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五年級數學教案>數學五年級教案

    數學五年級教案

    時間:2023-02-14 08:30:07 五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數學五年級教案15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五年級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五年級教案15篇

    數學五年級教案1

      教學目標

      1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數和小數互化的方法,能熟練、正確進行分數和小數的互化。

      2 .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重點難點

      理解和掌握分數和小數互化的方法。

      教具準備

      投影。

      教學過程

      (一)新授

      出示例2 。把0.7,,0.25,這6個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起來。

      ( 1 )提問:這6個數中,有分數、有小數,要比較這些數的大小,該怎么辦?

      學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有兩種:一是把分數化成小數,二是把小數化成分數。

      提問:哪種方法比較簡便?為什么?(化成小數比較簡便)

      ( 2 )讓學生嘗試把化成小數。

      老師提問: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數,該怎樣化成小數呢?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并試著解決,再請代表匯報交流。

      可能出現兩種方法:

      ①把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上相同的數,轉化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再改寫成小數。 = = =0.28

      ①利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出小數。

      =7÷25=0.28

      (1)在讓學生將化成小數。

      學生自己嘗試解決,看看出現了什么問題?(分母45不能轉化成10,100,1000作分母。用分子除以分母時,出現了除不盡。)指出:像這樣的分數化成小數時,只能用分子除以分母這種方法,一般情況下,分子除以分母除不盡時,要根據需要按“四舍五人”法保留幾位小數。這道題要求保留兩位小數。

      =11÷45≈0.24

      ( 4 )現在,你能把這6個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了嗎?學生獨立完成。

      ( 5 )小結:分數化成小數時有幾種方法?

      引導學生概括出,一般方法是:用分子÷分母(除不盡時按要求保留幾位小數)。特殊方法:①分母是10,100,1000時,直接寫成小數。②分母是10,100,1000的因數時,可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再寫成小數。

      ( 6 )完成教材第98頁的“做一做”。

      先讓學生判斷哪幾個分數可以寫成小數?哪幾個分數可以化成分母

    數學五年級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小數除法的意義。

      2、掌握小數除以整數(恰好除盡)的計算方法。

      (二)能力目標:能夠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感受小數除法的異同,能夠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三)情感目標:經歷探索小數除以整數(恰好除盡)計算方法的過程,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

      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以整數(恰好除盡)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教學方法:

      探究、交流、引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1、淘氣打算去買牛奶,你從圖上得到了什么數學信息?

      2、根據圖上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1.5÷512.6÷6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與以往我們學過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數都是小數,除數都是整數。)

      師:我們今天就來研究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看看淘氣到底應該買哪個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師:兩個商店牛奶的.單價分別是多少呢?我們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單價。

      2、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匯總的各種方法,認為哪個方法比較簡便實用?

      引導出“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4、理解算理。

      5、引導歸納總結,明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按照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6、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1題。

      集體訂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發現小數除以兩位數與除以一位數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數點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3、完成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4題。

      教師巡視指導。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呢?

      板書設計: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錢?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錢?

      11.5÷5=2.3(元)12.6÷6=2.1(元)

    數學五年級教案3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基于上述原因,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突出了下面兩點: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新課導入時用具體的生活情境引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懷著愉快的心情走進學習活動,然后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思考交流的積極性與求知欲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體會遷移的學習方法。

      遷移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模式之一,本課的開始,設計與例題數量關系相一致的整數除法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解答,明確數量關系,使學生輕松地由整數除法過渡到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減輕了學習難度,便于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注:本書“上課解決方案”中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見前面的“備課解決方案”。

      教學過程

      ⊙創境激趣,提出問題

      1.師:同學們,你們每天喝牛奶嗎?價錢怎么樣?我這里有一個關于牛奶價錢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出示兩家商店同一種牛奶的報價圖片)

      2.觀察情境圖,獲取信息。

      師:從圖上你能獲取哪些數學信息?

      3.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如果你去買牛奶,你會去哪家買呢?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要比較單價,哪家便宜,就去哪家買)

      4.下面我們就通過學習來確定哪家的`牛奶便宜。

      設計意圖:借助生活情境引入學習內容,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探究新知

      1.提問:要想知道哪家牛奶便宜,應該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根據數量關系列出算式:11.5÷5,12.6÷6)

      2.探究計算方法。

      (1)觀察算式的特點。

      師:觀察一下,這兩個算式有什么共同特點?

      (被除數是小數,除數是整數)

      (2)討論算法。

      師:現在大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經掌握的知識,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一下,該如何算出甲商店牛奶的單價。(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想法)

      (3)嘗試計算。

      師:請根據小組討論的結果,嘗試計算。(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交流。

      (小組推薦代表,全班交流匯報)

      預設 生1:我們把11.5元看作115角,先用115÷5=23(角),再把23角化成2.3元,即11.5÷5=2.3(元)。

      (在學生匯報過程中教師要引導提問:為什么要化成115角進行計算?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將小數轉化成整數進行計算的思想和方法)

      生2:我們是用豎式直接進行計算的。

      (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提問: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使學生明白其算理)

    數學五年級教案4

      教學要求:使學生學會用“四舍五入法”根據實際需要和要求截取商是小數的近似值。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求出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明確,取商的近似值時,計算出的小數位數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數。

      教學用具:投影片(或小黑板)若干。

      教學過程:

      一、激發

      1.計算下面各題:1.54×0.25(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0.38×6.72(得數保留三位小數。)

      2.揭示課題:跟小數乘法一樣,在實際應用中,小數除法除得的商也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求出商的近似值。(板書課題:商的近似值)

      二、嘗試

      1.出示例6:一個玩具廠試制了35架玩具飛機,共花了156元。平均每架玩具飛機多少元?

      2.生根據題意列式并計算。(指名板演)

      3.引導學生思考:

      (1)計算時你們發現什么?

      (2)實際計算錢數時,通常只算到“分”。所以只需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該怎么辦?

