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時間:2023-01-31 09:49:52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15篇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1

      設計說明

      1.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已有的經驗和要學習的知識緊密結合。因此,本設計在學習新知之前鼓勵學生說一說: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問路,可以較好地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二是能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資源;三是創設一個關于年、月、日的知識情境,在不經意間為引發學生的疑惑作鋪墊。

      2.創設情境,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本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為基本理念,從新課的引入到課后的練習,都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小課堂、大社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注重觀察,引導發現,培養能力。

      本設計通過年歷卡及相關統計表,讓學生在觀察和發現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識,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使學生在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中獲取新知,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20xx年、20xx年的年歷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

      預設

      生1:一年有12個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說一說記憶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生自由匯報)

      3.觀察教材76頁主題圖,說一說年歷上標注了哪些特別的日子。在這些特別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時間單位?(年、月、日)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年、月、日)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感興趣、熟悉的素材作為引子,以特別的日子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內容就在身邊,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加深對時間單位的理解,為下面的新知教學作鋪墊。

      ⊙親自實踐,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觀察20xx年、20xx年的年歷。(課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個月?

      (2)一年中哪幾個月份有31天?哪幾個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1)一年有12個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結: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稱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稱為小月;2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數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設計意圖:通過認真觀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歷,讓學生自主發現并總結大月、小月的天數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

      4.記憶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頭記憶法。(課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頭。從右邊第一個凸起處開始數起,第一個凸起處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著以此類推數到七月,轉回來,從數一月的地方接著數八月,一直數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請大家邊看邊實踐。

      (課件重復演示,學生實踐)

      (2)歌訣記憶法。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說明:臘,這里指臘月,一般指農歷十二月,在這里代表公歷十二月。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用歌訣幫助記憶,讓課堂教學的形式“活”起來。

      5.知識拓展:一年中,為什么有7個大月,4個小月?

      師:每年大月有7個,小月有4個,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小故事。(播放錄音:大月、小月的由來)

      (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這都是人為規定的)

      設計意圖: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學生心中有一個大大的“?”。回溯歷史,既解疑釋惑,又豐富和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數學學習滲透著濃濃的數學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與國王的名字(奧古斯都)印證八月的演變,令學生折服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2

      【教材、學情分析】

      《面積的含義》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長

      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內容是后面認識面積單位和探索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重要基礎。這部分內容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通過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面積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知識,但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早就已經對面積

      有了初步的體驗,只是還沒有將生活體驗轉化為知識體系,學生對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的安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這樣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積的數學思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結合具體的事物認識面積的直觀含義。

      (2)學習通過各種方法比較兩個不同物體的面積大小。

      2、過程與方法

      (1)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比較課本和黑板的面積大小入手,讓學生體會面積的直觀含義。

      (2)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積大小,體會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在具體的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合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充分體現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關聯的情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再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及時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有效的數學活動不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學具準備】

      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樹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比賽導入:同學們],喜歡畫畫嗎老師這里有兩片樹葉,想請同學們幫它們涂上顏色,誰愿意幫這個忙呢

      2、設問:想想看,到底誰涂得快呀為什么

      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選擇樹葉涂色比賽作為導入,一是緩解課前緊張氣氛,鼓勵學生以輕松的心態上課;二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探究面積的含義

      1、摸一摸,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葉子,引導出“表面”。

      (2)談話:教室里有許多物體,你去摸摸看這些物體的面。

      師;你摸到了那些物體的面呢

      (4)教師示范摸物體的面,學生動手摸數學書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導

      學生體會各種物體都有面,并且讓學生體會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較面的大小。

      摸課桌面和凳子面,體會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大,哪

      個比較小。

      3、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

      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較它們的大小。

      4、揭示面積的含義,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對熟悉的事物的表面進行比較,使學生首次感受面積的含義。學生在說的同時通過模仿、遷移可以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從而將抽象的數學概念直觀化,便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正確、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圖形的大小

      1、認識平面圖形面積的含義

      師:如果我們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畫在紙上,得到了兩個什么呀

      這兩個平面圖形有什么關系呢引出平面圖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圖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揭示完整定義:我們把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設計意圖:平面圖形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積對于小朋友來說也很難想象。為了進行直觀教學,將平面圖形從物體的表面“請”下來,通過物體表面的面積很順利地遷移到平面圖形的面積,使學生對平面圖形的面積有了清楚的認識。】

