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教案>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時間:2024-09-12 12:06:06 賽賽 七年級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精選12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精選12篇)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地球的極半徑和赤道半徑,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和赤道周長。(重點)

      2、使學生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經線、緯線和赤道的意義,初步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兩極和赤道。

      3、使學生知道經度、緯度的確定方法(難點),記住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重點)

      教學方法:

      觀察法、讀圖分析和啟發式談話法、電化教學法。

      教學時間:

      約分鐘。

      教具:

      地球儀、經緯儀、多媒體課件。地球儀若干(學生每人或兩人一個)

      教學過程

      第一章地球(板書)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板書)

      導入語:宋代文學家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同學們,如果有人問你,人類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地球”。但是,作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對地球還知之甚少。為了讓同學們了解地球的“廬山真面目”,今天,我們就先來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況,首先學習“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板書)

      1、地球是什么形狀的?(看地球衛星照片和圖1、2地球的大小示意圖后回答)

      地球形狀是:球體。

      2、地球的球心、極半徑、赤道半徑和周長在哪里?

      答:[結合經緯儀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從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點都叫作地球半徑。其中,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半徑,叫極半徑;從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點的半徑,叫赤道半徑。地球的周長叫赤道。赤道正好處在北極和南極的中間。

      3、赤道半徑和極半徑相差多少千米?[看課本圖中注釋的具體數字回答]

      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兩者相差21千米。可見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的球體。(但由于極半徑與赤道半徑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的時候,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因此,人們仍把地球看作正球體。)

      4、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表面積分別是多少?

      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5、課堂練習:現在請大家在筆記本上把表示地心、兩極、赤道和極半徑、赤道半徑的圖畫出來。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板書)

      1、什么是地球儀?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儀。

      2、[出示地球儀]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由哪幾部分組成?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體、地軸組成的

      3、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

      4、地球儀是圍繞什么轉動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到南極和北極,并指示給旁邊的同學,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確。)

      (1)教師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讓地球儀自西向東(即自左向右)作逆時針轉動。告訴學生面對地球儀如何識別東、西、南、北4個方向。

      (2)(做一做)先后請幾位學生上臺演示地球自轉,并在地球儀上指出東、西、南、北4個方向。

      (3)只知道東西南北,還無法確定某一地點的準確位置。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像在電影院看電影,必須知道排號和座號才能找到座位一樣。經緯網是由緯線與經線構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軸?(沒有,是假想的)

      6、課堂練習:

      (1)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

      三、緯線和緯度(板書)

      [引入]地球儀上有許多縱橫交織的線,你知道哪些是經線,哪些是緯線嗎?現在我們來識別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

      1、什么是緯線?(讓學生在課本上找出緯線的定義,并讀出來。)

      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與經線垂直相交,并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出緯線指示給同學,請對方判斷正確與否。)

      2、緯線是什么形狀?是半圓,還是圓圈?圓圈。

      3、緯線指示什么方向?是東西方向,還是南北方向?東西方向。

      4、所有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義)是什么?(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在兩極的中間,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它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從赤道到兩極,緯線長度的變化有什么規律?(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兩極,緯線長度逐漸縮短,到兩極縮成一個點。

      7、緯線有哪些特點?(展示經緯儀,學生觀察回答)

      緯線的特點:圓圈、長度不等、指示東西方向。

      8、在地球儀上大家可以畫出多少條緯線?人們是怎樣區別每一條緯線的?

      [邊指示邊講解]在地球儀上可以畫出無數條緯線。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緯度。(這就好像給每條緯線都起了名字,我們就能區別它們了。)

      [多媒體展示圖片]“緯線與緯度示意圖”。

      9、哪條緯線是零度緯線?南北半球是如何劃分的?

      人們把赤道定為零度緯線,它把地球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10、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極點。

      11、赤道南北兩側的緯線在名稱上有什么不同?他們分別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來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字母“S”來表示。

      [板書] 北緯——N,南緯——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緯20度和南緯20度可分別表示為:20°N,20°S 。

      13、以赤道為界,北緯和南緯的度數分別向北、向南排列,它們的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北緯度越向北度數越大;南緯度越向南度數越大。(多媒體圖示變化規律)

      14、人們通常把不同的緯度地帶分成低緯、中緯和高緯三部分。其中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板書:低緯、中緯和高緯] [多媒體展示] “低、中、高緯度示意圖”。

      課堂練習:讓學生將課本、練習冊或教師給出的練習紙(多媒體課件更好)中的緯線緯度指讀或標注出來。

      [示例題]請問北京(40°N)處于什么緯度帶?中緯度。

      [示例題] 中國和南極洲分別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中國在北半球;南極洲在南半球。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2

