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8-08 11:23:24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優秀】小學數學教案9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小學數學教案9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學會整億數的讀法和寫法。

      2.知道億級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掌握整數的數位順序表,理解十進制計數法和分級的方法。

      3.結合現實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認識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學會整億數的讀法和寫法,掌握整數的數位順序表。

      教學難點: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含義。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課件出示一下習題。

      (1)說說下面各數表示的意義。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讀一讀。

      3050000 76000500

      (3)寫一寫。

      一千零六萬 五百三十萬零六百

      2.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了億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還經常用到比億大的數,今天就要一起來學習比億大的數。(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1.課件出示教材第15頁例題3文字及圖片。

      (1)引導學生讀題。

      (2)說一說題中有哪些比億還大的數?

      2.認識億以上的數。

      提問:二億、二十一億、八百一十四億各是多少?

      (1)認識億級的計數單位。

      教師和學生一起,用計數器一邊撥數,一邊讀:一千萬一千萬地數,10個一千萬是一億;10個一億是十億;10個十億是一百億;10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2)讓學生先說說下面的數各有多少個億,再照樣子填一填。

      二億是2個億

      二十一億是( )個億

      八百一十四億是( )個億

      組織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再獨立完成填空,匯報交流。

      3.整億數的'寫法。

      (1)觀察整億數的特點:說說上面這三個數有什么共同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得出:這三個數都是整億數,它們的萬級和個級上的數字都是0。

      (2)師生共同完成二億的寫法。

      二億 寫作:200000000

      (3)學生嘗試寫出二十一億和八百一十四億。

      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適當指導。

      (4)小結整億數的寫法。

      先寫出億級上的數,萬級和個級上一個數都沒有,都寫0。

      4.認識十進制計數法。

      (1)將數位順序表補充完整。

      讓學生完成教材第15頁的數位順序表,教師巡視指導。

      出示學生填寫的數位順序表,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反饋。

      (出示數位順序表)

      (2)觀察思考: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觀察數位順序表,發現: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明確:像這樣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的計數方法,叫作十進制計數法。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頁“練一練”第1題。

      這道題是數的意義、整億數的讀法練習,先讓學生結合數位順序表說說各有多少個億,再讀一讀。

      2.完成教材第16頁“練一練”第2題。

      (1)先讓學生讀題,了解題中信息。

      (2)結合數位順序表說說“一億、一百五十億、十億”各是幾位數。

      (3)學生獨立寫數,組織交流訂正。

      3.自學“你知道嗎”。

      課件出示“你知道嗎”的內容,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材內容:

      本節課教學教科書第19的內容和20頁做一做。

      教材分析:

      教材例3用一幅公園的情景圖提供了許多數學信息,借助情景讓學生理解意義進行計算,最后由學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數學信息,自己根據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材目的:

      1、知識與能力:初步會從現實情境中收集數學信息,并能自己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解決簡單的問題。發展觀察、想像、抽象概括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模仿、聯想等學習方式,經歷游戲過程,并從中收集數學信息,提出問題。通過同伴的爭議和評論形成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

      3、情感、態度、價值觀:從活動中感受數學知識的真實性和普遍性,激發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對數學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親近數學,嘗試用數學的眼光看身邊的事物。

      重點難點:

      能夠根據已知的條件,提出數學問題。

      教學方法: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設疑自探(9分鐘)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捉迷藏游戲。通過觀看情境圖,傾聽發布的信息,產生聯想,并由聯想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板書課題(用數學)

      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預設問題

      (1)什么是用數學?

      (2)為什么要學習用數學?

      (3)學習用數學這節課在我們身邊哪些地方能用到?

      (4)學習這節課能幫助我們解決哪些生活問題?

      2、出示自探提示: 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

      (1)你能說一說圖上都說了些什么?

      (2)怎樣用數學語言來說呢?

      (3)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怎樣來提問呢?

      (4)用加法計算怎樣問呢?

