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8-02 12:03:13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合集】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7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以及特征。

      2、通過學生動手拼一拼、擺一擺,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能辨認和區別這兩種圖形。

      教學重點

    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以及特征

      教學難點

    能辨認和區別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法

      教學準備

    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

      讓學生指出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

      2、在長方體下面的括號里面畫“ ”,正方體的下面括號里面“√”。

      3、口答。

      長方體有幾個面?正方體有幾個面?

      二、新授。

      1、取出兩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什么圖形?

      2、取出三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什么圖形?

      3、取出八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什么圖形?

      教師:通過學生自由拼擺,讓學生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以及之間的關系。

      4、取出四個長方體,如:可以拼成什么圖形?(一種拼成長方體,一種拼成正方體)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5、1。

      2、完成教科書P5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講評。

      3、完成教科書P7第7題。

      先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間的關系,然后進行正確的劃線連接。

      4、完成教科書P6第五題。

      觀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關系?

       (2)第一行和哪幾行有關系?

       (3)第二行和哪幾行有關系?

       (4)你發現了什么?

       (5)圖中缺了幾塊 ?你是怎樣得出來的?

      5、完成教科書P7第六題。

      6、完成教科書P7第8題

      根據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讓學生想象正方體的六個面上分別標的是哪些數字,教師出示實物演示。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課題:

      6,7的乘法口訣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編口訣的過程,能找出6,7乘法口訣的規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發現能力。

      2、能記住6,7的乘法口訣,會用乘法口訣正確求積。

      3、讓學生初步體驗6,7乘法口訣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會用乘法口訣。

      教學難點:

      正確求積。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背誦1~5的乘法口訣。

      2、摘蘋果游戲(利用電子白板畫蘋果樹和乘法題)

      二、激趣引入

     。ㄕn件演示,紅紅到書店買臺歷,并與售貨員對話)

      售貨員:每本臺歷6元。

      師:你看到了什么數學信息?你想提什么數學問題?怎樣解決?

      學生的`回答適時解決,當學生出現66時

      師問:這個有口訣計算嗎?(沒有)該怎么計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問:用什么方法計算更快呢?(乘法口訣)

      師:我們發現有口訣計算起來真快,所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編出6,7的乘法口訣吧!

      揭示課題并板書:6,7的乘法口訣。

      二、探究新知

      1、教學6的乘法口訣

      教師:一本臺歷6元,要求4本臺歷多少元,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會列乘法算式嗎?

      學生:64=24

      教師:能根據乘法算式編一句口訣嗎?

      學生:四六二十四。

      教師:5本臺歷多少元?算式怎樣列?口訣怎樣編?6本呢?

      讓學生把算式和口訣依次填入表里。

      61=6 一六得六

      66=36 六六三十六

      62=12 二六十二

      67=42 六七四十二

      63=18 三六十八

      68=48 六八四十八

      64=24 四六二十四

      69=54 六九五十四

      65=30 五六三十

      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檢查,再請學生在全班展示,集體訂正。

      教師:同學們真不簡單,自己編出了6的乘法口訣。那么每句口訣的意思你都知道嗎?

      學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個6得數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學7的乘法口訣

      教師:你又看到什么數學信息?想提什么數學問題?

      仿照6的乘法口訣編寫方法編出7的乘法口訣。

      教師:小朋友,你們能自己編出7的乘法口訣嗎? 讓學生把算式和口訣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檢查,互相幫助,集體訂正。

      教師:你是怎樣想出77的得數的?

      學生:剛才我們學習6的乘法口訣時已經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數。

      教師:你是怎樣編出七八五十六這句口訣的? 讀一讀,背一背。翻開書31頁,將7的口訣補充完整。

      三、加深理解

      1、游戲:對口令(課堂活動第1題)

     。1)老師對全班

     。2)同桌對

     。3)師說全班搶答

      2、擺小棒(課堂活動第2題)

      教師在展臺上用6根小棒擺1個六邊形?,告訴學生這個圖形叫六邊形。

      教師:擺1個六邊形用幾根小棒?(6根)

      教師:那么擺兩個六邊形要幾根?擺3個呢?擺擺看。

      學生擺后匯報。

      教師:如果不用擺,那你知道擺7個六邊形要幾根小棒嗎?

