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時間:2022-12-30 19:43:51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教材第9頁例5及練習二第5、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學生敢于、樂于和他人交流。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具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識,誰來和大家說說?

      我們在參觀游覽的時候也會用到。

      二、進入情境,運用新知

      1.出示第9頁例5彩圖。

      這幅圖畫了些什么?

      2.通過指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

      同桌交流,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3.說說各場館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問答。

      4.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小結:我們在參觀游覽的時候,先辨別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場館和設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問路,要把行走路線說清楚。

      三、鞏固運用

      1.第9頁“做一做”。

      2.小游戲:問路(第11頁第3題)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第12頁第5、6題。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2、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師:每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師板書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師:每相鄰兩個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下面我們就來動手動腦研究一下.

      (師邊說邊板書課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推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師:課件出示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誰來說說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用平方厘米做單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學具,開動腦筋,四人一小組動手操作一下。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小組匯報操作結果。

      生1:我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在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橫排每排擺10個,豎排每排擺10個,一共可以擺100個,所以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單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師出示一面畫有100個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們是用直尺去量

      師:還有想法嗎?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換算成10厘米,那么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師:總結并板書: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學生齊讀。

      2、知識遷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師:仿照剛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嗎?小組在一起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師巡視,生匯報。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書)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學生讀。

      師:現在,誰來告訴我每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師在黑板上貼字條) 去掉“相鄰”行嗎?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相鄰嗎?它們間的進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師板書: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師領讀生跟讀(正讀反讀這三個關系式)

      3、根據進率,進行換算

      師:應用這些關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嗎?你是怎么想的?(引導學生說出因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個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呢?

      反過來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學著老師的樣子舉幾個例子嗎?(生舉例)

      三、深化新知,鞏固練習

      (一)、火眼金睛(下列說法對嗎?)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 )

      我們學校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

      (二)、神機妙算(你能很快說出答案嗎?)

      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厘米

      (三)、大顯身手

      一個正方形桌面的周長是360厘米,邊長是多少厘米?這個正方形桌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顧整理、總結生成

      1、回顧一下我們今天所學內容,并把例題補充完整。

      2、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獲呢?(生暢所欲言。)

      3、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共同解決。

      五、布置作業

      1、83頁做一做

      2、練習二十第四題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闖關)

      小紅家用邊長5分米的方磚鋪地,客廳正好用了96塊方磚,小紅家客廳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2~3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能正確進行計算。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 流,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類比、建立模型的過程,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

      3.情感態度。

      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感。

      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和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

      1.理解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法豎式計算,能正確、規范地書寫。

      2.結合具體的情 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具準備

      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 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猴子們收桃子的情景)同學們,這是什么季節?﹙秋天﹚秋天來了,果園里的秋桃也該收了,小猴子們在忙著收桃子。有兩只猴子早就摘完了,它們正忙著分桃子呢,不過,它們并不高興,眉頭緊皺,看來是遇到麻煩了,你們能幫助它們嗎?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將枯燥乏味的計算教學置 于充滿童趣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展示情境,引導觀察,誘發思考。

      希望你們做個公平使者,幫它們分一分,使兩只小猴子都能滿意你們的分法 。

      利用“分桃子”這個情境,啟發、鼓勵學生探究分法,并說出這樣分的理由,解讀除法的意義。

      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問題。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交流想法。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重點解決“有6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個?”

      (1)怎樣列式?

      (2)為什么這樣列式?

      2.學生獨立計算“68÷2”。

      3.在小組 內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

      4.全班交流。

      ﹙1﹚擺一擺。

      每只猴子可以分3籃零4個,一共34個。

      (2 )60÷2=30 8÷2=4 30÷4=34

      (3)抽象概括。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例2及練習一第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關系,并集體交流,使學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2.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教具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入情境

      復習四個方向,請學生介紹學校四個方向的建筑物。

      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學校,可以使用校園示意圖。

      二、動手操作,學習新知

      出示第4頁彩圖。

      1.這些小朋友正在繪制示意圖,看過他們的情況你能說出繪制校園示意圖時要畫上哪些內容嗎?

