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

    三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3-01-10 18:18:34 三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精】三年級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三年級數學教案

    三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能夠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整理、分析數據,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提高思維的靈活性。教學重點:

      1、正確地進行兩位數加法的口算。

      2、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用兩位數加、減整十或一位數。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適當的數。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口算方法。

     。1)觀察教材第9頁的主題圖,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消息?學生匯報。(一至五年級參加“世博會”的`各班人數)(2)出示問題:一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3)提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求一共多少張車票就是求一年級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級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計算,列式:35+34。(4)這個算是如何計算?互相交流算法。

      師:我們學習過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通過觀察我們知道35+34中的兩個加數沒有一個是整十數或一位數,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把它們轉化成我們學習過的加法然后進行計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計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加數拆分成整十數加一位數。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師:除了這種方法以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1:還可以拆分另一個加數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時把這兩個加數拆成整十數加一位數,然后進行計算也很簡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口算方法。(1)出示問題:二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2)列式計算:39+44(3)學生嘗試計算39+44,并說說算法。經學生自由討論,大致有以下幾種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較算式,發現規律。

      師:對比兩個算式,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點:都是兩位數加兩位數。

      不同點:前者個位數相加不進位,后者個位數相加進位。

      三、鞏固練習

      1、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節小明用壓歲錢買一個玩具汽車39元,買一個天線寶寶75元,問他一共用去多少錢?組織學生分組練習,并在小組內互檢。

      四、課堂小結

      1、在這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以及它們的計算方法,我們要利用這個計算方法,熟練地進行計算。

      2、你還有哪些疑問的地方?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內容認識小數,理解小數的含義。

      2、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3、會正確的讀、寫小數。

      4、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概括,歸的能力。

      5、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難點

      初步了解小數的含義,會認、讀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

      教法學法:

      教師指導點播、精講。

      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多練習。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開展教學

      1、引入小數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禮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禮物,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什么禮物(出示課件)文具

      2、區別整數與小數

      師:好的,請同學們把這些文具按價格分成兩類

      展示學生的分類,并說明分類標準。

      教師出示自己的分類。

      書包:45元。

      鋼筆:3.50元

      剪刀:12元

      橡皮:0.20元

      彩筆:3元

      曲別針:0.15元

      3、引入課題

      象3.50、0.20、0.15這樣的數就叫做小數,這個小點叫做小數點,(板書3.50、0.20、0.15)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重點認識……小數(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認識小數

      1、試讀小數

      師:生活中處處有小數,這些小數你會讀嗎?請大家讀一讀屏幕上的商品價格

      教師提問:小數點左邊整數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數點右邊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讓學生完成屏幕上填括號。

      總結:小數的讀法。(結合板書的小數學生再讀)

      2、你還在那里見過小數?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給予肯定。

      3、老師這里有一些關于小數知識,大家想了解嗎?請同學們來讀一讀(出示搜集的小數知識圖)

      4、小結:看來咱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可以用小數表示價格,還可以表示質量和長度等。

      三、探究新知,教學例題

      1、匯報自己的身高

      學生匯報后教師說,剛才同學們都是用米和分米或者是米和厘米作單位,如果我們只想讓自己的身高用米做單位,又會遇到什么困難呢?現在同學們可以自己自學來解決這個問題。

      2、自學提示

      (1)仔細閱讀課本89頁上的'例1,想一想,用你學過的知識寫出用分數和小數表示的數。

      (2)你發現什么問題,在小組說說,并想辦法解決。

      (3)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做一做,填一填,完成課本中的括號內容。

      3、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4、師生交流

      板書: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1分米是米,還可以寫成0.1米

      3分米是米,還可以寫成0.3米

      7分米是米,還可以寫成0.7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1厘米是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3厘米是米,還可以寫成0.03米

      18厘米是米,還可以寫成0.18米

      5、小組討論

      王東身高1米30厘米,寫成小數是( )米

      全班交流,寫成1.30米和1.3米都是對的(因為30厘米也是3分米)

      6、出示89頁做一做,讓學生填在書上,全班交流。

      四、深化新知,鞏固練習。

      1、做一做練習二十一第一題。

      做完后師生交流

      2、試一試我能行

      學生口答,師生肯定

      五、總結評價

      今天我們認識了小數,并且會讀小數,知道了小數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我相信同學們會在今后的學習中,能掌握更多的小數知識。

    三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因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方法,感受積的變化規律。

      2、能比較熟練進行因數是整十的乘法計算,并能運用這一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

      找到整十數相乘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進行因數是整十的乘法計算。

      教具準備

      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口算練習。

      5×3=3×4=14×4=15×2=

      10×3=50×8=40×2=50×4=

      2、說一說。

      學生說出口算結果后,讓學生說一說口算的過程,特別是因數末尾有0的計算。

      二、揭示課題

      1、老師肯定剛才學生的回答。

      2、指出復習題的題目特征:多位數乘一位數。

      3、揭示新課題。

      師: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乘法知識。

      板書課題:乘法

      三、講授新課

      1、教學“找規律”。

     。1)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組算式。

      1)學生獨立計算,回答結果。

      2)提出問題:為什么50×10等于500呢?

