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 篇1
一、學習目標
1、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
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說、若、夫、微、之。
歸納其中四個詞語的義項:
若、夫、微、之。
2.弄清楚課文所記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準確理解和把握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
4.朗誦全文。
二、學習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知識,培養閱讀能力。
2.賞析作者刻畫和表現燭之武思想性格的藝術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四、學法指津
學習這篇課文,可用五個字來概括,這就是:讀、解、辨、理、誦。
讀:朗讀課文,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可多讀幾遍,把文章讀流暢,并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了解。
解:理解詞語,可與讀同步進行。要認真查看課文注釋,必要時還應翻閱有關字(詞)典,以準確把握有關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辨:分辨詞義。要利用學過的有關知識,結合具體語境,認真分析比較,對文中的一些多義詞作義項歸納。
理:梳理課文。可根據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據文章順序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記敘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課文題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對文章題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燭之武)是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是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
3.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受命?(一是鄭伯態度誠懇,勇于自責,并曉之以理;一是燭之武深明大義,有愛國思想且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4.燭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燭之武善于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5.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呢?(主要是晉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隨機應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
賞:欣賞特色。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處就是描寫燭之武說服秦穆公退師的那段話,為此,可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燭之武是怎樣一步步說服秦穆公的?這說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達到了什么水平?
點撥: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術,大體說來分為五步: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這說明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寫外交辭令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誦:朗誦全文。朗誦既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說是目的之一。通過背誦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詞句和內容特點等),同時也可增強文言文語感和積累文言文素材,為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礎。要注意,應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課文研讀
(一)第一段。
1、基礎知識。(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且貳于楚也。(èr)秦軍汜(fàn)南
(2)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因為)(禮遇,以禮相待。)
②且貳于楚也(從屬二主)
③晉軍函陵(軍,名詞做動詞用,駐軍。)
(3)“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介詞結構后置句。
2、課文分析。
這一段寫秦、晉圍鄭。共有五個分句,語言簡練,從情節發展上看,從兩個方面為下文作了鋪墊。這兩方面的情況是:
①這次圍鄭,晉國為了報復鄭國,與秦國沒有多大利害關系,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
②兩國軍隊沒有駐扎在一起,也就為燭之武的說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第二段。
1、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yì)
(2)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②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如果)
③若毒之乎(人稱代詞“你”)
④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推辭)(尚且,還)(同“矣”)
(3)翻譯下面句子。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趕不上別人。)
2、課文分析。
這段寫燭之武同意“見秦君”。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請說明這一段如何寫得波瀾起伏,曲折生動的。(字數不超過150個字)
秦晉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說服秦軍,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感動了燭之武,他終于以國家利益為重,答應“見秦軍”。
(三)第三段。
1、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夜縋而出(zhuì)
(2)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夫晉,何厭之有(代詞,那)
②遂子孫荷擔者三夫(男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④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啊)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句尾語助詞)
⑥焉用亡鄭以陪鄰(何必)
⑦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哪里)
⑧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給)
(3)說明下面加點詞的活用特點。
①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作動詞,當作邊邑。
遠:形容詞作名詞,遙遠的地方。
②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使動用法,使減少。
③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動用法,使之為邊界。
2、課文分析。
(1)燭之武為什么一見到秦伯就說“鄭既知亡矣”?
燭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揚的辦法。一開始,燭之武使秦伯認為燭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這就引起秦伯對燭之武的好感,愿意聽燭之武把話說完,這就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燭之武說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請予以概括。(不超過20個字)
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燭之武說服秦退兵的理由還有什么?請予以歸納。
①保全鄭國有利于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②晉國曾對秦國忘恩負義,過河拆橋。
(四)第四段。
1、基礎知識。
(1)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因為)
②以亂易整,不武。(用)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損害)
④失其所與,不知(結交)(智)
⑤吾其還也(表商量語氣,還是)
2、課文分析。
晉文公為什么不愿進攻秦軍?
