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大班數學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 在游戲中,嘗試有規律排列材料。
2. 能手眼協調地進行操作活動;學習按規律說說自己的排列方法。
3. 有興趣地參加活動。
4. 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 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布娃娃一個;吸管,長紙條,蠟光紙若干;膠棒若干。
活動過程:
1、 出示娃娃,引起幼兒興趣
。1)老師以娃娃口吻說:“小朋友你們好!我要開一個商店,需要你們幫我加工一批項鏈和腰帶,你們愿意幫我嗎?”
。2)出示范例腰帶“我需要這種樣式的腰帶,誰會做?”“這是怎么做的?”
引導幼兒說出排列規律。
2、 介紹材料,幼兒操作。
(1) 老師:“我為你們準備了許多材料,這邊一排是做項鏈,那邊是做腰帶的材料;膠棒用完,蓋子要蓋上。做好后送給娃娃,要說:“娃娃,我給你送項鏈了……”
。2)幼兒上位操作,老師指導。
3 、 結束。
“小朋友,謝謝你們,為我們加工了這么多漂亮的項鏈和腰帶,下次,我再請你們幫我加工好嗎?”
活動反思:
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感知規律,讓幼兒增強觀察力和思維能力。難點是再現或再造規律,能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排序。在環節設置上,我采用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方法。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這是新《綱要》對幼兒園數學教育的要求。統計作為常用的一種數學方法,是分類、記數、比較多種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清晰直觀的比較出多組物體的多少。對于大班幼兒而言,掌握簡單的統計方法將有助于提高邏輯性思維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學習運用統計記錄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通過創設兩個幼兒感興趣的生活情景,不斷激發幼兒的認知沖突,引導幼兒進行學習和鞏固。
活動難點是分析歸納出最快速、清楚的記錄方法,通過自主探索——集體歸納——再次驗證的方法加以突破。
一、 活動目標:
1、 學習用記錄統計的方法比較物品的多少,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2、 探索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從中比較出最快速最清楚的記錄方法。
3、 嘗試商討合作式的學習,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二、 活動準備
1、 錄音機、磁帶;小貓、小狗、小兔木偶;金牌一枚;畫有小貓、小狗、小兔的記錄紙和空白表格若干,記號筆人手一支
2、 大格子圖及皮球、沙包、繩子;
三、 活動過程
。ㄒ唬﹦撛O情景,激起疑問
放錄音講述投籃比賽情況,請幼兒仔細傾聽。
你能說出誰投進的球最多嗎?
。ǘ┥逃懛椒ǎ膭钐剿
1、幼兒自由討論比較誰是冠軍的方法。
2、出示表格,引導幼兒思考并講述用表格記錄的方法。
3、 幼兒再次傾聽比賽過程,并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
4、 相互交流記錄結果和記錄方法,并展示幾種有代表性質的記錄方法。
5、分析幾種不同的'記錄方法,討論比較出最方便最清楚的方法。
6、請幼兒最為簡單清楚的記錄方法再次記錄投籃情況。
7、放錄音,請個別孩子為冠軍獲得者頒發金牌。
。ㄈ┖献髡{查、應用實踐
1、聯系生活,引出問題:
。1)(出示繩子、沙包、皮球)老師給你們準備了繩子、沙包、皮球,你們覺得比哪一種好呢?(幼兒自由發言)
。2)這么多人的意見都不一樣,老師怎樣知道哪種意見的人最多呢?我們用什么辦法能比較出來?
