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實用的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輕聲。了解同樣的詞,詞尾讀不讀輕聲所產生的意思就不相同。
2、通過誦讀積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3、通過口語訓練學會有所側重地介紹一個民族。
4、繼續寫好鋼筆字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理解有些詞語盡管寫法一樣,但讀音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樣,在句子中必須結合上下文先理解意思,才能進行正確朗讀。
教學準備:搜集一民族的居住地、風土人情和民族習慣。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第一題(語文與生活)
1、教學第一部分
(1)學生讀題,審題。
(2)學生分角色演示題中的生活場景。
(3)學生回答題中的“妻子”該怎么讀,為什么。
(4)學生說答案。
(5)師生一起小結。
2、教學第二部分
(1)在小結的基礎上學生讀題。
(2)學生得出結論:由于詞尾或不讀輕聲而各自產生兩個詞義或不同的一組詞。
(3)學生說說每組詞的意思的不同。
3、教學第三部分
(1)學生讀題目中的四個句子,了解具體的語言環境。
(2)讀每個句子中加點的詞和括號里的不同讀音,了解它們的意思,辨別它們詞義和詞性的不同。
(3)再次讓學生仔細閱讀四個句子,嘗試選擇正確的讀音。(學生交流,教師指導,訂正)
(4)共同評議,小結。
二、教學第二題(誦讀與欣賞)
1、誦讀
(1)學生讀《愛我中華》,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韻味,讀出感情。
(2)指名試讀,相機正音。
(3)學生朗讀全文,做到熟讀成誦。
(4)在熟讀背誦的情況下,學生試著說出歌詞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5)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2、欣賞
(1)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本單元所學課文理解歌詞的意思。
(2)引導學生找出歌詞中自己體會最深的一句或幾句話(愛我中華),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3)讓學生聯系自己對祖國的情感來說說自己讀過歌詞后的體會。
(注意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領會、欣賞把感情融入到具體描寫中去的方法)
第二課時
一、教學口語交際
(一)審題
1、啟發談話: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區、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同學們在生活中要多注意搜集有關的知識,并向別的同學介紹。
2、指名讀題目,明確此次口語交際的要求。
(二)、指導
1、教師指導學生準備好說話的內容。
2、學生根據自己選定的民族用幾分種的時間做準備。(巡視指導)
3、分組練說各自的介紹內容。(各組學生對介紹情況互相提出意見,進行交流。)
4、每組推薦代表上臺演講,師生評議。
(三)反饋
1、指名上臺進行口語交際。(師生共同評議演講者的內容是否符合要求,口語表達的語氣、語速、語調等是否得當)
2評議小結。
二、寫好鋼筆字《示兒》
語文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孔子、老子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可貴品質隱含在字里行間,尤其是附著在關鍵的詞句之中。本堂課重在引領學生關注、發現那些內涵豐富、意韻深廣的詞句,通過理解意思,揣摩內涵,自然進入人物的真實內心。這樣,學生對語言的學習是立體的,活生生的,語言也會伴隨著豐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掌握遠近聞名、風塵仆仆、納悶、長進、敬重、品行等12個詞語。
2、了解孔子拜師求學的經過,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3、懂得為學要勤奮、謙虛、永不滿足;為人要真誠、無私、尊敬師長。
4、學會借助課文資料袋來學習語文。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孔子畫像、孔子講學、孔子論著以及人們紀念孔子的場景。)
教學流程:
一、走近孔子,略知孔子。
1、學生交流心目中的孔子。
2、讀課后資料袋,進一步感受孔子形象。
3、教師小結:一個人能稱為家不簡單,孔子卻同時譽為兩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偉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為什么會有如此成就呢,學了今天這篇課文可能會有所啟發。
二、走近課文,初步感知。
一、讀題。提示:子在這里讀第三聲,古代特指有學問的人。
二、感知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想想文中講了幾個人物,寫了怎樣一件事?
