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

    物理教案《力》

    時間:2022-12-12 10:48:33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物理教案《力》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教案《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教案《力》

    物理教案《力》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組織學生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會正確讀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彈簧秤、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拉力器

      教學設計示例

      (一)引入課題

      測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為了直觀,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由為什么彈簧伸長的長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單位

      教師可直接向學生說明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教師可以準備兩個普通雞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2、彈簧測力計

      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工具。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可準備一個彈簧,找學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彈簧。

      教師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2)彈簧秤的構造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3)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秤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平拉木塊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_______。

      拉斷頭發的力:_______。

      教師在總結學生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人的頭發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強度小。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三)總結,擴展

      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胡克和牛頓的生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探究活動

      測力計的發展

    物理教案《力》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探究得出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計算公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了解滑動摩擦力的存在,實驗探究產生滑動摩擦力的條件以及影響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實驗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能提高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鍛煉思維能力、抽象能力,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滑動摩擦力產生條件和計算式。

      【難點】

      實驗探究的過程。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幾個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車急剎車、冰壺運動等。

      通過提問這些情景中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得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導出新課。

      (二)科學探究

      問題1:滑動摩擦力什么情況下才會出現?結合前面學的靜摩擦力條件進行討論。

      學生討論:需要有壓力、粗糙的接觸面以及相對運動。

      問題2:為什么冰壺、火車、孩子受到的滑動摩擦力不同呢?

      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與壓力有關,與速度有關,與質量有關,與粗糙程度有關等等。

      2.設計實驗:用彈簧秤拉動木塊,可通過加減砝碼改變壓力,改變拉動速度,更換接觸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彈簧秤示數便是滑動摩擦力示數,設計表格進行記錄。

      3.進行實驗:6人一組進行實驗,注意小組內部的.分工問題,教師巡視。

      4.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5.交流討論:分享實驗中的數據和實驗細節,誤差處理等;討論控制變量法的注意事項,即控制無關變量相同,只改變探究的物理量等;實驗安全問題、保護器材問題等等。

      6.總結:結合實驗結論和教材,得出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N

      問題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斷呢?結合示例分析并討論。

      示例:木塊在地面上滑動、木塊在木板上滑動并帶動木板一起滑動。

      學生討論:滑動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相對運動方向有時并不是運動方向。

      問題4:滑動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舉例說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見到滑動摩擦力,車輛的剎車系統是利用滑動摩擦力進行減速,打磨東西也是利用了滑動摩擦力,同時機器中的滑動摩擦力會損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潤滑油來減小滑動摩擦力等等。

      (三)鞏固提高

      給出適當例題,運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斷摩擦力方向。

      (四)小結作業

      小結:淺談本節課收獲。

      作業:課下繼續探索,拓展科學知識。

    物理教案《力》3

      二力平衡物理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

      2.會應用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解決簡單的問題。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認真觀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的平衡;觀察物體受兩力平衡時力的特點。

      2.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觀察實驗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物體平衡所需滿足的條件。

      3.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運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釋物理現象時,往往同時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識,在表達過程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二力平衡條件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樹立用實驗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思想,對待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生活中的靜止和勻速運動現象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所沒有解決的問題: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從而建立了平衡狀態、平衡力的概念;并進一步指出最簡單的受外力平衡的情況是二力平衡,隨后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得出二力平衡條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知識得出物體受到的這兩個力的合力為零.使學生的認識從理論上提高一步,同時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為零的印象.再聯系具體事例,讓學生應用二力平衡條件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教材通過“想想議議”使學生進一步完善“運動和力的關系”的知識體系.

      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本節的重點是研究總結物體平衡的規律,規律教學應首先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實驗研究問題,再對實驗結果概括、總結得出規律.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關鍵.

      教法建議

      1.本節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進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從牛頓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現象出發,針對已經建立的規律提出質疑,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培養學生勤思勤問的良好品質.

      2.平衡條件的得出是本節的重點知識,不能只強調結論,而要加強過程教學.做好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關鍵.為了更容易從實驗得出平衡條件的二力共線的結論,可采用如圖9-3-1所示的實驗裝置.取一塊薄木板在邊緣開幾個小孔,用細線系住任意兩個孔,細線的兩端跨過桌邊的滑輪懸掛鉤碼.

      3.平衡條件的應用是對教學的檢驗,要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最后的小結應由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進一步加以補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平衡教學反思: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教學難點,學好這一部分將對初中物理力學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這一節課,以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過實驗與思考的觀察與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并與日常生活中現象為基礎加以運用,體現了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在教學中我以同學們每天都要見到的講桌、課桌、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列車為例,首先讓學生判斷其所處的狀態--------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讓其分析受力情況,從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點,讓學生理解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的含義,進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這樣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學生深深體會到生活中時時有物理、處處有物理,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來源于我們的生活,拉近了物理與學生的距離。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時,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我覺得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在于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了解人不但活著,而且知道人應該怎樣活著,使他們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給予肯定和贊揚,給一個孩子以同樣的表現機會,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多給他們創造表現機會,曾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

    物理教案《力》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現象.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舉例說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與實際的聯系,了解摩擦現象存在普遍性,并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能力和猜想假設能力.

      (2)通過實驗設計與操作,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

      (3)通過對摩擦現象、因素猜想、方案設計等的討論,培養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摩擦現象以及其運用的學習使學生關注周圍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理知識.

      (2)通過體會本節內容中探究的各個環節,培養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滑動摩擦力與什么有關,猜想過程與設計方案過程

      教學難點 掌握控制變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測量

      儀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塊;木塊、木板、彈簧測力計、毛巾、小鐵塊、厚海綿、圓鉛筆(多組)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討論匯報,實踐活動,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2

      板書設計 第四節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一、滑動摩擦力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稱為滑動摩擦現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

      (3)物體所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可畫在物體重心上.

      二、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各種猜想:

      (2)制定計劃與實驗表格:

      (3)數據分析:

      (4)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越粗糙,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現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播放視頻: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來,騎自行車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來.

