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教案4篇(精)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讓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掌握運沙的科學方法。
2、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fā)現:用大小不同的工具來運同一堆沙,大工具運的次數少,小工具運的次數多。
3、培養(yǎng)幼兒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沙、大、小杯子各10個、小桶和筐20個、記錄單、標記等。
活動過程:
1、談話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玩過沙嗎?是怎么玩的?玩沙有趣嗎?今天我們就來玩一個運沙的游戲。”
2、幼兒第一次運沙。
(1)提出要求:這個游戲中每個人用杯子運沙,并記錄運沙的總次數。
(2)出示表格,記錄每個幼兒運沙次數,并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問題。
師:“請你們和好朋友互相說說運了幾次。”
師:“誰來說說和好朋友一起游戲后有沒有發(fā)現什么問題?”“都是用一個杯子運同一堆沙,為什么次數不一樣?”
(3)引導幼兒用科學的方法運沙,通過討論示范明確運沙的具體操作規(guī)則(滿杯后用手抹平)。
師:“如果每一次運的沙一樣多,兩人運的次數會一樣嗎?怎樣才能每次運的一樣多呢?”(示范)
3、幼兒第二次運沙,驗證。
(1)統(tǒng)計運沙次數。
(2)引導幼兒觀察數據,得出結論:同一堆沙用同樣的工具,都裝滿抹平了來運,運的次數是一樣的'。
師:“這次大家發(fā)現如果每次都裝滿抹平,運的次數是一樣的。”
4、幼兒第三次用不同工具運沙。
(1)幼兒預測用小工具來運剛才一堆沙,運的次數會怎么樣?
師:“現在,這里有大小兩中杯子,你們猜猜用小杯子去運沙,運的次數會怎么樣?”“請你們去試試。”
(2)幼兒操作。
(3)統(tǒng)計數據,幼兒通過觀察數據得出:運的次數不一樣:大杯子運的次數少,數據小,小杯子運的次數多,數據大。
5、師小結:
用大小不同的工具運同一堆沙:大杯子運的次數少,小杯子運的次數多。今天,運了一天的沙也累了,我們回去休息吧。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知道十幾個物體數就是比10多幾個的物體數。
2、在確定某一集合中有10個物體的基礎上,嘗試以10為單位進行15以內的對應計數,并學習用相應數字表示計數結果。
3、愿意在數學活動中按規(guī)律歸納出快快速數數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活動準備:
1、果籃一個、當地時令水果十五個(其中十個水果放于果籃中,另外五個分成兩個,三個)分別用一塊布遮擋住。
2、1-10的數字卡。
活動過程:
一、“數水果”。
通過"數水果"活動,感知十幾個物體數就是比10多幾個的物體數,知道可以用15以內相應的數字表示。
1、數籃子里的水果,確定籃子中的水果數量。教師在黑板上貼上數字10。
教師:小朋友,你們看一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讓我們一起數一數籃子里面有幾個水果,好嗎?怎么數呢?一共有幾個?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這個數字10是表示籃子里有10個水果。(教師把10個水果在幼兒面前放回到籃子里)
2、分別根據桌上三組水果的數量,確定每組水果和籃中水果合起來一共有幾個水果。
(1)教師手指桌上一組被布遮擋住的水果,吸引幼兒的注意,激發(fā)幼兒的'積極性。(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并同時掀開布)那籃子中的10個水果和這1個水果合起來一共有幾個水果呢?(引導幼兒說出一共有11個水果)11個水果比10個水果多幾個呢?11個水果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誰愿意上來找一找11在哪里?(教師協助幼兒把找到的數字11貼在黑板上)
(2)依次進行另外兩組水果(12個水果、13個水果)的計數學習。
二、觀察掛圖,分析圖和數字的意義。
1、帶領幼兒觀察掛圖,分析圖意,明確圖中籃子里的松果和其旁邊的松果是一組。
教師:小朋友,圖中有三組松果,1、2、3。(教師邊數1、2、3,邊用右手掌順著籃子底端隨著語速慢慢移到旁邊的松果下方)每組松果都有一部分在籃子里,一部分在籃子外面。
2、 使幼兒了解每一個籃子中都有10個松果。
教師: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每個籃子里有幾個松果?
