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案【熱門】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在“數學樂園”的一系列活動中,復習鞏固10以內數的順序,序數和基數;鞏固10的組成,1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
2.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 的興趣和信心;
3.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數據,提取數學信息的能力,形成簡單的統計觀念。
教學過程:
一、闖迷宮
1.激趣。
師:同學們,認識他們嗎?(cai播放1~9九個數字娃娃的小動畫)
數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請我們班同學到數學樂園參加游戲比賽。有沒有興趣?
生:有。。
師:數字娃娃說,只要闖過他們擺的迷宮,大家就可以進數學樂園。敢不敢接受挑戰?
生:敢!。
2.觀察迷宮,明確規則。
師:數學娃娃擺了一個什么樣的迷宮呢?
生:有1到9個數字,有兩個出口。
師:按照什么順序才能走出迷宮呢?誰知道?
學生發言(按照從1到9的順序)。
師:指給大家看看吧。
。ㄒ粋學生上臺劃出路線圖,展示給學生。)
師:對。只有按照從1到9的順序,才能走出迷宮見到數字娃娃。如果不按順序,就會被困在迷宮里,也到不了數學樂園了。
3.獨立闖迷宮,展示成果。
師:誰有不同方法路線走出迷宮?把它劃在自己的課本上?纯醋约鹤疃嗄苷页鰩讞l路。
。▽W生在自己課本上用筆劃出路線,教師觀察學生操作情況。)
師:走出迷宮的同學請舉手。到這里來指給大家看看吧。
。▽W生到黑板上劃一劃,說一說。)
師: 誰和他不一樣?來。
。▽W生劃出不同路線圖。)
4.肯定方法的多樣,闖出迷宮。
師: 大家找到了這么多條路,都能順利走出迷宮。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按照從1到9的順序。數字娃娃要帶大家去數字樂園了。走吧。
二、說組成,得門票
師:請大家閉上眼睛,一起從1數到9……到了。(cai出示“數學樂園”畫面)
進數學樂園還要有門票的。怎么辦呢?
哈哈,原來早就給大家準備好了,在這里呢。(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一沓類似門票的.空白卡片。)只要說對一個關于數字的組成,就可以得到門票。有信心嗎?
生:有!!!
師:屏幕上出現哪兩個數字,就說一個關于它們的組成。比如2,6。
生:2和6組成8。
師:還能怎么說?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師:都可以。
師:我們來“開火車”。哪列“火車”順利到站,他們小組就可以拿到門票。“小火車,……”
生(齊接兒歌):“……開起來,一開開到我這來。”
(cai隨機出現一組組的兩個數字)
學生用開火車的形式一個接一個說數的組成。
(游戲順利完成的,卡片以小組為單位發到各個學生手中。)
三、驗門票,進樂園
1.寫算式。
學生用水彩筆在空白卡片上寫一個算式,不寫得數。
2.同桌互換。
把寫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換。
3.驗門票,進樂園。
學生按小組,挨個讀出門票上的算式,說得數,投入寫有對應數字的票箱,其余學生做裁判。計算正確投遞正確的學生進入“數學樂園”。
四、排排坐,選隊員
1.教師發指令,選拔學生。
師:同學們經過這么多考驗,終于順利來到數學樂園了。等不及要參加游戲比賽了吧?
可是,比賽規定只要十個男同學,十個女同學。怎么辦呢?還是考考大家,通過考驗了才能參加比賽。
師:請同學們坐整齊了,聽到口令作出反應,又快又對的就能參加比賽。準備好了嗎?
一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教科書33~34頁
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物體的個數,知道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對計數單位“一(個)”、“十”、“百”有一個感性認識。
2.初步了解100以內數的順序。
3.培養學生對100以內數的興趣,養成在活潑氛圍中進行合作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熟練地數100以內的數,感受100以內數的大小,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建立數感。
教學難點:數到接近整十數時,下一個整十數應該是多少,會數整十數左右的數。
教學過程:
這節課是讓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數法,在教學設計時,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學習新知識。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老師:同學們喜歡看《喜羊羊與灰太狼》嗎?
學生:喜歡
老師:那同學們可以告訴我《喜羊羊與灰太狼》里面有多少只羊嗎?
學生:6只羊
老師和學生一起說出他們分別是喜羊羊,美羊羊,懶羊羊,沸羊羊,暖羊羊,慢羊羊
2.加深理解20是多少
老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大草原嗎?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大草原看一看。瞧,草原上來了兩群羊。同學們,仔細數一數有多少只羊?(出示主題圖)
生:有20只羊。
師:請你告訴老師,你是怎么數的?
。▽W生會說出是,一只一只數的,兩只兩只數的,五只五只數的,十只十只數的。)
[設計意圖:先數20只羊目的在于聯系舊知,為本課找到知識點。在感知20的大小后更有助于學生感知100的大小,形成100的數感。]
3.整體感知100有多少(出示整個主題圖)
師:同學們知道現在有多少只羊嗎?猜猜看,看誰猜得準?(這里不需要學生數出準確結果,僅僅是猜測)
4.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的眼力真不錯!這里確實有100只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00以內的數(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學例1:數數是100的物體
、倮蠋煟和瑢W們一起數一數這些小棒,然后形成一捆后,那一捆里面有多少個小棒呢?
學生:10個小棒。
老師:很好。那我們可以看出10個一是十,十里面有10個一;氐降3張PPT,同學們這里到底有多少只羊呢?
學生:100只羊
老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接下來我們一捆一捆的來數(PPT6),那這里有多少捆呢?
學生:10捆
老師:同學們真棒!回到第5張PPT,我們知道一捆里面有10個小棒對不對?那我們這十捆小棒總共有多少根小棒啊?
學生:100根
老師:非常正確!那我們可以看出10個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個十
學生互動:
1.讓學生數100根小棒,兩人一組,數100根小棒,一人數,另一人評判,然后交換進行。我注意觀察學生不同的數法。
2.匯報數數的方法。
老師:你們小組是怎么數的?
(學生會回答:一根一根數的,兩根兩根數的,五根五根數的,十根十根數的。)
我緊接著問:100里面有幾個一?(有100個一)10個十是多少?(10個十是100)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先表揚在數數過程中合作得好、數得正確的小組,然后鼓勵合作不夠好的小組下次表現更好。
[設計意圖:在數一數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100的大小和計數單位。]
引導概括: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
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數好的10捆小棒或10堆種子,同桌的互相述說: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學生說完后教師板書。
數100只小羊。
讓學生回過頭來數主題圖中小羊的只數,提示學生每數10只就用筆把它圈一圈,然后10只10只的.數,看看圖中是不是有100只小羊,對比自己剛才的猜測。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再次數數過程中直觀感知計數單位“一(個)”“十”“百”。]
2.教學例2:從88數到100
老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好不好?