2、指名朗讀,及時正音。
3、問題反饋:
課文寫了哪些人物:孔子和老子。屏幕顯示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簡要解釋古人的名與字。同時簡介老子的成就。
課文圍繞兩人寫了怎樣一件事?(學生回答,要求語言連貫,簡單扼要。)
三、走進課文,以悟促讀。
體悟詞句,蓄勢蘊情。
1、自讀第一段,要求邊讀邊圈圈文中你認為重要的詞句,然后仔細體會,從這些詞句中你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
(遠近聞名總覺得還不夠三十歲)
2、學生暢談體會:(虛心、好學、對知識永不滿足等)
3、指導學生緊扣這些重點詞來進行朗讀,(最好加點競賽朗讀)。
自讀自悟,感受人物精神。
剛才我們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來體會,來朗讀,效果十分明顯。現在就根據這個經驗來自學2、3自然段。
1、學生讀、圈、思。
2、檢查自讀效果,完成屏幕填空:
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到了洛陽。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3、指名讀,齊讀。
4、給宿組詞,(住宿、宿舍、留宿、宿營),組詞中明白宿的意思(住);露宿就是?(住在野外)。風餐露宿整個詞的意思呢?(在野外吃,在野外住,很辛苦)。
5、聯系上下文猜猜日夜兼程的意思。并給兼擴詞(風雨兼程、文武兼備、品學兼優、德才兼備、形神兼備等)
6、引導學生緊扣關鍵詞語來體會這兩句話,暢談感受,讓學生充分感受孔子的謙虛好學。
7、同學們,現在我相信你們的心里肯定被孔子的精神所感動,我們就帶著這種心情來讀好這句話。
8、男女生競賽朗讀第一自然段和填空部分。孔子本來就已知識淵博的,現在跟老子學習后肯定?(更淵博了,知識更豐富了)這就是課文所說的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用四個字來概括?(學無止境)。
四、對話朗讀,豐滿人物形象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對孔子的虛心好學已有了很深的印象。二、三自然段中除了屏幕上的部分,還有很大部分是對話。自己讀讀對話,你還體會到了什么?(說話很有禮貌、謙恭有禮、文質彬彬等)
1、要求把這些對話讀好,邊讀邊揣摩兩人當時的神情、心情。
2、師生對讀。讀中理解破折號的作用。
3、男女生分角色朗讀。
五、筆談收獲,達成內化。
讀到這里,你是否對老子和孔子油然而生敬意呢,一起讀好最后一個自然段
讀了課文,你有何收獲或你想說些什么,請寫下來。
板書:
孔子
老子
謙虛好學
毫無保留
永不滿足
悉心傳授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作業:
結合搜集的資料,以分小組為單位編寫一篇題為我心中的孔子的小文章。
語文教案 篇3
設計理念: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就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本節課就是以習作為導向進行課文閱讀,讓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感悟德國的風景與風俗特點的同時,引導學生在讀中積累優美詞句,在讀中學習通過觀察加想象寫景體現民族風情的習作方法。
教學目標:
1. 正確認讀及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
2. 品評重點詞句,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學習作者通過觀察和想象寫景的寫作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語言,并從中體會蘊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推敲中讀懂詞句,積累語言,從中體會蘊涵的哲理和情感,學習通過觀察和想象寫景體現民族風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書籍、網絡等)完成預習單;教師制作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抓“題眼”,引發思考。
1.出示季羨林照片,介紹作者并導入課題。
季羨林爺爺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他精通12國語言,同學們知道嗎?1935-1945年,季羨林爺爺在德國留學整整十年,德國人民獨特的民族風情,給他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當他再到德國時,感慨萬千,不禁寫下了這樣的名篇。一起讀!
生: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師:注意!誰的花?又是讓誰看的?請,再讀!
2.扣緊課題,引出主線。
(1)題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請你回憶回憶,當你第一次讀到這個題目,你的內心是怎樣的感覺?如果讓你用一個標點符號來表達當時的感覺,你會用什么符號?拿筆寫在課題的旁邊。(?)
