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優秀】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需要掌握的字的讀音:
朗潤醞釀賣弄嘹亮黃暈烘托靜默舒活
欣欣然繁花嫩葉呼朋引伴抖擻精神花枝招展
2、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朗潤賣弄呼朋引伴黃暈舒活花枝招展
掌握“醞釀”、“烘托”的語境,春。
3、掌握下列多音多義字:漲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細致觀察景物,抓住特點,生動地寫景抒情。
三、情感目標
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為我們所描繪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細致地觀察春天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繪出一幅幅春景圖,展現了大地回春、動機勃發的動人景象,贊美了春天帶給人以希望和力量。
二、結構內容
第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繪春(五幅畫面: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第三部分(8-10)頌春
三、寫作思路
《春》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這三部分的順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是一致的。春尚未來臨,熱切地盼望她的到來。“盼望著,盼望著”的反復吟詠,將那種渴望的心情抒寫得淋漓盡致,也為全文定下清新活潑的基調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臨人間,作者則盡情地欣賞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作者集中筆墨從不同的側面繪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贊美作結,三個比喻各自成段熱情洋溢地頌揚了富有創造力的美好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寫作特點
首先,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真切。例如寫春草,作者突出了春草的旺盛生機,不但寫小草的頑強生命力和小草的質地、色澤和長勢,還寫出了春草勃發給人們帶來的歡樂。又如寫春風,突出的其和暖、清新的特點?傊,作者從不同角度,細致入微地觀察春天,抓住了春的特征進行描寫。
其次,全文語言樸實清新,準確生動。例如:“水漲起來了”。春水用“漲”描述,表明春天水多,再現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渙渙的樣子。又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般@”表明春草破土萌發,滿山遍野的生長出來,顯示了不可壓抑的生命力。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
這些詞語凝練形象,作者錘煉詞語的功力可見一斑。
全文句式也富有變化,在散句中夾著對稱或排比的短語短句,疊詞的運用也使描述更加有表現力。如:“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文中還有許多精彩動人的比喻句、擬人句。如形容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連用的這三個比喻非常形象,不但細,而且亮,都是惹人喜愛的。
這樣的比喻非常貼切,而且能喚起讀者對春雨的喜愛。結尾部分連用了三個比喻,同時擬人,不僅比喻很巧妙,意義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壯的青年,形象地點明了春的成長過程。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因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為它“嬌美”;把春天比作“健壯的青年”,因為它有“無窮的活力”,這正是對五幅春景圖含義的概括,點明了全文的中心意思。三個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強調春的不同生長過程。最后說“領著我們上前去”,表達了作者追求美好未來的強烈而真摯的感情。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對描繪景物特點、抒發感情有突出作用。
五、誦讀指導教學方法建議
誦讀不僅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法,也是學生常用的一種學法之一。這篇優美的抒情散文尤其適合這種方法。學生應當在預習中查字典詞典,讀準“預習提示”中有關字詞的'讀音、勾畫出描繪春天的生動詞語和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理解其含義和作用。再讀課文時,應在理解各部分內容基礎上,確定感情基調、語音語調的處理方法。第一部分表達作者盼望春天到來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悅的語調朗讀;第二部分表達作者對春的喜愛欣賞的感情,應用輕松明快的語調朗讀;第三部分表達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應用高昂的語調朗讀?傊ㄟ^誦讀,可以創造一種情境氛圍,讓學生體會文字的圖畫美、語言美、音樂美乃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在誦讀的基礎上進行揣摩
閱讀優美的詩文,就是體驗語言文字所創造的情境,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專家所說:“人們欣賞文學作品,是從形象感受開始的,形象作用于讀者的感覺和感情,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于潛移默化中逐步體會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薄案惺堋本褪求w驗。欣賞文學作品時的體驗,最重要的兩種心智活動就是審美聯想和審美想像,它們是文學性體驗也是文學欣賞的本質屬性的體現。即使是文學修養很好的人,聯想和想像也是不可繞過的“門檻”。從文學作品的功能實現和生成規律來看,作品的語言文字,要還原為讀者腦海中的藝術形象需要聯想和想像,聯想和想像是讀者進入作品情境的又一必經之路,脫離聯想和想像的閱讀,就不是文學欣賞的閱讀,而可能是其他性質的閱讀(例如科學性的、專業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畫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內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聯想和想像。