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匯編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主要由 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5以內各數的認識,另一部分是5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本單元的安排是:先教學1-―5的認識和加減法,再教學0的認識和加減法,這部分教材,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選擇恰當的方法5以內數的口算,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 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扎實的基礎。本單元的重點是教學生寫數字和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認、讀、寫5以內各,并注意書寫工整。會用5以內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和事物的順序,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
2、使學生掌握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
3、使學生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4、使學生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會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內的加減法。 提倡算法多樣化。
5、能運用5以內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數感,運用數學來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進行交流。
單元重難點:
1、教學生寫數字和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 2、解決好多種算法與數的組成計算的關系
3、注重集合、對應、統計思想的滲透,不給學生講這些名稱。
4、數的認識,比較大小,加減法的認識過程中,要發分類為基礎。也就是在分類的基礎上提煉出數而進行大小的比較和加減法。
單元課時安排:
1、1-5的認識3課時 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4課時 3、0的`認識和有關的加減法2課時 4、單元訓練 2課時 計 11課時
單元教案設計
第1課時
教學內容:
1-―5的認識及書寫(第14面--第16面)
完成第21頁的第1題--第4題
教學要求:
1、會讀、會認、會寫1-―5以內的各數,并注意書寫的工整, 2、能用1-―5以內的各數來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數量,初步建立數感,并能進行交流。
3、會用5以內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
教學重、難點:
會寫1-―5各數,初步建立數感。
教學準備:
師:各種動物的卡片5張以內,1-―5的數字卡片,5根小棒,實物投影儀
生:1-5的數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主題畫:
問:你認為這幅圖是什么意思?畫的是什么?你從這幅圖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動探索:認識1-―5各數
。ㄒ唬┱J真觀察,主動學習
1、認識1
(1)問:你看到圖中有哪些物體是用1表示的?(學生隨意回答)師:凡是象這樣:1個人、1個太陽等都可以用數字1表示。 (2)你還可以說出哪些物體可以用數字1表示的? (3)請你拿出1根小棒
2、認識2
。ń虒W方法同上)
3、認識3
。1)問:圖中有哪些物體是用3表示的,請你說一說。 師:象這樣的,就可以用數字3表示。
。2)你還可以說出哪些物體可以用數字3表示的?
。3)請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擺成一個什么圖形?請你擺一擺。
4、認識4、5
(教學方法同上)
。ǘ、出示計數器
先拔一顆珠,問:你認為可以用數字幾表示?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
如果再增加一顆珠,又可以用數字幾表示?板書:2
如果再增加一顆珠,又可以用數字幾表示?板書:3
如果再增加一顆珠,又可以用數字幾表示?板書:4
如果再增加一顆珠,又可以用數字幾表示?板書:5 板書:1、2、3、4、5 (全班齊讀:正、反讀)
問:3的前面是幾?后面呢?與2相鄰的兩個數是幾?與4相鄰的兩個數是幾?
(三)、教師說,學生操作
1、請你伸出4個手指頭 2、請你畫出3個三角形 3、請你拿出5個圓片。
三、教學寫數字1-5
1、教師教拿筆姿勢
2、教寫每個數字的起筆,運筆、落筆。先教師示范,緊接著,學生書空,然后學生在書中描紅。
四:練一練
第21頁的第1--4題,學生做在書上
。1)學生互評 (2)集體評 (3)教師評價
第2課時
教學內容:
比大。ǖ17頁的內容)
完成第21頁的第5、6題
教學要求:
1、初步建立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學生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歡的比較方法,并能夠進行正確熟練地比較。 教學重難點:建立數感,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比較。
教學準備:
師:主題圖或小猴圖片三個、梨的圖片4個,桃的圖片3個,香蕉的圖片二個。 生:1-5的數字卡片、<、>、=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昨天我們學習了哪幾個數字,你還記得嗎?請你說一說。 (2)與4相鄰的兩個數是幾?3的后面是幾? (3)有誰能夠寫出1-5每個數字。請你試一試。 二、新知講授
1、出示主題畫
問:請你說一說這幅圖是什么意思?
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還知道了什么?還有需要補充的嗎?
。▽W生回答,教師板書:小猴 梨 桃 香蕉) 3 4 32從這些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板書:
3=33>2 3<4 3等于3 3大于23小于4
(1)教師介紹等號、大于號、小于號(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 (2)誰會讀,請會讀的學生帶領大家讀 (3)你還有其它的比法嗎?
2、出示第17頁下面思考:
。1)學生自由看圖: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蘿卜各有多少?請你一數
有誰能夠把你數出來的個數分別是多少寫出來?(指名上臺寫)
。3)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5<3誰會讀?
