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美術教案錦集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美術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美術教案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布置理想的家居》,我將圍繞教什么,怎么教和為什么這樣做,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六個方面來說明我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美版初中美術15冊第10課,依據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明確了本課屬于綜合·探索。通過對居室及主題墻面的設計,將學生引導到居室美化這一新知識領域中去,為他們一生在此領域中的探索和發展打下初步的基礎,
這是作為一個追求高尚生活的普通人所需要的。
二、學情分析
依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制定本課教學方法。初中生兩級分化已形成,個體差異明顯,形象思維占主體地位,因而直觀性教學更貼近學生實際。
三、教學目標
必須從學生角度出發,同時結合教材人文與科技的特色,我把教學目標分成三個維度來闡述。
知識與技能目標:居室美化的平面設計與效果圖制作(手繪、剪貼、電腦)。
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細致、耐心、認真完成制作的學習態度和良好品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個性、自信,傾聽師長同學意見的包容情懷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居室的布置設計方案,因為此乃作業,是教學效果的最好體現。
教學難點:設計中創新意識、功能意識和審美意識的完美結合。要探究其中的審美因素,正確理解功能與美化的關系很重要,關鍵在于啟發學生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設計理想的家居環境。總之,學生不可能全部自己“探究”出來,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一引導學生思索,二幫其總結歸納,師生互動將其難點解決。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范作、等
學生準備:美術教材、收集的圖片、繪畫工具等
六、教學方法
依據本課實際,我以體驗、問答和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本課內容,目的`在于學生做出有創意、功能合理、制作特點的效果圖來,認識到室內空間是一種美化了的物質環境,是藝術與技術結合的產物。另外以音樂貫穿課堂,通過直觀的圖片欣賞,來達到教學目標。
七、教學過程
依據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來組織課堂教學,我的教學過程設置如下: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學生討論——作業展示——小結——拓展。
時間分配:導入2分鐘,講授新課10分鐘,討論5分鐘,學生練習23分鐘,展示拓展5分鐘。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生活中,我們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哪里?詞匯?這些溫暖、親切的氛圍要什么來營造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
(二)講授新課,教師演示
運用電腦圖片進行直觀教學
(三)學生討論總結
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自己的設想,你想如何布置?
(四)學生練習,教師指導
由于大環境我們以手繪效果圖為作業,所以要求獨立完成。(教師提出明確作業要求)
(五)展示作業,評價交流
學生自評互評和師評,尊重個性差異。(以鼓勵為主)
(六)拓展提高
本節學會了什么?體會是什么?你喜歡今天這堂課嗎?你會因今天所學的內容去美化生活嗎?
板書設計:目的是再現過程,突出強調重點。
八年級美術教案 篇2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師生一起分析《搗練圖》,使學生對于我國唐代的繪畫題材與風格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與認識。
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以點帶面,通過對《搗練圖》的欣賞使學生對于唐代的時代背景、審美標準、繪畫發展、以及當時的總體文化背景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課的設計與串講中要很好地把握好課的條理與節奏。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電腦、實物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設計:
⑴、組織教學(按常規進行)在課前可以展示一些與唐代有關系的文物圖片
⑵、引入新課:再出示一組唐代的特色建筑物、文物、繪畫作品的圖片,同時讓學生根據圖片說出它們的名字:大雁塔、“開元通寶”貨幣、三彩駱駝俑、敦煌壁畫、《簪花仕女圖》.