      教學目標

      1、了解巴西經濟發展的歷程,分析現在工農業特征,進一步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亞馬孫雨林現狀和遭受破壞的原因,找到保護森林的相應措施,幫助學生樹立保護意識。

      3、通過巴西遷都事例的學習,認識到當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及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巴西經濟發展的歷程,分析現在工農業特征

      難點:認識熱帶雨林的生態作用,找到保護環境的措施。

      教學過程

      巴西面積851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國,人口2億,也是世界第五大國。同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有著豐厚的自然資源,還有優越的自然條件,那么,巴西的經濟發展如何呢?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第二節巴西

      二、新課講解:

      (一)、發展中的工農業

      1、農業:

      (1)、地形氣候:

      出示PPT,總結巴西的`地形氣候特點:

      兩大地形區: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

      相對應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出示PPT,介紹亞馬孫平原:

      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總結:

      地形和氣候都有利于農業的發展。

      (2)農業發展

      出示含動畫的PPT,學生了解巴西農業的發展。

      出示PPT,總結巴西農業的發展:

      耕地面積廣大,約有可耕地3、7億公頃;豐富的水資源。

      盛產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膠

      巴西農作物大量出口(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國

      出示咖啡生產的PPT,總結:

      咖啡王國”——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20世紀初,巴西的咖啡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從而贏得了“咖啡王國”的美稱。咖啡是巴西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礦業:

      出示PPT,學生了解巴西自然資源的豐富。礦產口出口量很大。

      學生從書中找出描述工業發展的語句,總結:

      自巴西獨立來,工業發展迅速,現已建立了部門齊全、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的工業體系,其中鋼鐵、汽車、飛機制造業等工業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是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快速的國家之一。但是,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和俄羅斯、中國、印度、南非,合稱“金磚國家”。(特點是經濟增長快)。

      3、巴西利亞

      出示PPT,認識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處。該城市以飛機狀的大膽設計及快速增長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亞氣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綠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綠地最多的都市。

      雖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約熱內盧。指出,2016年奧運會,在里約熱內盧舉行。

      活動:

      P86頁活動。

      (二)、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

      1、亞馬孫河:

      出示PPT,學生認識亞馬孫河

      世界第二長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羅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豐富的原因是什么?

      結論:

      亞馬孫河發源于安第斯山脈,流經赤道地區,赤道地區是全年多雨區,流域內全年降水豐富,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極大。亞馬孫河的河面相當寬廣,流域以內平原廣闊,流域面積大,洪水季節流量極大,河口地區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稱。

      2、熱帶雨林:

      亞馬孫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在亞馬孫流域也分布著地球上最廣的熱帶雨林。

      亞馬孫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為什么呢?

      出示PPT,學生理解:

      熱帶雨林通過光合作用,不斷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氣中補充氧氣。據估計,亞馬孫熱帶雨林所產生的氧氣,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氣供給量的20%以上。因此,亞馬孫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

      熱帶雨林,除了提供氧氣,還有什么作用呢?學生看書總結:

      3、熱帶雨林遭受破壞:

      巴西熱帶雨林是世界上面積最廣大的熱帶雨林,它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森林儲量占森林總儲量的30%以上,植物種類和鳥類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還有2000多種淡水魚,是人類非常珍貴的生物資源寶庫。可惜的是,這個寶庫目前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破壞,這個“地球之肺”功能正在減弱,這是怎么回事呢?請看下一個話題——雨林危機

      n原始農業:印第安人,原始的種植方法,砍倒樹木,開墾荒地。不斷的遷移,破壞雨林,但人口少,破壞較小。

      n開辟牧場,發展畜牧業,使得越來越多的雨林消失。

      n發展礦業:巴西熱帶雨林中公路旁的鋁礬土加工廠正冒著滾滾濃煙。

      n開辟農場,種植大豆,向國外出口,獲取高額的經濟利益。

      總結: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亞馬遜地區,農業開墾也吞噬著珍貴的原始森林。由于國際市場對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長,這片地球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正在逐漸被大片的大豆種植園和牧場所替代。大豆種植者唆使農民砍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規模種植單一物種的大豆。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運往歐洲等地區作為雞、豬等養殖場的飼料。最后,這些動物的肉品被供應快餐店作為食物的原料。

      同樣,牧場的過度開墾也是亞馬遜地區雨林破壞的重要原因。這些大型的牧場也在蠶食著大面積的原始熱帶雨林。

      總的來說,是人極端追求經濟利益,破壞生態環境的結果。在這一點上,我們也需要吸取教訓,調整心態。追求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融合。

      熱帶雨林遭到嚴重的破壞。

      熱帶雨林的生態意義,遠大于經濟利益。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禮物,我們不能放棄,轉身追求其它。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3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球是個球體,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記住地軸、兩極、赤道、緯線、經線、本初子午線。

      3.理解掌握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劃分和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能力目標