      這道算式的因數都是幾位數?(兩位數)

      教師說明,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是否適用于兩位數乘兩位數,還有待于同學們去探索,F在運用已有的知識來說明。

      第一:50×10表示50個10相加,從數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組算式:(學生回答算式結果,教師添上得數。交流30×20,12×40,120×40的計算過程。)

     。2)探索規律。

      1)引導學生觀察三組算式。問: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討論,交流。

      3)小組發言。

      4)教師小結。

      因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規律:先計算末尾0前面數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積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嘗試練習。

      (1)根據大家發現的.規律,我們來計算兩道題。

      40×30140×30

     。2)讓學生獨立完成,回答算式結果,教師巡視,輔導個別學生,了解掌握情況。

      (3)最后歸納計算程序,明確步驟:如140×30,先計算14×3=42;再添上原來因數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試一試。

      課文第27頁“試一試”的第1、2題。

      四、鞏固練習

      1、課內外作業。

      課本第28頁“練一練”的第1-4題。

      先由學生獨立解答,然后口答結果,全班統一結果。

      五、作業設計

      課本第28頁“練一練”的第5題。

      六、板書設計

      找規律

      因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規律:先計算末尾0前面數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積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三年級數學教案4

      “加強估算”是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來的一項明確要求。在實際教學中,估算教學教什么?怎么樣教?在一次數學教學經驗交流會上,我有幸聽了一節特級教師吳正憲執教的《估算》。課堂教學實錄如下:

      師:你們二年級經歷過估算嗎?

      師:這節課,咱們一起學習估算知識。(板書:估算)

      師:在學習估算時,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師:你們遇到過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確計算?

      課件:

      生:選A。

      課件:師:你能估計出這頭大象多重嗎?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匯報并板書:

      生1:300×6=1800小估

      生2:400×6=2400大估

      生3:350×6=2100中估

      生4:300×7=2100大小估

      生5:300×6+300=2100湊、調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四舍五入估

      問: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這六個數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師: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樂。

      師: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請坐。同時在算式的后面板書:小估。

      問: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師:你是往大里估的,對不對,你也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吧!

      生2:大估。

      師:大估你請坐,同時在算式的后面板書:大估。

      問:生3你是怎么想的?

      生3: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了三百五十。

    三年級數學教案5

      第3課時

      24時計時法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24時計時法(教材第82~83頁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24時計時法,知道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關系,會進行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轉換。

      2.經歷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感受24時計時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動中,發展空間想象力,培養探索精神,逐步養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1.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刻。

      2.掌握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互化方法。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師:孩子們,喜歡猜謎語嗎?

      生:喜歡。

      師:劉老師今天想考考大家的猜謎能力,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謎語。

      生:鐘表。

      師:同學們的能力可真強,現在鐘面上是幾時(課件出示:鐘表9時),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生1:上午9時,我在上課。

      生2:晚上9時,我在睡覺。

      師:原來一天中有兩個9時,一個是上午9時,一個是晚上9時,(隨機板書:上午9時晚上9時)像這樣,在9時的前面加上上午或者晚上的詞語,這種計時法叫做普通計時法。

      師:誰能再舉一個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刻。

      生:凌晨3時早上6時中午12時下午4時晚上11時

      師:同學們對普通計時法已經掌握了。

      【新課講授】

      1.認識24時計時法。師:老師知道大家很喜歡看電視,中央臺今天有哪些精彩的節目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中央臺節目單。

      師:觀察這個節目單,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獲取信息,發言。

      師:同學們的眼睛可真亮,你們有問題要問嗎?

      生1:為什么這些時間的前面沒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詞語?

      生2:16時是幾時?

      生3:《美術星空》和《七巧板》間隔多長時間?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都非常有價值,先猜想一下16:00是幾時?(課件出示)

      生1:4時。

      師:是4時嗎?

      生:下午4時。師追問:16:00為什么是下午4時?

      生:時針第一圈走了12個小時,再走4小時就是16時。16時就是下午4時。

      師:真聰明,不愧是我們班的小數學家。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種新的計時法。(板書:24時計時法)

      2.感知24時計時法。

      師:課件出示(晚上12時),這是幾時?