      2.生繪制校園示意圖。

      3.小組交流展示。

      4.看第4頁彩圖,說說怎樣畫更簡便、更清楚?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6頁第2題彩圖。

      這是小明的房間,你能幫他介紹一下四面的擺設嗎?

      2.一人說房間的陳設,一人繪制出平面示意圖。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

      3.全班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把有關方向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會了繪制簡單的.平面示意圖。課后請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一張標準的校園示意圖給你們的爸爸媽媽看看,向他們介紹我們的校園。

      板書設計:

      繪制平面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教材第23、24頁例5、例6及“做一做”,練習五第1~4題。

      【教學目標】

      1.結合題意,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道理。

      2.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有0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難點: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口算:

      3+0=

      0+7=

      8-0=

      6×0=

      0×9=

      0×3=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一個數加零、減零、乘零的計算方法,那么0除以一個數又會得多少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課題:商中間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5。

     。1)課件出示例題。0÷5=

      (2)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3)全班反饋。明確:因為0和5相乘得0,所以0÷5=0。

     。4)完成教材第24頁“做一做”第1題。

     。5)想一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什么呢?

      小結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并板書。

      2.教學例6。

     。1)課件出示例6情境圖:說說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2)課件出示例6第(1)個問題。

      ①你會列式計算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208÷2=

     、诮M織學生試算,思考。在試算的過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解決的?

     、劢處熝惨暎鶕䦟W生試算的情況指名板演。

     、苋喾答仭煟罕怀龜凳簧系0除以2,商是幾?(0)寫在什么數位上?(十位上)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不可以)

     、輳娬{: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寫,因為0在這里起占位的作用,如果不寫,商就是14,結果不正確。

      ⑥講解簡便寫法并板書。十位上的0÷2=0,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寫0,不必寫清計算過程。

      (3)例6第(2)小題組織學生試算,并將計算的過程和方法在小組中交流,討論。然后指名匯報。

      強調: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夠商1,要商0。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兩種書寫方法。

      3.師:怎樣計算商中間有0的除法呢?

      小組討論,全班反饋。

      n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不夠商1,就對著這一位商0。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24頁“做一做”第2題。學生做完后,說說計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24頁“做一做”第3題。讀完題后,讓學生說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練習五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商中間有0的除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例6:(1)208÷2=104(2)216÷2=108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不夠商1,就對著這一位商0。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時,我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讓學生參與知識探索、發現與形成的全過程,并通過體驗與感受,建構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學生在試一試、辯一辯、算一算等過程中,給自己提供一種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創造、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從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n的規律,掌握了被除數中間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學生對于被除數中間有0的除法的算理比較容易理解,但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教學時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錯在哪里?怎樣避免這些錯誤?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在計算時每一步都要認真計算。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教學目的:

     、薄⒔洑v平均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概念,了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

     、、滲透統計初步思想。

      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從孩子喜歡的球類運動入手:“小朋友們,你們都喜歡什么球類運動?”

      生:“足球!”“籃球!”“乒乓球!”……

      師:“這么多小朋友都喜歡足球,我也和你們一樣是個球迷!不過,今天由于場地的限制,我們想組織一次拍球比賽,有興趣嗎?”

      生:“有!”

      師:“我們全班男女生分為兩大組,每組商量一下,先為本組起一個名字!

      (很快,男生組起名叫“必勝隊”,女生組起名叫“快樂隊”。)

      師:“如果一個人一個人地來拍球,時間肯定不夠,我們想個辦法,應該怎樣進行比賽呢?”

      【課伊始,趣已生。從孩子喜歡的游戲入手,激發了學習興趣;讓孩子自己想出比賽的辦法,把自主權留給了孩子。】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問題提出,同學們馬上有辦法,各隊推選一名最有實力的代表進行比賽。比賽開始,男生10秒鐘拍球19個,女生10秒鐘拍球20個,老師宣布“快樂隊”為勝。男生馬上不服氣,“不行!不行!一個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幾個人!”于是,兩隊又各派四人上臺。比賽結果:男生隊拍球數量為:17、19、21、23。女生隊拍球數量為:20、18、15、23。同學們用計算器算出:“必勝隊”拍球總數為80個,“快樂隊”拍球總數為76個。老師高高地舉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勝隊勝利!”“劍蹦瀉⒆用歉咝說靨了起來,女生們則沮喪地低下了頭。

      這時老師來到了弱者的一邊,安慰女生“快樂隊的小朋友們,不要氣餒,我來加入你們隊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現場拍球29個。“快算算,這回我們快樂隊拍球的總數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個!斑@一次我宣布:快樂隊勝利!”女同學的臉上現出了微笑,男生們卻馬上反駁:“不公平!不公平!我們是4個人,快樂隊是5個人,這樣比賽不公平!”