      (或者演示:一木塊從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師:為什么最終都停了下來?

      (2)布置小活動.

      (3)師: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稱為滑動摩擦現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4)師:滑動摩擦力是物體受到的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那么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規律嗎?

      (5)師:你是否感受過滑動摩擦的存在?(鼓勵各種想法)

      (6)展示圖片:看似光滑的金屬表面,用顯微鏡看時的模樣.

      (7)對滑動摩擦力這個力我們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點,現在你還想知道什么? 觀看視頻,思考現象共同點和原因.

      生:由于有摩擦.

      小活動:用橡皮擦去書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體會其中的力,感覺阻礙作用.

      知道滑動摩擦和滑動摩擦力概念.體會“相對滑動”情景.

      生:與運動(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時褲子會磨破;摔跤時皮被蹭破;……

      生:簡單了解滑動摩擦產生原因.

      生: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2.設置實踐小活動,進行猜想

      (1)布置小活動.

      (2)師:請大家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盡量說出你的猜想依據.(鼓勵學生的各種猜想,發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給予表揚;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猜想,比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種猜想和猜想依據.(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確但依據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結論后再解釋探討.)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動,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動,用腳在地上蹭動,輕輕的試試,再用力試試,體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生: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關,地面越光滑拖物體越容易.

      生:與壓力有關,因為物體越重越難拖.

      生:與接觸面的材料情況有關,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難溜起來.

      生: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因為接觸面越大,受到阻礙的面就越大.

      生: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滑動摩擦是相對運動引起的,應該和速度有關.滑滑梯時滑得越快屁股越熱.……

      3.小組討論,制定計劃和設計方案

      (1)演示:滑動摩擦力如何測量.

      師: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著木塊勻速滑動,指針不要顫動.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反映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強調要“勻速”,可不作解釋,但要留給學生這樣一個疑問,使他們清楚有這樣的要求.)

      (2)師:請各小組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分別來驗證各個猜想.要求至少對兩種猜想進行方案設計.(或者直接與學生說明首先對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這兩因素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后再研究其它因素.)

      參加一些小組的討論,指導學生研究各個猜想因素與摩擦力的關系時,只能一個一個的單獨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個因素的變化怎樣影響摩擦力時,必須保持其它因素不變,否則不能確定摩擦力的變化是由哪個因素引起的.指出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問題時常用的“控制變量法”.

      (3)請各小組匯報設計方案.

      在和學生一起討論各個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時注意滲透“控制變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個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實驗表格,舉例如下:

      實驗 操作(簡單表述) 滑動摩擦力大小

      1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2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3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海綿上勻速運動

      4 木塊平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橫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5 木塊以較慢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以較快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掌握用彈簧測力計的拉力來反映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組討論,包括器材和實驗步驟,并且對實驗的可行性進行考慮.

      生:研究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壓力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塊上加一重物,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接觸面材料性質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接觸面積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橫放(或豎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運動速度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慢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快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4.進行實驗,記錄收集數據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的討論,修正自己的探究計劃后進行實驗,并作好記錄. 進行實驗,如實記錄收集數據.

      5.分析交流,得出結論

      師:請各小組分析所得數據,得出結論,描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關系如何?

      (給學生解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但我們不作深入研究,只作為了解層面,一般不用考慮).

      分析所得數據,把結論表述出來.

      進行小組匯報,交流得出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無關.

      6.總結與評估

      師:在實驗過程中是否有新的發現?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還會和其它的因素有關?對我們所得的結論你還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嗎? 能激發興趣,對自己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或其他學生和老師提出的問題作更深入思考.

      7.設計實驗,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

      (1)演示實驗:筷子提米

      (2)師:其實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動摩擦外,還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兩個有相對運動趨勢但保持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靜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飲料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叫滾動摩擦,比如旱冰鞋與地面間的摩擦.你能舉出生活中這兩種摩擦的現象嗎?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靜摩擦和滾動摩擦概念,進行舉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沒動時,與地面有靜摩擦;人走路時靠的是鞋與地面的靜摩擦;司機轉動方向盤時手與方向盤間有靜摩擦;各種繩結.……

      生:帶輪子的行李箱拖動時與地面間有滾動摩擦;用圓珠筆寫字時筆尖的滾珠發生滾動,筆與紙間有滾動摩擦.……

      8.實例說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視頻:磁懸浮列車.

      播放氣墊船圖片

      (2)布置小活動,要求學生找出幾根圓鉛筆.

      總結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可以減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圖片,請大家說出圖中是采用什么方法來減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圖片有:有花紋的鞋底;用力剎車;光滑平整的雪橇;給車輪的軸加潤滑油;軸承中的滾珠.

      (4)總結:增大有益摩擦的辦法有: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壓力.

      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有: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壓力;給接觸面處加潤滑油;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使摩擦面脫離接觸. 思考設計意圖,知道目的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動,體會受到的阻礙;在手掌下墊上幾根圓鉛筆再在桌面上移動,體會體會受到的阻礙.對比發現,摩擦力變小了.

      生:鞋底的花紋是為了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與地面的有益摩擦;剎車時通過增加剎車皮和輪間的壓力來增大有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過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減小有害摩擦;通過加潤滑油來減小軸間的有害摩擦;軸承用滾珠是利用滾動摩擦來減小有害摩擦.

      能舉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課后作業 相應練習冊;小論文: 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教學反饋 (1)學生對一些摩擦現象雖然較熟悉,但有時意識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學一開始意識不到摩擦的重要意義.

      (2)科學探究中猜想階段發現憑學生的感覺不合理的猜想還是較多的.

      (3)實驗過程中學生對勻速時讀數容易把握不準.

      (4)對于摩擦的一些現象和運用學生興趣很大.

      備注 根據教學情況可把這些內容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為探究滑動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關,第二課時接著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以及討論增大和減小摩擦的辦法.

