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大班數學教案

    大班數學教案

    時間:2023-09-21 07:30:08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數學教案9篇[優]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數學教案9篇[優]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新《綱要》強調引導幼兒在生活或游戲的真實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感知數學,形成數學意識。橡皮泥是孩子們最喜歡玩的游戲材料,我們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玩橡皮泥的游戲情境中,創設了本次活動。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不斷引導幼兒與材料互動,讓幼兒在做做玩玩的過程中逐步感知、理解在等量的橡皮泥上印制餅干的數量與印制餅干用的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及橡皮泥底板厚薄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感知在等量的橡皮泥上印制“餅干”,其數量的多少與印制餅干用的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以及橡皮泥底板厚薄之間的關系。

      2.體驗數學操作活動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幼兒人手一塊同樣大小的橡皮泥,泥工板;

      2.印制“餅干”用的大小模具(瓶蓋)若干;

      3.幼兒記錄用的紙和筆人手一份,自制桂冠一頂。

      教學過程

      1.出示橡皮泥,引起幼兒操作興趣。

      師:你會用橡皮泥做什么?

      幼:做小動物、水果、湯圓、餃子、餅干……。

      2.教師示范用模具(小瓶蓋)印制餅干,并講述印制餅干的要求。

      師:今天,老師要教小朋友用模具來印餅干。先看老師是怎樣印的:先將一塊橡皮泥放在底盤內(裝紫菜的大瓶蓋),壓平,鋪滿,然后選一個小模具(小瓶蓋),在鋪平的橡皮泥上面印壓餅干。要求印的時候每個餅干不重疊,不交叉,要確保餅干是完整的。印壓3次后提問:老師印了幾塊“餅干”?

      幼:3塊。

      師:猜猜看,老師繼續印下去,還能印幾塊餅干?

      幼甲:5塊。

      幼乙:7塊。

      ……

      3.幼兒第一次嘗試操作:探索同樣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制餅干的數量與餅干排列的疏密的關系。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和老師一樣大的橡皮泥、一樣大的底板和小模具,請小朋友來印餅干,看看你能印出幾塊餅干,并將數量寫在記錄紙上“第一次操作”的格子里。

      老師巡視幼兒操作情況。

      師:你印了幾塊餅干?

      幼:5塊、6塊、7塊……

      4.組織討論:為什么印出的餅干會不一樣多?引導幼兒比較兩名幼兒印制的餅干。

      師:同樣大的橡皮泥,用相同的模具印餅干,為什么明明印了5塊,而毛毛卻印了7塊呢?

      幼甲:明明印的餅干之間的空隙大,毛毛的空隙小。

      幼乙:明明的餅干沒有排好,中間縫大,毛毛的縫小,所以印的餅干多。

      師:明明的餅干排列不緊密,中間空隙大,所以印的餅干少;而毛毛的餅干排列緊密,中間空隙小,所以印的餅干多。

      師小結:同樣大的橡皮泥,在同樣大的底板中,用同樣大的模具印餅干,排列越緊,印的餅干越多;排列越疏,印的餅干越少。

      5.幼兒進行第二次探索:同樣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大模具印餅干,并記錄操作結果。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兩次操作的結果為什么不同。

      師:第一次用小模具和第二次用大莫具印的餅干一樣多嗎?為什么?

      幼甲:我第一次印了7塊,第二次印了4塊,

      幼乙:我用小模具印了6塊,大模具印了4塊。小模具小,印得多,大模具占空大,所以印得少。

      師小結:同樣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的餅干多,用大模具印的餅干少。

      6.游戲競賽:爭奪“桂冠”。

      教師出示自制的桂冠,引起幼兒競賽興趣。師:現在進行比賽,看誰能用這塊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餅干,老師就把這頂桂冠戴在誰的頭上。教師啟發幼兒思考:用什么辦法能做出更多的餅干?用泥工板做底板結果會怎樣?

