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語文教案合集6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體會詩中表達的詩人思想感情。
2、學會朗讀古代詩歌,背誦這五首詩歌。
3、初步了解一些詩歌的常識。
二、教學重點: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并試著體會詩中的意境。
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1、導入:
2、學習《回鄉偶書》:
(1)、了解作者及背景:賀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詞知名。進士,累遷太常博士。自號四明狂客。善草隸。天寶初,年八十六卒。還鄉里。此時已離家50多年,漫長的歲月,人事滄桑,詩人的內心深處勾起層層波瀾!在此情景下寫成此詩。原詩共兩首,此選的是第一首。
(2)、朗讀全詩:聽讀詩文,劃分節奏,要求學生邊聽邊用筆在課本上劃分節奏,可以小聲跟讀,注意兩詩的節奏劃分規律。
學生回答,總結規律教師引導,詩歌從內容上可劃分為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寫景詩等。從體裁上可分為律詩和絕句,而律詩有八句,絕句四句。劃分節奏的規律分別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節奏,掌握讀詩的方法。
(3)、學生按小組討論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創設的意境。意境:一伙兒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見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走來,便上前問訊:客人從什么地方來的,要到誰家去?本來,他是告老還鄉,故鄉有他的親戚朋友,有他青年時代的溫馨的回憶,可他離家時間太長了,家鄉的人對他很陌生,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兒童們不認識他,把他當作客人的問話,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輕時風流倜儻,文詞清華,走出故鄉,去追求功名事業。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如今歸來,已是白發老人,只是鄉音未改。這一偶然的生活場景,在詩人來說卻富有很深的生活內容,是生活變遷的必然,記下來便成了詩。一、二句寫實的手法寫感慨,詩人把“少小”和“老大”、“離家”和“回”、“無改”和“衰”這些有對立意義的詞組合起來,把幾十年的變遷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4)、探究詩中抒發的情感:表過了作者老來還鄉,感到物是人非,無所適從的思想感情。
(5)、朗誦并背誦這首詩。
3、學習《夜雨寄北》(1)、了解作者: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李商隱早年即以文才得牛黨令狐楚賞識,被引為幕府巡官,并經令狐楚之子舉薦,及進士第。后李黨王茂元鎮河陽,慕其才,辟為書記,以女妻之。他這一舉動被牛黨視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為相后,即使李義山屢屢致信剖析心跡,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隱因之始終過著極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滎陽,潦倒而終,成為牛黨爭的犧牲品。
其詩作內蘊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為其辭飾的用字瑰麗、筆法沉郁、色澤凄艷、情調迷離而魂迷目眩。但也會由于其詩作謎樣的語言而難求甚解。歷代詩評家對其大部詩作或以為情詩,或以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難解之詩。這首詩,有的選本也作《夜雨寄內》,是寫給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證出,此詩寫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寫給北方友人的。
(2)、朗讀這首詩。
(3)、學生探究詩歌的內容,先行討論,之后把記錄下來的難詞難句提出來。“君問”:您(致信)垂問,但“君”指何人,不知;“歸期”:歸家之期;“未有期”:沒有準信。
“巴山”:寓處;“夜雨”:最有利于表現羈旅之愁和不歸之苦的境域氛圍;“漲秋池”:綿密秋雨使池塘漲滿,交代時令。
“何當”:何時能夠;“共剪西窗燭”:承上文苦況憧憬未來歡愉。
“卻話巴山夜雨時”: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之資料。
說明:這是一首有多種理解的詩。
(4)、詩歌中抒發的情感:表過游子羈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鄉之情。
(5)、背誦全詩。
4、作業:
課后練習題一
第二課時
1、學習《淮上與友人別》:
(1)、了解作者及背景:鄭谷,唐朝詩人。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本詩是詩人在揚州與友人分手時所作。本詩不是送別而是所握別。淮上是指揚州