      2、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1)情景再現,判斷大小

      學生用“面積”的概念表述導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圖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較大小

      出示某學校的平面圖

      先討論,再說一說發現了什么比較兩個差別大平面圖形(小結:觀察法)

      比較生活區和辦公樓的面積

      先讓學生猜測,再同桌互相合作動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結:重疊法,測量法)

      出示不規則圖形(探究出:數方格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從用觀察法比較面積大小到用其他方法來比較大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會合作,是新課程對當代小學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們將來適應社會所必須的。通過集體的智慧,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

      3、教學“試一試

      (1)獨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2)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交流匯報等方式,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三、練習反饋,應用新知

      1、我會想:“想想做做”第4題。

      完成后追問:圖形上藍線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什么?

      圖形中紅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圖形的什么?(分辨面積和周長)

      2、我會看:“想想做做”第2題

      我們祖國的國土面積就是居世界第三位。這就是咱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我國一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今天老師從其中描出了江蘇、安徽、四川、湖南四個省份。觀察一下,你想說什么嗎?你能從圖中看出那個省份面積最大,哪個省份面積最小嗎?引導學生說說如何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

      3、我會數:“想想做做”第3題。

      這里還有四個圖形,你覺得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呢?你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呢?(數格子)

      自己數一數、再比一比。(自主學習匯報,集體交流)

      這個圖形你是怎樣數的啊?(交流半格的數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不同的應用中體會比較的方法隨具體情況變化而變化。從而加深對不同圖形的面積的比較理解,體會這些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四、總結評價,提高認識

      你們今天學得高興嗎?請小朋友來談談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收獲?

      五、布置作業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實例和具體活動,感知鏡面對稱現象。掌握鏡子內外圖形對稱、左右錯位的規律,能利用鏡子尋找對稱軸(特別是不能對折的物體)。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發現、交流,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特征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解釋生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探索鏡面對稱的一些特征。

      教學難點:

      感知鏡面對稱現象,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鏡子。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引入新課

      1、講《猴子撈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邊散步,看到天空高掛一輪圓月;猴子走到井邊,發現井邊有一輪圓月,猴子以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聲叫喊,同伴扛來長長的網兜。眾猴子怎么也撈不出“月亮”。問題:“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們好有沒有發現類似的現象?”(照鏡子時,出現的現象;光滑的.地板也會出現倒影等。)

      2、揭示課題。

      (1)總結,說明以上幾種現象的特征。

      (2)板書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組織活動

      1、教師示范。

      (1)在黑板上貼一個大的黑體字——“王”的一半。

      (2)把鏡子放在虛線上(對稱軸),讓全班學生觀察鏡子里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3)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發現?(看到“王”字,鏡子里的圖形是鏡子外圖形的對稱圖形。)

      (4)讓學生試一試。

      2、試一試。

      第(1)題:讓學生把鏡子放在虛線上,看看鏡子里的圖形和整個圖形。說一說,看到了什么。在書上畫出對稱圖形。說一說,這條虛線在對稱圖形中稱什么?

      第(2)題

      (1)鏡子中的小女孩是舉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實舉起的是哪只手?

      (2)從鏡子你能知道現在是幾點嗎?

      (3)小組討論:你發現了鏡子中有什么數學學問?究竟小女孩照鏡子時是幾時?

      (4)小組代表匯報小組討論的成果。

      3、小游戲

      模擬照鏡子的游戲。

      師:假設蘇老師站在鏡子前,誰來做鏡子中的蘇老師呢?

      (師生表演。)

      采訪鏡子中的人:你為什么能做得這么準確?

      (同桌互相做游戲,請一組學生全班展示。)

      三、歸納小結,提升認識

      師:今天同學們有什么收獲?你的心情怎樣?