      4.指導解答:這道題應該保留兩位小數,但計算時要算出三位小數(如:4.457),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就是4.46,2...讓學生寫出答案。

      156÷35≈4.46(元)

      4.457

      35)156

      140

      160

      140

      200

      175

      250

      245

      5

      答:平均每架玩具飛機約4.46元。

      5.比較求積或商近似數的異同點。

      師問:求積或商的近似數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使學生分清:求積的近似值要算出乘得的積以后再取近似值(如復習題);而求商的近似值只要計算時,比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多除出一位就可以了。

      三、應用

      1.做一做:按“四舍五入法”算出商的近似值,填入下表。

      保留一位小數

      保留兩位小數

      保留三位小數

      40÷14

      26.37÷31

      45.5÷38

      (1)讓學生按要求進行計算,并指3名學生將第l題保留一位小數、第2題保留兩位小數、第3題保留三位小數的`豎式寫在黑板上,集體訂正。

      (2)介紹一種取商的近似值的簡便方法。

      以學生板書的3道豎式為例講解:除到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后,不再繼續除了,只要把余數同除數做比較。若余數比除數的一半小,說明求出的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數等于或大于除數的一半,就說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數上加1。

      2.練習六第3題:按照過程計算7.2÷2.1

      (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步驟:開始寫出2.1)7.2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想:商要計算到第()位小數按上步要求計算出商商的末一位是不是滿5?

      是去掉商的末一位

      寫出商的近似值

      不是去掉上的末一位并在前一位加1

      結束

      生看清題目,按照框圖的順序一步一步地在練習本上做。做完后再說一說思考和計算的過程。

      3.練習六第1題:計算下面各題。

      4.8÷2.3(保留一位小數)1.55÷130(保留兩位小數)

      學生獨立做題,教師巡視并輔導有困難的學生。集體訂正時,可讓學生講自己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4.練習六第6題:有些應用題取近似值時,要想一項實際情況。下面兩題的答案應取多少才合適?(保留整數)

      ⑴每套童裝用布2.2米,50米可以做多少套?

      50÷2.2=22.727272......(舍去小數部分)

      ⑵每個油桶最多裝油4.5千克,要裝60千克油,需要多少個這樣的油桶?

      604.5=13.3333......(向整數部分進1)

      四、體驗

      本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是怎樣解決難點的?

      五、作業:

      練習六第2、4、5題

    數學五年級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根據統計表正確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分析,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并能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已有的統計經驗遷移學習單式折線統計圖。通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比較,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數據和合理推測能力。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教學重點:

      認識單式折現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會看、會繪制折線統計圖,并能夠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

      感悟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談話:同學們喜歡機器人嗎?參加過機器人大賽嗎?沒有也沒關系,以后會有機會的。 在中國,自20xx年起,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記得在第一屆大賽時,全國的參賽人數僅為200。不過后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青少年中敢于進行科技創新的人才越來越多,參加機器人大賽的人也越來越多。在20xx年時,已有約1100名選手,參賽隊伍是426支;到20xx年,參賽隊伍達到了499支。老師還查詢了其他幾個年份的參賽隊伍數量,大家請看。(教師邊說,邊通過課件出示統計表)

      二、復習舊知──條形統計圖

      1.教師:請同學們思考,從統計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學生回答)

      教師:剛才說的'信息,大家能用我們學過的統計圖表示出來嗎?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根據數據的情況,第一個起始格應該表示多少?接下來一格代表多少合適呢?

      2.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條形統計圖。(課件演示)

      3.教師:觀察完成的條形統計圖,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多?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少?這些問題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來,條形統計圖比統計表更加清楚、直觀。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為學習折線統計圖做好準備。

      三、探索新知

      1.認識折線統計圖

      (1)課件出示折線統計圖。 教師:有一種比條形統計圖更加強大的統計圖,同學們想不想認識一下?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統計圖(20xx-2011年)。

      教師:統計圖還可以這樣畫。這種統計圖叫做折線統計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折線統計圖的知識。(教師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2)初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繪制過程。

      教師:我們首先來觀察一下折線統計圖的橫軸與縱軸,與條形統計圖相比,它們相同嗎?(學生回答相同)

      教師:想知道其中的折線是怎樣畫出來的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教師邊介紹邊描點,最后把這些點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

    數學五年級教案6

      一、教材分析

      (一)本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百分率知識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是小學數學中最重要的基礎知識。百分率應用題是在學生掌握了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化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率的實質是百分數意義的實際應用;百分率在計算時采用固定的格式:乘100%,計算結果必須化成百分數。

      本節課是以后學習利息、成數、折扣等知識的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些知識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是必須學會的知識。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義及計算方法,理解公式中乘100%的道理。

      2、通過開放性的習題解答,提高學生運用百分率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難點:

      理解百分率的含義,明確公式中乘100%的道理,運用百分率知識解決問題。

      二、學情分析

      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而不能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因此,本課在設計中并沒有受到教材的束縛,而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上課伊始就創造性地設計了“如果你是總經理”的導入情境,使學生很快地主動地進入學習情境,然后通過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小組合作、比較練習、拓展提高、成語中的百分率等環節,有序、有趣、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本課的教學中,力求使每個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知識的形成和運用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二)處理信息,自主探索

      1、理解合格率

      我們知道,百分數又叫百分率(師板書)。剛才按張明和李超決賽時所用的方法是:合格零件占生產零件總數的百分之幾,誰高就錄用誰.這個百分之幾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做零件的合格率。(板書:合格率)合格率是怎么求的?師板書:。合格率是百分率中的一種。在工業生產中,我們通常用合格率來反映產品質量的好壞。 “率”是指兩個數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數。對于求百分率的計算,我們通常采用固定的格式。(板書:合格率=×100% 齊讀)。

      強調:①分數形式;② 乘100%。 乘100%既保證了計算結果不變,又突出了結果是百分數的形式。

      按照固定格式,如何計算張明生產零件的合格率呢?

      教師板演張明的合格率。強調:寫成分數的形式,要乘100%。

      學生按照固定格式完成李超生產的零件的合格率的計算。

      2、理解百分率

      A.生活中關于百分率的計算還有很多,如:

      (1)國慶期間,老師買了一百粒蠶豆種子,經過浸泡發芽率是95%;

      (2)今年秋天,趙爺爺幫我們學校栽了許多菊花,由于干旱,成活率為95%;

      (3)星期天,老師把小麥加成面粉,發現我家小麥的出粉率是85%。

      (4)昨天,六(2)班學生的出勤率是100%。

      提名說說“發芽率、成活率、出粉率、學生的出勤率”所表示的意義。

      B.小組合作,完成求百分率的公式。

      合作注意事項:

      ① 由組長分工,每人獨立完成一個公式;

      ② 和組內成員交流:你所完成的百分率公式的意義。

      要能夠說出“發芽率、成活率、出粉率、學生的出勤率”所表示的意思。小黑板出示:

      發芽率=×100%;請解決:如果老師買的是101粒蠶豆,發芽了101粒,老師買的蠶豆發芽率是多少?

