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時間:2024-02-19 09:01:38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篇(精品)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篇(精品)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材三下冊第6?7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培養估算意識,能正確估算一位數除三位數的商是幾位數,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能正確計算一位數除三位數(被除數的最高位可以商1)的筆算方法,運用除法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情感態度。

      通過觀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

      重點難點

      重點: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通過比較除數和被除數最高位的大小來判斷商是幾位數。

      敎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激發興趣。

      師:(出示情境圖)你從中知道哪些信息?怎樣求動車平均每時運行多少千米?

      二、探究算理,學習新知。

      1。估算商是幾位數。

      師:那么怎樣解決這#問題呢?如何列式呢?

      生:888÷6(生說算式師板書)

      師:888÷6=?你會算嗎?我們先估一估商是幾位數。

      生1:我認為商是三位數,因為被除數的最高位是8,比除數6大,夠商1,所以商是三位數。

      生2:商是三位數,因為600除以6等于100,所以888除以6的商一定大于100,因此,商肯定是三位數。

      一位數除三位數(被除數的最高位可以商1)的筆算方法888÷6=148(千米)

      先分整百,每份是100千米,商的百位上寫1,還剩200千米和十位的80合起來是280千米接著分。

      280千米接荇分,每份又得到40千米,第二次一共分了6×40=240千米,還剩40千米,和個位的8千米合起來是48千米,再接著分。

      48千米接著分,每份又分得了8千米,這次分完沒有剩余,所以在個位上商8,在豎式最下面寫0。

      答:動車平均每時運行148千米。

      三、課堂總結。

      1。估算一位數除三位數的商是幾位數的方法。

      看被除數最高位上的數夠不夠商1,夠商1。商的位數和被除數位數相同。

      2。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要注意:

      ①從百位算起;

      ②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每次除后的余數都要比除數小;

      ④當前一位有余數時要和下一位合起來一起除。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運用“四舍”的方法把除數看成整十數來試商.

      2.使學生初步掌握調商的方法.

      教學重點

      除數個位上的數用“四舍”法看作整十數來試商的兩位數除法.

      教學難點

      初步掌握調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筆算.

      找三個同學把上面的題寫在玻璃片上.

      (2)下面的括號里最大能填幾?(投影出示)

      20×( )<84 30×( )<160

      40×( )<310 50×( )<420

      60×( )<550 70×( )<628

      80×( )<380 90×( )<710

      (3)在下面□填上“>”或“<”.

      32×4□120 43×6□260

      54×8□430 72×7□480

      (4)說一說下面各數接近哪個整十數.

      24接近( ) 53接近( )

      82接近( ) 31接近( )

      訂正筆算的3個小題,同時請同學們回憶用整十數除試商的方法.(要讓學生充分地說)

      (二)學習新課

      1.教學例1.

      (1) 例1:69÷23=

      請同學們自己試做.(老師巡視指導)

      (學生試做本題不會有什么問題,但要使學生理解思考的過程,并且要敘述明白)

      (2)請同學講述:除數23接近20,把它看作20,3個20是60,接近69又小于69,所以商3,把3與23相乘,正好等于69,說明商3合適.

      (3)做一做:

      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后,進行訂正.如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然后小結 :當除數個位上的數是1,2,3,4時,在一般情況下,可以把除數的尾數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數來試商.試得的`商,要和除數相乘,如果余數比除數小,說明試得的商是合適的.

      2.教學例2.

      (1)出示例2: 430÷62=

      請同學根據計算法則和例1,試做本題,發現問題后,可以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訂正時可啟發同學說出發現與例1有什么不同,怎樣解決?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講解:

      把除數62看作60試商,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比62小,再看前三位,430里面有7個60,試商7,7與62相乘,積是434,積比被除數大,說明商7大了,改商6(這叫調商)用調整后的商6與62相乘,積是372,430減372,余數是58,余數比除數小,說明商6合適.(邊講解邊板書)

      (2)做一做:

      請同學獨立完成后訂正,教師強調:

      試商時,把除數看作整十數,相乘時,商要和題目中的除數相乘.如果試商的數與除數的乘積大于被除數,說明商大了,應該把商調小再試,直至余數小于除數為止

      (三)鞏固反饋

      1.下面各題,先說一說把除數看作幾十來試商,再算出來.(投影出示)

      2.不用豎式計算,很快說出下面各題商幾?(投影出示)

      3.列式計算.

      ①195除以32得多少?

      ②344是43的多少倍?

      (四)總結.

      在老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回顧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特別是應該怎樣試商、調商等內容.

