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匯編3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境初步感知
1.播放片頭,揭示兩種寫法
師:這是老師喜歡的電視節目,它在什么時刻播出?
電視畫面上是這樣寫的嗎?
這兩種寫法都能說明節目什么時刻播出嗎?
2.匯報調查結果,進一步豐富感知。
師:你最喜歡的節目是在什么時刻播出的,它們的對應時刻是上午、下午或晚上幾時幾分?誰愿意把你們前兩天調查的結果告訴大家。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略)
3.比較不同,揭示課題
師:現在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計時法,它們相像在什么地方,不同在什么地方?
師:這種用0-12時來計時,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計時法叫普通計時法。(板書:普通計時法)。第二種不用加文字說明,只用數字0-24時表示的叫24時計時法。(板書讀題:我們今天要研究24時計時法)
二、觀察比較,探究特征。
1.明確學習目標
你想研究有關24時計時法的什么內容?
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看到過24時計時法?(當場解決: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如銀行,車票,郵政,電視,電腦等)24時計時法是怎樣計時的?它與普通計時法有什么樣的關系,怎樣互相轉化?怎樣計算經過的時間?
2.小組探究解決問題
問題一:24時計時法是怎樣計時的?
猜一猜:為什么叫24時計時法?
看書自學:
課件強化:(課件:時鐘走2圈):24時計時法,第一圈跟普通計時法一樣,第二圈時針所指的鐘表上的數要分別加上12。(為什么加上12?)不叫下午1時而叫13時,下午2時叫14時…晚上12時叫24時。
問題二:
師:24時計時法是這么一回事,大家明白了。那它與普通計時法有什么樣的關系,怎樣互相轉化?誰來試試。
1.嘗試練習
師:我用普通計時法問,你用24時計時法答:我們上午7時30分到校,(生:7時30分)下午4時30分放學。(16時30分)。中午12時,晚上12時,
用24時計時法問,你用普通計時法答:16時4時12分24時
2.小結規律:13時(中午1時)之前的時刻上的數字是一樣的,13時(中午1時)之后,兩種時刻上的數字相差12。
3.練習:
1.下列鐘表都可以表示什么時刻?(課件)
1時13時4時16時6時18時
改用普通計時法說說。
強化0點。
師:如果這條直線表示時間的話,我在上面寫上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和今天之間有一個分界點,今天和明天之間也有一個分界點。
昨天明天
師引探:你想對這個點說些什么嗎?
生:我想對昨天和今天之間的分界點說,你雖是個小點,卻有很多名字,叫昨天的24時、昨天晚上的12時今天的0時。
生:我想對今天和明天之間的分界點說,你雖是個小點,卻有很多名字,叫今天的24時、今天晚上的12時,明天的0時。
生:你就像夜里的星星、月亮的眼睛。
生:你一消失,新的一天就開始了。我很喜歡你。
生:你一消失,表明一天又過去了。時光易逝,我們要好好珍惜時間。
師:是呀,我們的日子就是這樣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去不復返,我們可得好好珍惜時間。讓我們注視屏幕,再次體驗一下吧。
(師播放課件:時針走2圈。第一圈,依次出現數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依次出現數字13到24,隨著鐘面變化,背景中月亮逐漸變淡,太陽慢慢升起,再循環重復。)
話外音:昨天的時鐘走到夜里12時,也就是今天的0時,新的一天開始了。接下去是1時、2時,月明星稀--―曙光初照-烈日當空,直到12時,13時──晚霞滿天,夜幕降臨,最后到24時。24時正好是第二天的0時,所以習慣上只說0時,不說24時。 問題三、怎樣計算經過的時間?教學例2(課件)
1.教學例1:
一列客車從18時20分從北京開車,22時40分到達石家莊。路上用了多少時間?(口答)
觀察鐘段圖后,初步理解時間與時刻的意義。
師:誰能說說18時20分是時間還是時刻?22時40分呢?
