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化學教案>初中化學教案

    初中化學教案

    時間:2024-02-28 13:37:53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學教案(范例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化學教案(范例15篇)

    初中化學教案1

      教學工具

      多媒體、儀器(試管、藥匙、膠頭滴管)、藥品(碘、高錳酸鉀、水、汽油、酒精、紅墨水)

      教學資源

      PPT課件,動畫

      教學目標

      (1)認識溶解現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劑,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見的溶劑。

      (2)理解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3)認識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穩定性。

      (4)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質、溶劑三者的關系

      難點:從微觀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和講授相結合

      教學過程

      環節一:引入新課

      【引入】每個學生面前都有兩瓶水,一瓶是糖水,另外一瓶是鹽水。

      【投影】展示飲料圖片

      【講述】這些液體其實都是溶液,那到底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溶液的形成》。 【家庭小實驗】課前學生準備好糖水和鹽水。

      由學生的生活經驗設置懸念,引入,學生親身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熱情。

      環節二:探究溶液的形成、定義和特征

      【提問】你們的糖水溶液是怎么得到的?

      【提問】在攪拌的過程中,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提問】哦,蔗糖“消失”了,那是不是說蔗糖“不翼而飛”了?

      【提問】你怎么證明蔗糖的存在?

      【提問】非常好,蔗糖既然溶解在水里,那為什么我們肉眼看不到了?

      【過渡】那如何從微觀的角度來理解蔗糖溶解于水的'過程呢?

      【動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講述】鹽水的形成過程是類似的,但稍有不同。請大家觀看動畫,來總結一下區別在哪里?

      【動畫】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26頁

      【回答】將糖放入水中,然后用筷子攪拌,就形成了糖水。

      【回答】蔗糖顆粒逐漸減小最后消失。

      【回答】不是的,糖還在水中。

      【回答】我可以喝一口(學生打開瓶蓋,喝了一口糖水),這瓶水是甜的,說明蔗糖還在水里。

      【回答】之所以看不到蔗糖顆粒,是因為它在水中分散開來了。

      【回答】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勻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鈉以鈉離子和氯離子形式均勻地分散在水中。

      【過渡】我們已經知道了溶液形成的微觀本質,接下來請思考以下問題:

      (1)糖水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瓶子里都有什么物質?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

      (2)糖水每一部分的甜度一樣嗎?

      (3)配置好的糖水,外界條件不變時,蔗糖和水能分開嗎?

      【提問】根據以上問題,請討論總結出溶液的概念。

      【板書】概念: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提問】這個定義中的關鍵詞有哪些?

      【講解】從類別上講,溶液是混合物。

      溶液不能從字面上來理解,它不一定是液體,可以是氣體或固體。

      【提問】溶液具有什么樣的特征?

      【講解】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組成和性質完全相同。

      穩定性:外界條件 (溫度、氣體壓強等)不變時,溶質不會從溶劑中分離出來。

      【提問】溶液由幾部分組成?

      【講解】溶液由溶質和溶劑組成。

      溶質:被溶解的物質(可以有多種)

      溶劑: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只能是一種)

      溶液的質量=溶質的的質量+溶劑的質量

      【提問】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鈉溶液中,溶質是什么?溶劑是什么?

      環節三:探究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過渡】除了水以外,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劑。

      【演示實驗】高錳酸鉀和碘分別溶于在水和汽油中

      【提問】根據以上實驗,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討論,總結】

      1、不同物質在同一溶劑中溶解性不同。

      2、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性也不同。

      環節四:探究乙醇是否溶于水

      【過渡】以上接觸的溶液,溶質幾乎都是固體,那溶質可以為液體或者氣體嗎?

      【演示實驗】乙醇溶解在水中

      【提問】乙醇溶液中,溶質是乙醇,是液體。請舉出溶質為氣體的溶液。

      【回答】稀鹽酸,溶質是氣體氯化氫。

      環節五: 溶液中溶質和溶劑的確定

      【過渡】對于溶液,我們如何確認誰是溶質,誰是溶劑呢?

      【講解】1、根據物質狀態確定

      2、根據溶液名稱確定

      溶液的名稱一般是“溶質的+溶劑+溶液”,如碘的酒精溶液;若溶劑是水,溶劑的名稱可以省略,如蔗糖溶液。

      【作業】家庭小實驗—清洗餐具 回答,略。 讓學生體會學習溶液的現實意義。

      為下節課講解乳化現象做準備。

    初中化學教案2

      一、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人教社化學教材為載體,通過教學,使學生具備生活、生存所必需的化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通過探究活動的引導與實施,讓學生明確化學科學素養的形成過程,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關注化學與人類、化學與社會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熱愛化學科學情感,養成終身學習化學習慣。

      二、教學建議

      1、認真研究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學標高,明確重難點,注重因材施教。

      2、重視指導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獲得化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化學現象與問題,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的化學情感與價值觀。

      3、重視實驗教學,鼓勵學生利用生活用具及可能獲取的實驗儀器,開展探究性實驗。

      4、加強化學學習過程的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團隊意識。

      三、具體措施:

      (1)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

      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對于學生學好化學是很重要的。在教學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學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階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發展的,因此要特別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對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徹地揭示其涵義,也不應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絕對化。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過對實驗現象和事實的分析、比較、抽象、概括,使學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勞動中應用學過的概念,以便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提高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2)加強化學用語的教學

      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等是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及變化的化學用語,是化學的重要工具。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物和化學反應,學習相應的化學用語結合化學用語聯想相應的實物和化學反應。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記憶,又有利于加深他們對化學用語涵義的理解。還應注意對化學用語進行分散教學,通過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和有計劃的練習,使學生逐步掌握這些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

      (3)重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

      元素化合物知識對于學生打好化學學習的基礎十分重要。為了使學生學好元素化合物,教學中要注意緊密聯系實際,加強直觀教學,實驗教學和電化教學,讓學生多接觸實物,多做些實驗,以增加感性知識。要采取各種方式,幫助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在學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以后,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制法和用途間的聯系,并注意加強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對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指導作用。

      (4)加強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在教學中,要堅決防止只重講授、輕視實驗的偏向。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學生愛護儀,節約藥品。

      (5)積極開展化學課外活動。

      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開闊知識視野,培養和發展能力,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課外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應,靈活多樣。在活動內容方面可包括聯系社會,聯系生活、結合科技發展和化學史,以及擴展課內學過的知識等;活動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實驗、舉行知識講座,化學競賽和專題討論,或組織學生制作教具,進行參觀訪問等。在組織課外活動時,應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初中化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化學與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認識化學的價值。

      2、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3、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什么是化學

      2、化學與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聯系。

      3、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難點

      什么是化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陳述:同學們一定聽過很多的童話故事吧,大家還記得點石成金和神筆馬良的故事嗎?下面誰來給大家講講這兩個故事。

      (在很久以前,傳說有一根魔棒,用它點一下石頭,石頭就會變成亮閃閃的黃金,這就是點石成金的傳說。

      神筆馬良講的是:從前有一個叫馬良的孩子,家境貧寒。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后來,他得到一支筆,用這支筆畫出的東西都會變成真的。

      2、小結學生的講述并導入:這兩位同學講得很好,多么神奇的魔棒與畫筆!那么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這樣的魔棒與畫筆嗎?它們到底在哪里呢?就在我們今天開始學的化學里。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化學世界。

      (板書: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3、下面請同學設想一個富有創意的愿望,并說出你們的愿望。(學生發言,表達自己的愿望)

      4、承接提問:大家的愿望都這么美好,都希望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多彩。那么,這樣美好的愿望我們怎樣去實現呢?

