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共9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l.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根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寫出比例,判斷幾個數是不是成比例;會解比例。
2.使學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認識正比例關系與反比例關系的聯系和區別,能夠正確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會用比例知識解答比較容易的應用題。
3.使學生認識比例尺的意義,能夠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出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4.通過比例的教學,使學生認識比例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里的實際應用,進一步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單元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單元教學難點:認識正比例關系與反比例關系的聯系和區別。
(一)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內容:教材第30~31頁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練習六第1~5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用比例的意義或性質判斷兩個比成不成比例;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綜合、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用比例的意義或性質判斷兩個比成不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l.什么叫做兩個數的比?請你說出兩個比。(教師板書)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兩個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比,知道怎樣求比值。今天就根據比和比值來學習比例,并且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比例的意義。
讓學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較每組里兩個比的比值有什么關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 7.5 :3
追問:比值相等,說明每組里兩個比怎樣?
說明3 :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 ,比值相等,也就是兩個比相等,可以寫成:
3 :5=24 :40(板書)這個式子表示兩個比怎樣? : 和7.5 :3也有怎樣的關系?為什么?板書: : =7.5 :3 這個式子也表示什么?誰來說一說,上面兩個等式表示的是怎樣的式子?指出: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下面兩個比之間的哪些○里能填=,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 :2○ :1
提問:填了等號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為什么不能組成比例?要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可以看它們的什么?指出: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兩個比化簡后看是不是相同的兩個比。
3.教學例1。
出示例1,讓學生先寫出兩次買練習本的錢數和本數的比。提問:怎樣判斷這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讓學生判斷并寫出比例。提問:能不能組成比例?(板書比例式)為什么?強調:只有兩個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組成比例。
讓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在( )里填上適當的`數。
3 :6=5 :( ) 0.8 :( )=1 :
如果學生有困難,啟發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寫以后,提問學生:為什么填這個數?
4.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向學生說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讓學生看開始組成的兩個比例,說一說其中的內項和外項。讓學生計算上面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并要求觀察,從中發現什么。讓學生口答結果。提問:從上面的計算里,你發現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質,并讓學生說一說。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請你說一說外項和內項。提問:在這個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積有什么關系?追問:為什么交叉相乘的積相等?
5.判斷能否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讓學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提問:2.6 :1.8和0.5 :0.25能組成比例嗎?指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也可以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判斷時可以先把兩個比看成是比例。如果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兩個比就能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組成比例。
三、鞏固練習
1. 提問: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樣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2. 完成練一練。
指名4人板演.其余在下面練習。然后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判斷的,并說明可以用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判斷,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
3.做練習六第1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再寫出比例。提問練習情況并板書,讓學生說明為什么。
4.做練習六第2題。
讓學生判斷,在練習本上寫出來。提問:哪一個比和 :4組成比例?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簡后兩個比相同)
5.完成練習六第3題。
學生先觀察、計算,然后口答,說明理由。
四、全課小結
這堂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可以怎樣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建議:
在進行總復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整理知識,回顧自己的學習進程和收獲。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哪些內容最有趣,哪些內容最有用,哪些內容的學習最困難等。
教師在組織學生復習時,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采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變換練習的方式,開展游戲活動等,而不要進行機械枯燥的訓練。