      1.通過制作地球儀,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

      2.觀察地球儀,認別經緯線、經緯度、東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練地利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位置。

      德育目標

      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的認識過程,體現著人類認識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學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因而教育學生要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生、演變和發展。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探求自然奧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學、實事求是的觀念。

      教學重點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經線和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的劃分。

      3.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

      4.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1.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判讀。

      2.東西半球的劃分。

      3.借助經緯度及經緯網知識,使學生對空間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歸納等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1.地球儀、經緯儀。

      2.自制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第二課時緯線和經線

      第三課時利用經緯網定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離不開地理。學習地理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和生產。那么,學習地理從哪開始呢?(學生議論)對,從認識人類的家園——“地球”開始。

      多媒體畫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燦爛。配上音樂,推出旋轉的地球和課題。

      [講授新課]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提出問題晴空萬里,我們能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十五的夜晚,我們能看到月亮像一個明亮的銀盤;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個什么形狀呢?

      學生回答球體(球形)。

      設問過渡我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無法看到地球整體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認識了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2圖略(課本P2圖1.1“天圓地方”)

      讀圖思考我國古代為什么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評價點撥。

      設問引導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產生了疑問,很多現象說明大地不是直覺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變成了個什么樣呢?

      多媒體畫面3圖略(課本P2圖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請同學們說說當時人們臆想中的大地是個什么樣,并舉例說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組織活動1.學生描述、舉例。教師評價。

      2.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進行以下幾項活動:

      列舉事例:

      模擬觀船①模擬“海邊看船”。讓學生參照課本P4圖1.3,邊模擬,邊記錄體驗,如有到過海邊親身體驗過的同學,可以交流印證。

      實驗行船②實驗“桌上行船”。讓學生做一個對比小實驗:把紙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視紙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沒有變化?

      觀察照片③觀察“月食照片”。讓學生觀察課本P4圖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銅色的部分)說明古銅色影子的邊緣呈什么形狀?(弧形)弧形就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嗎?(不能,如果地球是圓的或圓柱形,看到的影子邊緣也是弧形)

      引導思考④思考“高站遠矚”。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站在廣闊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約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遠一些。同理,飛機飛得越高,俯視的范圍就越大,這也說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問題通過以上實例,證明了大地確實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個球體的結論呢?(不能)這是人們的猜測和推理,還有什么辦法能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4圖略(課本P2圖1.1“麥哲倫環球航行線路圖”)

      請同學們沿著當年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路線,結合課本P3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的介紹,進行一次圖上旅游,看看證明一個什么事實。

      評價過渡學生發言,教師評價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麥哲倫率領船隊環球航行,用事實證明了過去人們的猜測和推理,地球確實是一個球體。但是最科學的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依據是什么呢?

      多媒體畫面5圖略(課本P2圖1.1“地球衛星照片”)

      20世紀,人類進入了太空,從太空觀察地球,并且從人造衛星上拍攝了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

      小結過渡教師邊小結,邊點擊在多媒體畫面6上依次出現的圖片和問題。

      多媒體畫面6

      同學們,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從一開始人們的直覺感知(點擊“天圓地方”)、到后來的猜測推理(點擊“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到用事實論證(點擊“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最后的科學證明(點擊“地球衛星照片”),從這一認識過程中(點擊箭頭依次連接以上四圖),你感悟到些什么呢(點擊討論問題)?請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交流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大家談的很好,我們應該學習前人認識自然,不畏艱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樹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實事求是,崇尚科學的觀念和探求自然奧秘的志趣;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生、演變和發展。

      提出問題人們在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還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資料數據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請大家在筆記本上畫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圖”。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畫示意圖。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轉過渡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相當于飛機飛行30個小時的航程,時速100千米的汽車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繞赤道一圈,大約要一年多才能走完。這樣大的一個地球,人們要認識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難了。如何才能便于我們學習、研究呢?(教師出示地球儀,有條件的學校可每個學習小組發一個地球儀,配合學生學習)

      多媒體畫面8

      地球儀略圖

      同學們請看課本P4中間自然段,觀察地球儀,以學習小組共同完成以下各題:

      1.什么是地球儀?

      2.畫略圖,并指出地軸、北極、南極是怎樣確定的?

      3.轉動地球儀應向哪個方向轉?

      4.地球儀有什么作用?