      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說一說,還有什么問題,同學之間解釋不清的可以提出,大家共同討論.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能較為熟悉地掌握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會進行單位名稱的填寫。

      2、在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表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

      3、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在交流中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鞏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教學資源:

      投影儀、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做練習八第1題

      1、出示題目,齊讀要求,讓學生實際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計出課桌面的周長和面積嗎?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饋交流。

      二、做練習八第2題

      1、出示題目: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1)課桌長106()

      (2)一張郵票的面積是6()

      (3)一座塔高36()

      (4)一個房間地面的面積是14()

      2、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明確選擇長度單位還是面積單位,再作出判斷。

      三、做練習八第3題

      1、先讓學生獨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說一說周長、面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強調:要求長方形的周長、面積必須知道它的長和寬;要求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必須知道它的邊長。

      四、做練習八第4題

      1、出示題目,讓學生同桌討論:這題該怎樣計算?

      2、全班交流。

      3、提問:單位之間是怎樣換算的?

      五、做練習八第5題

      1、出示題目,讓學生仔細看圖和題目。

      2、讓學生判斷要求的是面積還是周長。

      3、學生獨立完成。

      4、交流時要求說說是怎樣想的。

      六、全課。

      作業:完成練習冊。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認知與技能: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掌握24時計時的方法及其與 普通計時法相互轉化的規律,學會推算經過時間;

      2、會運用24時計時法計算經過的時間。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操作,使學生掌握24時計時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養成按時作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兩種計時法互相改寫,計算經過的時間。

      教學難點:

      計算經過的時間。

      教具準備:

      鐘表、活動鐘面、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初步感知。

      1、師:同學們,知道他們是誰嗎?你喜歡他們嗎?(課件出示哆啦A夢小叮當及其伙伴的圖片)你知道嗎,大雄聽說中國是一個很美麗的地方,所以特別想來中國游玩。他呀就纏著小叮當帶他來中國玩。其實,小叮當也非常想來玩,但他擔心大雄那愛惹麻煩、沒時間觀念的毛病,所以他想先考考大雄。聰明的同學們你有沒有勇氣跟大雄一起來接受小叮當的考驗?

      生:敢。

      2、師:你能根據圖片及內容及鐘表的信息說出它所代表的`時刻嗎? (課件展示圖片)

      ① 小學生升國旗(鐘表時針指向8,分針指向12);

      生1:時間是8點;

      生2:時間應該是上午8點。(師板書)

      師:同學們,你同意哪一種說法?為什么?

      生:上午8點,因為如果只說8點的話,不明確,還會讓人誤解為晚上8點的。

      ② 小朋友吃午飯(時針指向12,分針指向12);

      生:中午12點。(師板書)

      ③小朋友晚上睡覺(時針指向8,分針指向12)。 生:晚上8點。(師板書) 師小結:像這種采用012時來計時,并且需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等時間詞的計時法,是人們在平常表示時間時所經常采用的,所以叫做普通計時法。 師:大雄終于如愿以償地和小叮當一起來到了中國。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1、師:聽,這是什么聲音?(多媒體播放CCTV-1新聞聯播的片頭背景音樂)

      生:中央新聞聯播的音樂。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環境,使學生認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能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標: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教學難點:對東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學過程:

      室外部分

      一、導入

      師:今天有許多老師來聽課,其中不少老師還是第一次來到我們緯二路小學呢!對我們學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當個小導游領著老師們參觀一下我們的'學校?時間的關系我們只參觀前院四周的情況,介紹時注意使用正確的方位詞。能當好小導游嗎?(能)下面就分小組請老師們去參觀吧!

      (學生分小組進入操場向參觀的老師們介紹校園)

      二、認識東、西、南、北

      1、認識東、西、南、北。

      學生集合匯報。

      師:同學們是怎樣向老師們介紹的?

      (學生用以前學過的前后左右來介紹校園的情況)

      師:為什么幾位同學有的說他的前面是教學樓?有的說他的前面是幼兒園樓呢?

      (兩位同學站的方向不一樣,所以他所面對的事物就不一樣。)

      師:看來用我們以前學過的前后左右來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辦呢?你還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嗎?

      (可以用東西南北來描述)

      師:你知道哪是東嗎?(太陽升起的方向就是東方)

      知道了東還能知道那個方向?(西方,東與西相對)

      剩下兩個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鞏固東西南北。

      師:看大家是不是認清了東西南北,咱們來做幾個小游戲。

      教師說方向,學生轉向那個方向。(速度適當加快,增加娛樂性,使學生在游戲中熟練辨別東西南北。)

      一學生說方向,其余學生指出相應的方向。

      用方位詞再來介紹一下我們的學校。

      3、知識擴展。

      師:在學校同學們都已經熟練地辨別出東西南北了,出了學校還分得出來嗎?老師要考考大家,東圖書店在我們學校的哪個方向?聚豐德呢?泉城廣場呢?

      師:你的家大約在學校的哪個方向?

      室內部分

      4、方向的.相對性。

      師:回到電教室,你調向了嗎?文化墻在操場的哪邊?辦公樓呢?教學樓呢?幼兒園樓呢?