      (5)用減法計算又該怎樣提問呢?

      學生獨立探究以上幾個問題。

      二、 解疑合探(19分鐘)

      1、再次看圖并回答。剛才同學們回答的很好,觀察的很仔細!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藏著許多的數學問題你能試著提一提嗎?學生自愿回答,把有價值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2、學生匯報后,師重點強調:在13-6=7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求藏起來的人數的方法用總人數減捉住的人數。

      3、出示丟手拍游戲。通過觀察、傾聽,思考信息組合與問題的提出。組內交流各自的信息組合角度和提出的問題,評論各種組合的正確性,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從三種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一是求總數;二、三是求部分。

      玩丟手絹的.有8個女同學,6個男同學。

      (1)一共有多少人?8+6=14(人)

      (2)女同學比男同學多幾人?8-6=2(人)

      4、出示踢球活動。通過觀察和傾聽,初步學習收集背景資料中的數學信息,指名學生說:要有16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人。獨立地根據信息提出問題,還差幾人沒有到?并完整地解決問題。

      5、小組討論、交流。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老師注意引導學生既能提出加法問題,也能提出減法問題。

      學生口頭解答所提問題。

      6、反饋練習

      觀察課本p20的熱鬧的小河邊。根據提出的3個問題,獨立觀察、分析和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然后組內交流、評議,也可自主選擇交流伙伴。重點在于讓每一位學生動起來,開展先知幫后知活動,既可讓先學會的學生有展示的舞臺,也可以使弱一點的學生也有理解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有17只小鳥,飛走了8只。還剩幾只?列式:17-8=9(只)

      草地上有15只小鹿,往山里跑了9只,還剩幾只?列式:15-9=6(只)

      老師請個別學生板演,其他在練習本上解答。巡視中注意進行個別輔導。

      如河里有13條小魚,游走了7條,還剩幾條魚?

      13-7=6(條)

      三、質疑再探(3分鐘)

      回顧課前提出的問題是否解決,你又產生了哪些疑問?請提出來。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師生共同探究解決

      預設問題

      1、怎樣能正確解答用數學的題目?

      2、我們根據數學信息怎樣才能提出數學問題?

      3、用加法計算的問題怎樣問呢?

      4、用減法計算的問題該怎樣提問呢?

      5、根據數學信息,怎樣提出多種問題?

      四、運用拓展(9分鐘)

      1.我當小老師。

      讓學生根據本節所學知識自編題目。

      2、猜一猜,算一算。(練習四的第2題)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列式計算后說一說單位名稱是什么?

      每人寫15個大字,樂樂還要寫6個字,猜猜她寫了幾個?

      每人寫15個大字,明明已經寫了7個,還要寫幾個字?

      3、想一想,算一算。(練習四的第1題)

      老師先出示圖,引導學生觀察,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左邊有7只兔,右邊有8只兔;黑兔6只,白兔9只;一共有15只兔。

      再引導學生選擇兩個相關的已知條件,提出一個問題。

      學生分組合作,完成后匯報、交流。

      4、全課總結。

      (1)學生談學習收獲

      師:本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請說出來和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師歸納總結

      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后教師再進行強調總結,引導對本節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系統的認識。

      板書設計:

      用數學

      1、玩丟手絹的有8個女同學,6個男同學。

      (1)一共有多少人?

      8+6=14(人)

      答:一共有14人。

      (2)女同學比男同學多幾人?(人)

      答:女同學比男同學多2人。

      2、13個同學玩捉米藏,這里有6個人,藏起來幾人?

      13-6=7(人)

      答:藏起來7人。

      3、要有16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人。還有幾人沒來?

