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物理教案>物理加速度教案

    物理加速度教案

    時間:2024-09-22 10:24:58 王娟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物理加速度教案(通用2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加速度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加速度教案(通用20篇)

      物理加速度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抽象概括的過程,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定義式、方向和單位。

      2、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會根據速度變化的方向判斷加速度的方向并結合速度的方向判斷運動性質。

      3、學習并體會用物理量之比定義新物理量的方法。

      4、理解加速度與速度、速度變化量和速度變化率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并會分析生活中的運動實例。初步體會變化率對描述變化過程的意義。

      5、通過生活中有關加速度的利用和危害防止的實例,體會物理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激發物理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點

      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

      熟練應用加速度,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電動自行車與汽車的起步與剎車的數據表格,學生回答如下幾個問題:

      1、是否能用誰的速度大描述上述過程中汽車和電車運動的不同;

      2、是否能用誰的速度變化大描述上述過程中汽車與電車運動的不同?

      3、應該用什么方法描述它們運動的不同?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入課題。

      (二)新授

      1、加速度概念的引入

      針對上述遺留問題,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對于起步和剎車過程,都涉及到了哪些物理量?進一步通過觀察速度變化量與時間的關系,讓學生聯想到速度的定義,并根據類比的方法,采用比值定義的方式,得到加速度的定義式。與此同時給出單位,介紹其物理意義,拓展變化率的含義。

      2、加速度的方向

      通過計算表格中各組的加速度,引導學生發現加速度的正負值,從而引入方向的判斷。結合運動速度的變大或減小,建立加速度的方向與運動變化之間的聯系。

      引入矢量表示的形式,并對起步加速過程進行矢量作圖演示。學生根據演示,嘗試用矢量作圖方式解決剎車減速過程的加速度。同時提醒學生,矢量計算要先設定正方向。

      在綜合代數與矢量作圖的基礎上,對加速度的方向作出明確說明,即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變化方向一致。

      3、加速度的含義

      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速度大,則加速度大?

      2、速度變化量大,則加速度大?

      3、速度變化快,則加速度大?學生回答總結,明確加速度的大小只表示速度變化的快慢,而與速度的大小或速度變化的大小無因果關系。

      (三)鞏固

      出示練習題,已知汽車末速度、運行時間和加速度,求其初速度。

      (四)小結

      學生自主總結本課所學,教師適時歸納補充。并引用電車數據,解釋引入“國標”的必要性。

      (五)作業

      搜集資料,關于飛機、高鐵、賽車、獵豹等不同物體的速度數據,并計算其加速度大小進行比較。

      五、板書設計

      略

      物理加速度教案 2

      教學重點:

      加速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

      主要設計:

      一、復習討論:

      1、什么叫勻變速直線運動?請舉兩個實例(提問)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提問)

      二、展示課件,深入討論

      1、展示課件:兩物體(如汽車)同時勻加速起動情況.

      第一個:5秒內速度由0增到10m/s,后勻速.

      第二個:2s內速度由0增到6m/s后勻速.

      2、提問討論:

      (1)兩物體最終速度哪個大?

      (2)一秒末時哪個速度大?

      (3)第1s內,第2s內,兩物體速度變化各多大?

      (4)兩物體,哪個啟動性能更好?哪個速度改變得快?

      (5)怎樣能描述出速度改變的快慢?

      3、看書29頁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討論: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義式如何?公式中各個量的含義是什么?如:xxx的含義?

      (3)計算一下課件中所給兩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練習)

      4、看書29頁第三、四、五自然段,討論:

      (1)加速度的單位是什么?

      (2)在變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與速度方向相同嗎?請舉例說明(引導學生各舉一勻加速和勻減速的實例)

      (3)如何從比的加速度小,對嗎?圖像中求物體的加速度?

      5、閱讀30頁上部分內容討論: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舉例說明(如課件1情況)

      (2)速度變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舉例說明.

      (3)速度變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對嗎?

      (4)速度變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

      (5)有沒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況?

      (展示課件:飛機水平勻速飛行)

      (6)有沒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況?

      (展示火箭發射升空過程的資料)

      探究活動

      在十字路口,當綠燈亮時,大卡車和騎自行車的人同時起動,經常發現,前幾米自行車在前,大卡車在后,經過一段時間,大卡車將超過自行車,請實地觀察并解釋所見到的現象。

      物理加速度教案 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

      2、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定量關系。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掌握在研究三個物理量之間關系時,用控制變量法實現。

      2、指導學生根據原理去設計實驗,處理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3、幫助學生會分析數據表格,利用圖象尋求物理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

      2、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樂于探究自然界的奧秘,能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相互學習,交流,共同提高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1、怎樣測量物體的加速度

      2、怎樣提供和測量物體所受的力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選器材,設計方案,進行實驗。作出圖象,得出結論

      教學方法

      1、提出問題,導入探究原理――自主選器材,設定方案,進行操作,總結歸納――進行交流。

      2、對學生操作過程細節進行指導,對學生實驗過程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

      教學用具:

      多媒體、小車、一端帶滑輪長木板、鉤碼、打點計時器、學生電源、紙帶、刻度尺、氣墊導軌、微機輔助實驗系統一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利用多媒體投影下圖:

      定性討論:物體質量一定,力不同,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質量物體上,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快慢取決哪些因素?定性關系如何?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后回答:第一種情況,受力大的產生加速度大,第二種情況:質量大的產生加速度小。

      學生再思考生活中類似實例加以體會。

      點評:教師還可舉日常生活中一些實例,如賽車和普通小汽車質量相仿,但塞車安裝了強大的發動機,牽引力巨大,可產生很大加速度。再如并駕齊驅的大貨車和

      小汽車在同樣大的制動力作用下,小汽車容易剎車.通過類似實例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加速度大小既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鋪墊.

      (二)進行新課

      1、物體加速度與它受力的定量關系探究

      教師活動:現在我們探究物體加速度與力、質量的定量關系(用控制變量法)。保持物體的質量不變,測量物體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與力的定量關系。請同學生據上述事例,猜測一下它們最簡單關系。

      學生猜測回答:加速度與力可能成正比。

      教師活動:如何測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請同學樣設計方案。

      學生回答:第二章我們已探究過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規律,可用該實驗器材測加速度。小車在鉤碼牽引下作勻加速運動,利用打出紙帶求加速度。

      教師活動:現實中,除了在真空中拋體(僅受重力)外,僅受一個力的物體幾乎不存在,但一個單獨的力作用效果與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實驗中力F的含義可以是物體所受的合力。如何為運動物體提供一個恒定合力?如何測?請同學們想辦法。

      教師引導:可利用前邊測加速度的器材,在鉤碼質量遠小于小車質量條件下,鉤碼重力大小等于對小車拉力(至于為什么以后再討論),但必須設法使木板光滑,或使用氣墊導軌以減少摩擦直至忽略不計。這樣小車受的合力就等于鉤碼重力。教師對學生設計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篩選出最佳方案進行實驗。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設計可行方案測量,也可借鑒教師提供案例進行設計。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把小車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設計好的表格中。

      學生活動:學生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分組實驗,取得數據。

      教師活動:如何直觀判斷加速度a與F的數量關系?指導學生以a為縱坐標,以F為橫坐標建立坐標系,利用圖象找規律。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某同學做的圖象,讓大家評價。

      學生活動:學生在事先發給的坐標紙上描點,畫圖象,看圖象是否是過原點的直線,就能判斷a與F是否成正比。分析研究表格中數據,得出結論。

      2、物體的加速度與其質量的定量關系探究

      教師活動:保持物體所受力相同,測量不同質量的物體在該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關系,請同學們用最簡單關系猜測一下二者是什么關系?教師解釋:若a與m成反比,其實是a與1/m成正比,a-l/m的圖象應是什么?