(2)、朗讀這首詩。
(3)、學生討論疏通文意。體會詩中的意境。前兩句先交代握別的時間和地點,次寫彼此分別,愁上心頭的滋味。大好的春天里卻要與友人分手,心中的離愁別緒與此形成鮮明的反差。這里雖只寫渡江人,但彼此羈旅飄泊,君愁我亦愁的內心波動,躍然紙上。這兩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結合。后兩句,在握別岸頭,已是愁緒萬千;到得離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濃,欲言又止。此時風笛奏起,笛聲載著愁情,訴說別離的時間到了,兩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這是即景生情,頗具典型意義。
(4)、討論詩人抒發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別之情。
(5)、背誦全詩。
2、學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了解作者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離別之情,但由于詩人開闊的胸懷,完全沒有給人一種因離別而悲傷的情調。
(2)、朗讀這首詩。
(3)、探究詩歌的內容。首聯:前句寫送別地點,后句形容朋友去的地方不遠,五津風煙在望,暗示不必為此行悲傷,為下文鋪墊,奠定了抒情基調。頷聯:作者用彼此相同的處境來安慰朋友,既蘊含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現出他的曠達爽朗的胸襟。頸聯:這是全詩的'中心,作者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表現出的豪邁氣概躍然紙上,與前文一脈相承又有升華。尾聯:這兩句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感的吐露。豪放之情溢于言表。
(4)、討論詩歌中抒發的情感。通過對別離赴任友人的寬慰和勸勉,表達式了對友情的豁達態度。
(5)、背誦全詩。
4、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風贈》:
(1)、了解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詩人,不到二十歲就中進士,做過太子賓客等官。唐順宗永貞元年,王叔文聯合一批朝臣搞了一場政治革命,幾個月就失敗了,王叔文被殺,其他人被貶官放逐,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貶到幾個地方去當刺馬、司馬等官。長達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奉召回朝,在揚州遇見白居易,白設宴招待他,并在宴上寫了一首題為《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的七律給他,他就作了這首詩回贈。
(2)、解題:
酬:答謝。
樂天:白居易的字。
見贈:相贈,贈我(詩作)
(3)、朗讀這首詩。
(4)、學生探究這首詩的內容、意境等。我被貶離開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種凄涼的地方生活了23年。在外面,我懷念老朋友的時候,只能徒然地吟誦《思舊賦》,我回到故鄉,恍如隔世,正像傳說中的爛柯人。沉船的旁邊千帆競發,枯樹的前頭萬木逢春。今天聽了你吟誦這首詩,暫且憑著杯中的美酒振奮精神。
(5)、體會本詩抒發的情感。
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進取精神。
5、背誦全詩。
6、作業:課后練習二。
語文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感悟帕爾曼頑強的性格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帕爾曼的圖像,并播放帕爾曼的小提親獨奏。
(伊扎克帕爾曼(Itzak Perlman,1945-),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4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成為終身殘廢。自幼表現出酷愛音樂的天性,十歲上電臺演奏,后進特拉維夫音樂學院學習。1958年曾赴美國參加“埃德.沙利文表演節”演出。移居美國后進朱利亞特音樂學校。1963年首次在卡內基大廳舉行獨奏音樂會。他很注意音樂處理的邏輯性,控制得當,把浪漫主義的熱情和古典主義的勻稱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一位極有名望小提琴演奏大師。)
2.觀看帕爾曼獨奏的視頻。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課文,掃清生字詞障礙。
認讀生字:帕 曼 袂 怦 拄 磁 魅 攙
認讀詞語:本課生詞
2.指名讀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記敘了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帕爾曼在精彩演出后不用攙扶,經歷三次失敗終于站起來的經過。)
三、自主探究課文內容:
1.快速默讀課文,找出課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段落。
2.齊讀這一段,在關鍵詞下面標上著重號。
3.帕爾曼的人格魅力具體體現在哪件事上?這部分的前后各寫了哪些內容?