      幼兒進行第三次探索,教師巡視幼兒操作情況,及時發現“冠軍”,引導幼兒講述他(她)的制作方法。

      幼甲:我印了13塊餅干,是用小模具印的。

      幼乙:我印了26塊餅干,我是把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壓大印的。

      幼丙:我印了69塊餅干,我用水彩筆的筆帽做模具印制餅干的。

      師舉起王碩小朋友印的餅干,引導幼兒觀察:王碩小朋友真聰明,他選用了更小的模具——水彩筆帽印餅干,所以他印的餅干最多。

      師:今天的比賽先進行到這里。冠軍是王碩小朋友。下課后,小朋友可以繼續進行比賽,看看有沒有超過王碩小朋友的。

      活動延伸

      在數學區域內,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大小不等的模具等,供幼兒繼續探索,進一步感知餅干的數量與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及橡皮泥的厚薄之間的關系。

      經教學研討將幼兒的第三次探索進行了修改

      幼兒進行第三次探索:餅干的數量與橡皮泥底板的厚薄之間的關系。

      師:如何用這塊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餅干?

      幼甲:用小模具做餅干。

      幼乙:餅干排列緊密,可以多做一些餅干。

      師: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如果用泥工板做底板,把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印餅干,會不會印的多呢?

      幼兒操作嘗試,教師巡回觀察

      (這一環節給幼兒充分的時間探索,幼兒的積極性很高。為了做出更多的餅干,幼兒不斷地將橡皮泥壓薄,很專注地投入到活動之中.并自始至終保持良好的情緒,充分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

      教學反思

      操作是幼兒學習、建構數學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動成功的重要因素。這次活動的主要材料是幼兒喜歡擺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蓋。通過三次操作嘗試,幼兒在玩耍中,不知不覺地學習數學知識。整個活動氣氛輕松、活潑,在操作中讓幼兒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餅干,其數量的多少與選擇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積)有關系。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淺顯化,易于幼兒理解和掌握;顒又,教師注重既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參與操作,始終關注每個幼兒的操作情況,又及時鼓勵有創新能力的幼兒,使每個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教學活動結束后,我們進行了年級組研討活動,感覺本次活動的不足之處是:對幼兒的第三次操作嘗試活動,教師交代不夠清楚,啟發不明;第三次活動包含的內容較多,幼兒不宜全部掌握,應該將探索橡皮泥厚薄與數量的關系單獨作為一個問題解決,將游戲競賽放在最后一個環節比較清楚。因此在平行班開展此活動時,我們對第3個教學環節做了適當的修改,彌補了第一次活動出現的不足,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知格子的基本特征,促進幼兒方位感知能力的發展。

      2、提高幼兒小組活動的協調能力。

      活動準備:

      大格子圖、圓形磁鐵若干、地面格子圖4副(紅、藍、黃、綠)

      小格子圖人手1份(正反兩面)、小花片人手一盒(6片、同色)

      活動過程:

      一、感知格子的主要特征

      1、老師在黑板上畫橫線、豎線

      邊畫邊問幼兒:"這是第幾條橫(豎)線"?

      我畫成了什么呀?--格子

      2、格子上有什么?這個格子有幾條橫線?幾條豎線?有幾個空格?

      3、:格子上有橫線、豎線,還有交叉點和空格。

      4、一個圓片飛來了,它放在哪兒了?

      引導幼兒理解并說清:在第二條橫線和第三條豎線上。

      5、(用椅子當桌、泡沫墊當凳)請幼兒拿小花片在自己的格子圖上放放玩玩,并說說小花片放在什么位置上了。

      二、玩格子游戲

      1、捉迷藏

      ①教師說位置(圓片藏在第二條橫線和第四條豎線上),請上來一名幼兒和下面的幼兒同時擺放圓片。

     、谡堃挥變荷蟻碚f位置,請上來一名幼兒和下面的幼兒同時擺放圓片。

      2、追圓片

      黑板上的圓片移動位置,幼兒在自己的格子圖上相應地變換擺放位置。

      2片花片 4片花片 6片花片

      3、改圓片

     、佻F在的'格子有幾條橫線?幾條豎線?一共有幾格?