      成活率=×100%;算一算:今年秋天,趙爺爺幫我們學校栽了1000棵菊花,成活了975棵,成活率是多少?

      小麥的出粉率=×100%;解一解:灌南縣孟興莊中學面粉廠買來20噸小麥,加工出17噸面粉,請求出小麥的出粉率。

      學生的出勤率=×100%;試一試:這學期的11月12日,我們六(2)班43名同學只來了42名,計算這一天的出勤率。(百分號前保留一位小數)

      (設計意圖:“合作注意事項”這一要求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強調了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使小組學習更為實在、有效。)

      3、聯系生活 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求百分率呢?能舉例說一說嗎?

      (設計意圖:數學模型經常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要服務于生活。這一環節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很有用、很有趣的,數學是和生活緊密聯系的。)

      (三)開放練習,拓展提高

      1、比一比

      ①這學期的11月12日,六(2)班43人有1人沒來,出勤率是多少?

      ②這學期的11月12日,六(2)班來了42名同學,有1名同學因病沒來,這一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說什么是出勤率,出勤率是怎么求的?并說一說解題的思路。現場統計:兩題都對的請舉手。請同學們求出我們這次計算的正確率是多少。指名說什么是正確率,正確率是怎么求的?并說出解題思路。學生獨立完成,然后板演并講解。如果求錯誤率呢?

      (設計意圖:本環節注意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分析能力,重視了知識的生成,使學生覺得數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在這一環節中還滲透了統計的數學思想。)

      2、辨一辨 百分率一定小于100%。 ( )

      ①六塘小學有60名教職工,昨天全部按時到校上班。昨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②六塘窯廠十二月八日計劃燒磚10000塊,實際燒了12000塊。求這一天的完成率。

      3、玩一玩

      百分率不僅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很大,而且與我們其它學科的知識聯系也很緊密。比如,很多成語里也包含著百分率的計算呢?如 “十拿九穩“的意思誰能用百分數表示?生答: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師:請同學們找一找能用百分數表示的成語。百發百中---表示命中率是百分之百。百里挑一--表示被選種的可能性為百分之一。九死一生----表示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十。大海撈針----表示找到的可能性是幾乎是百分之零。

      游戲結束后,作簡要說明:成語中的百分率只是一個概數。

      (設計意圖:“玩一玩”這一環節既鞏固了新知,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還促進了學科之間的整合;能體會蘊涵于數學中豐富文化內涵,有利于培養學生樂于學習的情感。)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第十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時《合格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會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的必要性,能正確地將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掌握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過程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學習的良好習慣,同時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教學用具:

      計算機課件

      教學流程:

      一、以趣引學

      1、同學們,昨天我們在數學王國中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百分數,你們想不想進一步的了解他呢?(想)好,請大家看老師給你們帶來的數學資訊。

      (1)期中測試,五年一班有50人參加考試,數學成績合格的有48人;五年二班有52有參加測試,數學成績合格的50人。

      (2)體育課上有30人練習投籃,達到優秀率的有25人,合格率的有4人,不合格率的有1人。

      (3)植樹節,五年級栽楊樹和松樹各150棵,楊樹的成活率是96%,松樹有141棵成活。

      (4)四年一班有50人,體育測試合格的有48人;四年二班有55人,體育測試合格的有52人。

      通過觀察,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生匯報。

      2、同學們的思維很靈活觀察很仔細,在同學們的問題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名詞,如合格率,優秀率,成活率等,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合格率。那你們能根據我們已有的知識經驗說一說什么是合格率,優秀率,成活率嗎?

      學生交流,匯報,說出合格率就是合格的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幾。怎么用公式來表示呢?學生匯報教師在課件中相機出示(成績合格的人數除以總人數再乘以100%等于合格率)

      二、行中思,思中學

      1、同學們,那你們能不能根據合格率的概念來說一說什么是優秀率,什么是成活率呢?(學生匯報)

      2、同學們,說的真不錯,那你們能算一算五年一班數學成績的合格率嗎?

      預設一:所有學生都利用化成分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想一想還有沒有其它的表示方法)

      預設二:有的學生用化成分數的方式進行計算,有的學生用化成小數的方式進行計算。

      學生獨立列算式。(找一名或兩名學生上前板演)并讓學生說一說計算方法。

      預設:學生只寫成小數或分數的形式,讓學生說一說這是百分數嗎?不是,我們應如何化成百分數呢?教師可引導學生說百分數的概念。

      2、那你能用剛才的方法算一算五年二班數學成績的合格率嗎?

      (引導學生質疑,思考,當分母不能通分成一百時如何去做。)

      學生小組探討,指名匯報。

      3、同學們,剛才我們已經學習了如何求合格率及其計算方法,哪位同學能用數學語言再說一說呢?

      4、生匯報,老師適當的補充加以說明,然后以課件形式出現,加深學生的印象。(出示分數,小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

      5、同學們,我們學會了求合格率,那你們能不能求出數學資訊中出現優秀率,合格率及其成活率呢?選擇喜歡的一題進行計算。

      6、師說明:同學們,像求合格率這樣的習題,最終的結果要用百分數表示,除不盡時,通常保留三位小數,即百分號前保留一位小數。

      7、同學們,除了我們所說的這些內容,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事物我們也可以用百分數來表示呢?生舉例。

      同學們掌握的真不少,說明了同學們都是樂學習善觀察的好孩子,成功就屬于那些愛觀察會思考的人。下面就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三、以練固學

      (一)火眼小神探

      讓學生看書完成練一練的第一題。使學生進一步的掌握小學和分數與百分數的關系。

      (二)明辨是非,我最棒

      1、六年級四月份植樹全部成活了,這批樹苗的成活率是105%。( )

      2、四年級共有學生89人,今天全部到校,四年級今天的學生出勤率是89%。( )

      3、張師傅的生產技藝十分的高超,生產的產品合格率高達100%,是可能的。( )

