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語文教案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總結詞語。
2、認識生字,并能發現生字的構字規律。
3、能夠區分一些相近的詞語。
4、能夠閱讀短文。
5、培養其發現生活及創造生活的能力。
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我的發現
1、自讀詞語,小組交流自己的.發現。
2、你還能說出類似的詞語嗎?以小組競賽的方式,看哪一組說得多。
示例:算盤 盤算 到達 達到 領帶 帶領 展開 開展 喜報 報喜 喜歡 歡喜
二、日積月累
1、讀讀認認是用合一合的辦法識八個生字。
①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發現它們組合的規律。
②注意提示姓xìng、警jǐng的正確讀法。
③自由練習讀詞語,鼓勵學生進行擴詞練習,如,膚色、大膽、警報。
2、我會填是選擇近義詞填空的練習。
先讓學生讀一讀詞語,自主發現每組兩個詞不在意思上的聯系,接著讀句子,結合句子的意思選詞填空,最后再把句子讀一讀。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魯班造傘》這篇短文
讓學生默讀明意,自主識字,朗讀感悟,并鼓勵學生把這個故事講給小朋友或家長聽。
二、口語交際
1、課前布置學生動手制作小制作。如,用毛線編織蝴蝶結,用塑料瓶做成花籃,用紅辣椒做成玩具鞭炮……
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愛的小制作。
3、小組交流、匯報制作過程。別人講的時候,聽的同學可以提出問題,講的同學要作解答。
4、小組推薦做得好、說得好的同學在班上展示、介紹自己的小制作。
5、評一評誰的小制作做得好,誰介紹得好。
三、展示臺
這次展示臺安排了兩項內容:
一是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郵票。
二是展示自己收集的名言。
語文教案 篇2
主要介紹了我國近年來在雜交水稻、大棚模型、無土栽培和彩色棉花幾方面產生的巨大變化,本文旨在讓學生們了解農業科技知識,感受農業的變化,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我校雖然是一所農村學校,但由于現在農村農業產業化的轉型,使得現在的農村孩子的生活空間都基本遠離了農村和農業,學生對農業技術的認識微不足道。為此,需要通過對本篇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對農業產生興趣,從根本上了解農業。立志將來像袁隆平爺爺等農業科學家那樣獻身農業,
教學反思
與此同時,求培養學生搜集材料和積累語言的能力;并通過交流學習,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為達到本課教學目標,我從本班學生的學情出發,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農、技、袁、隆、介、紹、培、育、產、棚、控、 制、 泥、茁”14個生字。會寫“廠、產、介、農、科、技、紡、織”8個生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科技給農業帶來的變化。了解四種農業新技術特點。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3)情感目標:通過了解一些農業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在課前,我利用網絡平臺,搜集大量農業變化的資料及圖片,制作出適合本班學生實際的教學課件,同時布置學生在課外了解一些農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進行學習,然后進行交流。
教學中,我不斷進行知識的延伸,適時進行拓展,讓孩子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雖然五花八門,異想天開,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這樣想象是可能成為現實的呀!我對孩子們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培養熱愛科學的情感。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覺得已經從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農業的興趣。學生真正感受到科技力量的強大。是科技給農業帶來了有益的變化。但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中,在語言文字訓練方面,還略顯薄弱。另外,如果我們能真正把學生帶到大棚中去參觀認識蔬菜和蔬菜的培植技術(觀看大棚蘑菇)學生的收獲會更大的。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查閱有關資料,結合影視作品,理解劇本內容。
2.能借助提示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進行創造性的表演。
教學過程
這個劇本所講的故事同學們都已較熟悉,因此教學本課可以按“內容→形式→內容→形式”的思路進行。
1.先布置學生課前查閱有關資料。
(1)時代背景、導演、作者以及劇情結構。
(2)舞美設計、全劇的布景設計。
(3)全劇人物造型設計和制作風格要與現代兒童的審美情趣相應。
(4)講解劇情梗概,再進行本課的教學。
2.學生自主閱讀劇本,感知劇本內容。
3.指導學生認識劇本形式的特點。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
5.學生表演劇本。
6.學生圍繞馬蘭花故事,交流其他情節,展開想象續編一段劇本。
以上設計的目的主要有四點:一是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二是使學生認識劇本的特點,三是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四是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演能力。
