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八年級語文教案>過零丁洋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過零丁洋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時間:2023-01-10 11:05:38 八年級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過零丁洋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過零丁洋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過零丁洋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過零丁洋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檢查背誦。

      2、學習《過零丁洋》、《浣溪沙》兩首詩,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誦。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背誦和默寫

      教學難點:

      1、對詩中警策語句的理解與鑒賞。

      2、理解并鑒賞詩的精練概括的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渡荊門送別》、《秋詞》、《赤壁》

      二、學習《過零丁洋》

      1、朗讀古詩

      2、簡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寶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征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為帝,堅持抗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為元軍所敗,退入廣東。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范叫他寫信招張世杰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此詩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與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來元軍統率張弘范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杰。

      3、討論:此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兩件大事?

      ——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4、頷聯兩句有何聯系?用了什么修辭?

      ——國家山河支離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危苦。“風飄絮”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無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用了比喻的修辭。 5、頸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可見,詩中“惶恐”、“零丁”具有雙層含義。

      6、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他的民族氣節。

      7、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你能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藺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蘇武執漢節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最終死在風波亭上;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劉胡蘭在敵人鍘刀下慷慨就義。

      8、你還能寫出哪些透著錚錚骨氣的名句?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賞析:

      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俘。第二年元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后據點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過零丁洋時寫了這首詩,決心以死殉國。當時,元軍統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山的南宋將領張世杰,文天祥嚴正拒絕,說:“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詩以明心志,張弘范見詩中辭意堅決,“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

      詩的開頭兩句回顧自己一生的主要經歷。概括地說,是兩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選拔,經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二是在元軍入侵、宋室危亡之際,響應朝廷“勤王”號召,在德淘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產充軍費,起兵抗元,在頻繁不斷的.戰斗中度過了四年。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為挽救危亡,竭盡全力,苦苦支撐,但局勢卻越來越危殆。此時,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敵手,自己也兵敗被俘。眼看大勢已去,詩人不禁悲從中來。所以接下去兩句就進一步抒寫國破家亡的悲哀。國土遭到元軍的蹂躪,山河破碎,設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軍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風中柳絮。這是從國勢一面說。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當初做官曾因忤權貴而屢被罷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敗,一次被扣,兩次被俘,數次欲自殺盡節而不死。如今部下將士犧牲殆盡,親人被元軍俘獲,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敵手,一如風雨吹打的浮萍,無所依托。這兩句以比喻的方式寫國勢和身世,生動形象,而蘊藏其中的感情尤為深摯沉痛,極有藝術感染力。接下去,“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兩句,是對前面“山河破碎”兩句的補充,具體概括自己的抗元經歷,表現憂憤之情。前一句是追記過去。詩人于德淘年自贛州起兵,經惶恐灘北上,當時元軍進逼臨安,形勢緊急。景炎二年(1277),詩人在江西戰敗,又經惶恐灘退往福建,這時國家局勢已危在旦夕。因此,“說惶恐”,即表示自己當時對艱難時局的憂懼不安。后一句是慨嘆眼前,說自己不幸戰敗,只身被俘,孤掌難鳴,飄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這兩句中,往日的體驗與今日的體驗交錯在一起,回首當初的“惶恐”,還看今日的“零丁”,令詩人百感交集。而這一切又都是由于國家的危亡引起的,詩人忠貞報國,卻眼看大好河山淪入敵手,心中的悲憤自然是難以名狀的。從全詩的構思上看,前面這六句把悲憤艱危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接下去兩句則筆鋒一轉,情緒由悲憤轉為激昂,由壓抑轉為高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舍身取義,一片丹心將垂于史冊,映照千古。這激情慷慨的兩句詩,表明了詩人舍身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為一代名作,千古壯歌。