      (三)助人為樂,樂無邊

      A、課件出示練一練的第3題。學生獨立解答,集體匯報。

      B、幫助食堂選擇合適的品牌罐頭。 課件出示數學例題。

      C、幫助學校監督員統計今天每個年級的出勤率。課件出示練一練的第4題。

      四、總體概括

      同學們,你認為你今天的表現怎么樣呀?你都收獲了什么知識?請用百分數的形式來說出自己對自己這節課表現的滿意率。

    數學五年級教案7

      教學目標和要求

      1. 會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2. 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理解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的必要性,能正確地將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

      教學重點

      1. 正確地將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

      2. 理解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

      教學難點

      1 .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準備

      1 .計算機課件

      教學時數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 .看一看說一說

      出示課本圖,讓學生認真觀察然后結合自己的經驗說一說什么是“合格率”。

      師相機幫助學生理解“合格率”就是合格的箱數占檢查的總箱數的百分之幾。

      2. 、想一想做一做

      讓學生自由開展討論,鼓勵學生嘗試解決教材中的問題

      甲牌的合格率: 43 ÷ 50 乙牌的`合格率: 52 ÷ 60

      二、教學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

      1. 當學生在比的過程中,出現矛盾時,引導學生將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然后在進行比較。

      2. 練一練

      將下面的分數、小數化成百分數(電腦顯示)

      0.3560.025

      3 、說一說

      1. 請學生同桌之間討論,如何將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

      然后學生匯報

      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把小數化成百分數,只要把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兩位,同時在后面添上百分號;把分數化成百分數,

      可以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除不盡時,通常保留三位小數),再寫成百分數。

      三、鞏固練習

      1 做一做教科書“試一試”

      引導學生根據成活率的意義,獨立解決。

      2. 生活的百分數

      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求百分數的例子

      比如,計算全班同學的出勤率

      四.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數學五年級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掌握設未知數的方法,并會正確地解答。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乘法分配律來解答形如ax±bx=c的方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教會學生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分析、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系,正確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解方程。 4X+5=54 3×2.1+2X=13.4 0.3X÷2=9 4(X+8)=20

      2、果園里有桃樹45棵,杏樹的棵數是桃樹的3倍,兩種樹一共有多少棵?

      (1)分析:本題有兩種什么樹?它們的數量關系是什么?

      (2)獨立解答。

      二、新授。

      教學例4。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積約為陸地面積的2.4倍。地球上的海洋面積和陸地面積分別是多少億平方千米?

      問題:從圖中你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活動要求:讀讀例題→思考問題→小組討論→分享展示

      1、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今天的題目有2個未知數。為了解答方便,通常設一倍數為X。

      2、列方程并解答。

      數量關系:陸地面積+海洋面積=地球表面積

      方法一:解:設陸地面積為x億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積為2.4x億平方千米。

      x+2.4x=5.1

      方法二:解:設陸地的面積為x億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積為(5.1-x)億平方千米。

      x+(5.1-x)=5.1

      方法三:解:設海洋面積為x億平方千米,那么陸地面積為2.4 ÷x億平方千米。

      (x÷2.4)+ x=5.1

      海洋面積÷陸地面積=2.4

      方法四:解:設陸地面積為x億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積為2.4x億平方千米。

      (5.1-x)÷x=2.4 2.4x=5.1-x

      方法五:解:設陸地的面積為x億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積為2.4x億平方千米。

      2.4x÷x=2.4

      解:設陸地面積為X億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積可以表示為2.4X億平方千米。X+2.4X=5.1 (1+2.4)X=5.1

      (這是用了什么運算定律?)乘法分配律讓學生自己把方程解完,得X=1.5。

      提問:另一個求知數怎樣求?根據是什么? 5.1-1.5=3.6

      (利用和的關系) 2.4X=1.5×2.4=3.6

      (利用倍數的關系)引導學生進行檢驗。

      提問:除了代入方程檢驗之外,還可以怎樣驗算?

      驗算陸地面積與海洋面積的和是否等于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1.5+3.6=5.1驗算海洋面積與陸地面積的倍數關系是否等于2.4。 3.6÷5.1=2.4

      答:......

      3、練習:將題目中的“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改為“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多2.1億平方千米”學生獨立列方程解答。

      數量關系:陸地面積+海洋面積=地球表面積

      解:設陸地面積為X億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積可以表示為2.4X億平方千米。

      2.4X -X=2.1

      (2.4-1)X=2.1

      4、比較兩道題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5、小結:今天學習的應用題,是已知兩種數量的倍數關系,以及它們的和或差,求這兩種數量各是多少?列方程時,通常根據倍數關系,設一倍數為X,另一個數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再根據這兩種數量的`和或差,找出數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就可列出方程,并解答方程,求出得數。

      三、學生獨立完成例5媽媽今年的年齡是我的3倍,媽媽說,我比你大24歲。

      問題:能讀懂他的想法嗎?從題目中他找到了怎樣的等量關系?

      獨立完成,然后訂正,課件出示。

      四、完成課本78-79頁的做一做。

      五、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六、作業:

      P80練習十七中的第5--10題。

      板書設計:

      稍復雜的方程(三)數量關系:陸地面積+海洋面積=地球表面積

      解:設陸地面積為X億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積可以表示為2.4X億平方千米。X+2.4X=5.1 (1+2.4)X=5.1 3.4X=5.1 3.4X÷3.4=5.1÷3.4 X=1.5

    數學五年級教案9

      教學目標和要求

      1.會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2.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理解百分數化成分數、小數的必要性,會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能正確將百分數化成分數、小數。

      教學重點

      1.能正確將百分數化成分數、小數。。

      2.理解百分數化成分數、小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1.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準備

      1.計算機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備注欄

      一、觀察圖,解決問題

      讓學生觀察圖,教師可展現出實際情境,然后鼓勵學生說一說題目中所蘊涵的數學信息以及百分數所表示的意義。

      二、讀題分析

      教師鼓勵學生獨立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列出算式

      (教師板書)

      250÷36%

      三、互相討論解決問題

      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把百分數化

      分數、小數”的問題

      學生互相討論,教師巡視參與個別討論

      學生匯報教師電腦顯示

      把百分數化成小數時,要把百分號去掉,同時把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把百分數化成分數時,先把百分數改寫成分數,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

      25÷36%

      =250×

      =90(千克)

      250÷36%

      =250×0.36

      =90(千克)

      四、練習

      “試一試”第1、2題

      引導學生選取合適的信息來解決問題,同時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

      五、小結

      讓學生回憶百分數化成分數、小數的方法

    數學五年級教案10

      1、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逐步制定統一規則,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經歷由具體的座位圖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增強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

      2、學情分析

      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現實情境,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讓其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體驗創建數對的過程,掌握數對的書寫形式,會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難點:

      觀察者角度的理解,方格線上和方格中位置描述的異同理解。

      4、教學過程

      4.1教學過程

      4.1.1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用數對確定位置

      一、探討描述位置兩要素

      師:今天,謝老師的好朋友帶來一份神奇的禮物。有請X先生

      第一關:找地鼠

      師:請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師:還能怎么說?

