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的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的教案1
一、情境創設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的學習好伙伴——小精靈YY又來到了我們的課堂。瞧!它來了,(課件出示明明及聲音:同學們好,我是數學王國的小精靈YY,你們想去數學王國玩嗎?(想)想去數學王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須先接受我的挑戰——闖三關,三關闖過了,才有資格去哦!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嗎?
課件出示:
師:同學們,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嗎?好,闖關開始!
第一關:口算
10+1=10+2=10+3=10+4=10+5= 10+6=10+7=10+8=
師:從剛才的計算中我們知道:十加幾就等于十幾(課件出示)
第二關:填一填
9+()=10
9+1+1=()
9+1+7=()
師:9加幾等于10
誒,你怎么這么快算出來,你你是怎樣算的?
9+1+1等于幾,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三關:比比誰能最快算出三個數的答案
⑨③①⑧①⑨①⑥⑨
師:為什么要先算9+1?(因為9+1=10,再算10加幾就等于十幾)
師:咦,孩子們!被你們這么聰明的一算:“先讓9和1湊成10,再算十加幾就等于十幾。”的確快多了,也簡便多了。祝賀你們闖關成功,現在我們和小精靈YY一起向數學王國出發吧!
二、探究新知
1、猜謎引入,出示主題圖
師:同學們看,這就是數學王國,漂亮吧?數學王國不僅有許多豐富的數學知識,而且還有許多精彩的活動。這里有一個謎語,你們猜猜看它是什么?
師課件出示:頭戴紅帽子,身穿白袍子,說話伸脖子,走路擺架子。(打一動物)
2、觀察主題圖,發現信息
(1)師:請你們用數學的眼光仔細觀察這幅圖,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2(白鵝有9只,黃鵝有3盒。)根據這兩個數學信息,你能提一個加法的數學問題嗎?(課件出示:一共有幾只鵝?)
(3)列式:師:那這里的“一共”表示什么意思呢?(生:9只白鵝,師相機板書:9和3只黃鵝師相機板書:3合(加)起來。)所以我們要用加法師相機板書:+來計算。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師問:9加3等于多少呢?請你們先想一想,想好后,與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樣算出9加3等于多少的?
師:哪個小朋友告訴大家,9+3等于多少?(12)你是怎樣算的,上來和大家說一說你的想法,誰先來?(注意關注下面的同學)
①接著數(×××的名字)
師:你是怎樣算的?
師:她是怎么數的?接著9往后數。我們大家一起來數一遍,這種接著9往后數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接著數” 。(板書:1.接著數)誰是用接著數的方法,舉手告訴我。
除了這種方法,哪位同學還有別的'方法?
②點數法:(×××的名字)
師:你上來告訴大家你的算法,像他一樣一只一只從1按順序點著數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點數法”
我們用他的點數法一起來數一遍。
③湊十法(×××的名字)
除了這兩種方法,誰還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嗎?(好,你上來把你的算法告訴大家)生2:3只黃鵝里拿一只黃鵝給9只白鵝里,讓白鵝里的9和黃鵝的1湊成10。
師:然后10只再加上剩下的2只,就等于12只。咦,孩子,老師有個問題啊,你為什么要把9先湊成10呢?(因為湊成10后更好算。)同學們,我們為他聰明的方法鼓掌吧!
※(課件演示)我們再來看一下,剛才他是從3只里拿了多少,拿了一只和9只怎么樣,湊成10只,然后湊成的10只再與剩下的2只加起來就是12。
※為了讓大家看的更明白,老師用小棒代替鵝來演示一下,你們也跟著一起來擺一擺。首先根據這算式,左邊擺出9根小棒,右邊擺出3根小棒,然后從3里拿出1根小棒和9湊成10,3就剩下多少?(2根)最后10根再加剩下的2根就是多少?(12根)
※思考:咦,孩子們!為什么我們要從3里拿出一根小棒給9呢?為什么不拿2根、 3根呢?1根的目的是什么?(和9湊成10)說的對嗎?所以像這樣:“先把9湊成10,再算十加幾就等于十幾。”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湊十法”(板書)。
※這個湊十法,可以用一個式子表示出來,同學們看,(師一邊板書一邊寫)先把小數3分成1和2,因為1和9是好朋友,所以在寫的時候,1要寫到9的這邊,讓1和9湊成10,然后用湊成的10加剩余的2就等于12。
※順口溜:蘭老師根據這個湊十法編了一個順口溜,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到9想到1,3可以分成1和2,一九一九好朋友,他們一起湊成10, 10加2等于12.”師:用湊十法寫式子時,我們可以一邊念一邊寫,你們看。(師示范一邊念一邊寫)
※說一說:湊十法的計算過程。那你們也會說嗎?那你們與同桌一起比賽比賽,看看誰溜得好。
2、比較、優化,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用接著數,點數法,湊十法來計算9+3=12,請你們仔細觀察這三種方法,誰來告訴大家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是呀!我們在比較中發現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算式又快又簡便,其實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一邊說一邊板書課題:9加幾)(讓學生讀課題一遍)
3、動手操作
(1)、擺一擺
老師這有幾個算式:9+6=()9+8=()9+7=()
問:他們的得數是多少呢?我們用小棒來擺擺,好嗎?
※先根據算式擺出小棒。
※思考:移動幾根小棒,讓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一共是多少根?
(2)圈一圈,填一填(書上的練一練第1.2題)
問:圈一圈是什么意思?寫式子時,你們可以按照“順口溜”的方法,一邊念一邊寫。4、整理算式,發現規律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擺和填一填知道了:
(師一邊說一邊板書)9+2=119+3=129+4=13按照這個順序那9+7等于幾?9+7等于幾,9+6等于幾,9+8等于幾,同學們,這些是9加幾的算式,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三、鞏固練習(課件出示)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在數學王國里,學到了計算9加幾的計算方法,知道了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更簡便。還知道了9加幾算式之間的秘密。那你們想用今天學到的知識本領,和YY一起來玩轉游戲嗎?比比誰更厲害!
