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

    時間:2023-12-12 09:29:08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的語文教案匯編(4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語文教案匯編(4篇)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地磨煉自己意志的堅強品質。

      2.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習有詳有略的寫法。

      4.繼續培養閱讀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重點

      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涵義。

      教學難點

      準確地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準備投影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直示課題,引出問題

      教師:誰把課題補充完整?

      學生:列寧去登山。

      列寧登山時,走了兩次險路。

      列寧登山,飽覽了日出的景象。

      教師:列寧去登山,為什么要走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的小路?大家讀書。

      二、初讀課文,理清順序

      1.指名讀書。

      2.找出從哪兒到兒是寫列寧第一次走險路的?課文哪些段落是敘述列寧第二次走險路的經過的?全文可以分為幾段。

      三、分段讀書、想段意

      全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鳥兒們放開歌喉,歡快地唱了起來。”

      第三段:從“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到完。

      第二課時

      一、分段讀書,概括段意

      1.讀第一段,說段意。

      第一段的段意是: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2.讀第二段,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小路的險。體會列寧的品質。

      (一)用筆在書上劃出描寫小路“險”的句子。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看圖,理解峭壁、深淵的意思。

      (2)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峭壁?什么是深淵?

      學生:像墻一樣陡的山崖就是峭壁。

      學生:深淵是指很深的水。

      教師:走這樣的險路,一失足就會粉身碎骨。列寧為了看日出,果斷地決定走這條小路。

      (3)和列寧同行的巴果茨基是走過幾次這條小路的,他這次走的時候有什么表現?讀書上的句子。

      學生:他這次走的時候“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走過最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

      (4)從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巴果茨基心里怎么樣?用詞語概括他的表現。

      學生:(害怕)(心驚膽寒)(提心吊膽)

      (5)列寧第一次走這條近路時害怕嗎?劃出描寫列寧走這條險路時的詞語。

      學生:列寧是有些害怕的。

      學生:我劃的詞語有: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列寧頭昏目眩了。

      學生:列寧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動。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這段危險的小路。

      教師:一邊是懸崖絕壁,一邊是深淵,這危險的處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極高極險的地方,頭暈目眩,心慌腿軟等感覺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列寧害怕了,但他退下來了嗎?(沒有)他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了過去,他有什么品質?

      學生:他有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

      學生:他有臨危不懼的品格。

      (6)列寧、巴果茨基登上山頂,看到了日出。書上有一段美麗景色的描寫,大家讀一讀。

      教師:這段景色的描寫一方面表現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思;表達了列寧和巴果茨基歷經險路,正好趕上日出,飽覽美景時的喜悅之情。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教師:用誰和誰怎么樣的句式來概括。

      學生: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

      4.讀第三段,比較不同。

      教師:兩人觀賞完日出,本不必走那條險路,列寧卻仍舊要走,這是為什么?第二次走險路與第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大家讀書)

      (1)找不同之處,看有幾處不同?

      學生:第二次走險路,與第一次相比有三處不同。第一,不必走,而列寧仍舊走。第二,這次是列寧先走。第三,列寧在最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2)書上兩次敘述了列寧走險路的經過,哪次寫得詳細,哪次簡略?

      學生:第一次詳細,第二次簡略。

      教師:作者用了有詳有略的寫法,詳略得當。

      (3)列寧在回來時為什么還要走險路呢?

      投影:

      “就是因為我害怕它。”列寧說:“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教師:讀列寧的話,看他一共說了幾句?每句是什么意思?

      學生:一共說了三句話。第一句講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講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第三句講“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教師:列寧為什么要走這條險路?

      學生:列寧是在自覺鍛煉自己的意志。

      5.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學生: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他是在自覺地磨煉自己的意志。

      二、用段意串聯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1.找三人說段意。

      2.用“先……接著……最后”怎么樣的句式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先講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接著講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最后講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他在自覺地磨煉自己的意志。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讀書

      四、聯系實際談理解

      教師:列寧說:“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聯系課文內容或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1)“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是什么意思?