      5.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教師點撥根據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利用地球儀,邊演示,邊補充點撥,并滲透在地球儀上確定方向的知識:指向北極方向為北,指向南極方向為南。在確定南北方向的基礎上,定出東、西方向,提示學生“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因而演示地球儀轉動也應自西向東轉,并指導學生演示。

      教師要對第5個問題作必要的總結,地球儀與地球實體的不同表現在:①地球儀是地球大大縮小了的模型;②地球儀上的能使之繞著轉動的地軸,以及繪制的經緯網和經緯度,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③地球儀上是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是我們“認識地球”的第一節課,同學們不僅明確了人類的家園是一個球體,而且對它的大小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同學們還認識了“地球儀”這樣一位“新朋友”,它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地球,學習地理。

      根據板書設計師生共同復述本節知識要點,并概括為“一球三數”“一軸二極”。

      板書設計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活動與探究

      1.隨著人類科技手段的進步,目前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2.利用生活體驗、其他學科知識或上網等渠道,找出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一些證據。

      3.美國的孟席斯經過14年悉心考證,得出一個驚世結論:發現美洲大陸的人不是哥倫布,最早環球航行的也不是麥哲倫,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間,中國明朝的鄭和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將世界環球航行的歷史又往前推進100多年。請收集這一新觀點的有關資料。

      第一章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第2課時)

      [導入新課]

      方法1同學們,生活離不開地理。比如我們要了解某個國家的首都在哪里?某兩個風景區的位置是什么關系?某個地區的范圍有多大?如何才能從地球儀或地圖上查找表述這些地理信息呢?這就離不開經緯線、經緯度的知識。因此,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了。

      方法2出示地球儀,讓學生指出一軸兩極。然后設問:地球儀表面還有這些弧線及其標注的度數,它們分別叫什么名稱呢?作用是什么呢?

      [講授新課]

      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認識它們。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學或研討表格(見板書設計)。能保證每4~5名學生有一個地球儀,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的學校,可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討論,完成新知識的學習。

      對于多數學生沒有地球儀做保證的班級,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教學法,利用地球儀、經緯儀,結合多媒體畫面,組織學生邊提問啟發,邊引導觀察,邊討論填表,完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

      多媒體畫面11圖略(課本P5圖1.7只要緯線的說明文字“簡化地球儀”,課本P6圖1.11“地球儀上的緯線”,課本P6圖1.9“基多赤道紀念碑”)

      低、中、高緯的劃分

      讀圖分析,并結合觀察地球儀討論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

      啟發研討

      1.什么叫緯線?緯線是圓還是半圓?

      2.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最長的緯線是哪一條?(說明基多赤道紀念碑)緯線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3.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儀上能畫多少條緯線?

      5.什么叫緯度?

      6.零度緯線是哪一條?

      7.緯度從赤道開始,分別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圍是多少?有什么規律?(指導學生做填圖練習)

      8.緯度相同的緯線有幾條?怎樣區分它們?各用什么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注的緯線?

      9.緯度最大值的緯線有什么特征?該最大值出現在哪個地區?(讓學生在圖中標出南北極點和緯度值)

      10.請按圖說出低、中、高緯度各自所占的緯度范圍。并根據自己學校所在地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于哪個緯度帶。(也可以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域的國家各一個)

      多媒體畫面12圖略(課本P7圖1.12“南北半球的劃分”)

      讀圖分析讀圖分析,并結合觀察地球儀思考下列問題:

      1.赤道把地球分為哪兩半球?(學生觀察回答后,并指導學生描畫此緯線,填寫南北半球的名稱)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3.在地球儀上找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南回歸線、南極圈。看看這幾條緯線所經之處,有沒有自己聽說過的地名。(強調這是幾條重要緯線,讓學生記住)

      承轉過渡通過研討大家知道緯線和緯度的知識,但要確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圍等地理特征,還需要學習經線和經度的知識。

      多媒體畫面13圖略(課本P5圖1.7只要經線的說明文字“簡化地球儀”,課本P6圖1.10“地球儀上的經線”,課本P6圖1.8“格林尼治0°經線”)

      讀圖思考,并結合觀察地球儀,自學完成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經線?

      2.經線的形狀、長度和指示方向與緯線有什么不同?

      3.經度是以哪條經線為起點的?(此題較難,以教師回答為主,并引導學生看圖,說明本初子午線及其標志)

      4.經度從本初子午線開始分別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圍是多少?有什么規律?(教師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數的經線有幾條?如何區分它們?各用什么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注的經線?

      6.在地球儀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組成的經線圈,比較哪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少?(提示學生組成經線圈必須是相對應的兩條經線,即兩條經線的度數和是180°)

      學生自學教師及時巡視,引導學生與緯線和緯度的特點進行比較學習,組織學生邊自學,邊將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體畫面14圖略(課本P7圖1.13“東西半球的劃分”)

      讀圖思考下列問題:

      1.東西半球是如何劃分的?這樣劃分的意義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東半球的有哪幾個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討論評價學生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后強調東西半球的分界線,然后轉入下面的課堂練習。

      多媒體畫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點,沿緯線方向一直前進,最后能回到出發地嗎?為什么?(能,緯線成圓)沿經線呢?(不能,經線是半圓)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處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極)

      3.根據圖甲和圖乙所示,說說經緯度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評價點撥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相互問答交流,教師評價后重點點撥第3題,在學生對圖理解的基礎上,為便于學生記住其變化規律,可以概括為“北大北緯,南大南緯,東大東經,西大西經”。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4

      【課題】

      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

      【課型】

      新授課

      【課標要求】

      區分“天氣”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

      收看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

      【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后面氣溫的變化與分布、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初一學生位于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于具體事物或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小學階段通過其他學科了解到一些天氣諺語。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考慮到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

      程中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聯系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衛星云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5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注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游)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么是圖例?