1、游戲一:開火車(2列)比一比,哪列火車開的又快又好!就送他一面代表勝利的智慧星!
2、游戲二:摘蘋果。誰能正確算出算式的得數,這蘋果就送給他。
四、全課小結
好的,同學們,今天我們在小精靈—— YY的帶領下一起到數學王國游玩,一路上我們學習了許多數學知識,相信你們也有許多的收獲,來說說吧!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有關9加幾的數學問題,希望孩子們做個有心人,帶著今天的收獲去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好嗎?
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下課。
五、板書設計
1、點數法
3、湊十法
2、接著數
9+3 = 12
9 + 2 = 11
9 + 3 = 12
9 + 4 = 13
看到9,想到1
9 + 5 = 14
可以分成1和2,
9 + 6 = 15
一九一九好朋友,
9 + 7 = 16
他們一起湊成10,
9 + 8 = 17
加2等于12。
9 + 9 = 18
數學的教案2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周長、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結合具體的情境,感受數學在交通中的應用,獲得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的經驗。
【教學重點】
能運用周長、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交通中的應用,獲得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的.經驗。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你們知道嗎,在實際生活中,交通與數學是緊密相連的,在交通問題中有許多的數學問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場景圖
讓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小東從家里走道學校的兩幅圖片。
問:“這兩幅圖有什么變化”以發現小東每分走65米,他從家里到學校用了10分鐘。
(1)小東家到學校大約有多少米?
(2)小東每天上學和放學至少走多少米?
(3)如果中午回家吃飯,小東每天上學、放學至少走多少米?
(4)小東家在6樓,小東每上一層樓大約用12秒,他在1分鐘時間內能從一層走到家嗎?
2.學生獨立解答第(1)~(3)個問題,并組織小組交流。
3.第(4)個問題,根據班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用畫示意圖的方法理解題意后再解答。
(二)下面是一張火車硬臥票價表
觀察票價表理解題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范圍中票價是固定不變的,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最后組織交流,讓學生在小組或班級中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1)北京到鄭州有689千米,每張票多少元?買4張需多少元?
(2)鄭州到長沙有898千米,每張票多少元?買3張票,500元夠嗎?
(3)北京到長沙有1587千米,每張票多少元?
(4)張叔叔預定2張北京到長沙的火車硬臥票,每張需要交手續費5元,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三)出示圖片
問題:
(1)從小明家到學校有幾條路可走?
(2)最近的路大約多少米?
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然后組織交流。對于第(2)個問題可將計算各條路的長短與觀察路的長短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得出最近的路大約有“280+150+190=620(米)”。教案《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交通與數學》教案》,來自網!
數學的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模擬旅游情境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系列“春游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需要用數學。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案,初步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并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經驗,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活動中感悟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學生的獨立、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識。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會“尊老愛幼,關愛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點:
學會解決旅游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在解決問題時,學生能選擇較合理的策略。感悟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活動表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引出春游的課題
1、詩歌欣賞:《春天來了》,這是一首學生在語文考試中自己創作的詩。這么優美的詩,讓我們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這美好的春天里,同學們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課題。 2、你喜歡旅游嗎?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師就帶同學們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樂,但在旅行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問題,要同學們一起解決。讓我們出發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數學問題
1、選擇合適的租車方案
(1)出示租車信息:一共有40人參加春游活動,有兩種型號的車可供選擇,大車租金每輛160元,限坐乘客18人,小車租金每輛120元,限坐乘客12人。請你算算怎樣租車最省錢?
(2)先讓學生估估、猜猜。與小組同學討論后把租車方案填在課本上。
(3)租車方案怎樣租車最省錢?
(4)匯報結果后總結方法:最省錢的策略是,車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滿,空位必須盡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輛大車和2輛小車的方案最合適。
2、快餐店用餐
師:到達目的地,同學們玩得真開心,轉眼到了吃中飯的時間了。導游把大家帶到一家快餐店用餐,這里的食品真豐富,有涼菜、熱菜、主食、飲料等。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你最喜歡的食品。
(1)與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再把自己的選擇填在課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錢?(提醒學生別浪費。) (2)匯報結果,看看大家都選了哪些營養又美味的食品。
3、買紀念品回家
師:在快樂的游玩中時間過得真快,到了該返回的時間了。導游把大家帶到一家紀念品商店,讓同學們買些紀念品帶回家。
(1)與小組同學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淘氣遇到的問題怎么解決?為什么先給爺爺買拐杖?
(2)根據圖中的信息回答問題。并提兩個不同的數學問題,再解答出來。
(3)如果你有20元錢,你準備帶什么紀念品回家?說說理由。
三、寫數學日記
師:同學們,愉快的一天結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開心吧?而且用你所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問題,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樂與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請你把它記下來吧。你這一天是怎么過的,在游玩的過程中解決了哪些數學問題?有什么感受?請按下面的格式寫一篇數學日記。
XXXXX年XXX月XXXX日星期( )天氣:
四、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課后延伸:清明節到了,如果學校要帶六年級的同學們去茅家嶺烈士陵園掃墓,你能不能設計一個旅游計劃?(填在課本第38頁),下節課在班上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請你試試吧。
板書設計:
旅游中的數學——春游
1、租車2、用餐3、買紀念品4、寫數學日記 5、設計掃墓計劃
數學的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斷一個圖形或物體的某一個面是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2、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征。
難點:正方形和長方形特征的歸納總結。
教學準備
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直尺1把,三角尺1塊,釘子板,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幻燈片播放正方形、長方形圖片,吸引興趣
2.在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長方形組成,你們通過觀察發現了什么:引發學生思考。
二、實際操作,驗證猜想
1、觀察 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們有什么特點呢? 你有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嗎?同桌交流。
2、操作驗證 (1)拿出自己的學具,用自己的辦法驗證。 (2)把自己的猜想和驗證向小組匯報。
3、反饋 (1)對長方形的邊你有什么發現?相機板書。 你是怎樣證明的?(量、折、比等) 相機教學“對邊”。 指一指長方形的對邊在哪里,一個長方形有幾組對邊? 長的一條邊,請你給它起個名字,你會叫它什么?短的一條邊呢? (2)對長方形的'角你有什么發現?相機板書。 你是怎樣證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邊你發現了什么?相機板書。 怎樣來證明? 正方形的邊你會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發現了什么?相機板書。 怎樣來證明?