晉文公是一個講恩情、講仁義、講智謀的人。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侯并沒有感情沖動,而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附譯文:
九月十三日,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這時晉軍駐扎函陵,秦軍駐扎汜水之南。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會撤退。”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燭之武推托說:“臣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當夜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墻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左右。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再說您也曾經施恩于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于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就率軍回國。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沖突來代替聯合,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晉國的軍隊也撤離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要點
(一)、詞類活用
(1)且貳于楚也
(2)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3)臣之壯也
(4)今老矣
(5)越國以鄙遠
(6)鄰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君亦無所害
(9)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10)既東封晉,又欲肆其西封,夜縋而出
(11)若不闕秦
(12)與鄭人盟
(13)不仁,不知(智),不武
(14)唯君圖之
1.名詞的活用
A.名詞活用為動詞
(2)軍——駐軍,駐扎
(5)鄙——原為名詞邊邑,此為名詞意動用法,以遠方為邊邑
(12)盟——訂(建)立同盟
(13)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14)圖——計劃、考慮
B.名詞作狀語
(10)東、西——向東、向西
夜——在晚上
2.動詞的活用
A.動詞活用為名詞
(8)害——害處
(9)賜——恩惠,好處
B.動詞的使動用法
(11)闕秦——使秦闕(減少土地)
3.形容詞的活用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3)(4)壯——壯年人,老——老年人
(5)遠——遠地
(6)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7)乏用——缺少的東西
(二)、特殊句式
1、倒裝句
(1)以其無禮于晉[于(對)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2)且貳于楚[于(對)楚從屬——同上]
(3)佚之狐言于鄭伯[于(對)鄭伯言——同上]
2、省略句
(1)()辭曰:“臣之壯也……”(省主語”燭之武”)
(2)()許君焦、瑕(省主語“晉惠公”)
(3)夜縋()而出(省賓語“燭之武”)
(4)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省略介詞“于”)
作為一篇記敘文《燭之武退秦師》故事雖不長,然而記敘文的各個環節卻大都具備,給人以美的享受。整個情節發展脈絡是:
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故事的主角是燭之武,因而凡是涉及燭之武的情節都作了詳寫;其他情節均為略寫,而且,用“略”,更凸現了“詳”。
六、課外閱讀
課文《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的故事,則選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閱讀后,回答問題。
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解釋下列句中斜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宋公及楚人戰于泓
及——于——
(2)楚人未既濟
既——濟——
(3)及其未既濟也,請擊
及——請——
(4)又以告
以——告——
(5)既陳而后擊之
既——陳——
【答案】
(1)及——與;于——在
(2)既——完全;濟——渡河
(3)及——趁,乘著;請——請您允許
(4)以——把(這種意見);告——告訴,報告
(5)既——已經;陳——通“陣”,此處為動詞擺好陣勢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掌握切題的具體要求和方法。
2.能針對寫作實際分析在切題方面失分的原因。
3.能運用切題提升要訣提升自己的作文。
教學重點:
1.掌握切題得分點的策略和提升要訣。
2.能運用所學知識寫作。
教學難點:
分析自己作文在切題方面失分的原因及在寫作中能運用切題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經過一系列的分類訓練后,我們掌握了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文體的寫法,以及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等類型作文的寫法。從今天開始,我們對中考作文進行專題訓練,擬從切題、中心、內容、選材、感情(這五個點屬于基礎等級三大項之一“內容”的范圍),結構、條理、語言、表達方式、文體(這五個點屬于基礎等級三大項之二“表達”的范圍),文面(基礎等級的又一個評分項),特征、創新(屬發展等級一層)。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專題訓練,給你一個成功的支點,愿你的立意更新,構思更美,作文更上一層樓。