      學生:我知道,要42根。因為1個六邊形要6根小棒,擺7個六邊形就是7個6,六七四十二。

      教師:怎樣列式?用哪句口訣計算的?

      學生口述,教師板書。67=4276=42口訣:六七四十二

      四、運用拓展

      1、練習九第1題口算

      2、看口訣寫算式

      五、課堂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嗎?

      引導學生小結,回答略。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單元教學內容:第九單元(找規律)(第115—118)

      第一課時:找規律

      課本第116頁例2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發現、探究圖形和數字的排列規律,通過比較,從而理解并掌握找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3、 培養學生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圖形和數字的對應關系,并結合圖形的變化規律,發現相應的數字變化規律,很好地實現從圖形變化規律的認識過渡到數字變化規律的認識上來。

      教學準備:

      情境掛圖、正方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1、 出示情境掛圖

      你們看哪些圖案是有規律的?是按什么規律排列的?

      2、 同學們在圖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規律,看來生活中許多事物都是有規律的。我們今天就繼續學習“找規律”(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 教學例2

      a、仔細觀察我們剛才找到的規律,你發現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這些圖形的排列規律嗎?拿出學具試一試。

      c、誰來告訴大家這些圖形的規律是什么?

      d 、括號里應填幾?再往后你會擺嗎?應擺幾個?為什么?

     。1) 括號里應填16,再擺16個正方形

      (2) 我們根據正方形的個數的特點:1+1=2,2+2=4,4+3=7,7+4=11

      11+( )=( ),肯定是11+5=16

      2、 你可以仿照例2的規律自己創造出一些擁有這些規律的圖形嗎?

      3、 展示你創造出來的規律,并匯報你的規律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說一說,擺一擺等活動發現新的規律,并找出和原來的規律的不同點,然后放手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探究,進一步了解這些規律的特點,最后再設計活動,創造性地利用規律,鞏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應用規律:

      1、 四人小組討論,你能找到其中隱藏著的秘密規律嗎?

      2、 你找到規律了嗎?請告訴大家應該填幾?為什么?

      3、 出示鞏固練習題

     。1) 括號里的數字是什么?

      1、2、3、5、8、13、21、( )、55

      (2)96、( )、24、12、6、3

      [設計意圖]:在例2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規律,并總結出找規律的方法,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活動中積極思考。

      四、教學效果測評:

      1、 引導學生完成課本p118頁4—7題

      要求學生說出規律和找規律的方法,并同時滲透數軸的知識和數位的知識。

      2、 出示課本p118頁8的思考題,先由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仔細思考,認真傾聽。

      五、課堂小結:

      六、課堂作業:作業本p53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千米是較大的長度單位,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同學在前幾冊教材里已經陸續學習了一些較小的長度單位和較小的質量單位。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他們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

      二年級(上冊)

      認識米和厘米,1米=100厘米。

      二年級(下冊)

      認識分米和毫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級(上冊)

      認識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三年級(下冊)

      認識千米,1千米=1000米;認識噸,1噸=1000千克。

      本單元編寫了兩道例題、兩次“想想做做”、一個練習和一次實踐活動。另外還有一道考慮題,設計最優的運輸方案。一篇“你知道嗎”,介紹關于計量和丈量工具進步發展的歷史事實。具體布置是先教學千米,后教學噸。

      1.認識千米。

      例題先出示四幅畫面,顯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結合這些畫面告訴同學:

      計量路程或丈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這些畫面和這句話,給同學一個鮮明的印象:

      計量很長的路或很長的長度時,要用千米作單位。教學時要給同學講講畫面中標志的意思,如火車已經行駛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60千米,離南京還有98千米,地圖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別表示實際長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還要讓同學知道“千米”可以用符號“km”表示,這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數學練習中經常使用。