      從藝術上說,此詩是大氣勢、大手筆。但在具體表現手段上同樣是別具匠心。開頭兩句從概括回顧自己一生主要經歷入手,是從縱的方面追述。三、四兩句以比喻的方式具體形容當時的局勢,從國事說到自身,是從橫的方面著筆,重在氣氛情調的渲染。接下去五、六兩句則承接前兩句進行具體的補充,“惶恐灘”和 “零丁洋”兩個地名,對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險惡來暗示詩人處境的艱危,表現過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沒有親身的體驗和出眾的才華,大概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可以看出,前面六句從縱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復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到結尾兩句,卻轉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絕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鋪墊,后兩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絕,后兩句高亢振拔。這樣的情調轉換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效果。當然,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則不在于藝術技巧,而是在于詩中所表現的崇高氣節、悲壯情調、血性精神。讀文天祥詩,首先應該把握這一點

      教學反思:

      如此設計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熱情,品味詩句妙處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滿意,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反思一下,還是問題設計不夠明確。

      “以學生為主體”這句話有著廣泛的內涵。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不是老師的。很多老師認識不到這一點。老師就是加以引導和評價,我們往往忽視這一點,硬要拉著學生走。學生會不會老師不管,還叫什么以學生為主?老師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學任務,關鍵要看學生會多少,這是評價一節課的唯一標準。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課堂語言。干凈利索的課堂語言是非常難得的。說話啰啰嗦嗦,重復,信口開河,都是課堂語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這個問題,但一直不滿意。有時還搶話頭,唯恐學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凈的課堂語言不僅沒用,反而是一種罪孽!學生能說,老師就不要說,學生說不出或者說不好,我們再說。

      最后簡單說說駕馭。很多老師認為自己能夠駕馭課堂,但是,你講課時別人說話了,說明你沒有駕馭住課堂;你講課別人聽不懂,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學生聽明白了,你還在講,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領著學生進入境界,學生理解,有收獲,那才叫駕馭課堂。

      以上這幾點我做的都不好,自當加倍努力

    過零丁洋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一、詩句積累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陸游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貞。——柳宗元

      師:這些詩句表達的是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強烈的愛國之情。用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對國家對民族的無比忠貞之情,今天我們來認識另一位同他們一樣用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二、了解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南宋時民族英雄,著名的愛國詩人。著名作品有《正氣歌》、《過零丁洋》,作品集有《文山先生合集》。

      三、寫作背景(多媒體展示):

      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征勤王兵,當時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為好轉。但不久為元軍所敗,退入廣東。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范叫他寫信招張世杰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雖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從容就義。

      四、聽錄音朗誦,感受詩歌表達的情感

      指導學生朗讀詩歌,把握詩歌情感(指導學生從節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來朗讀)。

      五、把握全詩的意思

      1、詩的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兩件大事:

      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詩的頷聯兩句寫的是:

      國家山河支離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其中“風飄絮”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無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詩的頸聯寫的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可見,詩中“惶恐”、“零丁”具有雙重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他的民族氣節。這兩句也是全詩的文眼句。

      六、總結主旨

      這首詩表達了文天祥的一腔誓死愛國之心。

      七、背誦并默寫全詩。

      教學反思

      參加“春風語文”一年多來,自認為悟到了一點課堂藝術,今日鄆城一行,始知自己目光短淺,能力有限,語言粗糙,距離一個成功的`語文老師遠矣!講課回來,細細反思,悟到以下幾點:

      課堂設計是關鍵。如果課堂設計失敗或者不完整,不合邏輯,課堂組織再好,氣氛再活躍,也只是散珠碎玉,殘缺不全。課堂設計不僅僅是大局,更要關乎細枝末葉。比如在“品詩”這一環節,我做了很多設計,如:

      文天祥用……(句、詞、字),表達了……。

      從……(詞、句)中,我讀出了……。

      從……(詞、句)中,我看出文天祥的……。

      我喜歡……(句、字詞),因為它表達了……。

      如此設計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熱情,品味詩句妙處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滿意,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反思一下,還是問題設計不夠明確。