      學生猜測回答:加速度與質量可能成反比。應該是過原點直線。

      教師活動:保持鉤碼質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變小車質量?將不同質量的小車的加速度填入設計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標系作圖象。

      學生回答:在小車上加砝碼。

      學生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分組實驗,測出不同質量時加速度。在坐標紙上描點,作a-l/m圖象,據a-l/m圖象建否是過原點直線就能判斷加速度是否與質量成反比。

      點評:由于學生剛開始從事探究實驗,缺乏經驗,需要教師指導,比如設計方案,利用圖象處理數據,學生一無經歷,二不習慣,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學生走向自由探究。

      3、對實驗可靠性進行評估

      教師活動:如果同學們猜想是正確的,那么根據實驗數據,以a為縱坐標,以F橫坐標,或以a為縱坐標,1/m為橫坐標,作出圖象都應該是過原點的直線,但實際描的點并不嚴格在某直線上,也不一定過原點。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實驗才能證實。

      學生討論結果,看書討論相關問題。

      課余作業

      1、課后完成實驗報告。

      2、預習第三節牛頓第二定律。

      物理加速度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加速度是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義式和單位。理解加速度概念,區別速度、速度變化量和速度變化率。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會根據速度和加速度的關系判斷運動性質。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和加速度定義式的得出過程,了解體會比值定義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通過生活實例的分析說明,體現研究物體運動時加速度的意義。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利用示例圖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勵其探索的精神。領會人類探索自然規律中嚴謹的科學態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對人類認識世界的意義,培養學生區分事物的能力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動與他人合作,勇于發展自己的主張,勇于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和加速度方向的判斷

      (二)難點: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樹立變化的思想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對于運動的描述,首先從物體位置變化入手。關于位置變化、位置變化的快慢,物理學是通過哪些物理量描述的?(引導學生注意用比值法研究問題的思路,為本節課定義加速度做鋪墊)用生活實例圖片感知速度變化:

      1、劉翔的110m跨欄過程。

      2、暈車的同學感知車速的變化。

      3、紅綠燈處行人、自行車和小汽車的速度變化不同。(講解時教師可以進行必要的圖片說明)說明生活中不同事物運動的速度變化快慢往往不一樣的。

      (二)提出新課的學習: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加速度概念的教學,通過數據感知,提出問題

      2、思考:為了描述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我們引入了新的物理量──加速度,它該如何定義呢?

      (三)加速度概念

      1、定義: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變跟發生這一改變所用時間的比值。

      (1)表達式:見課本

      (2)單位及符號:米每二次方秒

      2、提出問題:

      (1)用兩輛汽車以相同的速度變化率做勻加速運動和勻減速運動,雖然速度變化快慢相同,但速度變化情況不同,前者速度越來越大,后者則速度越來越小!

      (2)啟發學生思考:只憑速度變化的快慢(速度變化率的大小)不能完全反映速度變化的規律。還得關注什么?

      (四)小結

      1、什么叫加速度?它的定義式、物理意義、單位各是什么?

      2、加速度的方向?

      3、加速度的正負號?

      4、平均加速度和瞬時加速度的物理意義

      物理加速度教案 5

      教學目標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義,會用公式,知道加速度的國際單位制單位是米每二次方秒(解決有關問題,能區分)

      3、知道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與速度v方向相同;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與初速度方向相反。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和能力。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學生最難搞懂的概念之一,教材為了減小難度,對加速度概念的要求比較低,沒有區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時加速度,而是在前幾節學過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等問題后學生知道了物體的運動通常情況下,速度在改變,很自然的引出速度變化也有快慢之分,進而引入加速度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處理也比較通俗易懂,最后又給出一些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圖表,給學生一些直觀、生動的印象。節后又對速度、加速度做了一對比,有助于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對變化率的分析與解析也恰到好處。

      教法建議

      通過生動形象的實例或課件,讓學生逐步體會,做變速運動的物體,速度在變,速度的變化需要時間,速度的變化有快慢之區別,且速度變化的快慢是了解物體運動情況的重要指標,為引入加速度做好鋪墊。這里是高中物理第二次用比值定義物理量,可以讓學生回顧引入速度概念的過程。加速度的單位要讓學生按規定的讀法讀,即讀成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方向是個很重要的`內容,但是由于學生剛剛接觸加速度這一比較難理解的概念,加之學生對矢量的運算又不熟悉,所以只對勻變速直線運動加以解釋,由于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只有兩個方向,與速度同向,或與速度反向,因此當規定速度方向為正方向時,加速度的方向就可以有正負號反映,注意正負號僅僅反映的是加速度的方向。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加速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

      主要設計:

      一、復習討論:

      1、什么叫勻變速直線運動?請舉兩個實例(提問)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提問)

      二、展示課件,深入討論

      1、展示課件:兩物體(如汽車)同時勻加速起動情況。

      個:5秒內速度由0增到10m/s,后勻速。

      第二個:2s內速度由0增到6m/s后勻速。

      2、提問討論:

      (1)兩物體最終速度哪個大?

      (2)一秒末時哪個速度大?

      (3)第1s內,第2s內,兩物體速度變化各多大?

      (4)兩物體,哪個啟動性能更好?哪個速度改變得快?

      (5)怎樣能描述出速度改變的快慢?

      3、看書29頁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討論: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義式如何?公式中各個量的含義是什么?如:的含義?

      (3)計算一下課件中所給兩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練習)

      4、看書29頁第三、四、五自然段,討論:

      (1)加速度的單位是什么?

      (2)在變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與速度方向相同嗎?請舉例說明(引導學生各舉一勻加速和勻減速的實例)

      (3)如何從比的加速度小,對嗎?圖像中求物體的加速度?

      5、閱讀30頁上部分內容討論: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舉例說明(如課件1情況)

      (2)速度變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舉例說明。

      (3)速度變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對嗎?