      “哎呀,看來人數不相等,就沒法用比較總數的辦法來比較哪組的拍球水平高,這可怎么辦呢?”

      一個胖胖的小男孩站起來伸開雙臂,結結巴巴地說:“把這幾個數勻乎勻乎,看看得幾,就能比較出來了!

      “求平均數!”幾個孩子脫口喊了出來。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現實生活的需要中,學生請出了“平均數”?蓯鄣暮⒆右痪洹皠蚝鮿蚝酢,表明孩子們已經從實際問題的困惑中產生了求平均數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我們怎樣求出平均數呢?你能想辦法試一試嗎?”很快,有同學把大數多的部分勻乎給了小數,使數字平均;有的學生用計算的方法:(17+19+21+23)÷4=20(個)(20+18+15+23+29)÷5=21(個)通過求平均數,比較得出“快樂隊”為勝方。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平均數已經求出來了,但探討并沒有就此停止,我繼續引導大家:“快樂隊拍球的平均數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認識理解21這個數?”

      孩子此時也發現了問題:“怎么沒有一個人拍球的數量是21呀?“

      “是呀,21是誰拍的數量呀?”老師儼然一個大朋友般地與孩子們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時的課堂很安靜,老師在耐心地等待著。

      終于,一個清秀的小女孩站起來說:“21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老師我馬上追問:“什么是平均數呀?”

      生1:“就是把大數多的部分往小數上勻乎勻乎!

      生2:“平均數是一個虛的數,比最小的數大一些,比的數小一些,在它們中間!

      生3:“平均數不是某一個人具體的拍球數量,它代表的是幾個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師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代表一組數的平均值。你們的學習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讓我佩服!”

      【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在孩子們的親身感受中,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初步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少兒歌手比賽(出示題目)你知道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多少嗎?

      同學們經過計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時電腦上出現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94分。

      師:“咦?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小朋友們計算1號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電腦給出的卻是94分呢?是我們錯了,還是電腦錯了?”教師里一片寂靜。

      突然,一個小朋友大聲說:“是我們錯了!我們看歌手比賽的時候,還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呢?”

      師:“噢!想起來了,是這樣的!

      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了癥結所在。同學們馬上自覺地又伏案計算,去掉一個分98分,去掉一個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電腦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

      【一個生活實例的巧妙運用,使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識的運用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一段時間的沉默,留給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間。等待是一種藝術,空白也是一種藝術,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善于等待,恰到好處地運用等待藝術!

      四、總結評價,布置作業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遺憾?你認為應該給自己布置什么樣的作業?”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

     。1)課件演示例2:同學們打算將班級聯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會場,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2)23盆花平均每組擺5盆,用什么方法來計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動手操作: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學具代替23盆花來擺一擺?纯疵5盆擺一組,能不能全部分完?還剩幾盆?剩下的夠不夠再分一組?

     。4)嘗試列式:23÷5=4(組)……3(盆)

     。5)認識余數:余下的3盆不夠再分一組,我們就把這3盆叫做余數,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接著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6)觀察比較:看看例1和例2的豎式,比一比,從這兩道題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么?(發現了當余數是0,也就是沒有余數,剛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數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結余數的含義

      余數就是不夠再分而剩余下來的數,就像分5盆一組,3盆因為不夠分成一組,而是剩余下來的,所以余數要比除數小(板書:余數要比除數。

      三、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完成51頁做一做。

      2、現在從小袋子中拿出50個小方塊,平均分給8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個?剩余幾個?你會列算式和列豎式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四、歸納小結,結束全課。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五、板書設計

      有余數的除法

      1、余數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數要比除數小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

      一、情境激趣,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在歡慶節日的時候,我們總喜歡掛上氣球,渲染出濃濃的節日氣氛,今天,我們來進行一次吹氣球比賽,怎么樣?