      16-9=7(人)

      答:還有7人沒來。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在游戲中尋找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理解正負數的意義。

      2、通過溫度計的演示,學會正負數的讀法和寫法。

      3、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正負數的意義,難點是用正負數表示生活中的數量。

      教學準備:

      課件、背景資料、溫度計、掛圖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1、游戲:我們來玩個游戲輕松一下,游戲叫做《說反正話》。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向上看(向下看) 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

      引入談話:在生活中,有許多類似的意思相反的情況存在,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研究如何用數學的方法表達這些內容。

      二、初步認識負數,教學讀寫方法

      1、創設情境引入:

      同學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稱。下面我們就一起去領略一下那里的奇異風光。(課件展示)

      提問:你能從圖中得到哪些信息?

      學生交流。

      2、零上溫度、零下溫度及0度的含義。

      師:信息中用了很多數據來說明吐魯番的氣候特點,我們先來看這兩個溫度。(零上13攝氏度和零下3攝氏度)知道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測量溫度嗎?

      師:(出示教具溫度計)上面的1小格是1度,中間紅色的紙條代表溫度計的液柱,你能找

      出零上13攝氏度和零下3攝氏度嗎?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從0度開始往上數13個格是零上13攝氏度,從0度開始往下數3個格是零下3攝氏度。)

      師:為什么零上13攝氏度要往上數,零下3攝氏度要往下數?

      生:因為零上13攝氏度比0攝氏度高,所以是從0攝氏度開始入上數13個格;零下3攝氏度比0攝氏度低,所以是從0攝氏度開始往下數3個格。

      師:零上8攝氏度怎樣找?零下5攝氏度呢?

      師結:也就是說,找零上溫度從0攝氏度開始往上數,找零下溫度從0攝氏度開始往下數。0攝氏度是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線。

      3、探究正負數的表示方法:

      師:像零上13攝氏度和零下3攝氏度這種表示方法看起來有點麻煩。你能用一種更簡潔的方式表示嗎?下面請同學們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找到一種更簡潔的表示方法。

      學生交流。

      師:你們想法與數學家的一模一樣,也是用“+”“—”表示。(板書:+13℃、—3℃)以0度為分界線,零上溫度用正數表示,零下溫度用負數表示。“+ 13”這個數讀作正十三,書寫這個數時,只要在以前學過的數13的前面加一個正號;“- 3”這個數讀作負三,書寫時,在3前面加一個負號。我們以前熟悉的“+、—”號在里是正負號。

      4、了解負數的歷史。

      師:看來啊,負數的出現還真得是很有必要,那你知道哪個國家最早出現了負數嗎?讓我們通過一段資料一起來回顧負數的歷史。

      電腦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和應用負數的國家,已有約兩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公元100年,我國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中就明確提出了負數的概念,以及正、負數的運算。到公元3世紀時,我國數學家劉徽暉更加明確了負數的意義。

      在算籌中,劉徽把兩種表示相么意義的算籌分別叫做正數和負數,常規定紅色的算籌表示正數,黑色的算籌表示負數。而西方國家認識正、負數則要遲于中國數百年。

      請學生談感受。

      5、鞏固氣溫的`表示方法。

      請同學們在本上寫出其余的四個溫度,找一板演。

      6、表示海拔高度。

      師:我們再來看這條信息,(電腦出示)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你能用剛才這種表示方法表示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嗎?在練習本上試一試。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交流。

      海平面在這里相當于分界線,比海平面高就是“+ ”,比海平面低就是“—155”。

      下面請你們用這種方法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課件出示)

      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8.43米,死海比海平面低330米,泰山比海平面高1545米。

      7、揭示正負數的意義:

      師:剛才我們用數學符號(+-)表示出了零上、零下溫度,比海平面高、比海平面低的高度。每組量表示的意思有什么特點?(意義相反)

      師:表示意義相反的量,我們要用正負數來表示。像+13、+38這樣的數是正數;-3、-10這樣的數是負數。(板書)

      8、舉例理解正負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同學們,你們能再寫幾個正數和負數嗎?(學生舉例)

      正數有多少個?負數呢?

      9、自主練習1。

      師:7是什么數? (學生交流)

      正數前的正號可以省略不寫,那么負數前的負號可以去掉嗎?為什么?

