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語文教案集合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德育目標: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4、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方法:研體式
所在班級情況學生分析
本班現有學生29人,其中男同學15人,女同學3人。學生思想表現良好,在學習方面,大部分同學很認真,只有個別學生自制力較差,缺乏學習自覺性;班中學生基礎良莠不齊,學生成績參差不齊。要想提高本班復習效果,針對上述情況,必須夯實基礎,以本為本,加強語文“雙基”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認識,力爭從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的高度,進一步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樹立學好語文的'信心,力爭使全班同學的語文成績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松是風骨的象征,它蒼勁挺拔,傲斗冰雪,頂天立地,枝干高聳,正直堅韌,是勇士。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歌唱松,贊美松,風雪洗禮松更翠,大雪壓枝更挺拔。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蒼松怪石圖題詩》。
二、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為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2、讀標準音:矯(jiǎo)闕(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諛(ēyú)錚(zhēng)
3、解詞:
①阿諛奉承:迎合別人的意思,說好聽的話(含貶義)。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錚錚:形容金屬撞擊所發出的響亮聲音。
4、朗讀詩歌,熟讀成誦。
三、合作學習:
1、品詩: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大膽質疑,解決疑難。找自己最喜愛的詩句,說明理由。
(明確:“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最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2、賞畫:
(1)整體欣賞畫面。
(明確: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輕染“淡墨痕”,僅花蕊加墨重點,清新俏麗;長長的枝干舒展挺秀。)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四、探究學習: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么?
(明確: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五、拓展訓練:
組織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松的詩句,繪畫作品。
六、回顧反思:
請學生談本課的收獲。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教育學生,既要培養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又要具有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
2.了解“想”和“做”的辯證關系,正確處理“想”和“做”的關系。了解發議論要有針對性。
3.學習運用比喻和擺事實證明論點的方法。
4.學會在論述多方面的道理時,可以有所側重。
重點難點
1.重點:
(1)了解“想”和“做”的辯證關系。
(2)學習有針對性的議論和議論多方面道理時,可以有所側重的寫法。
2.難點:明確第8節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關系。
學法引導
以學生朗讀-思考-議論-練習為主,教師著重引導。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滔滔不絕:像流水那樣毫不間斷。形容話很多,連續不斷。
埋頭苦干:專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機取巧:指用不正當的手段謀求個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艱苦的勞動,而*小聰明來取得成功。
勞而無功:白費力氣,卻沒有功效。
2.閱讀課文,編寫閱讀提綱。
二、導入
這是當代哲學家、歷史學家胡繩寫的一篇談思想方法的議論文,作者針對兩種不同的錯誤傾向——“空想”和“死做”,有感而發,使本文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在議論時,又針對主要傾向——“死做”,既全面又有重點地進行論述,使本文富有現實意義。這節課我們來整體了解課文的議論脈絡,及本文運用比喻和擺事實進行論證的方法。
三、正課
1.自學課文,要求:
(1)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簡述理由。完成課后練習一。
(2)參考課后練習三的提示,編列課文結構提綱。
2.學生討論下列思考題:
(1)議論文總得對什么發表意見,本文對什么發表意見?議論什么?
明確:題目已經規定得很清楚,對“想”和“做”發表議論。議論想和做的關系。
(2)要議論想和做的關系,就得有自己的見解,見解就是文章的基本觀點,也叫中心論點。本文的.基本觀點是什么?(看課文,在書上找出來。)
明確:第5節“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結起來。”這就是文章的基本觀點,也叫中心論點。
(3)一些議論文在開頭就提出論點,我們稱之為“開門見山”。本文不是這樣寫的,在第5段里才提出來,在這以前都議論些什么?也就是說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
——在這之前議論了一個問題:
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聯結起來?
明確:開頭兩段講兩種極端,第3段對兩種人加以批評,著重指出后一種人不值得贊美。第4段論述后一種人為什么不值得贊美,從動物與人類的比較中論述為什么要把想和做聯結起來。
(4)“要聯結”和“怎樣聯結”這兩句是緊挨在一起的。為什么這樣寫?
(前一句是論點,后一句是設問,引起后兩段的議論。這兩句緊*在一起,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關聯作用。)
最后兩段寫了些什么?和論點有什么關系?