      (4)速度變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

      (5)有沒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況?(展示課件:飛機水平勻速飛行)

      (6)有沒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況?(展示火箭發射升空過程的資料)

      探究活動

      在十字口,當綠燈亮時,大卡車和騎自行車的人同時起動,經常發現,前幾米自行車在前,大卡車在后,經過一段時間,大卡車將超過自行車,請實地觀察并解釋所見到的現象。

      物理加速度教案 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與意義并能運用相關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平均速度、瞬時速度與平均加速度、瞬時加速度的比較,學生能夠提析比較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生活舉例,學生能夠感受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對物理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加速度的概念與物理意義。

      難點: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講解法、小組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以同學們生活中經常坐的小汽車和摩托車為例,問同學們哪個更快,同學們此時大多數都會說汽車快,這時教師繼續提問:假設一輛靜止的小汽車和一輛靜止的摩托車,兩者同時發動,問誰更容易先將速度達到20m/s?同學們有的會說汽車,有的會說摩托車。

      教師此時總結:一般情況下我們摩托車更容易先達到20m/s,因為摩托車的'反應更快,那這反應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們今天就來探究這其中的“反應”。

      2、建立概念:

      提供兩組數據:就這兩組數據讓同學們計算并進行小組討論,比較汽車、摩托車的速度以及1s內的速度變化量。之后教師做強化并引出1s內的速度變化量就是“反應”的快慢,我們在物理學中把這一個量叫做加速度。

      3、深化概念:

      強調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單位、計算公式、以及平均加速和瞬時加速之分和加速度與速度方向的聯系。

      4、鞏固提高:

      一子彈在穿入木塊前速度為600m/s,穿出速度為200m/s,歷時0.2s,問在模板中的子彈加速度?

      5、小結作業:

      總結課堂內容,讓同學們思考v—t圖像與加速度的聯系。

      物理加速度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會計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導。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實例的討論,認識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圓心,提高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對向心加速度關系式的`推導,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結合數學方法推導得出結論這一過程的學習,提升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培養探究問題的品質和嚴謹求學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難點】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導。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復習勻速圓周運動,提問:勻速圓周運動的勻速指什么?

      【學生】大小不變

      【教師】指出勻速圓周運動,速度方向時刻改變,依據牛頓運動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問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質,又如何計算?帶著問題進入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教師】演示地球繞太陽的勻速圓周運動,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細線作用下繞圖釘做勻速圓周運動,分析受力。

      【教師】通過例子,說明有力拉著物體做圓周運動,這個力產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頓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圓心。

      【教師】向心加速度是一個矢量,方向指向圓心,大小如何計算。

      板書設計: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導

      物理加速度教案 8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物理教科書·物理1》(魯科版必修1)第二章“運動的描述”第3節,本節內容分兩個課時完成。這是第二課時加速度的概念學習,在整個共同必修課程中,該內容的學習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運動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將運動和力聯系起來的橋梁。由于加速度概念與其他物理知識的聯系性強,涉及面廣,特別是在分析、解決跟動力學相關的實際問題中經常牽涉到,因此對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僅直接關系到本章后續必修模塊的進一步學習,而且還將影響以后選修模塊的學習和掌握。所以這一課時的內容是本章知識的重點之一,本節課的關鍵是促進學生對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前一課時學習了速度的概念,學生學習了用比值法來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快慢(位置變化快慢),在本節課可以讓學生回顧引出速度概念的過程,用類比方法遷移到加速度(速度變化快慢)的概念學習中來,這給學習加速度這一概念降低了臺階。但由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對于速度、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快慢的區別很難分清;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加速度有關的現象不多,這更給學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學概念帶來了難度。

      三、設計思想

      教師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在觀察和體驗后有所發現,有所聯想,運用科學思維,萌發并提煉出科學問題,使教學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從特殊到一般的順序進行探究,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后從公式和圖像兩個方面加以理解,通過對生活中和實驗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對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義,本課時教學的設計流程是:學生主觀感受(第一層是運動物體有速度,第二層是運動物體速度有變化,第三層是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有快有慢)—提出問題—發散類比—拓展探究—交流與合作—分析與論證。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

      (2)理解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確定方法,會區分加速度與速度、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率之間的關系。

      (3)會用v-t圖像求加速度。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視頻及多媒體課件對生活實例中運動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感受,用類比的方法探究推理,強化用比值定義的物理思想方法,培養學生運用類比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2)增強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難點:加速度的矢量性。

      六、教學過程設計

      1.播放視頻引入新課

      情景1:播放城市中繁忙的交通景象。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運動物體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即運動物體具有速度。

      情景2:播放公路上不同交通工具的運動情況。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運動物體速度有變化。

      情景3:播放轎車啟動和火車出站時啟動過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有快有慢。

      問:轎車的啟動與火車的啟動有何不同?

      [學情預設]

      學生回答可能有多種情況,例如:

      (1)轎車比火車運動得快。

      (2)轎車啟動所用的時間短。

      (3)轎車的速度改變得更大。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鼓勵、肯定,經過提示、點撥,得出轎車與火車啟動過程中速度改變的快慢是不一樣的。

      2.新課教學

      (1)描述速度改變的快慢

      教師問:物體速度的改變是有快慢之分的,如何來定量描述物體的速度改變的快慢呢?用多媒體展示同學們所采集的熟悉的4個物體的運動情況視頻。請同學們判斷一下,誰的速度改變快,誰的速度改變慢(表1)。

      表1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數據表來概括總結規律,鍛煉分析能力,讓學生聯想類比前節課我們是怎樣描述物體位置變化(運動)快慢的,實現物理學方法的遷移,學習體會物理學的思想與方法。

      教師問:甲、乙兩物體誰的速度改變快?

      學生分析:甲乙兩物體經歷的時間△t一樣,甲的速度變化量為3m/s,乙的`速度變化量為20m/s,得到乙速度變化快的結論。

      教師問:乙和丙兩物體誰的速度變化快?

      學生分析:乙、丙兩物體的速度變化量都為20m/s,但所用時間不同,乙用時2s,丙用時100s,乙所用時間少,速度變化快。

      教師問:甲、丙兩物體速度變化不同,經歷的時間也不一樣,如何比較它們的速度變化快慢呢?

      學生分析:可以用速度變化除以時間,得出單位時間內速度變化多的速度改變快。

      教師肯定學生的分析并指出這種方法具有普遍意義,并由此算出以上4個物體每秒速度變化的數值分別為:1.5、10、0.2、0,由此來看速度改變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2)得出加速度的概念

      ①定義:

      物體的速度變化跟發生這一變化所用的時間比值,叫做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知識鏈接]加速(動詞)

      加速度(名詞)

      利用英文單詞詞性變化幫助理解加速度的含義。

      ③單位及符號:

      [知識鏈接]死亡加速度

      西方交通管理部門為了交通安全,特制定了死亡加速度500g(g=10m/)這一數值,以警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車加速度超過此值,將有生命危險。那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況下車輛是達不到的,但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時,將會達到這一數值。因為,一般車輛碰撞時間極短,大多為毫秒級。例如,兩輛摩托車時速20km相向而行發生碰撞,碰撞時間毫秒級,能產生多大的加速度?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以上內容和動手計算增強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進一步理解騎摩托車要戴安全頭盔,乘坐轎車要系安全帶的道理。

      (3)深入理解加速度

      ①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

      例,A車在2s的時間內速度由10m/s變為15m/s,則它的加速度是多大?B車在3s的時間內速度由10m/s變為2.5m/s,則它的加速度是多大?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感受,讓學生分組討論,讓他們自主認識到加速度只有大小還不能說明具體問題,要說明具體問題一定需要另一個因素,這一因素即為加速度的方向。然后從公式角度理解加速度與速度變化量的方向關系。最后讓學生分別做出A、B兩物體的初、末速度圖示,通過圖示法確定出速度變化量的大小和方向,總結出加速運動和減速運

