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匯編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 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讓學生發現并會解決體育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與體育的密切聯系。
2、嘗試數學與體育等學科間的`整合,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教學 重難點
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教學準備
課時 安排 1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同學們喜歡體育活動嗎?喜歡哪些體育活動呢?
其實體育中也有許多的數學知識,你們發現了嗎?發現那些數學知識?
學校組織開展趣味體育比賽:體操表演和拔河。大家想參加嗎?
二、設計體操表演的對形
1、讓學生觀看體操表演片段后,提問:剛才的表演覺得怎么樣?怎樣能使對形更好看些?
2、學生設計對形的變換方法,分小組合作完成。
3、展示評比學生設計的,讓學生說一說想法。
三、安排參加拔河比賽
1、全班分四個組參加比賽,可以怎樣安排比賽呢?(循環賽和淘汰賽)
2、每兩個組展開進行一場比賽,全班一共進行幾場比賽?說一說解決問題的辦法。
3、讓學生分小組安排循環賽的場次
4、淘汰賽需要賽幾場?又可以怎樣安排呢?抽簽進行比賽。
四、。
板書設計
體育中的數學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經歷體積與容積的概念的建立過程,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感知常用體積和容積單位的大小,能正確地選擇合適的單位進行相應數量的計量。
2、在親歷感知,在感悟中形成對學科學習的內在興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通過參與試驗、分析與嘗試,掌握體積和容積概念,會確定體積和容積相應并能正確地把握體積的大小。
教學方法動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學準備每個小組準備一個盛水的量杯一個土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知識,這節課,我們繼續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
二、感受物體的體積
1、分組實驗
方法:將土豆放入一個盛水的量杯中,注意記錄放入前后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會發生什么變化?
觀察:通過對上面實驗的觀察,有什么發現?看到——土豆放入時,水位上升了;取出時,水位又基本復原。
思考: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生:土豆占有空間,入水時,水會被擠開,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時,土豆所占的位置空出,水于是又復原。
2、體積的意義:
師引導學生讀書57頁中間文字并結合實驗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體積的概念。
3、想一想:你還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體的體積嗎?
三、感受物體的容積
1、①1箱牛奶的體積與6盒牛奶的體積比?(1箱牛奶體積大于6盒牛奶的體積。)②1盒牛奶的體積與1杯牛奶的.體積比?(1盒牛奶的體積大于1杯牛奶的體積。)
從上面的結論中你想到了什么?(整個容器體積大于內中裝的體積)
2、歸納容積的意義(板書)
3、同桌互相舉例說明物體的體積與容器,及其大小比較。
四、體積單位
1、長度、面積和體積基本單位的確定:
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為1立方厘米
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為1立方分米
棱長為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為1立方米
感覺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如果同學們在正方體模型中蹲著,會蹲下幾個?
(2)如果把書包放在這個正方體模型中壘起來,大約可以壘多少個?
2、容積單位的確定:
師指出:我把能容納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體的容積的大小分別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計量液體的體積常以毫升和升為單位。(讓學生認真閱讀理解59—60頁中的文字,然后同桌相互說一說)
。、課堂活動:60頁1、2題。通過課堂互動,讓學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強體積和容積單位大小的實感。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六、布置作業
課本62-63頁練習十二第1、2、5題。
第二課時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P19-P21頁。
教學目標:
1.通過“過河”的情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小括號的作用,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號的算式。
3.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后進行計算的習慣。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并運用小括號,體會小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探索“小括號”的應用過程。
教學過程:
一、課前復習
師:上新課之前,老師想考考你們。
課件出示復習題:
1.比一比,看誰的眼力好。(說出運算順序)
30+8×4 5×2+3 80-64÷8 29+24÷4
2.把二個算式合并成一個算式。
5×3=15 81÷9=9 16+12=28 25+15=40 9-9=0 28÷7=4
(課前復習,為新知識的學習作鋪墊。)
二、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1.談話:小淘氣是個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問題的孩子,在生活中他發現了許多數學問題。他很想和同學們挑戰,你們愿意和他比一比嗎?
(用談話法為學生引出一個虛擬的競爭對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競爭意識)
2.課件出示 “過河”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1)理解圖意,明確問題
學生觀察后教師提問:圖中告訴我們哪信息?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師:剛才同學們都說得很好,現在我們一起來看圖。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們想要過河,現在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幾只船?
(通過創設男、女生過河的情境,使學生將計算生活化,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獨立嘗試,合作解決問題
師: 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幫助圖中的小朋友解決問題。
師: 我們先估計一下,大概需要幾條船?把你的方法告訴大家。
生1:我估計大概需要7條船。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這樣用總人數60人除以9,大約需要7條船。
生2:我估計大概需要6條船。方法和前面的同學差不多,只是人數多算了,所以我從7條里減掉1條船,大約需要6條船。
師:那么到底需要幾條船?誰會列式解答?