      “以學生為主體”這句話有著廣泛的內涵。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不是老師的。很多老師認識不到這一點。老師就是加以引導和評價,我們往往忽視這一點,硬要拉著學生走。學生會不會老師不管,還叫什么以學生為主?老師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學任務,關鍵要看學生會多少,這是評價一節課的唯一標準。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課堂語言。干凈利索的課堂語言是非常難得的。說話啰啰嗦嗦,重復,信口開河,都是課堂語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這個問題,但一直不滿意。有時還搶話頭,唯恐學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凈的課堂語言不僅沒用,反而是一種罪孽!學生能說,老師就不要說,學生說不出或者說不好,我們再說。

      最后簡單說說駕馭。很多老師認為自己能夠駕馭課堂,但是,你講課時別人說話了,說明你沒有駕馭住課堂;你講課別人聽不懂,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學生聽明白了,你還在講,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領著學生進入境界,學生理解,有收獲,那才叫駕馭課堂。

      以上這幾點我做的都不好,自當加倍努力。

    過零丁洋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誦讀,背誦詩歌。

      2、名句的默寫運用。

      3、體會詩歌抒發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

      教學難點:默寫運用。

      教學方法:誦讀+引導誦讀+探究

      教學過程:

      一、‘讀’作者簡介和代表作。

      1、利用工具書,學生自主讀。

      2、教師再進行歸納。

      文天祥,宋代愛國詞人,注有《指南錄》《指南后錄》

      二、自讀——注釋。

      了解文意。

      三、誦讀——詩歌

      1、反復誦讀。

      2、有50以上的同學記住就停。

      四、研讀——探究名句的運用。

      問題一: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關的句子是(比喻)(頷聯)_____,______。

      問題二:運用諧音和雙關,寫出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問題三:表明詩人堅貞的民族氣節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的句子是:_____,____。

      1、小組探究。

      2、教師引導分析。學生做旁批。

      五、再次誦讀詩歌。

      體會詩歌抒發的思想感情。

      六、教學反思。

      1、把“誦讀”作為詩歌教學設計的理念。

      2、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的“體驗”為主。

    過零丁洋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3:品味詩中感情充沛的語言

      4:體會本詩主旨,學習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把握主旨

      教學難點:

      詩句中蘊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板書設計:

      過零丁洋

      首聯:不屈不撓無怨無悔

      頷聯:借用比喻憂國憂民

      頸聯:借用雙關抒寫感受

      尾聯:慷慨正義舍生取義

      教學過程:

      導語:翻開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許多鮮活的面孔浮現在我們的眼前,岳飛、屈原、戚繼光、鄭成功……他們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我們共同認識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學習他的《過零丁洋》。(板書課題)

      一:感知文本

      1;老師范讀全詩

      2:學生結合注解,自由朗讀詩歌

      3: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大意,并且標畫出不懂的地方。

      4:學生舉手發問,老師釋疑

      5:補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體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分別說說故事對應哪些詩句,故事講完,順勢引導背誦。

      二:質疑探究

      1:細讀文本,結合文章大意,根據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歡————————,因為它表現了―――――――――。

      2:給大家留下5分鐘時間思考。

      3:舉手發言,交流意見,做好評價,及時點撥、追問。

      三:拓展延伸

      學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過零丁洋》賞析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磨煉,無論什么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接著追述戰斗生涯: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里,我度過了四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興亡聯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抒寫事態的發展和深沉的憂憤。這一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遭遇。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使其言辭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顫栗的痛苦心靈。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意思是,自古以來,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這顆愛國忠心照耀在史冊上就行了。

      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全詩格調沉郁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過零丁洋》教學實錄

      一、以題切入,確定基調

      師:我國的歷代王朝中,南宋是極弱的一個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滅亡。可是,在南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的民族英雄,同學們知道都有誰嗎?

      生:岳飛、文天祥、還有上個學期學到的辛棄疾也是吧!

      師:他們善于詩文,也是響當當的英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同學們請看題目,誰知道題目的意思?