      (評析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關注學生情感。)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4

      教學內容:

      練習二十三的第2、9、11、12、13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運用乘加(或減),除減(或加)兩步計算解問題。

      2、借助習題中的事例進行環保教育,增強學生保護益鳥益蟲、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的解答問題方法,為學生選擇簡捷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打下基礎。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計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X6 2×9+5×4

      要求:①觀察算式,說一說運算順序。 ②計算結果,鼓勵學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導人談話。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需要我們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今天,老師這里又有一個數學問題,你們可以幫助老師來解決嗎?想想看嗎?

      2、乘法和加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課本第101頁的第2題)

      (1)出示題目:看圖觀察,把學生帶人生活情境。

      (2)提示問題。 可同時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圓桌有7張,方桌有6張;②每張方桌可以坐4人,每張圓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放手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再進行匯報。學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種方法,要求學生說明理由。然后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種方法的特點,為選擇簡捷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打下基礎。

      (5)及時訓練:課本第103頁的第9題。

      ①說一說,題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題目的信息,所求問題。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④匯報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果,教師要進行簡要總結。

      3、除法和精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課本第104頁的第11題)

      (l)出示題目:學生觀察,結合題目情境對學生避行環保敏育,說明益鳥益蟲的好處。

      (2)提出問題:小鳥比青量導天多吃多少只害蟲?

      (3)收集信息數據,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4)讓學生獨立思考確定解訣問題腳步驟方法,切實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

      后,讓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鞏固訓練

      課本練習二十三第12題(這是一道解決購物時常遇到的實際問題)。

      ①先讓學生收集題目的信息數據:兩種規格的牙刷一種是8枝買32元。另一種是1枝買4元。

      ②提出問題:“買哪一種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較?

      讓學生獨立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匯報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獲得成功的體驗。

      學生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第一種: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種: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種: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

      課本練習二十三的第13題。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會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二、教學過程:

      1、創設學習情境,提出相應的問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3、組織學生對所提問題小組討論。

      4、交流結果,小組一:12+12+......+12=288(24個12相加)

      小組二:12x4x6=288

      小組三:12x3x8=288

      小組四:12x20+12x4=288

      小組五:用豎式計算

      5、方法歸類: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連加,第二類連成,第三類是把其中的一個乘數拆成兩數的和或差。

      6、總結出方法

      7、研究筆算方法

      8、鞏固法則

      9、總結所學內容,看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課知識點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6

      1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量,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的含義,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

      (2)在探索與交流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類推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滲透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的辯證思想。

      2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萬以內的數、初步認識了分數,學習了常見的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好這部分知識,是學生今后系統學習小數的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都有過購物的經驗,生活中學生對小數有大量豐富的感知,但是缺少理性的認識。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接觸到的、體驗到的,都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寶貴資源,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課上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與交流的空間,抓住生成的教學資源,利用學生豐富的原有認知,在交流對比和辨析中自主建構。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分母是十、一百的分數與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聯系。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

      一、 活動引入:

      1.用3、4兩個數字,可以組出哪些數?(組出整數、分數、小數)

      2.出示課題:小數的初步認識

      3.生活中你在哪最常見到小數?(價簽)

      活動2【講授】

      二、初步認識

      1、出示購物小票:介紹小數點、小數組成

      師:老師帶來一張購物小票,上面有小數嗎?從哪看出是小數?

      教師介紹:小數點把小數分成了兩個部分,小數點左邊的部分叫整數部分,右面的部分叫小數部分。

      2、介紹小數讀法、表示的錢數

      對于這幾個小數,你還知道它的什么知識?(學生讀、介紹表示的錢數)

      小結:以元為單位時,小數點左邊表示(元)小數點右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3、師:除了在商品價格上見到過小數,生活中你還在哪見到過小數?(學生舉例 )

      4、 老師也找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數,出示

      (1)飲料:1.25升瓶

      (2)學生身高:1.53米,體重:37.25千克

      (3)電影:約1.5小時場

      (4)教室: 48.48平方米間(強調: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讀法不同)

      活動3【活動】

      三、深入理解小數含義:

      1、認識一位小數

      (1 )師:看,這是1把米尺。多長?

      小蝸牛向前爬了1小段, 估一估這段有多長?(1分米、 米)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估得對不對呢?到米尺上比一比,請大家邊看邊數一數(課件演示)

      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1份就是1分米。

      這一段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 米), 米什么意思?