學生:一起數
老師:我們可以看出89添1是90,99添1是100,我們接下來從35數到42好嗎?
學生:一起數
老師:我們可以看出39添1是40
老師: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數出68后面的5個數
學生和老師一起:69,70,71,72,73,
2.智慧闖關。
、倥c七十相鄰的兩個數是()和()。
一百里面有()個十,一百里面有()個一。
②數出三十二前面的五個數。(這是難點,在教學中我們可借助小棒,讓學生拿出32根小棒,往前數就是依次拿掉一根,拿掉一根是31,再拿掉一根是30,再拿掉一根是29,依次是28,27。然后再脫離小棒數數。)
、壅佑螒。(師出示寫有數字的卡片,讓學生說出他的組成,說對了水果卡片就歸誰。)
、軘狄粩担盒∝i吹了多少個氣泡?
試一試:看哪個同學做的又快又準?
做一做:說出10以后的整十數
猜一猜:看誰猜的最準確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能評價自己學得怎么樣嗎?
一年級數學教案3
課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的口算.
2.使學生能利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進行遷移類推,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十幾減幾的口算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口算卡片、投影片等.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演示課件“”】
2+9= 3+8= 4+7= 5+6=
3+9= 4+8= 5+7= 6+6=
4+9= 5+8= 6+7= 7+6=
5+9= 6+8= 7+7= 8+6=
2.( )里應填幾?【繼續演示課件“”】
5+( )=11 4+( )=12 5+( )=14
4+( )=11 2+( )=11 3+( )=12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繼續演示課件“”】
(1)出示例1:11-5=□.
、賳l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趨R報時,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思維,開發學生思維.
想加算減;
數的組成;
因為11-6=5,所以11-5=6;
……
、蹎l學生想:十幾減5還有哪些題?怎樣計算?
使學生明確:
11-5=6
12-5=7
13-5=8
14-5=9
15-5=10
。2)出示例1:12-4=□.
①啟發學生分級討論、交流.
②聯系本題,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③啟發學生想:十幾減4還有哪些題?怎樣計算?
使學生明確:
11-4=7
12-4=8
13-4=9
14-4=10
2.教學例2.【繼續演示課件“”】
(1)分級討論、交流,十幾減3、十幾減2有哪些題,怎樣計算?
(2)匯報時,使學生明確:
11-3=8 11-2=9
12-3=9 12-2=10
13-3=10
3.引導學生對比.
啟發想的計算可以怎樣想?使學生明確.
想加算減;
想十幾的組成;
想:11-5=6→11-6=5 ……
11-4=7→11-7=4 ……
11-3=8→11-8=3 ……
11-2=9→11-9=2 ……
三、全課小結.
略.
隨堂練習
1.“做一做”第1題【繼續演示課件“”】,投影出示,啟發學生說明圖意,獨立填寫.
2.“做一做”第2題【繼續演示課件“”】,口算,競賽.
3.練習五第3題【繼續演示課件“”】,分級討論交流,獨立填寫.
。ù祟}滲透統計思想,必要時教師做一下說明.)
布置作業
練習五第4、5題(圖片“練習四”、“練習五”).
板書設計
一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系,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2)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踐操作、猜想驗證、合作探究,經歷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的活動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體驗做數學的成功。
3、情感與態度
(1)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會從美觀和實用的角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學會從全面、周到的角度考慮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難點:
引導探索三角形的邊的關系,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今天很高興能認識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來自綠影小學的包老師。來之前,我就聽說某某學校的小朋友,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是不是這樣啊?為了表揚同學們在課堂的表現,老師還特地帶來了一些小獎品,瞧,都貼黑板上了。(三張不同顏色的小笑臉)你們喜歡嗎?
如果你能答出老師的問題,老師就讓你上來任意選一個小獎品。你們想選哪一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如果某個小朋友回答問題特別棒,老師就讓你任意選兩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教師:真不錯,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已經回答出老師的兩個問題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
一、動手游戲,提出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1號學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先猜。
教師:光猜可不行,知識是科學,咱們來動手圍一圍。
學生動手圍,集體交流: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
教師請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同學分別上來展示一下。
同時板貼:能圍成三角形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小結:隨意的給你三根小棒,有的時候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時候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磥硌,咱們考慮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問題:那么,能圍還是不能圍,跟三角形的什么有關系呢?
引導學生明白:跟三角形的邊有關系。
教師:對,三角形的邊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探究這個問題呀?
板書課題:三角形邊的關系(讓學生收拾好一號學具袋)
設計意圖:隨意的給學生三根小棒,讓學生先猜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通過動手圍,發現有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舊知,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更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跟什么有關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
二、實踐操作,探究學習
1、動手操作。
電腦出示:現有兩根小棒,一根長3厘米,一根長6厘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說明操作要求:
(1)從2號學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兩根小棒、作業紙和實踐操作表格);
(2)在作業紙上有不同的線段,請你用兩根小棒去圍一圍,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條不同的線段圍一圍);
(3)將數據和結果填寫在表格中,能圍成的用表示,不能圍成的用表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交流。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匯報一下你的操作結果。
請不同的學生匯報,教師在課件中輸入數據和結果。如下圖:
設計意圖:既然已經知道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邊有關系,所以教師先給出學生兩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當第三邊是幾厘米的時候能圍成三角形,直觀明了,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礎。
3、集體探究。
第一層次:發現不能圍成的原因。
(1)教師: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發現1厘米的小棒不能圍,確定嗎?咱們再來驗證一下。
課件演示:當三根小棒分別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時候,圍不成三角形。
教師:為什么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1+36,所以圍不成。
(2)教師: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2厘米。課件演示。
教師:你發現了什么?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2+36,所以圍不成。
(3)教師:3厘米也不能圍成,是什么原因呢?課件演示。
提問:它為什么也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說出:3+3=6,所以不能圍。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圍不成。大家觀察這三道算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什么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阿?
板書(補上小于等于號):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操作的初步體驗,但是不能圍成的原因是什么,卻還沒有發現。這里,通過課件直觀、生動的演示和教師及時的啟發、點撥,學生便會很快的發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個層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邊的性質。
教師:兩邊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猜想一下,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猜出: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板貼:兩邊之和>第三邊能圍成三角形?
同時,教師在旁邊畫上?
初步驗證猜想:
教師:這個猜想對不對呢?這需要進行驗證?纯催@些能圍成三角形的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
教師指著4厘米,問:當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時候,誰能來說一說?
同時課件進行演示,得出:4+36。課件演示。
教師指著5厘米,問:那5厘米?得出:5+36
教師點擊:那么下面就依次類推了。課件依次出現算式:6+3 7+3 8+3 9+36
設計意圖:由于有了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作基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當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教師及時說明,這只是猜想,要經過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
第三個層次:引發矛盾,突破難點。
教師指著表格,質疑:你們有沒有發現問題啊?咱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得出9厘米不能圍,可是9+36呀,這符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啊?