      生:“過零丁洋”就是路過零丁洋。

      師:僅僅是路過零丁洋嗎?此時的文天祥為何會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釋):不是的,文天祥此時被元軍俘獲,是作為俘虜押解路過零丁洋的。

      師:對啊,此時的文天祥成為階下囚,成了元軍的俘虜,他會做何感想呢?

      生:成為階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難過,很痛苦。

      生:還有傷感與無奈。

      師:《過零丁洋》就是在這樣的境遇中創作的。同學們來朗讀詩歌,結合剛才對題目的理解,請你們讀完后說說這首詩該用怎樣的感情,語調去讀?

      生(讀):朗讀這首詩,應該讀出無比沉痛的感情,還有一種深深的悲涼。

      師:哪些詞語能體現出這種沉痛與悲涼呢?

      生:辛苦、寥落、破碎、浮沉、惶恐、零丁等都可以看出詩人的苦痛。

      師:試著用很沉痛的心情來讀你們說到的這些詞。(師領著讀)同學們再來看一下,你們覺得整首詩都是這樣的基調嗎?

      生:不是,詩的尾聯應該讀出一種高亢激昂的感情,它與前三聯不一樣。

      師:那該如何來讀呢?你們來試試。

      生(讀)

      師:來比照一下,在朗讀的時候,前三聯運用的語調與尾聯一樣嗎?

      生:不同。前三聯的語調是低沉的下壓的,尾聯的語調應是高昂的上揚的。(再讀)

      師:同學們再來聽一下范讀,聽的時候要注意思考,范讀是否與我們剛才的理解相吻合?再來聽聽范讀有無瑕疵的地方?

      生(聽完):范讀與我們剛才的理解相吻合,只是聽不出處理不好的地方。

      師:你們覺得范讀的語氣語調處理得完美無缺了嗎?再來聽一聽,注意換氣處。

      生:哦,“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的中間過于緊促,應當將換氣再遲緩一下。

      師:“緊促”說的到位而妥帖,非常好!我們就要有這種勇于質疑的精神,不迷信權威,就一定能有自己的收獲。

      二、走進詩人,品讀詩味

      師:你們了解文天祥嗎?誰來說說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生:他是一個正氣凜然的人;他是一個愛國的人;他是一個敢于抵抗的人。

      師:其實他最最本色的是怎樣的人呢?同學們來學習詩的首聯。首聯里的哪兩個詞語能讓我們了解到他的經歷?

      生:“辛苦”,說明他的經歷很坎坷。“干戈”,是指兵器,這里指戰爭,由這個詞可以看出帶兵打仗的經歷。

      師(笑):“辛苦”確實能看出他經歷坎坷與艱難,可是能看出他是做什么的嗎?

      生(恍然大悟):不是辛苦,應該是“一經”,“一經”是指儒家著作,說明文天祥是個飽讀詩書的人。

      師:所以嘛,他還是最最本色的讀書人,他飽讀詩書,參加科舉,進而踏入仕途。可是他的仕途之路怎樣呢?是不是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從此富貴榮華呢?

      生:他的仕途之路飽含著滿腹的辛酸,哪有富貴之氣啊!

      師:你們剛才說到“干戈”指的是他帶兵打仗,結局如何呢?

      生:從“寥落”可以看出,他與元軍苦戰四年,并未能挽救南宋滅亡的命運。

      師:是啊,所以詩句里透露著一種寒氣襲人的清冷啊!我們由這兩句還以看出什么呢?文天祥讀書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國家,也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

      師:他心中有自己的榮辱得失嗎?這叫什么?

      生:他心中沒有自己,裝的是天下。這叫胸懷天下吧!

      師:我們具體來了解胸懷天下的文天祥。(出示文天祥的生平經歷)接下來我們學習頷聯。(生讀)

      師:從字面上來看,頷聯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生:破碎的山河如同風中的柳絮,四下飄浮;自己的身世如同雨中的浮萍,時起時落。

      師:運用了什么修辭?這樣的表達有何效果?