      說明:需要視頻目錄:(1)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3)騎自行車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物理教案《力》5

      【設計理念】

      1.在摩擦力的定義中,“相對運動”是學習的一個難點,本節課通過兩次海綿實驗(木板不動,水平推動海棉;海棉不動,水平抽動木板)解決了這個問題。

      2.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如果讓學生無目的猜想,可能會出現很多答案,如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的大小;運動的速度;接觸面之間的壓力;運動的方向等,由于摩擦力的產生原因本身就是有爭議的謎團,它與以上因素的關系要解釋清楚并不容易,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還無法接受,但要是不讓學生猜想,直接探究壓力和粗糙程度的關系又太牽強。因此我精心設計了四個和增大摩擦力有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對具體的解決辦法歸納分類,自己形成假說,順理成章地找出壓力和粗糙程度的關系。

      3.在實驗驗證摩擦力與壓力、粗糙程度的關系時,為了節約時間,保證實驗質量,明確實驗目的,采取分領課題的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實錄】

      一、引入新課

      小游戲──撥河比賽。

      師:一人抓一頭,用力握住不銹鋼管(一端事先抹上洗潔凈)。(采訪失利方)說說你失敗的原因?

      生:太滑了。

      師:(采訪勝利者)你這邊滑不滑?

      生:不滑。

      師:除了自己的力量,還有什么力幫了你的'忙?

      生:摩擦力。(若說不出,就轉問“大家認為呢?”)

      師:今天咱們就來研究一下摩擦力。

      板書:12.3摩擦力

      二、進行新課

      1.摩擦力定義(方向、作用點)。

      師:要認識一個力,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生:大小、方向、作用點。

      板書:大小、方向、作用點

      師:我們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演示海棉實驗:木板不動,水平推動海棉)

      推動過程中,海棉在水平方向上,除了受推力,還受什么力?摩擦力對運動起什么作用?摩擦力發生在什么部位?

      生:回答。

      師:(再演示海棉實驗。海棉不動,水平抽動木板。)

      海棉還受到摩擦力嗎?何以見得?它對運動起什么作用?發生在什么部位?

      生:回答。

      師:可見不管誰運動,只要有相對運動,就會產生阻礙相對運動的力──摩擦力。

      由此可見,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的方向_________,作用點在______________。

      生:(討論后填空)

      師:能不能根據摩擦力的方向、作用點和它對運動的作用,給它下個定義?

      (學生討論后說出答案)

      師:(出示定義;學生齊聲朗讀)

      2.摩擦力的大小。

      師:你見過哪些與摩擦力有關的現象?

      (學生討論后舉例)

      師:既然大家這么熟悉摩擦力,幫我解決幾個問題吧!

      問題1:小明新買了一瓶果醬,可是瓶蓋兒怎么也打不開,你有幾種辦法把它擰開?

      問題2。小華做航模時需要把木塊的一條棱銼掉,操作要領是什么?

      問題3:攀巖活動中怎樣做才能順利到達頂峰,而不滑下來?

      問題4:媽媽買了幾條泥漱,小紅捉的時候發現很滑,怎么做才能把泥漱抓起來?

      板書:解決問題

      (學生選擇自己想研究的問題,討論、實驗,寫解決辦法,貼到黑板上展示。)

      師:這些增大摩擦力的辦法,哪幾種實質是一樣的?實質是什么?

    物理教案《力》6

      一、應用解法分析動態問題

      所謂解法就是通過平行四邊形的鄰邊和對角線長短的關系或變化情況,作一些較為復雜的定性分析,從形上就可以看出結果,得出結論.

      例1 用細繩AO、BO懸掛一重物,BO水平,O為半圓形支架的圓心,懸點A和B在支架上.懸點A固定不動,將懸點B從1所示位置逐漸移到C點的過程中,試分析OA繩和OB繩中的拉力變化情況.

      [方法歸納]

      解決動態問題的一般步驟:

      (1)進行受力分析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一般情況下物體只受三個力:一個是恒力,大小方向均不變;另外兩個是變力,一個是方向不變的力,另一個是方向改變的力.在這一步驟中要明確這些力.

      (2)畫三力平衡

      由三力平衡知識可知,其中兩個變力的合力必與恒力等大反向,因此先畫出與恒力等大反向的力,再以此力為對角線,以兩變力為鄰邊作出平行四邊形.若采用力的分解法,則是將恒力按其作用效果分解,作出平行四邊形.

      (3)分析變化情況

      分析方向變化的力在哪個空間內變化,借助平行四邊形定則,判斷各力變化情況.

      變式訓練1 如2所示,一定質量的物塊用兩根輕繩懸在空中,其中繩OA固定不動,繩OB在豎直平面內由水平方向向上轉動,則在繩OB由水平轉至豎直的過程中,繩OB的張力的大小將( )

      A.一直變大

      B.一直變小

      C.先變大后變小

      D.先變小后變大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1.概念:將物體受到的所有力沿已選定的兩個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的方法,是處理相對復雜的多力的合成與分解的常用方法.

      2.目的:將力的合成化簡為同向、反向或垂直方向的分力,便于運用普通代數運算公式解決矢量的運算,“分解”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合成”.

      3.適用情況:適用于計算三個或三個以上力的合成.

      4.步驟

      (1)建立坐標系:以共點力的.作用點為坐標原點,直角坐標系x軸和y軸的選擇應使盡量多的力在坐標軸上.

      (2)正交分解各力:將每一個不在坐標軸上的力分解到x軸和y軸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3所示.

      (3)分別求出x軸、y軸上各分力的矢量和,即:

      Fx=F1x+F2x+…

      Fy=F1y+F2y+…

      (4)求共點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F2x+F2y,合力的方向與x軸的夾角為α,則tan α=FyFx,即α=arctan FyFx.

      4

      例2 如4所示,在同一平面內有三個共點力,它們之間的夾角都是120°,大小分別為F1=20 N,F2=30 N,F3=40 N,求這三個力的合力F.