      “加速度”教學設計動物體的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關系:加速運動的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減速運動的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

      ②加速度和速度、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快慢的關系

      討論:課本26頁“討論與交流”,思考下列問題。

      a.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舉例說明。

      b.速度變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舉例說明。

      c.速度變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對嗎?

      d.速度變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

      e.有沒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況?(展示課件:飛機水平勻速飛行)

      f:有沒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況?(展示課件:火箭發射升空過程)

      ③v-t圖像中的加速度

      [設計意圖]給出一個勻變速運動物體的瞬時速度及對應時刻表格,讓學生用描點法動手畫此物體的v-t圖像,鍛煉運用圖像分析物理問題的能力,說明速度圖像中直線的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傾斜程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七、教學小結與反思

      本節課主要目的是建立并理解加速度概念,在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時低臺階,然后步步登高,充分激活學生思維,從易到難、從現象到本質、從形象到抽象,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可以較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強化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學會探索自然規律的基本方法,從而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物理加速度教案 9

      教學目標

      1、理解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的快慢,即加速度大小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

      2、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的定量關系。

      3、指導學生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體質量的關系、知道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

      4、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學情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牛頓運動定律的第一課時。高中力學部分是由牛頓定律為基礎所構建的體系,在牛頓三定律中,牛頓第二定律為核心內容,本節是一節實驗探究課,通過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得到這三個物理量之間的定量關系,為第二課時提出牛頓第二定律做鋪墊。本節中應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問題和用圖像處理數據,這兩種方法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十分重要。本節不論是從知識還是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都很重要。

      重點難點

      1、控制變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實驗方案并使實驗方案合理可行

      3、實驗數據的分析與處理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復習引入

      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_____狀態或_____狀態,直到有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物體保持_____的性質叫做慣性、慣性是物體的_____,與_____有關,與物體的`運動情況或受力情況_____.

      活動2【活動】實驗探究

      情景:用電吹風吹乒乓球

      實驗1:用兩個相同電吹風分別調節在不同的風力檔上吹兩個相同的乒乓球(在軌道上),現象為_____。

      實驗2:用一個電吹風,通過裝置得到兩股相同風力的風,吹兩個質量不一樣的乒乓球,現象為_____。

      問題1:想想看,加速度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數有關?

      問題2: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經驗猜一猜加速度與力、質量有什么關系?

      問題3:能否就以上關系,從數學的角度做出函數關系的假設呢?

      力越大,加速度越大——a∝F,a∝F2,a∝F3?

      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小——a∝,a∝,a∝?

      活動3【活動】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問題1:研究一個量與多個量之間關系時,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問題2:控制變量法的具體步驟?

      問題3:在實驗中需要測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問題4:你能想出那些方案來進行實驗?

      實驗裝置:

      問題1:實驗對象是?

      問題1:如何得出小車的加速度?

      問題2:如何改變并測出小車的質量?

      問題3:如何提供并測出小車所受的外力?

      實驗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當鉤碼的質量遠小于小車的質量時,鉤碼的重力近似等于細線對小車的拉力即小車所受的合外力。(理由以后再做說明)

      2、繩拉小車的力是小車受的合力嗎?

      3、我們必須要使繩拉小車的力成為小車受到的合力,否則還要計算滑動摩擦力,使問題復雜化,那么怎樣抵消摩擦力的影響呢?

      活動4【活動】分組實驗

      1、保持小車質量不變,改變鉤碼的個數,分別測出小車的加速度與力的關系

      2、保持鉤碼的個數不變,改變小車的質量,分別測出小車的加速度與小車質量的關系

      注意實驗中同學之間互相配合,如誰扶住板,誰控制紙帶釋放,誰負責更換砝碼和保證繩在滑輪內并負責保護儀器,誰負責測量記錄等。

      物理加速度教案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速度變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線速度、角速度的關系式.

      3.能夠運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

      體會速度變化量的處理特點,體驗向心加速度的導出過程,領會推導過程中用到的數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樂于學習的品質.特別是“做一做”的實施,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理解勻速圓周運動中加速度的產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確定方法和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確定過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導與應用.

      學法指導

      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精講精練、

      教學準備

      用細線拴住的小球

      教學設想

      預習導學→學生初步了解本節內容→合作探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典型例題分析→鞏固知識→達標提升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做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一定是變化的即使是我們上一堂課研究的勻速圓周運動,其方向仍在不斷變化著.換句話說,做曲線運動的物體,一定有加速度.圓周運動是曲線運動,那么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伺寒確定呢?

      教學過程

      師生互動補充內容或錯題訂正

      任務一預習導學

      (認真閱讀教材p13-p15,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請同學們看兩例:

      (1)圖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這個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圖2中的小球受到幾個力的作用?這幾個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2、請同學們再舉出幾個類似的做圓周運動的實例,并就剛才討論的類似問題進行說明.

      3、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圓心,所以物體的加速度也指向圓心.在理論上,分析速度方向的變化,可以得出結論:“任何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

      4、進一步的分析表明,由a=△v/△可以導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達式:

      任務二合作探究

      1、速度變化量

      請在圖中標出速度變化量△v

      2、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論分析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18頁“做一做”欄目,并思考以下問題:)

      (1)在A、B兩點畫速度矢量vA和vB時,要注意什么?

      (2)將vA的起點移到B點時要注意什么?

      (3)如何畫出質點由A點運動到B點時速度的變化量△V?

      (4)△v/△t表示的意義是什么?

      (5)△v與圓的半徑平行嗎?在什么條件下.△v與圓的半徑平行?

      (6)△v的延長線并不通過圓心,為什么說這個加速度是“指向圓心”的?

      3、學生思考并完成課本第19頁“思考與討論”欄目中提出的問題:

      從公式an=v2/r看,向心加速度an與圓周運動的半徑r成反比;從公式an=ω2r看,向心加速度an與半徑r成正比。這兩個結論是否矛盾?請從以下兩個角度討論這個問題。

      (1)在y=kx這個關系中,說y與x成正比,前提是什么?

      (2)自行車的大齒輪、小齒輪、后輪三個輪子的半徑不一樣,它們的邊緣有三個點A、B、C,其中哪些點向心加速度的關系是用于“向心加速度與半徑成正比”,哪些點是用于“向心加速度與半徑成反比”?作出解釋

      例:一個大輪通過皮帶拉著小輪轉動,皮帶和兩輪之間無相對滑動,大輪的半徑是小輪半徑的2倍,大輪上的一點S離轉動軸的距離是半徑的1/3。當大輪邊緣上的P點的向心加速度是0.12m/S2時,大輪上的S點和小輪邊緣上的Q點的向心加速度各為多大?

      練習:A、B、C三輪半徑之比為3∶2∶1,A與B共軸,B與C用不打滑的皮帶輪傳動,則A、B、C三輪的輪緣上各點的線速度大小之比為______,角速度大小之比為________,轉動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為__________.