繼續,讓學生根據圖片:
這些圖片都有什么共同點?(都是唐代的作品)
通過圖片所反映的唐代都有什么特色呢?(人們生活很安逸,在佛教、詩歌、經濟、貿易等許多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大雁塔:在唐代,佛教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無論是唐玄奘西行取經還是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宣揚佛法,都發生在這個時期,所以唐代的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普及。
“開元通寶”貨幣:唐代的經濟也是在空前的發展,從當時貨幣的樣式到普及制作,充分顯示出唐代時期人們生活的富有與經濟上的繁榮。
三彩駱駝俑:用是一種陪伴死者的隨葬品,“唐三彩”是在武則天時期得到的發展,是唐代陶瓷上的創舉,所謂的“三彩”是以鉛為熔劑制成的其中以黃(赭)、綠、藍為主色施于白底胎上。從上面表現的人物來看,人物多為西域等地的商人,所以充分顯示出唐代商貿的發達,“絲綢古道”也是在這個時期成型的。
敦煌壁畫“西方凈土變”:唐代佛教的盛行也使得藝術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佛教氛圍,我國各地佛教建筑、雕像、壁畫的大面積出現,使得在人們心中產生了一種佛教文化。“西方凈土變”畫面表現了在西方極樂世界中歌舞升平的熱鬧景象,畫面中的伎樂天的形象生動多姿,特別是其中的“反彈琵琶”造型更是敦煌壁畫中的精品,畫面中一片喜慶、祥和的景象。
⑶、《簪花仕女圖》:盛唐時期的工筆重彩代表作,畫面表現盛唐時期幾位頭簪大花的貴族婦女在私家庭院中閑庭漫步的情景,畫面人物體態豐肥,衣著華麗,動作輕柔舒展。繪畫技法嫻熟,色彩濃艷又不失和諧。通過看這幅作品。帶領學生在圖上尋找他們認為怪異的裝扮:學生提問:人物面部的眉毛比較有特點,這是怎么回事?
教師解釋:唐代追求“以胖為美”的審美準則,所以人物的種種設計都是由它的美學的原理構成的。唐代人比較胖,每個人的臉型都是圓臉,大家想想看,在一個很大的臉上畫一個細細的柳葉眉好看嗎?(學生回答:當然不好看,主要是不協調。)那么這種眉毛畫在臉上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學生回答:與人物的圓臉產生形象上的呼應。)所以聰明的唐代人就以雄蛾子的觸角得到了啟發,發明了“蛾眉”,為的就是在臉上和臉型呼應。
在唐代婦女的生活十分單調,每天只是在屬于自己的世界中單調的活動,化裝便是她們每天的重要消遣。各種新鮮的發式便是婦女們日常花功夫捉摸的地方。高髻便是在唐代婦女發式中用得比較多的一種,在《章懷太子墓壁畫》、《執扇仕女圖》中均有較多的表現。它的主要特點是在頭上先用假發把頭發墊高,然后用真頭發包在外面,使得頭發高高的立于頭上,體現出人物的高聳的頭型,既提高了人物的身高,又使得雍容、華麗的發簪得以展示。而在高髻上簪花更突出了這個特點,收到了雍容華貴的.效果。
在每個人物的面部,還體現了古代婦女的主要化妝方法,其中在每個主要人物的面部都有黃金花子的體現,“花子”是古代婦女的常見的裝飾物,在古代的名《木蘭辭》中就講到:“當戶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其中的“花黃”便是這里提到的花子。它是一種用金箔剪刻出的裝飾圖案,通常貼于前額、兩鬢的位置,花子在敦煌壁畫中也有大量的出現。
看過了每個人物的頭部裝飾之后,我們再來看看在人物身上的表現。首先受到人物身材、地理位置的條件決定,畫面中人物主要的服裝材料都是紗質服裝,這不但透氣性好,還很輕盈,在畫面中畫家以十分寫實的手法,表現出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服裝中大量的花卉圖案充滿了富貴的氣息,層層的暈染加上細致的勾描表現出層層的圖案從紗的下面隱隱的露出來的效果。最后帶學生分析畫面的人物動作以及畫面構圖方法,再讓學生體會畫面中的人物是什么樣的心態?