     、谟變嚎磮D示擺放小花片

     、劢處煂⒏褡訄D旋轉后,請幼兒移動圓片成相應的位置。(幼兒格子圖不移動)

      4、站格子(室外)

     、俚厣弦灿懈褡樱袔讞l橫線?幾條豎線?一共有幾格?

     、诮淮何覀冃∨笥褋懋斝』ㄆ嬲靖褡拥挠螒。

      5個人為一組(紅、藍、黃、綠4隊)看圖示站位置比比哪一隊站得又對又快!

     、壑型疽龑伎迹涸鯓硬拍苷镜糜謱τ挚?

      三、結束

      剛才我們在格子上玩了有趣的游戲,現在我們回去找找教室里有沒有象格子一樣的東西吧。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幼兒區別和理解10以內數的單雙數,一般要經過以下過程:第一對單和雙的概念的了解,即知道一個物體為單,如人身上的嘴是單個的。兩個物體是雙,如一雙手,一雙眼睛。第二形成區別一組物體是成雙的還是成單的技能。即知道一組物體如果兩個數為一對,數到最后正好數完的是雙數,數到最后還剩一個的是單數,并能進行實際操作。第三運用上面的技能區別10以內數的'單雙數。

      區分10以內數的單雙數是大班初期孩子的基本要求,傳統的數教學方法比較枯燥。我就想如何將枯燥的數學活動與孩子的游戲相結合,并利用農村的一些鄉土資源材料配合教學,激發孩子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因此我設計了這個“誰是單數誰是雙數”的數活動,讓孩子在玩竹簽、兩個、兩個數竹簽、找圖片上的竹簽數等游戲來感受單雙數的概念,并區分10以內的單雙數。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的數經驗探索區分單雙數。

      2、能運用單雙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感受同伴間相互交流的樂趣。

      活動準備:竹簽、數卡、房子2幢、圖卡若干

      活動過程:

      一、你爭我奪(在鞏固幼兒已有數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發現單雙數)

      1、 幼兒兩人一組玩竹簽,用數卡紀錄每次游戲結果。

      2、 幼兒交流:你和誰玩的?你們玩了幾次?誰贏了?贏了幾根竹簽?

      3、你們剛才上用什么方法知道自己贏了幾根竹簽的?還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嗎?

      4、請幼兒用兩個、兩個數的方法借助竹簽,數手中贏取的數卡,把能兩個、兩個數完的數字送到紅家,把不能兩個、兩個數完數字送到藍家。

      5、和幼兒一起檢查送的數字是否正確。

      6、師小結:能2個、2個數完的數字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雙數,2個、2個數到最后還剩下孤單1個的數字叫單數。

      7、除了這些數字你還知道哪些數字是單數或雙數?

      二、分辨單雙(聯系操作材料進一步區分單雙數)

      出示圖片,讓幼兒判斷圖上的物體是成雙的還是成單的。

      三、尋單覓雙(在生活中分辨和運用單雙數)

      1、請幼兒尋找自己身上或教室里的單雙數。

      2、看PPT,尋找生活中的單雙數。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根據兩個骰面上的點數寫出相應的合成式。

      2,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體驗數學集體游戲的快樂。

      5,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教學準備:

      大頭子兩個;小骰子,筆,記錄紙,五角星若干。

      教學過程:

      一 看骰子

      ———小朋友看一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么東西?(小骰子)在哪里看到過?

      ———我們一起來看看骰子由幾個面組成?每個面上的圓點都一樣嗎?(每人一個)

      二 玩骰子

      ———老師拿出一個大骰子輕輕的擲在地上,請小朋友看看是幾點?是怎么看的?(看骰子

      應該看最上面)

      ———老師把兩個大骰子一起輕輕的擲在地上請小朋友看看是多少點?(是把兩個骰面上的

      圓點合在一起數出來)

      ———老師示范寫出合成式。并告訴幼兒幾和幾合在一起是多少。

      ———請一個小朋友上來象剛才老師一樣擲骰子并寫出合成式。

      ———老師交代操作要求后幼兒進行操作,老師巡回指導。(操作要求:兩個人一組,其中一個小朋友把兩個小骰子拿在手上,然后輕輕的擲在桌子上,請另一個小朋友寫出合成式。擲骰子的小朋友檢查他寫得是否正確,正確的話就獎一顆五角星。然后換一個人擲骰子,繼續操作。)