生:29+25=54(人)
54÷9=6(只)
師:第一步先算什么?
生:先算全班總人數,再除以每條限乘9人。
師:說得好!
師:誰能用我們前面學的知識把分步式列成一個綜合算式?
生:29+25÷9
師: 小組討論:這樣列式行不行?
生1:不行,因為這樣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不行,因為這樣就先算女生要幾條船,男生沒算
……
(評析問題的出現為后面小括號的出現做好鋪墊。)
師:好,你們說得都很有道理,那我們該怎么辦?
要先算29+25,就必須給它加上一個符號表示出來,F在請同學們試著寫一寫。
小組合作交流,學生試寫 并展示 :
29+25÷9 (29+25)÷9
師:大家仔細觀察,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數據和運算符號一樣。
師:觀察的非常認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后一道算式加了小括號。
師:那咱們計算一下,結果怎么樣?
學生計算展示得數后討論:
為什么兩道題的得數不同?多讓學生說。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小括號改變了運算順序,導致得數不同。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一種新符號——“( )”小括號(板書)。每個數學符號都有它所表示的意義。
小括號的.作用可大了,以后,大家看到算式中有小括號,就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現在再來看這道題,應該怎樣做才能符合題意呢?
(評析結合具體情境,教師將小括號介紹給學生。)
師:同桌之間討論并匯報結果。(引導學生感知小括號在計算中的作用。)
生:(29+25)÷9
=54÷9
=6(只)
答:需要租6只船。
師:通過對“過河”問題的解決,我們知道了小括號的作用 ,誰來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它的作用?
生1:小括號能改變運算順序。
生2:算式中有小括號的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生3:小括號里的要先算,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師:老師把大家說的編成了一首兒歌,你們想聽嗎?
出示 :小括號,本領大,
算式有你就變化。
改變順序少不了,
先算括號要記牢。
學生齊讀。
(兒歌的編制進一步讓學生認識有括號算式的運算順序,加深印象。)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比一比,誰的眼睛亮。(說說不同之處及運算順序)
18-9×2 (18-9)×2
2.比一比,看誰算得對又快。(學生說說算法)
5×(36-29) (83-35)÷8 94-(25+19)
3.我幫媽媽算一算
每桶方便面4元,每袋大米64元,媽媽帶了100元錢買了一袋大米,剩下的錢可以買幾桶方便面?
學生獨立做題,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的收獲是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課題:
《統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第二冊第七章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進一步學習象形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結合具體情境用調查、計數等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并完成統計圖表。
3.在統計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使學生能從統計圖表中反映出的數據關系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給以解決,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4. 直觀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能與同伴交流思想。
5.培養學生有序觀察、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知識應用的.意識,體驗與同伴合作的歡樂,具有初步的統計意識。
教學重點:
1.通過實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
2.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關系提出并回答簡單的題。
教學準備:
課件、題卡、小桶、小紅旗、旗座、玻璃珠
教學過程:
。ㄕn前交待插紅旗的個人成功體驗與小組團結協作!)
一、大象生日事例,鞏固統計認識
1、創設故事情境,激趣入課
你們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嗎?生答
今天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動物園里正準備給一位小朋友過生日。他是誰啊?(直接入課)
這么多的客人,他們正給大象胖胖唱生日歌呢。我們也一起來吧。ㄒ黄鸪崭瑁。(營造氣氛)
2、統計客人數量,完成統計表
讓我們找找,都來了那些客人?(學生指出,老師點出來形成象形統計圖)
數一數各有多少?師課件填表。
3、問題與解決
根據統計圖,你有什么發現?生:我發現…
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生提出問題,再解決。
二、摸珠子事例,教學可能性大小
1、介紹游戲做法
(投影儀投影)游戲方法;游戲規則。
裁評方法:做得又好又快。
2、小組玩并做好統計,完成統計圖和統計表。
鞏固統計圖的記錄方法
3、結果分析,導出結論
請一小組代表發言:根據圖表,你發現了什么?(什么顏色的次數最多?)再看實物論證。
再次發言,引導形成結論意識。
小組同學根據圖表,推測哪種顏色球的多少,再實證。
三、水果事例,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1、提出問題
老師有一個水果店,賣了這幾種水果(課件出示)。
你喜歡吃那些水果?生答
好的!大家到時來的時候,老師請客!老師想請小朋友們在小組中調查一下,把你們喜歡吃的水果都記下來?
2、學生調查
小組活動,完成統計表格。
3、學生發現情況,解決問題
根據你們的統計,你能發現什么?