今天我們進行第一個專題訓練——切題。它的具體要求是:審準題目,切合題意。
二、學生自主學習“得分點概述”和“得分點策略”,掌握中考作文的評分標準和得分的方法。然后重點引導學生掌握“切題”點的得分方法。
中考作文的評分標準中,絕大多數把“切題”、“扣題”擺在了首位。在作文評分的表述中,有許多省市,如北京、四川等地分別將“切合題意”、“符合題意”列為一類文、二類文的首要標準;也有許多省市,如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將“切題”作為一、二類文的首要標準。中考作文評卷,依照扣題的程度將文章分為四等:切合題意,符合題意,基本符合題意,偏離題意。
得分點策略:
一是扣準話題擬新題。話題作文需要我們自己擬題,如果將獨詞句式的話題擴展成短語以此來作為題目,就能將題目限定在命題者設定的范圍內。如以“感恩”為話題,可擬題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諧”等,突出了話題的重要地位,讓后面的構思選材等工作自然圍繞題目開展。
二是下筆扣題開一槍。起筆開門見山,直擊題目,引得下文圍繞這個方向展開。比如,有一滿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這樣開頭的:“人海茫茫,許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為匆匆過客,如天空中劃過的流星——只留下美麗的一瞬。然而在我的腦海中卻保留著一張張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飄散”。開頭強調“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飄散”,很自然地就此展開了話題,引出了下文合乎題意的表述。
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題。可圍繞題目擬一組小標題,穿插在文章之中;可根據題目擬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之中。如滿分作文《和諧畫展》,分別以“嬰兒哺乳圖”、“淚眼朦朧圖”、“夕陽攙扶圖”為小標題,圍繞“和諧”的主題,著力描寫了各圖的內容。這樣,保證文章運行在題目的軌道里。
四是鎖定題目作結尾。文章的題目一定要回扣題目,這一點至關重要的。如滿分作文《充滿活力的歲月》,在展示了自己沉醉在樂曲境界中與音樂為伴的生活之后,結尾寫道:“我就和音樂一起同喜同悲著,她讓我的心不曾單調,把我年少的心填滿了繽紛的旋律。有音樂在,我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會是充滿活力的歲月。”這樣一來,很自然地點明了題意,也留給讀者很大的品味空間。”
三 、針對學生的習作,分析在切題方面失分的原因。
1.學生根據“失分會診”,對照自己過去的作文,分析失分的原因。
2.小組合作學習,總結本小組在切題方面存在的問題。
3.小組選代表發言。
4.教師選病例文分析。
5. 教師總結:同學們在切題方面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因誤解而離題。或者對題目的含義理解不準;或者對題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準;或者將題目中的局部當作整體,只扣住其中的一部分。這些做法都是偏題離題的。二是因隨意而脫軌。作者沒有緊扣題目和中心的寫作意識,寫到哪里就順勢說下去。三是因忽視而偏向。只重視狹義的“題目”或“話題”,而沒有認真地讀導語或寫作提示的限制。希望同學們今后在這幾個方面要注意。
四、結合例文分析、掌握“提升要訣”。
1.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分析例文,掌握提升要訣。
2.教師重點引導分析滿分作文的秘訣。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擴、剎”等3個生字,會寫“擴、范”等9個字,讀準多音字“荷”,會寫“清靜、淺藍”等11個詞語。
2.默讀課文,能復述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體會作者對海上日出景象的贊美之情,并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學習作者按照一定順序觀察事物的方法,欣賞文中質樸而優美的語言。
- 第一課時 -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出示海上日出的圖片,學生欣賞談感受。
2.今天,我們來學習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作者簡介。
巴金(1904—20xx),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著名作家。他是20世紀我國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被授予“人民作家”榮譽稱號。巴金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散文,翻譯了大量的外國作品。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
2.出示生字詞語,指名認讀。
重點指導“范、荷、剎”的讀音。
同桌互相指讀詞語,再齊讀。
3.指導寫字:指導“鑲”的字形,“鑲”字右邊比較復雜,兩個“口”下面是“”。
4.學生動筆寫一寫。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課文,想象畫面。
2.說一說,剛才你的腦海中都浮現出了哪些畫面?