      5、畫龍點睛:其實很簡單,通過化學的方法我們的愿望就可以實現了。現在我們就來學習課題一——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板書課題一)

      二、什么是化學

      1、讓學生閱讀P2第一段。陳述:這段文字列舉了一些改變我們生活的例子。請同學們結合實例想一想化學究竟是什么。

      (板書:一、什么是化學)

      2、結合剛才看書引導學生:通過看書,大家發現在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里,不僅存在著形形色色的物質,而且這些物質還不斷在變化著。想一想我們身邊的這些物質,例如書本、桌椅是由什么組成的呢?人離不開食鹽,那么食鹽有什么性質?為何對人類那么重要?還有大家常用的小刀,為什么沾了水就會生銹?多數植物為什么會冬季落葉,春季發芽呢?這些問題你們都能找到答案嗎?

      3、提出問題:不用急,化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當大家掌握了化學知識就會知道答案了。那么化學是什么呢?

      4、點明化學的概念:其實化學就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化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的問題。

      5、過渡:現在請大家仔細閱讀教材第2頁的最后一段。

      三、化學與人類的關系

      1、請大家閱讀第3頁的第1、2兩段。

      2、講述:任何學科,從人類認識它到運用它都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化學這門學科也不例外。從遙遠的古代人們開始無意識地運用化學到近代人們認識化學,再到現在人們充分地利用化學,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化學始終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板書:二、化學與人類)

      3.提問:想一想,通過剛才看書,你知道人類認識化學的歷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轉折點?[板書:(1)人類發現和利用火。(2)道爾頓和阿伏加德羅得出的結論: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組合是化學變化的基礎。

      4、陳述:人類在自然的斗爭中,發現并利用了火,這就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在認識火的基礎了,人類陸續發現了一些物質的變化,然后逐漸制造出了銅器、鐵器、紙、火藥等,于是在以后很漫長的一段時期里,人類越來越離不開化學了,所以為的發現與利用是人類認識化學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5、引導:從認識火以后,在很長時間里,人類對化學的認識只停留在表象階段。直到近代,道爾頓和阿伏加德羅發現: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組合是化學變化的基礎。這樣人類與化學的關系就又近了一步。經過研究發現,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一百多種。那么,這一百多種元素是怎樣構成這個復雜的世界的呢?(在英語中只有26個英文字母,但是卻能能夠組成許許多多的單詞,同樣這100多種元素經過不同的組合也可以組成許多種類的物質,也就形成了豐富的世界。)

      6、設問:化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同學們結合身邊的現實想想,化學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7、總結本課題內容。

      本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是通過觀察和分析生活現象了解一些有關化學的知識。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學科。初步了解了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

    初中化學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原理,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能設計和完成簡單的化學實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參與實驗設計,并對實驗結果加以觀察分析,體驗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通過分組討論實驗方案,共享實驗成果,發展學生善于協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策略

      本節課總的教學策略是創設教學情景,通過體驗式教學法討論法、探究式教學法、實驗教學法、學生自主學習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更可能多地體驗到知識的產生、發展,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過程

      導課:謎語導入,提出探究問題

      老師先請學生猜一個謎語:一物到處有,用棒趕不走;眼睛看不見,手摸也沒有;咀嚼無滋味,沒它活不久。學生回答:是空氣。教師引出今天研究的課題與空氣有關,然后提問學生:空氣就在我們身邊,如何用學過的知識證明他們的存在?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生生活中能親自感悟到的問題,所以有很高的積極性,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給車胎打氣;風;空玻璃瓶在盛滿水的水槽中側立時,有氣泡冒出;樹葉飄落下來,等等。

      教師引出探究性問題:從生活經驗和以往的探究活動中,我們知道了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汽。那么,空氣中氧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多少呢?讓我們一起探究:設計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學生分成6個活動小組,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充分想象,分析和推理,能主動地或在教師的啟發下對問題可能的答案大膽的提出假設。

      學生開始實驗探究

      (一)提出問題:空氣中氧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多少?

      (二)做出猜想與假設:空氣中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

      (三)設計實驗方案: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分組設計實驗,預期實驗結果。

      學生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依據的原理是什么,教師給以適時地點撥、引導,共同得出實驗原理。

      1、實驗原理:可燃物在空氣中燃燒,消耗氧氣,集氣瓶中氣體減少,減少的體積等于消耗掉的氧氣的體積,容器中的壓強下降,水被沿導管吸入集氣瓶,進來水的體積等于減少的氧氣的體積”。

      2、選擇實驗藥品:學生大膽想象,可選木炭,鐵絲,硫磺,蠟燭,紅磷,白磷等。

      每個小組各選擇一種物質進行討論,預測實驗能否成功。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交流。學生小組發言:

      1組:我們認為選木炭不行,通過查閱資料知道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消耗了氧氣,但有新的氣體生成,瓶內壓強基本不變,水不會流入集氣瓶。

      2組:我們認為選鐵絲不可行,鐵絲在空氣中不會燃燒。

      3組:我們認為選硫磺不可行,通過查閱資料知道硫磺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氣體,消耗了氧氣,但有新的氣體生成,瓶內壓強基本不變,水不會流入集氣瓶。

      4組:我們認為選蠟燭不可行,通過查閱資料知道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和水蒸氣,消耗了氧氣,但有新的氣體生成,瓶內壓強基本不變,水不會流入集氣瓶。

      5組:我們認為選紅磷可行,紅磷燃燒生成固體物質,消耗氧氣,裝置內壓強變小,燒杯中的.水流入廣口瓶。

      6組:我們認為選白磷可行,通過查閱資料知道白磷比紅磷容易燃燒,白磷燃燒生成固體物質,消耗氧氣,裝置內壓強變小,燒杯中的水流入廣口瓶。

      教師和學生一起交流總結:同學們分析地非常好,我們選的藥品是白磷和紅磷,沒有選鐵絲,是因為鐵絲不會燃燒,也沒有選木炭、硫磺和蠟燭,原因是他們都生成氣體,裝置內壓強基本不變。教師進一步引導,如果我們選了這些物質,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實現我們的預期實驗現象呢?同學們積極思考并討論。有的小組提出,能不能將生成的氣體吸收處理呢?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

      教師提示:生成的氣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可以被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學生想到了,可以在裝置中事先放入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把燒杯中的水換成稀氫氧化鈉溶液,就可以觀察到明顯的現象了,同學們恍然大悟,原來生成物是氣體也可以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啊!