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來看,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未必趕得上成人,但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絕不比成人差,他們通過形象直觀的思維探入課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盡情地體驗,這是他們的心理意識功能的特性所決定的,也是他們的閱讀心理的優勢所在。對學生來說,聯想、想像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對作品底蘊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通過聯想與想象進行揣摩的方法可以貫穿于學習課文的全過程。如學習“春草圖”,想象自己來到了初春的田野、公園,與家人、親友嬉戲追逐;學習“春花圖”,想象或聯想你到過的果園,在春暖花開的季節的景象;學習“春風圖”“春雨圖”,想象自己置身在江南的鄉間、田野之中享受春風的溫情,感受春雨的沐浴。在想象與聯想的過程中,還可以豐富、擴充文中描繪的意境,揣摩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體會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這種方法如果運用得好,將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及語言感受力。
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2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泥塑造不同的小狗形象,初步學習一些簡單的裝飾方法。
2、通過對小狗的裝飾,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3、樂意進行陶藝活動,體驗泥塑的樂趣。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5、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小狗的圖片、具有新年氣氛的音樂。
2、紫沙泥人手一份、泥工板、輔助工具、毛巾等。
3、幼兒事先穿好陶藝服。
難點與重點:
學習掌握一些簡單的裝飾方法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
1、今年是什么年?(狗年)
2、狗有很多品種,你知道有哪些嗎?它是什么樣子的?(根據幼兒的回答展示小狗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小狗的不同之處)
今天我們一起用泥來做各種各樣的小狗,好嗎?
二、教師講解示范制作方法
1、請幼兒說說小狗身體各部分的形狀,并根據幼兒的回答按頭—身體——尾巴等順序用泥塑造出“小狗”的基本外形。
2、請幼兒說說想把這只狗做成什么樣的小狗?(根據幼兒的回答,引導幼兒討論裝飾的方法)教師選一方法對“小狗”進行裝飾。
三、幼兒制作,教師巡視
1、現在這已經有一只“小狗”了,現在請你們也來做一只可愛的“小狗”,可以利用你身邊的輔助工具進行裝飾。
2、鼓勵幼兒大膽取泥,進行制作,并能大膽地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裝飾。
四、“小狗鬧春”
1、請個別幼兒上前介紹自己的作品,引導其他幼兒進行評價。
2、播放喜慶音樂,請幼兒手拿自己的作品進行表演。
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3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基礎較差、文學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對低下,沒有學習詩歌的意識和方法,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在教學中誦讀是重點,要加強誦讀指導,其次注重詩意的體會、再現在詩歌語言的品析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倭私庠姼璧挠嘘P知識
②理解詩歌內容,領會其中所抒發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儆懈星榈胤磸驼b讀,體會古詩的意境
、诮虝䦟W生欣賞詩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谔岣邔徝滥芰
教學重點
誦讀、體會意境及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意境及品味語言
教學方法
教法:啟發、引導式。學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前幾天我們跟著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賞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濟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們將穿越時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1
唐朝詩人白居易一起去領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書課題)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以樂府詩見長,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每寫好一首詩,都先讓老人先讀,不懂就改詩。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浪漫主義詩人,稱為“詩仙”)、杜甫(現實主義詩人,稱為“詩圣”)、白居易(現實主義詩人)
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
三、朗讀
1、自讀,標出不會讀的字詞(抽一名學生讀)
2、糾錯,范讀(聽節奏及感情)
3、指導斷句(意義劃分法)
4、學生自由讀
5、指名朗讀
6、齊讀
四、解題(引導學生完成)
地點:錢塘湖季節:春事件:行(騎馬游春)體裁:七言律詩(教師講解: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的認知)
注:結合時代背景講事件
五、理解內容
明確:結合注釋,四人一組合作完成課文理解
六、賞析(學生合作完成,教師引導)
1、本文圍繞哪兩個字來寫。
明確:“春”、“行”
詩人的“行”蹤(游蹤是如何的?從文中找出詞語)
孤山寺北————————賈亭西————————湖東————————白沙堤
(注:抓題眼)
2、詩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尋景物)
2
孤山寺北————————賈亭西——————————————湖東——————————————白沙堤
水幾誰亂淺綠
面處家花草楊
初早新漸才陰
平鶯燕欲能里
云爭啄迷沒白
腳暖春人馬沙
低樹泥眼蹄堤
3、行程找到了,現在我們看看寫了什么“春景”?哪些屬于初春之景?明確:春景———————水、云、鳥、樹、泥、花、草
初春之景(細節描寫)—————水面初平、爭暖樹、啄春泥、沒馬蹄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4、詩中哪句詩流露出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詩情)