      學生: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

      (2)談自己的理解。

      第三課時

      一、朗讀課文,概括內容

      1.找三人按段讀書。

      2.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二、自學生字,檢查鞏固

      1.讀準生字。

      2.重點輔導:淵釋毅鍛

      淵:什么結構?第4筆是什么?

      你怎樣記住這個字?

      深淵指的是什么?

      釋:第7筆是什么?

      右下有幾個橫?

      毅:這個字一共有幾筆?

      第10筆,第11筆是什么?

      毅然決然是什么意思?

      (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第二次走險路時,列寧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鍛:這個字共幾筆?

      寫這個字時要注意什么?

      3.在生字本上抄生字字頭。

      三、讀詞語,寫詞語

      讀書105頁—4。

      沙皇 搜捕 巍峨 深淵 峭壁 蔚藍

      剎那 閃爍 歌喉 解釋 鍛煉 毅然決然

      對不理解的詞語,自己查一查字典。

      投影:

      用直線連詞語:

      把讀讀寫寫的詞抄一遍。

      四、理解詞語,練習造句

      閃爍:

      (1)讀讀書上帶有這個詞語的句子。

      山頂上的雪霎那間變成了粉紅色,樹叢和草地上的露珠兒也開始閃爍著光芒。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在陽光的照射下,山頂上的雪霎那間變成了粉紅色,樹叢和草地上的露珠也忽明忽暗,閃著光亮。

      (3)造句。

      閃爍——江面上隱約閃爍著夜航船的燈光。

      鍛煉:

      (1)讀讀書上帶有這個詞語的句子。

      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2)解釋詞語。

      鍛煉就是磨煉的意思。通過體育運動使身體強壯,培養勇敢、機警和維護集體利益等品德。

      (3)造句。

      鍛煉——通過冬季長跑活動,鍛煉了我們的毅力。

      鍛煉——通過軍訓活動,同學們在思想上、作風上都得到了鍛煉。

      五、寫作業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內容,激發學生對地球無私奉獻的贊美之情,啟發學生對地球美好未來的企盼。

      2.讀準詩歌中的生字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難點、關鍵

      1.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內容,激發學生對地球無私奉獻的贊美之情,啟發學生對地球美好未來的企盼。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我們生活的星球,是一個偉大的星球,你對它了解嗎?(引

      導生談話)

      生:地球足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與太陽距離14960萬公里,有一顆衛星(月球)。

      生:地球足到月前為止惟一有生命的星球。

      生:地球表面海洋約占70。8%,陸地約占29.2%。

      生:地球上鳥語花香,風景優美。

      生:地球上的許多生物已經滅絕,如恐龍、旅鴿……還有許多生物已瀕臨滅絕,如朱、豆杉……

      二、揭題,板題,讀題。

      是的,地球是惟一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它地大物博、風景優美,是一個偉大的星球,今天,讓我們懷著對地球的無比熱愛之情,一起來學習新課 32*地球萬歲。

      三、初讀課文,要求。

      1.讀準歌中的生字詞。

      2.數—數詩歌一共分幾小節。

      四、匯報初讀情況。

      1.檢查生字詞,指導拼讀,理解字意。

      浩瀚(hàn):形容大。 權(quán)力:資格。

      分享(fēn):分著感受、品嘗。 戈(gē)壁;指新疆一帶的沙漠。

      貪婪(lán):貪心。 奢(shē)靡(mí):鋪張浪費。

      吝(lìn)嗇(sè);小氣。 窒(zhì)息:使人停止呼吸。

      泯(mn)滅:消除。 咆(páo)哮(xiào):本課指海浪的聲音大聲呼喊。

      啁(zhōu)瞅(jiū):象聲詞。 甘醇(chún):指酒又濃又香。

      2.詩歌共9個小節。

      全班分成8組逐節朗讀詩歌,讀后評議、正音。

      五、你喜歡哪一節,你能讀出你對它的贊美、喜愛嗎?