      生:從右往左數第2個。

      師: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從上往下數第3個,從下往上數第2個。

      師:看來,描述一條線上的位置,我們只需要一個數。

      師:(平面上的一個地鼠)現在還能用一個數字來描述位置嗎?不能。為什么?

      師:我們全班來玩一個小游戲,請一位同學上臺背對屏幕,其他同學描述地鼠的位置幫助他猜?

      師:你來說,誰有不同的說法,還有嗎?

      師:看來同學們都認為,描述平面上某個位置需要兩個數,這個發現很重要。

      師:(面向猜的同學)聽了這么多說法,能猜到位置嗎?

      師:你是怎樣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為什么會猜錯?(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樣)怎樣讓你的描述更加準確些。(說清楚方向:從左往右數第2排,從下往上數第3個)(板書說法)

      師:經過不斷完善,終于能消除誤解,并贏取第一塊拼圖。聽(X先生錄音)

      二、從列和行引出數對確定位置

      師:在第一關,我們發現由于每人所定規則不同,導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會出錯。這時,我們就需要統一規定。

      師:(我們進入第二關,確定你的位置)從游戲回到教室里,像同學們的座位有的豎著排,有的橫著排,數學中統一規定,像這樣的豎排,我們稱作列(板書:列),確定第幾列一般是從左往右數,請第一列同學起立。你是怎樣數的?有道理。這位同學,我看出了你的猶豫,有什么想說的?

      師: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兩個第一列!這個時候又需要規定,列要站在觀察者的角度從左往右數,教室里的觀察者就是(老師),那你們就是被觀察者。站在我的角度從左往右請第一列同學起來,第二列,第三列,原來你們是第6列。請記住自己是第幾列了。

      師:豎排是列。像這樣的橫排,我們稱作行(板書:行)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后數(手勢從前向后點),第一行同學在哪?第二行,第三行……同樣,記住自己是第幾行。

      師:列和行的觀察方向已經確定了,請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寫在草稿紙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準確。

      師:回到大屏幕,當教室中的座位畫在圖上就成了這樣。面對這幅圖,誰是觀察者?站在我們的角度,從左往右數第一列在哪里?第二列,接著……

      師:教室中行是從前往后數,到了這幅圖上就變成了從下往上數了。第一行在哪?第二行……張亮的位置是?還可以怎么說。

      師:發現張亮的位置在從左往右第2列,從下往上數第3行的`交點處。圖上,還有兩位同學的位置,誰來說。同意嗎?看來,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經比較熟練了。

      師:把座位圖變化一下,用圖形代替了桌子,還能描述張亮的位置嗎?(能)來個小考驗把,能快速記下包括張亮在內的四個位置嗎?拿出草稿紙,準備。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沒有快速記錄的方法,再來一次?準備。這次好些了。以張亮的位置為例,誰來說說你的好方法。(2 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還可以怎么說(3 2)。這個想法很好,更加簡潔了。

      師:這些都是張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歡哪一種?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體但數學應該追求簡潔明了,2、兩個數字的方法,很簡潔但容易誤解。)都有道理,但是數學家還是選了其中的一種方法來描述位置。你覺得是那種?(手勢上下移動)這種。

      師:數學家也發現了漏洞,怎么辦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來了個規定:以后凡是用兩個數表示位置時,都先說列(板書),再說行。中間用逗號隔開,再用括號把他們括起來,最后給它取個名字,叫做數對,而今天我們就重點研究用數對確定位置。(板書課題)

      師:所以張亮的位置用數對表示是(指板書對的)讀作數對(2,3)。

      師:剩下的三個位置也用數對表示吧。寫在草稿紙上。

      師:四個數對中有兩個比較特別,誰來說?

      師:歸納的真準確,(3,4)不能表示趙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艷的位置。我們說一個數對只能確定一個位置,也就是說數對和位置一一對應。以后,一看到這樣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數對,是用來確定位置的。這也是數學符號的獨特性。

      師:回到同學中間(指向同學)請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張亮同一個位置的是誰?(課件強調張亮)。

      師:你是怎樣判斷的?

      師:其實,從圖上到教室里,觀察者角度轉變了,同學們還能靈活的用數對來確定位置,非常棒。聽。(X先生評價)

      三、點子圖中的位置表示

      師:祝賀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圖再次發生變化,變成了(用點)來表示位置,再把這些點用線連起來,形成了一個方格圖,規范的方格圖會多出這樣一列和一行(課件強調),我們把它們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們的交點我們用0來表示,稱作起始點。從起始點開始,我們可以數出列數和行數。在這里你還能確定張亮的位置嗎?數對(2,3)。

      師:X先生又有話說:(第三關找場館。)這是動物園的平面圖,我們一起來看看。大門的位置是(數對(3,0))什么意思?

      師:圖上的四個場館,能用數對表示他們的位置嗎?第二題呢?翻開書第20頁,直接寫在圖上。

      師:老師也有感興趣的場館,先給個提示(,4)能確定是哪個場館嗎?為什么?)能確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換個提示,這個場館在(1,)上,可能是哪些場館。老師感興趣的場館其實就是(大象館)。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點處。

      師:再次請出X先生:第四關擺放花盆(課件出示第四關)確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確定行列)

      師:隨意指兩個位置提問。(單擊課件)這四盆草圍成一個長方形,能找出這四盆小草的位置嗎?X表示幾,Y表示幾。請拿出練習紙,用圓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師:根據已知數對可以很快確定三個點的位置,根據長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個點的位置。同學們都做對了嗎?掌聲送給自己。

      四,數對的日常運用

      師:數對的運用的確廣泛。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地方會用到數對呢?像同學們說到的電影票、圍棋棋盤等等。

      國際象棋棋盤上也有行和列,這是白王,它的位置用數對表示是?(g,2)

      這是南昌的經緯圖,南昌位置可以用數對(116,25)來表示,在這里116表示的是?29表示的是?(經度和緯度)

      師:學到這里我不禁想問:這么簡單準確的數對又是誰發明的呢?數對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百度:笛卡爾和蜘蛛

      五、拓展總結。

      師:同學們我們還差一塊拼圖了,聽聽X先生帶來了什么問題:第五關:確定位置,需要幾個數?)