(4)一只小免吃一個蘿卜,夠嗎?你有什么好辦法讓他們夠吃?(再增加一個蘿卜或者是趕走一只小免)
三、練一練
第21頁的第5題
學生自由獨立完成,然后學生互評,最后全班集體評價 第6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評價,最后教師評價。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120-125頁 數的世界、圖形王國、統計天地、應用廣角
教學目標:
、笔箤W生進一步加深對負數和小數的認識,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會比較小數的大小,會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值。
⒉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數加、減、乘、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口算和筆算;會按運算順序正確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呈箤W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面積。
、词箤W生進一步認識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的含義,能正確進行土地面積單位間的換算。
、凳箤W生進一步體會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作用,能對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毙导印p、乘、除法的計算方法。
、财矫鎴D形的面積計算。
課時安排:6課時
第一課時 數的世界(1)
教學內容: P120 1—5題
教學目標: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負數和小數的認識,能正確使用負數描述一些簡單的生活現象,能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會比較小數的大小,能正確讀、寫小數,并能用小數描述一些簡單的事物,會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值。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重點復習(板書課題)負數的認識、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通過復習,我們要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溫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二、復習負數和小數
1.提問:什么叫負數?什么叫小數的含義和小數的性質?請大家舉例說明。
2.完成P120第1題。
學生反饋,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再說出一些用正、負數表示的數量。
3.完成P120第2題
請學生講清楚思考的過程,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
4.復習數位順序表。
指導學生完整的說說小數點左右兩邊的數位順序、計數單位,以及相鄰計數單位間的進率。
5.完成P120第3題
小黑板出示,學生口答。
三、復習小數的大小比較
1.提問: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先看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數大的小數就大;十分位上的數相同的,再比較百分位上的數,以此類推。
2.完成P120第4題
學生反饋。說說為什么4.3和4.300是相等的。
3.把下面的小數從小到大排列起來.
0.8 0.807 0.078 0.87 0.78 0.087
4.學生板演。
四、復習小數的改寫和求小數近似值的方法
1.提問:小數改寫的方法是什么?再怎樣求它的近似數?
學生口答。
2.練習小數改寫的方法。
引導學生比較“改寫”與求近似數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3.完成P120第5題
反饋。
五、作業:
完成練習冊“數的世界”
第二課時 數的世界(2)
教學內容: P121 6—9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數加、減、乘、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口算、筆算相應的小數加、減、乘、除法式題,會按運算順序正確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能應用運算律和其他一些運算規律進行小數的簡單計算,能應用學過的小數四則混合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根據具體情境合理求出積、商、的近似值。
教學過程:
一.復習加、減法計算。
(1)做p121第6題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
(2)讓學生說一說每組中兩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問:為什么每組題里數字相同,得數不一樣?這兩組題在計算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數點對齊相加減)
小數加、減法計算的關鍵是什么?(板書:小數加、減法,把小數點對齊)
二.復習小數乘法計算。
( 1)做p121第9題前三題。
提問:這兩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
。 2)提問:這兩題先都看做什么數乘?都看做 48×67,為什么積里小數部分的位數不一樣?
小數乘法的關鍵是什么?(板書:小數乘法,因數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
三.復習小數除法計算。
(1)做p121第9題后三題。
指名一人極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
(2)提問:這一組的兩道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怎樣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怎樣算的?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的關鍵是什么?商的小數點的位置是怎樣確定的?(板書:小數除法,除數有幾位小數,被除數和除數的小數點同時向右移動幾位;商的小數點和轉化后的被除數小數點對齊)
四.小結。
小數加、減法把小數點對齊,按整數加、減法計算。小數乘法看做整數乘法算,因數里一共幾位小數,積里就有幾位小數。小數除法,除數是整數的,按照整數除法算,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小數點對齊;除數是小數的,移動小數點,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算。
五、練習計算
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每種驗算方法的根據是什么。
指出:要保證計算正確,每次計算后要進行驗算。驗算時可以根據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行,加法和乘法也可以根據交換律來驗算。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復習的什么內容?小數四則運算的意義,哪些和整數相同,哪些不一樣?小數各種計算的關鍵誰再說一說?
