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一語文教案《行道樹》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語文教案《行道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語文教案《行道樹》1
○教學內容
教學《行道樹》:
①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②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征意義的。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識記字詞(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體感知
①自讀,發現問題
讓同學們獨立閱讀,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②討論,篩選、整理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現的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準備課堂發言。
③課堂討論,確定思考題
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a.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業是什么事業?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有關提示]神圣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c.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研討與賞析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盡量深刻一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這篇課文的現實意義,進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②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③“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④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提示]采用了對比手法:a.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b.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⑤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拓寬與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①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②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么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④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第一次真好》。
初一語文教案《行道樹》2
教學目標:
1、識記生字、新詞,提高閱讀能力
2、理解行道樹的形象
3、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4、認同自我犧牲精神的崇高,立志做一名奉獻者
教學重點:
行道樹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
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假如我是一棵樹,我愿意站在 ,因為 ”的句式說一句話。
二、簡介作者
張曉風,1941年出生,臺灣著名女作家,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77年輩臺灣地區的評論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愁鄉石》《地毯的那一端》《再生緣》等
三、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墮落 點綴 牙齦 冉冉 貪婪 繁弦急管 紅燈綠酒
四、指導朗讀
1、聽讀課文。
2、自讀課文。
3、小組為單位,組織朗讀比賽。
五、整體感知課文
生齊讀課文,思考:
1、 行道樹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明確: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本文其實借行道樹贊揚一種人,贊頌一種精神。。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六、合作探究
1、第二段,為什么說是一種墮落?
明確:“墮落”一詞在字典里的解釋是淪落,流落。在文中的含義是流落到惡劣的環境里。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2、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這一句中哪三個詞最關鍵?
明確:“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1為什么行道樹認為自己的事業是神圣的?什么樣的事業是神圣的?
明確:行道樹認識到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
○2“神圣的事業”為什么是“痛苦”的?“痛苦”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3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明確:一切神圣的`事業總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承受犧牲,但是只有這樣的代價才能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如行道樹承受痛苦,為城市和行人帶來“清新”“濃陰”這種犧牲體現的是奉獻精神,這種為人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3、為什么說行道樹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明確:這一句前面說“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車輛、煙囪不斷制造煙塵,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他們并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他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4、末句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什么憂愁?憂愁什么?最后一段話在文章結構上有何作用
明確:上文說,“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濁嚴重損害著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污染。行道樹盡管盡力制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他們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快樂的是,自己能為城市制造新鮮空氣,制造清新,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時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與開頭照應,是文章結構完整,同時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5、文中有兩處對比,請找出來,說明它們的作用
行 道 樹 繁華熱鬧的城市
(對比)
原始森林 孤獨寂寞的行道樹
作用:突出表現行道樹的奉獻精神
六、作業設計
1、抄寫“墮落 點綴 苦熬 冉冉 貪婪 繁弦急管 紅燈綠酒”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1和二。1
【初一語文教案《行道樹》】相關文章:
行道樹作文11-17
初一語文教案10-13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10-26
初一語文社戲教案08-31
初一語文優秀教案02-28
初一語文《社戲》教案11-24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01-02
初一語文教案01-13
行道樹教學反思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