4、歸納 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對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練習: 1、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再把這個長方形變成一個正方形,再說說它們的特點。
2、在書上p64第7題的方格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再說說小青菜提的問題。
3、完成書上p64第4題。 先自己拼一拼,再與同桌交流一下。 (1)用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2)用1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再拼出幾個不同的長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嗎?
三、課堂小結
向同學們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的習題
2.把不理解的地方標畫在書上。
篇二:《 8+7等于幾》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8+7等于幾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習慣。通過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使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做游戲嗎?現在我們來玩一玩,好不好?
師一邊拍手一邊有節奏地說:小朋友,我問你,9和幾湊滿十?
學生:邵老師,告訴你,9和1湊滿十……
[評析: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為新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口令游戲不但復習了10的組成,也為學生探索8、7加幾的算法提供了依據。]
二、操作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小號圖。
(1)提問:這是一幅小號圖,誰能說說這幅圖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怎樣列式?
[評析:讓學生先說一說圖意,再提出問題,旨在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2)提問:8+7等于幾?你能從圖上看出來嗎?在小組里說一說。
(3)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交流,可能會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個一個數出來的。
②左邊8個加2個是10個,10個加5個是15。
③右邊7個加3個是10個,10個加5個是15個。
④兩個盒子一共20格,現在空掉5格,就是15個。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學生在交流第②、③種方法時電腦動畫演示小號移動的'過程。
[評析:教師充分利用主題圖的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索8+7的計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學生的三種認知水平:第①種算法表現出動作把握傾向,認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種算法表現出圖形把握傾向,這些學生對圖形有較強的觀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種算法表現出符號把握傾向,這些學生具有抽象思維能力,認知水平較高。]
2.教學小棒圖。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辦法計算8+7=15,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樣想的?
小青椒是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的,請你們在小組里說一說,它是怎樣想的?指名說一說。
動畫演示,學生填出方框里的數。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點不一樣,請你們在小組里說一說它又是怎樣想的?指名交流。
[評析:設置一個幫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讓學生填出方框里的數,有利于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美德,同時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3)這兩種方法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小結:這兩種方法都是湊十法"。
3.(1)教學"想想做做"第1題。
請小朋友先用學具擺一擺,再計算。學生完成后交流。
(2)(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下面我們來做個"圈十"游戲。先圈出10個,再計算。
(3)教學"想一想"。提問:不看圖、不擺小棒,你們會這樣想嗎?請你在書上填一填。
提問:計算8+9還可以想哪些有聯系的算式?"
誰來說一說。學生可能想到:
①因為9+8=17,所以8+9=17。
②因為9+9=18,所以8+9=17。
③因為8+10=18,所以8+9=17。
④因為17-9=8,所以8+9=17。
[評析:讓不同的學生表現不同的思維過程,使他們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同時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
(4)小結:我們計算8+9的時候可以想以前學過的算式,這個辦法真不錯。(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你能很快算出這些題的得數嗎?
學生口答。
[評析:通過題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較小數加較大數,可以利用學過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數,同時體會兩個數相加,交換位置,和不變。]
三、尋找規律,鞏固新知
1.電腦出示"8加幾"的題目,學生口答,引導學生發現,只要把加上的數分成2和幾,就知道得數是十幾。小結:發現了這個規律,就會算得又對又快。
[評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讓他們去觀察、比較,從而發現8加幾得數的規律,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口算速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思考的習慣。]
2.電腦出示"7加幾"的題目。提問:那么7加幾有這樣的規律嗎?誰能很快算出這些題目的得數?
3.組織口算比賽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勢。
四、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提問:光會計算還不夠,我們還得學會開動腦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們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裝了9個,第二袋裝了8個,第三袋裝了6個。幼兒園王阿姨要為班上15個小朋友準備點心,你覺得買哪兩盒比較合適?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
小結: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只要肯動腦筋,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種。
總結
[評析:教師從現實生活中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計和判斷。問題解決的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發展了求異思維,培養了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創新精神。]
總評:本課的教學,沒有嚴謹的計算方法的講解和反復的、規范化的算理語言的訓練。教師允許學生用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形式思考,探索計算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學生在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生動的和個性化的過程。
數學的教案5
一、教材分析
物體的平移在學生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為數學概念則是第一次和學生見面。因此本課在介紹平移時要注意教學應從大量感性、直觀的生活實例導入,使學生初步感受平移現象并體會他們的特點,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教學目標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初步理解圖形的平移,能直觀的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后的圖形。
2、經歷觀察、操作等活動過程,培養觀察、想象和創造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感受圖形的運動在生活中的運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美。三、重、難點
重點:能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后的.圖形。
難點:感知平移的特點。
四、課前預習
1、怎樣判斷一種運動是不是平移?