現在生意特好!我呢,就想再進一點水果?你認為現在可以去進點什么水果才是最好賣的?
四、生活中還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統計呢?
班上的同學,看一看是男同學多還是女同學多!
統計學校的老師,知道學校是男老師多還是女老師多!
看看什么東西好賣。ㄊ袌稣{查,進貨)
天氣調查,幫助農業生產!
比多少!
…
五、學習情況事例,就地挖掘教材
1、統計學習情況
學生清理小紅旗的面數,完成數據收集。
完成統計表(課件)
2、學生發現
你可以看出什么?
3、教師總結
六、品牌電視事例,課堂延伸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能用遞等式正確地進行計算;
2、走近學生,了解他們的內心,尊重他們的思維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
3、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多媒體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價錢。
師:現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買你自己最喜歡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錢?
生1:我想買3袋餅干,1袋3元,共花了9元。
生2:我想買1瓶飲料和1個漢堡包,共花8元。
生3:我想買4包花生和1袋糖果。
師:他買的東西挺多的,同學們先猜猜他用了多少錢?
生:我估計用了30元左右。
二、探討算法
。ㄒ唬⿴熒餐接懹嬎闶称返目們r
師:那他到底用了多少錢?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請同學們先自己做做,再在小組內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讓學生在小組內說出想法后匯報計算過程和想法,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生1:我覺得應該先算出4包花生用了多少錢,所以我要先列出算式74=28(元),再和1袋糖果的錢合起來,列出算式5+28=33(元)。
生2:我是這樣想的:前面我學過有加有減的運算,它可以很方便地把兩個算式合在一起,然后再一步一步計算。那現在也可以把剛剛那兩個算式合在一起,變成5+74,這樣計算起來會方便一些。
師:你的想法很棒,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混合運算,F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指綜合算式)在這個算式里,有乘法有加法你要先算什么?
生1:我要先算乘法,因為我要先知道4包花生用了多少錢,才能求出最后的價錢。
生2:是呀!如果先算加法5+7,就不知道算出來的數是什么意思。
。ǘ┨接懭绾斡嬎20-43
1、剛才你們學會了計算食品的總價,那現在如果你有20元,買4包餅干應找回多少錢呢?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請同學們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組內說說你的想法。
2、讓學生在小組內說出想法后匯報計算過程和想法,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3、匯報算式20-43的`計算過程和想法。
。ㄈ┳詫W書本例3和例4
。ㄋ模┵|疑問難
。ㄎ澹┬〗Y算法
三、鞏固練習
課后反思:
在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數與代數中,關于數的運算的具體目標明確提出: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經歷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能對結果進行合理的判斷。正是在這種目標的指引下,現在的數學計算,不再是單純的數與數之間的運算,而是變為了每一步計算都有其具體的生活情境,每一個數字,甚至每一個運算符號都有其獨特的生命意義。如在學習計算應找回多少錢的過程中,學生意識到必須先算出食品的價錢,才能進一步算出找回的錢數。就在這種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學生慢慢地體會到先乘除,后加減運算順序的合理性,這些算式也變得有了生命的價值;數學和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感覺到數學充滿趣味。當問題自己提,規律自己發現,結論自己總結時,學生的思維就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體會三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意義。
2.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準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
3.初步體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學生計算出這些算式結果,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這是我們在前一節課學過的內容,但前一節課只算了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這里還有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圖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來大家解決嗎?
下面請同學們翻開書第29頁看著第4題,請你幫助這些小動物判斷一下,它們的計算究竟對不對?如果有錯,錯在什么地方?又該怎樣克服呢?
2.教學練習五第5題
。1)讓學生在書上計算出結果,抽一個學生的作業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3題。完成后集體訂正。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7題。
四、課堂小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深對計算器的認識,鞏固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過程中,體會探索數學知識的方法,感受數學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的興趣,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體會并掌握探索數學規律的方法。
教學難點:發現、歸納算式的特點和蘊含的規律。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課件出示題目:用計算器計算下面各題。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2.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計算器,學會了用計算器進行計算。今天,我們要用計算器來探索一些算式中蘊含的規律。(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1.課件出示教材第42頁例題3。
2.學生用計算器進行計算,并將計算結果填寫在教材上。
3.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1)展示學生完成的作業。
(2)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教師:將下面兩題分別和第一題比較,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觀察,獨立思考。
小組內和同學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組織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發現:被除數相同,除數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來的商除以2,除數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來的'商除以3。
4.運用規律。
(1)提問:根據發現的規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題的得數嗎?(課件出示題目)
(2)讓學生獨立進行填寫。
教師巡視,進行個別輔導。
學生填完后,引導用計算器驗算。
(3)組織匯報交流。
交流時,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頁“練一練”。
讓學生先用計算器算出前三題的得數,再直接填出后面幾題的得數,最后引導用計算器驗算所寫的得數是否正確。
2.完成教材第44頁“練習七”第7題。
(1)引導學生觀察題目左邊的算式,說說算式中的規律。
(2)根據左邊算式中的規律,直接寫出右邊算式的得數。
(3)用計算器進行驗算。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這是我們天天在學校喝的圣澳特牌桶裝純凈水。仔細觀察和思考,你能從中知道哪些信息?