      物理加速度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終跟速度的改變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變量的區別。

      3.知道什么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能從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義。

      4.通過對速度、速度的變化量、速度的變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較,提高學生的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加速度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關系

      3.區別速度、速度的變化量及速度的變化率

      4.利用圖象來分析加速度的相關問題

      難點: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五種交通工具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析:如何比較不同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呢?從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課

      1.速度的變化量

      提問:速度的變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經一段時間后變為,那的差值即速度的`變化量。用表示。)

      提問:越大,表示的變化量越大,即速度改變的越快,對嗎?為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要比較速度改變的快慢,必須找到統一的標準。也就是要找單位時間內的速度的改變量。

      2.加速度

      學生課本,教師引導學生得出:

      (1)定義:速度變化量與發生這一變化所用的時間的比值

      (2)物理意義:指進速度變化的快慢和方向

      (3)單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與速度變化的方向相同

      (5)a不變的運動叫做勻變速運動。勻變速運動又分勻變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曲線運動。

      [例題1]做勻加速運動的火車,在40s內速度從10m/s增加到20m/s,求火車加速度的大小。汽車緊急剎車時做勻減速運動,在2s內速度從10m/s減小到零,求汽車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們計算的時候必須先選一個正方向。一般選初速度的方向為正方向。

      分析討論:

      (1)火車40s秒內速度的改變量是多少,方向與初速度方向什么關系?

      (2)汽車2s內速度的改變量是多少?方向與其初速度方向有何關系?

      (3)兩物體的運動加速度分別為多少?方向如何呢?

      分析(1)物體:(1)作勻變速直線運動,40秒內屬于的改變量為,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方向方向相同,即與方向相同。

      分析(2)物體:②作勻變速直線運動,5秒內速度的改變量為,說明與方向相反。,說明方向與方向相同,與方向相反,作勻減速直線運動。

      強調:加速度的正、負號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練習:課本p31,第1題

      思考課本p31,第2題

      a.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卻不等于0。

      總結:加速度與速度沒有直接關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為零(某瞬時);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為零(某瞬時);

      b.兩物體相比,一個物體的速度變化量比較大,而加速度卻比較小。

      總結:加速度與速度的變化量沒有直接關系:加速度很大,速度變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變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變化率”——表示變化的快慢,不表示變化的大小。

      c.物體具有向東的加速度,而速度的方向卻向西。

      總結:物體是否作加速運動,決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關系,而與加速度的大小無關。加速度的增大或減小只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程度增大或減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減小。

      當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時,物體作加速運動,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來越快;若加速度減小,速度增大得越來越慢(仍然增大)。

      當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時,物體作減速運動,速度減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減小得越來越快;若加速度減小,速度減小得越來越慢(仍然減小)。

      總結:速度、速度的變化和加速度的大小沒系。

      3.從v~t圖象看加速度

      學生閱讀課本,教師引導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速度—時間圖象描述了什么問題?怎樣建立速度時間圖象?

      (2)圖1.5—3中兩條直線分別是兩個物體運動的速度時間圖象,通過圖象比較兩物體運動的異同點?

      (3)在圖象中如何表示出物體運動加速度的大小?

      課后小結

      1、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意義。

      2、加速度與速度、速度變化量的區別。

      3、能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

      課后習題

      課本p31練習五3、4題。

      物理加速度教案 12

      一、教學背景

      本節課主要講的是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在這之前我們已經學過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兩者來學習,以加深理解加速度這個概念。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加速度概念、物理意義及與速度快、慢的區別,知道加速度的公式、符號、單位。⑵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判斷物體是做加速運動還是減速運動。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一些生活事例,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順暢地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2、在與學生進行新知識探究的同時,適當加入幾道針對性練習及能力提高的題目,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布置研究性課題,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加速度在生活中的意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物理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通過研究性課題,能讓學生領略到生活的奇妙與和諧,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3、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并能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重點: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加速度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關系

      3、區別速度、速度的變化量及速度的變化率

      4、利用圖象來分析加速度的相關問題

      (二)難點:

      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四、教學方法

      比較法和分析法

      五、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用速度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那在生活中是不是只需要了解如何描述運動的快慢就足夠了呢?比如,某人想買一輛汽車,現在又兩款汽車,A車和B車。這兩款車除了在啟動性能和制動性能外其他的性能幾乎相同。其中A車從靜止加速到10m/s需要4s,而B車需要5s;A車從10m/s減速到靜止需要1s,而B車需要1.5s。從啟動和制動性能上看,A車要優于B車。在上面我們所比較的是A,B兩車的速度變化的快慢,而不是兩車運動的快慢。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還需要一個物理量來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那么這個量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的——加速度。

      (二)新課內容

      速度的變化量

      (1)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

      (2)速度的變化量:指的是速度的變化,既有大小的變化,又有方向的變化,所以他是一個矢量。

      (3)有大小,有方向;通常用字母v來表示

      (4)大小:v=vv0;

      (5)方向:矢量運算。(通常以初速度的方向為正方向)

      例:一物體,初始速度5m/s,方向向北;末時速度5m/s,方向向南;求速度的變化量?以向北為正方向,初速度v0=5m/s,末速度v=-5m/s

      那么v=v-v0=(-5-5)m/s=-10m/s,方向:向南這里負號的意思是與正方向相反。

      (6)加速度

      例子:A物體在100s內速度由靜止加速到100m/s,B物體在1s內速度由靜止加速到10m/s,問:那個物體速度變化的快一些?

      答案是B物體。通過計算我們可以得到A物體的速度在1s內變1m/s,而B物體是10m/s.通過上面比較,我們可以總結出加速度的定義。

      定義:速度變化量與發生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v,單位:2st 矢量性:方向:與v的方向相同

      例:將上面的例子中加上t=10s,求:加速度?定義式:aav10m/s==-12,方向:向南st10s

      (7).從v-t圖像中看加速度

      我們之前學過x-t圖像,我們知道在x-t圖像中,直線的斜率表示的是速度;那么同理我們可以得到,在v-t圖像中直線的斜率表示的是加速度。下面讓我們來證明一下:

      斜率=v2v1vatt2t1

      那么,我們學v-t圖像的意圖是讓大家能夠從v-圖像中判斷出物體的的狀態。

      下面,我給大家一個v-t圖像,大家來判斷一下物體的運動狀態。

      OA段:以加速度為2s2做勻加速運動

      AB段:以速度v=4m/s做加速度教學設計勻速運動

      BC段:以加速度為4s2做勻減速運動

      (二)教學總結

      1、速度變化量是個矢量;

      2、加速度是個矢量,大小av,方向與v相同;t

      3、我們要學會在v-t圖像里得到物體的運動狀態。

      (三)板書設計

      速度改變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物理加速度教案 13

      一、教學目標:

      1.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義,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

      (3)能用公式a=⊿v/⊿t進行定量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將中的實際上升到物理概念的過程,理解物理與生活的聯系,初步了解描述運動。通過事例,引出生活中物體運動的速度存在加速和減速的現實,提出為了描述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發的興趣。

      (2)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數據,歸納得出加速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實例動畫激發學求知欲,其探索的。

      (2)領會人類探索自然規律中嚴謹的態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對人類的意義,培養學生區分事物的能力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培養交流的,能主動與他人合作,勇于發表自己的主張,勇于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與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關系,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樹立變化率的思想。