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進行課件演示。
教師:9和3這組的兩邊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圍成嗎?(不能)(課件演示確實不能圍成。)
教師:我們再換一組看看,3和6這組的兩邊之和第三邊9比,什么關系?(相等)
教師:那還要看哪一組?(6和9的和與3比)
引導學生明確:只通過一組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全面嗎?那應該怎么說?
引導學生得出任意兩字。
設計意圖:9+36卻圍不成三角形,這一下就給學生制造出了矛盾沖突,學生就會立刻思索這三邊到底還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從而發現只通過一組兩邊的和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須要看三組,這樣任意在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個層次:再次驗證,明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教師:下面我們利用這個結論再來驗證一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都具備這樣的關系?每個同學選一個你喜歡的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交流,集體匯報。
教師:在同學們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兩字,通過再次驗證后,發現它就是一條正確的結論。(教師擦掉?)咱們來一起讀一遍。
設計意圖:加上任意兩字以后,結論是不是就正確了呢?這時,讓學生回過頭來,再次驗證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系的理解,也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猜想驗證結論這一科學的學習過程。
第五個層次:找出判斷不能圍成的簡捷方法。
教師:在這些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中,它們也應該有幾組算式?(3組)
那我們在判斷它能不能圍成的時候,是不是要把三組算式都找出來啊?
引導學生明確:只要找到一組不符合能圍成的條件就可以了。
教師:誰能快速地說出10不能圍成的原因?
設計意圖:怎樣最快的找到不能圍成的原因,在這里也應該讓學生明確。方法最優化應隨時有效地滲透在教學環節中。
第六個層次:再次驗證任意,將結論從特殊擴大到一般;同時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簡單方法。
(1)教師:剛剛咱們是給3厘米和6厘米尋找能圍成三角形的第三邊,得到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具備這樣的關系呢?
教師演示課件,隨意拖拉兩次,讓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說出三邊的關系。
設計意圖:一開始的研究,是從給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兩邊著手的。在這里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將特殊情況推廣到一般情況,讓學生明白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有這樣的性質。
(2)提出:在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時候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計算三組啊?
讓學生先充分地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發現:因為較小的兩邊的和都大于最長的邊了,那么用最長的邊加一條較短的邊,就一定大于另一條短邊了。所以呢,這要把只要把較小的兩條邊加起來這一組進行判斷,就可以代表三組了。還需要每組都判斷嗎?
設計意圖:我以為,在全體學生都已經掌握的基礎上,肯定會有少數學生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訣竅。教師的設計應當顧及到這樣的學生。所以,在這里可以及時地引導全體學生都掌握簡單方法。
三、深化認知,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輕松小游戲
教師:同學們的表現真是棒極了,老師為了表揚大家,給你做個小游戲,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
請兩個學生上來跨一步。
先讓學生充分的交流。
教師: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嗎?
課件演示:兩腿和地面跨出的距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教師:可是有個人說,我可以。你們知道是誰嗎?
出示姚明圖片,身高:226厘米;腿長13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形式解決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把本課的知識內容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熏陶學生逐步達到會學數學的境界,并再次向學生滲透看問題要全面的原則。
2、判斷:下面哪組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單位:厘米)(有圖)
(1)3、4、5 (2)3、3、3 (3)3、3、5 (4)2、6、2
設計意圖:這道基礎題的練習,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鞏固,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簡單方法快速地進行判斷。
3、兒童樂園要建一個涼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現在已經準備了兩根三米長的木料,假如你是設計師,第三根木料會準備多長?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讓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并從美觀和講究實用的角度出發,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全課小結,從考慮問題要全面,引出第三邊的取值范圍
設計意圖: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范圍的建立的確是有一定困難的。再次呈現前面的研究表格,這些數據是具體的,教師提出:3.5厘米行嗎?3.2呢?3.1呢?3.01呢?不斷地向3逼近,學生自然會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該怎樣表述呢?比3厘米長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學生不難得出又必須比9厘米短。這樣層層遞進的啟發引導,發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滲透了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教案5
一、指導思想
數學是一個色彩繽紛的萬花筒,美麗而奇妙。數學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訓練學生的思維活動是重中之重。在數學教學中探求問題的思考、推理、論證的過程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都是數學教學中實施思維訓練的理論依據之一。因此,趣味數學能更好的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教材簡析
一年級《趣味數學》教材課程,主要設計理念是:趣味性、實踐性。通過一系列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把數學與兒童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看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學生學起來也親切、自然,可以通過自己的認知活動,實現數學觀念的構建,促進知識結構的優化。學習內容以數學游戲、數學故事、數學實踐活動為主。
三、目的要求
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2、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習技能。
3、使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5、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敢于質疑、獨立思考、不怕困難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6、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
四、 時間安排
單周四下午3:40——4:40
五、主要措施
1、以新課程的理念和新課程綱要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現有知識水平為依據,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愿意主動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敢于質疑,樂于討論探究各種現象,喜歡和他人合作解決問題。
2、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培養和強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課前讓學生準備好學具,課上組織好每一個教學活動,把每一個教學設計都落實下去。
六、 內容安排
1、認數
2、我的位置
3、趣味拼圖
4、折一折,比一比
5、我會編故事
6、猜一猜
7、找規律
8、生活中的數字
9、巧擺火柴棒
10、有趣的數學題
一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計算;
2、鞏固數的組成概念,滲透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滲透加法交換律;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價值,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思想。
教學重點:
整十數加一位數的計算及實踐運用
課前準備:
口算卡、教學掛圖(自制)、小紅旗、小棒
教學流程:
一、溝通交流、興趣導入
1、教師出示口算卡,進行口算練習
師:小朋友們,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10+20=20+10=10+()=30
()+20=30()+10=15()+()=30
2、奪紅旗比賽
、、教師出示掛圖,請學生看圖寫數。師:小朋友,加油啊,寫得又對又快的.同學將會獲得一面小紅旗。
②、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珠子下面寫數。
③、誘導學生說說以上幾個數的組成。
3、興趣導入
師: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棒,老師很高興,你們還想不想解決更好玩的問題呢?
生:想。
師:好,那就讓我們繼續努力吧!
二、提出問題,師生互動
1、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師:誰能告訴大家,他們都正在做什么呢?
生1:他們正在買東西呢!
生2:……
師:說得好!圖上的小朋友叫小明,小明可喜歡喝牛奶啦!這幾天,小明表現得特別好,特別聽爸爸、媽媽說的話,他媽媽很高興,就帶小明到商店去買牛奶。售貨員阿姨先給小明媽媽30瓶牛奶,再給小明2瓶牛奶,F在,老師想問大家,誰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生1:一共買了多少瓶牛奶?
