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時間:2024-01-11 16:00:16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集錦(15篇)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100頁例1,課堂活動以及練習十九第1~4題。

      【教學目標】

      1.掌握整百數及幾百幾十的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口算。

      2.聯系已有知識經驗理解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3.體驗整百數及幾百幾十的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具學具準備】

      主題圖片、視頻展示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認知鋪墊

      出示主題圖:學校組織大家秋游,如果每輛車限乘40人,每2人乘坐一排,你知道每輛車有多少排座位嗎?

      1.口答列式:40÷2=

      2.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抓兩個要點:(1)因為20×2=40,所以40÷2=20。

      (2)因為40里面有20個2,所以40÷2=20。

      3.小結:這是我們已經學習過的.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口算,今天我們繼續探討口算除法。

     。ò鍟嚎谒悖

      [點評:切實抓住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找出知識的生長點和最近發展區。為本課的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充分的認知準備。]

      二、獨立嘗試、合作研究

      1.呈現主題圖。教師:如果將題目改為“有200名師生。”

     。ǔ鍪局黝}圖)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1)一共要坐多少輛車? (2)平均每人花車費多少元?

      2. 學生自主探索算法。

     。1)探索200÷40=教師:一共需要租多少輛車?該怎樣列式?學生獨立嘗試解決

     。ò鍟阂还残枰舛嗌佥v車)。

     。2)交流:同桌交流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3)匯報:集體交流——分兩個層面。

      第一,為什么要這樣列式?(這是求200里有多少個40)

      第二,你是怎樣得出這個答案的?

     。ń柚鷮W生已有知識基礎,抓兩個要點:①因為40×5=200,所以200÷40=5。②因為20÷5=4所以200÷40=5。)

      2.如果再增加一個條件“每輛車的租車費為840元”并將問題改為“平均每人需要車費多少元”你們能列式嗎?

      (1)解釋:為什么“÷40”?(這是將840元平均分成40份求每份是多少)

      (2)交流:同桌交流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3)匯報:集體交流——你是怎樣得出這個答案的?(借助學生已有基礎知識,抓兩個要點:①因為21×40=840,所以840÷40=21。②840÷4=210,840÷40=21。)

      方法二可利用生活實例進行解釋,把40人分成10組則每組有4人,他們一共需要交納840元,則每組為840÷10=84元,每人為84÷4=21元,練一練。先口算,再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600÷30=450÷90=640÷40= 都可以利用想乘法算除法來解釋,也都可以利用先“÷10”再除以一位數來進行計算。

      [點評:建構主義認為“在實際有意義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本環節的教學問題與情境緊密結合,注重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去自主探索口算方法,凸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練習鞏固、熟練口算

      1.教科書第100頁課堂活動,完成計算后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2.第102頁練習十九1~4題。

     。ū景咐牲S世魚提供)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案內容:

      【教學內容】教材第1頁例題,"試一試",第2頁"想想做做"第1~6題。

      【教學要求】

     、薄⒊浞掷脤W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和已積累的除法計算經驗,引導他們自主探索兩位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和筆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在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不怕困難的精神。

      【重點難點】

      ⒈、靈活掌握整十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學會幾百幾十除以整十數的筆算和驗算的方法。

     、、學會幾百幾十除以整十數的筆算和驗算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筆算:48÷4=65÷6=93÷3=

     、、指名學生板演,說一說計算過程。

      二、教學新課

     、薄撛O情境,出示例題圖。

      提問,從圖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幫助解決什么問題要求"要打成幾包"怎樣列式

     、病W習口算方法:

     、盘釂枺60÷20等于幾你們會口算嗎

     、平M織學生分組交流口算方法并匯報討論情況,師小結。

      ⒊、練習"想想做做"第1題。

     、懦鍪舅慕M題,要求學生豎著一組一組地完成。

     、萍w訂正,并說說可以如何口算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

     、、學習筆算方法:

     、60÷20你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試列,指名學生板演。

     、朴喺赫f說自己筆算的方法,錯誤的學生請你找出原因。

     、蔷毩暎80÷40。學生獨立完成,并同桌交換批改,說說筆算過程。

     、怠⒔虒W試一試

     、懦鍪驹囈辉嚕96÷20150÷30。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普f說筆算過程,并問問學生怎樣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

     、、練習85÷40,用豎式計算并驗算。

      三、想想做做

      ⒈、估算下面各題:

      80÷40160÷80200÷50210÷70270÷90

      ⑴學生口算。其中一,二題說說口算方法,口算方法合理就可以,不強求統一。

      ⒉、"想想做做"第2題右邊兩題。

      學生練習并驗算。說說計算方法,商的位置,驗算方法。

     、、"想想做做"第6題。

      ⑴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频1問:53個一元就是多少元(提示:首先要想53里面最多有幾個10)

     、堑2問:學生獨立解答后讓學生說說怎想的

     、、思考題:

     、磐瑢W們試著寫一寫。

     、平M織全班交流,揭示規律。

      四、布置作業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導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95頁的例3及相關內容。

      導學目標:

      1、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把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2、能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提出并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會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導學重點:

      能把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并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導學難點:

      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進行數據分析。

      導學準備:

      課件、圖片等。

      導學過程:

      一、預學--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某地區城鎮和鄉村人口統計表,讓學生從中獲取信息。

      2、請你用學過的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將這個統計表中的信息在條形統計圖中畫出來。

      生自主畫圖。

      3、 在畫這個條形統計圖時,我們應注意哪些問題?