      米還可以寫成小數, 米=0.1米

      0.1米什么意思?

      小結:1分米以米為單位時,即可以寫成 米,也可以寫成0.1米,這三個數之間是什么關系?(相等)

      (2)繼續觀察米尺,你還能找到0.1米嗎?(鞏固對0.1的認識,滲透1里面有10個0.1。)

      (3)你還能找到零點幾米?怎么想的`?(滲透零點幾就是幾個零點一。)

      2、認識兩位小數(自主遷移)

      借著剛才的經驗,猜一猜,0.01米表示什么?(1厘米、 米)

      從我們熟悉的1厘米入手,把1米長的尺子平均分成多少份,1份就是1厘米。

      1厘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 米), 米什么意思?

      米還可以寫成小數, 米=0.01米

      0.01米什么意思?

      小結:1厘米以米為單位時,即可以寫成 米,也可以寫成0.01米,這三個數之間也是相等的關系?。

      照這樣的思路想下去,15厘米寫成分數是( ),寫成小數是();20厘米寫成分數是( ),寫成小數是();

      3、觀察這些小數,有什么不同?

      讀一讀左邊的這三個小數,我們把小數部分只有一位的叫一位小數。回憶一下,我們剛才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得到了一位小數。一位小數就是十分之幾的分數。

      再讀一讀右邊的三個小數,我們把小數部分有兩位的叫兩位小數。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就得到了兩位小數。兩位小數就是百分之幾的分數

      4、反饋內化

      打開書第89頁例1,閱讀并填空

      活動4【練習】

      四、拓展應用

      1、書p911,學生獨立完成,訂正

      2、擺硬幣寫小數

      3、 介紹小數的產生

      活動5【作業】

      五、課堂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想學習有關小數的哪些知識?

      2、出示課后思考題:這是一條線段的0.3,你能把這條線段畫完整嗎?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7

      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以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乘、除法計算仍然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例如,用兩位數除多位數,每求一位商的步驟與用一位數除的步驟基本相同;又如,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學習小數乘法的必要基礎。

      從本冊開始引入小數的初步認識,內容比較簡單。此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用到有關小數的知識和問題,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以擴大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小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并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及小數四則運算做好鋪墊。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位置與方向和面積兩個單元,這是這冊教材的另兩個重點教學內容,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初步形成辨認方向、表達與交流物體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探索并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一步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在量的計量方面,這一冊進一步擴大計量知識的范圍,除了面積單位的認識外,還安排了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及24時計時法。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并通過實際操作與具體體驗,培養學生估計面積大小和時間長短的意識和能力。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教材向學生介紹了兩種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學習看這兩種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通過學習平均數的含義和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實際應用,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個單元,專門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學習簡單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并能應用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會筆算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3.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4.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5.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并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數;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教學措施:

      1、注重培養學生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2、結合現實問題教學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加深學生對統計作用的認識,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3、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6、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于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班級情況分析:

      在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學習后,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一定的興趣,大部分學生樂于參與學習活動。特別是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雖然在上學期期末測試中孩子的成績都不錯,但是成績不能代表他們學習數學的所有情況,只有課堂和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充分體現一個孩子學習的真實情況。因此對這些學生,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地保持,并逐步引導到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六冊第9、11頁。

      教學目標:

      1、在辨認8個方向基礎上,學會看簡單平面的線路圖。并能用恰當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2、在對簡單物體的位置關系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師:小朋友在雙休日都喜歡和家長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車。

      師:每路公交車都有一定的行車路線,我們在乘車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車是不是經過我們要去的地方。

      生:看車開的方向是不是和我們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們要坐幾站才下車……

      師:大家提的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泛洋嘉年華游玩,可以乘坐幾路車?首先要學習如何認識路線。(出示課題:認識路線)

      二、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引入:師出示路線圖。

      北 會展中心(嘉年華)

      椰風寨

      廈大

      廈大西村

      黃厝

      廈大醫院 胡里山 曾厝安小學 白石炮臺

      認識29路車的行車路線。

      師:有了這張路線圖,你們一定能很快知道各個站點在學校的哪個方向,誰來說一說?