      生:用了比喻。將國家與個人比作柳絮與浮萍,國家沒了,自己無依無靠,很形象地寫出了自己的孤苦無依。

      師:這里的“風”“雨”是怎樣的風雨啊?能否在“風”和“雨”的前面加個詞語,再來渲染一下氛圍呢?

      生:暴風驟雨;冷風冷雨;凄風苦雨。

      師:比較而言,哪個詞語更適合一些?

      生:凄風苦雨。風雨的凄苦更加渲染出山河破碎的無限悲涼啊!

      師:頸聯曾被人們視為這首詩的千古奇對,你們能說說它奇在哪里嗎?

      生:對仗工整。

      (眾笑):哪首詩不講究對仗啊?

      師:再細細來讀,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剛才你們說它對仗工整,“惶恐灘”對“零丁洋”,這兩處是什么?

      生:這是兩處地名。

      師:用詞重復乃寫作之大忌,你們想想,“惶恐”、“零丁”的`意思一樣嗎?

      生:不同,前一個指地名,后一個則是詩人的心境和感受。

      師:那你們能說說這一聯奇在什么地方嗎?

      生:詩人將地名與自己的感受結合起來,巧妙地用在詩句當中,仿佛這兩個地方就是詩人的寫照,也有了與詩人一樣的感情。

      師:雖然文天祥一生流離,苦不堪言,但他依然保持著大丈夫的情操,詩的尾聯發出了怎樣的吶喊?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與氣魄? (齊讀)

      生:這兩句詩是詩人精神的寫照,他視死如歸,大義凜然,有著不屈的精神與氣魄。

      師:有人說要以成敗論英雄,作為將領,文天祥并未能挽救危亡的朝廷,你覺得他還是英雄嗎?

      生:我們看重的,不是他的成敗,而是他的精神與氣節。他的氣節證明著他就是英雄。

      師:說得好!不以成敗論英雄,英雄所為英雄,在于他的擔當,在于他的精神,在于他的節操!所以,文天祥與他的詩歌始終光耀著千秋史冊,他的精神讓他永遠不朽!

      師:文天祥的精神讓人驚嘆,你們還能列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生:鄧世昌、屈原、岳飛等都是。

      師:你們這是說的人還是事呢?在說明事例的時候,要將人與事結合起來。

      生:鄧世昌與致遠艦共存亡;岳飛誓死抗金;屈原寧死不屈投江而亡。

      三、運用比喻,進行仿寫

      師:這首詩所表達的是國家的危急存亡與個人的坎坷遭際,可是詩人將二者融合起來,幻化成詩句的時候,卻經過了細心的錘煉與精巧的構思。比如首聯當中用一經指代讀書的經歷,用干戈指代殘酷的戰爭;頷聯里用比喻言說浮沉的國家與個人的命運。我們也來試一試,用比喻來言說某種情感。

      示例: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風中的柳絮,四下飄散,沒有歸依。

      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_______________

      生: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雨中的浮萍,起起落落,孤苦無依。

      生: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天空的孤雁,獨自盤旋,沒有溫暖。

      生: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打碎的玻璃,支離破碎,難以愈合。

      師:讓我們在《二泉映月》的伴奏中,齊讀本詩,再次觸摸文天祥的靈魂吧!

      附言:昨日進行了公開教學,所講內容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特記之。

    【過零丁洋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冊語文《過零丁洋》教案02-25

    零丁洋上的回憶作文03-07

    讀《過零丁洋》有感01-09

    《過零丁洋》讀后感07-06

    《過零丁洋》讀后感08-10

    過零丁洋讀后感4篇08-05

    《過零丁洋》讀后感6篇12-04

    《過零丁洋》讀后感(6篇)12-04

    過零丁洋讀后感7篇04-12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另类 |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gⅴ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怮 |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 |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 日本午夜福利不卡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