      師:這些是我們學習過的單式條形統計圖,老師想考考大家:請問1980年鄉村人口比城鎮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萬人。

      師;在比較過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這樣對比比較麻煩,要先找到第一個圖,再找第二個圖,然后再計算。

      生:那我們能不能將兩個條形統計圖合并成一個統計圖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適時進行引導,使學生明確:將兩個統計圖中的內容合成一個統計圖,便于信息的獲取與對比。

      師:像這樣將兩個統計圖中的內容合成一個統計圖,這種新的統計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復式條形統計圖。(板書課題。)

      引出課題--復式條形統計圖

      二、 互學--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1、明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放手讓學生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

      (1)明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師:我們來看這位同學制作的復式條形統計圖,你覺得還有哪些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

      根據學生討論,明確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①要用兩個直條來表示兩組不同的數據;②為了區別兩個直條表示的不同含義,要在統計圖的右上角標明圖例。

      (2)放手讓學生在樣圖中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這個統計表中的`數據把教科書第96頁上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2、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簡單的問題并進行分析和判斷,發展數據分析觀念。

      教師:(出示完整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觀察這幅復式條形統計圖,回答以下問題

      (1)哪年城鎮人口數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鄉村人口數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鄉人口總數最多?哪年最少?

      (4)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師適時加以引導:①感受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②觀察發現:人口總數逐年上升,從而進行人口教育;③了解: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人口不斷轉為城鎮人口,鄉村人口不斷減少,城鎮人口不斷增加。

      3、認識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感受復式統計圖的不同呈現形式。

      師:這里還有一幅復式條形統計圖。認真觀察,你能從中獲取哪些信息?

      生:他們都通過復式條形統計圖表示出了城鄉人口。

      總結: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和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中記錄的信息是相同的。

      教師:為什么復式條形統計圖有橫向和縱向之分呢?

      生:因為這是兩種不同表現方式。

      總結: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與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師:請大家在教科書第96頁的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小結: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一種新的統計圖——復式條形統計圖。根據實際需要,復式條形統計圖有不同的呈現形式,例如縱向的、橫向的以及兩個直條上下重疊在一起的。不論哪種呈現形式,都直觀地反映了所統計的數據,方便我們更好地獲取有關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

      三、評學--及時練習,鞏固提高

      1、教科書第97頁“做一做”

      2、教科書第98頁第1、2題。

      板書設計:

      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區別

      1、兩個直條表示不同的數據

      2、在條形統計圖的右上角標明圖例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經歷集合思想的形成過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識的意義。能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用“韋恩圖”解決有重疊部分的問題的價值,理解集合圖中每部分的含義,能解決簡單的有重疊部分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猜測、操作、交流等活動,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感知集合圖的形成過程,能用集合圖分析生活中簡單的有重復部分的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解決實驗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重要性,養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體會數學的嚴謹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集合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

      教學準備:

      “學習之星”和“勞動之星”的獲獎獎勵,“智慧星”和“守紀星”的獲獎獎勵,集合名稱的磁板,獲獎學生名字的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腦筋急轉彎導入新課師:今天這節課上老師會根據同學們的表現,評選出智慧星和守紀星。想要獲得智慧星,那你課上需要積極動腦、認真思考。想要獲得守紀星,那你課上就要認真聽講、坐姿端正、書寫規范。看誰這節課既能獲得智慧星又能獲得守紀星。

      談話:同學們,你們玩過腦筋急轉彎的游戲嗎?想不想玩一玩?出示腦筋急轉彎——理發師的困惑:

      教師邊講解,邊用課件播放聲音。

      師問:進來的怎么只有三個人呢?你們能幫理發師解決他的困惑嗎?生:略師:在這里爸爸有雙重身份,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爸爸的孩子。身份在這里重復了一次,所以只有3人。(板書:既??又??)像這樣的問題,數學上稱之為“重疊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研究這類問題。

      二、集合圈的深入探究師:根據同學們上一周的表現,李老師評選出了7名學習之星和5名勞動之星,那你們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學獲獎了嗎?(12名)師:有不同意見嗎?生:沒有師:那你們想不想知道都有誰獲獎了?(課件展示獲獎學生名單)師:從這張光榮榜里,你發現了什么?生:xxx既獲得了“學習之星”又獲得了“勞動之星”。

      師:你這個詞用的真好,既??又??(板書)這樣說我們就聽得很明白了,誰還能像這位同學一樣說說你的發現?生1:XXX既獲得了“學習之星”又獲得了“勞動之星”。

      師:誰能把這兩個同學的發現連起來說說?生2:

      和都既獲得了“學習之星”又獲得了“勞動之星”。

      師:你真會表達。下面請獲獎的同學趕快到前面來,老師給大家頒獎。學習之星站到老師的右手邊,勞動之星站到老師的左手邊。你們倆應該站到哪兒?師:咦,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剛才我們明明算了12名同學獲獎了,怎么才來了10個人呢?那兩個人呢?(學生舉手,迫不及待的回答問題。)你們有話想說,那好,你來說說?生:

      和都既獲得了“學習之星”又獲得了“勞動之星”,所以他們兩人在獲獎名單里重復了。

      師:哦,原來是這樣。看來同學真是理解了這兩個同學的位置了,那這兩邊呢?誰來說說右邊同學的獲獎情況?生:右邊同學獲得了“學習之星”。

      師:“學習之星”還有中間的兩個同學呢,我們只描述這5個人的獲獎情況。

      生:這5個人單單只獲得了“學習之星”。

      師:那誰來說說左邊這3位同學的獲獎情況?生:左邊這3位同學只獲得了“勞動之星”。

      師:真不錯,這下我們弄清楚了。那老師開始頒獎了,左邊的同學每人發一顆“學習之星”,右邊的同學每人發一顆“勞動之星”,中間的同學每人既發一顆“學習之星”又發一顆“勞動之星”。(師邊說邊給學生發小星星)師:那剛開始我們算得有12名同學獲獎了,在今天的這種獲獎的情況下是不對的,你能用畫圖的方法表示出今天有10位同學獲獎了嗎?先聽清要求:畫圖時,要畫清同學們的獲獎情況,還要讓我們能直觀的看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學獲獎了,注意老師已經把這些同學的名字編好了相應的序號(課件展示),不要寫這些同學的名字了,我們只用序號來表示同學就可以了。

      生:獨立畫圖。

      師:畫好的同學可以小組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小伙伴們畫的圖有沒有值得你借鑒的地方。(師巡視學生畫的圖,選擇有代表性的圖到前面投影。)師:老師選擇了幾位同學畫的圖,下面請這幾位同學分別到前面來講一講他們畫的圖。