      師:現在在多媒體教室里,我在同學們的哪邊?門呢?那幼兒園樓在我們的哪邊?哎?剛才有同學說幼兒園在操場的南邊,可現在幼兒園又在我們的北邊,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兒園在動,而是我們站的位置不一樣了。)

      師:看來我們再敘述方向時,要說明誰在誰的什么方向。

      三、認識地圖上的方向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我們學校的平面圖沒有完成,同學們能將“文化墻、教學樓、辦公樓、幼兒園樓”及它們的方向填在操場四周并把這張平面圖完成嗎?試試看!

      學生繪制,展臺前展示,介紹繪制情況。說說為什么這么畫。

      師:同樣的校園,有的同學把“東”畫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畫在了上面,如果不標出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別人還能清楚地看懂我們的示意圖嗎?怎么辦呢?

      (我們可以統一一個畫圖的標準)

      師:對了,根據地理知識,在地圖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的,(板書)為了使大家知道我們是按這個標準畫的就在圖的右上角畫一個向上的箭頭寫明“北”。

      師:請同學們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圖。

      展示。

      四、看圖辨方向

      1、游樂園。

      師:春天就要到了,我們該去春游了,我們一起去兒童樂園玩好嗎?(出示)

      師:介紹一下公園的情況。(如果沒用上方位詞可引導學生“用上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來介紹”)

      師:你怎么知道花壇的北邊是噴泉的?

      我們先去哪兒玩?(學生自主選擇進入并介紹情況)

      2、北京。

      師:去過北京嗎?老師有幾張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學生欣賞。

      師:這兒有一張廣場的照片,同學們能根據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圖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嗎?

      變換不同的位置讓學生說說四周的情況。

      五、小結

      今后我們再出去旅游就可以運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順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并能運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實驗——猜想——驗證”的教學學習方法,為今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動手實驗操作,大膽猜想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實驗——猜想——驗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等良好學習習慣,滲透事物間相互遷移類推的唯物主義觀念。

      教學重點:

      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彩紙

      教學過程:

      1、復習鋪墊,提出問題

      師:想一想,我們上節課學習了什么?師指名學生回答:面積單位

      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已知,每個小方格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運用數方格的方法數一數長方形的面積。

      指名學生回答。

      如果,一塊很大的長方形草地,用方格的辦法就會很麻煩,那我們怎么來求長方形草地的面積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

      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2、動手操作,猜想驗證

      操作1、擺一擺猜一猜

      請同學們拿出身邊已經準備好的邊長為1分米的小正方形,六人小組合作,擺出3個不同的長方形,然后利用數方格的

      方法數一數。

      說一說3個長方形的面積,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長不變,寬增加,長方形面積增加,寬不變,長增加,長方形面積增加,也就是,長方形面積和長、寬有關系。

      但是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寬有什么關系呢?下面我們看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為4分米,寬為3分米,面積為12平方分米,4x3=12,長方形面積=長x寬,這只是我們的猜想,請同學們利用手邊的小方格來驗證一下。

      操作2、擺一擺驗一驗

      學生利用小方格擺出三種不同的長方形并填寫下來

      長/dm寬/dm面積/dm2

      圖A

      圖B

      圖C

      師巡視學生操作情況并給與及時的幫助

      然后,出示一組學生的填寫表格,認真觀察,并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x寬

      再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成的正方形,這時長和寬都變成了邊長,也就是:正方形面積=邊長x邊長

      3、深化新知,拓展應用

      小紅的床長18分米,寬11分米,要鋪上與床同樣大小的席子,這塊席子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18x11=198(平方分米)

      答:這塊席子的面積是198平方分米。

      4、分層作業,鞏固提高

      1、教室空調的長為20分米,寬9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2、李阿姨想做一塊手帕(如右圖所示),做這塊手帕需要用布多少平方厘米?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長方形的面積=長x寬

      正方形面積=邊長x邊長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7

      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58-60頁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5題。

      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在體驗多種比較策略的基礎上,初步掌握數方格比較的方法,掌握這一方法對于面積計量的意義。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圖形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積累圖形與幾何的學習經驗,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難點:

      掌握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入新知

      1、認識面

      師:在我們的教室后面,有許多聽課老師,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這些老師的到來。(學生鼓掌)

      師:同學們真熱情。剛才我們兩只手掌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這是數學書的封面。

      師:伸出你們的手,用手掌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學生摸一摸)

      教師巡視后示范摸數學書封面的全部,學生跟著老師一起摸一摸。

      師:讓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再摸一摸桌子的面。

      2、認識面積

      師:現在讓我們走進教室看看你能找到那些物體的面。(ppt出示,指名交流)

      提問:黑板的面和五星紅旗的面,有什么不一樣?流動紅旗的面和五星紅旗的面呢?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這些面有的大有的小,在數學中,我們把物體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朋友——面積(板書課題:認識面積)。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提問:什么是面積呢?誰能說一說。(物體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PPT出示)

      例:凳子面的大小就是凳子面的'面積。

      照這樣子說,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2、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初步和面積交上了朋友,接下來請同學們選兩件身邊的物體,摸一摸它們的面,比一比這些物體的面積哪個大?哪個小?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交流)

      提問:這兩位同學說的物體的面中,哪個面積最大?哪個面積最小?

