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教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

    時間:2024-01-30 07:13:22 七年級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大全(6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大全(6篇)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1

      一、學習目標:

      1.了解突厥、吐蕃、回紇、粟末靺鞨、南詔的社會生活;

      2.總結唐朝與各民族的關系,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和影響;

      3.認識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交流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學習重點:唐朝實行開明民族政策的體現。

      學習難點:唐朝實行開明民族政策的原因。

      二、自主學習充分準備(找出重要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并牢固記憶)

      (一)隋唐和吐蕃的關系

      1.吐蕃是的祖先。7世紀前期,統一青藏高原,都城。

      2.時,公主入吐蕃,嫁給。

      她入吐蕃的作用:。

      3.8世紀初,唐朝又將公主,嫁給。吐蕃和唐朝已經

      “”

      (二)隋唐和回紇的關系

      1.回紇是的祖先,8世紀中期,回紇建立汗國。

      2.時,封其首領。

      (三)隋唐和靺鞨的關系

      1.7世紀末,首領統一各部,建立政權。

      2.唐玄宗封其首領為。史稱“”

      (四)隋唐和南詔的關系

      1.六詔居民,是和的.祖先,生活在云南蒼山洱海一帶,后來,

      統一了六詔。

      2.時,封其首領。

      三、小組討論,知識擂臺(交流檢查預習情況)

      四、課堂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1.閱讀材料: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

     、龠@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谔瞥瘯r期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什么政策?

      ③唐太宗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五、學生回頭看(根據情況有重點的看書或背誦)

      六、當堂訓練檢測

      (一)單項選擇題

      1.原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一帶的民族是:()

      A.靺鞨B.突厥C.回紇D.吐蕃

      2.崇圣寺千尋塔是古代漢族與哪一個少數民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A.吐蕃B.靺鞨C.回紇D.南詔

      3.回紇族是今天哪個民族的祖先?()

      A.彝族B.白族C.維吾爾族D.藏族

      4.體現南詔建筑藝術水平的是()

      A。大昭寺B。千尋塔C。布達拉宮D。渤海石燈塔

      5.唐朝初年,下列名稱中還未出現的是()

      A.吐蕃B.回鶻C.突厥D.靺鞨

      6.下列有關唐朝與邊疆少數民族交往聯系的史實,哪一項敘述是不確切的?()

      A.唐太宗設置了管轄西域的行政和軍事機構

      B.唐太宗先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后又把金成公主嫁到吐蕃

      C.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和西域首領尊稱為“天可汗”

      D."和同為一家"是吐蕃贊普在給唐朝皇帝的上書中的話

      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尺帶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書

      請回答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與哪個民族的友好關系?

     、谔瞥c這個民族“和同為一家”的另一史實是什么?(3分)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了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出示史料:"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后做一概括總結。

      1.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么?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

      3、為什么本處于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候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個諸候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說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么?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并立打,桂棱馬棱留史話。長平戰后秦無敵,秦掃六合統天下

      四、課堂練習

      附:板書設計

      一、春秋爭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3、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4、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5、城濮大戰:公元前7世紀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勝,楚敗。

      二、戰國七雄:

      1、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2、韓、趙、魏三分晉國,后來田氏建立齊國。

      3、列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結合圖位置:最北是燕國;最南是楚國;最東是齊國;最西是秦國)

      4、這個時期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

      5、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3

      一、預習導學

      1。戰國七雄:

      2。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影響

      3。都江堰的修建者、影響。

      二、學習目標:

      1。了解戰國七雄的形成及演變過程。

      2。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4。通過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5。通過對商鞅變法歷史作用的分析,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

      三、重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難點: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四、精講釋疑:

      (一)戰國七雄

      1。形成:(1)經過春秋近300年的紛爭,大部分的小諸侯國被兼并,幾個大諸侯國左右著政局,維系周王室統治的各種制度已經完全崩潰。

     。2)戰國初年,晉國被 、 、 三家大夫瓜分,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

      2。國家:在十幾個諸侯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

      “ ”。

      3。七國爭戰:強大的諸侯各自為政,擴充軍隊,力圖拓展疆域。著名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魏國、齊國、趙國、秦國先后崛起。 逐漸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

      (二)商鞍變法

      1。背景: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 的勢力增強。

      2。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3。具體內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 主持變法。

      (1)政治上:確立 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 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2)經濟上,廢除,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 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搖役;統一度量衡。

     。3)軍事上,獎勵 ,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4。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5。各國變法改革的歷史意義:各國經過變法改革,政治、經濟、軍事、法治等多方面都發生了大的'變革,整個社會前進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時間:公元一前256年。 2。修建者:蜀郡郡守

      3。地點:成都附近的

      4。組成:(1)渠首:魚嘴、寶瓶口、飛沙堰。 (2)灌溉網。

      5。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

      6。影響: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 ”。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應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五、引導點撥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富強!边@段材料不能說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變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C。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富民強 D。商鞅變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六、反饋矯正:

      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這一天,在咸陽城內,一名官員正在向下面圍觀的人群大聲宣讀變法法令:“一、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二、按照在前線殺敵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應的耕地、住宅和官職;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貴族特權。三、凡是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多繳租稅者,免其徭役。四、建立縣制,全國劃分為31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聽了這些法令,人群中議論紛紛。不同階層的人對法令褒貶不一。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為我國兩漢盛世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使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期,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述農耕技術的改進時,可分為三個方面講解:

      1、農業成就:

      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2、絲織業:漢朝絲織品已使用提花機。

      3、冶鐵: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對于這些,學生由于接觸太少,不易理解。

      三、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關于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重點介紹漢武帝時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關于兩漢商業的繁榮情況,可將重點放在介紹長安、洛陽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規模、布局、商業活動等方面?山Y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進行講解。

      四、講完全課,教師可對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間的關系,讓學生動手制作圖表展示。對兩漢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對于程度較好班級,可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回答,對于程度較差的班級,教師應提示、啟發,引導其回答,最后進行小結。

      五、作業:課后習題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

      2、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四、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5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漢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在我國封建社會歷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2、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經過劉秀改革,使社會安定,經濟狀況好轉,歷把這個時期的統治稱為光武中興。

      四、材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這一主張是誰提出的?是什么學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

      2、這一主張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該朝代的統治者是誰?接受這一主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

      4、實行這一方針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答: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五、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六、課堂討論:播放多媒體資料,并展開討論: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誰?從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啟示?。

      七、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我國封建社會歷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是我國古代的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xx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xx,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01-12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8-23

    七年級歷史上冊《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案12-17

    七年級上冊歷史《商鞅變法》教案08-06

    七年級上冊歷史《商鞅變法》教案08-25

    七年級上冊歷史《遠古的傳說》教案08-26

    七年級上冊歷史《漢字的演變》教案08-25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教案01-31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01-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制服丝袜国产日韩久久 |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 日本有码aⅴ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