      師:像這種重疊問題,我們可以用韋恩圖來表示。它是英國的`數學家韋恩在1881年發明的,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這個圖叫作韋恩圖,也叫集合圈。(板書:集合)師:下面就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用集合圈的方式來畫畫圖。(師邊講邊在黑板上畫集合圈)先畫一個封閉的橢圓表示“學習之星”,畫好之后貼上這個集合圈的名字是“學習之星”。接下來該畫什么了?生:“勞動之星”的集合圈。

      師:那“勞動之星”的集合圈我們應該畫在什么位置呢?師:為什么要把“勞動之星”的集合圈有一部分畫到“學習之星”的集合圈里面呢?生:因為有人既獲得了“學習之星”又獲得了“勞動之星”。

      師:再畫一個封閉的橢圓表示“勞動之星”。下面我們把這些獲獎同學的名字貼在相應集合圈的位置里。

      師:這個集合圈我們就算畫好了,那集合圈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陰影部分表示什么?師:根據我們畫的集合圈在小卷子上列出算式(生列算式)。

      師:誰來說說你怎么列的算式,并給大家講講你為什么這樣列算式?生:我列的算式是7+5-2=10(名),“7”表示7名“學習之星”,“5”表示5名“勞動之星”,減去“2”是因為有2名同學重復了。

      師:你講的真清楚,大家都聽明白了吧。

      師:誰還有不同的方法?你們看這個圖我們相當于把這些獲獎同學分了幾部分?(3部分)哪三部分?分別是幾人呢?那你會列算式了嗎?三、問題拓展師:這個問題我算式弄清楚了,現在老師又有想法了,我們下周還要選出7名“學習之星”,5名“勞動之星”,你們幫老師想一想有可能有多少名同學會獲獎嗎(出示課件)?今天的獲獎情況是有2名同學重復了,有10個同學獲獎了。那下次獲獎可能多少名同學重復呢?生:3名,1名。

      師:最多有多少名同學重復獲獎?生:5名。

      師:為什么?生:因為“勞動之星”只有5人,所以最多只能有5人重復獲獎了。

      師:誰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把下周我們班獲獎的重復情況都想全了,并說一說。

      生:沒有重復、重復1人、重復2人、重復3人、重復4人、重復5人(隨著學生說,課件出示)。

      師:那每種情況下有多少人獲獎呢?分組做師:沒有人重復獲獎的情況。

      生:7+5=12(人)師:那這個集合圖該怎么畫呢?生:畫兩個單獨的圈,沒有重復的部分。

      師:(找學生說重復1人、重復3人、重復4人、重復5人的算式,并讓學生說3/4清這樣列式的原因。)那重復5人的時候,這個集合圈又該怎樣畫呢?生:“勞動之星”的圈都跑到“學習之星”的圈里去了(課件展示)。

      師:那這個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有幾人?(課件出示如下)學習之星生:這部分表示只獲得了“勞動之星”,有2人。

      師:我們來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生:有幾個人重復了,就去掉幾人。

      四、練習提升師:班里獲獎同學的情況,我們都弄清楚了,真了不起,那今天沒有獲獎的同學呢?比如XXX,我想把他的名字也貼在黑板上,我應該貼在什么位置上。(貼在集合圈的外面)為什么啊?貼在外面表示什么呢?師:所以我們班里其他沒有獲獎的同學,都可以貼在獲獎集合圈的外面,F在班里每位同學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們來幫同學們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節課獲得智慧星的有人,獲得守紀星的有人,兩項都獲得的有人,兩項都沒有獲得的有人,來上課的學生一共有多少人?師:請同學們,在小卷上獨立完成,要求畫出集合圈,并列算式。

      五,生活中的重疊現象(出示課件)(1)奧運五環,環環重疊(2)看,這是圓圈的集合圖(3)還有大自然中,一座座山峰重巒疊嶂(4)以及月食,也是因為重疊現象導致的(5)這是設計師筆下的建筑,也有重疊

      六、課堂小結師:

      今天我們學習了重疊問題,還用集合知識解決了不少問題,誰來說說你這節課的收獲?

      生1:我學會了畫集合圈。

      生2:我學會了重疊的問題可以用畫集合圈的方法來解決。

      生3:集合圈的畫圖方法能讓我們很清楚得看清每個部分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人。

      師:你們的收獲還真不少同學們,集合圈可以幫我們解決生活中有重復現象的問題以后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就等著同學們去發現和解決。好,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會把一個合數分解質因數。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獨立探索掌握分解質因數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數感,提高學生探索能力。

      教學重點:

      把一個合數分解質因數。

      教學難點:

      掌握質數與合數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過程:

      一、 利用舊知導入新課。

      1、 指名說一說怎樣找一個數的倍數?一個數的倍數是有限的 還是無限的?

      2、 10的最小倍數是幾?有最大倍數嗎?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找一個數的因數。板書:因數。

      二、 探索新知。

      1、 探索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多媒體出示例1) 師:把12寫成兩個數相乘的.形式。

      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來,多媒體展臺展示。 生1:12=1×12 生2:12=2×6 生3:12=3×4 師:兩個數相乘,乘數也叫因數,所以1、2、3、4、6、12這些 數又叫12的因數。

      2、 學生探討:什么是一個數的因數?

      生1:兩個自然數相乘得到一個數,那么這兩個數就叫這個數的因數。

      生2:可以用字母表示因數與積的關系,如a、b、c都是自然數,且a×b=c,那么a、b就叫c的因數。

      3、 試一試: 師:18的因數有哪些?

      4、 探索一個數因數的特征。

      師:在練習本上寫出1~10各數的所有因數。 讓學生觀察這些數的因數,有什么特點?

      生1:我發現這些數的因數都有1和它本身。

      生2:我發現有些數的因數只有兩個因數,有些數的因數不止兩個。

      生3:我發現1只有一個因數就是它本身。 ……

      師生共同概括出:像這種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叫質數;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他因數的數叫合數。

      師:根據質數和合數的意義,你認為1是質數還是合數?

