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小學語文教案

    時間:2023-08-15 08:30:42 小學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語文教案【精華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教案【精華5篇】

    小學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激發他們觀察自然、認識自然的興趣。并學習觀察的方法。

      2、學習動靜結合的方法,學寫事物的動態和靜態。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體會火燒云顏色和形狀變化的特點,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學難點:

      區分事物的動態和靜態描寫。

      教學準備:

      CAI課件(火燒云的錄像、重點段句的文字)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揭示課題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火燒云》。大家把書打開翻到課文。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 明確什么是火燒云

      1 什么是火燒云?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一句話來回答。

      (提醒學生不能一概搬抄,添加適當的詞語,使回答完整)

      2 全班齊讀句子。(課件出示句子“天空。。。。。。著了火似的”)

      (1) 把句子中的“燒”換成“紅”通不通?

      學生小聲讀一讀,比較比較。

      (2) 既然通,作者為什么不用“紅”,而用“燒”?

      (a避免重復·b點題·c與后文照應·d寫出火燒云動感)

      (3) 指導感情朗讀。(突出“燒”字)

      3 課文寫的是什么時候的火燒云?

      (提醒學生從文中找出依據,完整而準確地說)

      (二) 了解課文是從哪幾方面描繪火燒云的.

      1 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2 全班交流。

      (1顏色·2形狀)

      過渡: 課文第幾自然段描寫了 火燒云的顏色變化?哪幾個自然段描寫了火燒云的形狀?

      三 抓住特點,重點深究

      (一) 學習第三自然段

      1 點生朗讀,其他同學思考問題:

      (1) 火燒云顏色變化有什么特點?

      (2) 用“——”和“ ”標出作者具體描寫特點的句子和詞。

      (3) 你喜歡哪個句子?為什么?

      2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3 小組派代表發言的形式全班交流。(課件出示句子“。。。。。。一會兒。。。。。。一會兒。。。。。。”)

      (a 五顏六色 b 變幻無常。在“一會兒”和顏色詞下面標注)

      4 從火燒云顏色一多一快的變化中,你體會到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能寫得這么美?

      :火燒云美,大家說得也美。正因為作者運用了具體而形象的表示色彩的詞,在讀者面前構成了一幅美妙奇異的晚霞圖。

      5 觀看錄像,感受作者的觀察仔細,用詞豐富。(課件出示“火燒云顏色變化”錄像。)

      6 感情朗讀。突出變化多、變化快。(自由練讀——點生讀——全班齊讀)

      7 仿說練習

      (1)仿說詞練習

      (課件依次出示“紅通通”、“半紫半黃”、“葡萄灰”等形式的顏色詞說其他顏色詞。)

      (2)仿說段的練習

      用上你們剛說的詞,運用作者的.寫法說說我們這里的火燒云顏色的變化。

      (自由練說——點生上臺說)

      (二) 引導學生學法。(課件依次出現“1、讀段,整體感知·2、討論,理解特點·3、精 讀, 體會寫法,·4品讀,感受美景)

      (三) 自學第四、五、六自然段

      1 課件出示自學提綱:1、火燒云形狀的變化有何特點?2、用“——”和“”標出具體描寫特點的句子或詞。3、你喜歡哪種形狀的火燒云?為什么?

      2 自由組合學習小組交流學習。教師巡視輔導。

      3 全班交流。

      (千姿百態,瞬息萬變。引導學生從寫法上來說。)

      (學生說一個形狀時,課件相應出示相關句子,并指導感情朗讀。)

      : 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動靜結合的寫法,生動逼真、形象化地寫出了火燒云的形狀變化。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寫法。

      (1) 進行四、五、六自然段的引讀練習

      (2) 質疑:是否發現這三段在結構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按天空出現了什么——火燒云的樣子——火燒云的變化來組段。

      (課件出示“天空出現了什么——火燒云的樣子——火燒云的變化”)

      過渡:火燒云還有可能會變成什么?(動物、靜物、植物、人類等)

      5 仿說段的練習

      (1) 學生邊想像邊自由練說火燒云的形狀。

      (2) 點生上臺說。

      四、 感情朗讀,課文

      1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三——六自然段。

      2 學會觀察,注重寫法,積累詞匯,把語文學好,把文章寫好。

      板書設計

      顏色 變化多

      火燒云

      形狀 變化快

      作者: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學校 萬英

    小學語文教案 篇2

      【教學設想】

      通過寫自己年輕時期讀書的艱苦,勸人利用便利的條件,虛心求教,認真讀書。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勤奮善學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 怠 叩問 綺秀 裘葛 謁余 撰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

      2、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⑴ 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⑵ 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⑶ 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⑷ 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滑。

      ⑸ 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⑹ 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⑺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3、指名學生翻譯部分重點句子。

      4、思考: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學生討論后明確:這一段是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5、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⑴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⑵ 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⑶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⑷ 余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6、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明確: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學習課文第2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段。

      2、學生采用結合注釋、相互交流、向老師提問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點語句,疏通閱讀障礙。

      3、思考以下問題:

      ⑴ 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 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⑶ 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的用意何在?