2、幼兒商討并實施
引導幼兒分組合作展開調查和記錄,并將各桌的記錄結果統一到老師預設的總表上。
(四)引導幼兒一起觀察大表格的統計結果,并帶領幼兒到戶外去參加該項目的比賽。
特色體現:
1、 設置生活化的情鏡,將數學知識的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
2、 開展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層層設疑引發幼兒探究和思考。
3、 營造民主、合作的學習氛圍。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數學教育是教師與幼兒共同交往的過程,寬松、愉悅、融洽的人際關系雖然是無形的,它能使幼兒積極、主動、大膽、自信、自如地進行探索操作活動,它能使優越的物質環境得到有效的利用。
教學目標:
1、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種子(量具)越長(或越大)測量次數越少,種子(量具)越短(或越小)測量的次數越多。
3、學會將測量的次數用記錄的方式記錄,并進行簡單統計。
4、培養同伴間互相協作的能力,體驗成功帶來的成就感。
5、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學習用種子測量鉛筆的大致長度。
教學難點:
理解種子(量具)的長短(或大小)與測量的結果有關。
教學準備:
教具:用泡沫制成放大的鉛筆、白云豆種子、花生種子各一;
學具:白云豆、花生若干(種子顆粒大小要大致相同)、記錄卡、記號筆、鉛筆與幼兒人數相同;有測量初步經驗。
教學過程:
一、探索自然測量方法
(鉛筆、白云豆、花生)“拿一種種子量一量鉛筆的長,用多少種子表示鉛筆的大致長度!苯處熍c幼兒探索測量鉛筆的方法,幼兒自由探索用種子測量鉛筆的長度。
分析:幼兒自由探索用種子來測量鉛筆的大致的長度,使幼兒對測量有一個由感性的認識到理性認識,給幼兒提供一個探索、交流的平臺,同時教師不急于告訴幼兒測量的方法,而是讓幼兒通過自己不斷的操作、不斷從失敗中尋找原因、積累經驗,自己發現怎樣測量才能把鉛筆的大致長度量出來,這樣的結論一定比教師直接告訴幼兒要好的多,此時,教師能夠轉變了一種教育觀---由告訴轉向探索,教師與幼兒共同探索和適時的指導,成為了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建立了一種積極主動的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的新型的師生關系。
二、交流、討論
(一)交流測量鉛筆的方法
1、請2-3個用不同方法測量鉛筆的幼兒大膽地將自己探索的方法告訴同伴;
2、討論,剛才幾位幼兒說的方法誰的最好,最正確;
3、測量的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為第二次的開始點,依次接著量;
4、利用教具示范,教給幼兒正確測量鉛筆的方法,量時白云豆的一頭要對齊鉛筆的最頂邊,<.教案網出處>在白云豆的另一頭用記號筆做記號(畫一條短線,第二次量時要從記號開始節下去量)量完數一數,鉛筆的長有幾個白云豆長,提醒幼兒用相同的方法用花生也能測量出鉛筆的長度;
分析: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將自己的測量方法告訴同伴,給幼兒表現自己的機會,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為幼兒提供一個敢說、想說、會說的語言交流環境;教師小結和正確的示范,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和本領。
(二)交流測量發現的問題
1、看一看,剛才用不同種子測量鉛筆的長度,所用的種子數量是否一樣多?同樣的鉛筆用不同的種子,結果怎不一樣?是不是量錯了?為什么?
2、用兩種不同長度的種子測量鉛筆長度;
3、體驗量鉛筆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讓幼兒學習記錄種子的數量,幼兒測量時,一定將種子一頭對齊鉛筆的頂端,以及是否每一次測量結束處,開始第二次測量,并請幼兒講述測量的結果,引導幼兒觀察種子的長短,什么樣的種子量出來的次數少?什么樣的種子量出來的次數多?通過操作讓幼兒發現:白云豆長量出來的次數少,花生米種子短量出來的次數多。
4、測量物品時,物品的長度與測量的工具有關,量具越長(越大)測得次數少,量具越短(越小)測得次數越多。
分析:本環節將活動難點進行分散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理解測量物品的.長短與量具有關,再進一步,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發現測量物品的長短與量具的關系。
延伸活動:
利用其他東西去量班上的別的物品,如:用鉛筆量桌面的邊長,用積木量自己坐的凳子腿的長度。理解測量結果與測量的量具有關,同時,在幼兒能夠接受的情況下,適當的進行替換游戲:一只鉛筆的長度可以用××粒白云豆來替換,或桌面的一個邊長可以用幾只鉛筆來代替。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是孩子們第一次借助種子作為量具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孩子興趣很好,也很投入,本次活動,無論是教材的選擇、目標的制定和教具、學具的準備都能充分尊重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將枯燥無趣的測量活動,以孩子們感興趣的“種子”為載體,讓幼兒學習測量,同時,教師的循序漸進,由用一種種子測量鉛筆長度,引升為兩種種子測量,從而讓幼兒在測量中自然而然地發現量具的不同與測量的結果有關,在活動延伸時,教師還能恰到好處地引出“替換”,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對數學的一些概念有了一個較清楚的認識,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兒間存在著個性、智力、能力上的差異。為了真正發揮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與提高,數學活動中準備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難易結合、簡復結合,使每個幼兒都能輕松自如地駕馭和使用材料,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發現,自由探索,自我發展的目的。教師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發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操作活動的精髓。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看分合式列算式,計算出未知數的答案。
2、學習9的第一組加減,并看算式編應用題。
3、學習歸納、整理已獲得的經驗。
活動準備:
1、數字,加、減、等號、分合號。
2、點子圖、9的第一組分合式
活動過程:
一、復習9的組成游戲:碰球。
二、看分合式列算式,學習9的`第一組加減。
。1)出示8的第一組分合式:"這道分合式怎么讀?""誰會用一道算式來表示這個分合式?"(1+8=)"你是用哪道算式來表示哪個分合式?"(用1+8=這道算式來表示1和8合起來是9這個分合式))"請你把這道算式的得數算出來。""這道算式的得數正好是分合式中的哪一個數?"(分合式中少的那個數)"請把分合式填完整。"
(2)出示分合式9可以分成8和?。"這個分合式怎么讀?","列出算式并算出分合式中少的那個數是幾?"(9-8=1)
三、小組活動第一、二、三組:根據點子圖的變化寫算式。
第四、五、六、七組:填分合式列出算式。
四、活動評價。
。1)出示4道分合式和相應的4道算式,幼兒重點講述這兩個分合式與列出的算式意思。
。2)歸納分合式。
"可以用哪一個分合式來表示這4道算式。"
。3)看算式編應用題。
"這4道算式還可以表示其他的什么事呢?"