3、帶領幼兒嘗試以10為單位進行15以內的對應計數,知道圖中數字的意義。
(1)教師:下面我們要比賽數果子。看誰能最快地知道第一組一共有幾個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為什么數得這么快?(教師引導幼兒知道根據籃子中10個松果接著計數籃子外面的松果數數,速度會快)第一組松果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圖上有這個數字嗎?在哪里?(教師展開圖,引導幼兒觀察圖上的數字)哦,這個數字x可以表示第一組一共有x個松果,我們就在第一組松果后面開始畫一條線到這個數字,把松果和這個數字連起來。
(2)教師:下面兩組分別有幾個松果呢?表示它們的數字在哪里呢?看誰數得快,找得快。(教師鼓勵幼兒從10開始接數確定下面兩組松果分別有幾個,并鼓勵幼兒找出相應的數字進行連線)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夠根據實物圖中蘊含的數量關系,體驗總數和部分數之間的包含關系,并能列出相關的分合式和四道加減算式。
2.學習9的加減,進一步理解加、減的意義。
3.能夠用較為清楚的語言講述分合式與算式所表達的實物圖中事物的數量關系重難點學習9的加減,進一步理解加、減的意義。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一)中1~9的數字、分合號、加號、減號、等號若干套,教學掛圖(五)中的書包圖、書包標記及大標記、小標記。
2.第一組、第二組幼兒用書人手第35、3頁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游戲"填空缺",復習8的組成。
1.教師在黑板上出示8的7組分合式,每一組缺少一個數。
2.請幼兒觀察分合式,并啟發(fā)幼兒思考:空缺處應該填什么數?
3.請個別幼兒回答并將分合式填寫完整。
4.教師帶領全體幼兒認讀填寫完整的分合式。
二、看實物圖列分合式和算式,學習9的加減。
1.教師出示實物圖(見附圖二),引導幼兒觀察并思考。
2.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逐一將書包的標記、大和小的標記擺放出來。
3.請個別幼兒列出分合式并用語言講述這道分合式所表示的圖意。根據幼兒的表述,教師用手指著分合式中具體的數字與分合號邊講述,幫助大家進一步明確分合式所表示的圖意以及圖中所蘊含的數量關系。
4.師幼討論:你能根據分合式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嗎?是哪兩道加法算式?(3+6=9和6+3=9)
5.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說出自己所想的`加法算式并演示記錄。(也可請個別幼兒回答,教師記錄)
6.師幼繼續(xù)討論:剛才我們根據這幅圖和分合式,列出了相關的兩道加法算式,你們能不能根據這幅圖和分合式寫出相關的兩道加法算式呢?是哪兩道減法算式?(見附圖五,9-3=6和9-6=3)
7.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說出自己所想的兩道加法算式并上來演示記錄。(可請個別幼兒回答,教師記錄)
8.師幼共同小結:今天,我們根據這幅圖中的書包大小特征和數量,列出了幾道相關的分合式和加減算式?(一道分合式和相關的四道加減算式)
9.教師帶領幼兒看圖并共同認讀分合式和加減算式。
三、幼兒分組操作活動。
1.第一組和第二組的游戲是幼兒用書第35頁《看圖列分合式和算式》。
2.第三組和第四組的游戲是"撒花片"。
3.第五組和第六組的游戲是"翻片片"。
四、評價活動。
1.展示一名幼兒玩"翻片片"游戲有序的記錄單,教師有意識地遮擋住后半部分記錄,引導幼兒觀察并回答問題。
2.教師展示幼兒作業(yè)單后半部分的記錄,師幼共同驗證回答其正確與否。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我園自然的環(huán)境資源十分豐富,每到暖和的春季姑娘到來時,花兒競相開放,小樹披上新裝,孩子會在樹樁上玩耍,一旁的粗細不同的樹,更是孩子最親密的好朋友,不管是放學時還是戶外活動時,總看到孩子們興致勃勃的和幾個好伙伴玩著,有時候孩子們對季節(jié)引起小樹的變化都非常的感興趣,當然也有的孩子會問老師樹上的年輪,比較大樹哪個更粗壯,結合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們開展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自由探索,體驗多樣粗細測量,理解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
2、能完整講述自己的發(fā)現,通過活動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3、從小樹立愛護樹木的意識。
活動準備:
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水彩筆、記錄表若干,1—8的數字卡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談話導入,引出粗細測量的游戲:
1、教師提問:(1)我們這是在哪?
(2)春天的小樹林漂亮嗎?大樹多不多?