      5

      變式訓練2 如5所示,質量為m的木塊在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勻速運動.已知木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那么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為( )

      A.μmg

      B.μ(mg+Fsin θ)

      C.μ(mg-Fsin θ)

      D.Fcos θ

      三、力的分解的實際應用

      例3 壓榨機結構如6所示,B為固定鉸鏈,A為活動鉸鏈,若在A處施另一水平力F,輕質活塞C就以比F大得多的力壓D,若BC間距為2L,AC水平距離為h,C與左壁接觸處光滑,則D所受的壓力為多大?

      例4 如7所示,是木工用鑿子工作時的截面示意,三角形ABC為直角三角形,∠C=30°.用大小為F=100 N的力垂直作用于MN,MN與AB平行.忽略鑿子的重力,求這時鑿子推開木料AC面和BC面的力分別為多大?

      變式訓練3 光滑小球放在兩板間,如8所示,當OA板繞O點轉動使 θ角變小時,兩板對球的壓力FA和FB的變化為( )

      A.FA變大,FB不變

      B.FA和FB都變大

      C.FA變大,FB變小

      D.FA變小,FB變大

      例5 如9所示,在C點系住一重物P,細繩兩端A、B分別固定在墻上,使AC保持水平,BC與水平方向成30°角.已知細繩最大只能承受200 N的拉力,那么C點懸掛物體的重量最

      多為多少,這時細繩的哪一段即將被拉斷?

      參考答案

      解題方法探究

      例1 見解析

      解析 在支架上選取三個點B1、B2、B3,當懸點B分別移動到B1、B2、B3各點時,AO、BO中的拉力分別為FTA1、FTA2、FTA3、和FTB1、FTB2、FTB3,從中可以直觀地看出,FTA逐漸變小,且方向不變;而FTB先變小,后變大,且方向不斷改變;當FTB與FTA垂直時,FTB最小.

      變式訓練1 D

      例2 F=103 N,方向與x軸負向的夾角為30°

      解析 以O點為坐標原點,建立直角坐標系xOy,使Ox方向沿力F1的方向,則F2與y軸正向間夾角α=30°,F3與y軸負向夾角β=30°,如甲所示.

      先把這三個力分解到x軸和y軸上,再求它們在x軸、y軸上的分力之和.

      Fx=F1x+F2x+F3x

      =F1-F2sin α-F3sin β

      =20 N-30sin 30° N-40sin 30° N=-15 N

      Fy=F1y+F2y+F3y

      =0+F2cos α-F3cos β

      =30cos 30° N-40cos 30° N=-53 N

      這樣,原來的三個力就變成互相垂直的兩個力,如乙所示,最終的合力為:

      F=F2x+F2y=-152+-532 N=103 N

      設合力F與x軸負向的夾角為θ,則tan θ=FyFx=-53 N-15 N=33,所以θ=30°.

      變式訓練2 BD

      例3 L2hF

      解析 水平力F有沿AB和AC兩個效果,作出力F的分解如甲所示,F′=h2+L22hF,由于夾角θ很大,力F產生的沿AB、AC方向的效果力比力F大;而F′又產生兩個作用效果,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如乙所示.

      甲 乙

      Fy=Lh2+L2F′=L2hF.

      例4 1003 N 200 N

      解析 彈力垂直于接觸面,將力F按作用效果進行分解如所示,由幾何關系易得,推開AC面的力為F1=F/tan 30°=1003 N.

      推開BC面的力為F2=F/sin 30°=200 N.

      變式訓練3 B [利用三力平衡判斷如下所示.

      當θ角變小時,FA、FB分別變為FA′、FB′,都變大.]

      例5 100 N BC段先斷

      解析 方法一 力的合成法

      根據一個物體受三個力作用處于平衡狀態,則三個力的任意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第三個力大小,方向與第三個力方向相反,在甲中可得出F1和F2的合力F合豎直向上,大小等于F,由三角函數關系可得出F合=F1sin 30°,F2=F1cos 30°,且F合=F=G.

      甲

      設F1達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00 N,F2=173 N.

      由此可看出BC繩的張力達到最大時,AC繩的張力還沒有達到最大值,在該條件下,BC段繩子即將斷裂.

      設F2達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15.5 N,F1=231 N>200 N.

      由此可看出AC繩的張力達到最大時,BC繩的張力已經超過其最大能承受的力.在該條件下,BC段繩子早已斷裂.

      從以上分析可知,C點懸掛物體的重量最多為100 N,這時細繩的BC段即將被拉斷.

      乙

      方法二 正交分解法

      如乙所示,將拉力F1按水平方向(x軸)和豎直方向(y軸)兩個方向進行正交分解.由力的平衡條件可得F1sin 30°=F=G,F1cos 30°=F2.

      F1>F2;繩BC先斷, F1=200 N.

      可得:F2=173 N,G=100 N.

    物理教案《力》7

      素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

      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節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節我們就來探究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學中所說的力是什么呢?我們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

      請這位同學談談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緊張)

      最初我們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的感受而得來的。那么,在物理學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認識力的?