      0是正數不是負數?小組同學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師結: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10、找生活中的正負數。

      師:你能用正負數描述生活中的現象嗎?同桌互相說一說。

      學生交流。

      師:同學們都用正負數表示出了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你能說一說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嗎?

      (他們的意義是相反的。)

      師結:表示相反意義的量都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

      三、課堂練習:(課件出示)

      1、填空題:

      (1)車內上來8位乘客用+8表示,下去5位乘客用( )表示。

      (2)糧店運進大米60噸,記作60噸,運出12噸可以記作( )。

      (3)媽媽領取工資1500元,記作+1500元,那么,媽媽幫小明買書用了120元,記作( )元。

      (4)小張參加奧運知識競賽,答對一題得了50分,記作( ),那么答錯一題扣了50分記作( )。

      (5)小平家住的樓房有15層,地面以下有2層,地面以上第12層記作+12層,地面以下第一層記作( )層。

      2、做自主練習5和7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師:希望同學們能用一雙數學的眼睛、智慧的頭腦來發現生活中更多用正負數表示的有相反意義的量。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內容。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是學習小數乘法和除法的基礎,也是進行單位換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數的另一性質,它與前面所學的小數性質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數點移動如何改變小數的大小,是學習小數知識的重要內容。為了突破難點,我選擇了金箍棒的變化這一情境展開教學,有助于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思考和理解問題。同時以完整的、學生熟悉的、又非常感興趣的情境貫穿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自主探究規律、發現規律,更重要的是應用規律解決問題,因為這一變化規律不僅是小數乘除法計算的根據,也是單位名稱換算的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

      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數的有關知識,特別是十進制計數法以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等知識之后學習的,所以學生對于小數的大小是有認識的。學生能發現小數點移動后,蘊含什么規律,學生還不清楚,還不能把小數點移動和小數的大小變化規律建立聯系。因此,我在設計時,用的是金箍棒變化的情境,借助長度來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小數點移動的變化規律。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規律;能應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進行計算。

      2、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掌握新知。

      3、初步培養學生用聯系,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教學重點:

      探索并歸納出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并比較熟練地判斷隨著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教學難點:發現并歸納變化規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圓形磁鐵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構。

      (1)出示例5:

      師:同學們喜歡看連環畫嗎?(喜歡)、大家請看:這是西游記里的故事,誰愿意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 ( 生講:一只小妖手持大錘對孫悟空說:猴頭,交出唐僧!孫悟空說:休想,看我金箍棒!他邊說邊從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長0.009米。孫悟空說:變!他邊說邊把金箍棒拋向空中,金箍棒變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孫悟空又說:變!金箍棒又變成了0.9米。小妖驚呆了。孫悟空再大聲一吼:看棒!金箍棒變成了9米長。小妖還來不及反映,“哇!”的一聲,就被金箍棒。)

      這里有一組數據顯示金箍棒變長的'過程,誰發現了?

      師板:(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觀察這組數據,看看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的地方?(數字相同、位數不同,大小不同、小數點的位置不同)說的不錯, 這主要因為小數點的位置移動了,小數的大小也發生了變化.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規律。師板:小數點移動(齊讀)

      二、小組合作,發現總結小數大小變化規律。

      我們接著來研究,師問: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嗎?你能比劃0.009米的長度嗎? 為了更清楚的知道這些小數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把這些小數換算成整數,用毫米來表示。

      師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請同學們從上往下觀察這組數,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組根據大屏幕的提示進行合作,組長主持,記錄員做好記錄。

      出示大屏幕;快樂合作:

      從上往下看,以第1式為標準,第2、3、4式分別同第1式比較,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2)小組討論

      (3)小組交流匯報

      小組一:(以第1 式為標準,第2式同第1式比較,0.009米變為0.09米,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等號右邊的9毫米變為90毫米,擴大到原數的10倍-----)

      能概括地說一說我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嗎?