      3、出示教材第58頁下部的兩個圖形,提出要求:把其中的正方形涂上紅色,長方形涂上藍色。

      學生操作后,討論:正方形的面積是指哪個部分的大小?(涂有紅色的部分),長方形的面積是指哪個部分的大小?(涂有藍色的部分)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哪個大一些?為什么?

      啟發:你能想辦法驗證上面所作的判斷嗎?(PPT驗證)

      4、師:剛剛我們學會了什么是物體的面積,那你知道長方形的面積是指什么?正方形?圓呢?

      師:長方形的面積是指(長方形的大小),正方形的面積是指(正方形的大小)……它們都是平面圖形,所以平面圖形的面積就是指(平面圖形的大小 )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在紙上畫一個平面圖形,再于同桌比一比,誰畫的圖形面積大一些。

      6、你能比較出下面兩個長方形哪個的面積大?哪個的面積小嗎?叫學生先估一估,說明:運用觀察法已經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你能想一想其他的方法嗎?同桌討論。

      請同學們拿出信封,借助老師提供練習紙上同樣大小的方格子,你想到了什么好辦法?

      請學生上展臺演示,數出紅色長方形有16個格子

      適時提問:你是怎么數的?

      綠色長方形有15個格子,大家一起數一數。所以紅色長方形的面積大一些。

      師:今天我們又學會了一種比較面積大小的辦法——數格子,(板書)

      師:接下來我們就趁熱打鐵,請你在練習紙的方格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同桌比一比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為什么?點名學生上臺展示,并且比較大小(我畫的長方形有()個格子,我畫的長方形有()個格子,所以誰的長方形的面積大,誰的長方形的面積小。)

      7、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看到這些圖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來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用數方格的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反饋(由于梯形圖形的特殊性,鼓勵孩子用割補的方法數出格子個數。再交流反饋。)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中國地圖,老師介紹:中國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在這張地圖上老師描下四個省,分別是江蘇省、青海省、山西省、湖南省。你能用觀察法比較出哪個省的面積大,哪個省的面積小嗎?

      生:青海省的面積最大,江蘇省的面積最小。

      師:老師告訴你們江蘇省約10萬平方千米、青海省約72萬平方千米、陜西省約15萬平方千米、湖南省約21萬平方千米。看來同學們都具備了火眼金睛。有興趣的同學課后也可以找一張中國地圖,比一比有關省份面積的大小。

      2、想想做做第5題

      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選擇圖形進行比較面積大小。試著讓學生說一說。遇到圖形大小的面積有爭議的時候,引導學生只要說出面積大小差不多就可以了。

      3、生活中的數學

      看來數學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老師在過年的時候繡了一副十字繡,量得它的長 40厘米,寬30厘米,老師想幫十字繡裝上相框,相框至少長多少厘米?如果老師還想幫十字繡配上一塊玻璃,玻璃得有多大呢?

      從題中,你知道什么?要求相框長多少就是求什么?口答

      要求配的玻璃有多大就是求什么呢?(玻璃的面積)

      可是玻璃不小心碎了……

      數學可真奇妙呀,它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等著我們小朋友去一探究竟。

      4、小小設計師

      請你在方格紙上設計一個是6個格子的圖形,并用水彩筆涂上顏色。請你用你的畫筆再借助你的數學思考,看看哪位小朋友畫的圖形既美觀又新穎?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跟全班同學交流交流。

      學生交流后回答:今天這節課我們知道了物體都有面,這些物體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學會了比較物體面積大小的方法有觀察法,數方格的方法。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通過創設《小小鞋店》這一教學情境,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能利用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能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簡單的統計過程,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具學具:

      表格、尺子、課件、鞋號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猜謎語:小小兩只船,沒槳又沒帆。白天帶它到處走,黑夜停在床跟前。

      淘氣和同學們想開一家小小鞋店,應該怎樣進貨呢?

      二、探究發現

      1、選兩名同學到前面模擬開鞋店的情境,請同學們幫忙進貨。

      生1:進一些款式新穎的鞋。

      生2:應主要考慮鞋號的問題,應調查一下同學們需要一些多大號碼的鞋。

      生3:我也認為應根據同學們的鞋號去進貨。

      生4:同學們穿的多的`應該多進一些。

      2、以本班學生為例,進行鞋號調查問題。

      (1)小組討論調查方法。

      (2)指名匯報。

      (3)選的兩名鞋店成員一名調查女生鞋號,一名調查男生鞋號。

      (4)用表格記錄調查結果。

      (5)學生匯報并展示調查結果。

      師:看統計表,你發現了什么?

      生1:男生鞋號是38號,最小鞋號是33號,女生鞋號是37號,最小鞋號是32號.