      (2)學生用圖11-4-1所示的器材做實驗。

      問題:小鋼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運動,當磁鐵靠近小鋼珠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實驗結束后,學生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

      ①靜止的小鋼珠被磁鐵吸引,向磁鐵方向運動。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正對運動方向位置的放磁鐵吸引,速度變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鐵吸引,運動方向改變,偏向磁鐵方向運動。

      (3)學生看課文圖11.4-2乙、丙,交流圖中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

      ①棒球運動員用力將球投出,由靜止變為運動。

      ②足球守門員接住射進球門的足球,足球由運動變為靜止。

      (4)告訴學生: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無論物體是從靜止到運動,還是運動速度或者方向發生變化,都可以認為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

      引導學生分析:在磁鐵吸引下小鋼珠運動狀態改變情況和手球、足球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改變的'情況。

      由此得出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力拉和壓彈簧,看看彈簧的形狀(長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伸長;在壓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縮短。)

      (6)學生看課本圖11.4-2甲,交流圖中在射箭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

      (弓被拉開了,弓的形狀發生了變化)

      (7)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如:踢足球時,足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等。

      (8)讓學生自己根據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類效果。

      結論: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三、力的單位

      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學中對力的單位作了規定: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體驗1N的大小:讓學生用手托起一個蘋果,手對蘋果施加的力大約是1N。

      補充例子: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約是700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問題: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2、讓學生提出猜想:可能與力作用的大小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方向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位置有關。

      3、探究:

      引導學生根據前面觀察力作用效果的實驗結合課文圖示以及學生生活的經驗進行論證。

      (1)拉彈簧時,所用的力越大,彈簧被拉得越長;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顯。

      (2)我們要把螺母擰緊,一般來說應該向順時針方向用力,如果沿著逆時針方向用力只能將螺母擰松。

      這些事例說明了力作用的效果與力的方向有關。

      (3)關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關用實驗探究:

      ①推門實驗:用的力推門,每次手的位置距離門軸遠近不同。體會手在不同位置時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舉尺實驗: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請一位同學用一個力作用在尺子的中點,向上將尺子舉起來;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舉尺子。

      可見,力的作用點也影響力的效果。

      讓學生總結:力所產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

      所以,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圖示

      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請同學們觀察或進行下列實驗,通過觀察或實驗你們對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認識、

      (1)演示:用一個氣球去壓另一個相同的氣球,讓學生觀察:兩個氣球都變扁了。(施力的氣球在施力時也變扁了,說明它同樣受到另一個氣球作用力)

      (2)演示:兩個帶相同電荷的通草球靠近時相互排斥。(一個通草球排開另一個通草球時,自己也被排開了,說明兩個通草球同時都受到了對方力的作用)

      (3)學生實驗:伸出手去,讓一個同學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嗎?打你的同學也感到疼嗎?(打的同學感到疼,說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學生實驗:向上擰書包,你對書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覺到了書包也在拉你?(拎書包手同時受到書包向下的拉力)

      (5)看課文第33頁圖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坐的船也被推開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開了。說明推船的人同時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開時連同他坐的船也被推開。)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結論: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達標自查

      1、人推車時,是和之間發生了力的作用,對于人推車的力,施力物體是,這時,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體是。

      2、物理學中,力的單位是,托起一個蘋果的力大約為。

      3、力的、、稱為力的三要素,因為。

      4、下列哪個物體最接近3N()

      A、一頭小牛B、一塊磚C、九年級物理課本D、兩枚1元硬幣

      5、游泳的人,手腳用力向后劃水,人就能向前進,這表明,人向后給水作用力的同時受到了的推力,這個現象表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6、畫出下列力的示意圖: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對桌面的壓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時,完成了如下實驗,請幫他把實驗結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將小鋼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當磁體靠近小鋼球時,看見小鋼球向磁體運動;然后讓小鋼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當在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塊磁鐵時,小鋼球運動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從上面兩個實驗,你總結出的結論是力能。

      (2)小明用雙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見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變長了,說明力能。

      8、甲、乙兩個同學穿著滑冰鞋面對面靜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對乙用力推一下,其結果是()

      A、甲仍然靜止,乙被推開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時相對離開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后一個物體一定同時對前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這一對力,常常叫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什么關系呢?請就此問題做出你的猜想,并說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那么如果物體沒有受到力,運動狀態還會改變嗎?請寫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體的形狀,如果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改變了,當這個力撤去的時候,物體的形狀會怎么樣?談談你的觀點,并列舉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觀點。

    物理教案《力》8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演示歸納出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通過作圖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的態度。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探索與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合力與分力的關系。

      2、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請一位同學提起重為200N的一桶水,請分析該同學施加的提水的力為多大?然后請兩同學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幾個力?從效果上看跟剛才用一個力提一樣嗎?

      通過實踐體驗,讓學生體會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兩個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是說明幾個力與一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舉例:用兩條細繩吊著日光燈、很多只狗拉著雪撬前進。

      通過列舉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體會一個力可以與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啟發引導同學找出這些例子的共性,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進行新課

      一、共點力的概念:

      1、什么樣的力是共點力?

      2、你認為在掌握共點力的概念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

      3、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出示圖片:大吊車吊起物體;人擔水;舉重;比薩斜塔等。吊車吊起物體時鉤子受的力為共點力嗎?人擔水時擔子受到的力為共點力嗎?舉重運動員舉起的重物受到的力為共點力嗎?比薩斜塔受幾個力作用?它們是共點力嗎?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共點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

      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們著重研究兩個共點力的合成(已知二個分力求合力)

      A、兩分力同向

      合力為兩分力之和,方向與兩分力同向。引導學生理解。

      B.兩分力反向

      合力為兩分力之差,方向與兩分力反向。引導學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兩分力求合力

      演示實驗:先告訴學生有關的器材,以及實驗的目的,提出如下問題:在這個實驗中合力與分力等效的標志是什么?(橡皮條的伸長量相等)然后教師操作,下面的學生觀察。在實驗結果的處理時,引導學生先做出各力的圖示,討論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系。

      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歸納總結。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邊形定則。

      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內容

      強調:兩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是兩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點)

      例題:力F1=45N,方問水平向右。F2=60 N,方向豎直向上。求這兩個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用作圖法解:

      ①選擇標度,用1 cm代表15 N。

      ②用三角板作出兩個力的圖示。

      ③作出和兩個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線,完成平行四邊形。

      ④連接兩力之間的對角線,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對角線的長度。

      ⑥通過比例關系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與分力之間的夾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與45 N力的夾角是53°。

      注意事項:

      1.實線、虛線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點

      3.同一圖,合力與分力用同一標度畫出

      4.力的圖示箭頭不能忘。

      小結并板書:

      一、幾個概念:

      1、合力、分力定義: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為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叫這個力的分力。

      2、共點力 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兩個或更多個力的作用,有些情況下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個點上,或者雖然不是作用于同一個點上,但是他們的延長線交于一點,這樣的一組力叫做共點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義: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二、求兩分力的合力

      A、兩分力同向:合力為兩分力之和,方向與兩分力同向。

      B.兩分力反向:合力為兩分力之差,方向與兩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兩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平行四邊形定則內容:以表示兩個分力的線段為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個平行四邊形中表示兩分力的線段所夾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后感:

      這一章教材通過分析生活和生產中的大量實際問題,讓學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決矢量問題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力的運算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是初學者很難跨越的一個臺階,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來分析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自然、暢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時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教案《力》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物理教案-二力平衡。

      2.會應用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解決簡單的問題。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認真觀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的平衡;觀察物體受兩力平衡時力的特點。

      2.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觀察實驗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物體平衡所需滿足的條件。

      3.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運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釋物理現象時,往往同時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識,在表達過程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感目標:

      二力平衡條件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樹立用實驗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思想,對待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生活中的靜止和勻速運動現象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所沒有解決的問題: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從而建立了平衡狀態、平衡力的概念;并進一步指出最簡單的受外力平衡的情況是二力平衡,隨后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得出二力平衡條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知識得出物體受到的這兩個力的合力為零.使學生的認識從理論上提高一步,同時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為零的印象.再聯系具體事例,讓學生應用二力平衡條件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教材通過“想想議議”使學生進一步完善“運動和力的關系”的知識體系.

      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本節的重點是研究總結物體平衡的規律,規律教學應首先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實驗研究問題,再對實驗結果概括、總結得出規律.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關鍵.

      教法建議

      1.本節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進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從牛頓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現象出發,針對已經建立的規律提出質疑,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培養學生勤思勤問的良好品質.

      2.平衡條件的得出是本節的重點知識,不能只強調結論,而要加強過程教學.做好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關鍵.為了更容易從實驗得出平衡條件的二力共線的結論,可采用如圖9-3-1所示的實驗裝置.取一塊薄木板在邊緣開幾個小孔,用細線系住任意兩個孔,細線的兩端跨過桌邊的滑輪懸掛鉤碼.

      3.平衡條件的應用是對教學的檢驗,要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最后的小結應由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進一步加以補充,使其更完整.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學生認知結構中建立二力平衡條件的過程;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釋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教具:滑輪、鉤碼、細繩、木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方法1 :復習提問引入

      牛頓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體才能保持靜止、才能做勻速直線運動?請同學們舉例說明。

      引導: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可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做勻速直線運動。引出平衡態的概念,進行新課教學。

      方法2 : 現象引入

      課堂演示:靜止在桌面上的物體、勻速行駛的電動汽車

      或錄像片段: 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火車、勻速步行的學生、靜止在地面上的汽車

      提出問題:上述物體保持靜止狀態和做勻速直線運動是否受到外力?請你再舉出幾個靜止和做勻速直線的物體,分析它們受到的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二力平衡》。

      引出平衡態的概念,進行新課教學。

      二、新課教學

      1. 平衡狀態

      由上面學生舉出的例子定義平衡狀態。指出這時作用該物體上的幾個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說幾個力互相平衡。物體受力平衡時最簡單的情況是受兩個力作用。

      過渡:物體受力作用時滿足什么條件才能保持平衡?

      2. 二力平衡條件

      方法1:通過演示實驗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介紹實驗裝置如圖9-3-1所示,用細線系住木板上的任意兩個孔,細線的兩端跨過桌邊的滑輪各懸掛一個相同質量的鉤碼。

      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下面問題。

      木板是否靜止?木板靜止時受到的兩個拉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方向有什么關系?

      把木板扭轉一下,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木板還能靜止嗎?重新平衡后,兩個力的方向有什么特點?

      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相同的鉤碼,木板還能靜止嗎?

      任選其它兩個孔重復上述實驗。

      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結果自己得出結論。可在教師引導下由多名同學互相補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學生探究性學習(學生分組實驗,研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師介紹實驗裝置同上。

      教師明確實驗目的:觀察分析總結滿足什么條件木板靜止?

      學生探究性實驗

      學生討論、進行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根據力的合成的知識,彼此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是多少?

      3. 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方法1: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請學生畫出圖9-3-2中物體受力的示意圖,并分析物體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對力是二力平衡。

      1) 靜止懸掛的電燈。

      2) 靜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 勻速運動的拖車。

      方法2: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由學生自己舉例自己分析受力情況。

      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問題,首先要判斷被研究的物體是不是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只有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才可以應用這個條件。對于能夠應用二力平衡條件的物體,要分析它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豎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學生分析中要注意糾正學生認識上的簡單化和片面性。

      一、 鞏固練習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所受力中,屬于平衡力的是 [ ]

      A.書對桌面的壓力與書所受的重力;

      B.書對桌面的壓力與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C.書所受的重力與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D.書對桌面的壓力加上書的重力與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2.起重機的鋼絲繩吊著重物,比較在重物靜止時,重物勻速上升時,重物勻速下降時鋼絲繩對重物的拉力大小,則( )

      A. 重物勻速上升時,拉力最大

      B. 重物靜止時,拉力最大

      C. 重物勻速下降時,拉力最大

      D. 上述三種情況,拉力一樣大

      二、 總結、擴展

      讓學生討論課本“想想議議”中的問題,總結力和運動的關系,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條件。

      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同學,在總結運動和力的關系之后,可讓學生分析一對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

      三、 布置作業

      閱讀課文,完成書后練習。

    物理教案《力》10

      復習目標

      1.能說出力的概念、單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會畫力的示意圖。

      2.能闡明彈力的概念,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說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記住G=mg。

      復習過程

      一、知識梳理,基礎鞏固

      1.自學指導:閱讀本章教材,完成“中考新突破”54、55頁“考點解讀”部分。(15分鐘)