“最愛湖東行不足”,說明了詩人流連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體現了作者對“春”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5、賞析:“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因為還是初春季節,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來展現出大自然剛從沉睡中剛蘇醒過來。
七、小結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游春的樂趣,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輕快明麗,令人目迷神馳。
賞析詩歌的方法:抓題眼、尋景物、悟詩情(重點)
作業布置
1、賞析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2、背誦此詩
3、詩詞
板書設計
所行孤山寺賈亭西湖東白沙堤對春的西湖春景圖所見水漲云舒鶯歌燕舞花亂草綠喜愛和贊美之情所感最愛行不足
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學會抓住意象欣賞詩詞。
3、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意境與語言。
教學難點:
1、鑒賞詞作的意境。
2、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創作風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對聯導入,讓學生猜猜講的是什么人物。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去萬個英雄漢
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創作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人。所作詞,前期多反映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寓故國黍離之悲,情調感傷。給辛稼軒、陸游等愛國詞人以深刻的影響。李清照詞,令慢均工,擅長白描,善用口語,被稱為“易安體”,F傳《漱玉詞》。這是詞人晚年避亂金華期間,時在紹興四年(1134)金與偽齊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時,丈夫趙明誠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已經53歲了,孑然一身,歷盡亂離之苦,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所以詞情極為悲戚。
二、教學新課
1、讀一讀
(1)聽讀,注意語氣、語調、語速。
(2)跟讀,注意讀準詞的節奏。
(3)自由朗讀,體會詞人在詞中流淌的情。(愁)
(4)請一學生有感情朗讀,體會愁情。
(5)請學生以4人一小組用最能表現愁情的方式來演繹這首詞。
2、品一品(品味詞的意境和體會作者的感情)
(1)提問:你認為這首詞是圍繞哪個字展開的。?(文眼)
學生回答:愁
(2)提問: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緒?作者是怎樣寫愁的?
學生回答:①“風住塵香花已盡”:風兒停了,鮮花經過春風的搖動己經零落殆盡,只有土地上還殘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闌珊的季節。這句交待季節特征——暮春時節。
、凇叭胀砭胧犷^”: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細節描寫。日上三竿仍無心梳洗,通過婦女特有的生活細節——倦于晨妝,反映了詞人的滿懷愁緒。
(3)提問:“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聞說”、“也擬”’只恐’表達詞人一種什么心理?
學生回答:“聞說”、“也擬”、“只恐”欲抑先揚,前兩個詞給人一種希望,好像可以為作者松一口氣,而“只恐”又讓人跌落到作者的萬丈愁緒中。表達作者沉重、無奈的心理變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問:“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計劃。兩句中詞人運用什么修辭手法仍然表達自己內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處?
學生回答:比喻。詞人創意出奇,將心中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愁”轉為具體可觸的立體感,說“舟輕愁重”使“愁”有了形體、重量、動態。這種寫法是——化虛為實。
3、說一說。
李清照的生活狀況
早期生活優裕,與丈夫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經歷了國家敗亡,家鄉淪陷,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凄慘,內心極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詩在其詩中占絕大多數。
4、賞一賞:
拓展遷移賞析《如夢令》、《醉花陰》
其離愁表達的是一個卓異女性在封建時代滿腹愁怨的生存狀態;表現家國之愁的詞傾吐的是一個女性對國破家亡的'生命體驗。
5、理一理
這首詞采用借景抒情、化虛為實的手法,表達女詞人內心中,因種種不幸遭遇而萬念俱灰的無限惆悵與悲傷之情。
名句賞析: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6、唱一唱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結束語
《是你》教師作品
備用資料:《如夢令》資料: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陰》這首詞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懷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趙明誠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這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情。
【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11-06
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03-02
初中語文《春》教案03-14
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3篇11-07
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5篇03-03
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5篇)03-04
初中語文教案《春》08-27
初中語文春望教案08-18
初中語文《春》教案優秀12-06
(優秀)初中語文《春》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