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歷史說課 與山為鄰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歷史說課 與山為鄰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伴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到來,《歷史與社會》應運而生。它是一門綜合性的、開放性的課程。今天,我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與山為鄰》一課為例和大家共同探討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一些想法。
第四單元《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是通過典型案例的展示,幫助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既運用了前幾單元的內容,又是對它們的一個延伸。《與山為鄰》一課中共選取了三個典型案例,由于時間關系,只能選取其中兩個案例──“垂直的牧場”和“如畫的梯田”,從不同的側面為我們展現了山區生活場景,如詩、如畫,如臨其境。讓學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思考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中提出:通過典型實例,比較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
根據新課標和我對教材的理解,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在這一課時教學中我做了如下設計。
1、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說出山區不同的自然環境特征,及其與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和文化間的關系。
②過程與方法:能利用各種地圖或資料,獲取信息,并嘗試描述一個地區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積極參與,學會比較,能舉一反三,解決實際問題。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欣賞山區自然之美,積極探討山區社會經濟發展問題。能確立因地制宜的發展觀,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觀。
2、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山區人民利用自然條件來安排生產和生活的情況。
教學難點:山區人民利用自然條件來安排生產生活所包含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3、教學流程
欣賞影片(直入主題)──角色扮演(走山進區)──學生合作(給出建議)──進行探究(選定山區)
設計理由:山區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我們平原地區的學生是比較陌生的。為了引導學生能較快進入主題,我節選了兩段反映哈尼族和哈薩克族生產和生活的影片,使學生借助感性的知識順利進入主題。七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好奇心強,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彩,樂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識,所以我處理教材內容上,對于學生較難理解的天山放牧活動,讓學生通過所給的材料、圖片,進行學書、看圖,展開討論;而“如畫的梯田”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給出的大問題作為思考線索,并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模擬山區人民,去感受他們生活的苦與樂,進一步體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密切關系;在此基礎上,又通過學習所獲得的經驗,再對我們浙江山區的發展獻計獻策:先引導學生分析浙江的自然地理情況,并以湖州安吉為例介紹他們如何利用山地資源優勢,最后請同學根據所給的材料或自己收集材料為家鄉的發展進行設想。這也是我在教完本課后給學生留下的一個思維空間,使其從課內向課外延伸,使我們的教育可持續發展。
我對學生的要求是重在參與教學活動,去體驗、感受、聯想到什么,而不是認識、記住什么;希望學生上完這節課后,不僅僅知道知識的結構,還要讓學生感受到人類與自然是密切聯系的,不僅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更重要是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在上完本課之后,還是有些遺憾之處:課前一些設計精美的圖片,因為時間關系沒有被充分利用,其實這些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如“氈房”是適合哈薩克族游牧生活的一種產物,哈尼族的蘑菇房更是對自然的一種適應,這些都能更進一步在生活上反映出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這也可以作為是對本課主題進一步升華。
4、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及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敘述】我們剛了解了湄南河谷稻作文化,也參觀過美國中部的現代化大農場,今天,老師又將領著大家去哪兒呢?請看影片!
播放影片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提問】我們今天要與哈薩克族人和哈尼族人結伴而行,一同去了解他們的家園!有沒有同學知道哈薩克人大致生活在哪里?哈尼人又生活在哪里?
(教師點擊幻燈,指《中國地形圖》,通過指圖,檢查預習情況,并鞏固地圖知識。)
點擊天山、梯田兩圖。
【提問】猜猜這是哪兒?
【敘述】哈薩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這樣美麗如畫的山區,他們的家都是“與山為鄰”。
(導入新課,指明學習內容,調動學生動手、動腦熱情。)
新課教學
【板書】第二課與山為鄰
【提問】他們分別從事什么勞動?
【敘述】講到畜牧業,老師想到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老師的腦海中有這樣一個場景:遼闊、平坦的內蒙古大草原上,水草富足,牛羊成群。今天,老師還要帶領大家去看一看另一個大牧場(點擊天山牧場放牧圖片),這也是一個牧場,雖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有所不同?
【提問】怎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請同學參照圖冊p34頁看書、看圖,并填圖、指圖,點擊天山景觀圖。
【提問】這樣的牧場放牧有何特色?
【提問】誰能講講“四季放牧”的過程?
點擊“轉場”幻燈,簡述過程。
(啟發學生發散性、開放性的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提問】看來,哈薩克人很聰明,請大家“議一議”:哈薩克人為什么這樣利用山地?
(有利于學生放手自學,自主探索,從而獲得新知,同時培養學生講解的能力,從眾多的內容中達到一種共識,突破了難點。)
【總結】哈薩克牧民在長期與自然環境的接觸中,掌握了天山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把自己生活和草原的變化融為一體,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承轉】哈薩克人很好的利用了山地,而哈尼人也很會利用山地,他們又是怎樣利用山地并過上幸福生活的呢?(點擊幻燈,設問?)
【提問】哈尼人進行農業生產時又是怎樣利用水資源?(討論)
(繼續培養學生講解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水平,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敘述】山區要發展種植業的前提是先把坡度較緩的山地修成梯田,減緩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哈尼族人正是隨山勢變化,因地制宜,修筑了梯田,被稱為“大地的雕塑”。
(點擊幻燈)
【提問】哈尼梯田不僅是外觀美,對他們的生活更為重要,能否用一句哈尼俗語來概括一下?
【敘述】沒有梯田,就沒有食物,更沒有正常的生活。隨著人口的增長,解決吃飯問題是哈尼人必備的生活本領。
【總結】將哈薩克人和哈尼人的生產活動進行對比,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哈尼人的智慧,因為哈尼人不但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更重要的是改造了自然環境,并創造了“如畫的梯田”。(板書)
【敘述】不同的自然環境使哈薩克人與哈尼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獨特的生產活動,這勢必對他們的生活也有影響,形成與眾不同的民俗風情,下面有請哈薩克人和哈尼人簡單介紹一下。
(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供均等的參與機會和創造性表現的空間,體會山區生活。)
【敘述】老師這里也有幾張圖片,請大家欣賞。如果同學對這些民俗感興趣,請課后去查閱資料。
(點擊幻燈,出示圖片,簡單介紹)
【總結】今天,我們欣賞了美麗的風光,品味了有趣的民俗,感受到他們獨特的生產和快樂的生活,也學到了很好的經驗。那么,同學們是否知道其實我們浙江也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并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說法,同學們能否從哈薩克人和哈尼人利用山地的事例中對浙江山區的發展作點設想。
點擊幻燈:實踐探究。
(樹立人地和諧觀,進行情感教育,引發新思考。)
實踐探究:浙江境內多山地丘陵,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是農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之路。請你收集有關資料,談談浙江山區農民應如何發揮地區優勢,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寫成一篇調查報告。
(教師指導,給出建議。)
教師寄語:略。
(在教師的祝愿中,輕松、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感受山區之美、祖國之美,體驗熱愛家鄉的情感。)
【七年級歷史說課 與山為鄰說課稿】相關文章:
與山為鄰08-17
與山為鄰地理教案08-24
第一冊與山為鄰08-17
與你為鄰08-24
與他為鄰08-24
與你為鄰作文08-09
與你為鄰作文05-19
與你為鄰的作文08-14
與堅持為鄰作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