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
一、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2頁例3、例4及相關內容。
二、教學目標
1、在操作試驗活動中經歷探索發現“三角形邊的關系”的過程,知道三角形邊的關系。
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滲透建模思想,體驗數據分析、數形結合方法在探究過程中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四、教學難點
理解兩條線段的和等于第三條線段時不能圍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義。
五、教具準備
“幾何畫板”制作的教學課件,三角形的每條邊可以根據學生生成的數據輸入顯現,展示圍的過程。
六、學具準備
透明彩色噴墨膠片打印線段。
七、教學過程
環節預設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再現三角形模型——強化對三角形的認識1、談話導入,復習三角形概念。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誰來說說什么是三角形?
2、操作試驗,感受三條線段怎樣圍成三角形,懂得圍成三角形的關鍵是任意兩條線段的端點兩兩相接。
(實物投影:三張印有線段的膠片,膠片的邊沿相連。)
師:看屏幕,現在這樣圍成三角形了嗎?
教師:誰來圍一圍?
(請一名學生在實物投影上操作,其他同學觀察,評價。)
教師:剛才的沒圍成三角形,現在就圍成了,圍成三角形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回答
學生觀察
學生操作,評價
學生討論并回答
先讓學生說說什么是三角形,調出學生的原有認知,通過實物投影上三條線段圍的變化,一方面幫助學生重現三角形的模型,強化對“每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的認識,潛移默化地指導了圍的方法。為后邊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拆解三角形模型——制造沖突,引發思考1、拆解
師:如果從三條線段中拿走一條,剩下的可能是哪兩條?
(板書:11、6和11、11)
2、討論
師:用這兩條線段能直接圍成三角形嗎?能想辦法變成三條線段嗎?
師:變成三條線段了,就能圍成三角形嗎?
(板書:能?不能)
學生動手,觀察并總結回答在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認識中,想象得到的都是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頭腦中也有大量這樣的生活原型和抽象的三角形模型。教師通過“從三條線段中拿走一條→兩條線段圍不成三角形→想辦法變成三條→三條線段就能圍成三角形嗎”四個小步驟的'巧妙設計,打破了學生頭腦中存有的三角形模型,引發學生的思考:三條線段能不能圍成三角形呢?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質疑自己和他人已有知識經驗的機會,讓他們在審視、思考、疑惑中進入到下一個環節的研討。
三、重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邊的關系
1、操作試驗,明確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三角形
(1)明確要求。
師:實際情況是不是你們想的那樣呢?請你動手試試。
要求在動手前,小組內先一起說說打算剪哪一條,怎么剪。組內4個人每人剪的盡量不一樣,剪完圍圍看,然后填在記錄單上。
記錄單:兩條線段11cm和6cm(或11cm和11cm)
剪后的三條線段是()cm、()cm和()cm
圍成三角形了嗎?(√或×)
(2)小組合作試驗。
教師監控:收集試驗數據
能圍成不能圍成
3、8、62、9、6
4、7、61、5、11
5、6、62、4、11
…………
(3)展示交流試驗情況,提取數據。
師:誰愿意把你試驗的情況給大家看看?(學生說教師板書。)
追問:誰和他的不同?
還有補充嗎?
誰用的是11和11,說說你們試驗的結果?
師:這兩條線段在哪兒相連?
師:你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
師:到底連沒連上,最后邊的同學看得清楚嗎?看來這兒用學具不容易看清楚,咱們用課件清楚地看看。
師:有沒有同學認為這個能圍成?到底能不能圍成,說說理由。我們通過課件演示來看一下。
(播放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時圍的課件。)
(4)小結過渡。
師:通過親自試驗,大家知道三條線段有時能圍成三角形,有時不能圍成三角形。
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展示結果
情況一:
全是能(或全是不能)的情形。
情況二:
有的能有的不能的情形。
學生將一條線段剪成兩條,從理論上分析能夠得到無數種不同的剪法,但圍三角形的結果只會出現兩種:能圍成和不能圍成。教師根據可能出現的試驗結果進行設計,引導學生在生生交流中提取典型數據。通過實物投影變焦放大的功能,有助于學生清晰地看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情況。幾何畫板課件隨學生生成輸入數據和動態演示過程,彌補了學具操作的不足,有助于學生達成統一認識。這幾個環節的設計,不是就內容說內容,而是讓學生在親自動手試驗基礎上,補充完善個人和小組的認識,達成共識。學生在剪、圍中思考,初步感受能不能圍成三角形,不是在比較每一條線段,而是需要看兩條線段與第三條線段的關系,為后續教學做了鋪墊。
三、重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邊的關系
2、數形結合,探究三角形邊的關系
(1)提出問題。
師:試驗前我們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如果繼續研究,你想研究什么?
師:你覺得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三角形與什么有關系?
(2)研討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三角形的情況。
師:三條線段在什么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呢?小組同學研究研究。
師:哪個小組來說說你們的想法?(課件:輸人數據生成三角形演示圍的情況。)
(3)研討三條線段能圍成三角形的情況。
師:同學們知道了兩條短的線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條線段的時候一定不能圍成三角形。
那三條線段在什么情況下就能圍成三角形呢?我們來看這些能圍成的情況,一起來分析分析。
師:哪個小組來說說你們的想法?