生2:一共花了多少錢?
生3:小明喝了2瓶,還剩多少瓶?
師:你們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F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下面幾個問題吧!
教師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出“一共買了多少瓶牛奶?”和“還剩多少瓶?”的問題板書,逐一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2、教學30+2
師:媽媽一共買了多少瓶牛奶?用什么方法計算呢?
生:一共買了32瓶牛奶,用加法計算。
師:說得真好,那為什么要用加法來計算呢?誰來說說?
生:媽媽拿了30瓶,小明拿了2瓶,問“一共有多少瓶?”就把媽媽拿的和小明拿的合起來,一共是32瓶。
師:你真棒!那誰來告訴老師,應該怎樣列式?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列式(板書):30+2=32
3、教學32-2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媽媽一共買了32瓶牛奶,小明喝了2瓶后,還剩下多少瓶?應該怎樣列式呢?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32-2=30
師:誰能告訴大家,32-2=30,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采用多種算法,多讓幾位學生說一說他們的算法,鼓勵學生上講臺擺演用小棒演示計算過程。
4、教學2+30
師:同學們表現都很棒,現在老師想再出一道題考考大家,比一比誰最聰明?
教師板書:2+30=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匯報。
三、知識點拔
師:結果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師:我們以前已經知道“3+2和2+3”的結果是相等的,只是變換了一下數的位置而已,所以“2+30與30+2”的結果也是一樣的。這也是我們以后將要學習的“加法交換律”。
四、實踐操作
1、擺一擺,算一算
①、教師先擺小棒,學生認真觀察后寫出算式,并計算
a、先擺3捆(每捆10根),再擺6根
教師巡視指導,指名擺演,集體糾正。
b、先擺3捆與5根,然后拿走5根(教法同上)
②、教師先寫好算式,讓學生擺
a、30+5=b、6+40=c、46-6=
教師鼓勵學生進行板演,讓學生自由發揮,引導學生自主評價,集體糾正。
③、“小老師”寫算式,學生擺小老師寫算式,學生跟著擺,小老師評價。
2、看圖列算式
、、教師出示掛圖引導學生交流,討論。
如圖:
先擺擺出
再擺拿走
一共□○□=□還!酢稹=□
請學生板演,并說一說這樣做的理由,最后集體糾正。
五、鞏固與拓展
1、數學小游戲(小馬過河)
師:今天,同學們的表現太棒了!現在,大家愿不愿意用自已所學的數學知識來幫助別人做一件好事呢?
生:愿意!
師:真是好樣的!你們個個都樂于助人,都是好孩子。(邊說邊貼出游戲圖)
師:“三月三”快到了,馬媽媽叫小馬把節日的禮物送給外婆,可是外婆家又住在智慧河的那一邊,小馬必須算完這些題,才能到達外婆家。小馬遇到困難了,讓我們一起來幫幫它吧!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圖上的題目,最后的三道題為開放題,沒有固定答案,應讓學生多說一說,要鼓勵學生用小棒進行演算。
師:同學們的數學學得真好,輕輕松松就能用自已的知識幫助小馬做一件好事,小馬和外婆都非常感謝你們,還祝你們“三月三”快樂。
2、小結
你們今天過得快樂嗎?為什么?你又學到了哪些知識呢?
一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 能力目標:
初步結合具體事物,使學生感受100以內數的意義,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比較大小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2、初步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1、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2、初步探索百數圖中的排列規律。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數數:從100倒數到50
2、看計數器比較20以內數的大。航處煋軘担该容^兩個數的大小,并說明原因!澳闶窃鯓酉氲模俊
想:先從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就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的,則這個兩位數就大。
。ǘ┬率冢
1、教學例七:
。1)教師出示幻燈片(百數圖)
。2)學生觀察討論,“表中這些數的排列有什么特點?”(指名回答)
教師舉個例子,引導學生橫看、豎看、斜看分別有什么特點。
(板書:橫看、豎看、斜看)
特點:①第一橫行的5個數都是雙數,而第二橫行的5個數都是單數。
②從左上到右下這一斜行中的數個位、十位數字相同。
、蹚挠疑系阶笙乱恍袛抵校10除外),十位上的數從1開始逐漸增大到9,而個位上的數則相反,從9開始逐漸遞減到1。
(3)學生動手獨立填寫表格。
。4)再觀察,這個數位順序表有什么特點?
2、練習:教師提問,學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個數是多少?”
3、按要求38頁,給指定的數涂顏色。四人小組討論還發現什么新規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樣的數比大小。
課件出示計數器,學生分別說一說計數器上所表示的數,再比較大小,并說一說比較大小的方法,教師小結方法。
。2)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學生進行練習,并說一說比較大小的方法。
。ㄈ╈柟叹毩。
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再集體訂正。
一年級數學教案8
準備課:上學了
教學內容:1——2頁
教學目標:1、在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的活動中,讓初入學的孩子了解學校生活,滲透思品教育。
2、在數1-——10各數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體驗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兒童學習數學的最初步熱情。
3、讓兒童在數數過程中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以感受老師和同學之間的親切,克服陌生感,產生愉悅感。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能用帶數字的一句話表現出來。
教學過程:
一、問:九月一日是什麼日子?學生回答,板書(上學了)
今天,小朋友們上學了,老師先帶小朋友一起參觀校園,請小朋友門仔細的觀察,我們的校園都有什麼?
師:剛才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參觀校園,誰能給大家說一說,你看見了一些什麼?學生交流]
師:是啊,明亮的教室是我們學習的樂園,寬闊的操場就是我們活動的天地,校園是我們學習和活動的場所,你喜歡自己的校園嗎?
二、出示掛圖
老師這里也有一所美麗的校園圖,你們還想不想看看?
學生觀察:這所校園有些什饃?同學們在干什麼?
觀察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10]
小結:小朋友剛才觀察的非常仔細,數的也非常認真,在校園里,我們找到了那些數呀?學生說1——10,并齊讀
三、那你能用帶數字的一句話說說身邊的事嗎?
學生小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
小朋友們說的很好,原來呀,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有數,到處有數學。
四、誰知道我們這節課上的什麼課嗎?你們喜歡數學可嗎?
課后記:
一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形象的,生動有趣的數數活動,讓兒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或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達到能認識、讀、寫10以內的數,會用10以內的數表示生活中物體的'個數,會用第幾表示物體的順序和位置,并能在同學之間交流。
2、讓兒童認識10以內的數的大小,認識符號〉〈和=的含義,能用符號和詞語表示10以內數的大小,在比較事物大小,多少,高矮的過程中,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
3、在具體的情景和活動中,初步體驗加法和減法的含義,能用自己的理解的方法正確計算10以內的加法減法,結合計算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計算過程。
4、注意數字,符號。算式的規范書寫,培養兒童認真看,認真算,認真寫的良好習慣。
5、-讓兒童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獲得一些初步數學活動的經驗與初步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時間:
22課時
1、10以內數的認識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4——5頁1——5的認識例1——例3
教學目標:1、對1——5各數感性的認識
2、培養良好的習慣
3、初步體驗數學來源與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教學重點:1、邊擺邊數數
2、由抽象的數到物體可一表示什麼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可大了,特別是數字,我們常常用,請你仔細聽,找找老師說的下面的這句話中有那幾個數字:小紅書包里面有1個文具盒,2本書,3個本子。你能象老師這樣用數字說一句話嗎?