(2)作者一開始也像你們一樣有疑問,但多年后卻發出了很大的感慨(板書“!”),請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讓你從這個句子中找出兩個關鍵詞,你會找哪兩個?(指名答并板書:奇麗、奇特)
過渡:這究竟是怎樣的奇麗景色,怎樣的奇特民族,能讓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詞”,品讀“奇麗”。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奇麗景色的句子,用筆畫出關鍵的詞語,組內互相交流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到什么,并試著帶上感情讀一讀句子。
2.小組匯報(句子、關鍵詞、感悟、朗讀)。
課堂組織: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一寸金。
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上,應接不暇。
詞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學生匯報時相機板書)
(小組匯報后,相機引導學生認識生字“姹”“嫣”,并理解詞語,出示圖片,讓學生判斷哪個用“花團錦簇”,哪個用“姹紫嫣紅”,然后結合圖片把“花團錦簇”和 “姹紫嫣紅”說具體。“花團錦簇”體現花多、花茂盛、側重寫花的形態,“姹紫嫣紅”體現花五顏六色、十分艷麗,側重寫花的色彩。“應接不暇”的 “暇”是指空閑,“不暇”就是“沒有空閑”,就是說:這里的花非常奇麗。看了左邊又想看右邊,看了樓上又想看樓下,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看了怒放的,還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看得眼睛都忙不過來了,這就叫做——應接不暇。)
引讀: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頭向上看,你總能看到——讀句子; 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頭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讀句子; 走在德國的任何一條街道上,抬頭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讀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誰愿意把這么美的畫面讀給大家聽(指名讀)。
三、抓“文點”,訓練文筆。
過渡:如此美的畫面,作者是怎樣描寫出來的,誰發現了其中的奧妙?
1.用不同的線劃出觀察與想象的部分,讓學生說說你發現了什么?(生答后教師總結:寫景,無非就是觀察加想象。板書“觀察、想象”)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上,應接不暇。
2.遷移習作(學以致用)。
(1)試著用上“觀察加想象”的寫景方法,用一段話描繪一下你課前準備好的風景圖,時間5分鐘。寫好后在小組內交流。
(2)小組匯報
課堂組織: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小結并過渡:觀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處風景寫得更具魅力,而這篇課文不同于一般寫風景的文章,作者這里的描寫不僅僅是為了把景色寫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過描寫德國的奇麗風景,表現德國的奇特民族風情——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板書)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讀課文,找出描寫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認真讀一讀,仔細想一想,把自己的體會寫下來,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意見。(經過思考的語言更精彩,注意組織好語言,把話說清楚,把體會說具體)
2.小組匯報(說句子,談體會,感情朗讀)。
課堂組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相機出示句子
(1)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接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葉子)
B、如果你是作者,剛到德國,看到德國人這樣養花,你會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這份驚奇讀出來吧。
C、是啊,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創設情境)現在你們就是德國的養花人,老師當記者,采訪采訪你們(注意,我要開始講德語咯)
—— 你好,你喜歡養花嗎?(老師這是中國式德語,呵呵)
——生答
—— 你好,你是怎樣養花的?
——生答
——你好,你們這樣辛苦養花,自己只看到枝枝葉葉,這不是白費功夫了嗎?
——生答 (預設:在家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嗯,我要采訪一下我親愛的房東太太,注意房東太太的表情哦)房東太太,你養花也是給別人看的吧?
——生答(正是這樣!)