      生:晚上12時。

      師:對,當我們沉睡在夢鄉時,新的一天開始了。晚上12時它既是前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也可以說成是0時。(課件演示:0時)

      師:請把你鐘面上的時刻調到0時,利用鐘表學具,從0時開始,邊撥邊數,研究一下從0時往后是幾時?然后把你的發現與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咱們看哪個小組的研究最深入,發現最多!學生匯報研究結果。

      師:每個小組的'研究發現都非常了不起,現在我們來證實一下你們的想法。開始一天的旅程吧。ㄕn件出示)

      師:可以跟著數。一天結束了嗎?

      生:沒有。

      師:從0時到12時,時針走了幾圈?是幾小時?

      生:1圈,12小時。

      師:時針繼續轉動,現在是幾時?

      生:13時。追問:為什么是13時?

      生:時針已經走了12個小時,再加上1小時就是13時。

      師:說得真好,掌聲送給他。老師希望其他同學也能像他一樣認真聽講,積極思考。

      師:繼續,現在是幾時?

      生:17時,我正在寫作業。

      師: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現在是幾時?

      生:24時。(0時)我們正在睡覺。

      師:一天結束了嗎?(結束了)

      師:從12時到24時,時針走了幾圈?是幾小時?

      生:1圈,12小時。(課件出示:一天的時間。)

      師:小博士告訴大家,這種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師:根據剛才的研究探索,(課件出示:鐘表)想一想,外圈數和內圈數有什么關系?

      生1:內圈是時針走第1圈的時間。外圈是時針走第2圈的時間。

      生2:外圈數比內圈數多12。

      3.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互換。

      師:同學們已經會用24時計時法計時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預報節目?正好我們學校的紅領巾廣播站正在招聘小廣播員,條件是要用24時計時法預報,你想試試嗎?老師相信你能行!課件出示:紅領巾廣播站節目預報。學生自己練習播報。

      師:誰第一個來應聘?(指名播報)生生互評、學生自評、根據學生表現師小結。

      師:現在我們來思考一下:普通計時法是怎樣轉化成24時計時法的?你有什么好辦法?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時間,直接把前面的詞語去掉。如果是第二圈的時間,把前面的詞語去掉,還要在幾時的基礎上再加12。

      師:24時計時法又是怎樣轉化成普通計時法的?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時間,直接加上前面的詞語。如果是第二圈的時間,把前面的詞語加上,還要用幾時減掉12。

      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這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轉化。24時計時法因為使用方便,被廣泛的應用于交通、郵電、廣播等許多部門。生活中你還在哪見過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

      生:電話、萬年歷、手機、電視……

      師:同學們真愛動腦筋,能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那趕緊來挑戰一下!

      【課堂作業】

      教材第83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同學們,一節課40分鐘就在我們的研究、討論、交流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課后作業】

      1.教材第85頁“練習十八”第1題。

      2.完成《典中點》中本課時的練習。

      教學板書:

      24時計時法

      24時計時法:在一天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從凌晨0:00到中午12:00,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對應時刻相差12小時。

      教學反思:

      24時計時法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計時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運用得比較多的還是普通計時法。如何使學生接受24時計時法并學會用它來計時,是這節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本節課的教學,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

      1.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課前猜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鐘面,說說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通過對普通計時法的簡單介紹,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做鋪墊。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了中央臺精彩的電視節目,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為24時計時法的學習做好鋪墊。

      2.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有趣的事物。因此,應緊密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選取生動有趣、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開展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在本課的教學中,以課本中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為教學資源,通過畫面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生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鐘面上的時刻,使學生經歷了生活問題數學化的過程,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三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49頁上的內容。

      教學目的:

      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知識,記住各月及平年、閏年的天數,能初步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促進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

      時間單位年、月、日計時法。

      教學難點:

      計算一年內有多少日。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口答:2小時=()分60秒=()分60分=()小時

      二、新授。

      1、課題:認識年、月、日。

      提問引入:我們以前學過了一些時間單位,如小時、分、秒,誰知道還有哪些時間單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書課題。

      問:誰知道一年有幾個月?

      2、認識年歷。

      師生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年歷。

      教學生學會看年歷,并且指導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一邊回答問題:一年有幾個月?

      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嗎?各有幾天?