時刻一般用表示,口語中也說,但在書寫時應當按規定寫成幾。
從圖上看,18時20分到22時40分中間所經過的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這列客車在路上行駛的.時間)時間一般用表示。圖示意:時刻指那一刻,是一霎那。時間是指兩個時刻所經過的一段時間。
小組討論:如何求出路上用了多少時間?
指名回答,引導分段思考(課件):4小時+20分教學例2
2.教學例2:一個商店門口掛著這樣的牌子(如右圖)這表示全天營業多少時間?
師:有一天老師路過一個商店門口,
見到這樣的牌子。
(1)出示牌子,小組討論:這樣的牌子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
一個小組代表發言,余組補充
(右圖牌子上用的是普通計時法。普通計時法將一天分為哪兩段。)
(上午8時開始營業、下午7時止營業。它們一天營業11小時。)(上午8時以前,下午7時以后,去買不到東西)
(上午8時,下午7時表示時刻,全天的營業時間是指時間)
(2)小組討論:怎樣計算全天的營業時間?還有別的計算方法嗎?
(3)小組代表發言
方法1:分為上午營業時間和下午營業時間
方法2:轉化為24時計時法計算
四、回顧與質疑。
回顧一下剛才的學習過程,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需要討論的問題?(什么是24時計時法,它有什么優點,時間與時刻的區別,如何求一日以內經過的時間)
五、拓展延伸:
1.開動時間列車
(課件)下列時刻正確排序后,時間列車就開動:
上午10時0時下午1時30分18時13時
(正確的順序是0時上午10時3時下午1時30分18時)
傍晚凌晨中午上午深夜下午
(正確的順序是:凌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深夜)
2.提供學校的作息時間表。
小組合作:你能根據它提供的信息提出與本節課有關的問題嗎?
輪流提問,組長記錄有價值的問題。
永春實小20xx春季作息時間表
(2)組際交流所提的問題,師板書典型的幾個問題。
把這張表改寫成24時計時法
每一節課上了幾分鐘?
全天在校時間多少?
(3)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問題進行解答,快的組可以多選擇一個或幾個問題進行解答。
(4)集體校正。
六、課外實踐
調查爸爸或媽媽一天的作息情況,制作一張時間表。然后算出爸爸媽媽一天的工作時間,并跟爸爸或媽媽交流一下你對他們作息時間安排的看法。
教學目的:
1.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培養學生獲取生活中數學信息的能力,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
2.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的意義,會用它表示時刻,初步學會計算一日以內經過的時間,能夠識別時間與時刻。
教學重點: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教學難點:區別時間與時刻;計算一日以內經過的時間。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填寫百數表,進一步明確百以內數的順序,加深對百以內數的認識。
2. 使學生通過觀察百數表,探索并發現百數表中數的排列規律等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發展數學思考,進一步增強數感。
3. 使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體驗合作交流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照教科書中百數表里格子的大小,每人準備一個田字框、一個十字框和一個1010的方格圖。
教學過程
一、 完成百數表,明確數的順序
1. 出示教科書第35頁例題中的表格,要求學生把表中已經填出的數分別讀一讀。
2. 啟發:這張表中一共可以填多少個數?其中最小的一個數是幾?最大的一個數呢?如果要求按順序填數,你能把這張表填寫完整嗎?試一試。
3. 學生各自填表,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填表的情況。
學生完成后,指出:同學們剛剛完成的這張表,我們通常稱它為百數表。
4. 根據填表的過程,回答問題。
(1) 23前面的一個數是多少?后面的一個數呢?19前面的一個數是多少?后面的一個數呢?91前面的一個數是多少?后面的一個數呢?
(2) 比10小1的數是幾?比10大1的數呢?比69大1的數是多少?比100小1的數是多少?
(3) 89比哪個數大1,又比哪個數小1?40比哪個數小1,又比哪個數大1?