在復習中,教師要告別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使所有學生通過復習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總復習中題目的難度和范圍體現了本冊教科書的基本要求。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把握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
學期知識技能的評價建議:
1、正確讀、寫20以內的數,掌握其順序,并能比較大小。
2、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的含義,能正確、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在本學期結束時,要求學生每分鐘能正確計算8道左右,并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用圖畫呈現的簡單問題。
3、會比較多少、大小、高矮、長短、輕重等;會按照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能確定物體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與順序;能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等幾何體;會認讀整時、半時、整時過一點或差一點整時四種情況。
4、初步體驗數據的整理過程,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圖表中的數,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20以內的數,掌握其順序,并能比較大小。
2、能正確熟練地計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
3、會比較多少、大小、長短、高矮、輕重等、會按照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能確定物體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與順序;能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等幾何體;會認讀整時、半時、整時過一點或差一點整時四種情況。
4、初步體驗數據的整理過程,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圖表中的數,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教師與學生一起復習所學內容,為后面的練習做鋪墊。
二、練一練。
1、第1題可先讓學生觀察圖,明確題意,再說一說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2、第2題,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說規律,也可以讓學生先說一說規律,再填空。
3、第3題是鞏固數的組成。
4、第4題目的`是能正確熟練地進行20以內加減法運算。
5、第5題鞏固認識鐘表的四種情況。
6、第6題是鞏固比較數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兩個數字拿來比,而是要先運算再比較大小。
7、第7題先讓學生觀察圖,說一說圖的意思,再提出問題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8、第8、9、11題, 先讓學生觀察圖,說一說圖的意思,并且列式計算。
9、第12題,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圖,明確圖中符號的含義和題目的意思,再進行統計。
10、第15題,先觀察圖,明確要解決的問題,然后獨立地思考,嘗試解決問題,在此可組織交流與討論。
11、第18題,是一幅連環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編數學故事,然后說一說,算一算。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課題 一起做游戲 課型 數學游戲課
教學目標 1、 在“堆一堆”和“玩一玩”的活動中,積累對圖形特征的經驗和利用數學解決問題。
2、 能夠從游戲中獲得信息,體會學過的立體圖形的特點并用10以內數的加減法來解決游戲中的問題,嘗試尋找取勝的策略。
3、 在游戲中體驗到用數學的快樂,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能夠了解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幾個立體圖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 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講述、練習、討論
教具準備積木、撲克牌
教學活動設計 修訂
一、游戲導入,開展活動。
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玩積木嗎?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積木。你們瞧,他們都是什么形狀的?(長方形、正方形、圓柱、球)
1、玩“搭積木”游戲。老師講解游戲規則。
①每組有十個各種形狀的'物體,拼搭時,10個物體都要用上。
②搭出的作品要有創意。
③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組獲勝。
2、學生兩個人一組,玩搭積木游戲。
二、評比活動,總結經驗。
1、各組展示各自的作品,評選“小小設計師”。
2、全體成員進行評比,并說說評比中的發現。
3、議一議。
在游戲中你發現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三、小組合作,操作體驗。
談話:剛才的游戲,有趣么?接下來,我們要四個人一組玩一個游戲,你參加嗎?
1、四人一組開展游戲
2、教師介紹游戲規則。
①一邊摸牌,一邊算牌上數的和。
②結果比10大的被淘汰。
③ 結果最大的人獲勝。
④ 結果一樣大的,誰摸牌少誰獲勝。
3、第一輪游戲開始。
① 4人一組,展示各組的游戲情況。
② 游戲后,小組派代表說說游戲中的發現。
4、出示第91頁的“玩一玩”主題圖。
①提問:淘氣已經摸了3、5,還摸嗎?
②淘氣如果繼續摸牌,摸到幾才能獲勝?摸到1可以嗎?為什么?
5、第二輪游戲開始。
①展示某一小組的游戲情況。
②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四、總結活動,深化認識。
通過今天的數學活動,你有那些想說的?
板書設計
作業設計
課后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教材53~54頁例1、例2和想想算算,練習十一第1~3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理解和初步學會萬以內不退位減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初步認識差同減數相加,結果等于被減數和,并學會利用這一規律進行驗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50-20700-600
口算時說出每道題是怎樣想的。
2、560-200560-20xx-2
提問:這三道題減去的200、20、
2,各要從哪一位上減,為什么?
3、筆算:76-5248-4
說一說兩位數減法的筆算要怎樣算?
引出:用豎式計算萬以內的減法,也要先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再從個位減起。
二、新課
1、例1,板書978-326=
提問:(1)978里有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326呢?邊提問,師邊板書百十個。
(2)怎樣列豎式?為什么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3)從哪一位開始減起?得數是多少?
2、教學差加減數等于被減數
(1)例1里的差加減數和,是怎樣的.算式?(652+326)
(2)讓學生算一算,觀察和例1的聯系,引導學生得出:
差同減數相加,結果等于被減數。
3、利用差和減數相加,結果等于被減數的規律,可以驗算算得對不對。就像例1,算出978減326的得數652,要檢查做得對不對,就可以用差652加減數竹26,結果等于被減數攵8,說明例1算對了。現在我們來計算例2,并用這樣的方法驗算。
4、教學例2
(1)出示例2。提問:這道題豎式怎樣列?怎樣算?
(2)根據前面的規律,怎樣驗算?指名學生板演。
(3)提問:這里差加減數物結果等于前面的哪個數?說明前面減法算得對不對?