      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說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字,又稱注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盡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游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制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制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后說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范準確,特別是注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閱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么樣的地圖?

      2、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閱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說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發言情況評價后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布圖、農作物分布圖、工業區或工業城市分布圖、鐵路、公路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圖、商業中心分布圖、政區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地圖的內容,通常可以劃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征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著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地圖。

      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制中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涌現,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后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復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說——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后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說話”,把“啞圖”變為“活圖”。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于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著畫、默著畫、反著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象)、繁化簡、圖配文、創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里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么樣的地圖,為什么?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大小;認識地球儀,并能識別經線、緯線、本初子午線和赤道;了解經線、緯線的特點;掌握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點位置的方法。

      2.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認識及用數據表示地球的大小;經緯線的意義及特點。

      教學難點:

      經緯線的含義;經緯度的概念;運用經緯同確定地理位置。

      教學準備:

      地球儀、東西半球分布圖、南北半球分布圖等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

      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

      圓形、橢圓形

      補充說明:

      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

      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補充小結:

      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總結:

      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

      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說”

      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總結:

      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都有哪些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講述并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為我們講述。

      (學生回答)

      講述:

      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

      剛才,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說”,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總結:

      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

      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

      課本圖p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

      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

      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明歐洲西部地區的范圍、位置;在地圖上找到主要的國家及首都,說明本區重要的地理環境特征。

      2.通過圖表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工業上的差異,說明制造業在本區工業中的主導地位,讀圖說明本區工業區的分布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地圖、統計圖表說明歐盟在本區內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本節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對地理信息的提取、歸納、推理、對比及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2.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樹立人地協調的發展觀念。

      3.使學生從歐洲西部區域經濟聯合發展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啟示。

      教學重點

      1.歐盟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

      2.歐盟主要成員國及分布。

      3.歐洲西部工業區的分布。

      教學難點

      1.眾多國家的名稱及分布。

      2.各種圖表的判讀與分析。

      教學方法

      依據本節教材的特點,緊扣新課標要求,在整體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具體學情的'教學目標,以媒體輔助教學法、引導啟發教學法為主,適時補充各種圖文資料,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歐洲西部的各種資料,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課堂上給學生展示的機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注重合作探究法、圖

      導圖練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等學法指導,使學生通過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解決相關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查詢最新網絡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自備歐洲旅游勝地圖片若干張,自制歐洲西部空白輪廓圖。

      學生:根據導學案的要求,預習課文。歐洲西部氣候圖、歐洲西部政區圖、歐洲西部的一些風景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歐洲西部美麗的風景區景觀圖片。

      教師:

      我們通過等媒體看到了美麗的歐洲,大家還都看到了什么?

      學生:

      看到了法國埃菲爾鐵塔、挪威的峽灣風光、荷蘭風車、羅馬古斗獸場。學生踴躍回答,教師評價。

      教師:

      大家說的都很好,我們不但看到了歐洲西部的美麗,也看到了歐洲西部的富足,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歐洲西部?想不想到歐洲西部一游?如果我們要去歐洲旅游,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呢?

      二、新課學習

      工業密集,發達國家集中(時間15分鐘)

      (1)地理位置

      教師:

      結合圖8.14(歐洲西部在世界的位置圖),讀圖分析相關問題。

      ①請描述一下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

      ②找出穿過歐洲西部重要的緯線,北極圈位于歐洲西部的哪個位置,判斷其主要的溫度帶。

      學生預設回答:

      歐洲西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位于歐洲西半部。主要位于北溫帶和北寒帶。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獨立自主的讀圖分析和歸納總結,明確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教師:

      讀課本53頁圖8.16(歐洲西部的國家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下列國家,并識記其首都,完成下面的連線題。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海陸的變遷。

      (1)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理論依據: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

      2、思想目標: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探索精神。

      3、重點、難點: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們之間的聯系。

      教學輔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別繪好“南美洲、非洲輪廓圖”和“六大板塊示意草圖”(不畫板塊界線)。

      2、用較厚的紙剪好的七大洲輪廓圖片兩套。

      3、可活動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凈的細沙和泥糊兩套。

      教學方法:教師提問,學生活動、討論、分析。教師再講解、總結、歸納法。

      教學過程設計:(1課時)

      一、復習第1節“大洋和大洲”,導入新課:

      展示沒有畫出板塊邊界的“六大板塊示意草圖”,讓學生指認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稱,并能說出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目的:為下面講授新課奠定基礎)

      二、講授新課:

      板書: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提問:同學們現在看到的海洋、陸地,從古至今都是這個樣子嗎?都是處于這個位置嗎?會不會曾發生過變遷?