      3、確定實驗裝置:學生自己選擇實驗儀器,并組裝好實驗裝置。教師鼓勵學生在課本上所給實驗裝置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有創新,有超越,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設計出不同的實驗裝置,培養學生的求異精神。小組間互相交流,討論設計出比較簡單且現象明顯的實驗裝置。教師給以適當的點撥。

      實驗步驟:學生自己按照所選藥品、實驗裝置設計實驗步驟。

      通過小組間交流、集思廣益,初步設計出實驗方案,教師在幫助提示、充分、完善,使實驗設計科學,可行性強,最后制定出如下探究方案

      第1、2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如下;

      選擇合適的藥品:紅磷水

      選擇合適的儀器:標刻度的集氣瓶、帶導管的橡皮塞、燃燒匙、止水夾、燒杯、橡皮管、酒精燈

      實驗步驟

      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②燃燒匙內裝滿紅磷,將橡皮管上的止水夾加緊。

      ③將燃燒匙內的紅磷在酒精燈火焰上點燃,迅速伸入集氣瓶內,塞進橡皮塞。

      ④等集氣瓶冷卻到室溫時,把導管插入水中,打開止水夾。

      ⑤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第3、4小組制定方案如下:

      選擇合適的藥品:白磷熱水

      選擇儀器:帶支管的試管、氣球、膠塞、水槽、鐵架臺、鐵夾、燒杯

      實驗步驟:

      ①將氣球系在支管處,將支管分成五等份

      ②取適量的白磷放在試管底部,塞好橡膠塞

      ③將盛有熱水的燒杯放在鐵架臺上,并把試管固定在鐵夾上,下部接觸熱水,加熱白磷。

      ④等試管冷卻后取下,倒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取下膠塞

      第5、6小組制定方案如下:

      選擇合適的藥品:蠟燭氫氧化鈉溶液

      選擇合適的儀器:標刻度的集氣瓶、帶導管的橡皮塞、燃燒匙、止水夾、燒杯、橡皮管、酒精燈、氫氧化鈉溶液

      實驗步驟:

      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②燃燒匙內裝好一支蠟燭,將橡皮管上的止水夾加緊,在集氣瓶內放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

      ③將燃燒匙內的蠟燭點燃,迅速伸入集氣瓶內,塞緊橡皮塞。

      ④等集氣瓶冷卻到室溫時,把導管插入燒杯的液體中,打開止水夾。

      ⑤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4、學生實驗

      學生記錄實驗現象: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實驗現象

      ①1、2小組: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放出熱量,冷卻后打開止水夾,水倒流入集氣瓶,約占集氣瓶內空氣體積的1/5;

      ②3、4小組: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放出熱量,試管內液面上升,約占試管內空氣體積的1/5;

      ③5、6小組:蠟燭燃燒發出黃色火焰,冷卻后打開止水夾,水倒流入集氣瓶,約占集氣瓶內空氣體積的1/5;

      5、實驗結論:空氣中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剩余的氣體不支持燃燒,約占空氣總體積的4/5。

      營造交流平臺,分享探究成果。

      (四)反思與評價:學生通過本次探究實驗知道了,選擇藥品要只與氧氣反應,生產物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氣體,若生成氣體,要將氣體進行吸收處理,同時要保證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五)表達與交流:有的小組實驗中看到進入的水少于1/5,有的學生急于想把自己的體驗和發現告訴同學,也有的學生急于想知道自己失誤所在,這時,教師就給學生營造一個交流的氛圍,使他們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找出出現各種現象的原因。這樣學生在實驗操作時的注意點:如a.燃燒匙中的藥品為什么要裝滿?b.紅磷、白磷和蠟燭點燃后為什么迅速伸入集氣瓶中,蓋緊橡皮塞?c.為什么等集氣瓶冷卻到室溫時,打開止水夾?等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師生共同小結

      四、教學體會

      以上就是根據福建招考要求為大家分享初中化學教案,希望大家仔細閱讀,提高我們的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初中化學教案5

      【學習目標】

      1.了解燃燒反應的特征;學會通過實驗來探究燃燒的三個條件,并運用其來解釋生活中一些相關的現象。

      2.能說出滅火的基本原理和常見方法。能解決人在被困火災區時的自救問題。

      3.能記住常見滅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適用范圍。

      【學習重點】

      燃燒的三個條件和滅火的基本原理

      【學習難點】

      探究與歸納燃燒的條件

      【學習過程】

      一、知識準備

      1.你以前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知道許多燃燒的實例。請把你知道的實例填寫在下表中。

      實例 觀察到的現象

      鎂條的燃燒 發光、放熱,有白色物質生成

      燃燒反應的特征可歸納為:

      2.物質燃燒一般需要同時滿足的三個條件:(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3.根據你的觀察和你的調查填寫下表:

      滅火事例 滅火方法 滅火原理

      熄滅酒精燈 用燈帽蓋滅 隔絕空氣

      由此可知,滅火主要有以下方法:

      實驗探究 探究物質燃燒一般需要的條件。

      根據上面的3組對比實驗,請你歸納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條件:

      知識鏈接:常用的滅火器:

      滅火器的種類 適用范圍

      泡沫滅火器 撲滅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災

      干粉滅火器 撲滅一般火災及油、氣引起的火災

      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 撲滅圖書檔案、貴重設備、精密儀器、電器等引起的火災

      二、思考與交流

      1.對火的利用是人類支配自然力的偉大開端。據考證人類很早就學會鉆木取火,即把兩根山麻木相互摩擦,產生的碎木屑達到一定溫度產生的火星點燃木板旁易燃的干草或木屑粉,燃起火焰。

      傳說有一年,黃帝帶著臣民外出,忽然遇到暴雨,山洪爆發,人們被困在山洞中,又冷又餓,但所帶的木柴全被雨淋濕,無法鉆木取火做飯,苦不堪言。偶然之間,一大臣發現巖塊之間用力碰擊,也會產生很多火星,但怎樣產生火星呢?有人嘗試把棉花絮放在石頭下面再擊石,果然取火成功,此方法即為“擊石取火”。

      古人類取火方法還有“陽燧”取火、火鏈等,在現代這些方法也是人們野外生存所必備的。

      思考:(1)鉆木取火為什么要兩根木頭相互摩擦?

      (2)鉆木取火點燃的是什么?鉆石能取火嗎?

      (3)為什么有了棉花絮后才能成功地擊石取火?

      (4)黃帝命人鉆木取火為什么無法取得成功?

      2.閱讀P.89圖4-2的實驗,你能解釋手帕“燒不壞”的原因嗎?

      3.煤炭、蠟燭常用什么方式點燃?為什么點燃方式不同呢?

      4.閱讀P.93.最后一段回答下列問題:火警電話: ;如果你遭遇火災時,你應該采取怎樣的方法來自救并為他救贏得寶貴時間?

      5.燃燒正旺的煤爐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燃燒的蠟燭用扇子一扇就滅。這是為什么?

      三、總結與反思

      學完本節,我的收獲、啟示或發現有哪些?

      四、達標檢測

      解釋下列實驗(如圖所示,白磷的`著火點為40℃,紅磷的著火點為240℃)

      實驗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五、課后訓練

      1關于燃燒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燃燒一定要點燃 B.燃燒是發光、發熱、冒煙的現象

      C.凡有發光、發熱現象的變化都叫燃燒 D.燃燒一定是化學變化

      2.圖書檔案室或存放精密儀器的工作室失火,應選擇的滅火器為 ( )

      A.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 B.干粉滅火器 C.泡沫滅火器 D.水

      3.小剛和小強用圖甲和圖乙所示實驗來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經查閱資料知:

      白磷著火點為40℃,紅磷 著火點為240℃,它們在空氣中燃燒都生成有毒的白煙——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剛用圖甲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是

      (2)小強用圖乙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得到以下實驗事實:①不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②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③不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④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燃燒。 該實驗中,能證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觸空氣才能燃燒的實驗事實是(填序號,下同) ;能證明可燃物必須達到一定溫度(著火點)才能燃燒的實驗事實是 。

      (3)“化學實驗的綠色化”要求實驗室的“三廢”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處理。圖甲與圖乙所示實驗相比, (填甲或乙)更體現了化學實驗的綠色化追求。

      六、教學后記

    初中化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溶液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

      (2)初步學會溶質的質量分數與化學方程式的綜合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2)能找準各量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發展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2)培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意識。

      教學重點:

      溶質的質量分數與化學方程式的綜合計算。

      教學難點:

      溶質的質量分數與化學方程式的綜合計算。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歸納、聯系生活

      教學手段:

      教材、教案、多媒體設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上堂課我們學習了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知道

      溶質的質量分數=,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溶質質量分數的相關計算。

      [新授]

      [課件展示]

      例題1:在農業生產中,常需要用質量分數為16%的氯化鈉溶液來選種。現要配制150Kg這種溶液,需要氯化鈉和水的質量各是多少?