2、平移運動是怎樣的運動?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在游樂場中認識了軸對稱圖形。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游樂場,老師和你們一起來研究一種生活中常見到的運動方式。(平移)
播放游樂場動畫視頻。
(二)合作探究、認識平移的特點
師:提出觀察要求(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根據你們昨天預習時了解到的有關平移的知識看看畫面上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現象?)
生:平移現象有觀光梯、纜車、話題、小汽車。
師:這些項目大家都玩過嗎?誰能用手勢來演示給大家看?
師:這些運動都是平移現象,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現象。(課件出示)
同學們認真觀看。
剛才我們觀察了那么多的平移現象,那現在請同桌互相說一說,你們各自見過的平移現象。
師:你們想親身體驗一下平移嗎?全體起立,我們一起先向右平移兩步,,再向左平移兩步。(請坐)我們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可多呢!你能用你桌子上的物體做平移運動嗎?
學生自己用桌子上的物體做運動,然后集體交流匯報。
通過剛才大家的認真觀察和親身體驗,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平移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運動方式?
課件出示平移的定義。
當物體或圖形沿著(直線)運動,它的(形狀)、(大小)、(自身方向)都不改變,只是本身的(位置)改變了。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平移現象。
(三)鞏固提高(出示房子圖)
師:這里有幾座房子,哪幾座小房子可以通過平移相互重合?讓我們一起移移看!
學生交流匯報。
小房子師朝哪個方向移動的?怎樣運動?(讓學生用語言描述)
師:說的真好!瞧!(出示平移的特征)
七、知識應用
下面的哪些圖形可以通過平移相互重合?
兩只蝴蝶,兩只小烏龜為什么不連?(方向不同)
其實,再我們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觀察,處處有平移,比如:我們在學習美術時,也能用到平移。
八、走進生活,欣賞圖形的運動。
九、小結
平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課后大家可以運用軸對稱和平移畫一畫,剪一剪,老師相信你們的作品會更出色,更漂亮!
課后反思:
“平移”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現象,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感知和初步認識平移現象,而且還必須滲透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通過大量的情景設置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設計中,我從學生身邊的現象出發,引入新課,讓學生從感知中初步認識平移。其次,通過學生的親自體驗以及活動集體探究出平移的特點。再次,通過小房子的移動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思考。
這節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1、在學生舉例說明小鳥的飛行也是平移現象嗎?我沒能夠給與肯定或否定的答復,只是讓他再好好思考。我感覺在突發事情上,還是教學機智不夠。
2、激勵性語言還是不夠豐富。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數學的教案6
學習內容:
“分梨”的問題
學習目標:
1.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2.嘗試學會用逆推的策略解決問題。
3.在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會發現、欣賞并學習同伴身上的優點。
4.提高加減乘除的口算能力。
學習重點:
用逆推思維解決問題。
學習難點:
用逆推思維解決問題。
學習過程:
1.老師考勤學生,點名。
2.認識新同學,每個同學進行1分鐘介紹自己。
3.學生自由組合選擇座位。
4.講解解決“分梨”的問題:一只籃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個給第一個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個給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個給第三個人.那么籃內的梨就沒有剩余,籃中原有梨多少個?
⑴先讓學生獨立思考
⑵小組內交流
⑶反饋交流,老師引導啟發思維。
⑷小結策略:逆推的解題策略就是從結果倒著推回去,在逆推過程中總數是不變的,我們要能找出關鍵條件,即最后得到的數量入手分析。
5.學生嘗試獨立解決對應例題的反饋練習:一只籃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個給第一個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個給第二個人;最后只剩下2個梨。問籃子里原來有多少個梨?最后集體交流反饋。
6.進行撲克牌“24點”小游戲。
學習內容:
“水桶和油桶”的問題
學習目標:
1.讓學生增加對數學的興趣,認識數學的多種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數學計算的巧妙方法。
3.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操作發現并驗證“水桶和油桶”問題的特征,培養學生大膽猜測、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簡便方法,提高學生計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學習數學。
學習形式:
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習過程
一、引入
師:提出問題:你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嗎?展臺出示題目。
二、探究新知
1.請同學們取出1號靶,認真觀察(引導學生觀察)
2.小組交流,探究解決。
3.請同學們取出2號靶,嘗試解決。(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如果有的學生做出來,讓孩子展示,教師給予贊賞;如果學生做不出來,充分調動組內力量,探究解決。
4.請同學們按照組內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決。(小組合作,互相幫助)
三、課堂拓展
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是不是覺得數學充滿了奧秘呢?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網絡上找很多有關“水桶和油桶”的知識,然后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嗎?
今后老師會繼續為你們介紹一些更有趣的數學現象,這些數學方法更貼近你們平時的數學學習,有助于你們更好地學習數學。
數學的教案7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圖形間隔排序的規律。
2、會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序。
3、培養幼兒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小朋友已會按從大到小,從小到大排列。
2.材料準備: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粘紙。
重點難點:
1.在教師引導下找出圖形排序規律。
2.按一定順序排序。
活動過程:
一、紅黃椅子間隔排隊,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師:寶寶們,你們看,今天的小椅子也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有什么顏色呀?那我們一起來說一說,好不好呀?幼:紅色、黃色、紅色、黃色??.師:黃椅子和紅椅子一個跟著一個排排隊,好看嗎?
師:圖形寶寶也想像它們這樣一個跟著一個交替排排隊.
二、圖形排隊,找出圖形排序規律。
1請小朋友找條小椅子輕輕地坐下來,圖形寶寶來啦!