課后反思:
本課通過熟悉的情景觀察,語言的交流表達,游戲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動.使學生體驗并感知了加法的意義.經歷把兩部分和在一起抽象為加法運算的過程.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減法來解決。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在表格中勾畫圖形特征及按勾畫好的特征擺放圖形。
2、引導幼兒觀察兩圖的相同與相異處,體會放大的意義。
重點學習在表格中勾畫圖形特征及按勾畫好的特征擺放圖形。
難點學習在表格中勾畫圖形特征及按勾畫好的特征擺放圖形。
活動準備
放大鏡,我的數學操作材料,方格紙,加減法操作材料,附加題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請幼兒拿放大鏡看看文字和圖案。
--說說透過放大鏡看時,圖案和文字產生了什么不同的變化。
2、小組活動。
第一、二組:我的數學材料。
--拿放大鏡看看左邊的`圖形,看起來如何。
第三、四組:加減法材料。
第五、六組:附加題材料。
3、活動評價。
幼兒兩人一組,各自在方格紙中畫自己喜歡的圖案,畫好后進行交換,并說說哪一種比較好。
請幼兒口述作業單,師生共同評價。
鼓勵幼兒多參與操作活動,提高幼兒操作的能力。
大班數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學會并掌握6的分解組合。
2.在操作中能發現數的分解過程中互相交換,遞增、遞減和互補的規律。
3.喜歡用計算插板進行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計算演示板一塊,幼兒每人一套計算插板,練習卡若干。
活動過程
1.認識計算板,激發興趣
。1)認識計算插板,請幼兒觀察并說出其特征上邊一行有數字1―10,左邊一行也有數字1―10,有插孔。
。2)利用兒歌學習并練習計算板的開盒關盒
開:左右手四指并攏把住盒的兩側下端,大拇指向上推;
關:大拇指把住下端,雙手食指向下拉。(注意:手指不能插到小孔中)
幼兒利用兒歌練習開盒關盒。
。3)練習插(收)棋子
插棋子:拿出一串紅色棋子放在左下角的.插孔上用左手握住,右手一個一個插棋子同時左手要從上往下擋住棋子。
收棋子:可以兩手同時收,也可以右手一個一個收回原處。
幼兒用比賽的形式練習插(收)棋子。
2.利用計算板學習6的分解組合
。1)教師:小兔子拔了6個大蘿卜,想把它們分別放在紅籃子和黃籃子里,都可以怎么放呢?請小朋友幫它分一分。
請一名小朋友說出一種分法,教師用紅棋子表示放在紅籃子的蘿卜,黃棋子表示放在黃籃子的蘿卜,在計算板上擺出。
(3)請幼兒在自己的計算插板上擺出6個蘿卜的幾種分法。
(4)分別請幼兒說出6個蘿卜的分法,教師根據幼兒的分法有規律的在計算演示板上擺出6的分解組合形式,同時用數字對應擺出。
(5)請幼兒觀察計算演示板上6的分解組合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互換、互補、遞增、遞減的規律。(左邊一行比一行多一粒棋子,右邊一行比一行少一粒棋子;1和5與5和1、2和4與5和2、數字相同,位置交換了;左邊多一個棋子,右邊就少一個棋子。)
(6)請幼兒按照演示板上擺放的方式,在自己的插板上擺好,和教師一起手口一致地說出6的分解組合。
。7)請幼兒根據板上的棋子數擺上相應的數字,使6的分解組合圖示與數字相對應。教師和幼兒再次手口一致說出6的分解組合。
3.游戲:6的分解組合
通過游戲的方式,利用練習卡練習6的分解組合。
【大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的數學教案11-05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7-31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8-07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8-06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7-28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7-29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8-12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8-04
大班我的數學教案10-15
大班數學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