拓展資料
《馬蘭花》作者簡介
任德耀(1918—1998),中國兒童劇作家、導演。江蘇揚州人。1940年畢業于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舞臺美術系。1949年,在上海應宋慶齡之邀參加中國福利基金會兒童劇團的創建,并擔任《表》《小馬戲班》等劇的.美術設計。1950赴前蘇聯考察后,潛心研究兒童劇編導藝術,積極培養兒童劇藝術人才。
任德耀創作了20多部兒童劇,代表作《馬蘭花》獲全國第二次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曾在十幾個國家上演;《宋慶齡及孩子們》及《好伙伴之歌》,在1982年全國兒童劇觀摩演出中也均獲優秀創作獎。他的劇目具有鮮明的兒童特點,強烈的時代感,富有激情,受到廣大兒童的喜愛。他的導演藝術講究形式美,善于組織創新的戲劇場面揭示矛盾沖突、塑造人物性格。他執導的《童心》獲1979年文化部建國30周年獻禮文藝演出一等獎,《甘羅十二為使臣》獲1983年上海戲劇節演出一等獎,《木蘭替父從軍》獲演出二等獎。任德耀1984年任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名譽院長兼藝術指導,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二、三屆常務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第三屆副主席,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理事長。
《馬蘭花》故事梗概
很久以前,傳說在馬蘭山的山頂,住著仙人馬郎。他在山頂上培植了一朵非常美麗的馬蘭花,這是一朵能給勤勞勇敢的人帶來幸福的花。但誰也沒有見過馬蘭花。馬蘭山下,住著一戶人家:王老爹、王媽媽和他們的兩個女兒。兩個女兒長得一模一樣。姐姐叫大蘭,好吃懶做;妹妹叫小蘭,是個勤勞的好姑娘。小蘭很想看到馬蘭花。老爹疼愛女兒,決定在去馬蘭山打柴時給女兒采一朵好看的花回來。老爹不畏艱難,翻山越嶺,來到馬蘭山。山頂上的馬蘭花閃爍著光芒,老爹興奮不已,忽然腳下一滑墜下萬丈懸崖,幸虧被馬郎看見救起。馬郎得知老爹上山來想替女兒小蘭要一朵馬蘭花,并知道小蘭就是隨著朝霞起身、跟小鳥一塊歌唱的那位姑娘,他愉快地把馬蘭花交給老爹。這時,松樹公公說破馬蘭花(即馬郎)送花是向老爹的女兒小蘭求婚,老爹滿心歡喜。老爹到家后,問兩個女兒誰愿意嫁給馬郎。大蘭嫌深山野嶺苦,不愿意嫁,小蘭卻愿意嫁給勤勞的馬郎。馬郎和小蘭結婚后,他們和山上的朋友共同勞動,日子過得很幸福。不久,小蘭回家看望父母,隨身帶來許多禮物,引起大蘭的妒忌。老貓乘機煽動大蘭去騙小蘭的馬蘭花。大蘭就在送小蘭回馬蘭山的路上,向小蘭騙去耳環和衣服,老貓則奪下馬蘭花,并把小蘭推下湖去。大蘭看見妹妹被推下水,嚇得昏厥過去。老貓得到馬蘭花,因不知口訣,又威脅和利誘大蘭扮成小蘭上山去騙口訣。大蘭無奈,只得跟著老貓上了馬蘭山。大蘭看到馬郎的善良勤勞,深悔自己受騙,終于不顧恐嚇,向馬郎吐出真情。馬郎得知真相,布下天羅地網,經過一場搏斗,奪回馬蘭花,把老貓打得現出原形,丟下萬丈懸崖。馬郎借助馬蘭花的神力救回小蘭,小蘭與馬郎和大伙又歡聚在一起。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落實字詞,疏通文意。
2.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落實重要實、虛詞,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
教學媒體 建議使用多媒體。
教學過程 復備欄
一、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真是“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盡折腰”,她們像熠熠生輝的瑰寶,妝點著中華大地。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游最雄偉壯麗的峽谷,它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一百九十三公里,被游人譽為“山水畫廊”。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以其精妙的筆法揭開了三峽神秘的面紗,下面就讓我們隨著酈道元的筆端,去追溯那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過去的真容。(板書課題及作者)
作者簡介: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涿縣人,地理學家、文學家、
二、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讀,結合注釋,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2.教師范讀,要抑揚頓挫,帶有驚嘆贊美之情。
3.學生學讀。
4.結合注釋,工具書,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文言文翻譯指導:
(1)原則:信、達、雅
信:要求譯文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
達:要求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沒有語病。
雅:要求譯文用詞考究,文筆優美。
(2)方法:
留――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書名、物名、官職、器具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字、詞等可照錄不翻譯。
補――在翻譯文言文時應補出省略的成分。
刪――刪去不譯的詞,例如發語詞,音節助詞、重復多次的、表敬稱賀謙稱的詞可以刪去不譯。
換――把古詞換成現代詞,把單音節詞換成雙音節詞,“汝”換成“你”等等。
調――有些句子的語序需要調整,如謂語前置、定語前置、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