      生: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三、 練一練。

      1、 師指名回答,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 學生利用數表,在書上圈出質數。再集體訂正。

      四、 拓展練習。

      1、 同桌各出一個數,讓對方說一說這個數的因數。

      2、 找出50~100的自然數中的質數。相互交流想法。

      五、 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么?

      板書設計:

      一個數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

      最小因數是1。

      1的因數有:1

      2的因數有:1、2

      4的因數有:1、2、4

      3的因數有:1、3

      6的因數有:1、2、3、6

      5的因數有:1、5

      8的因數有:1、2、4、8

      7的因數有:1、7

      9的因數有:1、3、9

      10的因數有:1、2、5、10

      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叫質數;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

      還有其他因數的數叫合數,

      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探討、能發現商隨除數或被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2.能利用規律解決一些問題。

      【學習過程】

      一、知識鋪墊

      有4個西瓜,平均分2天吃,每天吃( )個。

      有8個西瓜,平均分4天吃,每天吃( )個。

      有16個西瓜,平均分8天吃,每天吃( )個。

      二、自主探究

      1.探究被除數不變時商的變化規律。做下面一組題:

      16÷8=

      160÷8=

      320÷8=

      (1)從上往下看,被除數( ),除數( ),商( )。

      從下往上看,被除數( ),除數( ),商( )。

      (2)練一練:運用規律根據已知的算式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240÷20=12 240÷40=( ) 240÷5=( )

      2.探究除數不變時商的變化規律。做下面一組題:

      200÷2=

      200÷20=

      200÷40=

      (1)從上往下看,被除數( ),除數( ),商( )。

      從下往上看,被除數( ),除數( ),商( )。

      (2)練一練:運用規律根據已知的`算式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80÷5=16 160÷5=( ) 40÷5=( )

      3.探究商不變的性質。

      (1)完成表格。

      被除數 14 140 280 560 5600

      除數 2 20 40 80 800

      商

      (2)從左往右看,被除數( ),除數( ),商( )。

      從右往左看,被除數( ),除數( ),商( )。

      三、課堂達標

      1.根據已知算式,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并說說運用了哪一條規律。

      (1)200÷25=8 200÷50=( ) 200÷5=( )

      (2)500÷25=20 1000÷25=( ) 100÷25=( )

      2.填一填。

      3.判一判。

      (1)兩數相除,如果被除數縮小4倍,除數不變,那么商也不變。 ( )

      (2)250÷A=25,如果被除數不變,除數A縮小5倍,那么商是5。( )

      (3)被除數不變(0除外),如果除數擴大3倍,商會縮小3倍。 ( )

      (4)兩數相除,商是20,被除數擴大2倍,除數縮小2倍,商還是( )

      4.兩個數相除,如果被除數去掉個位上的0,商是8,那么這兩個數原來的商是多少?

      4.6.12 商的變化規律練習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教 材 分 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北菊n所學內容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統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學 情 分 析

      四年級學生在數學知識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其思維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對于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不能靈活運用,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做好課前準備,讓學生提前了解烙餅的方法和時間。

      教 學 目 標

      1、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中的策略的多樣性,初步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的意識。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優化思想。

      教學難點: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教材分析

      教材要求學生從生活中的例子來探索加法運算特點,通過觀察和思考分析找出它的規律,要示學生初步了解這些規律,用字母表示這些規律,并能夠理解及運用。教材在教學安排上由淺入深,加法運算律的學習是探討乘法運算律的基礎,因此這部分知識占據著重要的篇幅。在此基礎上,教材引出了乘法運算律的知識,這兩部分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循序漸進的學習,在培養分析歸納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和獨立自主、主動探索的學習意識。

      學情分析

      1、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發現并歸納出運算律。

      2、重視運算律的發現過程。引入實際事例,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規律、發現規律。在練習過程中提高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繹推理的能力。

      3、在具體的情況下逐步學會合理靈活地應用運算律,增強應用意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2、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難點: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課前談話。

      2、情景引入。(出示課件)

      二、教學加法交換律

      1、師:要求“跳繩的有多少人?”可以怎樣列式呢?

      生口答列式

      師:你發現了什么?那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呢?(=)

     。ò鍟28+17=17+28)

      2、師:求“女生有多少人?”你會列式嗎?

     。ㄉ,師板書:17+23=23+17)

      3、師:你能照樣子說出幾個這們的等式嗎?

      4、師:(1)請你仔細觀察上面的等式,你發現等號兩邊的算式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2)像這樣的等式寫得完嗎?那你能不能想辦法用一個等式來表示所有的等式呢?

      5、交流:我們以前用過這樣的規律嗎?想想在哪兒用過?(加法驗算)

      三、教學加法結合律

      1、師:剛才同學們不僅解決了2個問題,而且還學會了加法交換律。那你會解決第三個問題嗎?請你用一個綜合算式來表示。

     。1)學生嘗試練習

      (2)交流。師:你是怎樣列式的`?(28+17)+23

      你先算的是什么?(跳繩的人)

      追問:還有不同的方法嗎?28+(17+23)

      你先算的是什么?(女生人數)

      師:(28+17)+23算出來的是什么?28+(17+23)呢?你發現了什么?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

      板書:28+(17+23)=(28+17)+23

      2、師:如果讓你來算,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3、師:請你算一算,下面的O里能填上等號嗎?

      4、師:請你仔細觀察這兩個等式,等號的左右兩邊有何共同點和不同點?

      5、師:(1)三個數相加,是不是都存在這樣的規律呢?

      (2)你能照樣子寫出幾個這樣的等式嗎?

      (3)寫得完嗎?你會像加法交換律一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嗎?