      生2:穿34號和35號的人比較多。

      生3:男生穿34號鞋的人最多有7人,女生穿34號鞋的人最多有8人.

      小結:通過統計表我們發現穿34號、35號鞋店同學居多。

      3、探討簡單的記錄方法

      師:有沒有更簡潔的記錄方法?

      (1)小組活動交流,探索記錄方法。

      (2)組內互相說一說,再把較好的方法記錄下來。

      (3)請組長匯報本組的記錄方法。

      可以畫圓圈、寫正字、寫對號等等

      師:通過同學們的探討和發現,你對鞋店的進貨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穿那種鞋號的人多,就多進那種鞋。

      三、理解應用

      1、練一練第一題

      (1)學生獨立思考

      (2)指名匯報

      2、練一練第二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四、 總結歸納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復式統計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填寫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使學生在認識、填寫、分析復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復式統計表,會根據復式統計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使學生能對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教材第36頁情境圖。

      提問:這是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活動情況,你從圖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這6個興趣小組的人數填在下面的統計表中嗎?

      男生最喜歡的活動

      活動 看書 踢球 看電視 畫畫 跳繩 玩電子游戲

      人數

      女生最喜歡的活動

      活動 看書 踢球 看電視 畫畫 跳繩 玩電子游戲

      人數

      學生各自填寫,老師提醒學生應注意核對統計數據。

      提問:男生最喜歡什么活動?女生最喜歡什么活動?

      指出:這里的每張統計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歡的活動的人數,如果要對男、女生最喜歡的活動的人數進行比較,就顯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們就想到把這些簡單統計表合并成一張統計表(出示例題中的復式統計表)

      二、探究新知

      1、談話:請同學們先認真觀察這張表,在想一想,表中各個欄目是什么意思?

      2、認識復式統計表。

      情境中的第三個統計表填寫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歡的活動數據,像這樣的統計表就是復式統計表。復式統計表可以表示多組數據,單式統計表只能表示一組數據與單式統計表相比,復式統計表更有利于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

      3、讀復式統計表。

      (1)復式統計表左上角的一個格用斜線隔成三部分,分別表示出表內橫向、豎向所放內容以及所統計數據的名稱。

      (2)豎排表示所統計的對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對應表頭處寫“性別”。橫排表示的是最喜歡的項目情況,因此對應表頭寫“活動”。中間部分是不同性別、不同活動的相應人數,因此在表頭對應的中間格寫“人數”。

      4、解決問題。

      從第一個單式統計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歡的活動分別是什么,對應的人數是多少。從第二個單式統計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歡的.活動分別是什么,對應的人數是多少。觀察這兩個統計表可以發現,每個統計表的活動都一樣,調查的都是看書、踢球、看電視、畫畫、跳繩和玩電子游戲。第三個統計表包含三項內容:活動項目(看書、踢球、看電視、畫畫、跳繩和玩電子游戲),人數,性別(男生、女生)。根據表中調查的數據可以判斷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哪個數據大,那個活動就是學生最喜歡的。要想知道調查的人數一共是多少人,把各個項目中的人數相加即可。我們還可以根據表中的數據的大小,,對這次調查的結果提出看法和建議。

      小結:剛才的每張統計表都只能反映一個小組的男、女生人數;用剛才的統計表不便于比較不同小組的人數,這張統計表不僅便于比較各組人數,而且能看出四個小組的整體情況。

      引導:如果把剛才的幾張統計表叫做“單式統計表”你覺得這張統計表叫什么名稱?學生討論后揭題。(板書課題)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指導完成教材第38頁練習八第1題。

      先讓學生說說題目提供的是什么數據,再指名學生介紹一些與這些數據有關的事。然后讓學生把上面的數據填寫在統計表里。

      學生完成后,提問:你能說出中國哪一屆奧運會獲得金牌數最多嗎?俄羅斯金牌數最少的一屆呢?美國獲得金牌數在三個國家的排名分別是多少?從上面的統計表中你還能了解些什么?

      四、思維訓練

      1、某書店2014年第二季度的圖書售出情況如下,根據所給數據制成統計表。

      四月份:教輔書2631本,文學類圖書3452本,工具書302本。

      五月份:教輔書3689本,文學類圖書2478本,工具書352本。

      六月份:教輔書5634本,文學類圖書1953本,工具書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學飲食情況統計表,想想怎樣填寫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同學飲食情況統計表

      合計 蔬菜 魚類 肉類 豆制品

      總計 13

      第一組 10 3 3 1

      第二組 4 0 6

      第三組 4 0

      看了這張統計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對我們班同學的飲食習慣有什么建議?