5. 按順序填數。
(1) 出示教科書第36頁第2題的第一張表。
28
29
33
要求學生按順序填數。學生完成后,把表中的28、29和33分別改成48、49、53,讓學生再填一填。
(2) 出示教科書第36頁第2題的第二張表。
98
97
93
要求學生按順序填數。學生完成后,把表中的98、97和93分別改成78、77和73,讓學生再填一填。
【說明:數的順序和數的讀寫、組成、大小比較一樣,都屬于認數的基本內容。盡管學生在前面學習數的讀寫以及組成時,已經通過數數等具體的活動,初步接觸到數的順序問題,但是通過完整的、按順序填表的操作,能使學生已有的初步認識更加清晰、更加系統,同時也能為學生接下來自主探索數的大小比較方法提供必要的支持。上述教學環節以學生填寫百數表的活動為基礎,圍繞學生理解百以內數的順序的難點組織討論和練習,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明確認識、加深理解,并初步感知百數表中所蘊含的規律。】
二、 觀察百數表,引導發現規律
1. 提出要求:從剛才填好的表中橫著選幾行數,分別讀一讀,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所發現的規律,如:每一行數的個位上分別是1、2、30;每一行數的前九個數十位上都相同,最后一個數的十位上比前九個數多1;每一行數中,后一個數總比前一個數大1,前一個數總比后一個數小1等等。
2. 繼續要求:從剛才填好的表中豎著選幾排數,分別讀一讀,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所發現的規律。如:每一排數的個數上都相同;每一排數從第2個開始,十位上分別是1、2、39;每一排數中,后一個數總比前一個數大10,前一個數總比后一個數小10等等。
3. 比一比,看誰寫得又全又快。
(1) 寫出1~100中個位上是5的所有的數。
學生完成后,追問:個位上是5的數在百數表中什么位置?這樣的數一共有多少個?
(2) 寫出1~100中十位上是5的所有的數。
學生完成后,追問:十位上是5的數在百數表中什么位置?這樣的數一共有多少個?
猜一猜:在1~100的數里,個位上是0的數一共有多少個?個位上是1的數呢?十位上是9的數有多少個?十位上是8的數呢?
4. 解決實際問題。
(1) 小明去醫院看病,他排到的號碼是一個兩位數,而且個位上與十位上數的和是8,看著百數表猜一猜,他可能排在多少號?
學生交流后,追問:你能確定他排在多少號嗎?如果告訴你他的號碼的個位上是5,你知道他排在多少號嗎?
(2) 做想想做做第4題。
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再聯系具體情境幫助學生明確:因為第35號病人還沒有看,所以已經看了34個病人。
(3) 在想想做做第4題的基礎上,繼續提問:如果除第35號病人外,還有5個病人沒有看,你知道最后一個病人排多少號嗎?
引導學生用數數的方法找到答案。
【說明:探索并發現百數表中數的排列規律,不僅有利于學生鞏固和加深對百以內數的認識,而且也利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發展數學思維,增強自主獲取數學知識的.意識。上述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發現每個橫行和每個豎排中數的排列規律,也適當滲透了百數表中數的其他排列規律。這樣安排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因為表達規律時,有可能涉及求兩個數差的計算,求每一橫行中相鄰兩個數的差或求每一豎排中相鄰兩個數的差,容易根據兩位數的含義及組成進行推算,但求如34與23、37與28的差時,不少學生就會感到困難。此外,這里安排的解決實際問題,目的有二:一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百數表中數的排列規律;二是引導學生在綜合運用有關數的順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 利用百數表,開展框數游戲
1. 提出要求:用課前準備好的田字形框,在百數表中每次框出四個數,仔細觀察框出的數,你能發現什么?
2. 交流:你框出的是哪四個數?這四個數中上面一行兩個數有什么關系?下面一行的兩個數呢?左邊一排的兩個數有什么關系?右邊一排的兩個數呢?
3. 出示圖。
提問:有人用田字形框在百數表中框出了四個數,但只告訴我們左上角的一個數,你能猜出框里其余的幾個數嗎?
學生獨立填寫后,指名說說思考的過程。
4. 繼續提出要求:用課前準備好的十字形框,在百數表中每次框出五個數,仔細觀察框出的數,你能發現什么?
5. 交流:你框出的是哪五個數?這五個數中橫著排列的三個數有什么關系?豎著排列的三個數呢?