      2、加速度是速度的變化率,它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區分速度、速度的變化量及速度的變化率。

      三、教學方法

      類比、分析討論、啟發式教學。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新課導入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運動,速度一般都是變化的,舉例:公共汽車起動時,短跑運動員起跑,飛機起飛和降落等等。這些物體的`速度變化都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豎直范圍內,所以研究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是很必要的,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看一組數據: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所列的是五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它們都是們所熟悉,身邊發生的事。請同學們判斷一下,誰速度改變最快,誰速度改變最慢。

      (學生思考,教師提示在時,兩個物體運動的快慢是如何比較的。)

      方法一:比較a、b,經歷的Δt一樣,甲的速度變化量為9m∕s,乙的速度變化量為6m∕s,經過類比后,得到a速度改變較快。

      方法二:比較b、c它們的速度變化量都為6m∕s,但所用的時間不一樣,進行類比后,所用時間越少的,速度改變快,得出b的速度變化的快。

      方法三:比較c、d它們的速度變化是不同的,經歷的時間也不一樣,那么如何比較呢?可以計算平均每秒速度的變化量,即單位時間內速度變化多的速度改變快。

      師:通常情況下,比較速度改變的快慢,物體所用的時間不一樣,速度的改變大小也不一樣,此時,我們都可以計算平均每秒鐘速度的變化量。即第三種方法具有普遍意義。并由此算出以上四個物體每秒速度變化的數值分別為:3,2,0.3,0.2,27。

      則速度改變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通過以上的比較,速度的改變量除以所用的時間,可以反映出物體速度改變的快慢,我們把這個比值叫加速度。

      2、新課教學

      ⑴定義: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變量與發生這一改變所用時間的比值。

      ⑶單位:

      請兩個同學把小黑板上的a、b的加速度算出來,下面的同學計算丙、丁的加速度,要有過程。

      (這一過程非常重要,借此學生可熟悉公式、單位,教師也可從巡視中發現錯誤,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義。)

      進行規范,并給出正確答案,師生共同分析,結合定義,得出物理意義;并讓學生說出其它數值的含義。

      ⑷物理意義: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其數值越大,表示速度改變越快。

      3、課堂練習

      1.物體的速度變化越大,則物體加速度就越大。(錯。結合前面小黑板所舉的例子,比較乙與丙可知此結論不對。)

      2.物體的速度很大時,加速度不可能為0。(錯。結合小黑板所舉的例子,如丁,雖然飛機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卻為0)

      4、課堂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要牢牢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區別,在于意義不同,前者是描述速度改變的快慢;后者是描述運動快慢。

      5、課后作業

      物理加速度教案 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總是指向圓心.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會解答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材分析

      教材先講向心力,后講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導向心加速度這個難點,通過實例給出向心力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給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順理成章,便于學生接受.

      教法建議

      1、要通過對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進行分析入手,從中引導啟發學生認識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必須受到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對于向心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向心力只是根據力的方向指向圓心這一特點而命名的,或者說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并不是根據力的性質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力.

      第二點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點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變線速度的方向.

      3、讓學生充分討論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4、講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時,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終與線速度垂直并指向圓心的變速運動,在這里還應把“向心力改變速度方向”與在直線運動中“合外力改變速度大小”聯系起來,使學生全面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含義,再結合無論速度大小或方向改變,物體都具有加速度,使學生對“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學重點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學難點

      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設計:

      一、向心力:

      (一)讓學生討論汽車急轉彎時乘客的感覺.

      (二)展示圖片1.鏈球做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冊98頁〕

      (三)演示實驗:做圓周運動的小球受到繩的拉力作用.

      (四)讓學生討論,猜測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探究?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索性實驗.(用向心力演示器實驗)

      演示1:半徑r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質量m的關系.

      演示2:質量m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半徑r的關系.

      演示3:質量m和半徑r一定時,向心力與角速度的關系.

      給出進而得在.

      (五)討論向心力與半徑的關系:

      向心力究竟與半徑成正比還是反比?提醒學生注意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中的k應為常數.因此,若m、為常數據知與r成正比;若m、v為常數,據可知與r成反比,若無特殊條件,不能說向心力與半徑r成正比還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據牛頓第二定律

      得:

      (二)討論勻速圓周運動中各個物理量是否為恒量:

      vTf

      探究活動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結實的細繩的一端拴一個橡皮塞或其他小物體,掄動細繩,使小物體做圓周運動(如圖).依次改變轉動的角速度、半徑和小物體的質量.

      體驗一下手拉細繩的力(使小球運動的向心力),在下述幾種情況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減小,向心力是變大,還是變小;改變半徑r盡量使角速度保持不變,向心力怎樣變化;換個橡皮塞,即改變橡皮塞的質量m,而保持半徑r和角速度不變,向心力又怎樣變化.

      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做圓周運動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體.

      物理加速度教案 15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加速度的定義和表達式,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系。

      2、通過探究加速和減速深刻認識加速度的定義,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得到提升。

      3、通過對于加速度知識的學習,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加速度定義和表達式

      【難點】理解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溫故知新:教師提問學生如何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學生根據之前學習內容可說出是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教師繼續提出問題:那么如何表示物體的速度變化的快慢呢?學生產生疑惑,從而引入本節課課題《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環節二:新課講授

      環節三:鞏固提升

      提問學生有沒有符合下列說法的實例?若有,請舉例。

      ①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卻不等于0。

      ②兩物體相比,一個物體的速度變化量比較大,而加速度卻比較小。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知識點。

      作業:思考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和加速度之間的區別。

      四、板書設計

      (略)

      物理加速度教案 1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勻速圓周運動中產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知道在變速圓周運動中,可用公式求質點在圓周上某一點的向心加速度。

      2.能力目標

      (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確切含義,并能用來進行計算;

      (2)懂得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a與r及、v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明確任何一個結論都有其成立的條件。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2=v2/r,并能用來進行計算。

      2.難點: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變,方向在時刻改變。

      三、教學策略

      講授法、歸納法、推理法。

      四、教學建議

      1教材處理

      1)重點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觀念,明確它的意義、作用、公式及其變形.

      2)難點

      運用向心加速度知識解釋有關現象,解釋有關問題.

      3)疑點

      l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

      l怎樣進行多因素影響的分析?(控制變量法,可以略講)

      4)解決辦法

      l充分利用實驗說明問題

      l充分利用推理說明問題

      5)欄目處理意見

      l48頁的思考與討論可作為本章的引入,

      l50頁的思考與討論是本節的難點,不作為重點,引導用極限思想進行處理。

      l51頁做一做是一個沒有實驗的.探究活動,它給出了提示,讓學生自己嘗試去做。2學生學習指導

      (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領會它的方向指向圓心,可以用動力學的觀點進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

      (2)引導學生去網站查閱向心加速度的幾種推導方法或老師給向心加速度推導方法的資料,指導他們學習和領會.