(4)說明:驗算時差加減數等于被減數,證明前面的減法算對了,就把減法豎式里減出的差寫在橫式上。
(5)指導在原式上驗算。
減法的驗算也可以利用原來豎式,把差和減數相加,看是不是得到被減數和。像例2,就可以在原來的豎式上用差加減數和(在豎式這邊畫箭頭、寫加號)來驗算:1加4得5,0加3得3,5加2得7,2加0得2。驗算結果,加減數等于被減數和,說明原來算的是對的。
說明:如果題目里要求驗算的,要在原來豎式右邊列出豎式來驗算。如果不要求驗算,就利用原來的豎式驗算,看算得對不對。
小結:筆算減法的豎式要怎樣列,從哪一位減起?筆算減法要怎樣驗算?
三、鞏固練習
1、做想想算算第1題,讓學生做在書,然后集體訂正。注意提問第二小題千位上得幾。
2、做想想算算第2題
指名兩名學生板演,其余的做在書上。
提問:你是從哪里看出原來減法算得對不對?
3、做練習十一第1題前面兩題
四、課堂作業:
練習十一第1題后兩題,第2、3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教材第34頁內容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 0”這個規律。
2、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逐步培養學 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 0”。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的.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逐 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口算卡,學生口答后揭示本節課探究內容。
2、創設“小猴吃香蕉”的情境,初步感知0×3=0。
二、探索新知。
1、引導學生猜想:0×5=?
(1)請學生獨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結果。
(2)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結果,并試著加以說明。
2、結合數學情境,理解算法: 結合“5個盤子中有幾個蘋果”這樣的實 際情境去理解為什么“0×5 = 0”。
3、推理歸納。
(1)根據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
(2)讓學生做課本34頁的“算一算”,指名口答。
(3)請學生任意出幾道0和一個數相乘的算式(包括“0×0”)。
(4)引導學生認識: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
4、根據以上的結論判斷
下面哪道題的得數大?畫“√”
√0+1+2+3+4+5+6+7+8+9 ( )
0×1×2×3×4×5×6×7×8×9 ( )
5、試一試——探究算理。
(1)一個乘數末尾有0:130×5=?
①學生獨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②引導交流自己的算法。
③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先將13和5相乘,再在乘得得數的末尾添上一 個0”的寫法。
(2)一個乘數的中間有0:402×3=?(學生獨立計算后說一說自己的想 法。)
三、拓展應用。
1、算一算,填表。
2、爭當“數學醫生”。
3、小狗送信。
(1)小狗從郵局出發給狐貍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給狐貍送信,再給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郵局。
四、課堂小結
在這節課中,我們發現了一個什么問題?
五、布置作業
教材第35頁“練一練”的第1~2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p27倒數的認識,練習六全部習題。
教材簡析:這個內容是在分數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后面學習分數除法作準備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注意突出倒數是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系,它們具有互相依存的特點。
教學要求:使學生認識倒數的概念,掌握求倒數的方法,能比較熟練地求一個數的倒數。
教學過程:
一、用漢字作比喻引入
1、師指出:我國漢字結構優美,有上下、左右結構,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顛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吳字一顛倒呢?(吞)一個數也可以倒過來變為另一個數,比如3/4倒過來呢?(4/3)1/7倒過來呢?(7/1也就是7)這叫做倒數,隨即板書課題。
2、提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到了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
師生共同確定本節課的目標研究倒數的意義、方法和用處。
二、新知探索:
1、研究倒數的意義
師:請大家看書p27第3行的結語:乘積等于1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
學生自學后,問:有沒有疑問?
師引導學生說出:倒數是對兩個數來說的,它們是互相依存的。必須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而不能孤立地說某一個數是倒數。
2、學生自主舉例,推敲方法:
(1)師:下面,請大家各自舉例加以說明。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交流。
(a、以真分數為例;如:5/8的倒數是8/5真分數的倒數是假分數。)
(b、以假分數為例;8/5的倒數是5/8假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
(c、以帶分數為例;帶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
(d、以小數為例;分兩種情況:純小數和帶小數,純小數相當于真分數,帶小數相當于假分數)
(e、以整數為例;整數相當于分母是1的假分數)
學生舉例的`過程同時將如何尋找倒數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3、討論0、1的情況:
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要求學生說出想的過程(因為1與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數是1。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沒有倒數。)
4、總結方法:(除了0以外)你認為怎樣可以很快求出一個數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看看書上是這樣寫的嗎?(讓學生體會到一種成就感,自己說的居然和書上的意思一樣)
三、反饋鞏固:
1、完成練一練。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重點問:8的倒數是幾?