      板書:(a+b)+c=a+(b+c)

      6小結。(板書:加法結合律)

      四、鞏固練習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本冊教材的起始單元,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的讀寫鞏固和擴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

      本單元由“億以內數的認識”和“億以上數的認識”兩個部分組成。

      學情分析

      學生基礎較差,改寫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對概念,學生課后錯誤較高。

      因此我和學生一起來研究這兩個概念的區別:

      1、改寫不改變數的大小,省略改變了數的大小。

      2、改寫使用直等號,省略使用約等號。此外,題型也有區別,改寫題型有“將下列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而省略的題型有“省略最高位(或萬位、億位)后面的尾數求出近似數”,應根據不同要求,寫出正確結果。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把整億的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四舍五入省略“億”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重點)理解改寫與省略的相同與不同。能夠把用“萬”作單位的數的改寫方法遷移到改寫用“億”作單位的數。(難點)

      2.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讓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使學生掌握改寫、省略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揭示學習內容

      板書:大數的改寫和省略

      二、新授

      探討大數改寫的方法

      1.自學指導一:師出示下列信息,請學生看看每組中的兩種記錄形式有什么異同,你喜歡哪種,為什么?

     、俦本┟磕暌蚵┧速M水資源100000000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費水資源1億立方米。

     、诒本┨烊粴夤⿷砍^1400000000立方米。

      北京天然氣供應量超過14億立方米。

      ③20xx年全市從事科研活動人員240000人,科技活動經費23000000000元。

      20xx年全市從事科研活動人員24萬人,科技活動經費230億元。

      2.交流:計數單位不同:個、億;數值相同:大小相等。

      為了讀、寫、算時更方便,我們常常會把這樣的大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

      3.根據上列信息,總結把整億的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的方法:

     。ㄈサ羧f級、個級的8個0,換一個億字。)

      4.練習:46000000000=()億30600000000=()億

      探討大數省略的方法

      1.自學指導二:你是怎樣理解下面這句話中的兩個數?

      出示:全市公交線路776條,年客運量約47億人次。

      2.交流:776是準確數,47億是一個近似數,可以是47億多也可以不到47億。

      3.自學指導三:小組合作先把下面的數省略億后面的尾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再總結你們小組的方法。

      全年訂閱報紙1170000000份。開發區工業總產值199950000000元。

      西城區大型商場年營業額達到5980000000元。收寄函840000000份。

      3.匯報,交流:

      1170000000≈12億(五入)199950000000≈1990億(進位)

      5980000000≈60億(進位)840000000≈8億(四舍)

      小結方法:看千萬位,四舍五入。

      4.練習:987654000≈()億1110000000≈()億

      三、當堂練習

      練習三第10題。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改寫和省略,對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想法?

      五、課后作業

      同桌互出10道有關大數改寫、省略的題。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經歷“材料感知——聚類分析——歸納概括——抽象命名”的過程,感悟和理解畫圓的基本原理。

      2、理解圓心和半徑的概念、認識半徑、圓心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掌握圓的基本特征。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

      教學重點:

      理解圓心和半徑的概念、認識半徑、圓心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掌握圓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能運用原理創造畫圓的工具

      教具準備:

      教學媒體、圓規,圓形紙片,直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圓形物體。

      看,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你能找到什么相同的圖形?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圓的?

      2、比較圓、三角形和長方形的異同

      二、感悟畫圓原理,形成圓的核心概念。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圓規,是不出圓的。同學們都準備了一把圓規,你能試著用它在白紙上畫出一個圓嗎?

      第一層次:在不同情境中畫圓,感受事實,積累體驗。

      1、學生用圓規在練習紙上畫圓。

      演示方法:一種是先在紙上定一個點,再拉開圓規的兩腳,旋轉圓規一周。另一種是先在紙上定一個點,再拉開圓規的兩腳,然后旋轉紙張一周,同樣也得到了一個圓。

      2、老師用在黑板上畫圓。

      用眼睛看顧老師畫圓,用你的頭腦去思考,老師是怎樣畫圓的?

      3、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

      剛才我們用圓規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在紙上也畫了一個圓,如果我們要在學校的操場上畫一個比較大的圓,老師的圓規不夠大怎么辦?看一下體育老師在操場上是怎樣畫圓的。邊看邊思考在操場上畫圓與在黑板上和紙上畫圓有什么異同?(播放錄像:體育老師伸直手臂,手拿長柄勺子,站在原地旋轉一周,勺子中的白粉隨人體的旋轉過程逐漸抖落而形成一個圓。)

      第二層次:經歷材料聚類分析的過程,歸納并概括提煉畫圓的原理。

      1、我們在黑板上畫了圓,在紙上畫了圓,在操場上也畫了圓,這幾次畫圓,盡管畫圓的地點變了,畫圓的工具也各不相同,但是它們有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組之間討論一下。

      小結:通過剛才四個不同情境中的畫圓,我們發現它們都有三個共同的特點:一、確定一個點;二、確定一段距離;三、旋轉一周。

      第三層次:抽象命名圓心和半徑,形成圓的核心概念。

      1、剛才所有的活動中,固定點叫做圓的圓心,用字母O表示。圓上所有的點到圓心都有相等的長度,這個長度就叫做圓的半徑,用字母r表示。

      板書:圓心

      半徑

      2、學生在所畫圓中標出圓心,畫出半徑并用字母表示。

      3、說出剛才幾個情景中的圓心和半徑分別在哪里。

      橡皮筋4、生活中有沒有運動的圓,說說它們的圓心和半徑又在哪里。

      第四層次:

      學到現在,關于圓,還有沒有什么值得我們深入地去研究?

      其實就圓心、半徑,還蘊藏著許多豐富的規律呢,同學們手中都有圓片、直尺、圓規等等,這就是研究工具。老師給大家準備了研究提示,請同學們動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反饋

      1、發現圓有無數條半徑

      還有什么新的發現嗎?說說你們是怎么發現的嗎?

      預設:折:把一個圓先對折,再對折、對折,這樣一直對折下去,展開后就發現圓上有許多的半徑。

      畫:不停地畫,在圓里畫出無數條半徑。

      老師沒有折,也沒有畫,而是直接想出來的,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ㄒ驗檫B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圓的半徑,而圓上有無數個點(邊講邊用手在圓片上指),所以這樣的線段也有無數條,正好說明半徑有無數條嗎?)