二、教學例1
。1)出示圖,看圖,用數字說一句話
(2)想一想,你能按照一定的順序說說圖意嗎?
(3)按照數字順序從1說道5
三、教學例2
。1)擺學具數數
學生一邊擺一邊說,從1到5
92)在黑板上寫1——5,請學生在黑板上數字上面百圓
。2)老師指圓,學生說數,
問:3個圓片用幾表示?5個圓片呢???
老師指數字,學生說圓片。
問:3用幾個圓片表示?4呢?
四、教學例3
剛才用數字2表示2個圓片,2還可以表示什麼?
看書5頁例3
小結:2可以表示任何個數使的物體。
小組討論:說說3、4、5可以表示什麼?
全班交流
五、課堂活動
6頁1題
課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5頁例4,6頁課堂活動3、4,12頁練習一1、2
教學目標:1、進一步鞏固1——5的認識
2、初步感知1——5各數的聯系,變化,感悟數序
3、初步學會用手指比,劃,涂,寫1-5
4、操作分小棒,親身體驗探索數的分解的多樣性。
教學重難點;規范書寫1-5各數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昨天我們學習了1——5個,小朋友們能用手來表示嗎?
二、教學例4
1、看書例4,共右個要求:比,劃,讀,寫,想想,你認為小手和小嘴怎樣分工最
合適?
小組討論交流,全班交流
2、根據手和嘴的分工,完成例4
自己練習后小組交流
3、書上有這樣一句話,1添上1是2,2添上1是3,……….你能用手指表示嗎?
4、教學在田字格里面規范書寫
91)讓學生說1——5的形狀
(3)老師示范,學生書空
。4)學生練習
三、課堂活動
1、6頁1,寫數
2、6頁3,圈一圈,寫一寫。
出示這些圖,引導學生看懂題意。
3、下面用5根小棒分成2堆,看誰的方法多。
獨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四、課堂練習
12頁1、2
課后記: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7頁0的認識,例1——例3,8頁課堂活動
教學目的:1、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一個也沒有用0表示。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索0在直尺上表示起點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主動探索的良好習慣。
4、正確書寫0
5、能聯系生活實際應用。
教學重難點:
1、0在直尺上表示起點。
2、正確書寫0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每當節日的時候,人們總會放飛許多美麗的氣球,你們見過嗎?(幻燈演示)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防飛前是幾個?用數字幾表示?放飛后小朋友沒有氣球了,用用什麼表示呢?這就要用到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的數字“0”(板書)
二、教學例1
小朋友一個氣球也沒有了,傭0表示,0表示什麼?一個也沒有用什麼表示?出示吃魚圖:(1)這圖話的誰?在趕什麼?
。2)原來有幾條魚?現在呢?
。4)原來有3條魚,用幾表示?現在一條也沒有,用幾表示?
三、教學例2
1、出示直尺圖
觀察:直尺上有什麼?0在什麼地方?0在直尺上表示什麼?
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小結:直尺上開始這一段叫起點,用0表示,也就在直尺上,0表示起點。
四、教學例3
1、老師示范書寫0
2、學生書空
五、課堂活動
1、8頁1——2
2、老師出示放大的方格圖、引導學生認識方格,0在這里表示什麼?
從左3往右數,你發現了什麼?
還可以怎樣看?
老師:從左往右,從上往下,依次多1,從右往左,依次少1
3、12頁3
課后記:
第4課時
教學內容:9頁比較大小,例1——例2
教學目標:1、認識=、〈、〉,并會正確使用
3、初步培養學生具有辨證唯物思想。
教學重難點:比一比的方法。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
美麗的春天到了,花園內開了許多美麗的花,花兒真鎂,引來了許多可愛的小動物,瞧,誰飛來了?
你能用那些數字表示圖中的小動物和花?學生數并且填在書上
學生用學具擺花兒和動物,并且比較多少。
小組交流后學生匯報自己的擺法和結果
怎樣更容易看出物品的多少?
今天,我們要學會一個一個對著擺的方法來比較物品的多少?
二、探索
1、比較同樣、多
動手操作;一個一個對著擺花和蜜蜂,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老師:蜜蜂的只數3,花兒的朵數也3,3和3同樣多,我們就說3等于3,用3=3表示,中間的符號是等號,學生練習讀并且書空
練習:老師擺4個圓,學生擺同樣多的三角形,說誰和誰同樣多,幾等于幾?你能在說一個幾等于幾的式子嗎?
2、比較多與少
動手操作:一個一個對著擺蜻蜓和蜜蜂,你發現了什麼?
蜻蜓的只數是4。蜜蜂是3,4比3多,我們就說4大于3,寫做4〉3,中間的符號是大于符號。學生練習讀,并且書空
蜜蜂十。蜻蜓4,3比4少,就說3小于4,寫作3〈4,中間的符號是小于符號。學生讀并且書空
3、觀察討論
4〉33〈4,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蜻蜓比蜜蜂多,4大于3,蜜蜂比蜻蜓少,3小于4
花兒和蜻蜓的比較方法一樣,你會嗎?