選――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很多,可選用切合原文語境的表示引申義的詞來翻譯。
固――固定的格式有固定的譯法。
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時會不明確,應用意譯。
(3)步驟
①(略讀)把握文章大意,同時標記處要翻譯的詞、句。
②(細讀)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要根據語境進行推敲。貫徹“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
③(回讀)譯完后,把答案帶入原文,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5.提出合作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6.指名翻譯全文,不妥之處隨時指出。
教師重點強調下列句子翻譯。
①或王命急宣
譯文: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譯文: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③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譯文: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
7.指導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1)一詞多義
自自三峽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絕沿溯阻絕(停、斷)絕t多生怪柏(極)
(2)通假字
略無闕處(通“缺”空缺)哀轉久絕(通“囀”聲音曲折)
(3)詞類活用
雖乘奔御風(動詞活用作名詞,奔馳的駿馬)
空谷傳響(動詞活用作名詞,回聲)
(4)其他重要字詞
或王命急宣(有)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即使)(奔馳的駿馬)(如)(快)
良多趣味(實在)屬引凄異(連續不斷)(延長)
三、自由朗讀,小組內互評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積累了重要的文言字詞,并在此基礎上熟讀了課文,初步領略了三峽之美,為下一節課的進一步賞讀奠定了基礎。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鞏固重要詞語翻譯。
教后反思
陳書蘭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認識“罩、屹”等生字,會寫“潮、稱”等生字,能夠正確讀寫詞語。
3.邊讀邊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并能與他人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3、4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感受錢塘江大潮的神奇壯觀。
2.體會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想象課文描繪的大潮景象。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蘇軾)“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范仲淹)“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的臺。”這些優美的詩句都是對錢塘秋潮的詠贊。同學們,你們還能吟誦有關錢塘潮的其他詩句嗎?你們還知道錢塘江的哪些相關資料呢?請為大家展示一下吧!(學生吟誦詩句或介紹錢塘江的資料。)
二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錢塘江大潮如此壯觀、雄偉、氣勢磅礴,那么我們一起來觀看這一奇觀吧。齊讀課文《觀潮》。
2.提出讀書要求:自己輕聲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
3.文章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么內容?(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
三 自主學習,識字解詞
1.借助拼音,讀準生詞。
2.根據字的組成規律記憶字形。把難寫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寫兩遍,找出容易寫錯的字的形近字,寫在生字下方。
3.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不懂的查查詞典。
4.學生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
(1)讀音:“薄霧”的“薄”應讀bó。
(2)指導難寫字。
①“罩”下邊不是“桌”,應寫成“卓”。 ②“薄”是上下結構,不要寫成左右結構。
③“昂”下邊的左半部是“”,不要寫成“”。 ④“貫”上半部分的筆順是,共四筆。
(3)理解詞語。
①籠罩:像籠子一樣罩在上面。一般指云、霧、光把景物遮蓋、罩住。
②屹立:像山峰一樣高聳而穩固地立著,常用來比喻堅定不可動搖。
③若隱若現:好像隱藏在那里,又好像顯露出來。形容隱隱約約。
④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縫。后用以形容巨大的聲響,也比喻突然發生的重大變故。
四 默讀課文,理清層次
1.默讀課文,看看第2~5自然段是按什么順序寫的,第1自然段與下文是什么關系。
(時間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總分關系。)
2.小組討論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來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來時的壯觀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潮過后江面的景象。