      2、發現半徑長度都相等。

      預設:所有的半徑或直徑長度都相等。

      能說說你們的想法嗎?

      量:在圓里任意畫出幾條半徑,再量一量,結果發現它們的長度都相等,直徑也是這樣。

      折:將一個圓連續對折,就會發現所有的半徑都重合在一起,這就說明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直徑長度相等,道理應該是一樣的'。

      既然圓心在圓的正中間,那么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應該都相等,而這同樣也說明了半徑處處都相等。

      3、圓的大小和它的半徑有關

      請在一張紙上任意畫兩個圓。

      出示同心圓:為什么一個大一個?(因為兩個圓的半徑長度不同)

      還有什么新的發現嗎?

      4、圓的位置和圓心有關

      圓的大小和它的半徑有關,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關呢?

      學生總結

      三、拓展:

      出示:橡皮筋、小棒、剪刀、三角尺、圖釘

      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判斷哪些是能畫出圓的?

      2、同學們正在操場上開展“投球”比賽。哪一種方式比較公平?

      為什么站成圓形你們覺得比較公平呢?

      四:總結

      今天我們研究了圓,知道了畫圓的基本原理,理解了圓心和半徑的概念,發現了圓的基本性質。以后我們也會像研究長方形、正方形一樣,進一步研究圓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問題。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索發現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學習用乘法分配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

      教學重點:探索,發現乘法分配率。

      教具準備: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教師出示亂砍伐破壞環境的片段,讓學生說一說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嚴重的后果,提問學生到前邊說說,教師歸納,然后問學生們應該怎樣保護環境呢?學生回答植樹造林從我作起,從現在作起。

      教師出示主題圖和例3,讓學生分小組編一道完整的題。此題是,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里4人負責挖坑,種樹,兩人負責抬水,澆樹。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

      2、探究新知

      師:參加植樹活動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種樹的,抬水,澆樹的。

      師: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分小組討論,用多種方法去解,比一比,誰聰明,每位同學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說給你的同學聽,教師巡視,參與小組討論)

      生1、我先算出每一組植樹的人數,就是一共植樹的人數。

      即:(4+2)×25=6×25=150(人)

      師:你為什么要將(4+2)打上括號呢?

      生1:只有打括號才能先算。(教師肯定,大家鼓掌鼓勵)

      生2:我分別算出25個小組挖坑,種樹的人數和25個小組挖坑種樹的人數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樹的人數,即;

      4×25+2×25=100+50=150(人)

      師:孩子們,你們同意他的做法嗎?

      生:同意

      師:將生1、生2的兩種做法板書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師:真奇怪,兩個不同的算式,得數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檢查一下他們做得對嗎?

      生:對。

      師:你們發現什么規律了嗎?分小組討論。

      生1:我發現(4+2)×25=4×25+2×25這兩個算式相等。

      師:為什么?

      生1:因為他們的結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生2:我發現根據左邊的算式就能推出右邊的算式,既:

     。4+2)×25=4×25+2×25

     。ń處熥寣W生到黑板上給大家演示。)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號右邊的算式嗎?

     。暺蹋型瑢W舉手,還有私下說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舉例(3+4)×2643×(10+5)

      你們能推出右邊的算式嗎?(提問兩個同學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做。)

      師:你能給你的同桌出兩道這樣的題嗎?(學生出題,同桌互算。)

      師:你能用符號或字母寫出他們的規律嗎?

      板書:

     。╝+b)×c=×+×

      a×(b+c)=×+×

     。ㄌ釂枌W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學在本子上做)

      師:你能用語言敘述這樣的公式規律嗎?分小組或同桌互相敘述,教師問,學生說,教師再歸納: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他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將乘法分配率讀三遍,理解其意。)

      3、鞏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個算式是對的,正確的畫√,錯的畫×。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ń處熞蚤_火車的形式提問,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如果是錯的請說出原因。)

      1、師:學了這么多的運算定律,你能將它們區分開嗎?給你的同桌說一說什么是加法交換率和乘法交換率,什么是加法結合率和乘法結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語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說一說你學了這一單元或這節課有什么收獲?評一評本節課哪些同學哪些組表現的,掌聲鼓勵他(她)們

      課題:簡便運算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經從中年級邁向高年級,他們的思維已經開始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較以前上升了一個層次,已經會用歸納概括的方法認識事物及解決問題,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數學知識,為學好本冊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小學第一學段的學習方法,師生之間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學生學習常規好,喜歡學習數學,對所學知識掌握較好,并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是學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維發展也就不一致,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認識更大的數、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負數、線與角、圖形的變換、方向與位置統計等教學內容。

      1、第一單元“認識更大的數”。本單元是在第一學段學生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掌握大數讀寫的方法,認識近似數及其作用。

      2、第二單元“線與角”。

      本單元學習的內容主要有:直線、線段、射線的認識,平行線與垂線的認識,平角、周角的認識,以及用量角器量角與畫角。

      3、.第三單元“乘法”。

      本單元學習的內容主要有:三位數乘兩位數,對一些較大的數進行估計,認識計算器以及運用計算器探索一些數學規律。

      4、 第四單元“運算律”

      本單元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加法和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

      5、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

      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在方格紙上用數對表示某一點的位置、描述簡單的路線圖。掌握根據方向(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認識周圍的環境。

      6、第六單元“除法”。

      本單元的學習是小學階段整數運算的最后一個章節內容。本單元學習的內容主要有:三位數除以整十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速度、時間與路程的數量關系。

      7、第七單元“生活中的負數”。

      本單元主要是使學生認識生活中一些常見的負數,對此學生已經積累了比較多的生活經驗。

      8、第八單元“可能性”。

      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感受簡單的隨機事件、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在這一單元中,學生學習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教學目標

      1.學生將經歷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大數的過程,感受學習更大數的必要性,并能體驗大數的實際意義;認識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并會正確讀、寫;能比較億以內數的大。徽莆杖f、億為單位表示大數的方法;認識近似數,能求一個數的近似數,能對大數進行估計。

      2.學生將理解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能對生活中具體事物的數量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估計;掌握計算器的運用方法,會利用計算器探索一些數學規律。