      ———請小朋友把他們的記錄紙拿上來,老師把它貼在黑板上看看誰獎到的五角星最多。

      三 游戲:擲骰抱團

      ———老師擲大骰子,小朋友根據骰面上的點數幾個人手拉手站在一起。

      活動反思:

      這個環節需要小朋友自己來觀察形狀和顏色,所以較上個環節來說難度又增強了,目的讓幼兒探索、比較翻出相對應的圖形。在讓幼兒在游戲中接觸認識。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性的操作活動,學習將一個整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愿意參與討論活動,探索不同材料的二等分方法。

      3、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分別在兩塊黑板上布置小熊寶寶和小熊貝貝及它們的大盤子。

      2、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彩色紙若干,剪刀人手一把。

      3、每人一份食物:飲料、糖果、花生、方形面包片、豆腐干、干果。

      4、人手一套工具:兩個小盤子、兩個小量杯、紙條、線、尺、餐刀。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熊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小熊寶寶,另外一個是小熊

      貝貝,這一天熊媽媽買了一些各種口味的餅干,小熊寶寶和小熊貝貝吵著要吃到每種口味的餅干,這可難住了熊媽媽,怎么辦呢?

      二、第一次嘗試:二等分長方形

      1、請幼兒嘗試將長方形分成一樣大的兩份。

      師:現在請小朋友試一試,看能用什么方法把長方形的餅干

      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好嗎?

      2、幼兒嘗試操作,將長方形二等分,教師巡回觀察幼兒

      的操作,鼓勵幼兒想想有幾種分法。

      3、嘗試操作后提問

      (1)師:請xx小朋友告訴大家,你是怎么分的?

      怎么知道分出來的兩份是一樣大的?根據幼兒的回答教師邊操作課件邊提問:原來長方形的餅干和現在分出來的一份餅干,誰大誰小?

      (2)小結:像這樣把一件東西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叫

      做二等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樣大的。而且每一份都比原來的整體小,整體比部分大。

      4、師:現在我們把二等分后的餅干分別送給小熊寶寶和小熊貝貝吧!(幼兒把分好的餅干分別放進寶寶和貝貝的大盤子)

      三、第二次嘗試:二等分正方形、圓形、橢圓形

      1、熊媽媽這里還有許多各種形狀的'餅干要分給寶寶和

      貝貝,你們愿意再來幫熊媽媽分一分嗎?記住要二等分噢,不然寶寶和貝貝會不高興的。

      2、幼兒自由選擇圖形進行二等分操作

      3、幼兒將各種形狀二等分后,貼到寶寶和貝貝的盤中。

      四、第三次嘗試:實物二等分

      1、師:為了感謝小朋友,熊媽媽為小朋友準備了好多好吃

      的東西,有、面包、豆腐干、花生、糖果、飲料……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們分成相等的兩份呢?

      2、師帶領幼兒集體觀察、交流:你分的是什么?使用什

      么方法來分的?(用了什么工具)分得對嗎?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嗎?哪個方法更好?為什么?

      五、師:現在讓我們拿著自己二等分后的食物一起回教室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

      活動反思:

      在我園“園本教研”中,我有幸參加了“一課多研”活動,我把大班的“二等分”這一活動經過了“設計-教學-再設計-再教學”,其中自己也經歷了不斷的反思。

      在數學活動中,幼兒是通過活動、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發現和建構數學關系的,教師設計的材料是否適宜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操作興趣,探索效果也直接影響教育目標的達成。