在我國的古代,許多婦女在外表上看過著十分富有的生活,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她們的生活還是十分寂寞與無聊的,所以在《簪花仕女圖》中每個人物都是在拈花、逗狗、戲蝴蝶……從外表看來他們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實際上她們內心的空虛、寂寞是今天的人們無法理解的,我們只能通過繪畫作品來洞悉她們的內心世界,從而感受到作為古代的婦女可悲、可憐的心靈世界……
⑷看過了《簪花仕女圖》之后,我們再來看看唐代另一位繪畫高手張萱的作品《搗練圖》。這是一張反映唐代勞動婦女生活的畫面,主要表現的是在絲織品作坊中的勞動場面,一共表現了十二個人,有中年婦女、年輕女子以及五、六歲的小女孩兒,她們對于勞動有著不同的反應:有的認真工作;有的正在休息;還有的在勞動環境中嬉戲、玩耍……讓學生分析畫面中的人物動作,勞動內容。讓學生分析對比《搗練圖》與《簪花仕女圖》在題材、人物上的差異。最后由學生兩件作品在藝術上的貢獻,我們通過了解兩件作品了解了唐代文化的哪些方面?通過課件進行展示、。
最后布置課下觀察作業:到生活中去尋找唐代的藝術品,看看能否利用課上的分析方法去解讀它們,能否取用獨立的眼光去發現藏在藝術品細節中的信息,做一個會發現美、會體會美的學生。
八年級美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紙板的切割,折曲,設計制作造型美觀,功能實用的椅子與沙發。初步了解立體構成知識在設計中的應用。
2.思想目標:通過坐椅的設計,使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認識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3.能力目標:培養敢于想象,勇于實踐的創新精神和立體造型的設計能力。
[教學重點]
設計與生活的關系,認識到生活中充滿了設計,設計的前提是敢于創造,椅子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生活用品,但很少有人意識地注意它,研究它,分析它的造型,功能,材料,色彩以及風格,品位。引導學生通過設計椅子關注生活中的其他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教學重點]
設計構思。椅子設計用材很少,技法也較簡單,制作起來也比較省時,但關鍵是構思,好的構思才能產生好的作品。
[課前準備]
工具:剪刀、刀、膠水、雙面膠
材料:較硬的紙板、卡紙、廢紙盒、硬包裝紙等。
[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以飽滿的精神走上講臺,起立,問好等
2.導入新課:在上課之前老師想問你們幾個小問題:如果沒有椅子,大家無論春夏秋冬都坐在地板上上課、休息,大家有什么感覺?是舒服還是不舒服?(學生回答)很好,大家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那么老師要告訴你們在遠古時代無論天晴、刮風、下雨人類都是坐在地上或者巖石上的,可是冰冷潮濕的大地回使身體抵抗力減低,因此人們會感到不舒服甚至生病。后來人們漸漸的發現在天氣不好的時候把石頭、斷了的樹干搬到山洞里,這樣他們可以不用作在潮濕的地上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發明了更易搬動的椅子,而到今天我們不但有了椅子為了舒適我們還有了沙發,現在的椅子的樣式更加多樣化,在材料、形式等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3.講授新課:那么我想請同學告訴我(板書)
(1)椅子都在那些地方出現?[用途]
(2)做椅子的材料有那些?
很好,看來大家都是生活中是細心人,那么我們來看下設計師們所設計的椅子好嗎?(播放幻燈片)看了設計師的作品,我想請問各位同學在觀看的時候體會到了什么了嗎?(椅子與我們生活有關嗎?)(板書椅子與生活)
很好,大家都很細心,也很聰明,那么老師今天將帶大家走進坐椅的設計世界。(板書課題)
看到課題大家都明白了我們今天設計坐椅所用的材料了吧!——紙板
4.示范:
現在先由老師為大家師范一下制作的.過程和要領。在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設計的椅子的用途,想好用途后你就可以開始設計椅子的形狀了,在紙上畫好你設計的椅子的草圖,草圖完成就可以選擇材料的顏色了,根據設計的圖紙,我們就開始動手制作了。(講解要點的時候同時做師范)(注意事項:特別提醒大家在制作時小心使用剪刀、刀等利器。不要劃傷了自己和他人)
5.同學制作:現在看了老師的制作講解,現在就請大家以未來設計師的心態利用手中的紙板,發揮自己的想象,動手制作一個坐椅吧!