      生:好!

      師:一、二組作一隊,三、四組作一隊,你們商量起個名字吧。

      一、二組:我們叫希望隊。

      三、四組:我們叫英雄隊。

      師:怎么比呢?

      生:兩隊同學都來吹,在規定的時間里,哪隊吹的氣球多,哪隊就獲勝。

      師:可老師沒帶那么多氣球來,怎么辦?

      生:每隊選幾個代表吧。

      師:各選幾人?

      生:選兩人。

      師:好,各隊再派兩個人拿好他們吹的氣球,時間為一分鐘。比賽結果:希望隊:4個6個。英雄隊:5個3個,希望隊(歡呼起來):我們贏了。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勝負的?

      生:比總數,希望隊共有10個,而英雄隊一共只有8個。

      師:還有別的比較辦法嗎?

      生:從希望隊的6個里拿出1個,將4個補齊5個,就正好與英雄隊的5個相等,而希望隊剩下的5個比英雄隊剩下的3個多,所以希望隊贏了。

      師: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補少的辦法,F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隊獲得冠軍。(希望隊非常得意,齊說一聲“ye”,英雄隊有些不甘心。)

      師:看英雄隊的小華躍躍欲試的樣子,就讓他也來參加吹氣球吧。比賽再次開始。

      師:算出結果。

      生:希望隊共有10個,英雄隊共有12個。師(熱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隊獲得冠軍。(英雄隊歡呼起來。)

      希望隊(=地說):不行,不行,他們隊多一個人,我們隊也要加一個人。

      師:看來人數不相等,用比總數的方法來決定勝負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樣比較才公平呢?

      生:我們隊也多加人。

      師:不增加人,有什么好辦法嗎?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隊兩個人吹的氣球總數除以2,把英雄隊3個人吹的氣球總數除以3,再進行比較。

      師:為什么?

      生:這實際上是求出各隊平均每人吹的氣球數。

      師:能列出算式嗎?

      生:10÷2=5(個)12÷3=4(個)。

      師:哪隊贏了?能說出理由嗎?

      生:希望隊。因為希望隊平均每人有5個氣球,而英雄隊平均每人只有4個氣球,所以說希望隊贏。

      師:英雄隊雖然輸了,但也不要氣餒,你們課后還可以再比。

      師:希望隊中“5個”氣球是誰吹的?

      生:誰的也不是,“5個”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氣球數。

      師:這隊中最多的是幾個?最少的又是幾個?5個與它們相比怎么樣?

      生:最多的是6個,最少的是4個,5個大于4個,小于6個。

      師:可見,“5個”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隊的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處在這個和最低之間的一個平均水平,咱們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這個數叫做平均數。學生歸納求平均數的方法,即:總數÷份數=平均數。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組的平均年齡。

      (1)各組同學將自己的年齡填入教師發的表格,求出小組的平均年齡。

      (2)請各小組匯報,比較出年齡組和最低年齡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齡。

      2、情境判斷。

     。1)江寧一組的平均年齡是10歲,所以江寧一定是10歲。

      (2)小青的年齡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齡一定小于他們組的平均年齡。

      (3)張俊一組的平均年齡是9歲,小禹一組的平均年齡是8歲,所以張俊的年齡一定大于小禹。

      四、聯系實際,拓展深化。

      1、嘗試練習。

      師: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家里擁有的家用電器的件數,請各組同學記在分發的統計表上,并算出每組家庭平均擁有的家用電器數。

      師:這是第三組同學家擁有的家用電器情況統計表,請同學們算一下,他們組平均每戶家庭擁有幾件家用電器。

      師:從第三組中平均每戶家庭擁有的家用電器件數,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電器進入千家萬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們擁有的家用電器越來越多,耗電量也越來越大,我們要節約用電。

      師:你們的想法真好,家用電器為我們帶來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電力資源,節約用電要從我做起。

      2、靈活求平均數。

      師:同學們,我想請我們班的歌手——方瑞為大家高歌一曲,你們現場打分,滿分是10分,每一組亮一個分。

      師:現在有8個分,你們認為哪個分最合適呢?