      2.學生自學

      3.教師精講與點撥:(5分鐘)

      二、典型事例,抽取規律(25分鐘)

      考點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例1:用手拍桌子,手會感覺到疼,這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_____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這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發生__________。

      練習1:在湖水中劃船時,使船前進的動力是:()

      A.槳對水的推力B.水直接對船的推力

      C.人對船的推力D.水對槳的推力

      考點二:彈力和彈簧測力計

      例2:一個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關于物體和地面受力情況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彈力是因為地面發生了形變

      B.地面受到向下的彈力是因為物體發生了形變

      C.物體受到向上的彈力是因為地面發生了形變

      D.物體受到向上的彈力是因為物體發生了形變

      練習1:關于彈簧測力計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彈簧測力計是常見的測力計

      B.彈簧測力計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是不均勻的

      D.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是根據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考點三:重力:

      例3: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質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體受到重力與___之比,約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確的情況下,可取g=10N/kg.甲、乙兩同學的質量之比是10:9,甲同學重為540N,乙同學重為_____N.

      練習1:重垂線是根據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來檢查墻壁________,木工常用它來檢查工作臺_______。

      練習2:如果沒有重力,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河水不再流動,再也看不見大瀑布B.人一跳起來就離開地球,再也回不來

      C.物體將失去質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進口里面

      三、課堂小結:

      課后反思

    物理教案《力》11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與分力都是從力的作用效果來定義的。

      2、通過實驗探究,獲知在同一直線上同方向與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況。

      3、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經歷對圖表的分析獲得結論的過程,并能夠在與同學的交流討論中發現新的問題。

      4、在關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實驗中,讓學生經歷從提出假設,到驗證假設,直到形成科學理論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1、先通過“帆的合力”、“螞蟻的合力”、“人的合力”等例子展示合力的作用效果;提出合力、分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

      2、然后通過設置疑問“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是怎樣的?”來展開。為了驗證同向和反向上二力合力的大小,設定了“實驗探究”,通過實驗來得出二力合力的條件。

      這樣安排是讓學生首先對合力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替的前提,然后通過簡單的情況來認識合力大小與方向是怎樣確定的。這樣可使學生“從一般到特殊”初步認識力的'合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對通過實驗探究的參與,認識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的情況。

      教學難點:

      1、讓學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學方法,認識等效替代對物理發現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學生能在觀察自然、生活等現象中發現問題,勇于探究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物理教案《力》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能正確找出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⑵知道力是有方向的量;知道力的國際單位是n(牛頓);會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

      ⑶會畫力的圖示。

      ⑷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發生形變,改變物體的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

      ⑸初步知道力的名稱可按力的性質來命名或按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

      2、能力目標

      ⑴通過力的圖示,體會用形象描述抽象的物理概念(量)的方法。

      ⑵通過指明受力物和施力物來體會如何挖掘“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的內涵。

      二、重點、難點分析

      ⑴ “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準確把握這一力的初步概念,是本節的重點內容。力的物質性體現在:沒有脫離物體的力存在,一個孤立的物體也不存在力的作用,即有受力物體必有施力物體。在這里,不宜提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也不宜舉沿斜面下滑的物體不受下滑力的例子。

      ⑵力的圖示是本節的難點,應通過一定的練習來把握。雖然把物體“用一個點代表”,也不要過早地提出“質點”的概念。

      三、教具

      磁鐵、小鐵塊、細線;彈簧秤、鉤碼(學生用,2人一組);刻度尺、圓規。

      有條件地可利用投影設備,并準備相應的作力的圖示的投影片或實物投影圖。

      四、主要教學過程

      ⑴引入課題

      我們在初中學習了力學知識、熱學知識、電磁學知識和光的知識,到高中還要進一步學習這些知識。上節課已經提到,無論從內容要求、學習方法和能力要求都要深化。

      我們初中所學力和運動、功和能都屬于力學知識,其中力和物體運動的關系又是重點和基礎。無論是力和運動的關系,還是功和能和關系,都是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因此準確把握力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第一章就討論力。

      ⑵教學過程設計

      一、力

      提問:什么是力?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演示:用細線使放在桌上的鉤碼上升。

      引導答出:細線對鉤碼施加了力。

      演示:磁鐵吸引鐵塊。

      引導答出:磁鐵對鐵塊施加了作用力。

      提問:再舉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實例,要求說出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對學生舉出的目前不好說明的實例,不要過多分析,可指明以后會涉及。)

      小結:力是一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這里指出了力的物質性,沒有脫離物體而存在的力,一個孤立的'物體不會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說,有受力物體,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離開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而獨立存在的。

      當我們研究某一個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例如說物體受重力,其施力物體是地球)

      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符號是什么?

      提問:僅說一個力多大(是多少n)能不能完整地表達了這個力?

      引導學生答出力是有方向的物理量。(力的作用點)

      2、力的大小和方向

      (1)力的大小用彈簧秤來測量。單位是n(牛)。

      (2)力是有方向的物理量。

      提問:物體受的重力方向是____;水里的船受到的浮力方向是____。

      (3)力的圖示。為了形象地表達一個力,可以用一條帶箭頭的線段(有向線段)來表示: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頭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箭尾(或箭頭)常畫在力的作用點上(在有些問題中為了方便,常把物體用一個點代表)。

      例1(教師做):卡車對拖車的牽引力f的大小是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的圖示。

      步驟:選一標度(依題而定其大小):如用1cm長的線段表示500n的力。從力f的作用點o向右水平畫一線段四倍于標度(4cm),然后畫上箭頭(圖1):

      例2(學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圖示:(可同時出三個題,全班分三組,每組做一個題,并分別選一個學生在黑板上做。)

      ①物體受250n的重力。

      ②用細線拴一個物體,并用400n的力豎直上提物體。

      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為1000n。

      答案:

      說明:

      ①選不同標度(單位),力的圖示線段的長短可不同;

      ②標度的選取要有利于作圖示。

      提問:上述三例的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分別是什么?