      小結: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0倍;……

      3、拓展延伸,小組合作

      (1)猜想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小數點向右移動會引起小數擴大的規律,那么小數點向左移動,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小數會縮小)

      我們一起來驗證。

      (2)驗證猜想

      討論:

      從下往上看,以第4式為標準,第3、2、1式分別同第4式比較,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3)小組合作

      (4)小組匯報交流

      小組1(以第4 式為標準,第3式同第4式比較, 9米變為0.9米,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等號右邊的9000毫米變為900毫米,縮小到原數的1/10----)

      小結: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0;……。齊聲讀規律

      把書打開到61頁,完善書下面的內容。

      為了方便我們記憶,老師把它編成兒歌,大家請看。

      (5)出示四句歌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談話:剛才咱們班同學發現了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現在能有信心用規律解決碰見的數學問題嗎?咱們來個小比賽,誰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數點移到位數字的左邊后填空

      (1)36.8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2)5.41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3)128.6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2、判斷

      (1)把5.6擴大它的10倍是560。( )

      (2)把1.502的小數點去掉,它的值就縮小10。 ( )

      (3)把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 ( )

      3、選擇

      (1)把5.08的小數點去掉,這個數就( )。

      A、擴大到原數的10倍 B、縮小到原數的

      C、擴大到原數的100倍 D、縮小到原數的

      (2)把的一位數先擴大10倍,再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后是( )。

      A、9 B、 0.9 C、900 D、 9000

      (3)把0.717的小數點去掉后,再向左移動三位, 這個數與0.717比較( )。

      A、縮小到原數的 B、擴大到原數的1000倍 C、相等

      4、思考題:

      把一個數的小數點先向右移動兩位,再向左移動一位得4.02,原來的小數是( )。

      四、總結本節知識,暢談收獲。

      五、布置作業。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通過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學生能畫出不同擺放方式的小正方體。

      2、結合現實生活,通過具體觀察活動,學生能體驗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它的實物圖可以有多種擺放方式。

      3、在活動中培養數學學習熱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習慣。

      學習方法:

      1、五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匯報展示達標檢測拓展延伸

      2、四步:學、交、練、導

      學習重點:

      能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畫出不同擺放方式的小正方體。

      學習難點:

      能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畫出不同擺放方式的小正方體。

      教學準備:

      課件 、小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出示復習題,學生在個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獨立完成,落實自主學習的任務。同時,教師要適時地對學生預習作出方法指導、信心鼓勵和時間要求。

      用手中的4塊積木搭一個你喜歡的形狀。展示不同的擺法。

      小組合作

      二、探究交流

      教師有針對性地參與到部分小組的學習中去,并綜合學生的疑問,然后再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

      每個同學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的同學還必須教會不會的'同學,以達到共同提高和小組整體成功的目的。

      現在有四塊積木,如果我想擺出從正面看是這一形狀

      如果再加一個小正方體,要保證從正面看到的形狀不變,你可以怎樣擺?有幾種擺法?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解決。

      三、匯報展示

      每個同學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的同學還必須教會不會的同學,以達到共同提高和小組整體成功的目的。

      學生展示交流得出擺放的規律

      先照圖用三個小正方體擺好從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狀,然后余下的一個正方體可以擺在原來物體的前邊或后邊,都可讓正視圖保持不變。如果擺在前邊,從正面能看到這個正方體,它必須與原來物體里的正方體對齊著擺;如果擺在后邊,從正面不能看到這個正方體,它既可以與原來物體里的正方體對齊著擺,也可以不對齊著擺。

      四、達標檢測

      一是學生小組內部或小組間互相檢查學生完成情況,并作出評價。二是教師對發現的學生中存的共性問題予以及時的點撥或留待輔導時間予以專題講解。

      完成教材第3頁練習一第1、2、4、5題。

      五、拓展延伸

      教師檢查或小組自查,發現問題教師課堂立即訂正。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平行,感知平行線的特征,初步學會畫平行線,了解平行線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空間想象能力與聯系實際的意識和能力。

      3、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認識平行

      1、初步感知,嘗試判斷

      師;上課一開始,讓我們先來看一小段錄像(播放錄像)

      師:錄像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啊? 生:開窗戶。

      師:開窗戶過程中,這扇窗戶在做什么運動呢?