      3.學生將理解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進行正確地計算;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并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經歷探索商的變化規律的過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體會中括號運用在計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確計算帶有中括號的三步整數四則混合運算。

      4. 經歷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探索過程,理解并掌握這兩個運算定律,并能將其應用于簡便計算之中。體驗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的意識和能力。

      5.學生能認識負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6.學生將能識別直線、線段與射線,會用字母表示直線、線段與射線;認識平面上的平行線和垂線,能用三角尺畫平行線、垂線,知道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會用量角器量(畫)指定度數的角。

      7.學生將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用數對來表示物體位置;在具體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離表示物體的位置。

      8. 初步感受到事件的發生隨機性,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教學措施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加強直觀演示和實踐操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成功的體驗。

      3.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系,探索規律。

      4.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5.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新意識。

      6.注重讓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

      7.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數學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8.加強導優輔差工作,特別是差生的輔導,努力使他們迎頭趕上。

      五、課時安排:

      一、認識更大的數9課時

      二、線與角9課時

      三、乘法7課時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除法中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能根據三者關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2、通過比一比、看一看、說一說、算一算等活動,探索并掌握新知。

      3、體會學習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教學重點

      認識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能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請了三個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們時常為誰跑得快的問題而爭論不休,有一天他們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績來:

      PPT:小牛:4分鐘跑280米

      小象:4分鐘跑240米

      小熊:3分鐘跑240米

      師:你們收集到了什么數學信息?

      生讀題一遍

      師:那么哪個數據是我們學過的時間?哪個數據是路程?

      生:時間是4分鐘,路程是280米。

      時間是4分鐘,路程是240米。

      時間是3分鐘,路程是240米

     。▌撛O情境培養學生從身邊生活中發現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ㄒ唬、認識速度及速度單位:

      1、全班交流:

      師:、如果他們兩個人一組進行賽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組,誰跑得快?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賽,小牛快,因為都是4分鐘內,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遠

      師:也就是在時間相同的條件下,應該比較路程,路程越遠,跑得越快。

      師:那要是小象和小羊一組,誰跑得快?為什么?

      生:小象和小熊比賽,小熊跑的快,因為小象和小熊跑相同的路程,小熊用的時間短,所以跑得快。

      師: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條件下,應該比較時間時間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

     。ㄒ龑W生思考:相同時間比路程遠近,相同路程比時間長短,來確定快慢。)

      2) 比較小牛和小熊

      師:比較小牛和小熊時,路程不同、時間也不同,怎樣比它們的快慢呢?有什么辦法?

     。ㄒ龑W生思考:要想知道誰跑得快,就要比較單位時間里誰跑得遠,誰就快。)

      方法一:在相同時間內(1分鐘)比較誰跑得遠

      280÷4=70(米/分)(板書不要寫,此時還沒學時間速度了)

      240÷3=80(米/分)(板書不要寫,此時還沒學時間速度了)

      70<80 小熊快

      師:誰能解釋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鐘行70米和80米。

      師:像這樣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稱為速度,我們可以通過線段圖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

      出示線段圖

      師小結:觀察線段圖比較速度,其實就是比較相同時間內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鐘的路程。這一分鐘就是我們所說的單位時間。

      方法二:在相同時間內(3分鐘)比較誰跑得遠

      280÷4=70(米/分)(板書不要寫,此時還沒學時間速度了)

      70╳3=210(米)210<240 小熊快

      方法三:在相同時間內(4分鐘)比較誰跑得遠

      240÷3=80(米/分)(板書不要寫,此時還沒學時間速度了)

      80╳4=320(米)280<320 小熊快

      師:仔細觀察這三種解法,你覺得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1:相同點是:這幾種方法比較的都是相同時間里的路程。

      生2:不同點是:第一種方法比較的是他們一分鐘跑的路程;第二種方法比較的是他們三分鐘跑的路程;第三種方法比較的是他們四分鐘跑的路程。

      師:因為這樣的相同時間是很多的,所以為了便于比較,我們把每分鐘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們各自的速度。

      師:他們的速度和什么有關?

      生:時間和路程。

      2、認識速度及速度單位:

      師:速度怎么算,你會求速度嗎?咱們試一試

      呈現兩個問題,請學生口答。

      出示題目

      1、“神七”飛船在太空5秒飛行了約40千米,“神七”飛船的速度約是( )

      2、小青騎自行車,2小時騎了16千米,小青騎自行車的速度是( )

      學生口答,教師根據學生的敘述列式:40÷5=8(千米),16÷2=8(千米)

      師(看著黑板表示疑惑):“神七”飛船的速度和騎自行車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來他們的速度一樣嘍?說說你有什么想法?

      生:是不一樣的,“神七”飛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騎自行車的速度是每時8千米。

      師:但黑板上寫的都是8千米,這樣寫能區分清楚嗎?有什么辦法區分開呢?

      生:寫上時間。

      師:教師根據學生的敘述分別寫成8千米/秒,8千米/時。

      師:1小時、1分鐘這些都是單位時間。那么單位時間還包括1秒、1年、1月等等。所以速度應該是單位時間內所行使的路程。

      師:讀作8千米每秒,表示什么?

      生:表示神七每秒飛行8千米。

      師:速度單位與原來的一些單位不同,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兩部分復合而成的。請同學們將剛才走路速度單位也改一下。

      師:其實速度不僅在我們課堂中有,在咱們的`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咱們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嗎?

      3、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數據:劉翔110米欄的速度約為8千米/秒

      聲音傳播的速度約為340米/秒

      光的傳播速度約為30萬千米/秒

      師:誰能說說這些速度表示什么?

      生答

      師:劉翔的速度大約是8千米/秒,有多快?

      師:從講臺到教室后面大約是8米多,我們一眨眼,劉翔就從這跑到教室后面了?觳豢欤

      生呼應

      師:在雷雨天,我們經常能看到電閃雷鳴的場景,你知道是先看見閃電,還是先聽到雷聲,為什么咱們總是先看到閃電那?