生:裝純凈水的桶是一個近似圓柱體。
生:從標簽中可以知道純凈水的廠址、送水電話。
生:整桶水是18.9升。
師:這桶純凈水已經喝了一部分,誰來猜猜看,還剩下整桶水的幾分之幾?
生:1/4。
生:1/5,也可能是1/6。
二、歸納建構
師:1/4、1/5和1/6這幾個數,你能化成小數和百分數嗎?現在請各小組分工完成,然后把自己的轉化方法告訴你的同桌。
。ㄉ嬎悖⒔涣鬓D化方法。)
師:通過計算知道:1/4等于0.25,也等于25%。那么這桶純凈水已經喝了一部分,還剩下整桶水的1/4這句話中的1/4能改成0.25或改成25%嗎?請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師:剛才有的同學說剩下的純凈水是整桶的1/4,也就是25%,也有的同學說剩下的純凈水是整桶的1/5或1/6,你們有辦法證明自己猜對了嗎?
生A:可以先量出原來整桶水和剩下的水的高度分別是多少,再計算還剩下幾分之幾。
生B:可以先測出剩下的水的質量或體積,再計算出剩下的占整桶水的幾分之幾。
師:那現在就請A同學去測量,然后再告訴大家。
。ㄉ鶤 操作后得出:整桶純凈水的'高度是35厘米,剩下水的高度是8厘米,剩下的占這桶水的8/35,大約是22%。)
生B:因為桶口部分細一些,所以A同學測出的不是很精確,要想得出更精確的數據應該用我的方法。
師:那就請你更精確地測量一下。
。ㄉ鶥演示,測出剩下的是3.78升。)
生B:還剩下3.7818.9=1/5=20%。
師:你還能知道什么?
生:知道喝了的是整桶水的百分之幾。
師:怎樣計算?
生:1-20%=80%。
生:也可以用(18.9-3.78)18.9。
師:通過剛才的解答,你認為解答這些問題的關鍵是什么?(關鍵是弄清誰與誰比,把誰看作單位1。)
三、回歸生活
1、提供材料:
公司最近總共生產了20xx桶純凈水,有4桶不合格,純凈水去年每桶成本5元,現在比原來降低了20%,現以每桶6元的單價銷售了生產總量的95%。
師:如果你是公司的生產銷售經理,你能知道什么?請你們四人小組進行討論。
2、分析材料:
師:哪一組愿意把你們組的學習成果匯報一下?
生:我們小組認為可以知道最近生產的合格率是多少。
師:說說你們的想法。
生:是1-42000=1-0.2%=99.8%。
生:我們小組知道了公司現在能節約成本多少元,(5-4)20xx=20xx(元)。
生:我們小組求出公司現在賺了(6 - 4)200095%=3800(元)。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屬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最后一節的內容:有趣的測量(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的知識,了解了容積的內容的基礎上呈現的。要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掌握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求法,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滲透了轉化的思想。
學情分析:
本班級學生,大部分學習認真、踏實、自覺,基礎扎實,好學上進,部分男生活潑好動,愛思考。對于探索數學問題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他們身上還明顯地存在著兒童的天性,好動、好奇等。對于本單元的知識,大部分學生掌握得比較扎實。
教學目標:
1、經歷測量芒果、石頭、水瓶的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滲透轉化的思想。
2、掌握不規則物體的測量方法,并能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3、在實踐與探索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掌握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魔方、芒果、圓柱體量杯、長方體水槽、石塊、蘋果醋若干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同學們,周末老師在整理房間的時候,從柜子里發現了一個魔方,我特別喜歡。
從數學的角度來講,魔方是一個什么樣的物體?(正方體)
怎樣求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呢?(板書:V正=a)
它的棱長是10cm,體積是多少呢?(1000cm)
2、除了正方體,你還會求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板書:V長=abh)
3、像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都能夠直接通過公式求出它們的體積,這樣的物體,我們把它們叫做規則物體。(板書:規則物體)
4、現在請同學們再觀察老師手中的魔方,它還是正方體嗎?(旋轉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狀的物體呢?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