練習:(1)擺3個圓,5個三角形,比較大小
一年級數學教案9
教材方面:
《數花生》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第二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教材很重視學生數感的建立,通過估計和比較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此外,教材還十分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問題串是第4版教材的特色之一,
教學內容以問題串的形式,形成了一個連續動態的問題組合,引領學生逐漸學會從頭到尾獨立思考。本課三個問題,引導學生不斷經歷數的過程,層層遞進,步步提高,使學生能順利地了解100以內數的順序,并能用不同的數法熟練地數出100以內的數,增強對100以內數的認識,感悟事物與數之間的對應關系。問題串使課程內容的展開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課程目標的達成過程四位一體。在活動中引領學生獨立思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技能,積累經驗,發展思想。
學情方面:
一年級的學生在一年級上冊的學習內容中,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20以內數的數數,很多學生在未學習這一課前已經能熟練數出100以內的數,而且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孩子們的頭腦中,還沒有100以內數的概念,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們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為以后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而且,雖然學生能數很多的數,但是僅僅限于用嘴數,一旦要對應事物,數事物的個數時,體現一一對應的關系,正確率不高,孩子們手口對應方面還是欠缺的。
教學目標:
100以內的數數教學不是單純的學會空口數數,這樣只能說學生了解了數的順序,更重要的是學生要體驗每一個數字的增加,實際上是事物疊加的結果,數字的變化代表的是事物多少的變化,在生活中我們用到的'更多的是聯系實物進行數數,學生要有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并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數數的方法,其次,學生已經能熟練地數出100以內的數,我們這節課的落腳點放在哪里?而是要重視學生點數的能力,因此,這節課,我讓學生準備學具花生,讓學生充分利用學具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數數的學習。通過以上兩點的思考,我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結合多種數數活動,會數100以內的數,初步認識100以內的數,感知100的意義。
2.在多樣化的數數活動中,培養發散思維能力,感受數數的樂趣。
3.通過數數培養數感,感受位值。
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結合我們二小的課堂教學模式“雙向四環十六字”進行教學,圍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將自學引導、交流合作、展示點撥、練習評測和諧融洽地結為一體,建立起真正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半p向”指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生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相互合作,相互協作,共同促進,共同發展的雙邊活動!八沫h”指課堂教學過程中相連接的四個基本環節。《數花生》的四環體現為:第一環:自學引導(獨立數數)。提出問題,產生數的興趣。第二環:交流合作(換一種方法數數);ハ鄼z查再數,強化數的方法。小組合作嘗試數出100個花生。第三環:展示點撥。學生展示不同的數法,教師強化十個十個數。第四環練習評測(探索練習)。體驗不同的數法。
一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用數學 (p19:例3) 完成相應的做一做
教學要求:
1、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2、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學會提出與他人不同的數學問題。
4、能夠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學重點:
學會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并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的能力。
教學準備:主題圖二幅
教學過程:
師:春天到了,教師帶領同學們來到了郊外進行春游活動,同學們來到郊外,非常開心,吃過飯后,便玩起了游戲。
一、說一說
出示主題圖:(例3的主題圖)
1、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還有什么發現?(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1)有8個女同學,有6個男同學
2)13個同學玩捉迷藏的游戲,這里有6個同學
3)有16個同學來踢球,已經來了9個人。
2、師: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問題嗎?比一比,看誰提出的問題最多,試一試(先同桌互說,然后指名說,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還能提出不同的問題嗎?
3、想一想,你能根據這些信息列出算式嗎?試一試
(板演,齊練,評講)
如:第1小題:8+6 8-6
問:你為什么要用這種方法算,說說你的理由?
等于幾你是怎樣想的?請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再全班說一說。還有沒有與他不一樣的算法嗎?
。ㄆ渌黝}與以上相同)
b:出示“做一做”的主題圖
學生觀察:
問:(1)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說給你的同學聽。再數一數,你發現了什么?還有不同的'發現嗎?
(2)你能夠根據你所看到的說成一個數學小故事嗎?試一試(四人小組互說)
。3)指名說(3――――5人)
(4)你們有根據這些數學小故事列出算式嗎?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剛才的這些問題,你還能提出其它的問題來并且列出算式嗎?討論一下,互相說一說。
二、練一練
1、完成p21:1
出示圖,讓學生認真觀察:
。1)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據這些信息編出一個數學小故事嗎?四人小組互說,然后指名說
。2)你能根據你編的這些數學小故事列出算式嗎?
。3)學生獨立完成,同時指名板演。
(4)你能說說它們各等于幾?你是怎么想的嗎?
2、p21:2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全課總結
。裕
四、完成課外作業
一年級數學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在生活情境中認識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關系,能用左、右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經歷觀察、操作活動的過程,初步掌握判斷左、右位置的方法。
3、體會位置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認識左右的必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建立左右的標準,初步掌握判斷左、右位置的方法。
難點:能正確用左、右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三、教學過程
。ㄒ唬┣榫硨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上下前后的的位置關系,大家掌握的也很不錯,現在老師考考大家,有沒有同學知道還有哪些方位啊?
生:左右。
師:平時老師和大家說,上下樓梯應該從哪邊走啊?
生:右邊
師:我們這節課就開始學習左右,F在大家看看圖片上的這位同學應該從哪邊走。浚ㄕ故緢D片)。
。▽W生指出從哪邊走,指對的給予表揚,指錯了請其他同學再說)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舉起左手,認識一下左手,再舉起右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左手和右手有什么區別(請同學單獨說)
引導學生說出左手和右手手指的順序不同。
。ǘ┗顒又懈兄,認識左和右
師: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么我們思考一下,我們的兩只小手平時用來做什么呢?
生:右手寫字、吃飯,左手壓書。
師:左右手師一對好朋友,它們配合起來可以幫我們做很多事情,你身上還有這樣的“左”和“右”的好朋友嗎?快來找一找。
生:左腿和右腿,左眼和右眼,左腳和右腳等等。
師:大家說的很對,下面大家和老師一起來做個游戲好嗎?
師:請幾位同學到臺前來做游戲,他們要聽老師說的話做動作,大家看看這幾位同學做的對不對,錯的最多的同學,我們請他為大家表演一個節目。
游戲開始
師: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請表演錯誤最多的同學表演節目)
師:我們再來做一個游戲,老師請幾位同學說一說他的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幾位同學,從前往后說他是第幾人,從左往右數他是第幾人。
老師先做一次示范,再讓學生起來說。
師:出示一張和教室座位一樣的圖片,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在圖中找到自己相應的位置,請幾位同學找出自己的位置。
四、課堂練習
數學書P12第4題。
五、課堂小結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一共學習了幾個位置。
《左右》教學反思
《左右》這節課,我精心設計了讓學生用眼觀察,動口表達,動手操作,用心思考的游戲活動。學生始終在老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中輕松、愉快的學習左右的空間位置關系。
下面是我對《左右》的教學反思: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經驗。
課堂教學中,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的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特點,轉化為讓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教學活動。
二、游戲帶給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這節課中,我利用游戲活動讓學生增強成功感,使學生心中充滿激動和挑戰,獲得內心的充實和滿足。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可以掌握所學的新知識,有一些同學對新知識的掌握還不夠。這說明我這節課的設計還存在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這方面我會更加努力。
一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相同數位對齊和從個位加起的算理,掌握豎式的寫法。
2、在理解的基礎上初步掌握筆算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3、會用豎式正確地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
教學重點
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豎式的寫法。
教具學具準備
口算卡片、磁力板、小棒。
教學步驟
。ㄒ唬╀亯|孕伏
口算并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30+4050+20——+20——+1647+285+3
。ǘ┨骄啃轮
1、導入:34+5怎樣口算?