生:什么樣的三條線段能圍成三角形,什么樣的不能圍成三角形。
小組討論
學生說想法
課件重現了數據對應的圖形,學生借助黑板上的數據、屏幕上的圖形和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之間的關系。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數的產生過程,初步認識自然數。
2、使學生經歷認識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的過程,掌握包括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在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3、使學生感受到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體驗數字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自然數和十進制計數法的意義。
2、掌握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師:同學們,想一想平時在生活中,我們做什么事情能夠用到數。你們知道古時的人們是怎樣記數的嗎?你們了解數的產生和發展嗎?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數的產生
(1)講述數的產生:古時候的人們在勞動生活中有了記數的需要,但開始不會用一、二、三、四……這些數字數物體的個數,因此只能借助其他的一些物品來記數。如第一幅圖中,人們出去放牧時擺放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小石子,一共放出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小石子。放牧歸來,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若兩者同樣多,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第二幅圖說的是用木板或在石板上刻道的方法來記錄所捕獲的魚或其他獵物的數量,也可以用來核對打獵前后武器的數量是否一致。第三幅圖中結繩記數的道理也是這樣。
小結:人們無論采取哪種記數方式,都是要把實物和用來記數的實物一個一個對應起來,后來,隨著語言的發展,人們發明了記數的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記數符號也不同。
(2)介紹各個國家的數字。
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還有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數字,它先由印度傳入阿拉伯,而后又從阿拉伯傳入歐洲,這樣人們誤認為這些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所以才叫阿拉伯數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流的增多,又逐漸統一成現行的阿拉伯數字,即:1、2、3、4、5……
(3)認識自然數。
自然數是人類的生產勞動中逐漸產生的,人類認識自然數的過程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數物體個數的過程中,我們數出的1,2,3……都叫做自然數。“0”是最小的自然數,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設計意圖】
通過多媒體呈現古人記數和不同地區的記數符號,以及今天的使用的阿拉伯數字,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豐富有趣。
2、學習十進制計數法。
(1)填一填。
①與百相鄰的計數單位是()和(),與萬相鄰的計數單位是()和(),與千萬相鄰的計數單位是()和()。
②10個一是(),10個十是()。10個百是(),10個千是()。
③10個萬是(),10個十萬是(),10個百萬是(),10個千萬是()。
(2)提問:通過上面的填空,你發現什么?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
小結: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位順序表。
(1)認識數位順序表:呈現數位順序并提問,從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數位?第九位呢?
(2)數級: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從右邊起每四位是一級。
(3)提問:從數位順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數級?個級有哪些數位?萬級有哪些數位?億級呢?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
(4)你發現每個數級的數位排列有什么規律嗎?請你按數級從右邊起,說說每個數級各有哪些計數單位。
【設計意圖】
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擴建”數位順序表,再通過系統整理計數單位、數位、數級等知識,讓學生理解“十進制計數法”。
三、鞏固練習
1、填空。
(1)億位左邊是()位,千萬位左邊是()位,26705000000
中“6”在()位。
(2)()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2、判斷。
(1)沒有最小的自然數。()
(2)沒有最大的自然數。()
(3)0是自然數。()
(4)自然數的個數可以數出來。()
3、下面的數各是幾位數,按數級分各有哪幾個數級?你是怎樣分的?
3248 143248 1263248 41263248
4、先把下列各數按數級分一分,再說說各有哪些數位,最高位是什么數位。
4253643 62538 234567321 4561732150
四、作業練習
練習二第1、2、6題(學生獨立完成)。
五、歸納總結
說說你這節課的收獲?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
教材第88頁例9、例10。
【教學目標】:
1.加深商不變的規律的理解,并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除法的簡便計算。
2.讓學生通過學習,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優化問題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難點:對被除數和除數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簡便計算中余數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口算:
140÷20=
700÷70=
150÷30=
270÷90=
160÷80=
1200÷300=
你是怎么口算的?
學生口算,說出算法。
由此可見,運用商不變的性質可以使我們口算得又對又快,筆算時能不能運用商不變的規律使計算簡便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9第(1)題。
780÷30=
(1)你會算嗎?是怎樣計算的?學生獨立練習,指兩名計算方法不同的學生板演。
(2)這兩種做法對嗎?
第2種做法為什么是對的?學生可以討論后發表自己的看法,哪種方法簡便一些?
(3)教師小結:
筆算時,當被除數和除數末尾都有0,我們可以運用商不變的規律使計算簡便得多。
2.出示例9第(2)題。
120÷15=
(1)這道算式能運用商不變的規律使我們計算更簡便嗎?可以怎樣做呢?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試算,看看誰的方法好。
(2)學生匯報算法,教師板書。
120÷15
120÷15
=(120×2)÷(15×2)
=(120×4)÷(15×4)
=240÷30
=480÷60
=8
=8
(3)小結:這兩種方法是把被除數和除數都乘2或都乘4,使除數15變成了整十數,這樣方便我們口算出結果。
3.出示例10。
840÷50=
(1)同學們現在都能用簡便方法計算這道題了吧。先算算,看結果是多少。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
(2)指名學生說得數。
商都是16沒錯,余數到底是4還是40呢?