      學生討論后歸納: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七、學習課文第3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3段。

      2、學生自行翻譯之后,教師指名學生翻譯本段。

      學生翻譯后,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討論,訂正其中的錯誤,使學生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3、思考:請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學生概括歸納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作進一步闡述。

      八、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后,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業

    小學語文教案 篇3

      一、教材說明

      這是一個流傳千年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女媧為了拯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贊揚了女媧勇敢、善良,不怕危險、甘于奉獻的精神。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

      課文的學習重點是了解女媧怎樣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把天補好;難點是在閱讀中體會女媧的勇敢精神和樂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

      二、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的2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女媧為了拯救勞苦大眾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如果有條件,讓學生找一些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閱讀;也可以讓父母、爺爺、奶奶講講古代的神話故事。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盡量鼓勵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思考,和同學討論,來讀懂課文。

      首先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課文讀通、讀順。對課文中難讀的字音、不理解的詞語,鼓勵他們通過查字典、聯系生活實際或聯系上下文等辦法解決,也可以通過向老師、同學請教或和老師同學討論來解決。

      其次讓學生根據課文“閱讀提示”中的幾個問題和小組同學一起合作學習,通過讀書、討論、交流等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以了解他們是否理解了課文內容。如,天為什么要補?在補天前女媧做了哪些事情?她是怎樣補天的?

      最后練習感情朗讀,在讀中體會女媧的'勇敢精神和樂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3.引導學生交流課前閱讀或聽過的神話故事。可以先分小組交流,再每組推選代表在班上講,評評誰講得好。

      一、讀讀背背

      指導學生通過讀讀背背,積累一些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并從這些名言警句中得到啟發,陶冶情操,從小立下遠大志向,培養守信的品德。

      學習這些句子,要讓學生熟讀背誦,教師不必作太多的講解。句子的意思盡量鼓勵學生自己體會或和同學一起討論理解,然后練習背誦。對學生比較難理解的,老師可做適當引導,但不要把意思直接告訴學生。課后鼓勵學生再收集一些自己喜歡的、對自己有激勵作用的有關立志、守信的名言警句,并以多種形式與同學交流。

    小學語文教案 篇4

      一、教材簡說

      本課內容由五條關于團結合作的諺語組成。諺語是在群眾中流傳的固定語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反映深刻的道理。本課的諺語通俗易懂,給人的啟示也很深刻,如“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難折斷”,“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都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用來時時提醒自己,教育自己。

      二、教學目的要求

      知識目標: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能力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諺語。情感目標:有積累諺語的興趣。

      三、重難點處理

      書寫中“絞絲”的書寫(線、繩)指導:關鍵在于寫好兩個“撇折”,撇,一定不能彎,要寫直;折,要寫成“提”;第二個撇折稍大;兩個撇要保持“平行”(不要給學生講平行的概念,可以通過示范、動作讓學生明白)。

      四、教時:2教時。

      五、教學媒體:幻燈片

      六、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朗讀感悟

      1弊約憾裂櫨錚讀準字音。

      2毖≡褡約合不兜難櫨錚讀給同伴聽,互相檢查是否讀準字音,并說說自己喜歡所讀諺語的原因。

      3苯淌κ痙獨識裂櫨錚學生模仿讀。

      4筆ι、生生對讀,體會每一句諺語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之間的.對應關系。

      5逼攵裂櫨錚感悟諺語的含義。

      6在小組里說說自己對每一句諺語的理解,可以從字面上理解,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讓每一個小組選擇一句諺語,說說本組同學對該諺語的理解。用實例說明諺語中蘊含的道理,或者說說諺語給我們生活和學習的啟示。

      7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諺語讀一讀,并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8輩捎梅抖痢⒍遠痢⑵攵戀確絞椒錘蠢識裂櫨錚鼓勵記誦自己喜歡的諺語。