七、作業
練習冊相關練習
第三課時 小數的四則運算
教學內容 P121 第10-14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前一節課,我們復習了小數四則運算,掌握了小數四則運算的法則和關鍵,已經能熟練地進行小數的計算。這節課,繼續復習小數的四則運算。(板書課題)通過這節課的復習,除了要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外,還要能正確地求積和商的近似值,能運用運算定律、規律進行簡便計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二、練習四則運算
1.口算。
。1)p121第12題。
指名學生口算,結合口算,選擇3~4題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
(2)小黑板出示。
0. 25× 4 12. 5 ×0. 8
0. 2 ×0. 5 3. 74+ 6 26
2.說出下面的得數比第一個乘數(或被除數)大還是小。
2.6×9.3○2.6 1.02÷1.2○1.02
3.做p121第10題。
提問:怎樣用“四會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兩題。
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求積或商的近似值的。
指出:求積與商的近似值,只要看要保留的位數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來。
4.做p121第11題。
學生練習,做在練習本上。
小黑板出示,學生口答計算結果,老師板書。統計都做對的.人數。
三、復習簡便算法
1.根據運算定律或規律,在括號里填上恰當的字母,在圓里里填上恰當的運算符號,并說一說各表示什么運算定律或規律。板書:
a十b=b+a
(a十b)十c=a十(b+c)
a×b=b×a
(a十b)×c=a×c+b×c
a-b-c=a-(b+c)
a÷b÷c=a÷(b×c)
追問: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數?(整數和小數)
2.做補充題。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做,各是依據什么來做的。
指出:應用運算定律或規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在計算時,要根據數據和運算的特點,能簡便運算的就用簡便算法。
。2)學生討論:前面3題可以怎樣簡便計算?
四、復習循環小數的概念
1、2÷3的商用循環小數的簡便形式表示是( ),保留兩位小數是( ).
2、2.3÷3的商用循環小數表示是( ),循環節是( ),保留三位小數是( ).
3、2.89,2.89,2.89中,最大的一個數是( ).
五、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復習了什么內容?在小數乘法和除法里,怎樣求積和商的近似值?應用哪些知識,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
六、作業:
練習冊
第四課時 圖形王國
教學內容:P122 第15—20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的含義,能正確進行土地面積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三種圖形面積計算公式:
先讓學生說說各種圖形面積計算公式及其推導過程,再整理出來。兩種方法:
1、制表:
3.做p122第16題
請三位同學板書,其余同學做在練習本上。
二、復習相關應用題。
1.一個長方形菜地,長21.4米,寬13分米,這個菜園的面積和周長分別是多少?
認真審題,找出其中的關鍵字,要注意些什么。
。ㄒ獙㈤L與寬換算成統一的單位,面積計算方法“長乘寬”,周長的計算方法“長加寬的和乘2”。)
2.做17題
提醒學生按要求取近似值并與估算結果進行比較,以相互驗證。
3.做18題
先讓學生說說各是什么形狀,再進行計算。
三、復習平方千米與公頃
1.提問:你能說一說不同計量單位的名數換算的方法嗎?
板書:
乘進率(小數點右移)
高級單位的數低級單位的數
除以進率(小數點左移)
說明:在乘進率或除以進率時,如果進率是10、100、1000的,只要按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或1000倍移動小數點
2.感受平方千米和公頃的大小
3.做15題
學生反饋
4.練習
0.09平方千米=( )公頃
12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02公頃=( )平方米
7噸50千克=( )噸
40千米800米=( )千米
5.006公頃=( )公頃( )平方米
4.7噸=( )噸( )千克
6.08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888小時=( )日
2.2時=( )時( )分=( )分
6.3世紀=( )年
320秒=( )分=( )分( )秒
2.5年=( )月= ( )年( )月
8.5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 )公頃
6米6厘米=( )米=( )分米=( )厘米
20.08千克=( )噸=( )克=( )千克( )克
5.做19題
審題。完成后學生口答。
6.做20題
讓學生觀察發現規律。
四、作業
練習冊相關練習
第五課時 統計天地
教學內容: P123 第21—22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作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填寫復式統計表、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能對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加以解決。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重點復習簡單的統計,包括條形統計圖(板書課題)同時復習用計算器計算。通過復習,要能比較熟練地用計算器計算整數、小數的四則運算和四則混合運算;進一步掌握繪制條形統計圖的方法,加深認識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并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二、復習計算器計算
1.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
計算后交流每題的得數。
2.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混合運算。計算后學生說說每題是按怎樣的順序計算的,交流每題的結果。
三、復習復式統計表,復式條形統計圖
1.這學期學過了什么統計表,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是怎樣表示統計結果的?
2.做第21題。
統計表里統計的是什么數據?統計的結果如何?投票來選最受歡迎的學科,匯總填在自己的書上
你能在本子上的橫軸和縱軸上完成條形統計圖,表示統計表里的數據嗎?