引導學生回答:先算4加5得9,再算30加9得39。教師明確:這道題我們也可以寫成豎式,用筆算。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學習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首先學習不進位加。(板書課題)
2、教學例1
(1)教學豎式的寫法。
教師在黑板上寫出橫式:34+5=_________
教師演示:先在磁力板上擺出3個整捆的和4根單根的小棒表示34,再在4根單根的小棒下面擺5根單根的小棒。
學生討論: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應該把5根小棒和哪一部分合起來?引導學生得出:5根單根的小棒要和4根單根的小棒合起來。
教師講解:寫豎式時一位數5要與兩位數的個位數4對齊,也就是個位和個位對齊。在第二個加數的左邊空出十位的位置寫上加號,然后在下面畫一條橫線表示等號。
邊講邊板書:
教師提問:寫堅式時一位數和兩位數的哪一位對齊?為什么?
。2)教學計算方法。
教師演示:把單根的小棒合起來,一共是9根單根的,3個整捆的
教師講解:把單根的小棒合起來,也就是把個位上的4和5相加,得數寫在橫線下面的個位上,整捆的小棒有3捆,也就是3個十,在橫線下面的十位上寫3。
在原板書的基礎上繼續板書:
。3)閱讀教科書例1,填上得數。
教師說明:書上虛線方框中的式子是為了說明計算過程,以后做題時不用寫出來。
(4)反饋練習:完成第75頁“做一做”。
32+6=3+45=
先讓學生說說怎樣對位,然后寫在書上。訂正時強調:一位數和兩位數的個位對齊,得數的個位也和個位對齊。
3、教學例2
(1)豎式的寫法。
我們會用豎式計算34加5,那么34加25怎樣算呢?(板書:34+25=)
教師演示:先擺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擺出25根小棒,整捆的和整捆的`對齊,單根的和單根的對齊。
學生討論: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該怎樣算?啟發學生得出:單根的和單根的相加,整相的和整捆的相加。(教師點撥:也就是相同單位的數相加。)
學生討論:寫豎式時應該怎樣對位?啟發學生得出:個位與個位對齊,十位與十位對齊。(教師點撥: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
板書:
提問:寫豎式時怎樣對位?
。2)教學計算方法。
教師演示:先把單報的小棒合起來一共有9根,再把3個整捆的和2個整相的小棒合起來,是5個整相的,一共是59根,所以34加25得59。
小組討論:計算時先把哪一位上的數相加?再加哪一位上的數?
引導學生匯報:先把單根的合在一起是9根,也就是先把個位上的數相加,4加5得9,在橫線下面個位上寫9。再把整捆的合在一起是5個整捆,也就是5個十,在橫線下面的十位上寫5
教師板書:
。3)閱讀教科書76頁例2,填上得數。
回答問題:①在上面的豎式里是怎樣對位的?
、谠谏厦娴呢Q式里,是從哪位加起的?
引導學生得出:個位與個位對齊,十位與十位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先加個位上的數,再加十位上的數,也就是從個位加起。
告訴學生:以后做題虛線方框中的式子不用寫。
。4)反饋練習:完成第76頁“做一做”第1題。
24+63=52+36=
先讓學生說說怎樣對位,然后填寫上面的括號,再讓學生說說從哪位加起,然后計算出得數。
4、看書,質疑
。ㄈ┤n
筆算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時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隨堂練習
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是從哪位加起的
布置作業
練習十八第2題。提醒學生:寫豎式畫橫線時要用直尺,書寫要工整,對齊數位,認真計算。
2筆算下面各題。
82+7= 70+20= 61+25=
35+42= 3+44= 30+69=
板書設計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
例134+5=39例234+25=59
一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在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分類的思想方法,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給事物分類的過程中,體驗活動的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使學生養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使學生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教學準備:
口算題卡、書本、圖形卡片、數字卡片、動物和交通工具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課前口算訓練
師出示口算卡片,學生開火車進行口算。
二、新課探究,構建模型
1.動手實踐,分類整理書本
師:每一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放著一些書本,都是些什么?
生:語文書、數學書、生字本、數學本、拼音本。
師:通過上節課《整理房間》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整理物品之前,先做什么?
生:給物品分類。
師:下面就請小朋友分類整理自己的桌面的東西,然后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整理的。
(學生動手實踐,教師邊巡視邊指導)
2.介紹并討論不同的分類方法
師:說說你是怎樣分的?(指名)
生1:我是把語文的東西分成一類,數學的東西分成一類。
師:哦,你是按語文和數學學科不同分的,(板書:學科)真棒!誰還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把書放在一起,本子放在一起。
師:嗯,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是按用途的不同分成書和本子,的確了不起!(板書:用途)還有其它分法嗎?
生3:老師,我把大書放在一起,小書放在一起。
師:對了,這位小朋友與眾不同,他是按大小來分的(板書:大小)
師小結:小朋友們在整理這些物品時,想了許多方法,有的按學科分類;有的按用途分類;有的按大小分類。可見分類方法不止一種,當分類方法比較多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選擇。
三、拓展鞏固
1.給人物分類
師請幾名小朋友上臺來。其它小朋友認真觀察,然后按一定的標準給講臺上的人分類。
生1:我分兩類,一類男的`,一類女的,從性別分。
生2:我分成大人和小孩,是從年齡分的。
生3:我分成戴發卡和不戴發卡的,還可以分成長頭發和短頭發的。
師:這幾位小朋友觀察角度很特別,可見分類時,不同的標準就有不同的分法。
2.給圖形分類
師:小朋友拿出準備的圖形卡片,你會給它們分類嗎?
先在小組內分一分,再全班交流。
生1:我按顏色分成紅、黃、藍三類。
生2:我按形狀分成正方形、圓形、三角形。
生3:我按大小分,分成大、中、小三類。
3.給算式分類
小朋友拿出課前準備的算式卡片:
6+2=8 10-1=9 5+4=9 10-1-1=8 3+4+2=9 3+2=5 9-1=8 5+2+1=8 9-4=5 9-2-2=5
(1)讀一讀這些算式卡片
(2)先說一說你想怎樣分類
(3)在小組內按不同的標準具體分一分
4.給圖片分類
師出示圖片:熊貓、小魚、自行車、小狗、汽車、飛機、輪船、蝴蝶、老鷹。
小朋友說一說可以怎樣分類。
(1)可以分成動物和交通工具兩類
(2)也可以分成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三類
然后在本子上分一分。
四、課堂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那些收獲?
(引導學生總結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來分類,而且分類跟我們生活密切相關。)
2.師總結:老師希望小朋友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真正把學到的知識應有于實際中,學會自己分類整理書包,分類整理其它物品,做一個生活的小主人!