      (分析見課本43頁)

      [學生練習]

      練習一:配制50g質量分數為5%的氯化鈉溶液,需要氯化鈉多少克?水多少克?

      練習二:配制100 ml質量分數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密度為1.1 g/cm3)需要氫氧化鈉和水的質量各多少?

      練習三:將15克食鹽放入135克水中完全溶解后

      (1)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10% )。 .

      (2)把此溶液分為三等份,每份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分別為( 10% ) 、( 10% )、( 10% )。

      (3)在1份溶液中加入5克氯化鈉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18.2% )。

      (4)在另一份溶液中加入10克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8% )。

      (5)將第三份溶液加熱蒸發掉10克水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 12.5% )。

      例題2:化學實驗室現有98%的濃硫酸,但在實驗中常需要用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g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稀釋為質量分數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分析見課本44頁)

      [分析] 理解溶液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

      [學生練習]

      練習四:某工廠化驗室配制5000 g20%的鹽酸,需要38%的鹽酸和水各多少克?

      例題3:100g某硫酸溶液恰好與13g鋅完全反應。這種硫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分析]解本題關鍵是利用化學方程式先求出溶質硫酸的質量,然后再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答案]解:設這種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質量為x。

      答:這種硫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9.6%。

      [學生練習]

      練習五:100g 9.8%硫酸跟多少克鋅反應?同時生成多少克氫氣?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溶質質量分數與化學方程式的綜合計算。你掌握了嗎?

      [布置作業]

      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的內容。

      [板書設計]

      課題3 溶質的質量分數(第二課時)

      溶質質量分數的綜合計算

      一、溶質的質量分數=,二、有關溶液稀釋問題的計算(溶液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

      三、質量分數與化學方程式的綜合計算

      [課后反思]

      在講解例題時,要讓學生自己講述等式關系,來加強學生的理解。教師講解時可聯系我們日常生活中溶液的配制,使抽象知識和實際體驗相結合,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

      以上就是根據福建招考要求為大家分享初中化學教案,希望大家仔細閱讀,提高我們的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初中化學教案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溶解的現象,知道溶液、溶劑和溶質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中的廣泛用途。

      (二)過程與方法

      練習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以及簡單實驗的設計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討論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過程,體會物質在溶解時的擴散時一個自發的過程,了解水是一種溶解能力很強的溶劑,能溶解很多物質,切這個過程絕大多數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學,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在小組討論與探究實驗中體會交流與合作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質、溶劑三者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從微觀角度理解溶解過程

      四、教學準備

      教學設備(投影儀,計算機)、蔗糖、氯化鈉、碘、高錳酸鉀、水、汽油、酒精、紅墨水、玻璃棒、藥匙、試管若干、膠頭滴

      五、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展示各小組課前準備的水,小組交換品嘗(提示學生感受在品嘗的過程中味道有無差異)。

      它們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各部分的味道是一樣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題1——溶液的形成,學了本課題后你的猜想與假設自然就有了答案。 各組分別派一位代表品嘗,并描述味道和過程中的感受。其他同學根據他們的描述猜猜他們喝的是什么。

      飲品的配制者揭曉答案,并根據配方及包裝上的標簽與其他同學一起分析飲品的成分。 由學生的生活經驗設置懸念,引入,學生親身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熱情

      新課講授

      學生實驗: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鈉,用玻璃棒攪拌。

      為什么物質會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對此你有何猜想?小組討論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識。

      [提問]我們各小組的液體,都是混合物大家思考一下:

      1.每種液體各部分一樣嗎?

      2.放置了這么長時間,你有沒有看到哪種液體析出沉淀?

      [小結]:這種混合物就是溶液。

      [提問]:如何從微觀上理解溶液的形成?

      [播放動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食鹽在水中的`溶解

      你所配制的蔗糖或食鹽溶液還能溶解其他物質嗎?

      [小結]: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現象,并填寫以下表格:

      現象

      形成

      什么

      學生積極尋找原因,進行猜想與假設。小組討論形成共識:是固體小顆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種混合物。

      學生分析、歸納兩種液體的特征。由兩種液體的形成過程及特征,初步推出溶液的概念。

      學生討論、總結可知: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勻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鈉以陰陽離子形式均勻地分散在水中

      學生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把蔗糖或食鹽等單獨放入已配好的液體中,也有把所有的固體物質—起放入水中。

      學生理解概念 讓學生自己動手配制是為溶液概念的形成建立豐富的感性材料。

      由宏觀向微觀過渡,從微觀角度認識溶液形成的實質,對溶液概念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和“另一種物質”能進行判斷,建立溶質、溶劑的概念。

      在生活中有時有這樣的現象,當油漬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時,你將怎么辦?我們做完下面的活動探究就能明白洗去油污的道理了。

      探究活動2(探究溶解的影響因素)藥品:碘、高錳酸鉀、水、汽油

      儀器:藥匙、試管若干、膠頭滴管

      [小結]: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現象不同。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想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洗衣粉、肥皂、汽油等物質來洗。

      學生分組實驗,思考實驗結論。

      小組討論并填課本27頁圖9-3的表格:

      學生討論歸納出影響溶解的因素:溶質、溶劑等 目的在于說明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種溶質在同一溶劑中的溶解性也不同。

      探究活動3酒精能否溶于水

      藥品:酒精、水、紅墨水

      儀器:試管一支、膠頭滴管。

      [提問]:請問溶質除了是固體、液體外還可以是什么狀態?舉例說明。

      [小結]:溶質可以為:固體、液體和氣體;液體與液體互溶時:多者為溶劑,少者為溶質,一般情況下水是溶劑。 學生在前一個實驗的基礎上,分組設計實驗驗證。記錄實驗現象,并填寫課本27頁圖9-4的表格:

      學生思考回答:還可以是氣體,如我們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質,水是溶劑。

      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能力;體現學生實驗二次利用的思想。讓學生了解溶質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

      表達交流

      讓學生交流與表達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以及溶液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學生各抒己見,介紹見過的溶液及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讓學生體會學習溶液的現實意義。

      課堂小結2分鐘

      1.溶液的概念: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組成:溶質:被溶解的物質。

      溶劑: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

      3.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

      4.液體和液體形成溶液時:量多的稱為溶劑,量少的稱為溶質。水是一種常見的溶劑。

      5.不同溶質在同種溶劑里的溶解情況不同, 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里的溶解情況也不同

    初中化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使用氫氣、天然氣(或沼氣)、石油液化氣、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懂得選擇對環境污染較小的燃料。

      2、認識新能源開發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酸雨危害的模擬實驗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通過對燃料的選用來培養學生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過討論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燃料對環境影響的學習來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體會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2、通過實驗和討論來培養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實踐的科學精神。

      【內容分析】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認識燃料完全燃燒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氫氣、天然氣(或沼氣)、石油液化氣、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懂得選擇對環境污染較小的燃料;認識新能源開發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中的活動與探究建議討論:在氫氣、甲烷(天然氣、沼氣)、、煤氣、石油液化氣、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認為最理想的燃料;調查當地燃料的來源和使用情況,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議。新課程標準提出可選情景素材有城市“環保汽車”的興起,“西氣東輸”工程等。確定選用人教版的九年級《化學》上冊中的第七單元課題3《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作情景素材,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學生在前兩個課題已學習了燃燒和滅火、燃料和熱量,本課題內容主要分兩大點,一是燃料燃燒對空氣的影響,二是使用和開發新的燃料及能源。學生在前兩個課題的基礎上主要通過探究煤燃料時產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車用燃料的燃燒時產生的尾氣的探究,歸納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對空氣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氫氣的燃燒反應、制取等內容,討論燃料的選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開發。結束時總結歸納本課題應該知道的知識是:1、一些燃料燃燒對環境有不良影響,應選擇使用不污染環境或對環境污染小的燃料;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氣是比較清潔的燃料。3、應使用和開發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潔燃料,綜合利用資源和開發新能源具有重要意義。