請大家在本子上完成條形統計圖。
向學生提問題目下面的兩個問題,指名回答。
提問:你認為條形統計圖有什么特點和作用?(用直條表示數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出數量的多少)
從統計表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從統計圖中呢?
3.做22題,投票自己喜歡的課間活動。
匯總填在自己的本子上并完成統計圖。注意提醒男生,女生。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復習了哪些內容?通過復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
問題?
五、作業
第六課時 應用廣角
教學內容: P124-125 第23—2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內在聯系,能綜合應用本冊教科書所學習的知識和方法解釋日常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數感、空間觀念和統計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在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評價和反思本冊教科書的整體學習情況,體驗與同學交流和成功學習的樂趣,感受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
交流活動體會
談話:同學們,你們前幾天布置的作業完成了嗎?在調查過程中一定增長了很多見識吧?誰來給大家談你的活動體會?
學生交流活動體會。
反饋
從不同途徑獲得的信息在小組中交流。
交流收集到的天氣預報的信息,填在書上的表中。
學生觀察統計表提出一些問題,并選擇一些自行解決。
結合具體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在地圖上找7個城市的位置:在我國,通常越往北方,氣溫越低。
實際測量
(1)第25題
分工,明確要求及測量方法。
小組合作并及時記錄測量結果。
填寫統計表并交流體會。
。2)第27題
之前填好統計表。
審題。
計算結果,觀察,推算,得出規律。
實際應用,理解影長與實際高度的規律。
四、完成相應實際應用題第28題
讀題。
學生探索交流
交流后獨立完成
如果不分等級出售,總收入為“2400×1.8”即4320元;如果分等級出售,至少可收入“1200×2.4+1200×1.6”,即4800元。所以,分等級出售比較合適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1分硬幣、電話卡、醫療保險卡、學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圖、制作的量課本長、寬、厚的課件(可以用圖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學過程:
一、學習毫米產生的意義
1.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學生觀察后,教師提出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們愿意參與他們的討論嗎?
。2)采用小組(建議4人小組為宜)合作的形式,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為了確保人人參與,可選專人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教師事先準備好,每組發一張)的估計一欄中(見下表)。
姓名長寬厚
估計測量估計測量估計測量
測量毫米的認識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反饋時,學生選擇性的估計課本長、寬、厚,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進行補充。將學生估計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提出問題: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課本的長、寬、厚,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組織全班學生交流測量的結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組分別匯報本小組測量的結果,在匯報時,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敘述測量的結果,由于課本的寬和厚不是整厘米,學生在表述時,會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間的`小格,也有的學生可能說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寬不到15厘米,還差兩小格。數學書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師用課件(可以用圖或直接演示替代)邊演示測量課本長、寬和厚的方法邊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議,并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學習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教師提出問題:從學生尺中,你能發現毫米與其他長度單位間的關系嗎?。在學生認真觀察學生尺并獨立思考后,讓學生回答問題。從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關系,讓學生多說說發現這個關系的過程,如可以從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說明,也可以從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來說明隨后教師將學生總結的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關系板書在黑板上。
三、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讓學生在尺子上觀察1毫米的長度,在組內互相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
2.教師提出問題:請大家說出生活中長或寬或厚大約是1毫米的東西。先在組內說,再在全班交流。教師分別出示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說明: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3.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先從課本中數出幾頁(捏緊后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用尺子驗證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調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數一數看有多少張。
4.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題,再在小組內說出填寫的結果。
5.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自動筆的筆芯、降雨量等等)。
四、師生共同小結
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來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五、課堂練習
1.練習一第1題。安排學生在書上完成,練習時要求學生先估測,后判斷,再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2.練習一第2題。要求學生完成在作業本上。
3.練習一第3題。先讓學生估計實物的長(或寬),再用尺子進行測量。完成后,讓學生對估計和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能表達比較兩個數的大小的過程和結果,能夠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
2.感受大數的意義,發展數感,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活動中培養獲取、提煉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教學重點:
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總結并熟練掌握和運用比較大小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名山大川更是讓世人心馳神往。今天老師帶領大家一邊領略美麗風光,一邊學數學知識,好嗎?(出示情景圖)。
〖資料:黃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稱,徐霞客曾兩次游黃山,留下“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感嘆。
香山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園,香山紅葉最為著名。
恒山,人稱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海拔20xx米,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五岳,揚名國內外。
華山,自古以來就有"華山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正因為如此,華山多少年以來吸引了無數勇敢者!
