決問題》教案02-23
數學教案-解決問題08-16
數學估算解決問題教案01-25
數學教案:解決問題02-11
《解決問題》數學教案02-21
數學《解決問題》教案14篇02-24
數學《解決問題》教案15篇02-23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案08-16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思考08-18
數學估算解決問題教案5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