      生:胡里山站在學校的西面……

      師:小朋友觀察真仔細,你能在小組內說一說29路車的'行車路線嗎?

      從廈大出發向 行駛……

      先引導學生在組內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師:誰還能說一說你想從哪個站點出發到哪個站點的路線?

      請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行車路線。

      3、出示泛洋嘉年華的導游圖。

      4、師:我們乘坐29路車來到泛洋嘉年華,這里的游樂項目可真不少,誰來說一說有哪些游樂項目?

      5、你最喜歡哪個游樂項目,它在游樂園的什么位置?請你在小組內說一說。

      師問:奇遇木馬在奇趣謎宮的什么方向?

      動感電影在驚天動地的什么方向?學生指名回答。

      接下來由學生提問,學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聰明,我這兒還有一個要求:我想從入口出發去玩驚天動地、奇趣謎宮、海盜船、奇遇木馬,再從出口回家,我應該先去哪兒,再去哪,請幫我安排一條路線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線圖。

      b)指名介紹路線圖。

      c)集體評價。

      三、鞏固練習:

      1、自己閱讀課本第9頁,對書上提的問題,在小組內說一說,讓小組內同學評一評。

      四、全課小結:

      小朋友們今天學習了新的知識,說一說今天最感興趣的什么?為什么?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9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兩位數乘兩位數既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本節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自主歸納與整理。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梳理這部分內容的知識點,勾起學生的回憶,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印象。借助構建知識網絡結構圖,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培養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重視練習設計的實效性。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練習題的設計具有代表性,學生能根據不同的情境選擇具體的算法,既鞏固了口算、筆算和估算的方法,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具體實例來分析,提高學生計算的準確率,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回顧整理,構建知識網絡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都學習了有關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哪些知識?(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口算、估算、不進位乘法、進位乘法)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板書課題)

      1.學生自主整理。

      (1)先看一看教材中這部分的內容,再回顧已經學過的知識點。

      (2)把重要的知識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

      2.展示學生整理的內容,師生共同對展示的內容進行評價。

      3.教師將自己整理的單元知識結構圖向學生展示。根據結構圖,引導學生系統地回憶這個單元所學的知識。

      兩位數乘兩位數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構建知識結構,讓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在總結的過程中,學生既梳理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內容,又為下面的練習做好了準備。

      ⊙舉例分析,突出易錯點

      師:對以上知識內容,你們有什么疑問?在口算和筆算時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可以舉例說明。

      1.組織學生質疑、釋疑,小組內交流整理。

      2.學生匯報并總結在計算的過程中容易出錯的地方。

      預設

      (1)口算40×50時,容易少寫末尾的0。

      (2)在筆算的過程中容易出錯的地方:進位加法出錯;計算時思路不清;乘加混雜;數位沒對齊;數字看錯等。

      3.列舉錯誤案例,共同分析原因。

      4.列舉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案例,交流估算時應注意的事項。

      估算:18×22。

      估算過程:

      方法一 把兩個乘數同時看成近似數。

      18≈20 22≈20 20×20=400 18×22≈400

      方法二 把一個乘數看成近似數。

      18≈20 20×22≈440

      注意事項:有“大約”字樣的一般要估算。

      設計意圖:通過梳理易錯點,讓學生明確計算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避免在計算過程中出現錯誤,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觀察糾錯、分析總結的能力。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10

      復習內容:

      簡單的數據分析、求平均數,小數的讀寫、簡單的加、減法。(課本第113頁的第5、第115頁的第9、10題,練習二十五的第5、10~12題。)

      復習目標:

      1、通過復習,加強統計觀念的培養。

      2、使學生能對數據進行簡單分析,根據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

      3、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4、進一步體會小數的含義,掌握小數的讀寫法,并能進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運算。

      教學過程:

      一、統計知識點

      1、出示:某地區1994~20xx年沙塵天氣情況統計表。

      2、學生取出方格紙,按照統計表數據制作統計圖。

      (1)教師出示圖例,引導學生制作。

      某地區1994~20xx年抄塵天氣情況如下圖,讀懂統計圖。

      橫軸上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使學生明白橫軸上表示年份,縱軸表示沙塵的天數)