      生答

      師小結:因為光的傳播速度要遠遠快于聲音傳播的速度,同學們能用剛才的知識解釋了自然現象,真是太厲害了。

     。ㄍ卣箤W生對速度的認識,引導學生了解單位時間即為:1時、1分、1秒等,在單位時間內所行的路程叫速度。通過實例給學生充分探索空間理解速度的意義,建立單位時間的表象。結合情境,幫助學生較為準確的理解速度的意義。)

      師:觀察上述幾個速度,你對速度有了什么新的認識,你能說說速度表示什么嗎?

      教師先請學生間說一說,在組織交流。

      生:平均時間內行的路程,如每秒多少米,每分多少米,每時多少米。

      師:速度就是每秒、每分、每時等單位時間內行的路程。

      師:速度怎么計算?

      生:路程÷時間=速度(教師板書)

     。ǘ、探索分享,尋找路程、時間、速度之間的關系。

      師:既然我們知道求速度的公式了,誰能求出小象的速度?

      生 按照前面對速度的理解求出小象的速度 240÷4=60(米/分)

      師:也就是速度=路程÷時間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探索出積的變化規律。

      2、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難點: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準備:多媒體等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談話:同學們,2008年奧運會帆船、帆板項目的主賽場設在青島浮山灣。大家已經知道為了給運動員創設潔凈的比賽環境,清淤船對海灣進行了淤泥處理,同樣,為了讓觀眾在松軟的沙灘上觀看比賽,篩沙車已經在沙灘上忙碌起來了。

      二、自主嘗試,獨立探究

      出示教科書情境:清理海水浴場

      1、談話:你能從圖片中捕捉到那些文字信息?

      2、談話:根據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因為圖片上只告訴了我們篩沙車的工作效率,因此部分學生可能覺得提問題無法下手,因此這里要盡量發揮優等生的帶頭作用。)

      3、很多同學想知道篩沙車在某一段時間內的工作總量。老師也想提一個問題可以嗎?篩沙車清潔沙灘的總面積與篩沙車的工作時間有什么關系?

      誰想現在發表自己的看法?

      4、你們的觀點是否正確?篩沙車清潔沙灘的總面積與篩沙車的工作時間是否還存在著更有研究價值的規律呢?同學們想不想自己來深入地研究這個問題?

      三、分組合作,討論解疑

      出示統計表:

      工作效率清潔沙灘面積(平方米/分)80 80 80 80 ……

      工作時間(分)15 30 60 120 ……

      工作總量清潔沙灘總面積(平方米)

      1、下面我們同桌合作,看那些同學又快又好得把統計表填完整。

      2、誰想把你的計算過程和結果告訴大家?

      在學生的中教師隨機板書,并在課件上依次顯示答案。

      80×15=1200

      80×30=2400

      80×60=4800

      80×120=9600

      3、仔細觀察我們的統計結果,看看從統計表和算式中你發現了什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S機深入小組引導正確的觀察方法:從左往右看,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是怎樣變化的.?從右往左呢?能具體說說擴大和縮小多少嗎?能結合乘法算式,運用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因數、因數、積來描述這種變化規律嗎?)

      4、學生匯報交流。

      四、展示點評,提升

      規律并板書: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皆瓟档亩嗌俦,積也擴大(或縮。┑皆瓟档亩嗌俦。

      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五、清理過關,挑戰自我

      1、規律運用(自主練習第1題。)

      談話:同學們自己探究出了積的變化規律,現在我們先口算出每一組的第一個算式,看看根據這一規律能不能不用計算,迅速找到其他算式的答案。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并具體說說積的變化規律。

      2、直接寫得數(第2題。)

      指生回答,并說明理由。

      (要求每一道都用積的變化規律加以說明。670×350=這一題初步感知,第二課時將重點研究)

      3、學以致用

      課件再次出示本課信息窗情境圖。

      談話:同學們,我們一起研究了這輛篩沙車的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的關系。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想一想5輛篩沙車每分鐘清潔沙灘多少平方米?15輛呢?30輛呢?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教學目的:

      1.知道這兩種運算的意義(即:什么叫加法,什么叫減法)

      2.知道加法和減法各部分的名稱及互逆關系

      3.可以熟練對一個算式各部分進行轉換

      教學重點:

      學會利用關系求解算式中的未知數(必須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通過實例探究加、減法的互逆關系

      教學內容:

      一、預習、新課呈現

      1.舉例:班上有30個女生,12個男生,則班上共有多少個同學?(算式為30+12=42),提問讓學生思考什么叫加法?加法的定義: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相加的兩個數叫做加數,加的的數叫做和。

      2.舉例:班上總共有42個學生,其中男生有12個,那么有女生多少個?(算式為42-12=30),提問讓同學們思考什么叫減法?減法的定義: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已知的和叫做被減數,已知的加數叫做減數,要求的加數叫做差。

      思考:如果已知的.是班級總人數和女生人數,那么算式應該怎么列,各部分的名稱又是什么?

      3.根據上面給的兩個例子,思考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嘗試總結加法和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加數+加數=和,和-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

      二、課堂練習

      1. 根據3468+475=3943,直接寫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

      3943-3468= 3943-475=

      2、根據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寫出另外兩個等式。

      例:28+19=47 47-19=28 47-28=19

     。1)247+435=682

      (2)643-175=468

     。3)569-346=223

      3、猜猜我是幾?

     。1)我減去56得120 (2)483加上我得數是792 4、下面各題應該用什么辦法計算,為什么?

     。1)滑雪場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59張門票;﹫鋈煲还操u出多少張門票?

     。2)文具店運來一批練習本,賣出370包,剩下630包。共運來多少包練習本?

      三、課堂總結

      串講知識點和容易出現的問題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上冊教案01-15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5-09

    四年級上冊數學的教案12-15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1-29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集10-10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5-04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8-29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2-23

    數學四年級上冊優秀教案02-17

    四年級上冊數學優秀教案01-2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 | 欧美AⅤ资源在线播放 | 色偷偷香蕉人人澡 |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 亚洲AV极品视觉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