師:哪座山比較高?這樣可以比嗎?必須知道什么?(每座山的高度),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可能會回答:
黃山1873米,香山575米,恒山20xx米,華山2160米。
華山最高,香山最低
……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币虼嗽诒竟澱n一開始,我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圖片——黃山、香山、恒山和華山,并給出了相應的海拔高度,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呈現出生活中的大數,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會、理解并掌握知識,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
二、實踐活動,探索新知
1.位數不同直接比。
黃山和香山哪座山高?, 你是怎樣比較的?
學生回答:黃山高。黃山1873米是四位數,香山575米是三位數,四位數比三位數大,所以1873>575(板書)。
師:這個同學分析很有道理,四位數確實比三位數大。根據這個道理,從圖中,你還可以知道哪些山也一定比香山高?
2160>575
師:你還知道哪些位數不同的數可以直接比?
[五位數一定大于(四位數、三位數、兩位數、一位數……)]
師:從剛才的比較中,我們知道:(板書:位數不同直接比)。
生提問:位數相同怎么辦?
師:這個問題問得真好,這就是我們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2.位數相同,比首位。
師:黃山和恒山比較,哪座山高呢?為什么?
生:恒山和黃山都是四位數,先看千位,千位上1比2少,所以1873<201(板書)。
師:真聰明。比較兩個數,位數相同的數,從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個就大(板書:位數相同,比首位)。
師:你能舉個例子來說一說嗎?
3.位數相同,首位也相同,依次比
恒山和華山比較,那座山比較高呢?你能說說理由嗎?
生:華山。恒山和華山都是四位數。從最高位比起,它們的最高位千位相同,就比較百位,在百位上,0比1要少,所以20xx<2160。
師:這個學生的思路很清晰,語言概括很具體。同學們,比較兩個數,如果位數相同的數,最高位也相同的數,就比下一位,這樣一位一位比下去。(板書:首位相同,依次比)
師:出一個這類的題目,考考你的同桌。
4.總結萬以內的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設計意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創設一種學生能夠探索的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索。通過“比一比”的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利用討論等方法,在合作中,不斷主動探索比較數大小的方法,四位數比三位數大;如果都是四位數,就要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數大的那個數就大,如果最高位相等,就依次比較下一位……從而去發現、去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
三、鞏固練習 應用新知
1.練一練。
師:欣賞完了名山,下一站是參觀動物園,進動物園需要門票,只要你做36頁中的練一練,你就可以得到門票,順利進入動物園,有信心嗎?
(設計意圖:根據小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故意設置障礙,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到自己想要的,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
2.試一試。
師:動物園到了,咦,這里怎么這么熱鬧呀?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原來呀,這六只小動物是非常好的朋友,它們決定以兄弟姐妹相稱,可比來比去,比了半天,也沒弄清楚誰大誰小?小朋友,你們愿意幫他們按年齡的大小排好順序嗎?
。ㄕn件展示,學生在教材上自主完成)
師:你為什么這么快就能把這么多數排列出來呢?
生:先按位數多少分一分,分出兩位數、三位數、四位數,就很容易排列了。
生:……(點擊課件檢驗并給予鼓勵)(設計意圖:小學生最喜歡樂于助人了,通過幫助小動物們確定身份這一載體,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同時加強了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
3.想一想:
最小的三位數是多少(100)?最大的三位數是多少(999)?
最小的四位數是多少(1000)?最大的四位數是多少(9999)?
指名回答,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你還知道什么?
(最小的一位數是1,最大的一位數是9,最小的兩位數是10,最大的兩位數是99。)
四、考驗能力,樹立自信
1.考眼力: 估計杯子中的豆子多少粒。(說說你是怎么想的?生說思路課件用紅色虛線演示比一比)
2.考智力: 確定數的單位。
。ㄔO計意圖:通過考眼力和考智力,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會估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發展學生的數感,感受大數的意義。)
3.數學游戲:
兩人一組,一人想數,一人猜。想數的人只能說“是”或“不是”,猜數的人按照題中提示的方法提問,直到把數猜中,猜的次數盡可能少。
。ㄔO計意圖:通過互動游戲,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三位數和四位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并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五、課堂評價,總結延伸
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你覺得自己表現得怎么樣?