      教材接著講1千米有多長,教學的重點是協助同學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先聯系學校操場上的跑道,告訴同學1 000米就是1千米。由于多數學校都有100米長的直跑道,同學對100米已有具體的感知,所以“10個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既讓同學對1千米是多長有初次感性認識,又講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教材繼續讓同學聯系自身學校的跑道一圈長是200米、250米還是400米,通過簡單的推算,算出跑道幾圈的長正好是1千米,又一次空虛對千米的感性認識。要注意,這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只要根據自身學校的跑道一圈的長度,重點進行一次推算就可以了,另兩次推算不必都進行。不過,重點進行的那次推算要讓全體同學都參與。教材這樣的布置,較好地落實了《規范》的要求:

      讓同學體會1千米,也便于教師組織教學活動。

      “想想做做”緊緊扣住體會1千米而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扎實的知識技能訓練,又注重在解決問題中發展數學考慮。第1題結合看路線圖再次突出1千米就是1000米。第2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把20xx米換算成2千米,為第3題作鋪墊。第4題通過選用適當的單位,體會米和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往往是不同的,積累一點正確使用單位的經驗。第5題以比較數的大小為基礎進行長度的比較。第6題教學看鐵路路線圖,并進行有關千米的.筆算和估計。在交通路線圖上,依據已知一段的實際長度,估計其他路段的長度是十分實用的技能。教學時,不求同學估計得很精確,但要充沛地交流估計的方法和考慮,激發估計的興趣。

      2.認識噸。

      教材中關于噸的編寫思路與千米很相似,也從幾幅畫面引入噸。首先告訴同學港口碼頭上的大批貨物、列車要裝運的大宗物品、集裝箱里的貨物,都要用噸作計量的單位。接著利用畫面配合文字敘述的方式展現了10個100千克是1000千克,也是1噸。形象具體地講了1噸,以和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教材充沛考慮到同學體會1噸是比較困難的,為此,收集了一些實際的素材繼續協助他們積累對1噸的感性認識。這些素材有40個小同學的體重、1000棵白菜、2頭牛、20包水泥、5桶油、10頭豬,它們的總重分別都是1噸。通過這些常見的、熟悉的素材,聯系生活體驗,有助于同學發生對1噸的體會。特別要注意的是教材還讓同學從1桶水10千克推算幾桶水1噸,從2塊磚5千克推算幾塊磚1噸,加強1噸是1000千克的認識。充沛地利用熟悉的10桶水、200塊磚體會1噸有多重。

      “想想做做”第5題,通過填寫合適的單位,讓同學再次感受噸是計量比較重的物體時使用的單位。第6題在解決問題時進行關于噸的四則計算。

      練習六的前兩題是知識整理,其中第1題通過填寫單位,使同學明白噸和千克都是計量物重的單位,千米和米都是計量長度的單位,長度與物重是不同的量,要使用不同的單位。第2題練習單位換算,既有本單元教學的噸與千克、千米與米的換算,還有前幾冊教學的米與厘米、千克與克的換算,是一次對計量單位的整理活動。第3~6題解決實際問題,聯系了空間與位置、時間計算等內容,有一定的綜合性。這些問題的難度并不大,但與日常生活結合得很好。第7~9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節約資源的教育。

      《了解千米》是一次操作型的實踐活動,仍然緊扣體會1千米設計。在“走走看看”欄目里布置的活動能激起同學的興趣,協助同學對1千米形成更豐富的體驗。在“查查填填”欄目里,引導同學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資料,既空虛活動內容,又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單元教學內容:第一單元(解決問題)

      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兩步式題的基礎上編排的。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并學會使用小括號;運用乘法和加法(或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本單元教材在編寫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結合生活情境發現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

      2.例題的呈現形式具有開放性。

      單元教學要求: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生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單元教學重、難點:

      1、小括號的使用。

      2、綜合算式的應用。

      單元課時安排:約4課時

      第一課時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課本第4頁例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游樂園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去過游樂園嗎?你最喜歡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樂園情境圖,問:“我們看看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教師適當啟發引導: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戲?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觀察主題圖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有選擇的板書: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觀察了解信息: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兩個小算式你能寫成一個算式嗎?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并自主解決。

      三、練習鞏固,應用實踐

      1、練習一的第1題,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

      2、練習一的第4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匯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教師結合題目的具體內容,適當滲透思想教育。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我們又學到了什么本領?你能把我們今天學會的知識解決我們生邊的問題嗎?

      五、課堂作業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ㄒ唬┦箤W生初步了解連續兩問的應用題的結構,初步學會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

     。ǘ┠軌蚪獯鸨容^容易的連續兩問的應用題.

     。ㄈ┏醪脚囵B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連續兩問應用題的結構,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

      難點:解答第二問時,找出所需要的條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把應用題補充完整,再解答出來.

      1.________,用了4張,還剩多少張?

      2.________,又跑來5只,一共有多少只?

      教師談話:我們學習的應用題,都是由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組成的,如果缺少一個條件就無法解答,必須根據所求問題和其中一個條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個條件.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應用題.(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例5

      學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由學生讀題、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這是同學們學過的舊知識,把兩種兔子的只數合并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兔了.下面還有第二問.接著出示第二問.

      又生了8只小兔,學,F在有多少只兔?

      啟發性提問:

     。1)要想求學,F在共有多少只兔,問題中的“現在”指的是什么時候?

      (2)第二問只有一個條件能解答嗎?缺少的條件往哪里去找?

     。3)怎樣列式解答?

      相鄰的兩名同學互相討論,全班交流,三個問題分三次討論.

      通過討論,明確以下問題:

      (1)要求“現在”有多少只兔,指的是在學校原有小兔總只數的基礎上,再添上又生的8只.(2)第二問只有一個條件不能解答,根據所求問題及知道的又生了8只,需要找到學校原來有多少只兔,而原來小兔的總只數通過第一問已經求出來了,是22只.(3)用22只再加上8只,就是所要求的現在小兔的只數.

      列式: 22+8=30(只)

      口答:現在有30只.

      指若干名學生把解答第二問怎樣想的說一說.

      2.出示例6

      一輛公共汽車里有30人,到勝利街車站有7人下車,車上還剩多少人?又上來9人,現在車上有多少人?

      指名學生讀題.

      提問:這道題有幾個問題?咱們先解答第一問.

      指名學生解答第一問,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從30人中去掉 7人,就是車上還剩的人數)

      30-7=23(人)

      口答:車上還剩23人.

      再解答第二問.

      提問:現在已經求出車上還剩23人,還知道又上來9人,能不能求出現在車上有多少人?指名學生列式解答,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用車上還剩的 23人,和上來的 9人合在一起,就是現在車上有的人數)

      23+9=32(人)

      口答:現在車上有32人.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有兩個問題的應用題,這兩個問題間有聯系,在解答第二問時,其中一個條件要用上第一問求出的結果,所以叫做連續兩問應用題.在解答時,要把題目看清楚,不要把第二問漏掉.

      (三)鞏固反饋

      1.半獨立性練習

      課本中“做一做”的第1題:

      商店有8輛自行車,又運來25輛,一共有多少輛?

      全體學生在書上獨立解答,訂正后,老師稍加提示,解答第二問.

      已經求出一共有33輛,賣出10輛,還剩多少輛?

      全體學生在書上獨立解答.

      課本中“做一做”的第2題:

      小華有25張動物郵票,送給同學8張,小華還剩多少張郵票?

      王叔叔送給他7張,小華現在有多少張郵票?

      第一問由學生獨立解答,第二問指名學生說出條件和問題,再獨立解答.

      2.課堂獨立練習

      練習二第1題:

      商店里運來45筐芹菜,運來的菠菜比芹菜多3筐.運來多少筐菠菜?賣出50筐菠菜,還剩多少筐菠菜?