——運用觀點聯系實際,著重練習學校方面學生學習的實際。
板書結構簡圖:
1要聯結→中心論點→2怎樣聯結→3
明確:□1是1-4段,闡述要聯結起來的道理,第5段提出中心論點;□2是第6-7段,闡述怎樣聯結起來;□3是最后兩自然段,聯系實際,突出中心論點。
(5)再想一想,三個方框部分是怎樣講述道理的?(讀一部分,議論一部分)
讀1-4段后議論:先擺“想”和“做”脫節兩種事例“只會空想,不會做事”和“只顧做事,不動腦筋”,接著分析說理。
讀第6段后議論:分三層,先說理“想”要從實際出發,接近實際,行動;再舉學游泳事例;最后再說道理。
讀第8段后議論:從正反兩方面連舉幾個事例,邊舉例邊說道理。
(6)這三個部分說道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都舉例子擺事實來講明道理。但例子和說道理怎樣配合,寫法并不一樣。明確:舉例說理是議論文常用的說理方法。有開頭先舉例的,有在中間舉例的,有邊舉例邊說理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結合的。根據需要,寫法富有變化。
(7)“想”和“做”都很重要,但是課文議論的分量并不一樣,而是有所側重,有的詳,有的略。側重論哪一方面?從哪些段落可以看出來?
——側重寫“想”。第3、4段略寫“只會空想,不會做事”,詳寫“只顧做事,不動腦筋”。第8段著重寫只知“用功”,不會用思想。
為什么著重寫“想”?又為什么最后兩段又著重寫學校里學生的學習?
——文章主要針對青年特別是學生的思想方法問題。“只讀不想”和“只記不想”是一般學生學習的通病,所以著重寫學生,著重寫“想”的重要。這樣的文章有的放矢,有針對性。
四、總結、擴展
本文針對人們生活中常會遇到的現象,評析了“空想”和“死做”的危害性,闡明了“想”和“做”的辯證關系,指出應當從實際出發,把“想”和“做”緊密地聯結起來,并特別強調了只有用“想”來指導“做”才會得到進步。
學生可在理解了本文所講的道理后,聯系自己以前的實際,寫一點學習本文的心得,以便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用,獲得終身的教益。
五、板書設計
段落提綱
第一部分(1-5段)評述“空想”和“死做”兩種傾向,提出中心論點。
第一層(1-2段)概述兩種人的不良傾向。
第二層(3-4段)評析兩種人。
第三層(5段)歸納上文,提出中心論點。
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辯證關系,闡述把想和做聯結起來的途徑。
第三部分(8段)聯系學校實際,論述學生應當注意把想和做聯結起來。
第四部分(9段)總結全文,再次強調要養成思考的習慣,不斷總結經驗。
六、作業
課后寫學習心得,要求聯系以往自身實際,寫真實感想。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本文說理脈絡清晰,論述逐層深入。全文總的思路是:第一步,概括敘述想和做脫節的事例,提出論題,評析這種作風的危害性,提出中心論點。第二步,深入論述怎樣把想和做聯結起來,以得到進步。第三步,簡要總結全文,針對現實生活中的主要傾向強調“想”的重要,深化中心論點。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邏輯性強,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部分段落也是如此。本節課著重結合語段的理解,學習改寫,仿寫以加深認識。
二、正課
1.重點理解第8段。
(1)朗讀第8段,分析各句間的關系。
(2)畫出本節結構示意圖。
學語文說理
舉例小結
學數學說理
學習
(詳)舉例說理
課外活動舉例說理
(略)
明確:通過示意圖明確舉例和說理如何相互配合。這一段從學習和課外活動兩方面闡明想和做要緊密聯結。詳寫學習,略寫課外活動;重點強調“想”重要。講學習舉正反兩方面事例,反面舉學語文、數學兩個事例,邊舉例邊說道理;正面舉有些同學想出有效方法事例,邊舉例邊說道理。講課外活動,舉開會、演說事例,也是邊舉例邊說道理。
(3)此節主要聯系課內和課外活動的實例,論述學生應當學會把“想”和“做”聯結起來,特別是要學會動腦筋。試聯系自己和同學們的實際,為課文另外補充一些事例。
(4)思考第8節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關系。
明確:第8節從全文說理的脈絡看,它側重于從論述避免“死做”的角度來論述怎樣才能把想和做聯結起來。
從與前文的關系看,他論述的內容與第5節中的“學習也好”“死做”“不會得到進步的”的提法緊相扣合。
2.學習改寫課文。
這篇文章的論點是在第5自然段自發地推出來的。要是把論點放在開頭第一自然段,讓它開門見山,怎樣寫呢?