      1、緊扣活動目標,遵循數學知識內部的邏輯規律操作

      材料的特點以及由這些特點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幼兒能獲得什么樣的學習經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所以“操作材料應暗含幼兒通過操作能夠達到適宜的教育目標的內容!痹诘谝淮卧O計的二等分圖形材料,請幼兒幫忙分窗紙,通過這樣的操作,幼兒能將材料分成兩份,但目的性很不強,對于相等的兩份概念不清,整體與部分也難搞懂,貼的窗花較為凌亂,所以在設計操作材料時,教師要從目標出發,把教育意圖和要求融入到每一種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潛在價值,發揮其最大的功效,如在第三次設計的方案中,把圖形材料設計成餅干及設置的給熊哥倆分餅干的情境,幼兒把二等分的概念深入理解后,把餅干整整齊齊的分別置于兩個盤中。

      2、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操作需要操作材料的難易度應適中,既不能讓幼兒輕而易舉地得到答案又不能使幼兒覺得太難,失去操作興趣。

      在活動中,提供的材料難度應層層遞進,由簡到難,在“二等分”這一活動中由讓幼兒嘗試多種方法二等分一個圖形——用多種方法二等分其他圖形——二等分不同實物。

      由于同一年齡班的幼兒的發展水平并不平衡,所以應從不同幼兒的發展水平及“最近發展區”出發,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起點,按不同的發展速度選擇操作材料,逐步達到目標。

      3、要多樣化

      操作材料的多樣化有利于幼兒獨立思考,相互學習,獲得更多的信息,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的實物,準備了顆粒狀態的、液體狀態的、固體形態的,這些材料難易程度不同,供不同幼兒選擇,幼兒也可選擇不同的材料。

      另外,數學知識存在一定聯系,在設計操作材料時,我提供幼兒的測量工具,以激發幼兒回憶先前的學習經驗,調動幼兒的操作經驗,促進了學習能力的遷移。

    大班數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感受并體驗遠近的含義,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學習用目測、工具等方法測量遠近,并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3、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相對量工具不同,測得數量也不同,訓練思維性。

      活動重難點

      1、重點:探究測量遠近的多重方法。

      2、難點:理解測量的數量越多路線越遠,測量的數量越少路線越近.

      活動準備

      水彩筆,表格每人一份。測量工具:硬紙條、繩子。線路圖。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學習用目測的方法感知物體的遠近。

      1、師:動物王國里即將舉行一場盛大的`運動會,小動物們都在加緊練習比賽項目,準備在比賽的時候大顯身手。小兔、小猴、小貓、小狗將要參加的比賽項目是立定跳遠。立定跳遠你們會嗎?誰愿意來試一試?

     。1)每組請一名幼兒代表比賽立定跳遠,下面的小朋友當裁判。

      (2)勝利的幼兒跟勝利的幼兒再比一次。宣布冠軍是×隊的小朋友。

      2、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物體,知道它們距離小朋友的遠近是不同的。

      (1)以自身為中心辨別遠近。

     。2)以客體為中心辨別遠近。

     。3)教師小結:剛才我們都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物體離我們的遠和近呢?(引導幼兒說出用眼睛看到的)這種用眼睛看,可以比較出物體的遠近的方法我們叫做目測法。

      二、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遠近。

      師:運動會馬上就要開始了,小動物們也想邀請我們大二班的小朋友去觀看比賽,F在請小朋友坐好,我們要準備出發了。

      1、(引導幼兒觀察桌面上的路線圖)師:去體育館的路有幾條路,

      2、請幼兒觀察比較,哪一隊去體育館的路最近?哪一隊去體育館的路最遠?你是怎么知道的?這種方法準確嗎?

      3、(1)師:用眼睛看比較不出來的,我們還能用什么方法來判斷路線的遠近呢?(請幼兒講講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繩子、積木等)今天,老師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兩種測量工具,你們看看老師都帶來了什么東西?(出示紙條和繩子)

     。2)回顧測量方法:那我們用工具應該怎樣測量東西呢?(幼兒講述)先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用粉筆在工具的末尾做一個記號,然后再從這個記號接著量,中間不能留空隙 ,量一次數一次記住量了多少次。