小組內討論,驗證一下。
(3)教師小結:用商不變的'規律簡便計算時要注意商是不變的,但是余數變了。被除數和除數末尾同時劃去了幾個0,余數末尾就要添上幾個0。
所以840÷50=16……40。
4.鞏固練習:
教材第88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練習,教師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練習十七”第3題。
學生獨立練習,指名回答,并說說選擇的理由。
2.教材“練習十七”第8題。
先說說對錯,錯在哪里?再獨立改正。
3.教材“練習十七”第9題。
(1)學生先算出第(1)題的結果,小組內討論發現了什么。說一說小組內整理發現的規律,然后教師小結說明:
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積,可以寫成一個數連續除以這兩個數,使計算簡便得多。
(2)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第(2)題,集體訂正。
4.教材“練習十七”第6、7、10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交流檢查。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4
◆教材分析
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限于教學時間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舉了少數簡單的事例進行說明,使學生對數的產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教材展示了古代人們如何計數、如何逐步發明各種記數符號等,直觀形象地介紹了數的產生、發展的歷史。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使學生了解數的產生,掌握十進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億以上的數;
2、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和類推遷移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使學生經歷認識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的全過程,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感受到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數的產生,掌握十進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億以上的數
【教學難點】
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數的產生
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例如,人們出去打獵的時候,要數一數一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來的時候,要數一數捕獲了多少只野獸等等,這樣就產生了數。
二、計數符號、計數方法的產生[來源:學&科&網]
(打開課件)
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是開始還不會用一、二、三這些數詞來數物體的個數。只知道“一樣多”、“多”或“少”。
1、計數方法
那時人們只能借助一些物品來計數。
如:在地上擺小石子、在木條上刻道、在繩上打結等方法來計數。[來源:Z。xx。k.Com]
例: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時,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的只數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
例:出去打獵時,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獵回來時,再把拿回來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對應起來,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樣多,如果是,就說明武器沒有丟失。結繩計數的道理也是這樣。這些計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數的'實物和用來計數的實物一個對一個地對應起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一一對應。
2、符號
以后,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數詞,隨著文字的發展又發明了一些記數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記數符號是不同的。
師:看來數的產生來源于生產、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紹一些記數符號。
出示課件:巴比倫數字:(略)中國數字:(略)羅馬數字:(略)
3、自然數
問:你們知道阿拉伯數字是怎么產生的嗎?
現在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
師問:你們觀察一下,這些自然數是怎樣排列的?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的差是幾?最小的自然數是誰?最大的呢?
學生小組討論完派代表發言,最后請同學進行總結。m]
最小的自然數是零,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無限的就是一個一個地數,總也數不完,數出一個很大的數以后還可以數出一個比它多1的大數。
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三、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嗎?
◆教學反思
略。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5
教學內容:
人教新課標四年級數學下冊減法的運算性質。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減法的運算性質,并利用性質進行有關的簡算。
2、培養學生分析研究及綜合概括的能力。
3、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教學重難點:
學生通過實踐體驗概括減法的運算性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李叔叔看一本書,昨天看到了66頁,今天又看了34頁,這本書一共有234頁,還剩多少頁?
學生匯報。
生每回答一個問題,師問:你是怎么想的.?
教師板書三種方法。
(1)234-66-34 (2)234-(66+34) (3)234-34-66
師:請你告訴我他們的結果。(只板書最后結果)
結果相等,那就是說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來表示?(等于號)板書。
2、請你觀察這三種方法,有什么發現?
學生匯報,師總結。
(生如果說不出,可以引導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是不是所有的從一個數里面連續減去兩個數,都等于從這個數里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呢?請大家試著在草稿紙上舉例驗證。
學生匯報。
師:像這樣的式子你能舉得完嗎?寫不完怎么辦?
(生:用字母表示)
a-b-c=a-(b+c) a-b-c=a-c-b
引導學生總結出: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等于一個數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
一個數連續減兩個數,可以先減第二個減數,再減第一個減數。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減法的運算性質”
生齊讀。
3、這三種解法都是正確的,你喜歡哪種呢?為什么?
生匯報,大部分人應該會選擇第二種和第三種。
師總結:湊整。(兩個減數能湊整)、去尾變整(被減數和一個減數有相同部分)
三、鞏固練習
1、請你說說哪個小朋友最會運用今天所學知識使計算變得簡單了呢?