6.作業戰時并點評。
7.布置作業,結束。
八年級美術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賞和比較,讓學生理解美術與社會,美術與歷史,美術與文化的關系。
2.并對“美術作品以它獨特的方式承載,展示人類文化”這一觀點有初步的理解和認識。
3.通過欣賞美術作品,認識美術是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從而更加喜愛美術,更加珍惜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美術是人類造型文化的載體“這一基本認識。
2.美術作品與特定時代文化的聯系。
教具:
幻燈片,教材,白紙,筆
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
上課,同學們好!
今天我們的學習內容是《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
我們要來欣賞美術作品帶給我們那些感受?并來分析美術與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生活,社會生產有哪些聯系?
青銅文化
唐代人物畫
建筑文化
服飾文化
新授設計:
一,青銅文化
在欣賞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思考如下三個問題:
1.為什么稱商周為青銅時代?
2.青銅器是實用品嗎?
3.青銅器帶給我們什么樣的美感?
(設計意圖):
如何來理解“美術是人類造型文化的載體”這句話,讓學生帶著問題從如下幾個方面進入學習。
a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祭祀用的青銅方鼎,因其腹內刻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于國家博物院,是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上豎兩只直耳,發現時已缺損一個,后來根據原有的又補上,耳部外側雕刻著2只相對的猛虎,張著大口銜著人頭,充滿了神秘色彩。
b人面紋銅鉞
這件銅鉞體型巨大,兩面都雕刻著五官都突起,極力夸張猙獰可怕,令人望而生畏,據史書記載,鉞是一種古代兵器,青銅制圓刃或平刃,安裝木柄用來砍殺。
c虎食人卣
食人卣是青銅器珍品,造型取自虎與人相抱的姿態,虎的后腿和虎尾支撐地面,構成卣的三足,虎前抓抱一人,人面朝虎胸蹲坐,虎口大張,齒牙森列,虎身有各種紋飾,以人獸為題材,表現了怪異的,虎是奴隸主的象征,人是奴隸的象征。
d蓮鶴方壺
一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館,壺蓋呈雙層盛開的蓮花形,中間立一展翅欲飛的仙鶴,胡耳是兩只龍型怪獸,通體雕有蟠螭紋,四角各立一小獸,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被譽為時代的象征,壺是古代酒具的一種,也是禮器的重要種類之一,《詩經》中有記載“清酒百壺”,指的就是這類器物。
回到問題:
1、為什么稱其為青銅時代?
公元前八世紀的商代和西周初期,青銅工藝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顯示冶銅鑄器工藝階段的到來,標志著人類文明歷程的一個新時代。
2、青銅器是實用品嗎?
是,實用美術,顧名思義,一是實用,二是美觀,現在因為年代久遠,成為古董文物。
3、從下面選項中選擇一詞概括青銅器帶給我們什
么樣的美感?
①柔美②優美③壯美④凄美⑤獰厲美
因為青銅器是生活用品,同時又是兵器或禮器,所以
它具有一定的震懾作用,所以他是一種獰厲美。
(設計意圖):
通過對青銅文化的學習,了解這一古老器物的造型特點,造型題材以及它的多種作用,學生對于這一陌生又古老的青銅器物有了更新更準確地理解,同時也了解了商周時期的社會審美,社會發展程度。
二,唐代人物畫
接下來我們進入唐代人物畫階段,同樣的,邊看邊思考:
1.你從唐代的繪畫作品中看到那些信息?
2.唐代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3.唐代社會崇尚什么樣的審美觀念?