2.課件出示比較方法:
位數不同,直接比;位數相同,比首位;首位相同,依次比。
六、板書設計
比一比
1873 >575 位數不同,直接比
四位數 三位數
1873 < 20xx 位數相同,比首位
四位數 四位數
20xx <2160 首位相同,依次比
四位數 四位數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內容是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數的大小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本節課旨在讓學生對萬以內的大數有進一步的認識,掌握萬以內的數的比較方法,并在有趣的數學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特別提倡所學數學內容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本單元的主題是生活中的大數,因此,教材一開始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圖片——黃山、香山、恒山和華山,并給出了相應的海拔高度,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呈現出生活中的大數,讓學生比較大小,并概括總結出比較萬以內大數的方法。接著,教材又通過“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動進一步鞏固比較大數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數感。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開放性和挑戰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本節課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幾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能緊扣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生活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了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數學方法。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分數的產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
2、通過操作、比較、推理、交流等活動,利用類推與遷移的教學方法自主探索知識,并在實踐活動中學會與人合作。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抽象概況能力
4、體會到分數就在我們身邊,運用分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結合平均分,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準備:各種圖形紙,直尺,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 游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喜歡玩游戲嗎?(喜歡)現在我們就來玩一個“拍手游戲”。伸出小手,注意聽要求:根據得數拍手,不用嘴巴回答。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
游戲開始。
1、把個糖果分給2名同學,要分得同樣多,每名同學分幾個?(生拍4下手)
2、把4糖果分給2名同學,要分得同樣多,每名同學分幾個?(生拍2下手)
3、把2糖果分給2名同學,要分得同樣多,每名同學分幾個?(生拍1下手)
。ɡ蠋熢诤诎迳嫌涗浟4,2,1這幾個數)
分得同樣多,就是怎樣分?(平均分)(老師板書:平均分)
。ɡ^續玩拍手游戲)
把一糖果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幾個?(學生不拍手)為什么不拍手。。ㄉ穑喊雮不夠拍一次)
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認識數的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員——分數,學習了它之后,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板書:分數)
二、多重感知,理解意義
1、認識1/2
拿出一張圓片
現在,誰能把這張圓片平均分成2份呢?(指名到講臺前)
。ㄏ葘A片對折,使兩部分完全重合。打開以后,有一道折痕,折痕的左右兩部分分別是這張圓片的一半。)
。ɡ蠋煱堰@張圓片粘貼在黑板上)
現在老師沿著折痕畫一條線,將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顏色。在這里,老師告訴你:這涂色部分也叫做這張圓片的二分之一。猜想:空白部分呢?
觀察:老師就來寫一寫這個二分之一。
。ò鍟1/2)
誰來說一說,老師是怎樣寫的?
(先畫一條橫線,在橫線下面寫2,在橫線上面寫1)
我們由下往上讀:二分之一。
誰能結合圓片說一說:1/2表示什么意思?
。ㄉ鷧R報)
像1/2這樣的數就是分數。
分數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表示平均分,叫分數線;“2”表示平均分成的總份數,叫分母;“1”表示其中的一份,也是分母的一部分,叫分子。(板書:分數線、分子、分母)
剛剛我們折出了圓片的1/2,那么,你能折出其他圖形的1/2嗎?(拿出學具,獨立完成)
你發現了什么?
。ㄋ袌D形的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來表示,因為不論圖形的形狀、大小如何,它們都被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們的1/2;整個圖形大,它的1/2就大,整個圖形小,它的1/2就小。)
2、認識 1/4
如果把這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猜想: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多少呢?(1/4)
。ò鍟1/4)
小組合作:折出圓片的`1/4,看哪個小組的折法多。
。▍R報,粘貼圖形。)
以上我們認識了1/2,1/4,你還想認識哪些幾分之一的分數呢?
(學生列舉,老師板書)
三、應用拓展
1、用幾分之一寫出下列圖形的涂色部分
(圖略)
2、下列圖形的涂色部分都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嗎?(判斷并說明理由)
(圖略)
3、動腦思考:在這張長方形紙中,每種顏色各占這張紙的幾分之一?
(圖略)
四、 總結收獲
本節課我們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更確切地說是認識了分數中的幾分之一(老師板書:認識幾分之一)。那么,在本節課中你還有哪些收獲呢?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的意義,掌握的計算法則.
2.初步培養學生類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書寫、認真計算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的意義,掌握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一個數乘以小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ㄒ唬┱f出下面各小數表示的意義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二)演示動畫:復習
今天我們就利用這個規律學習新知識.
二、指導探索
。ㄒ唬├斫庖饬x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13.5元,求買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該怎樣列式?
2.演示動畫:1
3.引導學生理解的意義.
教師提問:怎樣求出 米花多少錢?
13.50.5
你是根據哪個數量關系列式的?
單價數量=總價
這個算式和上節課學習的有什么不同?
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書: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練習: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該怎樣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是什么?
4.小結
的意義是求這個數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
5.練習
(1)說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義.