3.作者圍繞“海上日出”寫了哪幾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1),寫“我”觀看日出的時間、地點和周圍環境。
第二部分(2~5),寫“我”所看到的天氣晴朗時和天空有云時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2自然段:寫日出前天空色彩的變化。
第3自然段:寫由露出小半邊臉到完全跳出海面時奇妙而壯觀的景象。
第4自然段:寫天空有云堆時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5自然段:寫天邊有黑云時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三部分(6),贊嘆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
4.指名讀第1自然段,你有什么體會?(突出“常常”和“早起”。)
“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和“早起”說明了什么?
(“早起”的目的是看“日出”。“常常”說明“我”觀察海上日出是一種經常性的行為,因此本文所寫的不僅僅是一次日出的過程與感受。)
這一段與下文有什么關系?(總領下文)
5.出示第6自然段,齊讀。“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這是個什么句子?(反問句)
讀出反問的語氣。
換成肯定的說法,應該怎么說?(這是很偉大的奇觀。)
聯系上文思考,“這”指什么?(海上日出)
你覺得第6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總結全文)
四、課堂小結。
為什么說“海上日出”是“很偉大的奇觀”呢?下節課我們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 第二課時 -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出示詞語,同桌互相檢查。
2.指名讀課文。
3.作者為什么稱“海上日出”是“很偉大的奇觀”呢?
二、品讀課文,感受奇觀。
1.默讀課文第2~5自然段,找出感受深的句子,在旁邊做批注。
2.交流:
(1)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慢慢地在擴大它的范圍,加強它的亮光。
①這句話中什么在變化?(紅霞)
②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太陽要從天邊升起來了。)
③作者此時什么心情?(驚喜、盼望)
④帶著這種感受再讀句子。
(2)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紅,卻沒有亮光。
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有什么作用?(描寫生動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3)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
①這句話寫的是什么?(太陽向上升)
②作者是怎樣把太陽向上升的過程具體地寫出來的呢?(作者將太陽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負著重荷”。“一步一步”“努力上升”“沖破”“跳出”具體生動地寫出了太陽由慢到快向上升的過程。)
③你從這句話中讀出了什么?(太陽升起的過程是比較緩慢的。)
④想象太陽升起來時吃力的.樣子,讀出自己的感受。
(4)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了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
① “一剎那間”是什么意思?(時間很短)除了“一剎那間”,你還知道哪些表示時間短暫的詞語或短語?(轉眼間、一瞬間、霎那間、頃刻間……)
②“深紅的圓東西”指的是什么?(太陽)
③為什么把“太陽”稱作“深紅的圓東西”?(既寫出太陽的形狀和顏色,又表達出作者對太陽的喜愛之情。)
④為什么說太陽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表現出陽光的強烈。)
⑤太陽升起時是那么艱難、那么努力,現在終于升起來了,多么令人振奮呀!試著讀出自己的感受。
(5)然而太陽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過黑云的重圍,替黑云鑲了一道發光的金邊。后來太陽才慢慢地沖出重圍,出現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
①結合句子,品味“鑲”字的表達效果,并想象語句描寫的景象。
②這兩句話中,你覺得哪幾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鑲”“沖”“染”等動詞,既形象地寫出了黑云遮不住太陽的奇特景觀,也贊美了太陽奮力沖出黑云的重圍、勢不可擋的上升力量。)
③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三、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海上日出的?(按照事物發展變化的順序來寫的,先寫日出前的景象,再寫日出時的景象。)
2.在文中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轉眼間、過了一會兒、到了最后)
3.請你按照時間順序,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日出時的景象。
4.《海上日出》來源于巴金先生真實的生活經歷和內心體驗。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也像巴金先生一樣留心生活、勤于觀察,那么我們也會在大自然中有驚喜的發現。
四、布置作業。
1.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2.你注意到日落、刮風、下雨、葉落等自然現象的變化過程了嗎?請按照時間順序描述一種變化中的自然現象。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淺藍 紅霞
日出時
雄偉壯麗