2哪個圖形寶寶來啦?出示圓形圖形.來了幾個.(1個)
3、教師邊放圓形邊說:圓形寶寶請你排在小花后面,圓形寶寶后面跟著誰?同時出示三角形圖片。三角形寶寶請你排在紅線上,三角形寶寶后面跟著??.出示圓形
4、圓形寶寶請你跟緊三角形哦夷,圓形后面會跟著誰呢?你們猜會是誰?(三角形)
5、圓形和三角形寶寶怎么排排隊的呀?(一個跟著一個)
6、一個跟著一個,誰跟著誰呀,三角形跟著誰呀,我們一起來說一說好嗎?(伸出小手說)
7、誰排在最前面呀,圓形后面跟著誰呀,教師指幼兒念完,教師繼續念空位的圖形,哎呀,糟了,還有兩個寶寶掉隊了,我得趕緊把它找回來。
8、手拿圓形和三角形,這兩個調皮的寶寶,一起跑出來了,誰能幫助它們呀,像前面的圓形寶寶這樣,一個跟著一個交替的排。
9、請幼兒來操作,并集體檢查。
三、.游戲“什么圖形不見了”
1、記住它們怎么排排隊的嗎?小眼睛遮住,不許偷看哦,師將圓形藏入口袋。哎呀呀,哪個調皮的圖形寶寶藏起來了?
2、集體檢查,跟著幼兒找一找,邊指邊念。我們一起把它喊回來好嗎?圓形寶寶快回來?
3、小眼睛閉起來,請一幼兒將圖形寶寶藏好,哎呀,這次哪個調皮的圖形寶寶不見了?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把它喊回來,集體檢查。
四、兒操作“圖形寶寶來排隊”
1.師:哎呀,玩到現在一直都是誰排在前面呀,三角形寶寶有一點點不開心了,它說圓形寶寶我也想排在最前面,你能讓我排在最前面嗎?
2、師:圓形寶寶說,好吧,就讓你排在最前面,不過要請你排在小紅花后面,后面的寶寶都要跟著你一個跟著一個交替排。
3、師:們猜三角形寶寶后面是??都排在什么上面。你們想不想幫助它們重新排一排?
4、師:看一看上面有什么,長線是讓誰站在上面的呀,幫助誰排在最前面呀。
5、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五、結束活動
師:讓我們一起開著火車到外面找找還有什么是一個一個排排隊的。
數學的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四則運算和含有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并學會正確計算。
2、通過學習,養成認真審題,規范書寫,仔細計算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掌握含括號的四則運算。
三、教學設備:
幻燈片、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
復習準備
星期天,爸爸媽媽帶著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購買一張成人票需要24元,兒童票半價。購買門票需要花多少錢?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此問題。同桌兩人說說自己是怎樣解答的。
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板書。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張兒童票的價錢,是半價,所以用24÷2,前兩個24是爸爸和媽媽的兩張成人票的總價。兩張成人票加上一張兒童票就是他們購買門票需要多少錢。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媽媽兩張成人票的總價,玲玲的兒童票用24÷2,再把三張門票的價錢加在一起就是總門票的價錢。我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同一個問題,這兩個綜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點?這兩個綜合算式都是沒有括號的,而且算式中有加減法也有乘除法。這樣的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是什么?學生總結運算順序。
新課教學
1、(小黑板出示)先讀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再算出來。120—144÷18+35(58+37)÷(64—45)
(1)學生口述運算順序,教師用框線圖表示順序。
(2)集體校對,說明注意點。
2、教學例1。
(1)把準備題
①中的144改寫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問這道題中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認為應當怎樣計算?
(3)全班同學統練,一生板演,集體校對,講評。
3、教學例2。
(1)把準備題②中的45改寫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較例2與準備題的異同,確定運算順序。
(3)獨立完成并自我評價,指名讓一名學生向全班作匯報。
4、練習“試一試”。
(1)板書:1515—15×(94+54÷9)
(2)同桌同學互相交流,并獨立進行計算。
(3)用投影校對典型錯例,歸納并作出鼓勵性評價。
5、師生共同歸納小結。
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讓全體學生做填空題。
(1)280—43×6+540÷36可以同時計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應該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應該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應該算x。
2、課本“練習”第1題,先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1)請每位學生首先認真對4個小題進行審題。
(2)學生獨立完成各題。
(3)全班集體校對,指出錯誤原因并訂正。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特別是再看例1、例2使我們明白,在四則混合運算中,我們應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確。
數學的教案9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開放性思維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分二課時進行教學,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年、月、日的知識包含著許多規律,它雖然是天文知識,但與數學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奧妙無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出許多規律。“時間與數學”這節內容是單獨成節,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系,用數學的觀點看時間,使數學生活化;另一方面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機會,經歷探索研究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所執教的是處于城市中心的一所小學的學生,學生的數學基礎及課堂交流能力良好。執教時本節課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利用實物展示平臺對學生的練習、設計方案等及時反饋,有利于教學的開展。
〖教學設計〗
(一)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到了周六、周日,你們都和爸爸媽媽到哪玩兒?
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生1高興地搶著說去動物園,生2接著說我們去圖書大廈看書……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師:小朋友飛飛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孤兒院和那里的小朋友玩兒。可是飛飛的爸爸是一名火車司機,每工作3天休息1天。飛飛的媽媽是一名飛機乘務員,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而飛飛是每周六和周日才休息。飛飛哪天才能和父母一起到孤兒院看望那里的小朋友呢?你們能不能幫飛飛解決這個問題呢?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創設問題情境,這樣設計使學生感到面臨的問題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從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1. 師:飛飛的父親每工作3天休息1天,你怎樣理解這句話?教師邊提問題邊出示飛飛和他父母休息的情況。
生1:父親工作3天后休息1天。
生2:就是4天里有3天工作有1天休息。
同學們表示認可,教師緊接著又問:母親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又是怎樣理解呢?