      (3)指導畫圖。

      ①縱軸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應該怎么表示?(使學生懂得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這不是確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學生嘗試畫圖,教師巡視輔導。

      3、回答問題。

      (1)從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塵暴)

      20xx年沙塵暴天氣最多達20天,近幾年沙塵暴天氣逐步增加。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算出這個地區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塵天數。

      先讓學生獨立計算,然后匯報答案,說出想法。

      二、小數的初步認識

      1、小數的讀法

      教師:你們都認識這些數嗎?是什么數?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請學生讀出這些小數。

      (2)你還知道哪些小數?說一說,讓同學寫一寫。

      2、小數大小比較。

      (1)出示兩組小數讓學生比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學身高統計表(單位:米)

      姓名王鳳李娟劉麗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讓學生說一說想法和比較后的體會。

      雖然學生根據小數的含義進行,但是也可以讓學生明白一些簡便的比較方法,比如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整數部分小的,這個小數就小。

      3、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計算,說一說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三、課堂活動

      1、練一練:課本第115頁的第9、10題。

      2、課內外作業:課本第117頁的第5、10、11、12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復習,你進一步知道了什么?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11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科書第46頁的內容以及“做一做”和練習十的第1題。

      學情分析:

      學生是在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基礎上進行本節課學習的,對于教材提供的情境學生理解起來不會感到困難,但對用數學符號表示條件和問題會有困惑。因為教材中出現的的大括號和問號,學生學還是第一次接觸,將用語言描述的情境和數學符號結合起來理解,會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教師應把這里作為一個教學突破口。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大括號和“?”號,會選擇正確的計算方法解答。

      2、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教學難點:

      通過圖畫情境和數學符號來理解題意。

      教具準備:

      掛圖、課件

      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6、7解決問題”時,讓學生先觀察圖意,不要求他們編題,只要說出圖里有什么,大括號和“?”號分別表示什么,怎樣計算,再讓學生列出算式,最后讓學生說出算式中的每一個數分別表示什么。讓學生完全明白自己列算式的理由,可以檢查自己列的算式符不符合題意,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學習難度,從而讓學生學得輕松、學的有效。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比比看,誰更棒。

      1、課件出示(7以內數加法算式)

      2、課件出示(主題圖)

      今天,小兔要請我們用數學知識來幫它們解決問題,大家樂意嗎?那我們趕快行動吧(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小朋友,我們來看看小圖遇了什么數學問題?(課件出示圖)

      1、引導觀察,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畫面,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指名回答)(左邊有4只小兔,右邊有2只…)

      小朋友接著看,這里還有兩位新朋友,知道它們叫什么名字嗎?

      2、初步認識大括號和問號。

      ①出示“}”和“?”。(說明:“大括號”表示讓我們把兩邊的兔子合起來,下面加一個“?”表示讓我們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

      ②同桌探討新符號的名字、意義。

      ③學生匯報研究符號的情況。(指名回答)

      ④小結:大括號表示把左邊4只和右邊2只合起來(師邊說邊做手勢),下面的“?只”就表示讓我們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小朋友也來說說,邊說邊做動作。

      ⑤指名說圖意

      誰來說給大家聽(指名回答)。

      誰能完整地說說圖上告訴了什么?要求什么?(指名邊說邊做動作)。

      3、列式解決問題(板書:怎樣解答)

      ①用什么方法算?為什么?(指名說說)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4+2=6(只)

      ②因為是要把兩邊的小羊合起來(教師做手勢),所以用加法來算。那算式中的4、2、6各指什么?(指名說說)

      ③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進行檢查的?(同桌討論或小組討論后,指名說說。)

      ④左邊有4只就寫4,右邊有2只羊就寫2,再來看得數是不是6只,同學們按照這樣的順序來檢查,我們就不是小馬虎了。好,讓我們一起來口答(師板書:一共有6只)。

      ⑤小結:現在大家跟著老師來回憶剛才解決問題的時候,經過了哪幾個步驟?(先看圖里有什么,找出數學信息和要求的問題,然后再進行列式解答,并進行檢查,最后別忘了口答。)(師逐一步板書:解決問題的主要步驟)

      三、鞏固練習。(課件出示)

      1、獨立完成例題。(師生集體訂正)

      2、第46頁“做一做”

      3、練習十的第1題。

      4、我來當小老師,指名說一說,師生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小朋友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12

      教學內容:

      教材第61~62頁練習十四第6、9、10、11、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過估算步驟的推導,初步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能正確進行口算,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促進思維條理化。

      3.結合形式多樣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淀數學意識;人人參與口算,使學生佯稱積極動腦、認真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1、練習十四第6題。

      比一比,那組摘得多?