      反思: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0

      第十單元

      總復習

      教材分析:

      復習的重點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統計,面積以及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其他內容也比較重要,也要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數學廣角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只要初步體會集合、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練習中出現,加深了解。

      復習目標:

      1、通過總復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進一步提高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2、通過練習,使學生的計算能力、數感、空間觀念、統計思想,以及應用意識等得到提高與發展。

      3、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復習重點:

      有關除法、乘法計算,統計知識、面積,以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復習難點:

      能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以及統計觀念、空間觀念的培養與加強。

      第五課時

      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用乘法、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課本第115頁的第11、12題,練習二十五的第14~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較熟練地進行運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xx

      555

      2、計算。

      20307

      50612

      40085

      45063

      要求

      (1)學生獨立計算。

      (2)匯報結果,并說一說計算的步驟、方法。

      (3)全班交流評價。

      二、要點復習

      1、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出示題目:圖書館里有16個書架,每個書架有5層,每層放8本,書架一共可以放幾本書?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出示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

      (2)根據題中數量關系,正確列式計算。

      (3)在學生解答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有目標地啟發,引導有困難的學生達到基本要求。

      (4)鼓勵學生根據題目中給出的條件和問題,選擇正確的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一般情況下學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組織交流。

      ①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表達解決問題過程和結果的學習活動。

      ②各小組推出代表向全班學生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法。

      2、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出示題目:某送奶站共有3個送奶小組,每個小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個送奶員要送多少份?

      (1)學生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并列式計算。

      (2)啟發、引導有困難的學生達到基本要求。

      (3)組織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表達解決問題過程和結果的學習活動。

      各小組推出代表向全班學生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法,說明每-步解決了什么問題

      (4)教師小結。

      三、課堂活動

      課本第115頁的第11、12題。 讓學生了解題意,根據題目中繪出的條件和問題,選擇正確的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

      四、課堂作業

      課本第120頁的第14、15、16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在同桌合作中,經歷自己選定測量單位、對數學課本面積進行測量的過程。

      2、會用自己選定的測量單位測量一些簡單物品表面和圖形面積的大小。

      3、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對測量結果的分析與比較,了解測量單位的大小與測量結果(測量單位的個數)之間的關系,初步體驗在同一測量單位下測量結果的一致性。

      教學重難點:會用自己選定的測量單位測量一些簡單物品表面和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具準備: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紙(邊長為10厘米、5厘米、3厘米、2厘米的正方形紙)、直尺。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老師今天遇到兩名同學在為一個問題爭得耳紅面赤,什么問題呢?老師一問情況給他們支了一招,化解了他們的矛盾,偏偏這個方法也是咱們這節課的學習目標。要準確地知道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就要學會測量和計算面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測量面積”。(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下面看我們這節課要完成那些學習目標:

      會用自己選定的測量單位測量一些簡單物品表面和圖形面積的大小。

      三、出示自學指認真看課本86-87頁內容。按照書中的`要求同桌合作測量數學封面的面積有多大。并把測量結果填入書中的統計表。然后小組內交流。(交流、整理測量的過程和結果。重點交流選用的測量單位、測量的方式與結果。同時,把不同測量單位測量的結果整理在統計表中)小組思考交流1、你的測量結果和別人的相同嗎?為什么?2、怎樣才能使大家的測量結果(正方形的個數)相同呢?(8分鐘后展示測量結果,比誰能回答對思考中的問題)

      四、先學1、學生看書自學,同桌合作選定單位進行測量。

      2、組間交流測量單位、過程和結果。

      3、抽生匯報測量的結果。

      4、師問:你的測量結果和別人的相同嗎?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測量單位不同造成的)

      5、怎樣才能使大家的測量結果一致呢?(選用相同的測量單位)

      6、做一做:用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紙片測量數學課本封面的面積。(生自由匯報)

      五、后教1、教師對于學生的匯報其他學生進行補充或更正。

      2、組內交流這節課的收獲,組間匯報。

      3、教師小結。測量物體的表面或者平面圖形的面積的時候,選用的正方形紙片的邊長越大,測量的結果也就是正方形紙片的個數就越少;選用的正方形紙片的邊長越小,結果得出正方形紙片的個數就越多。

      六、當堂訓練1、用數學課本測量課桌桌面的面積,先估計,再實際測量。課桌桌面的面積大約等于多少個數學課本的面積?(不夠一整本數學書封面的按半本算。對比一下,你估計的怎樣?)

      2、課本第87頁練一練第2題。

      3、學生分組討論第87頁“問題討論”。討論后匯報結果。

      七、教師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八、板書設計自選單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測量時所用的單位不同,測量結果也不同單位小,結果的個數就多單位大,結果的個數就少

      九、課后反思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47、48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結合具體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意義,初步建立噸的質量概念。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掌握“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情感態度:結合具體情境,提高對事物的質量的估計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噸的質量概念。

      難點:掌握“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25千克大米一袋、2千克沙袋一袋、5千克沙袋一袋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拿出帶來的物品,誰來介紹一下你帶的物品的名稱和它的質量?

      2.你是從哪里獲得這些信息的?請問字母“g”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3.我們還學過哪些質量單位?用字母怎么表示?