4.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紹帕爾曼是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將與世界指揮家和世界頂級樂團聯袂演出。
第二部分(2——3):寫帕爾曼艱難二又自信地上臺演出,親生無與倫比。
第三部分(4——10),寫帕爾曼不用攙扶,經歷三次失敗后終于站起來的經過。)
第四部分(11——12)指出人們為帕爾曼頑強的人格魅力鼓掌。
四、小組交流后班級交流。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深入體會帕爾曼頑強的人格魅力。
2.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對帕爾曼由衷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 感受作者對帕爾曼由衷的贊美之情。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 自主讀文,畫出描寫帕爾曼的句子。
小組交流:畫出的句子中不懂的詞語。
全班交流:先指名讀文,說說令自己感動的原因。
1.“他拄著雙拐,艱難而又自信的走上了臺。”
(這個句子寫出了帕爾曼登臺表演時的獨特形象。“艱難”,是指帕爾曼因為雙腿癱瘓,上臺時十分吃力;“自信”,寫出了帕爾曼上臺時的神態。帕爾曼“艱難而又自信地走上了臺”,讓我們初步感悟到他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頑強的人。)
2.“起來——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來——又沒成功;
又試了一次——又失敗了;”
A、這個句子寫帕爾曼三次試圖站起,卻都失敗的經過。從這三次試圖站起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帕爾曼試圖站起來的艱難,同時,更能體會到帕爾曼的頑強的`人格魅力。
B、練讀。
3.“帕爾曼笑了笑,平靜謙和,甚至帶一點兒歉意。”
這個句子寫出了帕爾曼為什么會“帶一點兒歉意呢?因為他覺得自己的三次失敗有點對不住觀眾,可見帕爾曼是多么的謙遜。
指導朗讀。
4.“他又試了第四次,這一次他終于站了起來!”
帕爾曼面對三次失敗,絲毫沒有氣餒,他試了第四次,可見帕爾曼具有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從“終于”一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帕爾曼不用攙扶而站起來的艱難,飽含著作者對帕爾曼頑強意志的由衷贊嘆之情。
三、 深入體會、感悟情感
投影出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討論交流,深入體會。
1.“這位音樂家的杰出之處,動人之處,不僅在他的琴聲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
他的人格魅力指的是什么?(帕爾曼驚人的意志,頑強的毅力。)
帕爾曼的杰出之處,動人之處表現在哪里?(他的琴聲和人格魅力。)
從這個句子中你體會到了什么?(作者對帕爾曼頑強的人格魅力由衷的贊嘆之情。)
2.“為這個,讓我這個不懂音樂的人對音樂大師說:謝謝您!”
“這個”指什么?(帕爾曼給人們留下了精神財富)
作者為什么要謝謝音樂大師?(帕爾曼驚人的意志,頑強的毅力給人們留下了無窮的精神財富,讓人們思索,更給了觀眾深深的啟示。)
四、 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當時的一名觀眾,看到了帕爾曼艱難站起來的經過,你會說些什么?
板書設計 1.艱難自信地登臺
人格魅力 2.三次試圖站起來
(身殘志堅) 3.第四次終于站起
作業布置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把握疑問句、反問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張。
能力目標
1.體會墨子高超的勸說藝術。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賞析課文的美,培養學生閱讀先秦諸子散文的興趣。
德育目標
認識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反對侵略,熱愛和平,盡自己所能為和平作貢獻。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育知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勸阻楚攻宋的三個步驟。
3,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增加語言積淀。
教學難點
鑒賞墨子的勸說技巧。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教學圖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熱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魯班是我國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時他還是一位頑固狡詐,陰險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著一位英勇無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于。
設計(二)
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罄竹難書.今天我們走近一位熱愛和平的人,他憑借自己雄辯的口才,巧妙的詞鋒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場不義的戰爭,請看他非凡的表現。(多媒體插放動漫flash)
二、資料助讀
1.關于先秦諸子散文
先秦諸子散文產生于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主要的著作有《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春秋戰國之交為第一個發展階段,以《論語》和《墨子》為代表。《論語》是較短的語錄體散文。《墨子》在對話中有議論,初具議>論文的規模。戰國中葉為第二個發展階段,以《孟子》和《莊子》為代表。《孟子》是對話體論辯文,《莊子》接近專題>論文.戰國后期為第三個發展階段?以《荀子》和《韓非子》為代表。