有了上個問題做基礎,學生很輕松地就理解了。
2.出示教材中9月份的日歷,從9月1日開始算起,請你用△標出父親的休息日,用○標出母親的休息日,用□標出飛飛的休息日。標出后請你分別寫出他們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填在下面相應的圈內。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研究,很快就把這一家三口的休息日找了出來,并分別填在相應的圈內。
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師緊接著請同學們分別觀察父親、母親和飛飛的休息日中的這些數,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稍一遲疑交頭接耳地討論起來。教師此時給予充分的時間。很快學生有了答案。
生1:我發現父親和母親的休息日的數都是雙數,而飛飛休息日的數都是相鄰的兩個數。
生2:我還發現母親的休息日的數都是2的倍數。
生3:父親休息日的數都是4的倍數。
師:為什么母親的休息日的數是2的倍數,父親的休息日的數是4的倍數呢?
生4:因為母親是工作1天后休息1天,一共是2天,父親是工作3天休息1天,一共是4天,所以母親的休息日是2的倍數,父親的休息日是4的倍數。
生4:母親的休息日就是每2天里有1天休息,所以這些數都是2的倍數;父親的休息日是4天里有1天休息,4天一個循環,所以這些數都是4的倍數。
數學的教案10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2、知識目標: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為用方程解應用題等量關系做準備。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力目標:注重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去經歷對“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的.探索過程。
教學重點:
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2)當a=5時,2a=(x),a的平方=(x)
2、同學們在操場上做操,五年級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級有a人。說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義:
(1)30x(2)30x+a(3)a—30x
3、小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僅可以表示數量關系,也可以表示數量。
二、綜合練習:
1、獨立解答p51第7題師巡視指導個別學困生。
投影展示,集體評議,注意評講求值的書寫格式。
2、討論口答p51第8題注意指導學生理解(3)小題,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總分數。
3、分小組完成p51第9題請幾個小組派代表說說式子表示的含義。
4、獨立完成p52第10-12題師注意巡視指導學困生。
三、全課總結:通過練習,你還有什么疑困?你覺得你掌握得比較好的知識是什么?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發展練習:
1、討論p52第13題請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集體討論。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數?
數學的教案11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確畫出.
2.能將已知數在上表示出來,能說出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數.
(二)能力訓練點
1.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逐步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
2.對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使學生初步了解數學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服務于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畫,給學生以圖形美的教育,同時由于數形的結合,學生會得到和諧美的享受.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始終貫穿“激發情趣—手腦并用—啟發誘導—反饋矯正”的教學方法.
2.學生學法:動手畫,動腦概括的三要素,動手、動腦做練習.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正確掌握畫法和用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2.難點:有理數和上的點的對應關系。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電腦、投影儀、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師生同步畫,學生概括三要素,師出示投影,生動手動腦練習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大家知識溫度計的用途是什么?
生:溫度計可以測量溫度
(出示投影1)
三個溫度計.其中一個溫度計的液面在0上20個刻度,一個溫度計的.液面在0下5個刻度,一個溫度計的液面在0刻度.
師:三個溫度計所表示的溫度是多少?
生:2℃,-5℃,0℃.
我們能否用類似溫度計的圖形表示有理數呢?
這種表示數的圖形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內容—(板書課題).
【教法說明】從溫度計用標有讀數的刻度來表示溫度的高低這個事實出發,引出本節課所要學的內容—.再從溫度計這個實物形象抽象出來研究.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培養了用數學的意識.
(二)探索新知,講授新課
1.的畫法
與溫度計類似,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出刻度,標上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零,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畫直線定原點原點表示0(相當于溫度計上的0℃).
第二步:規定從原點向右的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從原點向左)則為負方向.(相當于溫度計上℃以上為正,0℃以下為負).
第三步:選擇適當的長度為單位長度(相當于溫度計上每1℃占1小格的長度).
【教法說明】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學生跟著一起畫圖.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和實際操作能力,同時,把類比作為一種重要方法貫穿于概念形成過程的始終,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領悟這種思想方法.
讓學生觀察畫好的直線,思考以下問題:
(出示投影1)
(1)原點表示什么數?
(2)原點右方表示什么數?原點左方表示什么數?
(3)表示+2的點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點在什么位置?
(4)原點向右0.5個單位長度的A點表示什么數?原點向左個單位長度的B點表示什么數?
根據老師畫圖的步驟,學生思考在一條水平的直線上都畫出什么?然后歸納出的定義。
學生活動:同學們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敘述,互相糾正補充,語句通順后舉手回答.大家思考準備更正或補充。
數學的教案1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19~20頁。
教學目標
1背醪蕉得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并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2迸嘌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態度,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養成尊重他人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能根據已知的一個條件提出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提問題的情境,體會提問題在生活中的應用
談話: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們來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上一堂數學課,大家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二、探究新知
(一)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問題在生活中的存在
1苯淌Γ何頤薔常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遇到不懂的事情時,就會向別人提出問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還藏著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誰能試著提一提?
2毖生合作解答所提問題。
(二)教學主題圖,讓學生主動探索新知
1背鍪局魈饌肌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說一說。
2斃∽樘致郟焊據主題圖中小朋友的活動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3斃∽榛惚ā(引導學生既能提出關于加法的問題又能提出關于減法的問題。)
4毖生口頭解答所提問題。
(三)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自主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1背鍪盡白鲆蛔觥鋇牟逋跡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么。
2笨渭演示:有17只小鳥,飛走了8只。
提問: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3笨渭演示,跑來了15只小鹿。
出示條件:有15只小鹿。
提問:你能根據這個條件提出問題嗎?
4弊邢腹鄄歟看著這幅圖,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5苯淌Υ友生提的問題中選出若干個進行板演。
說明:“你喜歡解答哪題就解答哪題,你也可以自己提個問題進行解答。”
6苯淌η敫霰鷓生上臺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
三、應用知識,體驗成功
1憊鄄煅生的獎品“智慧鳥”,提問:“能不能提出數學問題呢?”