      二、識字

      1苯岷仙活實際識字。如,移動電話(移),火柴(柴),姓易、容易(易),打折、折疊(折),搓手,搓繩(搓、繩),一斤重(斤)等。

      2痹誒識裂櫨锏墓程中認清字形(整體認識),讀準字音。注意“柴、折、繩”是翹舌音,“搓”是平舌音,“謀”的韻母是ou。

      3蓖ü組詞鞏固認讀生字。

      布置家作:從課外摘抄搜集自己喜歡的諺語。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第二教時

      一、寫字指導。

      (1)仔細觀察

      同偏旁、同部件:折—挑線—繩斤—折

      形相近:挑—桃根—跟錢—線

      (2)寫正確。

      “挑”字的筆順:扌

      “折、根”二字不要多一點。“線”字不要少一點。

      (3)寫美觀。

      把“斤”字的寫法,引申到“折”字。斤:第一撇要平,第二撇要“豎”,橫要右伸,豎要垂直。

      重點指導“絞絲”的書寫(線、繩):關鍵在于寫好

      兩個“撇折”,撇,一定不能彎,要寫直;折,要寫成“提”;第二個撇折稍大;兩個撇要保持“平行”(不要給學生講平行的概念,可以通過示范、動作讓學生明白)。

      二、完成”看看寫寫”部分。

      三、搜集諺語,在班上分類進行整理、交流,每個同學找自己的學習伙伴,互相摘抄搜集的諺語。

    小學語文教案 篇5

      預設目標:

      1、會認7個字,會寫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

      3、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遇事要善于動腦筋想辦法。

      教學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朗讀感悟課文4-8自然段,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畫風的方法,

      引導學生新舊知識結合,感受大自然中風動的景物,從而養成仔細觀察,學會積累的習慣。

      教學準備:投影儀、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4)

      1、猜謎激趣:

      看不到,摸不著;花兒見它點頭;小草見它彎腰。(板書:風)

      2、你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風嗎?(學生暢所欲言。)

      3、今天我們就來畫畫風。(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識字(6)

      1、老師帶來了3位小朋友。粘貼三個小朋友的頭像,請小老師領讀他們的名字。

      2、號召學生和他們三個做朋友,與他們三個打招呼,作簡要的自我介紹。

      例如,宋濤、陳丹、趙小藝,你們好!我叫×××,很想和你們做朋友。

      3、卡片認讀“宋、濤、陳、丹、趙、藝”六個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濤、陳、丹、趙、藝”這幾個字在我們身邊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現了。

      5、想知道這三位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嗎?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6)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求:①畫出生字,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②有不認識的字互相請教。③標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顯”,多音字“旗桿”、“呼呼地轉”。

      3、生字寶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誰能把一對對好朋友讀一讀呢?(課件出示詞語,用小老師領讀和齊讀等不同方式學習。)

      4、朗讀接力賽,指名接力讀課文,其他同學聽完評議。

      5、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讀課文,深入學習。(18)

      1、他們三個分別是怎樣畫風的?默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不同的記號)畫出答案。

      2、全班交流。

      你喜歡誰?為什么?他是怎樣畫風的?

      (1)喜歡趙小藝。

      a、因為她第一個畫出風。b、因為她愛動腦筋。c、因為她畫出了飄動的旗子和轉動的風車。你從哪里知道她畫出風來了?她還畫了什么?為什么要畫飄著的旗子,呼呼轉的風車?你能讀讀寫小藝畫風的句子嗎?[點小藝畫風的句子]小藝第一個畫出了風,她心里會怎樣?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老師也來讀一讀行嗎?誰想向老師挑戰!誰來評評誰最棒!(他還加上了動作!)

      [板:飄著的旗子][呼呼轉的風車]

      (2)喜歡宋濤。

      因為宋濤愛提問題。他提了什么問題?讀出問的語氣。

      他畫出風來了嗎?畫的是什么?[板:斜斜的雨絲]他畫出風來了,高興嗎?你能邊想象他那高興勁,邊讀讀宋濤畫風的.句子嗎?[點宋濤畫風的句子]

      為什么畫斜斜的雨絲?如果能把“斜斜的”讀的重點兒會更好!誰愿意再試試?(齊讀。)

      (3)喜歡陳丹。

      陳丹也很聰明是嗎?她也學會了畫風,誰能說說她是怎樣畫風的?[板:彎彎的小樹。]誰再來讀一讀陳丹畫風的句子。[點陳丹畫風的句子]

      通過剛才的討論,大家知道了宋濤、陳丹、趙小藝畫的風在哪里了嗎?老師找還沒回答問題的同學來回答。[指板]在飄著的旗子里,呼呼轉的風車里,斜斜的雨絲里,彎彎的小樹里。有了風,畫面美嗎?我們來齊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3、下面我們來分角色讀課文,好嗎?你可以自由組合,扮演你最喜歡的角色。

      4、哪個小組愿意上來讀?(指名一小組展示朗讀成果。)他們讀得棒不棒?

      四、指導寫字。(6)

      1、出示書寫的4個生字,指名讀一讀,組詞。

      2、仔細觀察,說說有什么發現?

      3、老師范寫,學生跟寫,并評議。

    【小學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案01-26

    語文小學教案01-03

    小學語文經典教案01-08

    小學語文的教案01-10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七》教案02-04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三》教案02-03

    小學語文《語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1-11

    小學語文松鼠教案05-2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 亚洲日本精品第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在线免费国产久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