      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別找出:兒童節、元旦、國慶節、教師節、勞動節、婦女節的.月、日,說出今年這些節日是星期幾。

      用鉛筆在今年的年歷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幾月幾日,說出那天是星期幾。

      3、認識平年和閏年。

      問: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嗎?(出示幾張不同年份的年歷)

      使學生明確: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83頁有關平年、閏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確定閏年的方法:教師講解:經過科學家的測定,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大約是355天6小時。用公歷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閏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閏年。

      強調:通常每4年中有一個閏年。公歷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閏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學會記大月與小月的方法。

    三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基本掌握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筆算。

      2、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實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過討論和比較,明確算理。

      教學重難點:

      在明確算理的基礎上,基本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

      課前準備:

      口算卡片、幻燈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表內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視算。

      復習除法筆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問各部分名稱。

      導入新課。

      出示課題:除法。

      二、新授

      1、教學40÷2。

      出示場景圖。

      觀察場景圖,說說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個問題:平均每個男孩買多少枝?

      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40÷2

      2、教學46÷2。

      先自己想一想,結果是多少,然后告訴你的同桌。組織全班交流。

      明確:4個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個問題:平均每個女孩買多少枝?

      3、練習。

      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46÷2。

      4、教學筆算46÷2。

      先用小棒擺一擺,想一想結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組織全班交流。

      明確: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來是23枝。板書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視算。選擇幾題說說算理。

      自學除法筆算的方法。

      指導筆算除法的順序和方法。

      提問:2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個4是怎么來的?

      第二個和第三個6分別是怎樣來的?

      三、練習

      做做第1題。

      說明46÷2還可以用豎式來計算。

      板書2 46說明豎式的寫法,以及在橫線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題。

      課堂小結

      討論并指名回答。

      作業

      直接寫得數。

      寫完后比一比每組兩題在計算上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1)先獨立做前兩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比一比兩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兩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三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舊引新

      1、出示蘋果,讓學生說一說一個蘋果的重量是250( ),一筐蘋果的重量是15( )

      2、千克、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車蘋果的重量是2( )

      二、自主探究研究問題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出示教材例題,集裝箱,火車車廂,汽油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2)讓學生根據對噸大致的了解及課外資料的補充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通常使用“噸”來作單位。

      (3)課件展示:卡車、火車車廂、輪船、飛機、鯨魚、樓房等,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

      提問:通常以“噸”作單位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賹W生分小組觀察討論

      ②學生分小組交流匯報

      ③師生合作得出結論:通常大件物體及較重的物品“噸”來作單位。

      目的:用課件出示圖片,豐富了感性材料的種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再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得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認識千克與噸之間的關系

      (1)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感受它們的'重量。

     、賹W生匯自己的體重。

     、谛〗M同學互相背一背

      ③說說自己的感受。

     、芨惺1噸

      (2)課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問:需要幾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個)

      (課件演示)請同學們觀察:有這樣的幾袋大米?(10袋)提問: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書:1000千克。

      你是怎樣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個同學抬起來,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0個)。說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較重。

      通過小組同學反復掂物體的重量,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物體的實際重量。遷移出1噸的重量。

      師引導: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噸。

      即:1噸=1000千克。師補充板書:1噸=1000千克

      (3)鞏固千克與噸之間的關系。

      師生做個猜體重的游戲。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個老師的體重按50千克計算,那有多少個老師的體重合起來是1噸?你是怎樣想的?

      (4)填空練習: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 )千克,是( )噸。

      三、看書質疑

      學生自己看書,標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什么情況下用噸作單位。

      2、在( )里填上適當的數,使每種東西的總重恰好是1噸。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條鯨魚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 )噸

      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 )千克。

      五、合作總結,解決問題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夠用所學習的知識不斷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估計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

      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具、學具準備:

      重100千克的大米、投影片若干張(或用小黑板)

      教學過b程:

      一、溝通舊知。

      1、同學們學過哪些重量單位?具體描述一下1克與1千克有多重。(可以舉例說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 )里填上合適的重量單位。

      一筐蘋果約重20( )

      小蘭體重約25( )

      一個雞蛋約重50( )

      一輛大卡車能裝貨約8( )

      最后一題填單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有的學生說出用“噸”做單位,問問他是如何知道的,說不出也不用詳問,教師導入新課。

      師說:卡車的'載重量很大,上面一題用千克做單位不合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重量單位家族的一個新成員——噸。

      三、自主探索,研究問題。

      1、教學噸的認識。

      (1)各小組匯報課課前所做的實踐活動情況,如:稱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買5千克的糧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體會其重量.學生匯報時,教師及時板書有關數量。

      (2)提問:那么1噸到底有多重呢?(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3)引導:假設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個同學體重共多少千克?

      40個同學的體重多少千克?(可找幾個體重約25千克的同學,讓每個同學都背一背,實際感受一下.)