      【重點】

      了解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懂得選擇對環境污染較小的燃料。認識新能源開發重要性。

      【難點】

      燃料燃燒對空氣污染的原因,選用燃料的依據,新燃料及能源的優點。

      【媒體與器材】

      電腦、小燒杯,稀硫酸、植物葉子或果皮,金屬粒或條(如鐵、鋁等),小石頭粒

      【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學生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引導探究

      探究煤的燃燒形成的酸雨。

      從煤的成份推出燃燒產物,從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酸推測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引導復習煤的知識引入酸雨的形成。

      實驗探究

      分組進行有關酸雨的探究實驗,并開展討論P140的“討論”。

      指導實驗,組織討論。引導學生總結發言。

      探究酸雨的危害。

      引導探究

      從汽車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燒產物,分析尾氣中污染物。

      引導復習石油的知識引入燃燒產物的探究。

      探究汽車用燃料的燃燒。

      總結

      歸納總結化石燃料燃燒造成對空氣污染的原因。

      引導從燃燒的反應總結歸納。

      了解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引導探究

      從酒的`釀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從燃燒的反應推出其優點。

      引導從酒精的制備、性質來探究酒精。

      探究乙醇。

      引導探究

      說出應用的例子及優點。

      引導從乙醇燃燒的優點探究其使用。

      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況。

      引導探究

      回憶氫氣的性質推出氫氣是最清潔的燃料。從制備考慮其應用前景。

      引導從氫氣的性質制備來探究。

      探究氫氣。

      討論

      從掌握的知識分組討論P143的“討論”

      組織開展討論。引導學生總結發言。

      確定選擇使用的燃料。

      引導探究

      從掌握的知識描述知道的新能源。

      引導描述新能源。

      認識開發新能源的重要性。

    初中化學教案9

      一、課題分析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定律,新課標中要求達到“理解”的層次,本課題教學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總結出質量守恒定律,并指導學生分析理解“質量守恒規律”的根本原因,讓學生體會科學知識探究的方法。通過學生參與“質量守恒定律”的整個實驗探究過程,使學生從被動的聽課者成為主動參與各項學習的探究者。并學會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和品質。本節課的學習是學生學習化學方程式的理論準備。同時為全部初中化學的學習,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

      2、能用微粒觀點說明質量守恒的本質原因

      3、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常見的化學反應中質量關系

      4、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動手實驗,使學生能用實驗定量研究化學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和實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學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驗證,使學生會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

      2、通過實驗、匯報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能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樂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培養學生“物質是永恒存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重點,難點

      1、重點:質量守恒定律的形成過程以及它的含義和應用

      2、難點:質量守恒定律的形成過程以及微觀含義的理解

      四、教學策略分析

      本節課主要采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實現以觀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導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解釋反思—交流應用”的程序來探究。整個設計不僅注重了科學知識的獲取,更注重了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以實驗探究為主,多次采用討論交流的方式,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讓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本節課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主動參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使每位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課堂中,體驗化學的再發現過程,學習化學家發現真理的途徑和方法,真正做到

      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設計思路

      六、教學準備

      1、白磷燃燒前后物質質量的測定的視頻,用flash動畫模擬水電解的微觀過程的課件和質量守恒定律的發展簡史的錄音。

      2、學生實驗用品:鐵釘、硫酸銅溶液、碳酸鈉粉末、稀鹽酸、鎂、氫氧化鈉溶液、酒精燈、坩堝鉗、燒杯、試管、托盤天平等。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引入

      思考: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如何變化?

      演示實驗: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

      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

      根據實驗結論推導質量守恒定律

      學生觀察實驗

      討論

      通過幾組實驗讓學生了解化學變化都是遵守質量守恒的。

      板書:

      一、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質量守恒定律。

      強調①“參加”反應的物質總質量等于反應生成的物質總質量

      ②氣體的質量不能忽略

      ③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化學變化”

      探究化學反應前后質量的.變化,討論并解釋化學反應后質量變化的原因。

      通過不同的事例讓學生注意質量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注意事項。

      二、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意義

      通過觀察電解水的微觀示意圖了解化學變化的微觀實質。

      思考并討論:根據微觀示意圖分析化學反應前后為何質量不變。

      得出結論: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不變

      觀察整個過程并推導質量守恒的原因

      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設計了許多化學實驗探究活動,由于學生們的參與,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在獲得化學知識的同時,受到了科學方法的訓練,體驗了探究的樂趣,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發展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這節課采用電腦動畫模擬出在化學變化中,原來的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這一過程,使得學生看到整個過程中原子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原子種類也沒有改變,十分直觀地引出質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通過這樣的教學,增強了本節課的色彩,教學效果明顯。

    初中化學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影響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的含義。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線。

      (3)掌握固體、氣體的溶解度變化規律。

      二、教學重點:

      溶解度概念;畫溶解度曲線圖。

      三、教學難點:

      通過溶解度曲線圖分析問題。

      四、教學用品

      儀器:燒杯、玻璃棒、酒精燈、石棉網

      用品:可樂、雪碧[來

      媒體:投影

      五、教學方法:

      嘗試教學法

      六、教學過程:

      1、[復習引入]

      [問題1]: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舉例說明。

      [問題2]:那么,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教師總結]:物質溶解能力不僅與溶質有關,也與溶劑性質有關。通常我們將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討論]:如何比較蔗糖、食鹽的溶解性大小?

      分組討論5分鐘左右,拿出實驗方案。

      (說明:放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并鼓勵他們暢所欲言,相互糾錯與補充,教師再給予適時的提示與總結。學生或許會憑感性拿出較完整的實驗方案,意識到要比較蔗糖、食鹽溶解性大小,即比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蔗糖、食鹽的多少。但此時大多數學生對水溫相同,溶液達到飽和狀態這兩個前提條件認識不深刻,教師可引導進入下一次嘗試活動。)

      [問題]:

      (1)為什么要求水溫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分別溶解蔗糖、食鹽,行不行?

      (2)為什么要求水的體積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別溶解,行不行?

      (3)為什么要達到飽和狀態?100克水能溶解1克蔗糖,也能溶解1克食鹽,能否說明蔗糖、食鹽的溶解性相同?學生對上述問題展開積極討論并發言,更深入的理解三個前提條件。

      (說明:一系列討論題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在熱烈的討論和積極思考中,“定溫,溶劑量一定,達到飽和狀態”這三個比較物質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條件,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強行灌輸效果好得多。)

      [結論]:室溫時,蔗糖比食鹽更易溶于水。

      [講述]:若把溶劑的量規定為100克,則某溫度下100克溶劑中最多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叫做這種溶質在這個溫度下的溶解度。

      [投影]:溶解度四要素。

      3、[練習]:

      ①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a)40℃時,11克硝酸銨溶解在水中達到飽和,所以40℃時硝酸銨的溶解度是11g/100g水。

      b)20℃時,20克氯化鈉可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20g/100g水。

      c)硝酸鉀的溶解度是31 。6g/100g水。

      d)t℃時,把10克某物質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飽和溶液,t ℃時,這種物質的'溶解度就是10。

      ②書p77說說下表中各物質在20℃時的溶解度所表示的意義?