      3學習資源

      l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l向心力演示器影視四、教學過程設計1引言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會產生加速度,本節我們探討勻速圓周運動的加速度。分組討論思考與討論的問題2速度變化量首先介紹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改變,在介紹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改變。3向心加速度方向:利用動畫《圓周運動的加速度》動態演示加速度的方向,體會極限的思想推導:結合《做一做》分組推導

      由于三角形AOB與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導出加速度的

      根據的關系,向心加速度有如下的計算公式:

      當線速度v一定時,向心加速度與半徑成反比,當角速度w一定時,向心加速度與半徑成正比。

      物理加速度教案 1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向心力,通過實例認識向心力的作用及向心力的來源

      (2)通過實驗理解向心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能運用向心力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向心加速度及其公式,能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形成向心力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能力。

      (2)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探索向心力F與哪些因素有關的過程,學習控制變量法,培養學生分析論證等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研究態度,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界的奧秘,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和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堅持正確觀點,勇于修正錯誤,具有團隊精神。

      教材分析

      《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是司南版必修2第三章第二節。本節是本章承上啟下的重要知識,學好這一節可以為學好本章應用部分以及萬有引力的應用作必要準備。教材先講向心力,后講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導向心加速度這個難點,通過實例給出向心力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給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F=mv2/r,之后直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a=rω2或a=v2/r,順理成章,便于學生接受。

      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勻速圓周運動。知道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有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轉速等,并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在傳動裝置中,共軸的輪子上各點的角速度相等;皮帶轉動(不打滑)中,凡和皮帶接觸的點,線速度的大小相等。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學生只是表面知道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因為它的線速度方向時刻在變,更深一步來分析,為什么線速度的方向時刻在變?是什么力來改變物體的這種運動狀態,這個力有何特點?學生將帶著這些疑問來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設置情景

      教師做“水流星”實驗,并設下疑問:為什么盛水的杯子以一定的速度做圓周運動,水不從杯里灑出,甚至杯子在豎直面內運動到最高點時,杯口已經朝下,水也不會從杯里灑出來?

      [在課堂上創設真實可見的物理情景,通過演示實驗的現象,使學生產生懸念,激發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養學生把生活與物理聯系一起的習慣。]

      2、復習提問

      (1)什么是勻速圓周運動?

      (2)“勻速”的含義是什么?

      在上節課的基礎上,學生很快得出答案。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由于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方向時刻在變,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曲線運動。而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那么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外力一定不為零。那么物體所受的外力有何特點?加速度怎樣呢?指出:這兩個問題即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即可自行解釋前面小實驗的因果。

      [采用這樣的導入法是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提出將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對講授的新內容產生迫切求知的欲望,主動積極開展思維活動,進入新課的'學習。同時能給學生一種知識的整體感。]

      二、向心力

      1、實驗探究“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圓周運動”。

      (1)、步驟

      ①一個小球,拴在繩的一端,繩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來細繩處于松馳狀態

      ②用手輕擊小球,觀察繩繃直前后小球的運動情況。

      (2)、借助課件引導學生討論、分析:

      ①繩繃緊前,小球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②繩繃緊后,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個力?這個力的方向有什么特點?這個力起什么作用?

      (3)、通過討論得到:

      ①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始終受到一個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這個力叫向心力。

      ②向心力指向圓心,方向不斷變化。是變力。

      ③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變運動物體的速度方向,不改變速度大小。

      [這實驗簡單易做,效果明顯,通過親身感受學生獲得了成功的樂趣。討論時教師應適時介入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2、課件展示動畫:(1)圓錐擺(2)物體相對轉盤靜止,隨盤做勻速圓周運動(3)汽車轉彎(4)衛星繞地球運行

      3、向心力的來源:通過對以上四個圓周運動實例的分析得出向心力的來源可以是某一個力(重力、彈力、摩擦力)或幾個力的合力,也可以是某個力的分力。

      4、應用:學生嘗試解釋“水流星”的實驗現象。

      [向心力的來源是學生在本章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用多媒體呈現直觀刺激材料,易引起學生注意,提高學習興趣。圓錐擺等現象中,物體都做圓周運動,具有運動方面的共性,由此啟發學生對這些物體的受力進行分析,尋找受力方面的共性,使學生經歷了分析、比較、歸納等思維過程,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可能將向心力當成獨立的一個力,教師此時應特別指出:受力分析時,不能多出一個向心力。且①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向心力就是物體所受到的合外力。②物體做非勻速圓周運動時,向心力物體并非是所受到的合外力。]

      三、向心力的大小

      1、實驗探究:感受向心的大小

      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如鑰匙串、橡皮擦、筆、細繩等動手實驗并感受向心的大小。

      (1)讓學生用細線聯結鑰匙串、橡皮擦、筆等,然后拉住繩的一端,讓鑰匙串、橡皮擦、筆等盡量做勻速圓周運動,改變轉動的快慢、細線的長短多做幾次。

      (2)引導學生猜想:向心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角速度、半徑有關。因此在探究向心力大小實驗中應采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這一問題。

      [該小實驗在此做了改動,與課本上的不盡相同。做該實驗時學生的感受更直接,更易操作。提醒學生實驗時應使物體盡可能在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這樣繩的拉力近似等于向心力。]

      課件展示:

      2、實驗探究向心力大小

      (1)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2)介紹向心力演示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3)實驗過程

      ①質量不同的鋼球和鋁球,當它們運動的半徑r和角速度ω相同時,比較向心力的大小

      ②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保持運動半徑相同,觀察向心力與角速度之間的關系

      ③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保持小球運動的角速度相同,觀察向心力的大小與運動半徑之間的關系

      (4)實驗記錄表格

      實驗質量比值(m1:m2)半徑比值(r1:r2)角速度比值(ω1:ω2)向心力近似比值(F1:F2)123

      (5)實驗結論:

      ①實驗表明物體做圓周運動所需向心力大小為:

      F=mω2r(式中F表示向心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ω是物體做圓周運動的角速度,r是所做圓周運動的圓周半徑。)

      ②應用線速度和角速度的關系,上述公式可變形為:

      F=mv2/r(式中v是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

      [對于控制變量法學生已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因此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并提出猜想后通過演示實驗師生一起探究最后得出向心力大小的關系式。在介紹向心力演示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時教師可結合傳動裝置中,共軸的輪子上各點的角速度相等,皮帶傳動(不打滑)中,凡和皮帶接觸的點,線速度的大小相等這一知識點讓學生思考怎樣控制角速度不變。當學生明白這一問題后,教師的演示也可換成學生的演示。不然,臺上的忙得不亦樂乎,臺下的卻不知所以然,純看熱鬧。]

      四、向心加速度:

      ⒈定義:由向心力產生的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

      2、物理意義:它是表示速度方向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3、向心加速度的大小與方向

      (1)引導學生利用牛頓第二定律推導出向心加速的表達式----a=ω2r.

      向心力的大小還可以用F=mν2/r來表達,同樣向心加速度也可表示為--a=ν2/r.

      (2)方向:與向心力的的方向一致。沿半徑指向圓心,方向不斷變化,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變加速運動。

      4、動動腦:a=ω2r、a=ν2/r,a與r究竟是成正比呢,還是成反比?