      2、練習十四第9題:奪紅旗小游戲。

      以小組為單位,按箭頭號所指的.方向開始計時。請優勝組代表說一說你怎樣估算的。

      3、練習十四第12題。獨立完成,小組交流。

      二、估算練習

      1、練習十四第7題。

      (1)出示統計表,提出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練習十四第8題。

      (1)理解題意。

      (2)小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數據,估算結果。

      (3)全班交流。

      3、練習十四第11題。

      (1)指導看圖,弄清題意。

      (2)獨立完成。

      (3)組織交流。

      三、課堂小結:

      通過練習,你有哪些收獲?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13

      教學目標:

      1、在現實生活的情境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掌握小括號的作用和用法。

      3、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準確性和多樣性。

      教學難點:

      1、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筆算中的“對位”問題。

      2、掌握筆算的計算法則,能熟練計算。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練習插圖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前幾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兩步計算的題目,并且知道了小括號的用法今天老師先帶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嗎?不過看了以后還要解決幾個問題。

      二、合作探索,鞏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頁做一做主題圖,學生獨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討論。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與思考。如觀察小鳥、花朵、蜜蜂等,由此從多種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同時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

      2、出示第11頁第3題。學生觀察后問:他們帶20元錢買票夠嗎?你是怎么想的?學生交流討論。通過解決問題,既鞏固了用乘法和加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又能夠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增強學生的數感。

      3、完成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表格,并說說怎么算總分。通過計算各隊總分,學生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相關信息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4、完成第5題思考題求:一共有多少個方木塊?學生可以用多種方法進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個)3X3X2+7=25(個)3X3+3X3+7=25(個)……

      三、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我們又有什么收獲?你能把我們學會的知識解決我們生邊的問題嗎?

      四、課堂作業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1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99頁例1

      教學目標:

      1.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兩步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并能應用兩步乘法解決相關的生活問題。

      2.學生經歷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探索中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發展。

      教學重點:

      正確分析數量關系,能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相關的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數量關系,準確找出解決問題時第一步的相關數學信息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欣賞學校學生們做課間操的相片。

      教師:大家有沒有仔細觀察,在做操中也蘊藏著數學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評析:從學生熟悉的課間操導入新課,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也增加了親切感。】

      二、探究學習。

      1、學習例題。

      (1)、出示主題圖。

      教師:仔細觀察,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學生: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教師:明確問題之后想一想,求3個方陣的人數,要先求什么?

      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學生尋找信息,嘗試獨立解決問題。

      (2)請學生匯報自己的方法,并自己上講臺板書:

      學生1:10×8=80(人)學生二:10×8×3

      80×3=240(人)=80×3

      =240(人)

      教師: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匯報,發現這兩種方法都是先算一個方陣的人數,再算3個方陣的人數,只是書寫格式不一樣。

      【評析:考慮到學生間有差異,教師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發現并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方法。】

      (3)教師:可不可以換一個角度想一想,還有別的方法嗎?

      (4)分小組匯報,教師板書。

      小組1:10×3×8小組2:8×3×10

      =30×8=24×10

      =240(人)=240(人)

      (5)說說自己的想法。

      在匯報、比較中發現,還可以先算3個方陣一行的人數,再算8行的總人數;或者先算3個方陣一列的人數,再算10列的總人數。

      【評析:在學生掌握了一種方法的前提下,提倡方法多樣化。通過數形結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擺一擺、畫一畫,在互幫互助的

      愉快氛圍中,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探究出新的解題方法。】

      2、比較三種方法的異同。

      異:第一步計算的意義不同。

      同:1、都是用連乘計算。

      2、都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算有幾個這樣的`一份。

      【評析:通過比較幾種方法的異同點,讓學生體會到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不一樣;同時,發現兩步連乘應用題的特征。】

      3、小結:

      我們通過明確問題——分析問題(尋找相關信息)——解決問題這樣的策略,掌握了解決兩步連乘應用題的方法。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用到一些策略解決問題。

      【評析:引導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策略、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快快樂樂練一練。

      1、算一算,一個語文本有多少個格子?