你剛才為什么笑了?(理解“莞爾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預設:一是你發現了花是給別人看的,所以我發出了會心的笑、和藹的笑,二是我為自己的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樂地笑。)
(2)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理解“耐人尋味”,生活中有這樣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嗎?聯系生活舉例說明。)
師:是啊!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愛花的人不是把花養在屋子里孤芳自賞,而是要讓更多人欣賞它。這就像詩人說的,“我付出了一縷春風。收獲的卻是整個”——(春天)
3.小結:其實,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民族風情,不同的風景也許就蘊含著不一樣的特色。(你們從搜集到的異國美景圖中了解到什么樣的異國風情了呢?指名說說)
五、借“書庫”,拓展延伸。
1.師推薦閱讀異域風情叢書(要想了更多的異國風情,就去找找“異域風情叢書”吧)
“異域風情叢書”是一套集歷史、文化、地理于一體的旅游知識叢書。每一集以國家、地區或城市名稱為書名,詳盡介紹了當地的風光名勝、歷史背景、文化淵源,內容新穎獨特,信息豐富完整,文筆生動流暢,圖文并茂。
2.師推薦閱讀《留德十年》。
當一樣風景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傳統、一種風情,它就會變成一種永恒的美麗,永遠定格在你的心中。
課文最后,作者說“我做了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這夢里會有什么呢?今天學習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羨林先生的作品,(課件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記載了作者在德國十年來的點滴,讀了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夠明白,他的夢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學生推薦閱讀并說明推薦理由。(鼓勵學生推薦關于異域風情的書籍)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⒈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字。
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⒊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稀動物意識。
課前準備
課件;師生一起搜集有關古生物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播放課件,激趣導入
⒈出示課件,向學生介紹一點古代生物的知識,然后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⒉板書:化石。你見過化石嗎?在哪里見過?它是什么樣子的?(師簡述“化石”)
⒊板書:活。化石怎么是活的呢?同學們讀了課文就知道了。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⒈邊讀邊圈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認讀,如借助拼音認讀,向老師和同學請教等。
⒉指名讀課文。讀后師生共同評議。
⒊教師有重點地領讀重點句子,相機給予指導。
⒋輪讀,讓五位學生每人讀一個自然段。
⒌選讀,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
⒍組內分工讀,互聽互評。讀后說說: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
三、識記生字
⒈課件出示生字詞,請小老師領讀。
bó zhēn xī sūn jué ròu
博物館 珍稀 公孫樹 滅絕 食肉
xún shǐ lín hé quē fá
中華鱘 歷史 硬鱗 核桃 缺乏
⒉出示生字卡片。
⒊引導學生認讀生字,并交流記字方法。
四、指導寫字
⒈課件出示要寫的字,學生認讀,交流記字方法。
⒉觀察規律,指導書寫。
⑴四個左右結構的字“化”“代”“孫”“植”應該怎樣寫?
⑵寫“滅”“克”應該注意什么?
⑶指導書寫“歷”和“史”中的豎撇。
⒋組內推選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師生共同評議。
五、布置作業
把課外找到的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做成卡片,寫上說明,準備在下節課向大家介紹。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⒈抽讀生字卡片。
⒉讀文
二、整體感知
⒈播放課件,在優美、活潑的音樂聲中,一棵枝葉茂密的銀杏樹出現在屏幕上,隨之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內容
⑴學生自由讀。再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
⑵說說你知道了什么?(集體交流:介紹銀杏樹的奇特、可愛和生存年代的久遠。)
⑶如果這棵銀杏樹出現在你的面前,你想對它說什么?
⒉學生任選第三或第四自然段分組自學(步驟同上)
⒊每一組推選一名代表上臺交流。
⑴播放課件:在愉快的音樂聲中,一只大熊貓正在竹林里香甜地吃著竹子。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內容。學生邊看課件邊介紹大熊貓。
⑵播放課件:在歡快的樂曲聲中,一尾中華鱘愜意地在江河里游動。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內容。學生邊看邊介紹中華鱘
三、熟讀探究
師:我們已經知道活化石可以幫助現代的人了解許多古代的知識。那么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收集到哪些有關的信息呢?
⒈要求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讀書思考,對有關的語句做上記號。
交流:此環節須達到以下目標:
⑴對相關語段正確、流利地朗讀。
⑵能通過語言文字提煉信息:
銀杏樹——古生物、珍貴、生長慢(這里要學生理解公孫數名字的由來)葉子像小扇子。(觀察圖片)
大熊貓——古生物、愛吃竹子,祖先是食肉動物。
中華鱘——古生物、有一億多年的歷史、大、重、怪、少。
⑶通過觀察以上的文字,讓學生借助老師提供的.關鍵詞依次說一句心理話。
關鍵詞:1珍貴 2稀有 3保護 4缺乏
學生依次可能出現的語言為:
①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真是珍貴呀!