1.這篇課文,作者主要描寫了海上日出這一偉大奇觀。課堂中,以“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感悟天氣晴朗時的日出景象和天空有云時的日出景象,知道作者是抓住日出時的顏色變化和太陽出來時的動態變化來寫的。在反復朗讀中,體會作者對日出景色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2.理解句子時,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日出的景色,建議從太陽、云的形狀、色彩、亮度的變化等方面來想象。
語文教案 篇4
(一)知識教學點
1.新詞:妨礙、謙遜、挖掘、衣衫襤褸。
2.理解重點句。
(1)不需要任何字據,也不需要什么樣信誓旦旦的語言,這一切就足以表明她的自律,讓“我”肅然起敬。
(2)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應該及時伸出熱情的手,無論他是富人還是乞丐。
(3)教師以大地為紙張,以利石為彩筆,用這種最樸素卻又極大震撼力的方式,泰然地給我上了最后一節代數課。從這個“細瘦矮小,貌不驚人”的.代數老師身上,讓我實實在在地領悟到了“君子謀道”的精神。
(二)能力訓練點
1.學習作者在敘事過程中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歸納中心。
(三)德育滲透點
正是這些普通人不經意的行為,觸發了“我”心靈最深處的思索。全文以我情感上的感動、感悟為線索,連接四件小事,使得本文十分生動、感人。
關鍵處處理:
(1)感受人性美的魅力。
(2)品味幾件小事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3)學習本文人物描寫方法的多樣性。
(4)學習本文以情感為線索連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語言,表達細膩、敏銳的心靈感悟,揭示善良與美的主題。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韻文,背誦韻文。
2.繼續學習生字詞,鞏固字音、字形。
3.發展語言和發展思維相結合,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冬天雖冷,但仍充滿著生機勃勃和生活情趣。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認讀。
2、背誦有關“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歸類識字的韻文
二、有感情閱讀,背誦韻文
1.讀本課韻文。
2.哪些詞語介紹了冬天氣候的特點?
(讀第一組詞語)
3.哪些詞語向我們介紹了不畏嚴寒的三種植物?
(讀第二組詞語)
4.哪些詞語使你知道了在洞中過冬的'三種動物?
(讀第三組詞語)
5.剩下的三個詞語是講述哪方面的?齊讀第四組詞語。
6.指導有感情朗讀。
讀出植物不畏嚴寒的堅強,孩子們生機勃勃的面貌。
三、練習學習生字
1.看筆順描紅。
2.反饋:說說“刺”、“滑”的筆順。
3.指導寫字。
“梅”、“滑”、“繩”:左窄右寬。
“蛇”的左右基本等寬。
語文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① “知識目標”: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② “能力目標”:領會童稚的活動中蘊含著的藝術和美,學會在生活中去發現、創造藝術的美。
③ “過程和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二、教學重難點: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為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2、欣賞討論法: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直觀的感受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
3、聯想法:由兒童游戲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中國畫,讓學生在品讀中領悟到游戲中蘊含的藝術美。
四、教學過程:
〈一〉圖片激趣,導入新課:
展示豐子愷的兩幅漫畫,并配以作者的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學生感興趣的漫畫入手,能激發他們對童年趣事的美好回憶,以此為切入點,由漫畫引入課堂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本文的熱情,可為下面環節的展開作一個良好的心理準備。)
〈二〉作者介紹,力求創新: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由生活中的發現,進行藝術美的創作的故事。
(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檢驗了課前學生資料搜集的能力.)
〈三〉正音正字:
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作好準備。
〈四〉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五〉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要求學生從課文中尋找最能表現童真、童趣的語句,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
〈六〉拓展欣賞,藝術熏陶:
展示幾幅中國山水畫和西洋人物畫,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賞析,體會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別。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是一個很專一的理論,教師如果過多的解釋,會使語文課陷入美術課的泥坑,可以讓學生憑借自身的審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藝術的美。同時,擴充藝術的欣賞內容,也增強語文課的容量,學生得到藝術的熏陶,對自己的終身發展也有益.)