      生:要計算平均分。師說明在實際生活中,為了反映真實水平,有時計算平均分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去掉一個分10分和一個最低分7分,列式計算是:(10+10+8+9+8+9)÷4。

      師:方彎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咱們班的小飛身高135厘米,不會游泳,如果他去那里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

      生:我認為小飛能去游泳,因為小飛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認為小飛不能去游泳,因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處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飛去游泳有危險。

      五、總結評價、自布作業。

      師:在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或遺憾?你準備給自己布置什么樣的作業?

      生:我學會了什么是平均數,如何求平均數。

      生:令我遺憾的是:生活中還有許多求平均數的問題,這節課沒有做,課后我要去做一樣。

      生:我要求出我前幾個單元的數學平

      生:我要求出我們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一位數(每位乘積不滿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主要內容有:口算乘法、筆算乘法。

      本單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兩項內容,第一項內容是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二項內容是估算,即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它是在學生學過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谒闶枪P算的基礎,也是估算的基礎。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擴大學生的口算范圍的同時,為學生學習新的'估算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做好必要的準備。并且,在估算和筆算教學活動中,又可以進一步鞏固口算。這樣,有利于培養、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本單元的筆算乘法的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在學習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筆算乘法分兩個層次編排。先出現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接著,編排進位的,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需要進位的筆算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為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

      本單元加強了“解決問題”的教學。首先,把計算內容都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報紙(送信)、估座位、購書等。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探討計算方法。然后,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有意義的、聯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體會計算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且,對于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2、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3、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4、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點難點: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

      第三課時

      綜合練習

      教學內容:

      教材第61~62頁練習十四第6、9、10、11、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過估算步驟的推導,初步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能正確進行口算,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促進思維條理化。

      3、結合形式多樣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淀數學意識;人人參與口算,使學生佯稱積極動腦、認真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1、練習十四第6題。

      比一比,那組摘得多?

      2、練習十四第9題:奪紅旗小游戲。

      以小組為單位,按箭頭號所指的方向開始計時。請優勝組代表說一說你怎樣估算的。

      3、練習十四第12題。獨立完成,小組交流。

      二、估算練習

      1、練習十四第7題。

      (1)出示統計表,提出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練習十四第8題。

     。1)理解題意。

      (2)小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數據,估算結果。

     。3)全班交流。

      3、練習十四第11題。

      (1)指導看圖,弄清題意。

      (2)獨立完成。

     。3)組織交流。

      三、課堂小結

      通過練習,你有哪些收獲?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

      一、 創設情景、構造例題:

      1、播放一段鼓號隊檢閱的錄象。(其中有隊列變換的片段)

      2、師:今年九月份,常熟市也要舉行了鼓號隊的比賽,現在各個學校都在抓緊訓練,這是我們學校訓練的場景。(出示圖片)。

     。1) 看了這個隊形你有什么感覺?(很整齊);

     。2) 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隊列你馬上想知道什么?(一共有多少人);

      (3) 怎樣才能很快地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呢?(出示每行12人,排成了4行);

     。4) 這是他們出場時的隊形,如果要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你能否給他們提些建議?(進行隊形的變換)。

      3、出示:

      同學們進行鼓號隊比賽,出場時每行12人,排成了4行。退場時如果每行排16人,_________ ?(學生補充問題:可以排幾行?)

      二、合作探究:

      1、 探究“退場時”的隊形變換。

      (1)啟發猜測:

     、俨还荜犃性鯓幼儞Q,什么是不變的.?(總人數)

     、谠诳側藬挡蛔兊那闆r下,原來每行12人,現在每行16人,那行數與原來相比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2)獨立嘗試,小組內交流方法。

     。3)交流匯報:

     、偾笠还捕嗌偃?

      12×4=48(人)

     、 以排成幾行?

      48÷16=3(行)

      答:可以排成3行。

      (4)感知規律。

      我們發現,在總人數不變的情況下,每行的人數從12人到16人是增加了,而行數從4行到3行,是減少了。你猜對了嗎?

      2、 探究“比賽中”的隊形變換。

      (1)在比賽過程中,他們還可以變換成怎樣的隊形,你能否幫忙設計一下?