第一,寫出開頭第一段;第二,寫一個改寫的提綱。(可以任意變動文章的材料,也可以加進自己的材料。)
參考:
(一)開頭
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結起來。
(二)提綱
1.開頭:提出中心論點。
2.一面想,一面做:
(1)只想不做——空想——空想家
(2)只做不想——死做——牛馬
(3)一面想,一面做——人——不斷進步
3.“想”指導“做”,“做”驗證“想”:
(1)舉學游泳例子——光想不下水,永遠不會游泳,想學又下水,才會得出經驗,學會游泳。
(2)用“想”指導“做”,可以明確“做”的目的意義,找到有效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用“做”驗證“想”,可以總結經驗,找出道理,指導進一步去做。
4.我們學生要學會動腦筋,不光會“用功”,還要會用思想。
三、總結、擴展
本文中心論點明確,說理脈絡清楚。擺事實,講道理,正反對照等多種論證方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本文是這些特色都值得在同學們的習作中加以采用。
課后以“言和行”為題,擬寫一個作文提綱。
提示:
1.明確是議論“言與行”的關系,知道為什么要議論這個關系;
2.弄清楚正確的言行關系應該是怎樣的關系(說出來就是自己的見解,寫出來就是文章的論點);
3.弄清楚打算怎樣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分幾個問題講?分幾層講?)
4.確定好打算用哪些材料(理論方面的,事例方面的,正面的,反面的)
語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課由兩面三部分組成:提示語和漫畫。漫畫《我們一起來洗澡》選自德國著名漫畫家卜勞恩的作品。此漫畫共有四幅圖組成,第一幅圖是一位叔叔用刷子給大象洗澡;第二幅圖是叔叔給大象洗完澡后,又打來一桶水;第三幅圖是大象看見叔叔很累,也幫叔叔洗澡,它用鼻子在叔叔的身上擦出許多泡泡;第四幅圖是大象把桶里的水都吸進鼻子里,把叔叔身上的泡泡沖得干干凈凈。
本課提示有兩句話:第一句話是說這四幅是一組漫畫;第二句話有三層意思:1想這四幅圖畫了一件什么事;2、一幅一幅地看,寫出每幅圖的'意思。3、讀給同學聽。
教學理念: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2、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積極動腦的好習慣。
2、培養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講述故事的能力。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用普通話正確講述故事的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掛圖
課時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出示課件或掛圖,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四幅有趣的漫畫,看看圖中他們在干什么?
二、逐圖觀察,展開像想
1、引導學生把這四幅圖連一看,說說這四幅圖講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說
(1)根據第一幅圖中叔叔的動作及表情,加上時間和地點說一說整幅圖意。
(2)仔細觀察第二幅圖,想像大象是怎么想的。
(3)仔細觀察第三幅圖中大象及叔叔的動作,想像他們會說些什么?
(4)認真觀察第四幅圖,體會人物的心情,想像他們的對話。
3、在說的基礎上,讓學生把圖意寫下來,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指導學生把語句寫通順,意思表達清楚,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以后向你的父母講一講《我們一起來洗澡》這幅有趣的漫畫
語文教案 篇4
小班語文教案:不亂扔垃圾
目標:1.在游戲的情景中,激發幼兒說話的興趣。
2.通過活動懂得不亂扔垃圾。
準備:木偶(小兔,小猴)糖若干
過程:
(一)導入部分:
1. 寶寶:你想到那里去玩?媽媽帶你去(幼兒自由講)
2. 律動:跟著媽媽走走(邊開邊自由講講看到了什么?可講教室環境)
公園到了,我們到草地上坐會。
(二)基本部分
1. 小朋友猜猜,今天會有什么小動物到公園里玩?幼兒自由講各種動物
2. 木偶表演
a.小猴“今天,天氣真好,到公園去玩,這個香蕉真好吃”(吃香蕉,隨手一扔,下場)
b.小兔“公園真好玩,唉呦!誰扔的香蕉皮呀?摔交
提問:a 小兔怎么了?
B 怎么會摔交的?