      4.誰能告訴大家,千克與克之間的數量關系?

      設計意圖:復習的目的在于理一理學過的質量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關系怎樣。同時為后續學習埋下伏筆。

      二、體驗感知,教學新課

      1.第一次感受。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新的質量單位,請大家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

      你知道這個質量單位叫什么嗎?(板書:噸)

      你從剛才的圖片中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主要讓學生說說每件物品的質量)(板書:t﹚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噸”作單位的物品很大、很重。特別是通過這些現實的物品的呈現,激發學生了解有關“噸”這個質量概念的現實意義。同時能了解到質量單位噸可用字母“t”來表示。

      小結:計量較大或大宗物品時,通常用“噸”作單位。

      2.第二次感受。

      ①那么1噸到底有多重呢?讓我們一起來提一提2千克的沙袋有多重?

      請組長把2千克的沙袋拿出來,全體同學提一提。

      你們是怎么提的?說說提小袋的感受?(板書:兩千克-較輕)

      ②請小組長把大袋沙袋拿出來,給組員提一提。

      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提的,提大袋沙袋有什么感受?

      這樣的.沙袋你能提多少袋呢?

      當同學想同時提起幾個沙袋顯得很困難時,教師作適當的小結。

      你想知道這幾袋沙袋的重量嗎?(板書:5千克--較重)

      3.第三次感受。

      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些特殊的物品。誰愿意幫老師拿出來給大家看看。沒叫到的同學請仔細觀察。(搬25千克一袋的大米)哪些同學也想上來搬一搬?可以多叫幾位。

      請下面的同學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情況,看他們搬你有什么感覺?(可從動作、表情、人數等方面觀察)

      采訪抬米的同學:請問你有什么感覺?

      4.第四次感受。

      (課件出示:40袋大米的圖片)請同學們數一數,圖上有幾袋大米?你知道這些大米的質量是多少嗎?你是從哪里知道一袋大米的質量的?

      請同學們拿出草稿紙來算一算,40袋大米的質量是多少?

      這些大米質量是1000千克,用我們今天新學的知識來說就是1噸(課件出示)(板書:1000千克=1噸﹚指名學生讀一讀。

      這40袋大米的質量可以怎么說,還可以怎么說?

      對,1噸就是1000千克。(板書:1噸=1000千克)

      這40袋大米你拿得動嗎?老師拿得動嗎?用什么方法可以把1噸重的大米運走?

      小結:1噸這么重,單憑我們一個人或二、三個人的力量是拿不動的。

      5.第五次感受。

      ①算一算、說一說:

      每頭牛的體重約是500千克,()頭牛的體重約是1噸。

      每袋面粉的質童約是20千克,()袋面粉的質量約是1噸。

      1袋水泥的質量約是50千克,()袋水泥的質量約是1噸。

      1桶油的質量約是100千克,()桶油的質量約是1噸。

      ②新星學校三年級每位同學的平均體重大約是25千克,大約多少位同學的體重是1噸?

      請你估計一下,像老師這樣的體重多少位是1噸?

      現在你們明白1噸有多重了嗎?

      設計意圖:“1噸”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讓學生感知噸這個質量單位呢?教學中先以直接經驗為主,讓他們對2千克、5千克的質量有充分的了解;再以滾雪球的方式,讓他們逐步體會到提15?25千克的東西已是他們不能承受的了。最后通過計算這個教學環節,進一步多角度多層面理解1噸有多重。

      三、單位間的換算

      剛才我們明白了1噸有多重,并知道1噸=1000千克。下面請大家進行換算。

      1.5噸=﹙﹚千克3t=﹙﹚千克6t=﹙﹚kg

      20xx千克=﹙﹚噸20xxkg=﹙﹚t

      請拿出本子,把括號里的數寫出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這段時間我們本地的蘋果要運往外地,請想一想,這兩堆蘋果能一次性裝上這輛車嗎?﹙課件出示)貨車限載10噸,兩堆蘋果,一堆:5000千克,一堆:5噸。

      ﹙課件出示﹚裝著10噸貨物的貨車來到一座橋梁前,橋梁顯示其載重量10噸。問這輛貨車可否通過這座橋梁?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現實問題,提高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將課題補充完整:1噸有多重?1噸等于1000千克。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3

      教學內容:

      實驗教材(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P69-70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問題情境,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發展統計觀念,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重難點、關鍵:

      重點:讀懂統計圖,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

      難點:了解平均數的意義。

      關鍵:讓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認識平均數,并能運用已學統計知識和平均數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讀統計圖

      師:同學們,你們玩過投籃比賽嗎?你們懂得一些投籃比賽規則吧?

      師簡要說明一些投籃規則。

      師:三(1)班同學分成四小組舉行兩場投籃比賽,同學們想不想看一看啊?