先秦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極具文采,善用譬喻陳說事理,論辯是非,增強了說服力,而排比、夸張等修辭的大量運用更使文章辭采繽紛。總之,先秦諸子散文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魯人,一說宋人,戰國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為宋國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講學,創立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反映了小生產者反對兼并戰爭,要求改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愿望,他的認識觀點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論,一方面又提出同樣是唯心的“天志”說,認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為顯學”。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現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記的墨子講學辭和語錄,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國論辯性散文的源頭,運用譬喻,類比、舉例,推論的論辯方法進行論政,邏輯嚴密,說理清楚。語言質樸無華,多用口語,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輸
公輸,名盤,也作“般”或“班”又稱魯班,山東人,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能工巧匠。現在,魯班被人們尊稱為建筑業的鼻祖,其實這遠遠不夠.魯班不光在建筑業,而且在其他領域也頗有建樹。他發明了飛鳶,是人類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發明了云梯(重武器),鉤鉅(現在還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科學家,在機械方面,很早被人稱為“機械圣人”,此外還有許多民用、工藝等方面的成就。魯班對人類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是我國當之無愧的科技發明之父。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背誦課文,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多媒體顯示:
生字:
械(xiè)軒(xuān)輿(yǔ)犀兕(xī sì)黿(yuán)罨(tuó)
鮒(fù) 梓(zī)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請說之(shuō)長木(zhàng)公輸盤(bān)見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輸盤不說(通“悅”,高興)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擋)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擋)
公輸盤詘(通“屈”,理屈)。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語氣,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緊張的氣氛。
3.教師適當指導朗讀。
示例:
(1)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加點詞須重讀,顯示墨子焦急的心態,他為了阻止楚宋之戰而不辭勞苦。
(2)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讀出疑問語氣,顯示公輸盤恭敬請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壯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
讀出祈使語氣,顯示蓄意提出無理要求之意。
(4)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義”字須重讀,顯示公輸盤以“義”裝點自己的味道,要讀出他一本正經而又流露出掩飾不住的傲慢的語氣。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讀出疑問語氣,顯示質問、責備,催促之意。
(6)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輸盤在無言以對的情況下,只好虛晃一槍,把矛盾的焦點轉移到楚王身上。要讀出他狡猾推脫而又仗勢欺人的語氣。
(7)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虛偽。“雖然……”則體現了一個霸氣十足的諸侯的強硬與蠻橫。
(8)公輸盤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輸盤在心里做著陰暗的盤算,要讀出陰險并帶有威脅意味的語氣。子墨子敏銳地揭穿這一陰謀,顯示出胸有成竹、鎮定沉著之意。
4.選兩位學生分角色朗讀,其余同學評點。
四、譯讀課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用工具書,翻譯課文。
2.以小組為單位,針對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討論研究,共同解決。教師巡視各組,答疑解惑。
3.教師指導學生積累本課的文言知識。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就”“過”“下”“獨”“辭”“無”“存”等實詞的意義和復習“之”“以”“為”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通過理解作品對人物的言行的刻劃去把握人物性格。
3、體會紀傳作品的一般的結構特點。
[課文特點和教學設想]
此文是典型的傳記,先交待人物基本情況,然后總寫人物性格,再選取典型事例,通過人物的言行去表現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閱讀文段大都屬這種類型。因此,此課的教學,將這類文章的結構思路作為一個重點。在詞句方面,課文注得較為詳細,但對一些詞類活用現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補充歸納。課文較長,采用讀讀、講講、練練、議議的教學方法,并選出重點句子進行翻譯訓練。共用三課時完成。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疏通詞句,初步理解,語言訓練
一、導入
簡介春秋戰國時期的養士的情況及戰國四君子,“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已者容”。
二、聽讀
要求:1、掌握自己讀不來的字的字音。2、大致理解文意
三、討論全文大致提綱
明確:
1—2信陵君的身分和為人、聲望
3—4具體寫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親迎候生、數請朱亥
5—12竊符救趙
四、朗讀1、2兩段
(一)參照注解,理解句意
(二)重點詞句講解
禮而下士無賢不肖
謙而禮交之以其富貴驕士
(三)討論
概括1、2兩段大意。第二段三句話各寫什么內容。從哪些方面介紹信陵君的?