一年級數學教案14
一、單元內容及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立體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區分常見的立體圖形了,這里主要是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這些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間的一些關系。本單元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通過擺、拼、剪等活動體會圖形特征,感知圖形間的關系。
二、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通過折一折、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辨別和區分這些圖形。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與態度目標: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與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識。
三、單元教學重點:
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通過折一折、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辨別和區分這些圖形。
四、單元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單元教學措施
1、充分給學生機會,讓他們通過拼、剪等操作活動,在活動中體會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征。
2、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間和立體圖形間以及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間的關系。
六、教具準備:課件、圖形卡紙、實物等。
七、課時安排:約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P2~P3認識平面圖形
教學目標:
1、通過拼、擺、畫各種圖形,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征。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3、能辨認各種圖形,并能把這些圖形分類。
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的實物與圖形。
教具準備:課件、圖形卡紙、實物、學具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小朋友們還記得這些圖形朋友嗎?(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
2、你能把這些圖形平平的面畫下來嗎?學生利用學具模型在紙上畫一畫。
3、你們畫下的圖形有什么特點?
學生小組討論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長方形:對邊相等4個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邊相等4個角都是直直的
圓:沒有角(即封閉的)不斷開的
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
二、鞏固發展
1、說一說,你身邊哪些物體的面是你學過的圖形?
2、用圓、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圖形。
小組內評一評,各小組展示作品。
3、練習一的第1題。
請小朋友涂一涂圓、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顏色嗎?小組討論合作,反饋匯報哪些涂成,哪些涂成藍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紅色?
4、用圓、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圖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題:數一數有幾個圓、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
學生獨立完成,說說你是怎么數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練習
取長方形紙一張,對折再對折。
取正方形紙一張,對折再對折。
取正方形紙一張,對角折再對角折。
觀察結果。
四、總結
今天你們學到了什么?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各有什么特點?你有什么想問的?
板書設計:
認識平面圖形
長方形:對邊相等4個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邊相等4個角都是直直的
圓:沒有角(即封閉的)不斷開的
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3頁及練習一第1-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把長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動,直觀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這兩個圖形的名稱;并能識別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初步知道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在折圖形、剪圖形、拼圖形等活動中,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對圖形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與同學交往、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直觀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名稱,并能識別這些圖形,知道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讓學生動手在釘子板上圍、用小棒拼平行四邊形。
教學用具:長方形模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課件、小棒。
教學方法:實踐操作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出示長方形問“小朋友們,誰愿意來介紹一下這位老朋友?他介紹得對嗎?”接著出示第二個圖形(正方形),問:“這個老朋友又是誰呢?”再出示圓:“它叫什么名字?這是我們已經認識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圓三位老朋友。我發現你們很喜歡折紙,是嗎?今天我特意為大家準備了一個折紙的游戲,高興嗎?
二、啟發思維、引出新知
1、認識三角形
(1)教師出示一張正方形紙,提問:這是什么圖形?
學生回答:這是正方形。
師:你能把一張正方形紙對折成一樣的兩部分嗎?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折紙的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你是怎樣折的,折出了什么圖形?
師:我們現在折出來的是一個什么圖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師:小朋友們一下就認識了我們的新朋友。對了,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貼上三角形。
板書:三角形
(2)提問:這樣的圖形好像在哪兒也看到過?想一想?
、傧仍谛〗M里交流。
②學生回答。
、劾蠋熞矌砹藥讉三角形。
(3)師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觀察,就會有更多的發現。
2、認識平行四邊形
(1)這是一張什么形狀的紙?(演示長方形紙)怎樣折一下,把它折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
(2)學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著試折。教師巡視
(3)交流。你們會像他一樣折嗎?
(4)折好后把兩個三角形剪下來。要想知道這兩個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樣,你能有什么辦法?(把它們疊在一起)這就是完全一樣。
(5)現在我們手里都有這樣兩個一樣的三角形,用它們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圖形?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
交流探討。同學們可能拼出以下幾種圖形:三角形、長方形、四邊形、平行四邊形。每出現一種拼法,請一位同學在投影儀上向大家展示。
師:這個圖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這個圖形就是我們要認識的另一個新朋友——平行四邊形。(出示圖形,并板書:平行四邊形)(板書)
出示一個長方形的模型,提問:“這個圖形的面是一個什么圖形?”學生回答后,老師將這個長方形輕輕拉動,這時出現的是一個平行四邊形。提問:“現在這個圖形的面變成了一個什么圖形?”
小結: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其實只要把它稍微變一變,就是一個平行四邊形了,你看:(演示長方形變平行四邊形)。對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邊形可以變的特點制作了很多東西,如:籬笆、樓梯、伸縮門、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體驗深化
(P3做一做2)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
四、練習鞏固
(1)練習一第1題。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練習一第1題圖,學生分組找學過的平面圖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練習一第2、3題。學生獨立完成。
板書設計
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平行四邊形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P6~P7練習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狀以及特征。
2、通過學生動手拼一拼、擺一擺七巧板,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認和區別這兩種物體。
教學重點:通過各種方法弄清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并能進行判斷。
教學難點:圖形的分解與組合。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1、長方形的特點。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說長方形的特點。結論:長方形有四條邊,是長長的。
2、正方形的特點。課件出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說正方形的特點。結論:正方形有四條邊,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第7頁練習一第6題。
仔細觀察,用那個物體能畫出左邊的圖形?圈一圈。
2、第7頁練習一第7題。
出示長方體,誰來說一說:長方體有幾個面?各個面分別是什么圖形?是不是長方體的每個面大小、長短都一樣呢?
3、第6頁練習一第4題。
昨天我們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圖形,拼出了自己喜歡的圖案,今天我們繼續來玩拼一拼的游戲。
動手,匯報。
三、鞏固新知
第7頁練習一的第8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一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內容:小貓釣魚。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0”表示的幾種含義,可以表示沒有、水結冰時的溫度、起點的含義等等;并且能正確地讀、寫“0”。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0”的含義,在生活中會運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究、交流、合作的品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認識到數學和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夠結合進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0”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出示小貓釣魚圖,講故事導入,提出問題?
第1只小貓釣了幾條魚,寫幾呢?
第2只小貓釣了幾條魚,寫幾呢?
第3只小貓釣了幾條魚,寫幾呢?
再來看看,第四只小貓它釣了幾條魚呢?
一條都沒有怎么來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體驗0的含義。
。1)學生自主思考,怎么來表示“一條都沒有”。
(2)同桌交流。
。3)集體反饋。
得出:一個也沒有時用“0”表示。
0是一個數,比1、2、3、4……要小。
。4)指導“0”的書寫。
三、實踐體驗。
。1)學生“分鉛筆“。
理解“0“的含義(表示一個物體都沒有)。
想一想“0還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饋。
四、拓展鞏固
。1)數一數有幾朵花,并寫下來。
。2)讀一讀,寫一寫。
。3)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還用到“0”
五、小結:這節課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一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一年級趣味數學教案04-06
一年級數學教案11-06
一年級北師數學教案02-25
一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02-23
一年級下數學教案01-27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6-20
一年級數學教案《跳繩》06-10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11-22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06
【薦】一年級數學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