(快幫小兔揉揉)幼兒自由對小兔講講安慰的`話
C 是誰扔的香蕉皮?
D 那,香蕉皮應該扔那?
快把小猴叫出來對他說(小猴,不要亂扔垃圾,要扔到垃圾箱里)幼兒學說。
木偶表演
現在小猴怎樣了?(不亂扔垃圾了)
3. 分糖 幼兒每人一顆 觀察是否有幼兒將糖紙扔到地上
(三)結束部分
不早了,我們開汽車回家了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自我,了解自我。
2、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并能運用到作文中去。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和語言特點。
教學方法:
多媒體課件、電腦、投影儀;問題教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在成長過程中,你有過怎樣隱秘的內心世界?你是否有過傷感?你今天怎樣看待曾經有過的內心秘密與傷感?童年是美好的,今天你是否還記得童年的生活情感呢?讓我們在《童年》歡快的旋律中去回味那已經逝去的童年歲月吧。(播放《童年》歌曲,多媒體展示《童年》歌詞)我們的童年有快樂,也有痛苦,我們一起痛并快樂地生活著。現在,讓我們一起欣賞《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去追尋王海桐的生命足跡,細細體會她那快樂而又敏感的內心世界,了解她成長過程中的苦與樂。(多媒體顯示課題)
那么,同學們知不知道王海桐是誰呢?(多媒體顯示作者簡介)王海桐是20xx年四川省高考理科狀元,考上了北大金融系。以下這些內容是對她的家庭背景和興趣愛好的介紹。
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我們還要了解以下這些內容。(多媒體顯示“基本解讀”內容)“夢”是年輕人的理想、年輕人的追求。上北大,讀金融是王海桐的心愿。雖然她一直都成績優異,但在20xx年參加高考的時候,她都一直不大自信,北大是隱藏在她內心深處的一個美麗而羞澀的夢。高考過后,她怕自己和家人失望,一直都不敢看報紙刊登的試題,也不敢去核對分數,所以在她“寢食難安只渴求一張北大金融系錄取通知書”,突然聽到自己是四川理科狀元的時候,竟是“不敢相信的木然”,本文真實地記載了一個高中生面對成功,面對實現自己理想時的內心感受。
二、基礎知識:
渾渾噩噩 逡巡 沙礫 干癟 拙劣 希冀 攥住 懵懂 囈語
渾渾噩噩:形容混沌無知的樣子。
逡巡:有所顧慮而徘徊或退卻。
玉樹臨風:形容英俊瀟灑的樣子。
釋然:放松。
豁然:形容開闊或通達。
啼笑皆非:哭笑都不是,形容處境尷尬或令人難受又令人發笑的狀態。
懵懂世事:糊涂,不明白事理。
如影隨形:好像影子跟隨在后面。
三、讓學生思考,教師作如下引導:(多媒體顯示問題)
問題一:文章開頭,作者是怎么介紹自己的?她是從什么事件說起的?
明確:是從高考成績出來,自己成為理科狀元開始說起。
問題二:那么,在眾人眼中,“我”是什么樣的人?以課文中的話回答。
明確:我是今年四川省理科狀元;一個“狀元”;考試考得很好的人;很會考試,考得很棒的人。
問題三:那么,作者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
問題四:她通過什么話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明確:如果我引人注目,那個713分決不會是唯一的理由;我不允許任何人將
我十幾年的經歷用那渾渾噩噩的三天概括;我不是一張平鋪的考卷,我是立體的,有血有肉的。
問題五:那么,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明確:我不是一個怎么成功的家伙,但也絕不是一個考試的機器,我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我愿意寫我的困惑與思考,而不僅僅是“狀元成長錄”。
四、自主合作探究:(多媒體顯示問題)
教師已對文章導語部分進行了示范性的文本解讀,以下幾個部分的內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
現在,每個組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來解答一個部分的內容,每組需要具體負責的問題,請看屏幕上的提示:
第一組:“奶奶拂袖而去”
探討:用簡短的話描述一下“我”嬰兒時期所經歷的故事。作者為什么說自己是個“拙劣的小偷”?在奶奶、爸爸和他人眼中,“我”是一個怎樣的女孩?在奶奶的心目中的“我”應該是怎么樣的呢?