五、朗讀3、4兩段
(一)重點詞句講解
往請修身潔行
以監門困故公子從車騎
不讓公子顏色愈和
遍贊賓客數請之
故不復謝虛左
(二)討論
哪些細節體現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這兩段中寫出了候和朱的什么性格特征?這兩段與前兩段有什么關系?
六、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二
2、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第三部分
一、朗讀5、6兩段
(一)重點詞句講解
留軍壁鄴實持兩端以觀望
冠蓋相屬于魏而魏救不至
且公子縱輕勝
討論
1、平原君在怎樣的情況下求救?
2、對于趙國的.求救,魏王和信陵君的態度怎樣
二、朗讀7、8兩段
(一)練習:解釋加點詞
計不獨生而令趙亡獨不憐公子Z耶
約車百余騎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尚安事客因問
以至J鄙軍之日
(二)復述候所獻之計
(三)討論:從主客決別、信陵君辭而復返中體現了什么?請如姬盜兵符表現了候的什么品質?側重寫誰?
三、朗讀9—11段
1、重點詞語講解
矯魏王令袖四十斤大鐵椎椎殺
公子遂將晉鄙軍舉手視公子
2、討論:候為什么北向“自剄”?
四、朗讀最后一段
這一段起什么作用
五、總結討論
1、“竊符救趙”一事敘得相當完整,試分析其開端、發展、高潮與結局。
2、敘述的重點是?為什么對戰爭寫得如此簡略,我們所學過的課文中有哪一課與此類似?
六、作業布置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筆譯第6自然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總結討論結構思路、人物性格,鞏固練習
一、討論
1、全文三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怎樣?為去掉1—4段可不可以,為什么?
2、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試分析信陵君和候Y的言行,說說兩人的性格特征。
3、此文對寺我們與人交往有何啟示?
二、總結訓練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認識6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 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兒時的童心童趣。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兒時的童心童趣。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紙船或小木船,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你見過什么樣的船?用簡介的語言描述一下。
生描述各式各樣的船
1.老師出示自制的小紙船或小木船:同學們玩過自制的小紙船、小木船,也從商店買過玩具輪船、艦艇,但是你玩過從大自然中得到的蘆葉船嗎?這節課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走進大自然,采摘蘆葉做小船。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多讀幾遍,想辦法解決不理解的詞句。
2.同桌合作,輪讀課文,互相欣賞。
3.出示預習提綱,小組合作學習。
(1)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再在組內交流
(1)組員輪讀課文。
(2)聯系課文內容,每人準備提一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4.各組代表發言,教師梳理問題。
a 匯報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生字:橫、豎、蜘、蛛、窄、喇、叭、航、浩、蕩、桅
詞語:風帆、保險、手藝、晴朗、浩浩蕩蕩、遠航、
強調字形:豎(堅) 航(船) 喇、窄
b 說說本文寫了什么?
著重引導學生探究下面三個問題:
(1)課文講了關于蘆葉船的什么事?
(2)蘆葉船給作者的生活帶來了什么?
(3)“我們”放蘆葉船時產生過哪些聯想,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聯想?
三. 自讀自悟,想象畫面。
1.學生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試著在頭腦中想象畫面,同時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書寫感受或標注問題。
2.小組互相交流
四. 指導書寫,鞏固字詞。
1.交流認字方法。
2.提示寫字中易出錯的地方。
五. 布置作業
1.抄寫字詞。
2.讀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引入
1.聽寫本課詞語。
2.同桌互評互改。
二. 研讀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談話導入。作者筆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讀著讀著,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就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來感受作者童年的快樂吧。
2.合作學習,感受童年的樂趣。
(1)同桌一起細細的`品讀課文。課文寫了關于蘆葉船的什么事?找出有關段落有感情地讀一讀。
(2)“我們”做成蘆葉船,放在家鄉的小河里,放在長江里。說說“我們”放蘆葉船時產生過哪些聯想?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聯想?(小組交流,各抒己見)
(3)通過交流,通過感悟課文的內容,你現在最想說什么?