      1.分小組選擇自己喜愛的段落練習讀。

      2.小組同學聽讀后評一評,生再讀。

      3.起立匯報讀,師生共指導。

      4.有讀得比剛才這位同學好的再起立讀。

      5.全班同學像他這樣朗讀這一節。

      6.每一節都讀相比較流利、有感情后全班逐節選擇自己喜愛的段落起立讀。邊讀邊想想每一節詩歌講什么。

      第①節:在宇宙中有一個地球、它是人類的家園。

      第②節:所有的時間和事物都在地球上留有痕跡。

      第③節:所有的人都是地球的孩子。

      第④節:地球上的一切,都屬于每一個人。

      第⑤節:我們應該珍惜地球上的一切。

      第⑥節:寫人類對地球的破壞。

      第⑦、⑧節;寫人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擁有地球上美好的一切。

      第⑨節:讓我們為我們擁有的一切向地球說聲謝謝!

      六、想想詩歌最后一小節的“為了這美好的一切”指的是什么,我們

      人類怎樣做才能繼續擁有這美好的一切。(討論)

      1.“這美好的—切”指的是前文中的“陽光的明媚、月光的溫柔、森

      林、草原、戈壁、沙漠、童話般的幸福生活、平等、自由、愛;地球—上的一草—木、一人—物……”總而言之,存在即美好。

      2.拓展思維:你說說世界上美好的東西還包括什么?

      3.思想教育:我們應當怎樣做才能繼續擁有這美好的一切?(要環保、要熱愛和平)

      4.如今.我們擁有這么美好的東西,這都是地球的賜予,讓我們向地球說聲謝謝!(引讀詩歌最后兩句)

      七、感情讀全詩。

      八、如有可能.試著背全詩。

      九、小結。

      偉大的地球賦予人類生命,賜給人類一切,讓我們熱愛我們的家園,為我們的.母親做力所能及的事吧i

      十、作業。

      l.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開展一次《我愛地球》的實踐活動。

      3. 補充詞語。

      ( )的宇宙 ( )的戈壁

      ( )的追求 ( )的河流

      ( )的陽光 ( )的夢幻

      ( )的月光 ( )的谷物

      4. 抄出你喜愛的詩句。

      (1)

      (2)

      5. 你能試著用詩句的形式寫一寫你對地球的贊美嗎?

      板書設計:

      32 * 地球萬歲

      美麗 祥和 歡樂

      (平等)

      美好的一切

      資料提供者: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培養鑒賞古詩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反復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4、了解五首詩的創作背景及不同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2、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課時:

      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飲酒》和《己亥雜詩》

      一、導語設計: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漫步在古詩苑中,那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煉優美的語言,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每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的畫,就是一支美妙動聽的歌,就是一顆執著跳動的心,就是奔涌的熱血,就是一張菱角分明的臉龐,從今天起,我們將繼續欣賞五首古詩,相信這邊風景獨好!

      二、學習《飲酒》其五

      三、1、請學生回憶陶淵明的有關情況

      2、介紹寫作背景:《飲酒》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棄官歸隱的第20年(417年)寫成的一組五言詩。為酒后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二十首,以這一首最為閑雅有致。此詩寫他在農村里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聽《飲酒》錄音,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2)指導朗讀。(3)理解大意

      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為一層。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里,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纏,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就好像心靜自熱涼一樣

      “采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為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著這樣的理解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

      (4)課文研討。

      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這里的“車馬喧”并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干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②“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采,卻又不知該怎么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的。

      (2)說說這首詩表達上的特色。

      明確:總體上說,這首詩語言是較為淺顯的,結構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遠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5)欣賞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四句是寫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學千金譜》中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二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屬值得一品的名句。

      (2)詩的最后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

      明確:此詩的最后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體會、咀嚼。

      (1)當堂背誦《飲酒》。(讓學生再次整體感悟這首詩。)