      指出:當w一定時,a∝r

      當v一定時,a∝1/r

      5、課本例題:在航空競賽場里,由一系列路標塔指示飛機的飛行路徑。在飛機轉彎時,飛行員能承受的最大向心加速度大小約為6g(g為重力加速度)。設一飛機以150m/s的速度飛行,當加速度為6g時,其路標塔轉彎半徑應該為多少?

      六、小結[在小結中需給學生指出,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雖然是從勻速圓周運動中推導出來的,但這些公式對變速圓周運動中求某點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也適用.]

      七、作業:P723、4、5小題

      物理加速度教案 1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定義加速度,理解并解釋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加速度的計算方法及公式((a=\frac{\Deltav}{\Deltat}))。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觀察、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理解物理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加速度的定義、計算及其物理意義。

      難點:理解加速度與速度、時間的關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加速度的變化。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

      實驗材料:小車、斜面、計時器、尺子或測速儀

      加速度相關視頻資料

      學生分組合作表格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約5分鐘)

      情境導入:播放一段賽車加速的短視頻,引導學生思考:“賽車從靜止到飛馳,速度是如何變化的?這種變化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來描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

      2、新知講授(約20分鐘)

      定義講解:明確加速度是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強調其為矢量性質。

      公式推導:利用速度-時間圖像,直觀展示速度變化,引出加速度的`計算公式(a=\frac{\Deltav}{\Deltat}),并解釋各符號含義。

      實例解析:通過具體例子(如自由落體、勻加速直線運動等),讓學生計算加速度,加深理解。

      3、實驗探究(約20分鐘)

      分組實驗:學生分組進行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實驗,記錄不同高度下滑的時間和末速度,計算加速度。

      結果討論:各組分享實驗數據,討論影響加速度的因素(如斜面傾角、摩擦力等)。

      4、鞏固練習(約10分鐘)

      習題練習:設計幾道關于加速度計算的題目,包括直接計算、應用題等,檢驗學生掌握情況。

      生活應用:討論加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如汽車啟動、火箭發射等。

      5、總結反饋(約5分鐘)

      總結要點:回顧加速度的定義、公式及應用,強調其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學生反饋:鼓勵學生提出本節課的疑惑或收獲,教師給予解答和鼓勵。

      課后作業:

      分析并解釋日常生活中一個涉及加速度的現象,寫下觀察報告。

      完成教材配套練習,特別是與加速度計算相關的習題。

      物理加速度教案 1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加速度的公式和單位,能根據加速度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會根據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關系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和推理能力。

      (2)通過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體會比值定義法在物理中的應用。

      (3)通過對速度、速度變化量和加速度的區別和聯系的討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態度。

      (2)通過對生活中加速度現象的分析,讓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加速度的公式和單位。

      (3)加速度的矢量性。

      2、教學難點

      (1)理解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2)加速度與速度、速度變化量的區別和聯系。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通過播放賽車、飛機等高速運動物體的視頻,引出速度的概念。

      (2)提問學生:速度大的物體運動就一定快嗎?速度變化大的物體運動就一定快嗎?從而引出加速度的概念。

      2、新課教學

      (1)加速度的概念

      ①通過實例分析,如汽車啟動和剎車、飛機起飛和降落等,讓學生體會速度變化的快慢不同。

      ②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呢?從而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③強調加速度的物理意義:加速度越大,速度變化越快;加速度越小,速度變化越慢。

      (2)加速度的公式和單位

      ①引導學生根據加速度的概念,推導出加速度的公式:

      ②介紹加速度的單位:米每二次方秒

      ③通過例題講解,讓學生掌握加速度的計算方法。

      (3)加速度的矢量性

      ①通過實例分析,如直線加速運動、直線減速運動、曲線運動等,讓學生體會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變化量的方向相同。

      ②強調加速度的矢量性: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③通過例題講解,讓學生掌握根據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關系判斷物體運動情況的方法。

      (4)速度、速度變化量和加速度的區別和聯系

      ①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析速度、速度變化量和加速度的區別和聯系。

      ②引導學生總結: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變化量是描述速度變化大小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變化量和加速度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3、課堂小結

      (1)回顧加速度的概念、公式、單位和矢量性。

      (2)總結速度、速度變化量和加速度的區別和聯系。

      (3)強調加速度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4、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

      (2)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可以用加速度來描述?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加速度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掌握了加速度的公式和單位,了解了加速度的矢量性,能夠根據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關系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例分析、小組討論和例題講解等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歸納和推理能力。但是,在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對加速度的矢量性理解還不夠深入,需要在后續的教學中進一步加強。

      物理加速度教案 20

      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理解加速度的定義,區分速度與加速度。

      掌握加速度的計算方法,包括勻加速直線運動中的加速度計算。

      通過實例分析,理解加速度在日常生活和科學實驗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加速度的定義與物理意義

      勻加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的計算

      教學難點:

      加速度與速度、位移之間的關系

      應用加速度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講解與演示結合

      實例分析

      小組討論與練習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5分鐘)

      開場提問:同學們,我們知道物體可以有快慢之分,這是通過什么物理量來描述的?(預設回答:速度。)

      引入加速度:那么,如果一個物體的速度發生了變化,我們又該如何描述這種變化的快慢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加速度。

      2.新課講解(20分鐘)

      定義闡述:解釋加速度是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公式表示為(a=\frac{\Deltav}{\Deltat}),其中(a)是加速度,(\Deltav)是速度的變化量,(\Deltat)是時間的變化量。

      物理意義:強調加速度不僅是速度大小的變化,也包括速度方向的變化,是描述物體運動狀態改變快慢的.物理量。

      示例說明:通過汽車從靜止開始均勻加速的例子,說明加速度的實際意義。如果汽車每秒鐘速度增加5m/s,那么其加速度就是5m/s。

      3.案例分析(10分鐘)

      勻加速直線運動:詳細介紹勻加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的計算,包括速度-時間圖象的應用,強調在恒定加速度下,速度隨時間線性增加。

      實例解析:分析自由落體運動,說明在地球表面附近,所有自由下落的物體(忽略空氣阻力)都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g≈9.8m/s)。

      4.實踐操作(15分鐘)

      小組活動:學生分組,設計一個小車在斜面上的加速度測量實驗。討論實驗設計、所需器材、數據記錄方法及如何根據實驗數據計算加速度。

      討論分享:每組分享實驗設計思路,教師引導討論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5.總結回顧(5分鐘)

      總結要點:回顧加速度的定義、計算方法以及在勻加速直線運動中的應用。

      疑問解答:鼓勵學生提出課堂上的疑問,進行集體解答或小組討論解決。

      6.作業布置(2分鐘)

      理論作業:完成課后練習題,包括基本的加速度計算題目。

      實踐作業:完成小車加速度測量實驗報告,分析實驗數據并討論結果。

    【物理加速度教案】相關文章:

    物理《加速度》教案11-26

    物理《加速度》教案01-15

    物理《加速度》教案最新05-24

    物理加速度教案(通用16篇)11-10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最新08-20

    加速度教學反思01-14

    物理的教案07-19

    物理教學教案12-23

    物理功率教案12-2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 | 久热中文字字幕在线 | 亚洲男人中文字幕一区 | 日韩精品在线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