      (1)教師出示一個語文本:這種作業本用過嗎?有沒有算過它一共有多少個格子呢?

      (2)教師出示作業紙:

      問題:一個作業本一共有多少個格子?

      信息:

      只列式,不計算:

      (3)分小組合作,尋找有用的信息,解決問題。(每個小組一個語文作業本,一張作業紙)

      (4)分小組匯報。

      【評析:通過小組合作,學會尋找有用的信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到信息的收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教科書P104第4題:游泳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小組成員的互相幫助,學會了收集解決問題必要的信息,接著,看看誰獨立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強。

      學生獨立練習教科書P104第4題。

      請學生匯報,說出自己的方法。

      【評析:通過獨立尋找信息,培養學生應用兩步乘法解決相關的生活問題的能力,同時,體會發現和使用隱藏信息的重要性。】

      3、比比誰的眼睛亮。

      (1)教師出示題目:商店一天賣出56套風光明信片,每套12張,售價14元,一周共賣多少錢?

      (2)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3)學生匯報。

      【評析:讓學生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區別隱藏信息、多余信息和有用信息,進一步體會認真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說說自己的收獲。用一句話說說今天的心情。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15

      教學內容

      筆算乘法(教材第49頁例2及第50頁練習十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乘法。

      2、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3、培養認真細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乘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復習導入

      78×11= 33×21= 24×12= 14×12=(組織學生獨立計算,并讓學生說說計算過程。)

      師:上面這幾道計算題都是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討較復雜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

      揭示課題:筆算乘法(進位)

      新課講授

      1、導入:仔細觀察圖片,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呢?

      2、例2:課件出示例2情景圖。

      春風小學有37個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頓午餐要為每人配備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師:你從題目中獲得了什么信息?應該怎樣列式計算呢?

      引導學生列式:48×37=

      3、各組討論:怎樣計算48×37。

      師:請把想出的計算方法寫在紙上。

      4、組織交流。

      師:各組展示本組的算法。不容易說清楚的,就寫在黑板上。

      (1)48≈50 37≈40

      50×40=20xx

      大約20xx盒。

      (2)40×37=1450

      8×37=296 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 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師生評議。

      (1)請學生說一說,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2)教師對學生發表的意見給以肯定或補充。使學生了解每一種算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

      師:先用個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結果的末位同個位對齊,計算中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結果的末位同十位對齊,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3)重點評議筆算。

      用檢查豎式每一步計算的方式,再現筆算過程。在此基礎上,夸贊學生:能用剛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解決今天的新問題。并且,能正確解決乘的過程中的進位問題。你們真棒!

      6、引導學生歸納小結計算方法:

      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先用一個乘數個位上的數去乘另一個乘數,得數的末位與乘數的個位對齊,再用這個乘數的十位上的數去另一個乘數,得數的末位與乘數的十位對齊,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課堂作業

      1、完成教材第50頁練習十一第1題。

      完成計算后,組織交流。說出筆算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筆算過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頁練習十一第2題。

      獨立計算,集體訂正。根據班上出現錯題的情況,和學生一起討論錯誤的原因,請學生訂正錯題。請學生注意:計算時要認真仔細。

      課堂小結

      1、請學生討論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并交流。

      2、教師強調:用豎式計算時,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該和哪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正確處理進位問題。

      課后作業

      完成數學書第51頁練習十一第6—7—8—9題。

      板書設計:

      筆算乘法(進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11-11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6-09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27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01-31

    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3-17

    數學下冊教案03-16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10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2-03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3-01

    小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小數的數學教案08-2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第一影院在线播放 | 日本免费一级高清婬曰本片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天堂 | 午夜亚洲AⅤ在线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