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歷史上冊《帶著地圖定向越野》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帶著地圖定向越野》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歷史上冊《帶著地圖定向越野》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學會閱讀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以及地形剖面圖。
2.能利用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以及地形剖面圖分析區域地形、地勢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閱讀等高線地形圖。
教學難點:等高線地形圖的閱讀和使用。
三、教學流程
復習引入:閱讀地圖,要知道地圖的“語言”,你知道地圖有哪些基本要素?
新課教學:帶著地圖定向越野
提問:你認為越野需要看什么樣的地圖?
(一)學習閱讀地形圖
顯示: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
說出:地圖的類型名稱。
判別:教材最后的附錄:世界地形圖是屬于哪類地形圖?
1.海拔和相對高度
自主學習:什么叫做海拔?什么叫做相對高度?
顯示:“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圖
思考:(1)甲、乙兩地的海拔分別是多少?
(2)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是多少?
2.等高線地形圖原理
(1)自主學習:什么叫做等高線?
播放視頻:等高線地形圖原理
(用沙盤演示更好)
(2)活動:觀察圖1-32,確定各條等高線的海拔,計算兩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并把答案填在P17上。
指出:等高線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3)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線特征
1)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突出。
2)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突出。河流分布在山谷。
3)鞍部:兩組閉合曲線之間。
4)陡崖:等高線重疊成鋸齒狀。
(4)等高線的解讀──坡度的識別
顯示:等高線圖,判別:等高線疏密與坡度緩陡的關系。
(5)練習:釣魚等高線地形圖
判斷:哪里的坡度緩,哪里的'坡度陡?
(6)活動:觀察圖1-32,比較等高線的疏密程度,識別坡度的陡緩。并把答案填在P17上。
3.分層設色地形圖
(1)說明分層設色地形圖是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制而成的。
(2)指導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完成圖1-33下的活動,并把答案填在P17上。
(3)總結: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綠色表示平原;黃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線以上部分;濃淡不同的藍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帶。
(二)學習閱讀地形剖面圖
(1)顯示:中國地形剖面圖,觀察地形剖面圖所反映的地勢。
(2)舉例:怎樣制作地形剖面圖。
(3)實踐:完成P18圖1-34,(4)歸納:地形剖面圖直觀地反映了地表高低起伏和坡度緩急。
(三)確定越野路線
根據越野的目的,是探險?還是觀光?確定路線。并完成P18活動。
練習:下面的等高線地形圖是盆地還是山地?山谷還是山脊?
四、板書設計:
(一)學習閱讀地形圖
類型:等高線地形圖
分層設色地形圖
1.有關概念:
(1)海拔(絕對高度)
(2)相對高度
(3)等高線
(4)等高距
2.等高線越密,說明這里的坡度越陡(較近、探險)
等高線越疏,說明這里的坡度越緩(省力、安全)
(二)學習閱讀地形剖面圖
直觀地反映了地表高低起伏和坡度緩急。
(三)確定越野路線
輕松:路線──理由
探險:路線──理由
七年級歷史上冊《帶著地圖定向越野》教案2
一、課程標準
1-4-1 認識地圖三要素,知道地圖的基本種類,運用地圖獲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二、教材分析
《帶著地圖定向越野》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綜合探究一《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中的部分內容。教材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判讀,使用地圖,而且增加了繪制地形剖面圖的要求。內容形式多樣,激發興趣,也鍛煉了能力。重點是對等高線地形圖展開分析。讓學生學會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三、學情分析
通過《我的家在哪里》這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開始接觸地圖,對地圖有了粗略的、淺層次的了解。對于具體的等高線地形圖學生是第一次接觸,而且七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比較弱,將立體的山脈轉化為封閉曲線的等高線地形圖,學生比較難理解。但是他們好奇心強,只要創設適當的情景就能激發他們對知識的興趣和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努力創設可以激發求知欲的情景,引導學生從地圖上和材料中獲取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但是由于本部分內容比較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兼顧學生的接受力,不能過于簡單,讓學生覺得無趣,也不能拔得太高,讓學生喪失信心。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會閱讀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
2. 學會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坡度陡緩,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的海拔關系。
3. 能利用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以及地形剖面圖分析區域地形、地勢的特點。
4.學會從地圖上獲取所需信息,解決具體的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比較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的疏密程度,識別坡度的陡緩。
2.通過觀察分層設色地形圖,分析顏色深淺與海拔的對應關系。
3.通過繪制和閱讀地形剖面圖,概括剖面線地帶地面起伏的特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與人合作學習的精神。
五、教學重點
分析等高線地形圖。
六、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分析和使用。
七、教學方法
繪圖、講練結合法。
八、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 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爬山(出示:山脈模型)。 如何將這么笨重的模型變得簡單易攜帶呢?但是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區域。 | 思考。 | 通過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帶著這問題走進新課學習。 |
我畫我析合作探討 | 1.對絕大多數同學提出的導學案疑問部分給予解答。 2.出示視頻:等高線地形圖繪制的方法。 3.師生共同在黑板上繪制山脈模型的等高線地形圖。 4.問:在模型中找到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緩坡、陡坡,分析它們表現在等高線地圖中,各有什么特點?河流出現在哪?(出示各種地形及特點) 5.問:說說在現實的爬山中爬緩坡和陡坡的感受。從地形圖角度分析爬山問題(指導學生一定要從等高線疏密角度進行判斷)。 6.在地形圖上填上顏色及圖例。 7.教師在已有的地形圖上畫一直線,示范繪制地形剖面圖的.方法。 | 1.學生對課前預習部分進行相互交流,提出疑問點。 2.看視頻。 3.繪圖、提問。對師生繪制的等高線地形圖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出現的錯誤之處以及自己的疑惑)。 4.“玩”模型,談感受、讀圖、析圖完成課本P17第2.3兩個箭頭的題目。 5.對老師繪圖進行提問。完成課本練習。 6.獨立完成課本18頁第一題。小組合作分析地形剖面圖所反映的地勢以及確定越野路線。 | 通過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依靠集體解決問題。 通過視頻,學生對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學生自己動手繪制等高線地形圖,讓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停留的聽的過程中,調動了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自己動手,他們對本部分內容理解會加深。 通過模型教學,讓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讓學生更好理解。 通過講練結合,不僅能起到檢驗學生掌握的情況,同時也是對知識的鞏固。 |
當堂檢測 查漏補缺 | 教師個別批改。 | 自主完成、合作交流。 | 通過知識運用,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從地圖上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教師個別批改則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把握。 |
九、板書設計
【七年級歷史上冊《帶著地圖定向越野》教案】相關文章:
定向越野心得08-20
定向越野心得08-09
定向越野策劃書08-20
定向越野活動策劃書08-12
社團定向越野策劃書08-20
定向越野心得13篇08-09
定向越野社團新學期活動計劃08-20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8-23
自行車俱樂部團體定向越野策劃書08-20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