① 354-74-26
=354-(74+26)
=354-100
=254
② 154-54-79
=154-(54+79)
=154-133
=21
③ 472-54-72
=472-72-54
=400-54
=346
④ 158-63-58
=158-(63+58)
=158-121
=37
師小結:我們在遇到連減的時候,要根據這幾個數值的特點來正確選擇運算性質。 2、在里和橫線上填寫相應的運算符號和數
868-52 -48
=868- (52+48 )
1500-28-272= 1500-(28 272)
475-26-75=
286-37-42-21=286-( 37+42+21)
684-(584+37)=684-584-37
3、我來當法官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6
教材分析:
垂直與平行 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性質,學習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空間與圖形的領域中,垂直與平行是學生以后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及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形體的基礎。也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學生分析:
從學生思維角度看,垂直與平行這些幾何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表象,但由于學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較困難;再加上以前學習的直線、射線、線段等研究的都是單一對象的特征,而垂線和平行線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未知的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學生還沒有建立表象。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理解垂直和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特殊的兩種位置關系,會初步辨析垂線和平行線。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分類、比較等環節,認識垂線和平行線,感知生活中垂直和平行的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到垂直與平行的應用和美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線垂線等概念。
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1、多媒體播放奧運會開幕式片段。
解說:對于一屆奧運會來說,精彩的開幕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參加開幕式演出的部隊官兵經過130多天的艱苦排練后,才形成了如此宏偉、壯觀、盛大的場面。橫成排、豎成列、整齊劃一。實現了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精彩絕倫的目標,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的風采。
其實在如此盛大的場面里蘊含著許多數學知識。如果把每個人想象成一個點,你們看,這一排排、一列列像我們數學上的什么呢?(直線)
沿著不同的角度觀察,就會找到許多條直線。把這個場面轉化成一張平面圖。
2、出示平面圖,找出其中的一些直線。
這些直線都在舞臺表面上,我們就可以說這些直線都在同意平面內。
板書:在同一平面內。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板書: 兩條直線。
【從開幕式演出的片段入手,把數學問題的研究置身生活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化成平面圖,使學生感受到點連成線、線連成面,初步建立垂線和平行線的表象】
二、觀察分類,感受特征
1、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準備解決哪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大屏幕展示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案。
2、觀察分類
師:仔細觀察這6種情況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能把它們分分類嗎?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學生匯報:生1:1和2、3和5、4和6分三類。
生2:1和2一類,3、4、5、6一類。
生3:1一類,2、3、4、5、6一類。
在學生說到交叉的分為一類時,告知學生交叉在數學上叫做相交。
板書:相交
針對學生的不同分類引發學生的爭議,在爭議中統一意見,大致按相交、不相交分為兩類。
3、認識平行線
(1)觀察、體會平行線的特點
師:為何要把1號單列出來?1號圖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什么特點?
生1、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不變。
生2、不相交。
師:延長后會相交嗎?(不會)
動畫演示延長后不相交的過程。
小結:像這種位置關系的兩條直線在數學上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板書:平行線。
(2)揭示平行線的定義
師:同學們,你在生活中見到過這種位置關系的兩條線嗎?
學生舉例
那到底怎樣的兩條直線叫平行線呢?
生: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師補充在同一平面內。
大屏幕出示: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師:為什么要加上互相呢?
生:是2條直線啊!
小結:要說互相平行或平行線至少需要2條直線。
師:能說一條直線是平行線嗎?應該怎么說呢?
引導學生說出:紅線是綠線的平行線,或綠線是紅線的平行線,也可以說紅先和綠線互相平行。
【分類活動是開放的,分類結果也是多樣的,當學生把它們分為交叉、不交叉、快要交叉三類時,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利用直線可以延長的性質,把快要交叉的兩條直線延長后,使學生明白,看起來快要相交的實際上也屬于相交。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教師點撥中逐步達成共識,也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創造了條件。】
(3)、鞏固練習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線,會用小棒擺擺嗎?
用小棒代替直線,擺兩根小棒平行。
展示學生的作品
再擺第三根小棒也和第一根小棒平行,得出:如果兩條直線都和同一條直線平行,那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讓學生動手動腦,加深理解平行線的特點】
4、認識垂直
(1)分類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1號圖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是互相平行。接下來我們繼續研究2、3、4、5、6這5中情況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這5種情況中的兩條直線又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呢?(相交)
如果要把這5種情況再一次進行分類應該怎么分?
生:3和5一類,2、4、6一類;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3和5 圖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讓學生在相交的情況中找出特殊的情況相交成直角,為學生進一步理解垂直的特點做好鋪墊】
師:為什么要把3、5單獨分一類呢?
生1:因為它們都是十字性的。
生2、它們都有四個直角。
(2)揭示垂直的定義
師:像這樣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在數學上叫做互相垂直。
大屏幕出示:如果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在分類,比較的基礎上揭示垂直的概念,初步感知相交中的特例是垂直,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的包含與從屬關系進行了潛行的滲透】
師:你認為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垂直最主要的是看什么?
生:相交成直角
師:能不能說紅線是垂線。
引導學生說出:紅線是綠線的垂線,或綠線是紅線的垂線,也可以說紅線和綠線互相垂直。
同學們請看數學書的封面上有垂直的現象嗎?(有)
在生活中還有垂直的例子嗎?
學生舉例
(3)鞏固練習
會用小棒擺擺垂直嗎?
學生擺垂直
全課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特殊的位置關系:垂直與平行(板書課題)
再次播放開幕式片段
【讓學生尋找影片中的垂直和平行現象,感悟數學無處不在和數學的美感】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7
【教學內容】:
教材第51頁例3。
【教學目標】:
理解和掌握積的變化規律,能根據積的變化規律進行簡便運算。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積的變化規律。
難點:運用積的變化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口算。
15×8=
25×4=
170×5=
26×100=
30×50=
32×300=
36×20=
9×800=
42×400=
8×600=
20×300=
240×5=
教師用卡片出示口算題,學生開火車練習。
2.引入。
買一個文具盒需12元,買2個文具盒需多少元?(24元)買4個文具盒呢?(48元)買6個文具盒呢?(72元)買文具盒的個數越多,所需的錢就越多。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積有怎樣的變化規律呢?ぃò迨榭翁猓夯的變化規律)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3。
(1)6×2=12
(2)20×4=1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仔細觀察兩組題目,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讓學生充分討論,互相說出自己的觀點。
引導學生交流看法,在學生匯報中點撥。
(1)左邊第一道算式與第二道算式比較,哪個因數沒有變,哪個因數變了?是怎樣變的?積又有什么變化?