     。3)幼兒自選測量工具。

     。4)教師提出要求。

     。5)幼兒自選工具測量,老師巡視指導。提醒幼兒要把結果記錄下來。

     。6)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的結果,教師小結。

     。7)換測量工具做好記錄。

     。8)檢驗幼兒測量的結果。教師小結。

      5、教師小結

      師:今天我們都用了哪些方法比較物體和路線的遠近呢?(目測、工具測量的方法)我們生活周圍還有許多離我們遠近不同的東西,回去以后,小朋友可以用我們今天學過的方法試一試。

    大班數學教案 篇7

      融入的數學元素

      此繪本故事中蘊含著許多數學元素,如:對磅秤的認識,磅秤上指針的轉動,動物體重的變化比較等等。

      活動的設計

      年齡段:大班上學期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磅秤上指針的轉動與輕重之間的關系。

      2.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積極思考解決疑問,初步體驗故事的詼諧幽默。

      活動準備

      幼兒人手一份繪本中的動物卡片、排序底板、繪本課件、實物磅秤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繪本,根據故事內容按動物不同體重排序(知道磅秤上的指針按順時針方向不斷朝前走,表示體重越來越重)

      1.播放課件,欣賞繪本故事。

      預設提問:圖片上的猴子和小老鼠要干什么呢?

      猴子為什么笑話鼠小弟?猴子說“你瞧”,是瞧什么?

      其他動物來稱重時,也說“你瞧”,也在瞧什么?

      2.幼兒操作,按故事情節將動物與秤面排排隊。

      預設提問:故事里哪些動物一個一個挨著次序來稱重的?

      最輕的動物是誰?哪個秤告訴我們的?最重的動物是誰?哪個秤告訴我們的?

      磅秤上指針的變化說明什么呢?

      故事中畫面呈現動物的秤面的指針能夠告訴我們哪個動物輕,哪個動物重,秤面上的指針往前走一點,就告訴我們后來的這個動物比前一個動物重一點了。

      二、解決故事中大象的疑問(理解當秤上沒有重量時,指針會自動歸零的特點)

      1.繼續播放課件并講故事引出問題:“鼠小弟真的比大象還重嗎?”

      2.幼兒稱重,幫大象找找答案。

      (1)幼兒稱重體驗活動:幼兒人稱,大家觀看稱面上指針的變化。

      預設提問:你站上磅秤的時候,磅秤上的指針是怎么樣的?你下磅秤的時候,磅秤上的指針又怎么樣了?

      (2)發現謗秤上指針的變化,你能解決大象的問題嗎?

      大象稱完體重,從磅秤上下來的時候,秤面上的指針回到了原位。而當鼠小弟站上磅秤的時候,秤面上的指針動也沒有動。大象沒有看到指針的變化過程,誤認為鼠小弟稱重時比他自己稱重時指針的位置又向前了,而產生“難道他比我還重”的問題。其實,鼠 小弟沒有大象重。

      活動的反思;

      按照故事的線索開展了第一次教學活動,但是幼兒一直在用動物的大小解釋體重的輕重,怎么也無法解釋最后小老鼠稱體重時,磅秤上指針竟然會比大象又向前移動,顯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活動,再次解讀繪本,發現繪本暗藏著引發幼兒思考的玄機。

      玄機一:混淆大小和輕重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故事中的磅秤上只保留指針,故意省略了表示重量的數字,所有稱體重的角色大小又都具有明顯差別,對運用磅秤上的精確重量判別體重造成干擾,致使幼兒仍然會沿用以往運用目測大小的方法估計大致體重。

      玄機二:強化稱重的結果,忽略稱重的過程

      這個故事中只出現每次動物站上磅秤稱體重的結果,有意省略每個動物稱重后離開磅秤的畫面。利用幼兒只關注磅秤指針的靜止狀態,不關注上下磅秤時指針移動的瞬間變化的普遍現象,引發大象最后幽默的疑問。這正是作者的獨具匠心,由此反映了作者財學齡前小讀者特點的深刻了解。

      這個故事結果所制造的問題,正是需要幼兒從關注靜止的結果到關注動態的過程,才能解決最后的疑問,產生幽默一笑。由此可見,這一繪本并不單純地在向幼兒傳遞有關稱重的知識,還包含著許多能力的培養,如:靈活地觀察判斷思考、將過去的經驗用于新情景、清晰而準確的思維和交流等。為此,我們有了新的解讀,及時對活動加以調整,重新進行了活動設計。