三. 朗讀訓練,加深體驗
1.最后一段是作者豐富的聯想,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感情來讀?
2.有感情的朗讀最后一段。
四. 讀背說寫,積累語言
1.配樂朗讀課文。
2.把喜歡的句段多讀幾遍,熟讀成誦,摘抄生動優美的語言。
3.能畫一畫你想象中的蘆葉船嗎?
五. 拓展延伸
你喜歡作者的童年生活嗎?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
六. 作業
1.理解句子。
2.課外閱讀《蘆葦》和《風箏》。
板書設計:
飄向 豎河——長江——東海
2. 蘆葉船
帶來 驚喜——希望——向往教學反思:教學沒有花俏的設計,甚至由于電腦壞了,連課件也沒有用到,可是,就在最樸實的讀讀說說中,給了孩子們最大的參與空間,師生同臺訴說自己的感悟,激辯不同的觀點,看似熱鬧中收獲了思維的訓練與能力的提升——這樣的課堂該是本色的回歸吧。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
2.了解《滕王閣序》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4.培養學生欣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5.訓練學生能將名句改寫成優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網絡篩選信息法、總結歸納法
2.研究創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是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領受美的熏陶。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懷
教學方法:
1.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網絡信息篩選法、總結歸納法、改寫法
2.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教材處理:
《滕王閣序》是一篇記述盛會的序文。是初唐文學家王勃一揮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親途中,到達洪州,正好趕上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成,宴請賓客,閻都督聽說王勃之才,因此邀請王勃參加。
作者用生動的文筆,由地理風貌到自然、人文景觀,再到宴會,層層鋪敘,突現了滕王閣的壯麗,描繪出歡飲娛樂的場景;并且即景生情,抒發了他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在表現技巧上,文章的詞藻極為豐富華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時人和后人的贊賞。文章多用典故,簡練含蓄。結構也很緊湊,前后互相呼應,脈絡十分清楚。
《滕王閣序》能成為千古傳頌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學時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確立本課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為:
1.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2.欣賞千古名句,體味名句之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出示一段中學生創作的文言習作:
悲哉秋心,蕭條凄瑟,西風颯過,萬木咸荒。葦葉紛下,蕪桿遷黃。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觸目生涼。離人頻顧,羈客成傷。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騷辭,從風流蕩,魚雁聞聲,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編《高考狀元作文》P271,文匯出版社)
教師引入:
大家相信嗎?這段文字出自一位17歲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這位同學參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氣息的作文獲得了高考作文滿分的好成績!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語文閱卷中心組組長王光祖先生對他的`作文評價是:思想嚴密,層次清楚,語言老到,體現出良好的語言素養。
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其作者則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少年,這就是王勃的《滕王閣序》!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初通文意,力爭有所印象。
2、初步理解,打好導讀教學的基礎。
A、知文體:
從寫作目的看,《滕王閣序》是一篇序。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即臨別贈言,屬于贈序類的文章。
從行文特點來看,《滕王閣序》又是一篇駢體文。駢文,是魏晉后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其特點是:講求對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對;多用典故,講求藻飾。
B、知背景、作者:
滕王閣在江西南昌贛江之濱,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嬰所建,歷代屢有興廢。為三大名樓之首,現樓高25米,為明三暗五層結構。詩文以王勃的《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最著名。
王勃(649—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初唐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祖父是隋朝學者王通。王勃六歲即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經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在滕王閣上設宴。王勃在宴會上賦詩并寫下了這篇著名的《滕王閣序》。隨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驚悸而死。本文遂成為他的“絕唱”。
C、再讀課文,力求讀準::
①四字句的讀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讀法大致有五種:“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種讀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D、知結構:從內容上看,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明確: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閣”,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扣“餞”,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別”,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三、布置學生活動:根據上述思路,熟讀和背誦全文,并依據注釋先自譯課文(課后繼續)。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05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將心比心教案08-26
語文蠟燭教案08-26
語文《秋游》教案08-25
語文荷花教案09-02
語文《夾竹桃》教案09-26
語文樹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