      像這樣40個同學的體重約是1000千克,也是1噸. (板書:1噸=1000千克)

      (4)提問: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噸?一桶油重100千克,幾桶油重1噸?

      學生獨立計算,然后匯報。

      教師小結:40個同學的體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約都是1噸。

      (5)根據自己課前所做的實踐活動,進行推算,然后匯報“1噸就是……的重量”。

      (6)舉例:讓學生舉出重量大約是1噸的物品.

      (7)出示書上例題的圖片,讓學生填上合適的單位.

      2、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3噸=( )千克

      8000千克=( )噸

      (2)師強調:因為1噸是1000千克,3噸是3個1000千克,3個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噸=3000千克.因為1000千克是1噸,8000千克里有8個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噸。

      (3)練習質疑

      ① 3噸=( )千克 5000千克=( )噸

      ②一只大象體重6噸,是( )千克

      四、看書質疑,全課總結。

      1、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哪些本領?

      2、討論:“每兩個重量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00”這句話對嗎?

      明確:“每相鄰兩個重量單位”與“每兩個重量單位”的不同.使學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單位間的基本進率關系式有兩個,即: 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擴展出的關系式有一個,即:1噸=1000000克。

    三年級數學教案10

      一、教學內容:

      學習小數是認數的一次重要擴展,在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往往采用小數表示。本單元初步教學小數的知識,也為第二學段系統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基礎。全單元編排四道例題,具體安排如下:

      例1、例2:認識小數

      例3:小數的大小比較

      例4: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二、教學目標:

      使學生能結合具體內容初步了解小數的含義,會認、讀、寫一位小數;能結合具體內容比較一位小數的大;會進行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

      三、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小數的讀法和寫法。學會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及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時間:

      4課時

      五、教具準備:

      課件和配套光盤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精品資料設計

    三年級數學教案11

      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約10分鐘;

      (2)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3)設計數學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小數的讀寫法;

      (4)體現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合理板書。

      4、考核目標:活動設計,教學評價,教學實施。教學設計

      課題:

      小數的初步認識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課時

      年級:

      小學三年級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內容認識小數,能識別小數,會讀、寫小數,知道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探究等豐富的學習活動,學生正確理解小數的含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會讀、寫小數,正確理解小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小數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談話:開學的時候小明的媽媽為小明準備了許多文具。書包48元圓珠筆3.50元日記本3元鉛筆0.20元文具盒15元橡皮0.15元小刀1.5元

      談話:大家仔細看看,你能把這些標價中的數分成兩類么?誰愿意來分分?這組數不是整數,它們也有自己的名稱,叫做小數。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些關于小數的初步認識。(板書:認識小數)

      二、探究新知

      (一)讀小數

      師:小數點在小數中就讀作“點”,你會讀小刀的標價么?(指名學生讀,多叫幾個)

      師:這個小數與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樣么?

      生:這個小數小數點的后面只有一個數字,而其他的都有兩個。

      師:觀察得真仔細,像這樣小數部分只有一個數字的叫一位小數,有兩個數字的叫兩位小數。

      師:剛才我們念了一位小數,那么大家會念這些兩位小數么?

      (先讓學生自己試試,再有老師總結讀小數的方法:小數的整數部分可按照整數的讀法讀,而小數部分要依次讀出每個數位上的數字。)

      師:再請幾個同學試著讀讀。(如有讀錯的加以糾正)

      (二)寫小數。

      師:小數我們已經會讀了,那么它該怎么寫呢?寫小數與讀小數的順序是一樣的,先寫整數部分,再寫小數點,最后寫小數部分。(以書的價格為例老師一邊說寫法一邊在黑板上示范)

      師:學會了么?好請同學們在自己的練習紙上寫一寫其他幾樣文具的價格。(生自由練寫,師巡視)

      (三)鞏固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師:剛剛的轉化學會了么?我們在來練練怎么樣?請把書翻到88頁,中間有張表格,請同學們輕聲讀讀表中食品的標價,然后完成這張表格,填寫它們分別表示幾元幾角幾分。(填完后指名同學回答。)

      (四)尋找生活中的小數。

      師:你還在哪里找到過小數呢?

      生1:自動鉛筆上標有0。5毫米的字樣。

      生2:飲料上也有。

      生3:書的背面有標價,也是小數。

      師:同學們都觀察得好仔細呀。老師也找了幾個,大家瞧瞧:人體正常體溫可達37.5攝氏度,籃球運動員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三、鞏固練習

      8.64元=8( )6( )4( )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么?