〈七〉口語交流,人文培養:
語文學習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僅局限于教材,應向生活延伸.引導學生由自己童年的游戲引發體驗,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互相溝通、互相合作。
〈八〉課堂小結,歸納總結:
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贊美生活的美。
學要有所得,通過大家的合作交流,讓學生用一句話歸納本節課的心得、收獲。觸動了學生的靈魂,就能說出自.己最深的體會.教師的寄語,讓課堂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讓學生由課堂走入生活進行語文學習,使語文課堂的寬度得到延伸。)
流程二:教案原稿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
2、體會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藝術和美。
教學難點:
體會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藝術特點。
教具準備:漫畫作品、中國畫、西洋畫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豐子愷的兩幅漫畫,并配以作者的話。)大家看到的兩幅漫畫一幅是“瞻瞻底車--腳踏車”;一幅是“_langnp20xx 建筑的起源Tlang20xx”。這是我國d6??幕?搖⑸⑽募L''d2豐子愷先生的作品,豐子愷先生曾說:“我企慕這種孩子們的生活的天真,艷羨這種孩子們的世界的廣大。”是啊!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幸福的回憶,有美好的`向往,當然,更多留下的是像豐子愷漫畫中童年的趣事,充滿了童真、童趣,今天X''a3?夢頤且黃鹱X''df進豐子愷的童年,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散文《竹影》。(同時板書出課題)..
二、作者介紹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生活創作的故事。)
師:豐子愷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是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閱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近豐子愷
三、檢查預習
給下列生字注音
愜意(qi¨) 水門汀( tīng) 參差不齊(cēn cī )
撇( piě) 蘸( zh¨n) 口頭禪( ch¨n)
四、自由朗讀課文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我們在水泥地上畫竹影,然后爸爸給我們講畫畫的知識。
五、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1、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么,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
(學生找到后在小組內朗讀,然后教師點名朗讀得好的學生示范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
2、看到孩子們在水門汀上描竹影的時候,父親有沒有責備孩子們把地板弄臟?父親做了什么,說了什么?
父親和“我們”一起描竹影,還給“我們”講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
六、拓展欣賞
通過爸爸對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介紹,你認為此二者的區別有哪些?討論一下,結合自己的認識,歸納一下。
(1)中國畫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畫那樣畫得同真物一樣
(2)顏色方面:中國畫以墨和朱砂為顏料
西洋畫則以事物的本來顏色為顏色
歸納:中國畫重神似、神韻;
西洋畫重形似、寫實。
(展示幾幅中國畫和西洋畫,讓學生
直觀的感受中西文藝的不同,并由學生合作賞析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一些不同畫法)
補充:中西方在畫法方面的基點區別
(1)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
(2)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
(3)中國畫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畫人物畫很重解剖學。
(4)中國畫不注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
(5)中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
七、拓展延伸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游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云,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
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游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后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比如過家家、女生喜歡布娃娃等,再回到豐子愷的漫畫,“瞻瞻底車--腳踏車”; “建筑的起源”,在兒童的游戲中蘊含著文化藝術。
八、課堂小結,歸納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獲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板書) 藝術并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游戲中。
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贊美生活的美。
九、發散延伸:
竹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性格。文雅、清高、虛心、堅韌……有許多詩人贊美它;當然,也有人愛唱反調,說:竹似偽君子,外堅中卻空, 根細好鉆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現在站在竹叢前的人是你。綠、紅、黑、黃……眼前擺著無數顏料,你會選哪一種顏料?你會把竹畫成什么樣?
一生:我會用黑筆,畫成鋼鐵的模樣,表現“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氣概。
一生:我要用紅色,畫出我的熱情。
一生:我要選擇五十種不同的顏料,讓每一片葉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個性。
十、布置作業:
收集一些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藝,比較一下中西文化的區別。
板書設計:
竹影
“我”、弟弟、華明 父親
描竹影 中國畫
游戲 藝術
中國畫:神似、神韻
畫
西洋畫:形似、寫實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8-05
語文的教案11-05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觀潮》教案07-22
《語文天地》教案08-08
《語文識字》教案08-20
語文詩經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