(3)認識這些樹嗎?這些樹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呢?
2、引導幼兒大膽表述。
3、教師小結:春天的小樹林很美,各種各樣的樹木,樹樁都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4、引出“誰粗誰細”的游戲。
出示1—8的數字卡片,教師:我們今天來玩一個游戲“誰粗誰細”,在玩游戲前我們得先邀請樹林里的一個好朋友,可以是一顆樹也可以是一個大樹樁,請兩個小朋友為一組,拿著一張數字卡片,選擇好了就將數字卡片貼在上面。
二、基本部分
(一)體驗多種粗細測量方法,感受測量的樂趣
1、體驗目測的方法判斷樹木的粗細,
(1)教師提問:a、它們一樣粗嗎?你怎么知道不一樣粗?
b、用了什么方法?(目測)
c、用目測的方法來比較哪個樹最粗?哪個樹最細?
(2)討論:用目測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嗎?
(3)師幼小結:目測的方法非常不錯,不過不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2、、幼兒集體操作:探索找出比較粗細的多種方法,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幼兒集體操作:探索找出比較粗細的多種方法
a、教師提問:有什么的方法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呢?
b、請幼兒找一顆樹探索粗細測量的方法,教師在一旁指導。
(2、)運用身體不同部位測量,初步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a、教師提問:你找到了什么方法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呢?(用手量的方法)
b、幼兒找一顆樹試一試,教師在一旁指導。
c、教師提問:他是怎么量的?手指兩端伸到最長了嗎?
d、引導幼兒將手指兩端伸到最長再次測量,其他幼兒數測量結果。
e、討論:為什么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f、教師小結:兩次測量時手的長度不同,測量次數不同。
g、教師嘗試用手測量,幼兒數測量結果。
h、討論:為什么師幼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i、教師小結:原來同樣量這棵樹,我們手的長度不一樣,測量的次數也不一樣,這個方法不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2)幼兒體驗用雙手環(huán)抱的方法,感知測量工具與結果的關系。
a、教師提問:還有什么的.好方法能準確比較路段的長短呢?(雙手環(huán)抱)
b、引導幼兒找一顆樹試一試,教師在一旁指導。
c、教師嘗試用雙手環(huán)抱測量,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d、討論:為什么師幼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e、教師小結:原來同樣量這棵樹,我們胳膊長度不一樣,測量結果也不一樣,這個方法不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3、出示測量工具,探索測量方法。
(1)出示測量工具,幼兒體驗工具測量,學習使用工具測量的方法、
a、師提問:(a)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辦法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b)知道哪些測量工具?
b、教師小結:原來測量工具有這么多,卷尺、毛線等等,都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測量、
c、出示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師提問:(a)這是什么?
(b)它可以怎么做測量?
d、幼兒集體操作:探索用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測量小路的方法,教師巡回指導。
e、教師請幼兒講述、示范自己找到的測量方法。(一段絲帶連一段絲帶量、用手指做標記量……)
f、教師總結幼兒找到的方法并正確示范:翻轉的測量方法。
翻轉的方法:測量時要從起點開始,頂端對齊,末尾翻轉到另一端,記住保持是一條直線,收尾相接,末尾翻轉到另一端,保持是一條直線。
g、幼兒自由練習,鞏固方法。
(2)幼兒集體操作:兩人一組合作測量,記錄測量結果。
a、教師:現在兩個小朋友為一組,分別用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量一量一個路段,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樣!
b、幼兒兩人一組合作測量一個路段,記錄測量結果。
c、教師巡回指導。
d、幼兒講述粗細測量的結果。
三、結束部分
樹立從小愛護樹木的意識。
(1)討論:怎樣保護我們的樹朋友,
(2)組織幼兒互相討論。
(3)教師小結: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保護樹木要靠大家來完成,我們可以種植小樹苗,給樹苗澆水、施肥、捉害蟲、修剪葉子,不亂折樹枝,不爬樹等方式保護樹木,為了增強大家的環(huán)保意識,我們國家就將每年的3月12日做為中國植樹。
延伸環(huán)節(jié):
幼兒和樹樁繼續(xù)玩“誰粗誰細”的游戲,進一步學習運用工具量直徑比較物體粗細的方法。
【大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數學教案06-27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7-24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8-19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8-02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8-04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8-11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7-21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7-31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7-31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