2憊鄄炱渲幸桓鱟櫚娜聳。提問:仔細觀察,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四、總結
1彼狄凰擔航裉煺飩誑文閿惺裁詞棧?
2苯淌,幔航裉煳頤茄Щ崍艘桓魴鹵玖歟用數學知識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邊說邊出示課題:用數學)
五、提出課后建議,將課堂所學知識進行延伸
觀察家里的物品,給爸爸媽媽或是好朋友提個數學問題。
教學設計說明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
“用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中的一個新內容。本節課是一年級下冊第19~20頁的例3,它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用加減法解答的.用數學和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對前面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和提升,要求學生不僅能根據已知條件和問題進行列式,還能自己提出問題,進行解答。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在設計時,力求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社會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根據以上分析,我確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
在備課時,通過鉆研教材,我發現,這節課的編寫意圖是在讓學生熟悉“用數學的題型結構的基礎上,從給出兩個條件提一個問題,過渡到給兩個條件可提多個問題,接著是只有一個條件提問題,這是這節課的難點,最后是看圖自己選擇條件提問題。根據教材編寫層層遞進的特點,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因地制宜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素材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
1碧寤崾學問題的含義。
課一開始,教師就讓學生提問,使學生體驗到什么叫問題,為什么要提問題。然后將提問題的要求提升,引導學生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明白什么是數學問題。再以合作的方式解答問題,并由學生做評價。
2斃驢謂萄А
當學生明白什么是數學問題以后,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轉入例題的學習。為了讓學生能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這一環節的教學又分為三個層次進行,一是根據教材主題圖,不規定條件提出數學問題;二是根據教材“做一做”的插圖先給定兩個條件提出問題,最后是只給一個條件提問題。
第一層次是由計算機創設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戲,游戲一個一個地出現。在這一過程中不要求學生急于回答,而是讓學生靜靜地思考,仔細地觀察,當學生充分感受信息后,提出思考題:“根據圖中小朋友的活動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組織討論,讓學生喜歡說哪個活動就說哪個活動,既能提出關于加法的問題又能提出關于減法的問題,再口答。這就比第一環節的讓學生自己提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范圍上要窄,難度上要高。這樣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書本知識,使學生掌握如何根據特定的事情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在第一層次學習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利用計算機演示教學的第二、第三層次。首先是“做一做”的小鳥動態圖,根據演示,引導學生感受教學知識的存在,形成初步的數感,并能說出兩個條件:“有17只小鳥,飛走了8只。”讓學生試著提出問題。其次是再演示出現“15只小鹿”,要求學生根據這一條件提出問題。這一層次的學習是這節課的難點,因此設計時采用了計算機形象生動的演示,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給學生帶來樂趣,還化難為易,使全班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突破了難點。最后提出要求:“仔細觀察,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在學生提出了多個問題后,讓學生進行書面列式。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列式,教師并不是要求學生按照老師的規定選擇,而是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喜歡寫哪題就寫哪題,還可以自己提問題自己解答。這樣做,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了課程標準中的“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和“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最后的環節是知識應用。“用數學”這個課題最關鍵的就是這個“用”字,如何才能用好數學?在本節課的最后,我設計了兩個應用活動,一是觀察學生的獎品“智慧鳥”引導學生從大小、顏色等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二是觀察其中的一個組的人數,根據這個條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通過觀察身邊的事物發現數學問題,真正實現本節課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目的,讓“用”字發揮到實處。要說明的是,對本節課課題“用數學”的出現,原本是一開始就出示的,但經過反復試教發現,由于一年級學生本身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弱,課題出現得早了,學生根本不明白用數學的含義,就把它擱在一邊,不去想它,最后課題與教學內容還是無法統一起來,至于這節課到底學習了什么,還是一知半解。現在的設計是在學生反復體驗用數學知識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最后才總結出這節課的課題“用數學”,這樣就使學生真正能體會到用數學的含義。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思路就是從生活實際出發,發現數學問題,再抽象成書本數學知識,最后再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學生親身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使數學成為學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數學的教案13
活動目標:
1、學習6以內的倒數,感受倒數時越來越小的特點。
2、理解教師指令、有序操作。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能與同伴合作,并嘗試記錄結果。
活動準備:
1、21塊同樣的長方體盒子。
2。小紙人和“樓梯圖”(如圖),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㈠搭樓梯,引導幼兒學習6以內的倒數,感受倒數時越來越小的特點
1。教師示范用長方體盒子搭建6級“樓梯”。
樓梯是什么樣的?今天老師要來搭一個樓梯,看看每個臺階是由幾個小盒子搭成的?
2。在搭建樓梯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感受樓梯的臺階數量逐漸增多、越來越高的特點,請幼兒數一數每個臺階分別由幾個盒子搭成,教師在每個臺階下面對應地放上1~6的數字卡片。
3。教師手持小紙人走一走搭建好的樓梯,邊走邊引導幼兒順數和倒數。引導幼兒直觀地認識倒數時數越來越小的特點。
㈡運動小人走樓梯
1。走樓梯是一項很好的運動,讓我們的運動小人來走一走吧!