1.結構復雜、容易出錯的生字應給出適當的提示。如:“蒙”中間的短橫不能丟,在文中讀méng,并點明另兩個讀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與“火”的'書寫原則是先兩點后中間;“昂”下左部不能多點或撇。
2.課文語言生動優美,讀來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宜多讀,還要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字詞的含義。如:“天下奇觀”中的“奇”,“橫臥”中的“臥”。
3.抓住時間詞,引導學生理清寫作順序,把握全文。
1.學習課文,了解大潮來時雄偉、奇特、壯觀的景象,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之情,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邊讀邊想象畫面,能聯系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并能與他人交流感受。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3、4自然段。
五 分段感悟,體會情感
1.錢塘江大潮為什么被稱為天下奇觀呢?請讀第二部分。
(1)用“ ”畫出寫潮來時江面景象的句子,用“”畫出寫觀潮時人們心情的句子。?
(2)請學生讀相關的句子,分別用一個詞概括此時江面的特點及人們的心情。(平靜,急切)
(3)再讀第二部分,看圖想畫面,體會江面的特點及人們此時的心情。
2.學習第三部分。
放“潮來時”的錄像。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讀第三部分,畫出寫“潮聲、潮形”的句子。
(1)知潮聲。
①朗讀描寫潮聲的句子。
②出示幻燈。
a.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b.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
c.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③讀句子,你知道了什么?(潮的聲音巨大,如同山崩地裂。)理解“山崩地裂”一詞,你感受到了什么?(大潮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氣勢。)人們的心情怎樣?(由“人聲鼎沸”的歡喜,到“又沸騰起來”的情緒高漲,最后對“如同山崩地裂”的驚嘆。)
④再讀描寫潮聲的句子,讀出聲音的巨大及人們的驚喜。
(2)知潮形。
①朗讀描寫大潮樣子的句子,出示幻燈。
a.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
b.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c.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
d.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②四人小組討論,體會大潮的特點(越來越大,猛、近、快、高),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再次看錄像,感受其壯觀的景象。
④讀出大潮壯觀及自己的喜愛之情。
(3)知其序。
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潮聲和潮形的?(由遠及近)找出能說明空間轉換的詞語。
(4)訓練學生說潮聲、潮形,邊說邊談感受。
①老師帶領全班同學按板書內容說潮聲、潮形。
②讓學生加上表示空間轉換的詞語互相說說。
③請同學有條理地說。(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悶雷滾動的聲音。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在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線向前移動,變粗,拉長。再近些,形成了白色的水墻,那浪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
④請同學邊說潮來時的景象邊談感受。
3.學習第四部分。
(1)輕聲讀第四部分。
思考:潮頭過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樣的?你又體會出什么?(從“潮頭奔騰西去”“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中感受到潮頭洶涌,余威猶在;從“霎時”一詞體會出江潮變化之快;從“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體會出大潮之洶涌。)
(2)讀出自己的體會。
六 總結全文,體會寫法
1.回應開頭疑問,總結板書。(錢塘江大潮為什么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2.作者為什么能將這“天下奇觀”如此精彩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作者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又抓住大潮來時的聲巨大、浪罕見、人驚喜的變化特點進行描寫。)
3.回扣題目,強化寫法。
現在你再來體會題目“觀潮”中的“觀”只是看的意思嗎?(不僅要仔細看,還要認真聽,用心想,多種感官一同活動起來,才能是真正的觀。)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8-05
語文的教案11-05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詩經教案05-31
語文關懷教案03-18
語文蠟燭教案08-26
語文《秋游》教案08-25
語文荷花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