      生:需要兩個數。

      師:什么情況下用兩個數?(平面上的位置)(課件出圖)一個數不行嗎?(課件出示打地鼠圖片)行。

      師:什么情況下我們用一個數就能確定位置?(直線上的)。

      師:直線上的點用一個數字確定位置,平面上的點用數對確定位置,那有沒有用三個數確定位置的可能?(出現省略號)這個就留到以后學習了。

      師:聽聽X先生對大家的最終評價吧。

      師:其實,老師給大家帶來的神奇的禮物就是一句話?齊讀。學好數學將會是一個讓你終生受益的財富。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數學五年級教案1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活動情境,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在實踐與探究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活動:

      一、創設情況,引入新知

      1.出示石塊

      問: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什么是石塊的體積?

      極書課題。

      2.以小組為單位,先討論、制定測量方案。

      問:能直接用公式嗎?不能怎么辦?

      3.小組派代表介紹測量方案。

      學生觀察石塊

      想一想,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制定測量方案

      學生的測量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取一個正方體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塊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這時計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幾厘米,用“底面積×高”計算出升高的水的體積,也就是石塊的體積了,也可以分別計算放入石塊前的水的體積與放入石塊后的總體積之差。

      方案二:是將石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中,并將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讀出溢出的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方案三:可以用細沙代替水,方法類似于方法一、方法二。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制定測量方案。

      引導學生探索與體會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

      二、進行實驗

      讓學生按各自小組制定的方案小組合作進行測算。

      小組代表領取所需測量工具,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測量,并且列式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使學生明白把不規則的石塊體積轉化成了測量計算水的體積的方法不只一種。

      三、試一試

      1.在一個正方體容器里,測量一個蘋果的體積。

      2.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

      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測算

      3.小結。

      師:通過實驗,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請幾名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一次運用在操索活動中得到的測量方法去測量其它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四、數學萬花筒

      課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學生聽老師講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數學五年級教案12

      教學目標

      1、了解并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2、理解并掌握體積高級單位與低級單位間的化和聚.

      3、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準確地運用單位間的化聚

      法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

      體積單位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

      教學難點

      復名數和單名數之間的轉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教師提問: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板書:長度單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板書:面積單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

      2、口答填空,并說明算法和算理.

      (1)4米=( )分米=( )厘米

      算法: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2)500厘米=( )分米=( )米

      算法: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3、談話引入:我們復習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進率,和高級單位和低級單位之間轉換的方法,今天我們學習常用的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和單位之間的轉化.(板書課題: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學習新課.

      (一)認識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認識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關系.

      (1)指導學生自學.出示自學提綱:

      A、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B、棱長是10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C、1立方分米與1000立方厘米哪個大?為什么?

      (2)學生分組匯報.教師演示動畫“體積單位間的進率1”

      因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也可看作棱長是10厘米的正方體.

      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3)板書: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導立方米與立方分米的關系.

      (1)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立方米與立方分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驗證你的想法是否正確呢?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2)(演示動畫“體積單位間的進率2”)

      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可以劃分成1000個棱長是1分米的小正方體,即1000個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板書: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思考: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3、小結: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

      4、比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及進率,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處?

      (名稱、進率兩方面.)

      (二)體積單位的互化.(演示課件“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出示例3:8立方米、0.54立方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8立方米=()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立方分米

      教師:看一看問題是從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換,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換?

      想:因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8立方米有8個1000立方分米

      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題同上理)1000×0.54=540,填540

      2、出示例4:3400立方厘米、96立方厘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教師:審題時首先要注意什么?試說出這兩道小題的解答過程和算理.

      想:因為1000立方厘米為1立方分米,3400立方厘米中包含有多少個1000立方厘米,就有幾立方分米,列式:3400÷1000=3.4,填3.4

      (第2題同上理)96÷1000=0.096填0.096

      3、教師:請對比例3,例4,說一說這兩道題有什么不同?

      板書

      (例3下面)高級單位→低級單位,用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例4下面)低級單位→高級單位,用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4、教師:想一想,體積單位間的轉化與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轉化有什么相同處與不同處?(換算的方法相同,但進率不同.)

      (三)練習.

      1、2立方米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提示:哪部分需要轉化?沒轉化的部分如何辦?

      板書:2+80÷1000=2+0.08=2.08,填2.08

      2、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示: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轉化?

      板書:1000×0.34=340填5和340.

      3、3.09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老師:從上面三道題的解答中,你們有什么體會?

      (復名數與單名數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化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化外,還要注意審清題中哪一部分需要轉化.)

      (四)練習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例5:一塊長方體鋼板長2.2米,寬1.5米,厚0.01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方法一: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方法二:2.2米=22分米1.5米=15分米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答:這塊鋼板的體積是33立方分米.

      三、鞏固反饋.

      1、口答填空,說出計算過程.

      0.9立方米=( )立方分米 54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8立方分米=( )立方米 4立方分米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10.35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2、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0.5立方米=500立方厘米( )2.6立方分米=2立方米60立方厘米( )

      四、課堂總結.

      1、體積單位的進率.

      2、體積單位的轉化方法.

    數學五年級教案13

      設計思路:

      本冊書的相遇問題是在學生初步學習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數量關系以及會解答某一單個物體運動的問題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本教學內容與以往不同的是有兩個物體在運動,教材上只介紹了其中一種,即”兩個物體同時相對運動結果相遇“的情況。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相向運動中求路程的解題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時也為后繼學習更復雜的應用題做好準備。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簡析我的設計思路如下

      (1)把握好教學要求。教學時要通過學生們認真的觀察思考,以及自己動手嘗試去做理解相遇問題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

      (2)大量使用多媒體,本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通過演示使學生直觀了解相遇問題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兩人、兩地、同時、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難以理解的概念。

      (3)另外本此設計還以圖表、圖文結合及線段圖等多種呈現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內容變得鮮活、生動。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演示,理解“相向運動”“相遇”及“速度和”。

      2.掌握相向運動中求路程的解題方法:速度和×時間=路程。

      3.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會解決與此有關的含兩、三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4.培養學生分析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相向運動中求路程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速度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亮亮每分鐘走60米,走了4分鐘,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師問:為什么這樣求?誰會用一個數量關系式表示?