      (2)逐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

      明確: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著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里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污濁的官場,心里覺得十分清靜,因為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采菊,偶爾抬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閑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二、學習《己亥雜詩》

      1、簡介作者:龔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道光九年(1829)進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當局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他詩、文、詞各體兼長,并精通經學、文字學和史地學。文章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行文獨具風格,于蘊藉中洋溢著激情,于客觀描述中寄托著深意,詩歌瑰麗奇肆,成就尤大。《己亥雜詩》共315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寫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這一年,作者憤然辭官南歸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屬,往返途中將見聞感受寫成三百一十五首雜詩,統名日《己亥雜詩》,此選其一。

      2、朗讀全詩

      3理解大意:此詩前兩句寫景:望著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往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于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詩后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后兩句抒情運用比喻,把落紅比作辭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第二課時

      內容:學習《行路難》

      1、回憶李白的有關情況。2、簡介寫作背景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744)離開長安時所作。其時,作者應召入長安已二年,未能受到重用,“濟蒼生、安社稷”的愿望無法實現,悲憤而寫了這組詩。共三首。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抑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3、齊讀詩歌,探究學習。

      (1)《行路難(其一)》詩中,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內心情感的動作,主要在詩的前四句。第一、二兩句寫的是美酒佳肴。這樣的美酒佳肴誰見了都會產生食欲,更何況是以飲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卻是端起酒杯又推開,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劍,舉目四顧,使他感到一片茫然。這“停、投、拔、顧”四個前后連續的動作,反映了李白內心的極度抑郁苦悶和感情的激蕩起伏。

      (2)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在詩中不是寫實。這兩句詩是承上句而來的。當時作者的心情非常苦悶抑郁,自己受詔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漸現生機之時,卻不能被皇帝繼續任用,被“賜金還山”,遭受打擊之大,無以復加。他感到這處境猶如想渡黃河卻被冰塞滿,無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無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滿山”有其象征意義,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萬分。

      4、探討“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深層含義。(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總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第三課時

      一、研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解題。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邊蓋的一座茅屋。詩中描繪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濕的情景,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

      2、朗讀詩歌,注意正音,讀出七言詩的節奏、重音,讀出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3、理解大意 4、全詩段意。

      (1)秋風破屋——慘 (2)群童抱茅——悲 (3)長夜難眠——哀 (4)廣廈庇寒—一愿

      5、思想內容:描寫自己飽經離亂、困苦凄涼的生活,體現自己要讓天下寒士得到安樂的情懷,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賞析。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一節五句,寫秋風破屋的情景。“怒號”寫風勢之大,“卷”“三重”寫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確數,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飛”“灑”“掛胃”“飄轉”“沉”等動詞細致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節五句,寫對“群童抱茅”的感嘆。“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體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盜賊!公開地抱著茅草鉆進竹林離開,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歸來倚仗自嘆息”。‘‘倚仗自嘆息”不僅可以想像出詩人氣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窺視到詩人悲嘆群童抱草,屋破難修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寫兒童由心理到行動,寫自己又從行動到心理,寥寥數語,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備。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二句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凄惻愁慘的心境。“布衾”二句,寫布被使用多年,已變得t冷似鐵”了,又被嬌兒踏破。“床頭”二句,寫大雨給詩人全家造成的災難。“白經”二句,表明從安史之亂以來,詩人因憂國憂民,早已難以入眠,更何況“長夜沾濕”,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詩人徹夜難眠,浮想聯翩,由此時聯想到喪亂以來,由風雨飄搖的茅屋聯想到國家和人民,為下文作好鋪墊。

      第四節六句,直抒感慨,表達了詩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詩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遠、由小及大,一想到飽經喪亂、顛沛流離的“天下寒士,,在此風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滅了“小我”,為天下受苦受難的人們振臂高呼,發出了黃鐘大呂般的強音。“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等粗獷有力的筆鋒,何等壯闊深達的形象,何等鏗鏘雄壯的聲音。三句蟬聯而下,形成奔騰洶涌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懷。詩人至此意猶未盡,又于回環往復中遞進一層,把由己及人升華到舍己救人:“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詩人舍己為人,至死無悔的高尚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全詩主旨所在,也是最動人,感召力最強之處。