2。發給幼兒每人一張“樓梯圖”,幼兒小紙人在圖上走樓梯,要求邊走邊數,上樓順數,下樓倒數。
3、請你讓運動小人到其他小朋友的樓梯上輕輕地走走,邊走邊數。
㈢我們一起來運動,理解教師指令,有序操作
1、現在,請運動小人一起來走樓梯,注意聽指令。
2。根據教師的指令,幼兒操作運動小人,從某一個數開始倒數。如教師發出指令“從3樓開始往下走”,幼兒就拿著運動小人邊走邊從3開始倒數。教師發出指令:“從5添上1的樓梯往下走”,幼兒就讓運動小人從6樓往下走,邊走邊倒數。
3、游戲數次后,讓運動小人休息。
4。幼兒以自己的身體作樓梯,用食指和中指模仿運動小人行走樓梯,先從腳部往上走到身體的某一部位,邊走邊順數;然后從上往下走,邊走邊倒著數。
㈣小動物走樓梯
1、教師出示玩具小貓,讓小貓沿著臺階一級一級地上樓。
教師:樓梯搭好了,小貓想走一走樓梯,玩一玩。我們一起跟著小貓上樓吧。(讓幼兒跟著教師一起隨著小貓的步伐數出——1、2、3、4、5、6)
教師:小貓向上走完了樓梯,它要轉身下樓咯(再讓幼兒跟著教師一起數——6、5、4、3、2、1)。
2、讓小貓重復“上樓”“下樓”一次,幼兒獨立數一遍;再個別請小朋友上來數一數看看都對了么,其他小朋友進行監督。
3、教師:還有許多小動物請我們幫它們搭樓梯,這樣它們都能玩走樓梯的游戲了。讓我們自己動手給這些小動物們搭好樓梯。幼兒分組搭樓梯。搭好樓梯后,幼兒手持動物一邊走樓梯、一邊數數。
4、教師小結:上樓時數數越來越大,下樓時數數會越來越小。順著數是從少數到多,倒數是從多數到少。
㈤《順數和倒數》
幼兒根據書上所畫的圖,用手指代替進行走樓梯,練習6以內的順數和倒數。教師可以先和幼兒一起來數一遍,再讓幼兒自己數。
㈥游戲:走樓梯
1、請個別幼兒與教師面對面模擬上樓的.動作,玩走樓梯游戲。(如:幼兒上樓數數1、2、3、4、5、6,教師下樓數數6、5、4、3、2、1。如果先開始的人是下樓,那下一個就是上樓,強調好規則)
2、幼兒自選同伴,兩人面對面邊玩“上樓”“下樓”邊數數。
3、根據幼兒倒數著的學習情況,可以增加數數的難度:上樓可從1數到6、7、8……,下樓從……8、7、6倒著數到1。
結束環節
復習小猴蕩秋千的手指游戲,可以順便復習課上學的6以內的倒數。
數學的教案14
教學內容:教科書38頁、40頁練習六1~3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商場實物的擺放情況,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2。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4。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學會物體進行分類方法。
教學具準備:
學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類。
教師出示書柜,把手中的書本非常整齊的擺放在書柜中。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老師是把一樣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從生活引入,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習興趣。通過看錄像,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通過學生相互敘述,使敘述在觀察、思維、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類的方法。]
2。明確分類。
揭示概念:像老師這樣,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分類。(板書課題)
教師再出示一個書柜,比較亂,書和練習本放在一起了,讓學生談一談觀看這樣的書柜的感受。進一步明確分類的意義。
[通過學生觀察,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意義,分類使生活更方便了,同時感受到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就有數學。]
二、鞏固發展,體驗分類。
1。擺一擺。
出示書柜,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相應物品分類擺放在柜臺里。
學生匯報物品是如何擺放的,教師從而明確分類的必要性──通過分類使每種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許多方便。
[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分類中初步體驗分類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師出示很多水果和蔬菜,說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類活動。
[為學生提供“做”的機會,通過親手操作進一步體驗分類。]
(2)小組活動,組內互相交流是怎樣分的,體驗分類的方法。
通過分一分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分類的作用。
[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3)匯報交流
教師在巡視中指導,同時注意西紅柿的分法,及時糾正錯誤。
3。練習,練習六1—3題。
(1)第1題
啟發學生在書上圈一圈,并說一說是怎樣圈的`?為什么這樣圈?
(2)第2題
指導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
啟發說出:前、后4輛車是同一類的。
(2)第3題
教師說明題意,學生互相交流,使學生明確其中一個與其它三個不是同類。
[通過學生獨立練習,加深對分類的理解和體驗,同時滲透集合思想。]
4、補充練習
(1)每組一袋物品,明確要求:先議一議怎樣分,哪一組分得又快、又準確。然后匯報說明。
(2)出示很多蔬菜和水果,請小組同學分類。然后派代表匯報。最后對容易出現錯誤的西紅柿要進行指導。
[補充練習是對所學知識的綜合練習,使學生體驗分類的技巧。]
5、拓展練習
出示9張卡片,要求學生分類。學生進行匯報。(可出現兩種分類的標準)。教師小結:分析事物要從多角度去看。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類,回家之后自己整理書包和書柜,看誰整理的最干凈、整齊。
數學的教案15
活動目標:
1.能按照物體的規律進行推理,并能有規律的進行排序。
2.能主動觀察,主動探索,感知規律美
活動準備:
1.情境導入
今天小貓過生日,邀請了小狗小兔和小猴來做客,它們各走一條路,請小朋友來看一看它們走了哪三條不同的路。
活動過程:
(1)觀察三條路的排列,讓幼兒感知物體排列的次序規律。學習按顏色.形狀.大小間隔排列的方法。
(2)請幼兒觀察每個小動物食物的排列規律,請個別幼兒進行回答,橫線上應該填什么特征的食物。
(3)教師示范,請幼兒認真觀察。
(4)幼兒自己運用一定的規律串小魚
(5)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小魚是排列的.。
活動延伸:
在區域投放不同特征的珠子請幼兒有規律的進行串連并與幼兒分享。
【數學的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的教案01-02
數學大班教案10-24
數學教案09-28
教案數學反思01-17
數學活動教案09-13
數學優質教案11-05
數學菱形教案12-29
數學教案12-30
數學算術教案01-01
數學的教案【推薦】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