30.7 8.50.4 7.20.86 180.23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30的一半是多少?
副標題#e#
(二)學習法則
引導討論:理解了的意義,下面我們研究怎樣計算,同學們可以聯系小
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及復習過的因、積變化規律進行嘗試、討論.
1.出示討論題:
(1)你能把兩個因數轉化成整數進行計算嗎?
。2)轉化成整數乘法后,兩個因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積發生了什么變化?
。3)要得到原來的積,應該怎么辦?
2.演示動畫:2
3.學生獨立完成.
4.練習:670.3 2.146.2
5.歸納法則
以上幾題因數和積的小數位數有什么關系?
計算法則:計算小數乘法,先按照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
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三、反饋練習
(一)根據 直接說出下面各題的積.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0.18=
。ǘ┱f出下面各題的積有幾位小數.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四、質疑調節
。ㄒ唬┻@一節課你都學會了什么?
。ㄓ蓪W生總結概括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二)提出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看法.(包括自己的問題、提醒別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
受等)組織學生答疑、解疑.
五、鞏固發展
(一)不要計算,說出下表各欄的積有幾位小數.
副標題#e#
。ǘ└鶕谝粰诘姆e,很快地寫出后面每欄中兩個數的積.
(三)列豎式計算.
1.823 0.370.4 1.05625
。ㄋ模┮粋長方形長是1.35米,寬是0.48米,這個長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課后作業
(一)判斷下面各個積的小數位數有沒有錯誤.
56.738=2154.6 0.370.94=3.478
41.29.2=3790.4 0.786.1=47.58
。ǘ┟晒排R话泱w重是0.326噸,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紅牛體重約是蒙古牛的
1.3倍,身高約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紅牛的體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書設計
計算小數乘法,先按照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買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該怎樣列式?
教案點評:
是小數乘整數知識的擴展和延伸,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技。復習中通過動畫演示,從觀察整數乘法算式得出積的變化規律
為理解小數乘法中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兩個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奠定了基礎。
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和知識的遷移規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出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產生興趣的基礎,如果每個教師都把自己全部的愛給了學生,用自己的真情趣感染學生,我認為這比任何一種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都有效,因為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深深的吸引。老師處處為學生著想,照顧到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要用真情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每天以親切的面孔面對每個孩子,要認可每個學生,不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好壞喜優厭差,對學困生要多些關愛,教學中注意多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課堂提問、作業、檢測都要根據他們的實際制定評價標準,做對了,及時表揚,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做錯了,也不指責,耐心講解,不讓他們產生氣餒情緒,鼓勵他們奮發向上。只有我們老師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關心每一位學生并努力地將他貫徹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學實踐中,建立起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讓他們喜歡上數學課。
二、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
從兒童已有的經驗和興趣出發,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學習活動,使之趣味化,可以使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新教材很多內容的呈現都注意體現兒童已有的經驗和興趣,提供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如一年級下冊找規律這節課中,一位教師先用切合實際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和元旦慶祝會,各班都會把教室布置得很漂亮舉行大聯歡。大家看,這是一(5)班的教室,這個教室布置得有什么規律呢?老師邊說邊把教學立體圖掛在黑板上,經過短暫時間的觀察,一雙雙小手舉了起來,這個說:燈籠是按藍、紫的順序排列的。那個說:花是紅、綠順序排列的。小旗是黃、紅順序排列的。片刻,教室布置的規律找了個清清楚楚。課本上的練習一般是圓形片、三角形片、方形片交替出現,而有位老師在設計練習時很有創意,結合兒童的特點讓學生拍手、擺頭來找規律。又設計了學兩聲貓叫、學一聲狗叫,讓學生在活動中找規律。這樣的'活動很實在也很有趣味,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感知知識,體驗到趣味數學的魅力。
三、提倡合作交流,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好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給學生提供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怎樣投入與數學學習,甚至比學習何種數學知識更重要。小組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教學實踐證明,合作學習能增強課堂互動的有效性。通過同學間的相互交流,不僅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合作學習還有利于教學的多邊互助,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也有利于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
四、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經驗的積累,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道之前盡早感受,這種做法在課堂教學中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數數前,由于學生剛入學,互相之間還比較陌生,就設計了自我介紹的活動,介紹內容必須包括家里有幾口人這樣,就把學習的數數的知識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學高矮時,前一天,這位教師對學生說:明天數學課上,同學們要告訴全班同學,是爸爸高些,還是媽媽高些?學生回家后就認真觀察比較,無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識滲透在生活實際中了。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感受加減法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初步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4、經歷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培養與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優美的動畫,請你認真看,然后編一個好聽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播放多媒體動畫,最后定格為教材主題圖畫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媽媽正在教小松鼠學本領。你看,小松鼠跳躍、爬樹、翻跟斗,學得多認真啊!松鼠媽媽說:“你不是最喜歡吃松果嗎?咱們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們比比看誰采得多。”小松鼠邊說邊向樹上爬去。最后,松鼠媽媽采了25個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個松果。 (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該生高興地笑了。)
師:這么好聽的故事,聽完后你知道了什么?從中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媽媽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媽媽采了25個松果,小松鼠采了4個松果。 生4:有2只松鼠。 生5:有兩塊數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樹。
(二)討論探究
1.提出問題
師:大家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生1:松鼠媽媽和小松鼠在說什么呢?