      7、藝術特色。全篇重在揭露現實,結尾閃耀理想之光芒,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名篇。

      8、歸納總結:全詩作者根據切身的生活現實,如實寫來,使讀者真切地感到詩人的痛苦。組織材料時,層層深入,情不自禁地說出自己的愿望,畫龍點睛,水到渠成。

      第四課時

      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解題。

      2、研習課文。

      (1)聽錄音朗讀,辨別節奏。

      (2)師生朗讀,明確節奏。

      (3)研讀:以4人為一小組,相互交流,記下疑難之處。

      (4)師生共同解讀,討論糾正,掃除詞語障礙。

      (5)品味鑒賞。

      ①“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為什么說這兩句詩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忽如”兩句寫雪后美景,飛雪奇大,一夜之間,雪壓枝頭。“忽”字顯出邊塞氣象變幻的神奇,傳出詩人賞雪時驚喜的心聲。以春花喻冬雪,貼切動人。雪壓枝頭,猶如雪白的梨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的,壓枝欲低。一片銀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為一片明麗的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稱“妙手回春”,正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②“風掣紅旗凍不翻”寫出了邊塞怎樣的情景? ’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看到一個奇異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經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了天氣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鮮紅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見一切都顯示這里是冰天雪地的邊塞。

      ③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討論明確:這首詩氣勢飛動、描寫逼真、氣魄宏大,描寫了唐代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了詩人因朋友離去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奇寒難忍,愁云慘淡,令人怨悵。

      3、學生朗讀全詩,并背誦。

    語文教案 篇4

      《海上日出》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巴金經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從不同角度抓住了海上日出的特點展開描寫。寫出了晴朗時和有云時海上日出的壯美景觀。學生在讀課文時能抓住生點詞句能體會出太陽仿佛是經過一番艱難的掙扎才給人以光亮,給人以莊重、艱辛而壯觀的景象,感受到了太陽它那頑強旺盛的生命力和勢不可擋的威力。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范圍”“一剎那”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文中重點句的含義。感受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領會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感

      4.學習按照一定順序觀察事物的方法。

      學習重點:品讀詞句,感知海上日出的壯觀。

      學習難點:體會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內涵。

      課前準備:課文插圖

      授課時數:兩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寫了海上日出的哪幾種景象。

      一、導入課題:《海上日出》

      同學們,你們看過大海嗎?海上的日出就更美了,咱們今天一塊去看看。

      二、啟發談話

      本文選自中國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雜記》。1927年1月,巴金從上海乘“昂熱號”四船去法國留學時,把旅途中的見聞隨時記下,本文寫的是船至紅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時的實際情況。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幾次看到海上日出所得的總的印象的'具體記錄。海上日出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樣描繪的,你們讀讀課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會明白了。

      三、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讀。自由讀課文。要求把語句讀正確、流利。

      (2)畫。畫出生字詞,拼拼讀讀,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2.學生自讀課文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

      (2)檢查字詞自學情況,口頭完成下列練習。

      ①范。擴詞:范圍、模范、范例、示范、典范等。

      ②一剎那。近義詞有:轉眼間、一轉眼、一眨眼、瞬間等。

      ③鑲。它的光芒給黑云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

      a.給句子中帶點的詞換上一個詞,使句子的意思不變.

      b.用帶點的詞說一句話。

      例:小紅的裙邊上鑲了一條粉紅的花邊,顯得更漂亮了。

      (3)交流思考情況。

      ①課文中哪幾個小節描繪了海上日出的景象?(2~5節)

      ②可分為幾種不同情況的日出?(一般情況下的天氣——晴朗和特殊情況下的天氣——多云)

      四、再讀課文質疑

      可能存在的問題有;

      1.為什么作者看到“紅霞的范圍慢慢擴大,越來越亮”就“知道”太陽就要從天邊升起來了?