      五、布置作業

    三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梳理知識點一級具體的題目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本單元所學的口算、筆算的方法,能夠正確、熟練地計算。

      2、通過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估算的方法和意義,能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策略。

      3、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學重點:

      正確、熟練地計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教學難點:

      能夠進行合理的`估算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1)提問:怎么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小結:兩位數加兩位數,可以把其中一個加數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然后與另一個加數依次相加,這樣口算更加快捷。(2)提問:怎么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

      小結:兩位數減兩位數,可以把減數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然后從被減數中依次減去,這樣口算比較便捷。

      2、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

      提問: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需要注意什么?小結:列豎式時,數位對齊,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從個位加(減)起,哪一位上滿十向前進一(哪一位上不夠減向前一位退一當十),主要不要漏加進來的一(不要漏減走的一)。

      3、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1)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可以用兩位數的加減法進行口算。如650+340其實就是65個十減34個十,等于31個十。

     。2)方式雖然不同,一個口算,一個筆算,但是運算的算理一樣,都是滿十進一,退一當十。 ……

      (給學生自由發言,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二、基本練習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說說口算思路。提問:口算時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錯?

      2、計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分組活動,看哪一組最快最準做完?然后各組委派一人匯報結果?梢赃x擇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選擇列豎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頁第2題課件,組織學生讀題,從中獲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計算?

      (2)學生交流后板書:632-441.(3)提問:這個和我們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樣?如何進行估算呢?

      (4)學生討論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約是600,441大約是400,600-400=200,大約多200個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約多180個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種,只要學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給予肯定。并比較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種更合理。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四”的第1題。

      兩人一組,輪流出題計算,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快又準,互相之間評一評。

      2、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比較每一題的大小。此題不能直接進行比較,需先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得出結果后才能把左右兩邊進行比較。

      3、完成“練習四”的第3題。

      仔細觀察圖文,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所需的條件,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地進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并解答。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梳理了哪些知識?本單元的知識中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學生發言,教師點評,解疑答惑。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通過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2、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創設情境

      教師創設一個生活情境:同學們看,今天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要去森林公園玩。路上有座橋,上面寫著:限重1噸。(出示課件)?吹竭@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從而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噸”是什么?限重1噸是什么意思?小動物們能過橋嗎?……

      2、了解學習起點

      師:關于“噸”的知識,同學們已經有哪些了解?指生回答。

      (根據幾個班的教學實踐,每班都有少數學生知道: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有大貨車、有的電梯上看到“噸”;還知道1噸等于1000千克……)(出示貨車圖)

      3、談話揭題

      師:同學們對“噸”的知識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噸”到底有多重?噸與千克又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噸的認識”

      [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們喜愛的小動物去森林公園玩的生活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確定教學的側重點,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授

      (一)親身體驗,建立“1噸”的概念

      師:“1噸”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師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學生介紹。

      (2)每組發給1袋10千克的大米,從前往后傳一輪,并說說感受。

      (有的學生說輕,有的說重)

      (3)讓學生選出一名“大力士”來搬大米?此淮文馨釒状@樣的大米。

      (學生站著,教師一袋一袋的遞加,直到搬不動。要求其他學生喊“加油”,并認真觀察“大力士”的表現。搬后請“大力士”說說感受。)

      (4)想象推算。

      讓學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覺如何?

      引導推算100袋共重10千克乘以100等于1000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體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個人、3個人有什么感覺?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計算,小組4個人共重多少千克?

      “老師,老師,那我們全班同學加在一起有沒有1噸重啊?”一位高個的男生喊道。這時我抓住時機,先引導推算出40位同學約1噸重,再請全班同學起立(全班只36人),還請一位聽課的老師加上我自己(共約1噸),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噸物體落地的感覺)

      3、小組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重量約1噸呢?介紹用字母“T”來表示。

      4、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重量要用“噸”作單位?為什么?

      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噸做單位呢?1噸大約等于( )頭牛(500千克一頭牛)一桶油100千克( )桶水泥50千克( )袋?

      (1)很多物體重量的總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噸”對孩子們來說是抽象的,通過讓學生搬10千克的大米,抱一抱同桌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推算、估計、想象。并通過“大力士搬大米”、“全班同學加老師跳一跳”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借助“100袋10千克的大米”、“40位同學的體重”等具體實物幫助學生建立起“噸”的概念表象。在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推理和想象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同時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2)很重的物體的重量;

      小熊400千克

      小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他們能一起過橋嗎?誰來回答,限重1噸,他們不能一起橋。

      (如鯨的體重,大象的體重;厚街標志的雕塑,海月巖公園的石頭等)

      (3)交通工具的載重量;

      說一說生活中什么東西的重量大約是1噸?