      (說明:強調“溫度、達到飽和時,最多”,進一步熟悉溶解度概念。進一步鞏固溶解度概念。)

      [講述]可見在相同溫度時,各物質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4、[投影]:根據溶解度判斷物質溶解性。

      5、[練習]:

      ①課本P70練習

      ②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這句話是否正確。

      [小結]:溶解是絕對的,不溶解是相對的。

      5、[投影]:溶解度曲線的繪制。

      6、[練習]:溶解度曲線的運用。

      根據溶解度曲線

      ①查找某溫度時,某種物質的溶解度;

      ②判斷某溫度時,幾種物質溶解度的大小關系;

      ③尋找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一般規律。

      7、[討論]:影響氣體物質溶解度的因素。

      8、[學生小結]:氣體物質溶解度的變化規律。

      9、[練習]:

    初中化學教案11

      第二冊第一節分子

      課題:第一節分子、

      教學目標:

      1、了解分子的性質,掌握分子的概念;

      2、運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

      教學重點:分子的概念和性質、

      教學難點:分子運動的想象、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引入新課:

      通過緒言和第一章學習,我們知道了物質的性質分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本節將進入對物質組成結構的研究、在

      初中物理中,我們知道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

      基本性質

      講授新課:

      一、分子、

      實驗1 :品紅的擴散、

      實驗2 :氨分子的擴散、

      觀察現象,解釋原因、

      實驗3 :酒精和水的混合、

      觀察: V酒精+ V水1 V酒精與水混合、解釋原因、

      討論:通過以上實驗說明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質

      閱讀P27 1--- 3段、

      小結:分子的.基本性質:

      1、分子很小,質量也非常小;

      2、分子不停地運動;

      3、分子間有一定間隔、

      討論:舉出生活中幾個事例,說明分子在不斷地運動,分子間有間隔、

      教材P292、

      提問:通過對分子的學習,我們應更進一步理解什么是分子

      討論:分子的概念、 (閱讀P26第4段和第5段)、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

      討論:分子是否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舉例說明、

      二、混合物與純凈物、

      演示實驗2 – 2 、鐵粉與硫粉混合、用磁鐵在混合物上方移動、

      觀察現象:磁鐵可吸引混合物中的鐵、

      討論:以上實驗說明什么問題,什么是混合物

      (分子1 )

      1、混合物: P28 、

      舉例說明哪是些物質是混合物、

      什么是純凈物舉例說明、

      2、純凈物、

      三、用分子的知識解釋:

      討論:用分子的知識解釋混合物與純凈物、閱讀P28第5段、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1、混合物與純凈物:

      都限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

      混合物:由不同分子構成的

      純凈物:由同種分子構成的

      2、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

      化學變化:分子本身發生了變化、

      四、鞏固練習:

      1、簡答下列各題:

      (1)、根據分子的性質解釋,

      a)、氣體易被壓縮,固體不易被壓縮、

      b)、水在夏天比冬天蒸發的快、

      2、選擇題:

      (1)、下列物質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二氧化錳; (B)、氯酸鉀; (C)、氧化鎂; (D)、液氧、

      (2)、下列物質屬于混合物的是( )、

      (A)、鐵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的生成物;

      (B)、氯酸鉀,二氧化錳混合后加熱制取氧氣的剩系物;

      (C)、硫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的產物;

      (D)、石蠟燃燒后的生成物、

      教學后記:

      本節概念很抽象,需多次打比方,并加強與生活實際的練習、

    初中化學教案12

      一、本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酸和堿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2.了解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3.了解pH的變化范圍與溶液酸堿度的關系。

      4.會用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度,了解溶液的酸堿度在實際中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酸與堿的反應認識中和反應的特征,通過生活實例了解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廣泛應用。

      2、通過測定酸和堿溶液的pH,認識到了解溶液的pH有重要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應用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價值。

      2、通過pH的測定,讓學生認識到了解溶液的酸堿度在生活中有重要意義。

      3、通過本課題的探究實驗,讓學生體會學習化學的過程,形成化學學習的持久興趣。

      二、本節教材分析

      酸和堿之間能發生中和反應,而且,中和反應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所以,教材沒有簡單將它作為酸或堿的性質來介紹,而是專門編成一個課題來說明。

      本課題從實驗入手來介紹中和反應。為了說明中和反應的產物,簡單介紹了鹽的概念。關于中和反應的應用,教材從酸堿性的角度說明了它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堿度──pH及其應用。

      本課題內容與實際生活和生產有密切的聯系,教材安排了2個活動與探究,目的是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增強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

      三、教學設計思路

      元素化合物課要以實驗為基礎,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操作實驗、分析實驗和設計實驗來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發現和發展的過程,初步學會化學思維方法。本課題的教學設計精心改進課本上的一些實驗,讓實驗的設計與組合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化學事實,揭示反應規律。通過實驗設置情景,使實驗內容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動他們的思維欲望。設計與實驗同步的問題組,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有效地訓練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本課題的設計面向社會,緊密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聯系環境保護。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用化學的視角發現、解釋和解決自己身邊發生的一些與化學有關的實際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和培育學生品德。

      四、分課時的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中和反應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目標:

      1.知道酸和堿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2.了解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酸和堿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教學難點:中和反應原理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演示實驗:用少量氫氧化鈉溶液和稀硫酸反應,觀察現象,并觸摸試管。(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反應產生的熱量觸摸試管不明顯,故改為用氫氧化鈉溶液和稀硫酸反應)

      【提出問題】滴入試管中的氫氧化鈉和硫酸有沒有發生反應。

      【學生討論】可能有以下情況:

      1、無反應,因為無現象。

      2、已經反應,試管發熱。(物質溶解也可以放熱,不一定反應)。

      【引發探究】試管發熱證明反應發生,這一證據不太充分,有無更好的辦法證明確實已發生反應。

      【設計實驗】氫氧化鈉是堿、硫酸是酸,可用酸堿指示劑變色來指示反應是否完成。

      【實驗探究】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酚酞試液,再滴硫酸,直到變為無色為止。繼續演示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的反應。并寫出反應方程式。

      【學生討論】上述幾個反應有什么共同特點?

      【師生歸納】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學生討論】討論下列生活中利用中和反應的實例,歸納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1)一塊稻田土壤酸性太強,不利于水稻生長,怎樣降低土壤的酸性?

      (2)硫酸廠的污水中含有硫酸雜質,可以用熟石灰進行中和處理,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有些胃藥中含有氫氧化鋁,它在人的胃內起什么作用?試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被蚊蟲叮咬后,叮咬處很快腫成大包,這是因為蚊蟲能在人的皮膚內分泌出蟻酸,從而使皮膚腫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消除腫痛?