      生:平移

      師:是的,平移是我們上個學期學過的知識,你們學得很好。我們看,窗戶的一條邊一開始在這個位置;平移之后,到了這個位置。你知道這條邊與這條邊的位置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生:平行

      師:你的知識面真廣,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平行線。

      師:你知道平行線嗎?

      高老師這里有幾幅圖,請同學們找一找,哪些圖畫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線?

      生1:第1幅、第5幅、第7幅。

      生2:就第1幅

      生3:1 和5

      師:看來,同學們對平行線都有自己的認識。到底你的想法對不對呢?,學完這節課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個肯定的答案。

      2、充分體驗,探討本質

      師:那么數學上,究竟什么是平行線呢?

      我們來看:

      窗戶這兩條直直的邊我們可以看成是兩條線段,這條線段如果向兩端無限延伸、延伸。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兩條直線會怎樣?會相交嗎?

      生:不會

      師:都說眼見為實,這兩條直線我看到的部分的'確是不相交的,可是無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憑什么說他們永遠不會相交呢?

      生1:因為延長是不會彎過來的。

      生2:他們不會越來越近,最后靠在一起。

      生3:它們之間的寬度始終不會變的。

      師:寬度一樣,其實就是說他們的距離處處相等。(課件驗證)

      因為他們的距離處處相等,無限延伸之后始終保持著這樣的距離,所以,他們永遠不會相交。

      3、提升概念,再次判斷

      (板書并口述: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相互平行)

      師:兩條直線相互平行,我們也可以說其中一條就是另一條的平行線。

      如果我們把兩條直線分別標上名字,AB和CD,我們就說直線AB平行于直線CD,記作AB∥CD

      師:我現在如果把這兩條直線都斜過來,現在他們相互平行嗎?

      生:平行的。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們永不相交。

      師:我們回頭再來看剛才的8幅圖。

      ⑴你能利用剛才學習的概念,找出這里的平行線嗎?要說出充分的理由。

      (重點討論學生初次判斷錯誤的、有爭議的或不敢肯定的。是平行線,為什么是;不是,又為什么。使學生對平行的認識更加深刻)

      ⑵指圖⑦只有一條直線,你能幫他找一天和他平行的直線嗎?

      生:圖1

      師:上面一條還是下面一條

      生:兩條都和圖7的直線平行

      4、生活中的平行線

      師:這些直線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還能找到這樣的平行線嗎?

      生1:黑板的上面和下面

      師:是的,黑板的對邊是相互平行的

      生2:桌子的這兩條邊是相互平行的

      師:你指桌子的對邊是相互平行的吧,我希望同學們能表達得清楚些。

      師:高老師這里還有一些圖片,你能從中找到平行線嗎?

      生1:那幅畫的對邊是相互平行的

      生2:樓梯扶手的兩條邊是相互平行的

      生3:護欄豎的和豎的是相互平行的

      師:是的,現在再來看看這里

      生1:爬干都是平行的

      生2:瓷磚的對邊是平行的

      生3:花壇的對邊是平行的

      師:看來生活中的平行線還真不少。有個小朋友叫淘氣,他發現所有的窗戶都太像了,沒有一點兒創意。于是,他設計了這樣的新型窗戶。

      師:你能接受淘氣的設計嗎?為什么?

      生1:不同意,因為這樣的話,窗戶就無法移動了。

      生2:如果窗戶往右移就會掉下來。

      師:看來,平行不僅美觀,還很有用。

      剛才同學們找到的都是靜止的,現在讓我們看看運動中的平行線。

      每周一我們都要舉行升國旗儀式。國旗的上邊從這里平移到了這里,他們是相互平行的。

      師:再看看這副圖。箭頭從這里平移到這里。同學們,線段 HG一開始在這里,平移后到了H1G1,線段HG和線段H1G1平行嗎?那你能從平移前后的箭頭中,找出類似的相互平行的線段嗎?