師:誰愿意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生2:媽媽說:“你真是媽媽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說:“媽媽,我能幫你干活了!
師:你對他們的回答滿意嗎?
(生1微笑點頭。學生齊說:“滿意。”)
生4:我的問題是:松鼠媽媽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
生5:請問大家,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
生6:小松鼠比媽媽少采了多少個松果?
生7:我還有一個問題: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媽媽相差多少個?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提出了這么多的數學問題。
(師將生4,生5,生6,生7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計算方法
師:咱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誰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學生大部分已經能夠說出結果。)
師:同學們真聰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是怎樣算出結果的,暫時沒有算出來的同學,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計數器等,也可以請求同組的同學來幫忙。(學生動手探究,互相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適時參與引導。)
(學生匯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生1:我是撥計數器算出來的。先在十位上撥2個珠子,在個位上撥5個珠子,就是25,再在個位上撥4個珠子,個位上就有9個珠子,就是29。
生2:我擺小棒。我先擺上2捆,再擺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邊擺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來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來的。看著25然后把4直接加到個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豎式計算出來的,是我媽媽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豎式。) 生6:我是口算出來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師:同學們真聰明!能夠想出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覺得在計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數字,不要弄錯位置。
生2:要個位加個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認真計算,不要粗心。
師:剛才大家想到的這些算法:撥計數器、口算、擺小棒、列豎式,都是很好的計算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最簡單?
生1:我認為口算最簡單。
生2:我也是認為口算簡單,因為列豎式我還不是很會。
3.類推探究減法的計算方法
師:剛才通過我們大家的努力,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后面還有三個問題,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共同去解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并討論解決問題。教師參與其中一個小組的活動,并隨時注意其他小組的活動。)
師:請把你們小組的研究結果匯報給大家聽。
組1:我們解決的問題是“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我們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師:誰聽懂他們組的意思了?能給大家解釋一下嗎?
生1:他們的意思是用5減4就足夠減了,還剩下1,20根本用不著。所以25-4=21。
組2:我們解決的問題是“小松鼠比媽媽少采了多少個”,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來的。
組3:我們解決的是“小松鼠和媽媽相差多少個”這一問題,算式和口算方法與他們小組是一樣的。
師: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三個說法不一樣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卻是一樣的呢?
生1:因為都是在算松鼠媽媽和小松鼠差的個數。
生2:因為媽媽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媽媽少的。
師:今天學習的計算與前面學習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兩位數加、減一位數。
生:也可以是一位數加兩位數。
生:只要會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就會計算今天學習的算式。
(三)鞏固深化,應用新知
1.第1題(出示情境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獨立解決這個問題嗎?試試看。(學生獨立讀圖,解決問題,全班交流。)
生:19-9=10(顆)。
2.第2題(出示情境圖)。
師:比一比看誰最先算出大恐龍比小恐龍長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題:學生獨立計算并在小組內交流。
4.第4題:想一想,填一填。
師:仔細觀察每組中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每一組的兩個算式的得數是一樣的。
生:我發現每組兩個算式中加號兩邊的數交換了位置。
師:你能試著自己寫出幾組這樣的算式嗎?
學生積極舉例:
(1)34+5=39,5+34=39;
(2)21+7=28,7+21=28;
(3)83+4=87,4+83=87;
(4)52+7=59,7+52=59;……
師:如果不用你計算得數,你還能快速地舉出類似這樣的算式嗎?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四)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能發現其中存在的規律。那么你認為這節課自己表現如何?
生1:這節課我發言特別積極。
生2:在小組內我算得最快。
生3:我覺得自己發言不是很積極,我會努力的。
師: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評價一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進行評價。)
師:這節課,大家表現都非常好!能夠做到認真思考,積極發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節課繼續努力。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9
小學數學教案11-04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