      2.芳芳每分鐘走70米,走了4分鐘,_____________?

      由學生補充問題并進行計算。

      二、新知探索

      1.導入新課

      以前我們學習的是一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兩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

      板書:兩人

      2.對“兩地、同時出發、相對而行,相遇”含義的領會

      師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兩個人行走這段路程有什么特點?提示(1)出發地點(2)出發時間(3)運動方向(4)運動結果

      板書:兩地、同時、相向、相遇。

      師說:正像我們觀察到的,兩人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們稱它為相遇問題。現在我們就學習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3.出示例題

      A.集體讀題,補充問題。

      B.指明提取數學信息

      板書:相遇時間

      C.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試做。得出兩種不同的解法,板演。

      D.學生自己分析解題思路

      ①請用第一種方法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想的?提問:題中只有一個4,為什么算式中出現了兩個4?

      師:經過4分兩人相遇,說明相遇時兩人都行了4分,相遇時間在這種解法中要用到兩次。

      ②請用第二種方法的同學說說你的解題思路又是什么?

      師:根據這種解法你發現在相遇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追問: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時間又指的是什么時間?

      4.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認識相互間的聯系。

      從數量關系上看,思路不同

      第一種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別乘以所用時間,得出兩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來,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

      第二種解法是根據兩人同時出發,行走時間相同,可以先算出兩人每分鐘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時間,得到兩地間的路程。

      從數學知識上看,兩種解法的聯系

      算式之間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鞏固練習。

      1.看圖填空。ppt

      甲、乙兩人同時由A、B兩地相向而行。出發1分鐘,兩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發2分鐘,兩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個()米;出發3分鐘,兩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個()米;出發4分鐘,兩人相遇了。這時,兩人共走()個(65+70)米,A、B兩地相距()米。

      A.獨立理解“相向而行”。板書相向

      B.指名回答,集體反饋。

      2.甲、乙兩輛汽車從兩地同時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行45千米,經過4小時相遇,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用兩種方法解答下題。

      甲軋路機每小時碾壓路面36平方米,乙軋路機每小時碾壓路面44平方米。兩臺軋路機同時工作8小時,一共碾壓路面多少平方米?

      4.

      列式是()

      A.80×3+65×3

      B.80+65×3

      C.(80+65)×6

      D.(80-65)×3

      5.思考題

      救護車和小轎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開出,救護車每小時行駛60千米,小轎車每小時行駛50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110千米,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數學五年級教案14

      一、主要教學內容

      ㈠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小數除法”。本單元包括小數除法,積商近似值,循環小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等內容。結合具體情景,經歷探索小數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體驗轉化的數學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時只需要求積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初步了解循環小數,運用小數四則運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第三單元“倍數與因數”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過整數的認識、整數的四則計算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習的主要內容有:認識自然數,倍數與找倍數,2、5、3倍數的特征,因數與找因數;質數與合數,奇數與偶數等知識。這些知識的學習是以后學習公倍數與公因數、約分、通分、分數四則計算等知識的重要基礎。本單元的具體學習內容安排了六個情境活動:在“數的世界”活動中,主要是認識倍數和因數;在“探索活動(一)——2、5的倍數的特征”中,學生將經歷探索2、5倍數特征的過程,理解2、5倍數的特征,知道奇數、偶數的含義;在“探索活動(二)——3的倍數的特征”中,學生將經歷探索3的倍數的特征的過程,理解3的倍數的特征;在“找因數”活動中,利用直觀的拼圖游戲,讓學生體會、掌握找因數的直觀方法;在“找質數”活動中,引導學生經歷用“篩法”制作質數表的過程,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意義,并在活動在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一些數學史,豐富對數學發展的認識,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在“數的奇偶性”活動中,嘗試運用“列表”、“畫示意圖”等解法問題策略發現規律,運用數的奇偶性解決一些簡單問題。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將經歷探索數的有關特征的活動,認識自然數,認識倍數和因數,能在100以內的自然數中找出10以內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倍數,能找出100以內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以及知道質數、合數;將經歷2、3、5的倍數特征的探索過程,知道2、3、5的倍數的特征,知道奇數和偶數;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數的特征的過程中,體會觀察、分析歸納或猜想驗證等探索方法,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

      3、第五單元“分數”

      在學習本單元內容前,學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能初步運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單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學習分數的再認識、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真分數、假分數、分數大小變化規律、公約數、約分、公倍數、通分、分數的大小比較等知識。這些知識的學習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四則計算、運用分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是分數教學的重點。本單元的具體學習內容安排了九個活動情境:在“分數的再認識”活動中,通過具體的情境,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了解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則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在“分餅”與“分數與除法”兩個活動中,學生將知道分數的分類標準,并能掌握帶分數與假分數的相互轉化的方法;在“找規律”的活動中,經歷探索分數大小不變規律的過程,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并能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在“找最大公因數”與“約分”兩個活動中,學生將認識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并能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正確地約分,也為后續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礎;在“去少年宮”與“分數的大小”兩個活動中,學生將認識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并能運用這一知識,會正確地通分與比較分數的大小。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將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正確用分數描述圖形或簡單的生活現象;認識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進行分數的大小比較;能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能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會正確進行約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運用分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㈡空間與圖形

      1、第二單元“軸對稱和平移”

      結合實例,感知平移軸對稱現象;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第四單元“多邊形的面積”

      本單元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方法、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方法以及梯形面積計算的方法等。

      2、第六單元“組合圖形的面積”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與生活中各種不規則圖形面積的

      估計與計算。在第二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這也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平臺。

      本單元的具體學習內容安排了兩個情境活動:在“組合圖形的面積”中,重點介紹組合圖形的形成以及計算組合圖形的分割方法;在“探索活動——成長的腳印”中,主要學習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計與計算。通過這些內容的安排,讓學生形成解答組合圖形的基本能力。