      師:猜一猜,什么叫載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如:電梯的載重量大約是1噸;(大約20個大人)一輛卡車的載重量大約是10噸。如果超過這個重量,就是超載,極有可能出危險。汽車超載不僅毀壞地面,還威脅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殺手”。因此我們平時坐車是要千萬小心,不要擠車或電梯,萬一超載很危險。

      生活中用噸作重量單位的東西有很多,如鋼鐵、水泥、煤等等。

      5、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

      (1)貨車載重4( )

      (2)明明體重35( )

      (3)一個雞蛋的重量是50( )

      (4)我國廣東籍的舉重運動員陳燮霞,在奧運會上以212( )的總成績打破奧運會記錄并獲得08年奧運會首面金牌。

      (5)虎門港碼頭停泊的一艘貨輪能載重30( )

      (二)噸的單位換算

      噸和千克的關系:師:我們已經知道了1噸=1000千克,你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嗎?(課件出示)

      (1)一只河馬約重那3噸,想一想:3噸=( )千克?5噸呢?你是怎么想的?

      (2)一只大象重約6000千克=( )噸你怎么想?

      四、應用

      1、把合適的體重與對應的動物連起來。

      [利用“噸”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2、解決導入時主題畫的問題

      (出示畫面并出示每只動物的體重)

      小熊400千克

      小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他們能一起過橋嗎?誰來回答,限重1噸,他們不能一起橋。

      它們能同時過橋嗎?為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讓他們過橋嗎?

      3、課后延伸(數學日記)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跟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節水的方法?請寫一篇數學日記。

      五、總結

      師:學了這節課同學們有什么新的收獲?

      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日記”能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滲透節約用水的思想教育。

      六、教學板書。

    三年級數學教案14

      教材簡析:

      這部分教材是這一單元內容的綜合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更好地體會小數的含義,掌握一位小數的讀寫、大小比較以及加減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并比較。

      2、熟練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了解小數的產生,知道一些事物的發展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地認識事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1、用小數表示下面各圖的涂色部分:(圖略)

      讀完題目要求,讓學生說說題目要求中的關鍵詞。(小數、涂色)

      把答案寫在書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個正方形,我們可以用“1”表示。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小數(題略)

      同樣,讀完題后要求學生說出題目要求中的'關鍵詞。

      學生練習,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儲蓄的錢數如表,說說每人儲蓄的錢是幾元幾角?誰最多?誰最少?

      你還能發現什么信息嗎?

      4、在□里填上合適的小數

      注意:1后面是一點幾,2后面是二點幾,數的時候要數完整,前后要兼顧。

      在填出的數中,哪個最接近0。5,哪個最接近2?

      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沒有“在填出的數中”這一要求,你會怎么考慮呢?

      5、加減對比練習:

      0.5+0.32.6-0.87.8+1.16.2-3.9

      0.5-0.32.6+0.87.8-1.16.2+3.9

      提醒學生看清楚加減符號,再計算。

      6、繩子長10。5米,綁樹苗用去3。2米,修籬笆用去4。6米

      兩次一共用去多少米?還剩多少米?

      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數如表(表略)

      (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注意指出:一般我們會提一些求和、求差的問題,在提的時候,要聯系生活實際去考慮該問題是否有實際的意義。比如說這道題,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褲子用布合起來,顯然是不合適的,那就不要問這類問題。

      更明顯的例子:兩個學生跳高,我們只能比他們誰比誰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們合起來一共跳得有多高,顯然后面這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提問題也不能隨便提,還要考慮到現實的情況。

      8、你能根據每一組數排列的規律,接著往下寫嗎?

      先請學生說說每一組的規律是什么?自己是怎么發現的。再說說按照這個規律接著往下寫,應該寫什么。

      9、0!鮣t;0!酢酢4lt;3。□

      先請學生說說自己在填寫之前的思路。比如說前一題,整數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數部分,答案有很多。

      而后一題,先考慮整數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幾種,那小數部分怎么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數部分就變成了一樣大了,要比小數部分4比幾小。。。。。。

      比小數,先要比整數部分,然后再考慮小數部分。

      教學“你知道嗎?”:

      重點理解“小數就是十進分數”,即我們前面上課講的“0。()=”

      了解用低一格擺算籌的方法來表示小數;了解小數的演變過程。

      知道在400年前,小數就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問:學習了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

     。ǹ赡茉龠^若干年,小數又會變成新的模樣,

      這些變化是使得小數看上去更加簡便易懂。。。。。。)

      課后小記:

      書上的第107頁的思考題,難度過大了,很多學生看見題目后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很刻意的講解我覺得也沒有多大的意思。我覺得思考思考題應該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學生能自行解決,更多的是有點模糊的感覺,這時老師的講解可以讓他們茅塞頓開,才是有效的,而這道題我覺得對學生而言太難,反而學生會沒有興趣。