      師:第一場比賽,準備,開始!同學們把比賽結果制成了統計圖,請看!通過統計圖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學生發言,師正確評價學生的發言。

      接著展示第二場比賽結果的統計表。師:這是第二場比賽的情況,誰能根據統計表幫老師把這場比賽的統計圖完成呢?

      然后全體進行評價。

      (二)活動二:獎牌給哪組

      師:兩組比賽情況已經出來,下面讓我們來評一評這兩塊獎牌分別該給哪個組?(師出示獎牌,同時展示課題:比一比)

      師:我想請大家來做裁判,你們樂意接受嗎?

      師:同學們可以從中任選一場來評,評的`時候要仔細觀察,發揮小組合作優勢,看誰的辦法好,理由充分,我們要給優秀裁判組發獎牌,各小組加油喲!(同時出示小獎牌)

      小組合作,教師巡視并參與活動,然后反饋意見,適時發優秀裁判獎牌。

      師小結:第一場比賽兩組人數相同,第一組總數20個,第二組總數19個,所以獎牌應給第一組。

      問:第二場比賽中,第三組總數25個,第四組總數24個,但人數不相同,獎牌應給哪組呢?

      師: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光看總數不公平,應比小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即平均數。(板書:平均數)你們有什么好辦法算出每組的平均數嗎?

      激起學生再次進行討論。

      小組匯報:①移多補少

      ②計算平均數:第三組 (5+8+4+2+6)5=5(個)

      (板書) 第四組 (6+5+6+7)4=6(個)

      師生小結第二場比賽的獎牌應給第四組。

      師:剛才大家在積極思考第二場比賽的獎牌應給哪組,最后是誰幫我們解決了難題?

      生:平均數。

      師:你們覺得平均數怎么樣啊?

      師生小結:像第一場比賽人數相等,我們可以求總數,也可以求平均數;但第二場比賽人數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數才能解決問題,這里求平均數就是用總數除以人數。同學們的裁判任務完成得真不錯,我代表三(1)班同學感謝大家!

      (三)活動三:試一試

      師:最近小熊開了一個冷飲店,本月前三周賣出冰糕情況見統計圖。(展示統計圖)小熊現在有個難題,本周該進多少冰糕呢?你們能不能幫小熊解決這個難題?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反饋意見,師生共同評價,意見合理都要給與鼓勵。

      (四)活動四:說一說

      師:生活中,有很多有關平均數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們知道自己的身高嗎?

      部分學生匯報身高,師適時強調同學們要加強鍛煉,使自己的身體更健康。

      師: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或用到過有關平均數的信息?說說看。

      指名匯報,師及時進行表揚,并鼓勵學生平時要積極思考,善于積累數學知識。

      (五)實踐活動

      調查小組同學的身高,并計算小組的平均身高。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4

      【新課講授】

      教學教材第52頁例3。

      1.出示例3情景圖。

      超市一周賣出5箱保溫壺,每個保溫壺賣45元。一共賣了多少錢?

      2.閱讀與理解。

      (1)學生讀題,獲取信息。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已知每箱保溫壺有12個,一共賣出了5箱,每個保溫壺需45元,要求一共賣了多少錢。

      3.分析與解答。

      (1)每箱賣了多少錢?

      45×12=540(元)

      (2)一共賣了多少錢?

      45×12×5= 12×5×45=

      (1)學生思考。

      (2)討論、交流。

      (3)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方法一:

      可以先求出一周一共賣出了多少個保溫壺?

      列式為:12×5=60(個)

      再求這60個保溫壺一共多少錢?

      列式為:60×45=2700(元)

      答:一共賣了2700元。

      方法二:

      先求出每箱可以賣多少錢?

      列式為:45×12=540(元)

      再求一共賣了多少錢?

      列式為:540×5=2700(元)

      答:一共賣了2700元。

      (4)如何列綜合算式呢?

      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

      方法一:12×5×45=60×45=2700(元)

      方法二:45×12×5=540×5=2700(元)

      4.回顧與反思。

      (1)通過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知道數量和單價,如何求總價呢?

      (2)學生討論、交流。

      (3)引導學生匯報、歸納。

      小結:知道數量和單價,求總價,總價=數量×單價。

      【課堂作業】

      1.完成教材第52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用兩種方法解答,并說出你是怎樣思考的?點兩名學生上臺板演,然后集體講評。

      2.完成教材第54頁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用兩種方法解答,并說出你是怎樣思考的?點兩名學生上臺板演,然后集體講評。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整數連乘應用題,我們可以根據一定的數量關系來列式解答,在解答過程中,要弄清數量關系,注意題目要求,同時也要拓展思路,用多種方法列式解答。

      【課后作業】

      教材第54頁“練習十二”第2~5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3-01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4-06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02-22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7-23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6-09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7-06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05-04

    三年級數學下冊位置與方向教案04-03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5-26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02-1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日本国产aⅴ片 | 最新欧美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作爱视频 | 亚洲欧美国产vr在线观 | 香蕉在线制服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