      【師生歸納】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1、改變土壤的酸堿性

      2、處理工廠廢水

      3、用于醫藥

      【板書設計】課題2 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

      一、中和反應: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H2SO4+2NaOH═Na2SO4+2H2O

      HCl+ NaOH═NaCl+H2O

      二、中和反應的應用:

      1、改變土壤的酸堿性

      2、處理工廠廢水 :H2SO4+Ca (OH)2═CaSO4+2H2O

      3、用于醫藥:2HCl+Mg(OH)2═MgCl2+2H2O

      3HCl+Al(OH)3═AlCl3+3H2O

      【課堂練習】

      1、⑴用鹽酸可以將鋁壺內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原理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但所用鹽酸不能過量,否則,鋁壺將被腐蝕,其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⑵胃酸過多(主要是鹽酸)的病人常常服用含氫氧化鋁[Al(OH)3]的藥物,其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可改服用NaOH溶液嗎? (填“可以”或“不可以”)

      ⑶用熟石灰、粘土和河砂混合制“三合土”的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2、在一張潔白干燥的濾紙上,依次噴灑A、B、C三種無色液體,當噴灑A時,濾紙上無明顯變化;再噴灑B時,濾紙上出現一只紅色小貓;最后噴灑C時,小貓逐漸消失。回答下列問題:

      濾紙上的小貓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畫的。

      第二課時 溶液酸堿度的表示法——pH

      教學目標:

      會用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度,了解溶液的酸堿度在實際中的意義。

      教學重點:pH和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教學難點:pH和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上課始把幾束頭發分別放入不pH溶液的燒杯中)

      【創設情景】用試管取少量較濃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較稀的氫氧化鈉溶液,分別滴入酚酞溶液,都顯紅色。

      【提出問題】利用酸堿指示劑,只能試驗溶液是酸性還是堿性,但不能試驗溶液酸堿性的強弱程度。在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中,有時僅知道溶液是酸性還是堿性是不夠的,經常還需要知道溶液的酸堿性強弱程度,即溶液的酸堿度,哪么怎樣表示和測定溶液的酸堿度呢?溶液的酸堿度常用pH來表示,pH的范圍通常在0—14之間: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它與溶液的酸堿度是什么關系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進行探究。

      【實驗探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試紙,將被測液滴到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即可得出被測液的pH。

      酸 pH 酸 pH 堿 pH 鹽和水 pH

      較稀

      硫酸 較稀

      鹽酸 較稀氫氧化鈉 水

      較濃

      硫酸 較濃

      鹽酸 較濃氫氧化鈉 氯化鈉溶液

      (注:較稀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mL的水中滴一滴較濃溶液配制而成,現象區分明顯。)

      【提出問題】根據實驗結果討論溶液的酸堿度與pH的關系?

      【學生討論】1、酸的pH小于7,酸的濃度越大,酸性越強,pH越小

      2、堿的pH大于7,堿的濃度越大,堿性越強,pH越大

      3、中性溶液的pH=7,鹽和水的pH=7

      【師生歸納】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強,pH越小

      堿性溶液的pH>7 堿性越強,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實驗探究】測定生活中一些物質的pH,并填寫表格。

      【學處閱讀】了解溶液酸堿度的重要意義

      【學生活動】觀察溶液酸堿度對頭發的影響。

      【板書設計】一、酸堿度:溶液酸堿性的強弱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強,pH越小

      堿性溶液的pH>7 堿性越強,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二、了解溶液酸堿度的意義

      【課堂練習】

      1、棉花、小麥、玉米等農作物適宜生長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而大豆不論在弱堿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均適宜生長。現測得某塊田地的pH約為7.5,此地適宜種植( )

      A、小麥 B、棉花 C、大豆 D、玉米

      2、下表為家庭中一些常見物質的PH:

      物質 食醋 牙膏 食鹽水 肥皂水 火堿溶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螞蟻等昆蟲叮咬人時,會向人體注入一種叫蟻酸(具有酸的性質)的物質,使皮膚紅腫、癢痛。要消除這種癥狀,可在叮咬處涂抹一些家庭中的常見物。它是下列中的( )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鹽水 C、火堿溶液 D、食醋

      3、下表為一些食物PH,對于胃酸過多的病人,空腹時最適宜使用的食物是( )

      食物 蘋果 葡萄 玉米 牛奶

      pH 2.9~3.3 3.5~4.5 6.8~8.0 6.3~6.6

      A、蘋果 B、葡萄 C、玉米 D、牛奶

      4、土壤的酸堿度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某地區土壤顯微酸性,參照下表,從土壤酸堿性考慮,在該地區不適宜種植的作物是( )

      作物 茶 油菜 西瓜 甘草

      最適宜的pH范圍 4.5~5.5 5.8~6.7 6.0~7.0 7.2~8.5

      A.西瓜 B.茶 C.油菜 D.甘草

      5、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漸滴入稀鹽酸至過量,下面敘述正確的是( )

      A、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PH逐漸增大

      B、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pH逐漸減小

      C、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PH逐漸減小

      D、溶液顏色不變,PH逐漸增大

      6、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

      A.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溶液 B.使石蕊試液變紅的溶液

      C.不能使酚酞試液變色的溶液 D.pH等于7的溶液

      7、對酸堿指示劑與pH試紙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都可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B.都可檢驗溶液的酸堿度

      C.兩者只能檢驗酸堿溶液 D.測試的意義相同,但測試方法不同

      8.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pH為零的溶液既不顯酸性又不顯堿性

      B.打開盛濃硫酸的試劑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霧

      C.金屬氧化物能與酸發生中和反應

      D.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9、現有50 mLpH=8的溶液,若想使pH變為3,應加入下列哪種溶液( )

      A.pH=0的溶液 B.pH=7的溶液 C.pH=14的溶液 D.pH=5的溶液

    初中化學教案13

      [ 學習目標 ]

      知識技能目標

      1、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

      2 、掌握有關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和計算。

      過程方法目標

      1、通過對溶液的“濃”和“稀”具體分析,提出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溶質質量分數,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奠定基礎。

      2、討論影響溶質質量分數大小的因素,加深對溶質質量分數概念的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閱讀和練習,對有關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能做到步驟完整、字跡工整有邏輯性。知道化學計算格式美。

      教學重點

      有關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溶液組成的含義。

      [ 學習過程 ]

      一、 溶液的組成與 “濃溶液”和“稀溶液”的關系

      (閱讀)課本143頁第一,二段。

      (討論)怎樣判斷兩杯糖水的濃度大小。

      (小結)。

      (觀察)兩杯不同濃度硫酸銅溶液。

      (討論)怎樣判斷兩杯硫酸銅溶液濃度的大小。 .

      (小結)。

      (討論)決定溶液濃或稀的因素是什么呢

      (小結)

      (觀察)將一杯硫酸銅溶液分成三等份,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銅固體。

      (討論)(1)、每一份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否改變

      (2)、將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其溶質、溶劑、溶液的是否改變

      (3)、將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銅固體,其溶質、溶劑、溶液的是否改變

      (4)、原溶液減少溶質,其溶質、溶劑、溶液的是否改變

      (5)、原溶液蒸發溶劑,其溶質、溶劑、溶液的是否改變

      (小結):

      溶質質量

      溶劑質量

      溶液質量

      溶液的組成

      每一份

      加水

      蒸發水

      加入溶質

      減少溶質

      二、 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溶質的質量分數

      1、溶質的質量分數

      (提問)什么叫溶質的質量分數

      。

      (提問)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數學表達式如何

      。

      (提問)怎樣理解

      質量:。

      溶質的質量分數:。

      (提問)某硝酸鉀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20%,解釋其含義

      。

      2、有關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

      (討論):下表中的數據:

      硝酸鉀溶液

      水

      KNO3固體

      溶質的質量分數

      100克

      96克

      200克

      10克

      150克

      16%

      100克

      25克

      (小結)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的關鍵是

      (閱讀)課本例題1和例題3以及解題格式。

      (討論)找出溶質、溶劑,溶液的質量。

      (練習)蒸干20克食鹽溶液得到1.5克氯化鈉。計算原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三、 當堂訓練

      1 、將10克蔗糖溶于90克蒸餾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A小于10%

      B等于10%

      C大于10%

      D無法判斷

      2 、從200毫升20%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取出10毫升。取出溶液的質量分數為()

      A . 0.2% B . 2%

      C . 10% D . 20%

      3 、將6克食鹽溶于94克水中,多少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

      答:。

      1)若將溶液分為二等份,每一份的溶質質量分數呢

      答:。

      2)取一份,向其中加入10克水,求溶質的質量分數

      答:。

      3)向一份中加入2克食鹽,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答:。

      四、 反思評價:

      1、我能理解溶質質量分數的概念嗎

      2、我能說出溶質質量分數計算的關鍵嗎

      3、我掌握溶質質量分數計算的格式嗎

    初中化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⒈了解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

      ⒉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并利用設計的裝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實驗室中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4.培養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的反應原理、裝置及收集方法。

      教學難點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裝置的選擇

      課型:新授課(學生實驗探究活動課)

      教法:

      對比法、分組實驗法、實驗探究法。

      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用品

      實驗室制CO2所需儀器一套、碳酸鈉、大理石、濃HCl 、稀HCl 、稀H 2 SO 4

      教學過程

      回憶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化學反應原理及實驗裝置。

      引入新課實驗室如何制取CO2?