      第一,考慮活動環節之間的邏輯性,做到簡潔明了,環環緊扣,將關鍵點加以分解,層層遞進,真正做到幫助幼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1)融人故事的排序活動:在聽故事中融人動物依次稱重先后,以及稱重中磅秤指針顯示的圖像的兩次排序,使每個幼兒對動物稱重中指針變化與動物建立一一對應關系,并識辨磅秤上指針(順時針方向)越向前表示越重,既熟悉了故事內容,又為大象產生的問題似乎有其“合理”奠定了基礎,揭示了矛盾。

      (2)人人參與稱重的'體驗活動:在體驗活動前提出看一看每人稱前指針位置;站上磅秤指針變化;下磅秤指針變化。啟發幼兒關注每人稱重時磅秤指針變化的全過程,讓幼兒在通過稱重中獲得了磅秤指針回復到“0”的經驗。這正是幼兒缺乏的經驗,也是繪本中省略的畫面,更重要的是解決大象產生問題的必要條件。

      (3)體驗活動后的交流討論:抓住幼兒得到的新的認知經驗,啟發幼兒自己來說清大象產生的問題是不可能的道理,變教師的為幼兒的結論。使這個詼諧幽默故事內含的教育作用,在共同參與中得以體現。

      第二,課件制作起到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主要情節的作用。尊重原作的繪畫風格,整個課件都采用原作的黑白單色,空白的背景,將幼兒的視線集中在磅秤上,特別是在每次動物稱重時都將稱面放大,使幼兒關注指針的變化,在幼兒解釋大象問題時,又將磅秤指針設計為前進和倒退的動態變仳,對幼兒觀察、思考在自身體驗后進一步認識,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經過幾次調整實施以后,幾乎有800-/0以上的幼兒能用自己稱體重的經驗理解磅秤指針轉動與體重的關系,幫助故事中的大象解決問題,說清理由。

    大班數學教案 篇8

      活動設計背景

      在前些階段,本班幼兒已經學習了4以內的數的組成和分解,對于數的組成和分解已具備一定的經驗基礎,幼兒學習并掌握數的組成和分解使數群概念得以發展,能進一步理解數之間的關系,也為幼兒學習加減運算打下基礎。因此,我設計了這一活動。在《5的組成和分解》的數學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操作實物,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動獲取有關數的分解和組成的經驗,同時引導幼兒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與用結合起來。

      活動目標

      1.探索5的分合,培養幼兒科學的探究意識。

      2.引導幼兒用5的分合知識,解決活動中的問題,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3.用適合幼兒的方式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調動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積極性;掌握5的分合。

      活動準備

      1.5個有色圓片。

      2.寫有分合式的花瓣。

      活動過程

      · 1.從操作中探索5 的分合

     。1)師:“今天,老師準備了5個雙色的圓片,并且還要和這5個圓片來做游戲呢!大家可要看仔細了!苯處熌顑焊璨5個圓片撒在盒蓋上,此時,圓片撒在地面上的結果是2個紅色的和3個綠色的圓片,教師用數字在板上的記錄單上記錄結果。

     。2)撒圓片

      A.教師強調要求:把5個圓片握在手里,同時念兒歌,兒歌念到最后一句時,把圓片輕輕地撒在盒蓋上,看看撒出來幾個紅的和幾個綠的,把它記在記錄單上;撒一次記一次,記錄的結果和撒出的結果要一樣,如果撒出一樣的結果那就不需要再記錄。

      B.幼兒游戲,教師觀察幼兒操作情況,提醒幼兒每次都要撒5個圓片,并按要求記錄。

      2.對照檢驗,相互交流

      A.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結果,教師在板上的記錄單上記錄。

      B.幼兒對照自己的記錄結果,找一找,自己記錄單上有沒有不同的'記錄,看一看,一共有幾種記錄結果。

      C.教師出示一張排列有規律的記錄單,引導幼兒觀察并說說和剛才記錄過的記錄單有什么不同。教師請個別幼兒回答。

      D.整齊而又響亮的念一遍排列有規律的分合式。

      3.游戲《拾花瓣》

      師:“春天來了,花園里的花真美!你們喜歡嗎?”幼兒:“喜歡”