②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稀有的古生物。
③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珍貴、稀有的古生物,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
④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珍貴、稀有的古生物,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如果缺乏保護,它們就會像恐龍一樣滅絕。(這里教師可以隨機拓展有關恐龍滅絕的文字。)
此環節意在讓孩子理解本文出現的重點生字詞的意思,并加以運用,同時提煉出本文所要傳達的信息——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增強保護珍惜動物的意識。
⑷有感情朗讀全文。
四、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知道了這三種古生物的樣子的奇特、可愛和生存年代的久遠,并知道了他們都是“活化石”。如今,這些古生物已經越來越少,讓我們攜起手來保護它們吧!
五、課后練習
⒈出示課后“讀讀寫寫”習題,全班練讀練寫。
⒉擴展練習
一本本 一座座 一朵朵
一雙雙 一位位 一輛輛
六、實踐活動
拿出上節課的作業向大家展示,介紹自己的作品。(內容不限制,可以是本課介紹的三種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是學生喜歡的其他動植物。)
語文教案 篇5
設計說明
本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教學應還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本節課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各種學習情境。請學生折紙與涂色,在學生折紙與涂色的過程中不提任何規定性的要求,同樣在學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請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算式,結合作品圖進行估算,探索算法,講解做法,教師對這些做法進行全面評析,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真正做到讓每一名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2.教師應成為善于挖掘教材的優秀挖掘者。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一個全新的知識,也是分數加減法中的一個難點。為了化難為易,教師打破教材的設計,從學生喜歡的折紙活動入手,引出異分母分數加法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讓學生先估算,后計算,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做好準備。在挖掘教材的過程中,教師意識到異分母分數減法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含有帶分數的減法,于是拋出了如何驗算這一問題,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驗算,還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異分母分數減法的學習中,取得了一舉兩得的功效。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注:本書“上課解決方案”中的“備教學目標”“備重點難點”見前面的'“備課解決方案”。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折紙(1)
⊙創設情境,復習導入
1.口算下面各題,并說出你是怎樣計算的。
+ - +
生總結算法: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
2.用分數表示下面的陰影部分,并觀察兩個分數表示的部分是否相同。
生:上圖中的陰影部分分別用和表示,和表示的部分相同,但是兩個分數的分母不同。
師:是的,我們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數稱為“異分母分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應該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過渡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著力點放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既有利于學生遷移學習,又有利于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這樣創設問題情境,既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究目標與方向。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教材2頁情境圖。
師:從情境圖上你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交流情境圖中的數學信息)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你會解決這些問題嗎?