(2)左邊第一道算式與第三道算式比較,又有哪些地方變與沒變呢?
(3)請將左邊第二道算式與第三道算式也作類似的`比較,發現規律。
(4)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你的發現嗎?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分別乘10、100,積也分別乘10、100。
(5)用以上的方法比較右邊三道算式,概括出你的發現。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分別除以2、4,積也分別除以2、4。
(6)你還能舉例說說你的發現嗎?
3.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概括。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或除以幾,(0除外)積也乘幾或除以幾。
4.教材第51頁“做一做”第1題。
(1)你能看出每組算式有什么規律嗎?小組交流,獨立填寫得數。
(2)指名說說你發現了什么,然后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第51頁“做一做”第2題。
(1)要求學生先弄清題意,想一想怎樣解答這個問題。
(2)小組討論交流,點名學生匯報。
教師板書:
方法一: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
方法二:200×(24÷8)=600(平方米)
追問方法二的同學,說說自己的做法。(長不變,寬乘3,面積也乘3)
師:你的方法真巧妙,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2.教材“練習九”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看誰做得又對又快,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你能說說今天在學習過程中所發現的規律嗎?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8
教 材 分 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本課所學內容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統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學 情 分 析
四年級學生在數學知識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其思維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對于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不能靈活運用,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做好課前準備,讓學生提前了解烙餅的方法和時間。
教 學 目 標
1、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中的策略的多樣性,初步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的意識。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優化思想。
教學難點: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計算器的結構和基本功能,能正確地運用計算器進行一些大數目的一步和兩步式題的計算。
2感受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便捷和準確,體驗依據計算的需要和數據特點靈活選用合適的運算方法。
3、經歷用計算器探究和發現簡單數學規律的過程,在嘗試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會使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一步和兩步式題的計算。
教學難點:依據計算的需要和數據特點選用合適的運算方法;借助計算器探索發現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出示中央電視臺節目《機智過人》的圖片。
師:節目中有最強人類代表和人工智能進行精彩而有趣的“人機大戰”,人們都在談論到底是機器人厲害?還是人類厲害呢?你怎么看?
師,你們說的都有道理。機器人和人類各有優勢,咱們要想辦法用好人工智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發揮一下人腦的優勢,使用好計算器以為我們服務。板將課題,用計算器計算
[設計意圖]創設了電視節目《機智過人》中“人機大戰”的情境,引導學生辯證的對待人與機器的關系,激發學生想要操控機器為學習服務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嘗試操作、自主探索一一正確使用計算器
一、介紹計算器的基本結構
出示計算器圖片。
師:你在哪里見過人們使用過計算器?
師:請拿出計算器仔細觀察,計算器上有些什么?關于計算器上的各種鍵,都是派什么用處的?你們知道嗎?把你知道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匯報計算器的構造:顯示器、數字鍵、符號建、開關機鍵等。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討論交流,讓學生認識計算器的基本結構和一些常用鍵。
二、正確使用計算器
1、初試本領。
師:認識了計算器,問問自己:“我會用計算器嗎?”
請用計算器算一算:38+27= 30x 18=
師:以38+27為例,說說你是怎樣按鍵計算的?(課件演示輸人過程)
師:計算器到底算的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知道?(口算或筆算)
師:既然這兩道題用筆算和口算都能算,那還學習計算器干什么用呢?
[設計意圖]借助學生已有的認識和操作經驗,讓學生在嘗試操作、互相交流中認識計算器的計算方法“既然這兩道題用筆算和口算都能算,那還學習計算器千什么用呢?”這一誘導性的問題,旨在讓學生領悟到計算器的價值是進行大教目的計算。
2、為什么要用計算器。
出示題目:13027-8934= 41600÷128=
師:這兩道算式和上面兩道算式有什么區別啊?如果想快速算出來,你很想借助什么工具?請計算器來幫幫忙。
學生獨立完成,組織反饋。
[小結]在輸人的時候我們要盡可能的做到:整體讀數,細心輸入。
[設計意圖]在操作交流中讓學生感受到用計算器計算大數目的快捷,同時也提醒學生使用計算器時要注意整體讀數、細心輸入。
3、體驗計算器使用中的困惑。
(1)巧遇困惑,識別運算順序。
出示題目:20xx-39x 21=
師:怎么會有兩個答案呢?究竟哪一個對呢?計算錯的又是什么原因呢?(引導學生討論)
師:原來是手里的計算器不懂運算順序,那怎么辦?看誰能辦法來指揮它?
讓剛才算錯的同學重新按計算器計算。
展示比較智能的計算器,能識別運算順序
老師介紹這兩種計算器:聰明的計算器和傻瓜計算器。
重點說了,傻瓜計算器怎樣來進行計算?