      出示:同學們進行鼓號隊比賽,出場時每行12人,排成了4行。比賽中 , ?

     。2)學生自主編題,同桌討論?

      (3)出示:同學們進行鼓號隊比賽,出場時每行12人,排成了4行。比賽中如果排成6行,每行排幾人?

      <<<12>>>

     。4)猜測:在總人數不變的情況下,排的行數從4行到6行是增加了,那么每行的人數與原來相比應該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5)計算驗證。

     。6)匯報交流:

     、偾笠还捕嗌偃?

      12×4=48(人)

      ②每行排幾人?

      48÷6=8(行)

      答:每行排8人。

      5、比較小結:

      剛才,我們解決了鼓號隊比賽中的兩個數學問題。(板書:解決問題)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和地方?(都是先求出總數。)為什么要先求出總數呢?(求出總數后我們可以用總人數÷每行的人數=行數。用總人數÷行數=每行的人數。)

      三、鞏固應用:

      其實象這樣用先求出總數的方法來解決的問題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

      1、 請你解決。

     。1)學校組織同學們參加夏令營,如果租每輛乘48人的大客車,剛好需要3輛。后來聯系旅游公司,他們只能提供每輛乘36人的中客車,現在應該租幾輛車? (學生解答、評講。)

      (2)學校給每輛車上的36人配了3箱“農夫山泉”飲用水,平均每人能分到幾瓶?

     、 學生嘗試解答。(學生發現缺少條件,需要補充“每箱礦泉水多少瓶”)

     、 怎樣才能知道“每箱礦泉水多少瓶”呢?(打開看一看;看外包裝)

     、 解答評講。

      2、 請你參謀。

      小明一家準備暑假里到北京去旅游,這是他了解到的信息。

      坐汽車 每小時行80千米————15小時到達

      坐火車 每小時行100千米————?小時到達

      坐飛機 每小時行?千米 ————2小時到達

     。1)你從圖上知道了什么?

      (2)學生選擇相關信息解答。

      (3)如果你是小明,你會選擇哪種交通工具,說說你的理由?

      3、 請你當家。

      雙休日,小芳家來客人了,小芳幫媽媽去買水果,下面是了解到的市場信息。

      XX市場水果價目表

      品名 單價(元/千克)

      香蕉 6

      芒果 12

      桂圓 8

      蘆柑 2

      媽媽給我的錢剛好買4千克香蕉

      小芳可以怎樣買,正好把錢用完?

     。1) 你從圖上知道了什么?

      (2) 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3) 全班交流:

      只買一種:(略)

      買兩種:(略)

      買三種:(略)

     。4)小結:不管怎樣買,都應該先求出一共帶了多少錢。

      四、總結反思:

      今天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先求出總數,再求出其他的問題。)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

      3、學習運用觀察、重疊、數面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學重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等邊三角形和直徑1厘米的`圓,兩個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引導學生看教材第60頁的圖。

      提問: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課,出示課題。

      同學們剛才觀察到的物體都有面,而且通過操作我們還發現面是有大小的,今天這節課,我們所學的內容就和面的大小有關。

      二、探究新知

      1、教學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教師談話引入。說明:黑板面和國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較大,靠觀察就能看出。

      (板書:觀察比較)

      (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

      出示兩組圖形,這些是平面封閉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由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

      (板書:重疊比較,數方格比較)

      (3)總結面積的意義。

      提問: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板書課題的前半部分:面積)

      2、認識面積單位。

      (1)出示教材第61頁例2。

      引導:請同學們用手中的學具來幫忙。

      比較三種方式,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是最合理的方法。解決了設疑中提出的問題,通過數正方形個數得出大小之分。

      (2)認識統一比較的重要性。

      教師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認它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教師翻開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個格,激起學生的疑問。

      提問: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沒有辦法來證明呢

      (3)帶著問題自學。

      提問:

     、俪S玫拿娣e單位有哪些

     、谡f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是怎么規定的

     、鄹髯员纫槐,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厘米。

     、芡纼扇嘶ハ啾犬1平方分米的大小。

     、菰诤诎迳腺N出一張1平方米的紙,先估計能放下幾本練習本。翻出反面,數一數,實際能放下幾本練習本。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如圖,每一個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紅筆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個圖形,再用綠筆涂出面積為12平方厘米的另一個圖形。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1)電視屏幕的面積是25()。

      (2)一塊橡皮上面的面積是9()。

      (3)學校操場的面積大約是500()。

      (4)教室的面積大約是40()。

      四、思維訓練

      1、下圖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請你寫出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動腦筋:先估算哪個圖形的周長比較簡便算一算。(單位:厘米)

      板書設計:

      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實踐感知中理解了面積的意義,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這些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位數乘兩位數口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2、理解乘法的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掌握一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乘法

      教學難點:一位數乘兩位數(進位)口算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教師教學設計學生的活動教學反思

      一、復習。

      教師出示上節課所學的口算乘法練習。

      二、新授。

      1、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

      2、教師提出問題:賣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

      3、教師板書學生的方法,并問:12×3怎樣計算?

      4、學生將答案寫在書上。

      5、出示第二個問題: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

      6、教師組織學生討論:

      怎樣計算:15×3

      與12×3有什么不同

      7、學生將答案寫在書上

      三、練習。

      完成P3第1~4題

      1、2題可獨立完成。

      2、4題對部分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可適當的輔導。

      四、評價

      你覺得這節課學得怎樣?哪些地方還需要提高?

      學生聽算,做完后集體訂正。

      學生仔細觀察圖片,說說圖片中的'數學信息。

      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計算方法。教師板書:10×3=302×3=6所以12×3=36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嘗試解答。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學生可以用筆算的計算順序來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須掌握扎實,多復述。

      做完后小組交流

      學生自評、互評。

      板書設計:

      買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課時:練習一

      教學內容:練習一第1~6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聯系,鞏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學生能夠熟練計算。

      2、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乘法的意義。

      教學重點:一個因數是一位數的口算乘法

      教學難點:在能夠正確迅速計算的同時,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教師教學設計學生的活動教學反思

      一、復習。

      1、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練習。

      2、一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3、一位數乘兩位數(進位)

      二、練習。

      完成練習一的第1~6題。

      1、教師組織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2、組織學生看圖,思考,列式,計算,寫答語。

      第2問有學生自己提問題并解答,教室可組織小組進行交流

      3、先出示題目,問學生應該先做什么,再比較,哪些題還有其他方法?

      4、本題數字信息較多,問題由簡單到復雜,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后再個別輔導。

      5、先讓學生說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齡學生計算是沒有問題的,媽媽的年齡,可給與一定的提示。

      三、課堂評價

      你覺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樣,你能解決那些實際問題?

      學生聽算,集體訂正,并與同伴交流計算的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并說說計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觀察圖片從中獲取數學信息,然后思考問題,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學生提出問題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組內交流。

      比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結果,也可觀察因數的變化。

      學生先觀察圖片,獲取信息,再根據問題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解答。可以請求教師幫助。

      學生弄清楚運算順序后再解答,最后訂正。

      先獨立思考,在完成題目。

      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可與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幫助。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同分母分數的簡單加、減計算方法。

     。ǘ┻^程與方法

      通過直觀操作,理解簡單分數加、減法的算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

      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利用幾何直觀,使學生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教學難點:理解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讓學生任意說說想到的分數,師隨機板書這些分數。

      2、根據板書,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分數里分別包含幾個幾分之一。

      【設計意圖】由學生之前已經學過有關分數的知識引入新課,不僅進行了有效的'復習,而且由問題引發學生猜測推想,滲透新課所要運用的知識,為探究新知打下基礎。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問題

      (1)課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圖。

      將一個西瓜平均分成8塊,哥哥吃了2塊,弟弟吃了1塊。

     。2)從上面的圖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

      (3)根據這兩個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A設)問題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問題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幾分之幾?

      問題3:西瓜還剩下幾分之幾?

      ……

      2、探究同分母分數的加法

      (1)教師有意識地選擇第1個問題,要求學生列出算式。

     。2)同桌討論:+等于多少?

     。3)操作驗證答案。

      如果出現這種答案,教師不忙于下結論,而再詢問:有不同的答案嗎?