明確:我是一個被奶奶歧視的女孩。在我出生的時候,我的奶奶拂袖而去;我的父親因為我是女孩而在床上躺了兩個星期。我并不是作為一個快樂的天使出生,而是一個“拙劣的小偷”。我偷走了本不屬于我的名字,我的女兒身注定我永遠無法實現奶奶希望我成為“海邊的梧桐”的夙愿。我只是個他人口中“無用”的女孩,既不美麗,也不靈巧。我沒機會在奶奶面前證明自己,一直很遺憾。
在奶奶心目中,“我應該是個八尺男兒,即使不能金戈鐵馬,醉臥沙場,也應該玉樹臨風,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這句話包含了很多詩詞:
金戈鐵馬: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醉臥沙場: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
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第二組:“我比想象的靈巧”
探討:“我”在幼兒園時發生了什么事情?這件事情對“我”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給了“我”哪些啟示?
明確:“這孩子腦子還行,就手挺笨的。”老師的這句話讓我相信我是個腦子還行手很笨的孩子老師無心的一句話,卻讓我自卑了很多年。直到初中,才發現自己其實很靈巧,從此變成一個相信潛能,相信不同的態度能決定做事成功與否的人。
第三組:“習慣是一種力量”
探討:父母的教育給童年時期的“我”帶來了哪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是如何看待這些影響的?
明確:我的童年,父母對我進行了嚴格的教育,他們對我有意無意的暗示、訓言使我形成追求完美的習慣。我努力地去做每一件事,總期望能做到最好。這樣的習慣一方面讓我長大后對任何事都很努力認真的去做,另一方面使我害怕出錯,過分追求完美。
這樣的和十三四歲特有的偏執和不馴,“成就”了我初中三年灰色的心理歷程。
第四組:“享受青春的美麗”
探討:在這一部分,作者記錄了她的哪些生活經歷?高中時發生了什么事情令“我”心碎神傷?這種“巨大的痛苦”使“我”對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對“我”的高中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
明確: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記錄了她那充滿回憶的高中理科實驗班學習和生活的片段。高中時,小姑的英年早逝沉重地打擊了我。這種巨大的痛苦使我生發出人生無常的感慨,未來的不可知使我明白,只有這一刻可以為我們感受和掌握。從此,我笑對生活,盡情享受青春的美麗,接受生活的磨練和打擊。
五、整體把握,深入理解
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第五部分“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
問題一:作者終于到了高考前夕。剛剛經歷過中考的你們,覺得她里面的描寫和你們當時的心情有相似之處嗎?請同學們各抒己見、交流中考心情。
雖然我們只是參加中考,競爭也沒有高考激烈,但剛剛經歷一次人生大轉折的我們,多少都可以從中學到東西。
我們看這兩個句子:
“生活是在偶然與必然間彷徨的流浪漢,未來的路蒼茫而模糊。”
明確:這句話運用了擬人手法,真實地展現了作者當時迷惘的心態。
“自信,對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過是海市蜃樓,在我心底最柔軟的角落小聲而固執地嗚咽著。”
明確:這里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充分表達自己不確定又很希望實現夢想的矛盾心情。
問題二:從上面的學習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考上北大的學子,一個高考的狀元,她的成長之路是多么的不平坦,她的學習生活又是那樣的充實、豐富。現在,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作者的北大夢為什么又美麗又羞澀呢?
明確:她從小就懷有這個夢想,因而美麗。她以前一直是被別人否定的,因而羞澀。
問題三:在這篇課文里,作者以時間為順序講述了她的經歷和她的思考。那么,這篇課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呢?
明確:其實,不少同學已經發現了并已經運用到了作文里,就是采用小標題的形式。這種形式使文章井然有序,層次分明。我們在分析課文時已經找到不少好詞好句,所以,概括起來,這篇課文的語言特點就是生動活潑,富于青春氣息,浪漫有文采。
六、作業:
1、欣賞第一單元“活動指引”中《不合作》這幅漫畫,用簡明的語言分析它的立意。這幅漫畫對你認識自我有什么啟示?結合閱讀《我很重要》,談談你的體會。
2、預習《我很重要》,思考并完成課后習題。(用鉛筆做在書上)
3、完成《創新思維訓練》上《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的練習。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05
語文的教案12-03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檢閱》教案11-07
《語文園地》教案10-05
語文《師說》教案02-05
語文樂園教案02-05
語文長征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