除了用這樣的方法,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
(2)認識“M+”、“MR”、“MC”功能鍵
師:在你們的計算器上有這兩個鍵:“M+”“MR”有的計算器上是“MRC鍵”,“MRC”是“MR”和“MC”的合并鍵,知道這兩個鍵有什嗎?它們就是計算器的紙和筆。
師:知道怎么用嗎?視頻播放,計算這個算式使用這些鍵的用法。
39X21 “M+”(記憶)
20xx- “MR”(提取)
= “MC”(刪除記憶)
你對計算機還有哪些了解嗎?
活動:向同學介紹計算器。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要用好計算器首先要了解自己手中的計算器是“科學型”還是“算術型”,如果是“算術型”計算器,在計算混合運算的時候,要注意運算順序,并讓學生學會如何使用用“M+”、“MR”、“MC”這幾個功能鍵。
第三環節:及時反思,合理使用計算器
一、感受計算器的優勢
師:你覺得計算器怎么樣?你對這個新朋友有什么評價?
[小結]計算器的`確是人們的好幫手,用計算器計算又快捷又準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
二、靈活選擇,辯證對待
游戲:挑戰30秒
師:下面咱們進行一個挑戰賽?
出示題目:9467 x 567x0=
45 ÷5=
9328-2965=
師:做完這組題,你對計算器的使用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結]靈活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才能幫助自己又快、又正確地解決問題。
師:(指著課題)我們再間間自己。我會用計算器了嗎?
[設計意圖]這是教材內容中沒有的,之所以要補充這個環節,目的是要讓學生明白雖然有了先進的計算工具,還要將它和口算、筆算相結合,充分發揮各種算法的優勢。
第四環節:積極探索、善于動腦一享受借助計算器而超越計算器的快慰
出示挑戰題目:
111111111×11111111=
師:遇到了什么問題?原來計算器的顯示屏是有限的,計算器解決不了,怎么辦?靠我們的大腦,想想看,有什么好辦法?
教師組織學生小組進行討論研究,仔細觀察,探索其中的規律。
1x 1=1
11x 11=121
111x111=12321
1111x1111=1234321
11111X 11111-123454321
111111X 11111121345654321
1111111X 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X 1111113-56787654321
111111111x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師:你們看多美呀,這就是數學之美!
[設計意圖]故意設計此題,讓學生體會到計算器也有計算不出來的題目。但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計算出來,讓學生學會利用計算器去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最后。“寶塔數”的展示,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神奇和美妙。
第五環節:追根溯源、拓展視野一介紹計算工具的發展史
師:計算器幫我們“發現”規律,讓我們領略到數學王國的奇妙!那關于計算工具發展的歷史,你知道嗎?
學生介紹自己對計算工具發展史的了解。
[設計意圖]圖文結合的介紹計算器的發展史,形象生動,既讓學生獲得了知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起學生對計算器甚至是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的探索興趣。
第六環節: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師:學完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回顧全課,讓他們充分感悟計算器給人的生活帶來的便捷,體驗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生想要發明更先進計算工具的欲望。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0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6頁及練習四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電子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2.知道用電子計算器計算的順序和筆算順序是一樣的。
3.讓學生善于觀察發現數學的秘密,能夠對一些有規律的數進行口算。
教學重點
能夠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懂得觀察發現一些有規律的數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有關計算工具,請同學們把自己的電子計算器拿出來,今天我們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板書課題:用計算器計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學例1。
(1)出示3 86+179=________
說說你是怎樣使用計算器計算的。
(2)引導學生按步驟按鍵計算出結果,試試CE和AC鍵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為0,也相當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計算器試試。
825-138=26×39=312÷8=
(4)你覺得使用計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數,別按錯了,每次計算前要清0。
2.教學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計算器算出上面幾個算式的結果。
(2)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嗎?說一說。
從9999×2起,結果是一個五位數,中間是3個9,兩頭分別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計算器,直接寫出下面幾題的結果嗎?試一試,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結果又是多少呢?誰能說一說?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師總結:碰到9999和9以內的.自然數(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數,最高位和個位就是自然數與9的乘積,中間三位數都是9。
(5)第26頁“做一做“。
用計算器算出前面幾道算式的結果,找出規律,再直接寫出下面幾個算式的結果,然后用計算器進行驗證。
三、應用反饋
1.用計算器計算,練習四第1、4、9題。
組織學生獨立用計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計算的結果。
2.練習四第3題。
教師先介紹收據上的內容,并指導學生如何計算相應的金額。
再讓學生兩人一組,一人筆算,一人用計算器進行驗算。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領?
五、變式練習
先用簡便方法計算,再用計算器驗算。
1.297+298+299+300+301+302+303
2.401+402+403+404+405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16~18頁。
【教學目標】:
1.了解數的產生,理解自然數的概念。
2.認識億級的計數單位,掌握十進制計數法的含義。.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自然數的概念和十進制計數法。
難點:掌握含有億級數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我們知道數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地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這些數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關于數的知識。
(板書:數的產生)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數的產生過程。
(1)如果沒有了數字,怎樣表示我手中的粉筆有多少根呢?(教師舉起手中的4根粉筆)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怎樣表示有4根粉筆?