      一、學生交流“活動與探究報告冊”上的`參考信息

      二、學生進行活動與探究

      〔板書〕

      1.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藥品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后討論

      總結:

      〔板書〕

      (1)理想藥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鹽酸

      (2)化學反應原理:

      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

      討論:補充實驗:

      大理石與稀硫酸反應

      小結:

      大理石與稀硫酸反應可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aCO3 + H2SO4=CaSO4 + H2O + CO2 ↑

      其中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大理石與硫酸的接觸,反應慢慢停止了,故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來制取二氧化碳氣體。

      〔板書〕 2.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要求學生從給定的儀器(見書上111頁)中選擇適當儀器,設計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裝置。(也可用其它儀器)

      討論:根據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確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應采用的最佳裝置(見書上111頁、圖6-10)

      〔板書〕

      (1)氣體發生裝置

      固~液反應,不需加熱制取氣體

      展示實驗裝置

      討論:

      ⑴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長頸漏斗?

      ⑵錐形瓶能否用別的儀器代替?

      小結:

      ⑴不能用普通漏斗代替長頸漏斗。因為普通漏斗頸太短,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會從漏斗處逸出。用長頸漏斗時,下端管口必須在液面以下才能起到密封的作用。

      ⑵錐形瓶可以用大試管、廣口瓶、平底燒瓶等玻璃儀器代替(展示實驗裝置)

      提問:實驗室里如何收集CO2氣體?能否采用排水法收集?為什么?

      〔板書〕

      (2)氣體收集方法

      用向上排空氣法(CO2密度比空氣大)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2能溶于水,且與水反應)

      〔板書〕三、制取二氧化碳

      學生實驗:制取并驗證二氧化碳氣體

      總結:

      〔板書〕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驟

      提問:如何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滿?

      〔板書〕

      2.驗滿方法──將燃著的木條或火柴放在集氣瓶口,火焰熄滅,證明已滿

      提問:怎樣證明生成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板書〕

      3.檢驗方法──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該氣體為二氧化碳

      四、比較與歸納

      比較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歸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見書上110頁、活動與探究報告冊

      本節課小結:二氧化碳實驗室制法

      課堂練習P 112第1 、 5題

      家庭作業(1)P 112第2 、 3 、 4題

      (2)寫出探究活動報告

    初中化學教案15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離子反應》是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內容,本節課著重介紹“酸、堿、鹽在水中的電離”。這在中學階段基礎理論知識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分類,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后面《氧化還原反應》內容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習了解電離,電解質的概念;能用電離方程式表達常見、典型的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并從電離理論的角度認識酸、堿、鹽;通過酸、堿、鹽的本質探究,感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更深的層面研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意義,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電解質的判斷、電離及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二、說學情

      對于高一年級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對化學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但程度參差不齊,差別較大,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雖然處于抽象思維階段,但本節概念比較抽象,應適當增加實驗和電腦動畫以使微觀離子的活動變得直觀。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指導發現法、微觀演示法。

      四、說學法

      根據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為分組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將學生分組,進行小組探究。探究活動為:讓每組學生根據所提供的物質(銅片、石墨、氯化鈉固體、氯化鈉溶液、無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餾水、自來水、硫酸溶液)進行思考并動手操作,怎樣才能使燈泡亮起來?通過小組內統一分工、互相協作,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探究、學會組內交流評價,參與評價。

      探究結束之后,各組推薦一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把本組的做法邊用實物投影展示,邊進行介紹。動員全班同學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對每小組展示的成果進行綜合評價,找出本組的優缺點,確定最佳小組,并說出最佳的理由。通過此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導學生利用上節課所學的分類方法,對導電材料進行分類。然后引導學生從純凈物和混和物、單質與化合物等分類標準對能導電的物質進行分類,從而引出電解質概念。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分類的標準,學會分類。

      之后,讓每組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理解電解質的定義,把自己的理解與其它組員交流,

      組內形成統一意見,舉手發言。我引導學生總結,并對學生的說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學生交流。同時為了加深對電解質定義的理解,讓學生說出開始呈現的物質哪些是電解質。結合學生回答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學生開展評價,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電解質概念。(電解質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酸、堿、鹽等。)

      提出梯度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課本相關內容。問題1:氯化鈉是電解質,為什么氯化鈉固體不導電,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呢?利用flash課件展示氯化鈉固體不導電,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本質。從而引出電離的概念,像NaCl這樣溶解于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能夠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稱為電離。同時強調電離的條件有2個:溶于水或受熱熔化,酸、堿、鹽在溶解于水或受熱熔化時都能發生電離。)

      問題2:如何來表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生成了自由移動的離子呢?從而引出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后開展組內討論,提出預設。讓學生走上講臺試著書寫電離方程式,教師對學生書寫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學生閱讀課本,學習電離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和注意點(寫電離方程式,要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和電荷守恒定律)。通過自主學習、不斷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化學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分析鹽酸、硫酸、硝酸的電離的特點,推導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寫出NaOH、KOH、Ba(OH)2的電離方程式。

      NaOH=Na++OH-

      KOH=K++OH-

      Ba(OH)2=Ba2++2OH-

      學生通過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堿的概念。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著進行探究學習,請學生寫出Na2SO4、KNO3、NH4Cl的電離方程式。

      Na2SO4=2Na++SO42-

      KNO3=K++NO3-

      NH4Cl=NH4++Cl-

      引導學生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鹽的定義,即,電離時能生成金屬陽離子(包括NH4+)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

      (三)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發言,自主概括本節課內容(電解質、電離的概念,需要掌握電離方程式的書寫,知道酸、堿、鹽的定義)。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并調整教學策略。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1-4題

      2.書寫下列物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

      (1)硫酸鈉溶液(2)氯化鐵溶液(3)硫酸鋁溶液(4)氫氧化鋇溶液

      六、說板書設計

      一、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

      1.電解質:水溶液、熔融狀態

      2.電解質的電離

      酸: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堿: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堿。

      鹽:電離時能生成金屬陽離子(包括NH4+)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鹽。

    【初中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教案02-21

    初中化學教案08-31

    初中化學教案范文02-01

    初中化學教案15篇09-02

    初中化學教案(精選20篇)02-24

    初中化學教案(15篇)12-07

    化學教案-初中化學 緒言課08-17

    初中化學教案通用15篇01-02

    初中化學教案合集15篇01-18

    初中化學教案(匯編15篇)01-1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中国一级特黄精品在线播放 | 五月婷婷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另类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高清在线 |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