      學生討論。一種說法是不會發生變遷;一種說法是會不斷變遷。

      教師講授:同學們的討論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早在20世紀上半葉時,地理學科科學史上已爭議很久了,那么接下來,我們用一些實例來證明,看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學生活動:看圖2、10“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圖2、11“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和圖2、12“荷蘭的圍海大壩”,用科學研究實例證明海陸變遷是不變的事實,學生邊看邊討論,再由老師講解“滄海桑田”的意思,使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變遷的。

      板書:一、滄海桑田

      提問:海洋、陸地是如何變遷的?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閱讀材料”:“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輪廓圖”,要求同學們觀察它們的輪廓,并參照課本2、14圖“難道是巧合嗎?”、圖2、16“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和圖2、17“海洋、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圖,看看兩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輪廓的凸凹處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塊陸地被撕破了,分別漂離了原來的位置而來到現在位置上”。

      教師歸納、總結:這種現象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首先看到的、發現的,他發現,如果把這兩塊大陸從地圖上剪下來,它們就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而且就好像一張撕開了的報紙,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對應了。于是,他提出了偉大的假說──大陸漂移假說,并窮其一生,證明這一觀點。

      學生活動:

      ①把學生分組,每組一套輔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輪廓圖片。

      ②比賽:哪一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陸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學生可參照課文圖2、15──大陸的漂移,2億年前的大陸→6500萬年前的大陸→現在的大陸。

      活動目的:一方面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識記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發現的喜悅和成功來之不易。在活動中,啟發學生探究發現的興趣,進而得出結論:魏格納的假說是有科學依據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陸漂移呢?

      板書:三、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學說”

      這一部分內容是本章節的重點和難點,概念抽象,為符合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能力,采用互動的教學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活動:

      ①把學生分兩組,每組拿一套輔助課件──三:“可活動的平木板和干凈的細沙和泥糊”。

      ②第一組:把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向兩邊拉木板,使木板斷裂開來。觀察泥糊及細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3。

      ③第二組:在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從兩邊擠壓木板,使兩塊木板的相交處,一邊被另一邊抬升,觀察泥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2。

      活動結束:學生分析討論所看到的現象及出現此現象的原因。

      ①第一組討論結果:板塊張裂,可看見泥沙下陷,板塊分開、移位。

      試用這一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0“東非大裂谷”。和圖2、21“紅海的形成示意圖”(從陸地到海洋)的現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張裂運動,使非洲與亞洲的距離不斷擴大,位于它們之間的紅海范圍也擴大。

      板書:大陸板塊張裂運動→地表裂谷帶產生(東非大裂谷)→大陸解體(亞非大陸分離)→新的海洋出現(紅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組討論:結果:板塊受擠壓,地表隆起成山脈狀。

      試用這一現象產生的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2“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和圖”2、24“喜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圖”(從海洋到陸地)的現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相向運動,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靠近古地中海不斷縮小,兩大陸地受擠壓力繼續靠近,相互擠壓的力量使地面不斷隆起,于是板塊擠壓、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陸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書:板塊擠壓運動→大陸與大陸靠近(古地中海縮小)→繼續擠壓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脈狀(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塊疊加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動目的:把抽象的運動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動手操作,加深學生理解,培養學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塊示意草圖”,把板塊邊界用色筆加畫,邊畫邊講解六大板塊的名稱。

      (板書)

      1、全球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

      2、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現象

      課后作業:

      1、活動:把兩塊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擠壓木板,看池水的運動變化,放開手后看木板運動狀態。(池水濺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巖漿、海水)

      2、結論:把以上活動的現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學過的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解釋這一現象。

      課后提高:

      思考:

      1、據測量,喜馬拉雅山還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這說明什么問題?

      2、巖層那么厚重,在運動過程中是否會在巖石上留下什么運動痕跡嗎?

      目的:為今后學習巖石圈打下伏筆。

      課后心得:

      本章節理論抽象,板塊的運動人類感覺不到,所以對七年級學生來講難以理解,但通過這節課,使學生理解了“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會用這些觀點,解釋一些現象,本節課的目的就達到了。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說明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總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凈增加數之間的關系;理解由于人口過多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等問題;了解亞洲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特點;了解亞洲個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通過分析各國產生經濟差異的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亞洲人文地理環境的學習,初步掌握搜集各個國家資料的方法,通過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認識亞洲人文環境,增強環境意識,懂得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教學重點:

      亞洲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以及文化特點

      教學難點:

      亞洲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亞洲的地形有何特點?