2、練習六5(判斷)
3、補充判斷:
a、a是自然數,a的倒數是1/a。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千米是較大的長度單位,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同學在前幾冊教材里已經陸續學習了一些較小的長度單位和較小的質量單位。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他們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
二年級(上冊)
認識米和厘米,1米=100厘米。
二年級(下冊)
認識分米和毫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級(上冊)
認識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三年級(下冊)
認識千米,1千米=1000米;認識噸,1噸=1000千克。
本單元編寫了兩道例題、兩次“想想做做”、一個練習和一次實踐活動。另外還有一道考慮題,設計最優的運輸方案。一篇“你知道嗎”,介紹關于計量和丈量工具進步發展的歷史事實。具體布置是先教學千米,后教學噸。
1.認識千米。
例題先出示四幅畫面,顯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結合這些畫面告訴同學:
計量路程或丈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這些畫面和這句話,給同學一個鮮明的印象:
計量很長的路或很長的長度時,要用千米作單位。教學時要給同學講講畫面中標志的意思,如火車已經行駛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60千米,離南京還有98千米,地圖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別表示實際長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還要讓同學知道“千米”可以用符號“km”表示,這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數學練習中經常使用。
教材接著講1千米有多長,教學的重點是協助同學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先聯系學校操場上的跑道,告訴同學1 000米就是1千米。由于多數學校都有100米長的直跑道,同學對100米已有具體的感知,所以“10個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既讓同學對1千米是多長有初次感性認識,又講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教材繼續讓同學聯系自身學校的跑道一圈長是200米、250米還是400米,通過簡單的推算,算出跑道幾圈的長正好是1千米,又一次空虛對千米的感性認識。要注意,這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只要根據自身學校的跑道一圈的長度,重點進行一次推算就可以了,另兩次推算不必都進行。不過,重點進行的那次推算要讓全體同學都參與。教材這樣的布置,較好地落實了《規范》的要求:
讓同學體會1千米,也便于教師組織教學活動。
“想想做做”緊緊扣住體會1千米而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扎實的知識技能訓練,又注重在解決問題中發展數學考慮。第1題結合看路線圖再次突出1千米就是1000米。第2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把20xx米換算成2千米,為第3題作鋪墊。第4題通過選用適當的單位,體會米和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往往是不同的,積累一點正確使用單位的`經驗。第5題以比較數的大小為基礎進行長度的比較。第6題教學看鐵路路線圖,并進行有關千米的筆算和估計。在交通路線圖上,依據已知一段的實際長度,估計其他路段的長度是十分實用的技能。教學時,不求同學估計得很精確,但要充沛地交流估計的方法和考慮,激發估計的興趣。
2.認識噸。
教材中關于噸的編寫思路與千米很相似,也從幾幅畫面引入噸。首先告訴同學港口碼頭上的大批貨物、列車要裝運的大宗物品、集裝箱里的貨物,都要用噸作計量的單位。接著利用畫面配合文字敘述的方式展現了10個100千克是1000千克,也是1噸。形象具體地講了1噸,以和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教材充沛考慮到同學體會1噸是比較困難的,為此,收集了一些實際的素材繼續協助他們積累對1噸的感性認識。這些素材有40個小同學的體重、1000棵白菜、2頭牛、20包水泥、5桶油、10頭豬,它們的總重分別都是1噸。通過這些常見的、熟悉的素材,聯系生活體驗,有助于同學發生對1噸的體會。特別要注意的是教材還讓同學從1桶水10千克推算幾桶水1噸,從2塊磚5千克推算幾塊磚1噸,加強1噸是1000千克的認識。充沛地利用熟悉的10桶水、200塊磚體會1噸有多重。
“想想做做”第5題,通過填寫合適的單位,讓同學再次感受噸是計量比較重的物體時使用的單位。第6題在解決問題時進行關于噸的四則計算。
練習六的前兩題是知識整理,其中第1題通過填寫單位,使同學明白噸和千克都是計量物重的單位,千米和米都是計量長度的單位,長度與物重是不同的量,要使用不同的單位。第2題練習單位換算,既有本單元教學的噸與千克、千米與米的換算,還有前幾冊教學的米與厘米、千克與克的換算,是一次對計量單位的整理活動。第3~6題解決實際問題,聯系了空間與位置、時間計算等內容,有一定的綜合性。這些問題的難度并不大,但與日常生活結合得很好。第7~9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節約資源的教育。
《了解千米》是一次操作型的實踐活動,仍然緊扣體會1千米設計。在“走走看看”欄目里布置的活動能激起同學的興趣,協助同學對1千米形成更豐富的體驗。在“查查填填”欄目里,引導同學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資料,既空虛活動內容,又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教科書8788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探求給定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或變化趨勢。
2、數學思考與解決問題: 體會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探索數與數之間、圖形與圖形之間的規律
教學重點 :
探索規律的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將規律字母化,也就是如何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規律。
教具準備:
一張很長的紙條和一根繩子
教法學法: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復習
師:說一說我們生活中存在著哪些數學規律?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1、出示乘法表
師:我們的乘法表中也有很多的`規律,先請你們填完這個乘法表,
你們會填嗎?(師指導怎樣填),生做在書66頁上
填表完后仔細觀察,看看你能發現哪些有趣的規律?和同學說說匯報展示
2、找規律,填一填。
師:比一比看誰在兩分鐘內做得最多?