(學生通過討論,會想到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師對學生的創造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2)在生產勞動中,人們需要數人數、數物體個數或記錄打獵后捕獲的野獸的數量等等,這樣就逐漸產生了數。
引導學生看教材第17頁中的圖片,讀下面的'文字。了解在遠古時代,人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各種方法來表示物體的個數。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漸發明了一些記數的符號,這就是數字。如: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還有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后來流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入歐洲,人們誤以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數字,一直把它叫做阿拉伯數字,即0,1,2,3,4,5,6,7,8,9……經過了幾千年,才產生了現在通用的阿拉伯數字。
(3)了解了數的產生過程,你有什么想法?
教師教育學生要珍惜人類燦爛的文化遺產,認真努力地學好知識,創造出更多的知識。
2.認識自然數。
(1)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數。(板書:自然數)
(2)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3.十進制計數法。
(1)我們已經學過億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億大的數,例如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數是1339724852人,世界人口有70多億等。
(2)用計數器數數,認識十億、百億、千億。
教師在計數器上先撥珠,讓學生數數:10個一億是十億,10個十億是一百億,10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板書:十億、百億、千億)
指出:十億、百億、千億和以前學過的個(一)、十、百、千……一樣都是計數單位。
(3)在數位順序表上填出億級的數位和計數單位。
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再指名匯報,共同訂正。
(4)說一說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億是十億,10個十億是一百億,10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教師指出: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板書:十進制計數法)
(5)觀察比較:比較數位順序表上個級、萬級和億級有什么異同?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再分別說一說各自的看法。
三、實踐應用
1.填空。
(1)一百億里有()個十億,()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2)從個位起,第()位是萬位,第()位是十億位。
(3)和億位相鄰的兩個數位是()和()。
2.教材“練習三”第1題。
想一想,說一說。
3.教材“練習三”第2題
同桌兩人合作完成。
四、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你對數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的幾種常用算法,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簡便。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算法進行計算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學生學生觀察比較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學生思維。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會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的幾種常用算法,并運用其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學會根據數的特點靈活選擇算法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思路:
在教學中,我想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然后通
過全班交流解題方法時學生對多種解題方法的觀察分析,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簡便算法,并且探討選擇簡便算法的靈活性,使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化和根據數字特點選擇計算方法的靈活性。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游戲導入
1、對口令游戲
2、敘述:同學們喜歡整十、整百數之類的嗎?其實我們計算時常常會用湊整的方法使得計算更簡便,接下來讓我們繼續一起來解決一個與計算有關的問題吧!
二、探究新知
1.初學交流
(1)出示情境圖。提問:你能從圖中獲得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2)自己嘗試解答。請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3)體驗多種計算方法
a.指名學生匯報,并說說是怎么想的(板書三種不同算式) 234-66-34=234-(66+34) 234-66-34=234-34-66
b.你是喜歡用哪種方法進行計算的?為什么?
c.那現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這個時候選擇這三種的哪一種方法計算更簡便?為什么?
2.合作引領
(1)舉例:你能像上面這樣舉出連減的例子嗎?
100-20-80=100-(20+80)
160-32-60=160-60-32
…………
(2)總結規律
討論總結:
①交流討論:通過剛才這道題可以看出,在計算連減時有多種方法,請小組交流一下,你們組在計算連減時你們認為怎樣計算簡便。
②總結:可以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也可以把減數加起來,再從被減數里去減;還可以先減去后面的減數,再減去前面的。我們要根據數字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算法,進行簡便計算。
③(出示連減的簡便計算方法。)用字母該如何表示呢?
板書:用字母表示a-b-c=a-(b+c)=a-c-b ★-▲-■=★-(▲+■)
三、反饋提升
(一)相機測評
1.在○里和橫線上填寫相應的運算符號和數.
2.選擇題。看看哪種方法好。
3.數學小醫生。
(二)拓展提升
1.計算下面各題,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四、鞏固練習(課件出示)
五、全課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獲得了哪些新知識?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3
第4單元
三位數乘兩位數
第3課時
練習課
【教學內容】:そ灘牡49~50頁練習八第2、3、6~12*題。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準確進行計算,提高計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熟練準確地進行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
難點: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1.筆算下列各題。
124×29=
306×24=
520×30=
指三名學生板演,余者練習,然后集體訂正。
2.說一說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步驟和方法。
先讓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再指名說一說。
3.教師針對前一課時學生在做練習題時出現的錯誤進行簡要講解。
二、指導練習
1.教材第49頁練習八第2題。
(1)課件出示教材練習八第2題。
(2)組織學生討論已知信息,了解題目要求的內容。
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檢查。
(3)教師指出:森林是我們人類的寶貴財富,我們要愛護森林,保護環境。
2.教材第50頁練習八第8題。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題做得對嗎?錯在哪里?將錯題改正在練習本上。
(2)學生獨立改正,小組互相說說: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為了避免錯誤,可以怎樣檢驗?