    三年級數學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而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后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分數的理解:分數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數量關系的刻畫,分數是過程的記錄,并不只是結果,是分數關系的表征,并不僅僅是對象的本身。

      理念與策略:

      1、找準起點。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走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梁。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么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為基本模型構建對分數意義的初步理解。

      2、充實素材。應用了課件的優勢和學生手中的材料,讓學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從不同角度體會把一個圖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這個圖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動。提供充分的實際操作時空,讓學生選一選、涂一涂、說一說等活動,讓學生充分理解幾分之一的數學意義,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4、開放選擇:習題拓展,讓各層次水平的學生進行數學參與。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幾分之一,會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通過操作、比較、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認識幾分之一的過程,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發現過程和操作過程。

      教學準備:

      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和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經驗

      師:同學們小新想邀請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對,你們想去嗎?那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師: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來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對,他們走進了蛋糕房,這有4個蛋糕,怎樣分給他們才公平了?你能用一個整數表示出一個人有多少塊蛋糕嗎?

      生:每人兩個。用數字2表示。

      師:像剛剛這種分法數學上我們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書:平均分)

      師:這兩塊蛋糕平均分給他們,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個整數表示嗎?

      師:這只有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他們兩個每人分幾個?

      師:那么“半個”就是“一半”,半個蛋糕還能用整數表示嗎?

      生:不能。

      師:是的,當整數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時,我們可以請分數幫幫忙,這半個蛋糕我們可以用分數1/2來表示。(副板書:1/2)

      師:讀分數時我們從下往上讀,為什么能用1/2表示了,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認識簡單的分數幾分之一。(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導入環節,由學生所喜愛的動畫人物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回顧平均分,從整數過度到分數,初步感知分數產生的意義!耙话搿笔菍W生的生活經驗,而“1/2”是生活數字化的結果。學生借助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在“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之間架構起知識橋梁。

      二、動手操作、學習新知

      師:一個蛋糕應該怎樣平均分了?請你用課前老師發的圓片代替蛋糕試著分一分。

      師:找一個同學上來分一分。

      關注:學生操作的語言表達教師引導對折重合,虛線描折痕,為了能讓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師快速的涂色(斜線表示)

      師:你們也是這樣分的嗎?那好,現在請孩子們把圓放進課桌里面去。

      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圓,這個圓被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

      追問:這一份是誰的1/2?

      師:老師也分了一次,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是怎樣分的'?(PPT演示)

      小結:分后的兩塊月餅大小完全一樣,這種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設計意圖:接下來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折1/2,讓學生上臺操作,把一個圓片平均分成兩份。全班一起說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認識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

      三、認識幾分之一。

      師:這個月餅被我們分成了幾份?怎樣分的?其中的一份是這個月餅的一半,這半個月餅就是?

      追問:半塊月餅是誰的1/2。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這句話。

      師:這條橫線表示平均分,那這個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問:怎樣分的?

      師: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書:二份中的一份)誰能完整的說一說?

      師:這根接力棒紅色的部分請你用一個分數表示。這條線段的紅色部分用分數表示為?

      師:孩子們,不同的三個物品,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為都是平均分。

      師:平均分成了幾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師:誰能完整的說一說。

      小結;

      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的1/2。師:圓紅色的部分用一個分數表示,現在圓有什么變化?紅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現在了?

      師:為什么大小不一樣的圓都能用1/2來表示?

      生:因為是把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師:誰能像他這樣有條理的再來說一說?

      師: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個圓。這個圓的陰影部分能用1/2表示嗎?

      小結:看來要想用分數表示必須要平均分。

      認識1/4

      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寫作( )/( )為什么填4。

      認識1/3

      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寫作( )/( ) 。

      為什么填4?為什么填1,你是怎樣想的?

      認識1/5

      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塊,還有嗎?(這三個分數結合PPT講)思維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兩份是?設計意圖:學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過月餅、接力棒、線段三種不同物體、以及大小不同的圓強調平均分成兩份,理解分數意義。然后在理解1/2的基礎上認識1/3、1/4、1/5,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內化分數意義的理解。從分數意義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分數的讀、寫法。

      四、分數的寫法和讀法

      先寫分數線,表示把月餅平均分;

      再寫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

      最后寫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書:分數各部分名稱。)同桌間互相說一說1/2各部分的名稱。

      五、動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結:雖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正方形的1/4。

      六、練習。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阿v天堂在线观看 |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一级做a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午夜看片福利717 |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