      如果出現這種答案,要追問:你是怎樣想的?

      集體驗證:

     。A設)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來涂了3份,也就是;

      方法2:是2個,2個加1個是3個,也就是

      ……

      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教師用課件進行示范。

     。4)引導辨析:+的結果為什么不是?

      【設計意圖】在教學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時出現了兩種思路,第一種思路停留在直觀感知層面,第二種思路是根據分數的意義從抽象的加法關系進行分析的。顯然,讓學生的思維僅僅停留在直觀感知的層面是不合理的,這時,要發揮好教師的引導作用,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比較,不要急于在此時的教學中就把學生的思路統一起來,可以在后面的練習中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優化。

      2、探究同分母分數減法

     。1)觀察課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幾分之幾?

     。2)猜一猜:―等于多少?

     。3)小組討論:―等于多少?

     。4)匯報算法,思路可能有:

      方法1;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

      方法2:2個減掉1個還剩1個,也就是;

      ……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用課件演示計算的過程。

     。5)討論:爸爸吃了,同學們想想,他們一家人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可以用幾種不同的結果表示?(1,)

      【設計意圖】通過“他們一家人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這一問題的討論,既鞏固練習了前面的分數加法,又為后面學生自學1減幾分之幾這一環節中對于“1”的理解做好了鋪墊。

      3、探究1減幾分之幾

     。1)自學第97頁例3,把你不明白的問題記錄下來。

      (2)匯報交流時讓學生說出怎樣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來減的?

      (3)“1”還可以看成分母是幾的分數?請寫出幾個。

      (4)鞏固練習(指名讓學生板演)

      1―1―1―

      計算并思考,這幾道題中的1分別應該看作多少來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明確: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數不同,意義亦不同。

     。ㄈ┱n堂練習,鞏固新知

      (1)完成第97頁“做一做”第1、2、3題。

      (2)完成練習二十一第1、2題。

      【設計意圖】檢查教學效果,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從而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為組織后續教學打下基礎。

     。ㄋ模┤n總結,升華新認識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在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時,你是怎樣計算的?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土地面積單位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

      3、進一步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了解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經驗,發現問題

     、 填適當的單位。

     、沤處熓帜玫奈木吆,它的表面面積大約是2( )。

     、茢祵W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300( )。

     、呛诎宓拿娣e大約是( )。

      ⒉ 羅山寶城廣場占地面積約5( )。

      二、感受體驗,獲取新知

      1、通常我們在測量土地面積時,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它們到底有多大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2、體驗

      (1)閱讀課本知識,同桌交流自己的收獲。

      匯報強調: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邊長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干米。

      (2)實際感受

     、賻ьI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師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頃。

      打個比方,我們的教師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那200個教室的面積就是1公頃。

      板書:1公頃=10000平方米

      ②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相當于100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個足球場面積是1平方千米。

      板書:1平方千米=100公頃

      3、了解生活中的相關知識。

      四人小組先了解課本中的“生活中的數學”,再互相說說你在那見過1公頃、1平方千米。

      4、換算(生獨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頃=(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頃=(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頃=(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頃 4000公頃=( )平方千米

      三、鞏固運用,加深記憶

      練習二十第2、3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第1、4題。

      六、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會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二、教學過程:

      1、創設學習情境,提出相應的問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3、組織學生對所提問題小組討論。

      4、交流結果,小組一:12+12+......+12=288(24個12相加)

      小組二:12x4x6=288

      小組三:12x3x8=288

      小組四:12x20+12x4=288

      小組五:用豎式計算

      5、方法歸類: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連加,第二類連成,第三類是把其中的一個乘數拆成兩數的和或差。

      6、總結出方法

      7、研究筆算方法

      8、鞏固法則

      9、總結所學內容,看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課知識點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7-06

    三年級下冊蘇教版數學教案03-23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5-26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2-03

    三年級下冊數學數學教案01-14

    三年級人教版下冊數學教案02-15

    人教版下冊三年級數學教案02-16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09-01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19篇)04-01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15篇)01-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中文字幕乱码激情视频 | 野外强美女在线观看 | 青青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三级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第1页中文字幕在 天天免費国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