      2.太陽出現“小半邊臉時”為什么“紅得很卻沒有亮光”?

      3.太陽向上升時,為什么是“一縱一縱地”?

      解決的辦法:

      問題1:引導學生讀課文第一小節,自求解答。

      問題2:太陽出現“小半邊臉時”紅得很,是因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水蒸氣蒸騰,太陽光透過水蒸氣發生折射顯出七色,而紅光穿透力強,人們只看到紅色,看不到別的顏色.可為什么沒有“亮光”呢?因為太陽出現小半邊臉時光亮不大,透過濃密飽含水蒸氣的空氣層時,太陽光被反射、折射,能量消耗多了,光線透不過來,所以“沒有亮光”。

      問題3:太陽升起來時,為什么是“一縱一縱地”?因為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氣上升。太陽光透過水蒸氣才能射到地面上。水蒸氣不斷向上涌動,使陽光產生波動現象。這種不斷波動的光射人的眼里,就造成“一縱一縱”的感覺。

      五、作業

      1.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日出的景象,從中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方法。

      2.體會最后一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1.品讀詞句,體會日出時景象的偉大奇觀。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有序描寫,巧妙用詞的方法。

      學習過程:

      一、復習檢查

      1.課文具體描寫了海上日出的哪幾種情況。

      板書:天氣晴朗

      多云

      2.分男女生讀這兩部分的內容,邊讀邊想象,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藍天、紅霞慢慢升起的太陽太陽射在黑云背后的景象……)

      3.再現海上日出的景象。

      4.說一說,要是你親眼看到海上日出的這一過程,你想說什么?(太神奇了、海上日出不愧是偉大的奇觀……)

      5.過渡:作者是怎樣觀察、描寫海上日出這一奇觀的呢?請同學們先讀讀課文的2、3小節,想想作者在觀察或用詞造句方面那些獨到之處

      二、品讀詞句

      1.學生自讀,思考以上的問題并在文中作上記號。

      2.同桌或小組交流自讀情況。

      3.全班交流自讀情況。(歸納如下)。

      a觀察方面:不僅觀察了太陽的形狀,還觀察了太陽的色彩亮光及其動態(太陽慢慢升起的情景),即能從多角度進行觀察。

      b寫作方面:有序,能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順序寫。

      c用詞造句方面更妙,具體表現如下:

      (1)作者所用的詞語準確地反映了事物的特點。

      (2)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非常形象、逼真地寫出了太陽上升時的艱難程度及樣子的壯觀,精神的頑強。

      (3)反映了觀日出的真實感受。

      4.指導朗讀。

      (1)個人嘗試讀,找找感覺,看看該如何處理語氣(語調)和語速。

      (2)在小組里讀一讀、評一評。

      (3)展示讀。

      (4)回憶學法。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觀察海上日出這一部分內容的。

      (5)板書:品讀詞句體會語感

      5.過渡: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自讀特殊情況下(多云)海上日出這部分內容。

      6.學生自讀。

      7.檢查自讀情況。

      在學生讀懂的基礎上重點交流“這時候,不僅是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的理解。(這句話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8.齊讀2至5節。

      小結:這段主要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整個過程,抓住了景物變化的特點,寫出了海上日出美麗雄奇的景象。

      三、學習最后一節

      1.這句話與全文是什么關系?(總結全文)

      2.自讀體會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贊嘆)

      四、總結全文

      1.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海上日出》這篇文章在寫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3.感情朗讀全文。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作業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05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詩經教案05-31

    《語文識字》教案08-20

    《語文天地》教案08-08

    語文荷花教案09-02

    語文樹教案12-11

    《語文園地》教案05-21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中字幕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色婷婷色偷偷色天堂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观看 | 亚洲婷婷天堂在线综合 | 亚洲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重口味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