6. 出示圖。
提問:你能利用剛才發現的規律,根據中間的這個數,猜出框內其余的幾個數嗎?
學生獨立填寫后,指名說說思考的過程。
7. 呈現問題:有人用十字形框在百數表中框出五個數,而中間的一個數是60。你認為可能嗎?中間的數除了不可能是60,還不可能是哪些數?為什么?
【說明:用不同圖形在百數表中框出幾個數,探索發現框出的數之間的關系,并利用自己的發現進行一些簡單的推理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能促進學生對百數表中數的排列規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感受數學規律的價值和魅力。】
四、 重填百數表,啟迪新的思考
啟發:這節課我們通過填教科書上的百數表以及看表、用表,進一步認識了百以內數的順序,并發現了許多有趣的規律。想一想,除了教科書上的這種填法,還可以用其他方法填百數表嗎?用其他方法填出來的百數表中又會有什么規律呢?請感興趣的同學課后按自己的設計再填一填。
【說明:百數表中的規律除了與百以內數的順序有關,也與這100個數的排列方式有關。通過讓學生重新設計百數表,既能把學生對百數表的興趣自然延伸至課外,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又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啟迪學生產生更多富有價值的思考。】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生活實際認識組合圖形,初步掌握用分解發和割補法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2、能綜合運用平面圖性積計算的知識,培養分析。綜合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拼一拼。找一找的過程,體會各種圖案之間的內在聯系,知道生活中各種物體的組合規律。
2、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體驗生活中美麗圖案的組合規律,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審美觀念和熱愛學習數學的思想情。
教學重難點:
初步掌握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正確、靈活地把組合圖形轉化為所學過的基本圖形,并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練習題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鞏固基礎
1、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基本的平面圖形?
2、他們的面積計算公式分別是什么?(請學生說一說)
3、計算下面各圖形的面積。(出示所學過的圖形)
師:這些單個的圖形稱之為簡單的基本圖形。
師:在我門的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表面是由這些簡單的圖形組合而成的,我們稱之為組合圖形。同學們,仔細觀擦一下我們的教室,看一看哪些地方有組合圖形。
二、閱讀質疑,自主探究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觀察了教室內的組合圖形,在我們的課本上也有幾副美麗的圖案,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同學們閱讀課本。
2、同桌交流圖案的組成。
3、小組和作,拼一拼,講一講所拼圖形的組成。
4、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組和圖形?
三、合作探究
1、出示例題4的圖。
師:這是一間房子側面墻的形狀,它是什么圖形?怎樣求它的面積?先獨立想一想再小組交流。 提示。
(1)這個圖形有哪些簡單的圖形組合而成的?
(2)求它的面積就是求哪幾個圖形的面積?
(3)要求它們的面積需要什么條件?
(4)教師給出條件,試求出它的面積。 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結果。
(1)把組合圖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再想加。
(2)把組合圖形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先算出一個梯形的面積,再乘以2。
(3)仔細閱讀課本,補充完整。
(4)引導學生,總結方法 。 教師:想一想我們剛才是怎樣求這個組和圖形的.面積的? 你認為那種方法簡單呢?
總結:在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時,先把組合圖形分成易學過的簡單徒刑,然后分別求出他們的面積在相加。
四、練習鞏固
1、練習二十二第一、二題。
教師出示相關的圖形,請同學說說她是由那幾種圖形組成的。 (學生獨立列式,并計算,教師巡回指導并講解)
2、發放練習卡片給學生做一做。
說方法:長方形的面積—正方形的面積=陰影部分的面積請學生上黑板演示計算過程。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練習,可見求組合圖形的面積可以用相加的方法,也可以用相減的方法。
3、你能用幾種方法計算下圖的面積。
五、課堂小結
1、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2、教師總結:組合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應用廣泛。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多動腦筋,就會掌握方法。
板書設計:
組合圖形的面積
幾個簡單圖形組合而成
(根據已知條件相加或相減)
方法:分割法或添補法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1-04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7-20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7-25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7-22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06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03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