預設
生1:他倆一共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
生2:笑笑比淘氣多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
……
設計意圖:讓學生主動獲取情境圖中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列出算式。本片段致力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為下一步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創造了問題條件。
2.探究計算方法,解決問題。
師: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應該怎樣計算呢?下面我們先以+為例進行研究。
(1)學生獨立探究。
師:先來估計一下它們的和是多少,再說一說你是怎么估計的。
(學生匯報)
師:計算+。
教師提示:可以利用手中的學具折一折、涂一涂,也可以用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算一算。
(2)匯報交流,理解算理。
方法一:運用畫圖法計算。
學生匯報畫圖計算的過程,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說出將再次平均分成兩份的意義。
方法二:運用通分法計算。
+=+=
匯報過程中師生展開交流,明確異分母分數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數單位不同,通分后分母相同了,分數單位也就相同了,就能直接相加了,向學生適當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重要詞句的含義,提高其分析鑒賞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樸素的文字間傳達的復雜情感:既有對美麗風光的陶醉熱愛,也有對人類文明發展對大自然造成破壞的痛惜。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對本文寫景手法的分析。
2、體會文章質樸本色的語言風格。
3、思考領悟作者給予我們的啟迪: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找到靈魂安寧的歸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預習檢查:
(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我的懲罰制度下,我相信大家對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已經不陌生了,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位比海子更沒有奢求的人,他就是美國的梭羅。如何了解呢,那就要通過今天文章《神的一滴》了。
二、作者簡介:
美國作家梭羅,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國馬薩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學并畢業于哈佛大學,1838-1840年在家鄉執教兩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家里(1841-1843年),當門徒,又當助手,開始嘗試寫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頭,跑進了該州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獨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寫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的書。1854年,《瓦爾登湖》這本文學名著出版了。本書開始的時候反響并不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影響越來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終年44歲。他留下了《日記》39卷,已有多種版本和選本問世。這位美國作家,被公認為是與孤獨結伴的作家。
書中有梭羅的題詞:“我并不想為沮喪寫一首頌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棲所報曉的雄雞/勁頭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為了提醒我的鄰居。”
三、由于大家對梭羅及其作品不是很熟悉,我摘了一些名人的評論,大家迅速瀏覽一下:
1、愛默生(美國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國還沒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偉大的一個國民。這似乎是一種罪惡,使他的工作還沒有完全做完就離開,而沒有人能夠替他完成;對于這樣高尚的'靈魂,又仿佛是一種侮辱。……無論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學問,有道德,愛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實讀者。
2、懷特(美國20世紀散文家)
……我記得我在讀到它時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躊躇絕望的日子里,是它讓我恢復了健康。梭羅的《瓦爾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時弊,又適逢其時。在我們這個不穩定的季節,當所有人都不知不覺尋找從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開的隱居地時,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個避風港。
3、喬治愛略特(英國著名女作家)
《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書。嚴重的污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
語文教案 篇7
教材簡析:
一、朗讀句子、想象說話,了解海馬奇特的育兒方式,感受海馬爸爸媽媽對海馬的愛。
1、啟發談話,引發思考。
“小海馬生下來時的樣子和長大了的樣子完全不一樣,真奇怪!讀了課文,你還覺得海馬這種動物有什么奇特之處呢?”
2、朗讀句子,學習新部首。
(1)出示、朗讀句子。
“媽媽親一親,把我抱給爸爸。爸爸親一親,把我抱進他的口袋。”“爸爸的口袋像搖籃,又暖和,又舒服。”
(2)學習生字:“親”“給”。
(3)朗讀句子,注意讀準字音,按標點停頓。
3、說話練習,了解海馬爸爸的育兒經過。
(1)說話訓練:“讀了句子,你覺得小海馬的生活怎樣?”
(2)利用多媒體,介紹海馬爸爸的育兒經過。
4、創設語境、情境,渲染氛圍,啟發聯想,感受親情。
(1)多媒體展示。
①圖像背景:海馬隨海波一起一伏的圖象和輕柔的.樂曲。
②語言引導:“海馬爸爸的口袋是小海馬成長的家。在爸爸的口袋里,小海馬不用擔心大海中的風暴,也不必擔心兇猛的魚類的攻擊,可安全了!瞧,海馬爸爸的身子隨著大海的波濤一起一伏,就像搖籃。不一會兒,小海馬進入了甜甜的夢鄉,做起了一個個美麗的夢。它會夢見什么?”
(2)根據句式,小組討論。
“在爸爸的口袋里,小海馬夢見了……”
(3)交流,評價。
5、小結。
二、指導讀好問句,鞏固詞語,描寫生字。
1、正確朗讀問句。
(1)出示問句,指導朗讀。
“你知道海馬小時侯長什么樣嗎?”
“小海馬是在爸爸的口袋里長大的嗎?”
(2)根據問句,聯系課文內容,同桌一問一答。
2、鞏固詞語。“小海馬的泡泡夢”
3、根據筆順框,描寫“抱、身、體、成”。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05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園教案02-04
小學語文經典教案01-08
【熱門】語文的教案02-02
語文《豐碑》教案02-06
語文《師說》教案02-05
語文樂園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