      由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

      3.課后練習 練習二:第2,4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學過一步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是為今后學習兩步應用題做準備.所以課堂設計時,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解答第二問時,怎樣從第一問中找出所需要的條件.

      本節課的各個環節,都是圍繞這一重點進行的.例如,教學一開始,安排了兩道給應用題補充條件的練習,就是為本節課的重點打下基礎.在學習新課時,重點放在怎樣解答第二問,組織學生討論,在全班交流.鞏固練習環節中,在半獨立練習時,由學生說出解答第二問的兩個條件,再過渡到由學生獨立解答.這樣步步深入,逐步使學生初步了解連續兩問應用題的結構,了解兩個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掌握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的解題思路.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整體感知:

      長度計量單位,特別是用毫米測量比較小的物體長度,主要通過直觀和操作,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的長度觀念,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對學生加深對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系認識是有幫助的。因為長度單位是抽象的,靠教師很難使學生建立長度觀念。這就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學習興趣,體會成功的喜悅。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形成表象,讓學生在課堂多活動、多操作。同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了解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練習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教學目標:

      (一)知識點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點

      1.能正確運用毫米、分米表示長度。

      2.能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點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并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米、厘米,也會用米和厘米測量長度,請同學們測量一下教學教科書封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2.學生操作,測量后匯報

      書的封面長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書的封面寬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繼續測量書的厚度,學生匯報:書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師概括:同學們測量得到長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寬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個準確的長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樣的長度單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層次進行鋪墊,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毫米,教學例 1。

      1.啟發學生觀察測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從尺子上看,你們發現了什么?互相議論一下。 學生回答:有許多小格; 長是 20 厘米還多 7 個小格; 寬是 14 厘米還多 5 個小格; 厚是 8 個小格。

      2.教師講述:這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請同學們數一數,1 厘米中間從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從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長中又發現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學生在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認真觀察、交流,從而知道每一厘米長度內都有 10 個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師板書:1 厘米 10 毫米

      3.請同學們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可以互相議論一下。

      總結歸納:1 厘米10 毫米板書: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自己感知的,學生感到高興。這也體現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己學會知識。

      4.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①老師表示 1 毫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學生將 1 分硬幣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夾住,抽去硬幣,觀察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理解 1 毫米的長度觀念。

     、塾檬謩荼硎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觀的手勢表示抽象的概念,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概念。 6測量分組操作并填書 做一做66 頁 通過直觀——操作——總結——手勢——測量,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加深,在直觀——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1 毫米。教師在新知識的傳授中,通過引導、點撥,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學生都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

      (二)認識分米。教學例 2。

      1.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長度,出示分米卡,使學生認識 1 分米。說明有時候量物體的長度用分米作單位。

      2.數一數 1 分米中有多少個 1 厘米?板書 有了認識毫米的思路,認識分米,啟發學生思維,自己學會認識分米的長度單位。

      3.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勢表示,進一步認識分米。 將米、分米、厘米、毫米 4 個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學生分組互相用手勢表示。 將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時也區別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

      (三)利用米尺,分組討論。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間有多少關系?

      總結歸納: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書 4.測量,做一做67 頁 分米的認識思路與毫米的認識基本相同,教學過程可以簡化,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兩次認識,掌握 4 種長度單位,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鞏固發展

      鞏固發展是在學生學習了新知,并進行了反饋練習,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的綜合鞏固練習,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通過多種形式,多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因材施教,面向全體,以提高學習質量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并用手勢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間有什么關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鉛筆的長度。

      4.練習十七第 1 題。分組練習

      5.判斷下面敘述是否正確? 蠟筆長 6 毫米。 跳繩長 2 厘米。 課桌高 7 米。 粉筆長 75 分米。

      三、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認識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1-04

    小學數學教案08-29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AV永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一本精品日本在线视频精品 | 亚洲第一天堂久久 | 亚洲香蕉午夜国产理论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