      2、地形如何制約河流的流向?

      3、亞洲的氣候具有什么特征?

      導入新課: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之下,亞洲的人們怎樣生活呢?

      顯示亞洲不同地區民族服飾

      根據第一節所學習的亞洲自然環境的特征猜一猜它們分別分布在亞洲的哪些區域?

      服飾為單一薄裙———分布在亞洲南部、東南部的熱帶地區;

      服飾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陽輻射強烈的西亞地區;

      服飾為各式長袍—分布在氣溫年較差大內陸地區(上身袖管穿脫方便);

      服飾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亞洲北部。

      很顯然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自然環境深深地影響著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常指人口、經濟、城市、建筑、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們來看一看亞洲的人口情況,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有關人口的一些情況,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從哪些方面來了解人口狀況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關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計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區人口特別稠密?

      [讀圖]6.13“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圖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

      [提問]1、2000年世界總人口數是多少?(60.55億)

      2、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總數是多少?(12.95億)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幾個?(10個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日本、尼日利亞)

      其中亞洲有幾個?(6個)分別是哪些國家?(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活動]

      1、按人口數多少,給各大洲排隊(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隊(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平均為1.3%),計算2001年亞洲的凈增人口數和世界凈增人口數;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亞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總數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凈增人口數(60.55億-1.3%=0.79億),所以2001年世界凈增人口0.79億,而亞洲2000年人口總數36.8億-1.4%=0.52億,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亞洲(0.52/0.79-100=66)。

      [小結]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問]1、我們剛才用了哪些方法說明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長率)

      2、我們還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嗎?(亞洲的人口密度)

      [討論]

      分組討論亞洲的這些國家人口為什么這么多?(從氣候、地形、歷史、經濟角度分析)

      [討論]亞洲這么多人口對資源和環境會產生什么影響?

      [展示材料]人口擁擠、開墾山坡、水土流失、莊稼枯萎等。

      [小結]人口過多會導致資源不夠用,從而又轉化為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壓力,甚至對環境產生破壞作用,還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人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又是資源的消費者,只有處理好這兩者的辨證關系,人類社會才會順利進步。(即要理解“兩只手”和“一只口”的關系)

      閱讀材料“亞洲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

      根據閱讀材料按因果關系填入框圖中

      A、要求增產糧食B、開墾坡地和干旱地帶

      C、糧食產量下降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惡性循環F、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怎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呢?

      造成這種惡性循環的根本問題是人口的過快增長,解決途徑包括控制人口增長和依靠科學技術等。

      學生繪制良性循環圖

      [活動]

      以“亞洲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組織小組討論對亞洲人口發展的建議,站在全球角度,體驗人口問題的緊迫性,并推選代表發言。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1.列舉一些簡單的文化現象。

      2.讀圖6.17完成活動1。要求學生解釋自然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這些文化現象的。

      (1)日本由于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設計。

      (2)從亞洲地形圖中可以看出,也門位于丘陵地帶,所以也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由于過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5)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御寒他們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干旱。由于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干旱的草場適于發展畜牧業。牧人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0

      教學目標:

      知道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了解三類產業的劃分。

      教學重點:

      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學難點:

      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如果一周后要到某國去,那么,你這一周將做哪些準備?

      學生回答

      經濟發展差異

      展示圖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工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裝等方面的圖片。

      這兩幅圖片有什么區別?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國前經濟狀況的影視素材。

      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獨立前經濟貧困,工業落后,基礎薄弱,這樣就給建國后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困難。

      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歷史條件

      播放新加坡、韓國、中國經濟發展的影勢素材: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推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尤其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社會條件。

      播放波斯灣沿岸國家石油生產和出口的影視素材:沙特阿拉伯熱帶沙漠國家,工農業生產不發達,卻成為亞洲較富裕的國家。

      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自然條件

      展示某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有關材料

      影響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結]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條件的影響的,各國要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并結合世界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大環境來確定其經濟發展戰略。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亞洲,少數國家是發達國家,如日本;而大多數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即使同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也很大

      [活動]

      將圖6.18亞洲部分國家1998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從大到小排序。

      找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國家。

      估算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產值是尼泊爾的多少倍?

      說一說亞洲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

      看看中國在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處于怎樣的水平?