有一首詩,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蠶婦,宋,張俞)
這里的羅綺者,羅綺人物指的就是:身穿綾羅綢緞的宮廷貴族
a簪花仕女圖
畫面描繪的是五個宮廷貴婦在庭院中游樂的場景,全卷共分為:采花,賞花,漫步,戲犬
b搗練圖
這幅畫的名字大家再熟悉不過了,“練”是一種絲織品,剛織成的時候質地堅硬,需要經過沸煮,漂白,再用杵搗,才會變得柔軟潔白,全卷按照勞動工序分為:搗練,縫制,熨練。
第一幅描繪的是四個人用木杵搗練的場景,第二幅中一個人坐在地氈上線,另一人坐在木凳上縫制,第三幅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頑皮的小女孩,在布下面竄來竄去。畫家采用“散點式”構圖,不僅生動地圖解了這一勞動場景和工序,還注重了細節的刻畫,比如搗練時上挽的衣袖,扯練時為了用力的微微的后傾,幾個小孩的穿插,還有唐朝熨斗的受熱過程,使整個畫面人物與場景都真實生動,充滿了生活的情趣。
一個是隋代人物造像,一個是唐代人物造像,不同時代的審美標準。
回答問題:
1你從唐代的繪畫作品中看到那些信息?
色彩鮮艷,線條流暢,構圖講究,顯示了唐代高超的繪畫藝術水平,同時生動地體現了當時社會高度繁榮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染織技術等,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
2唐代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是我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其影響之大,以至于現在華人在國外居住的地方還叫做“唐人街”
3唐代社會崇尚什么樣的審美觀念?
以胖為美,代表人物——楊玉環
(設計意圖):
以最典型的唐朝人物畫,引申出畫面表現出的多種文化內涵,比如政治,經濟,繪畫,紡織技術,審美水平等,再聯系學習過的歷史知識,就能夠非常直觀和準確地從畫面上看出整個的唐代社會。從而達到了解“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這一主題。
三,建筑文化
不同地域,不同國家體現出的人文內涵也是不同的。
問題:
1.說一說這些建筑是哪個國家的?說一說他們不同的建筑風格。
2.這些建筑體現了什么樣的文化與?強調了什么?
a白云觀
道教是的本土宗教,道觀更是對佛寺的模仿,以磚木結構為主,建于山林之中,體現了人與自然融合的哲學。白云觀有“全真第一叢林”的美稱,是北京最大的道觀,也是古代北方道教的中心。
b倫敦圣保羅天主教堂
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臘的的立柱和羅馬穹隆頂,高聳的尖頂將人的意識引入導入天國,當你站在這樣的一個地方,陽光透過玻璃窗,投射到你面前的是五彩斑斕的光芒,你會有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設計意圖):
通過中西方建筑的對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審美標準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藝術主題表現出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審美標準和理想形象。
四,服飾文化
郭沫若說:衣裳是文化的象征,是的形象。
請思考:
1.你從服裝的演變中看到什么?
2.服裝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欣賞中提問和解答問題
a晚清女裝:中式,布料,纏足,反映了當時傳統文化的強烈影響
b民國女裝:中西式,小皮包,燙發,反映出當時社會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從家庭走向社會
猜一猜哪個時期的照片?
三十年代:剪發盛行,發式多變,旗袍更是進入盛時,稱為女裝的代表
c時尚女裝:現代社會,生活質量被提到首位,品味和格調使得我們的著裝更加多元化,個性化
從服裝的演變,我們能夠看到社會的大變革
(設計意圖):
服裝體現了一個社會的審美標準,從服裝能看到清末民初,到現在現代社會一路服裝的變革,以及女性所展現出來不同的風貌,都能使學生感受到文化影響了服飾,服飾代表了文化。
從青銅文化,唐代人物畫,建筑文化和服裝文化四個部分來分析美術作品通過不同的載體來體現和表達出不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信息.