      師:“我們一起來唱一首《我的小花園》的歌吧!”師幼齊唱歌曲一遍。

      師:“小朋友,你們想不想讓我們的教室也象小花園一樣的美麗呢?”幼兒:“想”師:“你們看,草地上有那么多的花瓣,我們聽音樂去拾花瓣吧!”教師講解拾花瓣和貼花瓣的要求:聽音樂去拾花瓣,并且看看花瓣上面的分合式,其中的方框中應該是數字幾,就把花瓣貼在相應的花盤里。

      第一遍游戲:教師請女孩子去拾花瓣,顏色是黃色的,一次拾一個花瓣。集體檢查,及時糾正。

      第二遍游戲:教師請男孩子去拾花瓣,顏色是紅色的,一次拾一個花瓣。集體檢查,及時糾正。

      第三遍游戲,教師請全體孩子一起去拾花瓣,一次拾二個花瓣,集體檢查并糾正。

      全體幼兒唱《我的小花園》結束。

      教學反思

      這次活動進行得很順利,孩子們參與積極性高,興趣濃厚,能大膽嘗試各種操作材料進行操作,也能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記錄下結果,活動結束后,我對這次活動進行了反思,覺得整個活動,充分體現孩子的主體作用、教師站在幼兒背后,全體幼兒都能主動去操作、嘗試愿學、樂學,達到預期的目的。

    大班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復習5的分合,在掌握5的分合的基礎上,學習5的加減.

      2.進一步理解加減的實際意義,會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加減問題.

      3.能根據分合式說出加減法算式.

      教學重難點:

      理解加減法的實際意義,解決生活中的加減法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5的分合。

      1.出示5的分合式,請幼兒認讀。

      2.游戲:碰球(復習5的分合)

      師:嘿嘿嘿,我的.1球碰幾球?生:嘿嘿嘿,你的1球碰4球,1和4合1起來是5。(依次說完5的分合)

      二、新授5的加減。

      A1.出示課件,老師邊操作邊講解:樹上飛來了1只小鳥,后來又飛來了4只小鳥,現在,現在樹上一共有幾只小鳥?

      2.指定幼兒回答。

      3.啟發幼兒說出用什么方法算出來的?

      4.請幼兒口頭說出算式。

      5.老師出示算式,全班幼兒齊聲讀算式。(1+4=5)

      6.提問:如果樹上先飛來4只小鳥,后來又飛來1只小鳥,應該怎樣說出算式?

      7.請一名幼兒說出相關的算式(4+1=5)

      8.比較兩道加法算式的異同。

      9.拓展練習:2+3=?3+2=?

      B1.老師再次出示課件,操作并講解:草地上有5條小蛇,有2條玩累了,先回家了,現在草地上有幾條小蛇?

      2.指定幼兒回答并說出用什么方法算出來的?

      3.請幼兒口頭說出算式。

      4.老師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兒齊聲讀算式。(5-2=3)

      5.提問:如果先游走了3條小蛇,還剩下幾條小蛇?

      6.請幼兒交流、討論并回答。(5-3=2)

      7.比較兩道減法算式的異同。

      C游戲:你問我答

      師:小朋友,我問你,2+3=?生:╳老師,告訴你2+3=5

      依次說完所有的算式。游戲熟悉后,可以讓孩子們互相提問回答,鞏固加減法計算.

      三、幼兒操作

      完成有趣的數學5的加減

    【大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8-12

    大班優秀數學教案02-04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7-30

    大班快樂數學教案04-02

    大班對稱數學教案04-02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7-21

    大班數學教案07-20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7-20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8-04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8-0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理论片第一页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视频 |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地址精品 | 日本乱码伦视频免 | 在线看黄Ⅴ免费网站免费看 | 伊人狼人久久青青草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