      生:線段AD平行于線段A1D1

      二、動手畫平行線

      1、師:現在同學們都認識了平行線,你能在白紙上畫平行線嗎?

      請同學們拿出白紙,看第一題,高老師已經給你們畫好了一條直線,現在你能畫出它的平行線嗎?

      注意:你在畫的時候想一想,按照你的畫法能保證一定平行嗎?

      生:動手操作

      展示:1、量距離。2、沿著一把尺的兩邊畫。3、直尺平移

      師:畫這條線的平行線,可以畫幾條啊?

      生:無數條

      師:現在,你對這三種方法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說說各種方法的局限性)

      師:看來每種方法各有各的有點和缺點,因此我們在畫平行線的時候,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

      2、師:現在請同學們選擇合適的方法完成第二題。

      教師掩飾直尺平移法,

      注意點:1、對 2、靠 3、移 4、畫

      2、師:現在先請同學們在紙上畫任意一條直線。

      生:……

      師:現在請同桌交換白紙,給同桌畫的直線畫一條平行線。要求先一個人畫另一個看,看同桌畫得對不對,然后再交換,聽明白我的意思了嗎?好,開始。

      三、總結,交流

      學了這節課后,你對平行線有什么新的認識嗎?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們對平行的認識也會越來越深刻。

      四、拓展

      師:請同學們看這兩條線,它們相互平行嗎?

      師:它們都在長方體的哪一個面上?

      師:請同學們注意(轉動盒子,使兩直線異面)

      師:這兩條直線會相交嗎?那它們平行嗎?

      那你覺得我們在說兩直線平行時,是不是還應該加一個前提條件啊?

      概括: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相互平行。

      [板書設計]

      平移與平行

      平移 平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教材第91~93頁,練習二十二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或實物投影儀,含有4塊月餅的圖片。師生都準備圓片一張,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紙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動態演示關于主題圖內容多媒體課件,接著出示含有4塊月餅的圖片。

      1.把這4塊月餅分給小強和小芳,可以怎樣分?如果分得比較公平,每人分幾塊?

      學生說出想法后,教師板書:平均分。

      2.把2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幾塊?板書:1。

      3.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幾塊?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也可用圓形紙片代替月餅進行對折、重合等操作。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引入并板書課題:分數。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一)認識1/2。

      1.多媒體課件演示例1分月餅的情境圖。指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塊,每塊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導學生讀、寫1/2。

      3.學生活動:用圖片折出它的1/2,并寫上1/2。

      4.實物投影出示判斷題。

      下面哪些圖形的陰影部分是原圖的1/2?哪些不是?說出理由。

      (二)認識1/4。

      1.要得到一塊月餅的1/4應該怎樣分?這個1/4怎么表示出來?怎么寫?

      (1)組織學生活動。拿出圖片通過折、涂、看、說等活動感知1/4。

      (2)電腦課件動態演示,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四塊,每塊是它的四分之一。

      (3)小結:像1/2、1/4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2.教學例2。

      (1)想一想:如何折出一個正方形的1/4?

      (2)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獨立折紙,然后在小組里交流。

      (3)全班集中匯報。學生自愿將小組成果展示在實物投影儀上(或貼在黑板上),說一說各自的折法。

      3.完成第93頁“做一做”第1題。

      (三)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1.出示例1第一組圖1/2和1/4。

      (1)猜想:哪個分數大一些?

      (2)引導學生討論并交流討論信息。

      (3)電腦課件演示1/2和1/4比較重疊過程、閃現,讓學生直觀感受。

      2.獨立探究、完成例2第二組圖片,1/4和1/3的比較,再跟小組的同學說一說是怎樣比較的?