      ㈢統計與概率

      第六單元“可能性”

      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與運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識設計日常生活中的方案。在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客觀事件出現的可能性的,在三年級時,他們學習了客觀事件出現可能性的大小,認識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現是與相關的條件有密切的關系,在四年級時,教材安排游戲公平的活動,讓學生認識等可能性。

      本冊教材安排的綜合應用內容將進一步整合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三個領域的內容,并進一步加強課堂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結合,以提高學生綜合實踐的能力。本冊教材安排了三個集中性的專題綜合應用內容:在“數學與交通”的專題綜合應用活動中,安排了“相遇”、“旅游費用”以及“看圖找關系”三個小專題的內容,通過這些活動,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思想;在“嘗試與猜測”的專題綜合應用活動中,安排了“雞兔同籠”與“點陣中的規律”的兩個小專題,通過這兩個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與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從中能發現一些特殊的規律。通過對生活中一些現象分析與解決,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二、課時安排:(見附表)

      第一單元:小數除法

      教學目的要求

      1.通過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探索并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2.通過“打電話”的情境,利用已有知識,經歷探索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3.通過人民幣和外幣的兌換活動,掌握求積、商近似值的方法,能夠按要求求出積、商的近似值。

      4.通過計算蜘蛛和蝸牛每分爬行多少米,發現余數和商的特點,知道什么是循環小數,并會用四舍五入法對循環小數取近似值。

      重點與難點說明

      小數的除法,分為三種情形分別進行探索:一是小數除以整數,二是整數除以整數;三是小數或整數除以小數。

      小數除以整數的情形,結合實例,探索并理解可以把被除數當成整數,變成整數的除法求得商后,只要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就可以了。

      整數除以整數的情形,在以往學過的整數的除法中,只能求得整數的商及余數。但在小數的除法中,整數的余數可以化為更小的單位(小數單位),因此可以繼續平均分(做除法),得到的商是小數。所以,今后遇到整數除以整數的情形,可以把被除數(整數)的末尾添上小數點,在這個小數點后面可以添上所需要的“0”。這樣,整數除以整數的情形又轉化為上述小數除以整數的情形了。

      除數是小數的情形,應用商不變規律,根據把除數變成整數的需要,把被除數和除數擴大相同的倍數,就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上述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了。

      在實際應用中,對于復雜的小數的乘法或除法運算,可以用計算器進行計算,并且會根據要求,取積或商的近似值。

      認識循環小數,結合豎式除法的過程,體會出現了什么情況,不用再除下去,就能知道商一定是循環小數。

      第三單元目標:

    數學五年級教案1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質數和合數

      教學目標:

      1.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并能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會把自然數按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2.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全面概括.準確判斷.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能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教學難點:

      找出100以內的質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加深前面知識的理解,為新知作鋪墊)

      下面各數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誰是偶數,誰是奇數.

      3和15 4和24 49和7 91和13

      指名回答。

      二、小組合作學習質數和合數的的概念。

      全班分兩組探討并寫出1~20各數的因數。

      1、觀察各數因數的個數的特點。

      2、板前填寫師出示的表格。

      只有一個因數

      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

      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

      3、師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的數叫做質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們的數叫做合數。(板書:質數和合數)

      4、舉例。

      你能舉一些質數的例子嗎?

      你能舉一些合數的例子嗎?

      練習:最小的質數是誰?最小的合數是誰?質數有多少個因數?合數至少有多少個因數?

      5。探究“1”是質數還是合數。

      剛才我們說了還有一類就是只有一個因數的。想一想:只有一個因數的數除了1還有其它的數嗎?(沒有了,)1是質數嗎?為什么?是合數嗎?為什么?(不是,因為它既不符合質數的特點,也不符合合數的特點。)

      引導學生明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練習:自然數中除了質數就是合數嗎?

      三、給自然數分類。

      1、想一想

      師:按照是不是2的倍數把自然數分為奇數和偶數。按照因數個數的多少,把非零自然數分為哪幾類?

      生:質數,合數,1。

      2、說一說。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質數,什么是合數,那么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關鍵是看什么?

      引導學生明確:關鍵看因數的個數,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個數就是質數,如果有兩個以上因數,這個數就是合數。

      四、師生學習教材24頁的例1。

      老師:除了用找因數的方法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還可以用查質數表的方法。

      1、師引導學生找出30以內的質數。

      提問:這些數里有質數、合數和1,現在要保留30以內的質數,其他的數應該怎么辦?(先劃去1,)再劃去什么?(再劃去2以外的偶數)最后劃去什么?(最后劃去3、5的倍數,但3、5本身不劃去)剩下的都是什么數?(剩下的就是30以內的'質數。)

      (特殊記憶20以內的質數,因為它常用。)

      2。小組探究100以內的質數。

      3。匯報100以內的質數。師生共同整理100以內的質數表。

      4。應用100以內質數表:

      練習:(1)有的奇數都是質數嗎?(2)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嗎?

      五、思維訓練。

      有兩個質數,它們的和是小于100的奇數,并且是17的倍數。求這兩個數。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質數和合數)什么叫質數?(一個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什么叫合數?(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外還有別的因數的,這樣的數叫做合數。)你會判斷質數和合數嗎?判斷的關鍵是什么?(看這個數因數的個數。)

      反思:

      在設計質數與合數這一節課時,我用“細心觀察、全面概括、準確判斷”這一主線貫穿全課。并在每個新知的后面都設計了一個小練習。以便及時鞏固和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記憶。最后的思維訓練,是給本節課學得很好的學生一個思維的提升。小結又針對全班學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在學生找20以內各數的因數時,我應該注重探索,體現自主。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以最短的時間找出各數因數,并在我的引導下按因數的個數給各數分類,最終得出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在以后的學習中我應當多多提倡自主探索性學習,注重“學習過程”,而不是急于看到結果。讓學生成為自主自動的思想家,在學習新知識時根據已積累的知識經驗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數學五年級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五年級教案01-25

    五年級教案數學教案12-27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09-05

    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案04-17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01-19

    數學五年級分數教案01-26

    小學數學五年級教案12-13

    五年級教案數學教案(15篇)01-05

    五年級教案數學教案2篇01-06

    五年級教案數學教案15篇12-2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无线码高清在线观看 | 色妞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 亚洲一级在线色香蕉 |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 | 色婷婷日日躁夜夜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