(1) 2,4,6,8, _____,12, 14,
(2) 1,3,5,7, _____,11,
(3) 8,11,14,17,_____,23,26,
(4) 1,8,27,64, _____,216,
(5) 1,4,9,16,25, _____,49,
(6) 3,6,9,12,_____, 18,21,
(7) 1,3,6,10,15,_____,28,
(8) 6, 1, 8, 3, 10, 5, 12, 7, ( ) , ( ),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要說明填的理由和依據。
師:填什么數?為什么?
師:象這樣的數列你認為一般有哪些規律?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展示生活中數學規律,與同學分享(課件)
師:如果不是數列而是圖形你還會觀察它們的排列規律嗎?
1、六(2)班同學在六一國際兒童節按下面的規律在教室里掛上氣球。
第20個汽球是什么顏色的?第48個呢?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根據生活經驗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能辨認出其余三個方向。
2、借助辨認方向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學生能在實踐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合作。
教學重點:
根據生活經驗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在指出一個方向的條件下,會辨認其余三個方向。
教學難點:
培養辨認方向的意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教學教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平時大家出去玩迷路過嗎?如果迷路了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學生回答:學生1:可以找人問路;學生二:可以記住一些標志性的建筑物,根據它們找到路......
師:大家的辦法可真多,那其實只要大家學會了辨認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東西南北”一起來辨認方向。(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上的情境圖,看看圖中的老師和同學們都在做什么呢?誰能給大家來描述一下。
學生:老師在操場上給同學們指出太陽升起的方向。
師:也就是說老師在教大家辨認方向對嗎?
師:那同學們,你們也想到操場上去認一認方向嗎?
(組織學生去操場)
師:同學們看太陽升起來的方向,那是哪個方向呢?
學生:東方
師:對,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那你們能指一指東方嗎?(老師和同學一起指向東方)
師:同學們真棒,根據太陽從東方升起的`規律這么快就辨認出了東方。那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我們操場的東面還有些什么呢?
學生觀察后回答
師:嗯,同學的觀察力真敏銳,這么快就把我們操場東面的事物都觀察出來了。那大家知道除了東還有哪些方向嗎?
學生: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還有西方
學生:大雁冬天的時候要飛向南方,春天飛回北方。還有南方和北方。
師:大家知道了太陽升起的方向是東,那其他幾個方向怎么找呢
學生紛紛回答
師:老師告訴大家一首兒歌,幫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個方向“早上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游戲找方向。引導學生發現前后左右的位置發生變化,東南西北的方向不變。
師:對,沒錯,一共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那請同學們再分別觀察一下我們操場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么呢,然后在教材附頁1的圖上記下來并標明方向。
(學生分組觀察、交流并記錄)
組織學生回教室
師:現在我們把各組的活動成功展示出來。
師:請你們觀察圖上所標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學生:記錄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張記錄紙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不同的,他們畫出來的圖也不一樣。
師:這名同學說的很好。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在繪制地圖時,有的上邊是東,有的上邊是西,有的上邊是南,有的上邊是北,行嗎?
學生:不行,這樣人們看地圖就亂了。
師:生活我們對表示地圖上的方向做了規定,可以概括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地圖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師:你們現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規定繪制地圖了嗎?請把你剛才在
操場上觀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圖,在書上第15頁填一填。
學生填,教師巡視指導
三、鞏固練習
師:大家會辨認方向了嗎?(學生齊喊會)那我們就一起來實際操作下。
練一練第一題,指名做
第二題,小組同學互相我說你做
第三題,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題作為家庭作業
四、總結提升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呢?跟大家來分享一下。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9
小學數學教案11-04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