      3.讓學生討論合作。通過上面兩組數的比較,你發現了什么?師生共同小結幾分之一的分數比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頁“做一做”第2題。

      三、課堂作業

      完成練習二十二的第1~3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測量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

      (2)4人小組合作,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

      錄表的“估計”一欄中。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

      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交流測量的結果,引出毫米。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探究體驗

      1、了解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1)提問:“從尺中,你發現毫米與其他單位間的關系嗎?”。

      (2)學生觀察并獨立思考后回答問題。從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關系。讓學

      生多說發現這個關系的過程。

      2、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在尺上觀察1毫米的長度,互相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

      (2)教師提出問題:“請大家說出生活中長或寬或厚大約是1毫米的東西。”

      先在組內說,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先從課本中數出幾頁(捏緊后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再用尺子驗證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調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數一數看有多少張。

      三、實踐應用

      1、生獨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組內說出填寫的結果。

      2、生說一說,在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3、師生共同小結: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來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四、課堂練習

      1、練習一第1題。安排學生在書上完成,練習時要求學生先估測,后判斷,再

      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2、練習一第2題。要求學生完成在作業本上。

      3、練習一第3題。先讓學生估計實物的長(或寬),再用尺子進行測量。完成

      后,讓學生對估計和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

      五、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知識?

      2、師總結。

      分米的認識 學習設計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課本第64頁

      教學目標:

      1. 初步認識正方體,認識正方體的面、棱和頂點。

      2. 能夠動手制作正方體的模型。

      3. 培養探究能力、歸納能力、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長方體和正方體、生活中的實物(長方體和正方體),小正方體若干塊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

      (一)復習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基本特點

      1. 分類:媒體演示

      2. 初步認識:頂點、棱、面

      生操作:頂點,手指點一點

      棱,手指畫一畫

      面,手掌摸一摸

      (二)比較中引入

      1. 辨析: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異同點

      出示表格,填一填

      2. 小結并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一樣都有8個頂點,12條棱,6個面。

      二、探究正方體的面和棱的特點

      1. 導入:長方體和正方體也有各自的`特點,填表。

      2. 探究

      師:我們下面來重點研究正方體的頂點、棱和面的特點。

      (1)猜想:搭一個正方體需要幾個小球,幾根小棒?

      (2)思考:同桌互相說說準備怎樣搭?

      (3)驗證:動手操作

      (4)交流

      口答要求

      ①我選用了()根小棒,()個小球來搭。

      ②這些小棒是()。

      ③我先搭(),再搭()。

      (5)媒體演示:搭正方體的過程。

      (6)小結并板書:我們可以用8個小球,12條一樣長短的小棒搭一個正方體。

      想一想:8個小球就相當于這個正方體的什么?小棒相當于正方體的什么呢?

      3. 提高

      (1)出示:要搭成正方體,還缺幾個小球?幾根小棒?

      (結合學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殘缺的模型比一比)

      (2)出示:1個小正方體

      ①猜想:至少用這樣的幾塊小正方體可以搭成一個大正方體?

      ②小組合作搭一搭。

      想一想:這個圖形是正方體嗎?為什么?

      ③交流:用()塊小正方體搭成了一個較大的正方體?

      (3)描一描:把正方體的每個面在白紙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圖形?有什么關系?

      三、練習提高

      1. 填空

      (1)正方體有()個面,每一個面都是()。每個面都有()個直角。

      (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個正方體,一共需要()根同樣長的小棒,()個小球。

      2. 下面哪些圖形是正方體?

      說說:為什么(2)、(3)號圖都不是正方體?

      3. 下圖中,要想搭一個正方體還需要多少個小球?多少根小棒?

      師:試一試把這兩個正方體補畫完整。

      4. 總結:今天學習了什么新知識?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1-04

    小學數學教案08-29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7-25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5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7-22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婷婷六月激情六月色六月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在线播放十八禁视频无遮挡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一产区 |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亚洲中文字幕乱码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