      [學生小結]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國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國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國、越南、尼泊爾;

      2、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尼泊爾的154倍;

      3、亞洲各個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較大。較高的發達國家有很少,如日本;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差異也很大。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新加坡達到30170美元,尼泊爾僅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

      4、中國在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中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經濟發展還有困難。我們既不可因成績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還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們應立足現實、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縮短差距。作為中學生我們肩負著昌盛祖國的重任,一定要練就建設祖國的本領,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閱讀材料“三大類產業的劃分”

      以日本為例,教給學生如何解讀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三大類產業構成圖

      活動:完成P16活動2

      顯示1998年亞洲五國國內生產總值三類產業構成(%)

      討論觀察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與三類產業比例之間的關系怎樣?

      [小結]經濟落后的國家以第一產業為主,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漸較少。現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大多數第一產業的.比重很小,第三產業的比重。目前我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進第二產業,重視第一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努力發展經濟。

      [總結]第二節主要講授了亞洲的人文環境,其特點為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樣的地域文化”,存在著巨大“經濟發展的差異”。我們通過大量的圖表數據,分析了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使我們學會了運用資料分析地理現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從地圖和數據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亞洲是絢麗多彩的,它是面積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復雜的地形和氣候,有多樣的文化和民族,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讓我們全亞洲人民攜起手來,共同把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建設得更加美好!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1

      教學目標

      1、據圖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范圍。

      2、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種的故鄉,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范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你對非洲有哪些認識呢?

      找出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字眼(黑人、沙漠、貧窮、饑餓、落后、熱帶草原、長頸鹿、斑馬、獅子、熱帶雨林)

      今天,我們就學習:

      第三節撒哈拉以南非洲

      二、新課講解:

      黑種人的故鄉

      1、位置范圍:

      出示PPT,學生感受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

      學生從書中找出該區的海陸位置(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東臨太平洋、西瀕大西洋。)

      出示PPT,總結該區的緯度位置。(赤道穿過中部,南北回歸線之間)

      問:處于什么溫度帶?

      2、氣候

      出示非洲氣候圖的PPT,問:

      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有什么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出示PPT,復習三種氣候的特點。展示熱帶草原的動物。

      3、國家:

      學生看書,或看PPT,非洲有哪些國家?有多少個國家?按大小,找出前五的國家。

      4、地形:

      出示PPT:問:

      撒哈拉以南非洲什么地形最廣?

      出示主要地形區:

      高原:東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南非高原。

      盆地:剛果盆地(指出世界的盆地)。

      沙漠:撒哈拉沙漠(指出世界的沙漠)

      裂谷:東非大裂谷。

      出示“東非大裂谷“的PPT,指出東非大裂谷是世界的裂谷。被稱為地球的傷疤。處于板塊交接處(撕裂狀態,以后會形成新的海洋)

      出示乞力馬扎羅山,非洲峰,雖然離赤道近,處于熱帶,但是山頂積雪。(原因是什么?熱帶降水多,海拔高,溫度低,降雪量大于融化量)。

      5、河流:

      出示PPT,指出非洲主要的河流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贊比亞河。

      指出尼羅河長度6600千米,是世界最長的河流。

      6、人種:

      三大人種,什么人種最多?黑種人占多少?(8.5%)黑種人是三大人種中最少的人種,以我們的眼光來看,是長得比較難看的人種。人類的生存要適應自然,而非美丑的需要。

      人的膚色、鼻形等體質特征不是隨機形成的,而是要是由于對氣候的適應而產生的。造成膚色差異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膚區域中黑色素的數量。黑色素多的皮膚顯黑色,中等的顯黃色,很少的顯淺色。黑色素有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的`能力。可使皮膚不至因過多的紫外線照射而受損害。相反,白種人原先生活在北歐,那里陽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強烈,陽光中的紫外線不會危害身體,因而北歐白人皮膚里的色素極少。

      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熱帶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寬闊的。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鼻子的溫暖濕潤空氣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緯度的白人有較長而突的鼻子,可以幫助暖化和濕潤進入肺部的空氣。

      黑種人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本區90%以上是黑色人種,因此,該區也被稱為黑非洲。

      黑色人種、體育素質好。能跑,美國的NBA,多數是黑人。還有許多足球運動員。除此之外,黑種人,具有深厚的藝術天賦。比如:雕刻、繪畫、舞蹈、音樂。

      活動:

      P62頁

      課后小結

      撒哈接以南非洲這一部分教學,自然地理,氣候環境,人口,多傾注一些。國家、地形方面可以少花些時間。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目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2、能力目標: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

      3、教育目標:通過對旅游資源的學習,可以擴展學生嚴結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

      教學難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對照書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3、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表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制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荷蘭——鮮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書二、繁榮的旅游業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簡單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小結: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目標檢測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本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今后的講述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1-03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4篇11-04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5篇)02-24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精選5篇)02-27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5篇02-05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5篇)02-06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合集5篇)02-07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集錦5篇)02-26

    【經典】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7-1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欧美无遮挡HD高清在线视频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乳网站 |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免费看 | 亚洲第一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第一r级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