感受與實踐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存世的唯一一幅珍品,被稱為“活化石”,它生動地展現了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描繪了清明時節汴京的繁榮景象,是當年汴京繁榮景象的見證。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昨天對于今天來說,就是今天的歷史,《清明上河圖》就是一幅看得見的歷史,現在請你表現現代都市,你將采用哪些元素?一些提示,街道的景象,建筑,人的面貌……等等
(設計意圖):
清明上河圖就是一個典型直觀的描繪了社會生活的藝術作品,學生會按照清明上河圖的指引,用構思繪畫的方式來表現現在的都市生活,用實踐的方式來理解“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
課后:
通過學習,大家是不是了解了“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這句話的含義,在人類沒有創造文字之前,我們對歷史的了解就是通過一些造型實物,比如:雕塑,繪畫,工藝品等,即便是有了文字之后呢,我們仍然需要通過造型實物來給與直觀的印證,所以,一件美術作品不僅具有美學價值和實用性,它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同時向我們了一個地域,一段時期社會的文化及諸多方面。
(設計意圖):
告訴學生美術與人類文化的傳承關系,使學生善于觀察,并且體會不同的造型實物能夠表現不同的文化特征,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力和聯系多學科的思考能力,形成一種良好的美術欣賞習慣和發現各種關系的綜合思維能力。課后反思:通過對一些作品的欣賞、比較,學生理解美術與社會、美術與歷史、美術與文化的關系,對《美術作品以他獨特的方式承載、展示人類文化的觀點》有初步的理解和認識。
八年級美術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學會多角度、多視點欣賞、評述《搗練圖》;
(2)了解唐代人物畫概況;
(3)了解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發展;
(4)學會美術欣賞的學習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查閱、收集資料的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后分析、解決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提高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和欣賞、審美水平;
(2)體會中國古代人物畫,特別是唐代仕女畫獨特的藝術魅力;
(3)了解唐代歷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多角度、多視點欣賞、評述《搗練圖》
三、教學難點:美術欣賞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
五、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學習任務。
教師要求學生查閱書籍,或上網查詢網頁、網站,收集、整理和《搗練圖》相關的信息資料。(可制成讀書卡片)
(二)、播放影視劇《大明宮詞》片段,導入新課。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共鳴,對唐代婦女的社會生活狀況有個直觀印象。導入《搗練圖》。
(三)、嘗試以制作簡單網頁的形式學習《搗練圖》及唐代仕女畫:以網頁設計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1)版塊設計:
學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網頁方法和要求的基礎上,分組討論網頁版塊組成。教師給予適當指導。討論后師生共同總結確定。 版塊一:仕女畫(相關文字、圖片)
版塊二:宋徽宗趙佶(相關文字、圖片)
版塊三:唐女性形象(相關文字、圖片)
版塊四:畫家小傳(相關文字、圖片)
版塊五:思考與討論
(2)圍繞《搗練圖》進行研究性學習,充實網頁版塊。
1、分組討論以上前四個版塊。通過匯總已備學習資料,查閱書籍,上網等形式,將和本專題相關的知識和信息歸并,經討論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組派代表陳述本組觀點。
2、重點分析第五版塊,確定研究內容。
教師點撥學生從不同角度確定“思考與討論”版塊的內容。學生思考、討論、分析、解決,總結。
(1)從美術的角度(《搗練圖》傳達的直接信息)
內容分析;構圖樣式;繪畫技法;色彩;細節描寫;藝術風格等
(2)從歷史的角度(《搗練圖》傳達的`間接信息)
主要通過畫中唐代婦女經濟;文化;政治;民族關系:地理角度(信息綜合)
《搗練圖》與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畫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畫資料。
(四)、學習結果檢測、呈示。
1、隨堂檢測
由教師出題或學生出題,學生搶答,檢驗學習結果。(題目如下:) 作者及年代; 《搗練圖》屬于什么畫種; 采用什么構圖樣式; 采用哪些繪畫技法; 色彩特點; 作品風格等
2、版塊評比。
將網頁上傳到校網站或因特網,對各小組設計制作的版面進行評比,設以下幾個獎項:組織獎、創意獎和技術獎,并給予一定的獎勵。
3、撰寫感受或美術論文。
將學習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結論及制作網頁的經過等記敘下來
將研究性學習的結果或對其中較感興趣的一點撰寫成美術論文。
【八年級美術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美術教案02-13
八年級美術教案06-19
(精選)八年級美術教案07-05
(集合)八年級美術教案07-02
【實用】八年級美術教案10-11
八年級美術教案(優秀)10-21
八年級美術教案優秀08-27
【薦】八年級美術教案06-24
八年級美術教案(優選)07-05
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