(3)集體訂正,交流計算方法、應注意的問題、檢驗的方法。
3.教材第50頁練習八第10題。
課件出示第10題中各種觀賞蔬菜,指名說一說各自的價格和賣出的盆數。再讓學生在小組中共同完成第(1)、(2)兩題,并相互檢查。
組織學生議一議:從表中你還發現了什么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并把自己的發現在班上交流。
4.教材第50頁練習八第11題。
(1)課件出示教材練習八第11題。
(2)組織學生討論已知信息,了解題目要求的`內容。
分析:總共有四款不同價錢的電話機,分別是128元、108元、198元和210元,不變的條件是李老師帶了3000元,要買15臺同樣的電話機。
共有四種購買方案:
①購買128元的電話機15臺。
②購買108元的電話機15臺。
③購買198元的電話機15臺。
④購買210元的電話機15臺。
(3)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檢查。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方案,得出答案。
這一題考查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能力,由學生自己去分析共有多少種選購方案。
三、實踐應用
1.基本練習。
(1)教材第49頁練習八第3、6題。
指名學生口答,其余學生訂正。
(2)教材第49頁練習八第7題。
指名4個學生板演,其余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教材第50頁練習八第9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解法,小組訂正。
2.拓展練習。
教材第50頁練習八第12*題。
小組交流方法,教師可適時提示。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利用電子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2、使學生知道用電子計算器計算的順序和筆算順序是一樣的。
3、讓學生善于觀察發現數學的秘密,能夠對一些有規律的數進行口算。
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夠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難點:懂得觀察發現一些有規律的數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有關計算工具,請同學們把自己的電子計算器拿出來,今天我們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
(板書課題:用計算器計算)
二、用計算器計算
1、教學例1。
(1)出示386+179=________
說說你是怎樣使用計算器計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顯示386,再按“+”,屏幕顯示不變,再按“179”,屏幕顯示179,按“=”,屏幕顯示結果565。)
(2)引導學生按步驟按鍵計算出結果,試試CE圖和AC鍵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為0,也相當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計算器試試。
825-138=26×39=312÷8=
(4)你覺得使用計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數,別按錯了,每次計算前要清0。
2、教學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計算器算出上面幾個算式的結果。
(2)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嗎?說一說。
從9999×2起,結果是一個五位數,中間是3個9,兩頭分別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計算器,直接寫出下面幾題的結果嗎?試一試,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結果又是多少呢?誰能說一說?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師總結:碰到9999和9以內的自然數相乘(0,1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數,最高位和個位就是這個自然數與9的乘積,中間三位數都是9。
(5)第26頁“做一做”。
用計算器算出前面幾道算式的結果,找出規律,再直接寫出下面幾個算式的結果,然后用計算器進行驗證。
三、鞏固練習
1、用計算器計算,練習四第1、4題。
組織學生獨立用計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計算的結果。
2、練習四第3題。
教師先介紹收據上的內容,并指導學生如何計算相應的金額。
再讓學生兩人一組,一人筆算,一人用計算器進行驗算。
3、練習四第9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并說說怎樣才能用計算器計算時不出錯。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領?
板書設計
用計算器計算
9999×5=49995 9999×6=59994
9999×7=69993 9999×8=79992
9999×9=89991
教學反思
計算器對學生來說是比較熟悉的,大部分學生也使用過。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帶來的便利,巧妙整合,利用學生已有的認識和操作經驗,相互交流,充分感受用計算器計算的便利。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射線和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區別;進一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含義,能用角的符號表示角。
2.通過“畫一畫”、“數一數”等活動,初步感悟:從一點出發可以畫無數條射線,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3.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和變化的觀點。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比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直線、射線和角的含義;掌握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難點:
掌握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準備:
教學、三角板、小組討論表單。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孩子們,現在的你們已經了解了許多的數學知識。大家都知道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許多知識都是從生活中發現的,現在我們來看看今天的知識是從什么地方開始的。請孩子們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圖片(有明顯的太陽光,建筑物的線條很明顯),學生認真觀察。
師:這圖是從生活中拍攝的,很美吧。我們今天探究的數學知識就藏在這些圖里面,畫面上藏著許多的線,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劃一下你找的線。(生比劃)
師:你比劃的是哪些線?(請2-3名學生說)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復習線段
出示有線段圖,從圖中抽象出線段。
教師:剛才有孩子找到了這些線,這種線的名字叫什么?線段。
教師:孩子們認真看看,線段是什么樣子的呢?
學生;有兩個端點,是直直的,有的線段長,有的短等等。
2.學習射線
教師:還有的孩子找到了這些線(出示太陽光圖,除去顏色抽象到射線)這種線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嗎?
板書射線,認識射線的特征
3.學習直線
教師:剛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許多的線段和射線,還有一些曲線。可是還有一種在我們生活中找不到的.線,卻在我們數學王國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想不想認識這位神秘的朋友呢?
出示直線,動畫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畫一條直線。
4.線段、直線、射線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教師:現在我們認識了線段、射線和直線,他們之間有著什么聯系呢?
接下來就需要大家一起認真觀察,討論找一找他們三線的區別和聯系,活動之前請大家聽清楚活動要求。
活動要求:
請每個小組分工合作把報告單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組團結探索找出三種線的區別和聯系。
報告單:
關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試畫角等)書本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們再來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書36頁自學。
(1)自學,可以說一說、畫一畫、比一比。
(2)小組探討,確定交流內容。
4、集體交流。(視學生交流情況,老師及時引導)
(1)學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組成的嗎?(出示沒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你也來畫幾個角。
畫角(先自由畫,再一生實物投影演示)說說你是這么畫的?(定點,引出兩條射線)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 P36做一做
2 練習四1、2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識?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上冊教案01-15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9-15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1-29
四年級上冊數學的教案12-15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9-07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05
四年級上冊數學優秀教案01-25
數學四年級上冊優秀教案02-17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