      提問:回憶初中所學過的知識。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3、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發生形變;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可利用已有的彈簧秤等演示,總結上述兩方面效果。)

      今后我們將定量地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小結: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常稱為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是形象地表述一個力的方法,不要忘記定標度。力的圖示要正確反映力的三要素。

      提問:說出不同力的名稱。

      (學生邊答,教師邊在黑板寫出,并有意識地分成兩類:按性質命名的力和按效果命名的力。)

      總結:

      4、力的分類

      按性質命名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

      (浮力、向心力都是按效果命名的力,而且是合力,不宜過多說明。)

      不同效果的力可以是同一種性質的力。如繩子的拉力、車輪的壓力、路面的支持力,實際上都是彈力。

      按效果命名的同一名稱的力,可能是不同性質的力,如動力、重力、彈力、摩擦力、電力、磁力都可以是動力。

      上述關于力的分類,還要在不斷學習中擴展并深化。

      在力學范圍內,接力的性質劃分,常見的有重力、彈力和摩擦力。為了學好力學,首先要從產生、方向及作用效果上認清這三種力。下面幾節就分別在復習初中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這三種力。

      (三)課堂小結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作用力是力的三個要素。

      要會力的圖示,它體現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分力。

      (四)作業

      (五)板書(建議)

    物理教案《力》13

      【 教學目標 】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彈力;

      (2) 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 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 教學重點 】

      力的測量原理。

      【 教學難點 】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 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蹦極,射箭 …… 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 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了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 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范圍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整。 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零;

      (2)測量范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 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發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 …… 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 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并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 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 課后發展空間中的練習

      【 實踐活動 】

      課后“發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 教學反饋 】

      本節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物理教案《力》14

      教學目標

      基本知識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夠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夠畫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

      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

      情感目標: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初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教法建議:

      一、關于講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議。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無法直接“看到”,只能通過力的效果間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力的效果也很難用眼直接觀察到,只能憑我們去觀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認識力的存在。在講解時,可以讓學生注意身邊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對一些不易觀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辦法觀察到。

      二、關于講解力的圖示的教法建議。

      力的圖示是物理學中的一種語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學形象的對矢量進行表述,所以教學中要讓學生很快的熟悉用圖示的方法來表示物理的含義,并且能夠熟練的應用。由于初始學習,對質點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課堂上講解有關概念時,除了要求將作用點畫在力的實際作用點處,對于不確知力的作用點,可以用一個點代表物體,但不對學生說明“質點”概念。

      教學過程設計方案:

      一、提問:什么是力?

      教師通過對初中內容復習、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通過實驗演示:如用彈簧拉動鉤碼,或者拍打桌子等實驗現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導學生總結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指出力不能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質性。

      提問:下列實例,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1)、馬拉車,馬對車的拉力。

      (2)、桌子對課本的支持力。

      總結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體就有受力物體,有力作用,同時出現兩個物體。

      強調:在研究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二、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教師總結:力的測量:力的測量用測力計。實驗室里常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

      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三、提問:僅僅用力的大小,能否確定一個力:

      演示壓縮、拉伸彈簧,演示推門的動作。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并得出力的三要素來。

      教師總結: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四、提問: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然后教師小結。

      力的表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用一條有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大小,箭頭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線段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講解例題: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體向右勻速運動。用力的圖示表示出推力。

      教師邊畫邊講解。注意說明:

      1、選擇不同標度(單位),力的圖示線段的長短可以不同;

      2、標度的選取要利于作圖

      通過作圖練習、教師指導讓學生掌握力的圖示作圖規范。

      力的示意圖:用一條無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讓學生體會力的示意圖與力的圖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憶初中的知識,提問: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

      六、力的分類:

      教師總結力的分類,強調高中階段按照力的性質劃分,在力學范圍內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按性質命名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壓力、動力、阻力、支持力、壓力等等;

      在力學范圍內,按力的性質劃分的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探究活動

      測定患者的血沉。在醫學上有助于醫生對病情作出判斷。設血液是由紅血球和血漿組成的懸浮液。將此懸浮液放進豎直放置的血沉管內,紅血球就會在血漿中勻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稱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約是10mm/h。如果把紅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徑為R的小球,且認為它在血漿中下沉時所受的黏滯阻力為。在室溫下Pa·s。已知血漿的密度,紅血球的密度。試由以上數據估算紅血球半徑的大小。

      答案:m。

    物理教案《力》15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

      2、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定量關系。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掌握在研究三個物理量之間關系時,用控制變量法實現。

      2、指導學生根據原理去設計實驗,處理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3、幫助學生會分析數據表格,利用圖象尋求物理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

      2、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樂于探究自然界的奧秘,能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相互學習,交流,共同提高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1、怎樣測量物體的加速度

      2、怎樣提供和測量物體所受的力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選器材,設計方案,進行實驗。作出圖象,得出結論

      ★教學方法

      1、提出問題,導入探究原理――自主選器材,設定方案,進行操作,總結歸納――進行交流。

      2、對學生操作過程細節進行指導,對學生實驗過程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

      ★教學用具:

      多媒體、小車、一端帶滑輪長木板、鉤碼、打點計時器、學生電源、紙帶、刻度尺、氣墊導軌、微機輔助實驗系統一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利用多媒體投影下圖:

      定性討論:物體質量一定,力不同,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質量物體上,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快慢取決哪些因素?定性關系如何?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后回答:第一種情況,受力大的產生加速度大,第二種情況:質量大的產生加速度小。

      學生再思考生活中類似實例加以體會。

      點評:教師還可舉日常生活中一些實例,如賽車和普通小汽車質量相仿,但塞車安裝了強大的發動機,牽引力巨大,可產生很大加速度。再如并駕齊驅的大貨車和

      小汽車在同樣大的制動力作用下,小汽車容易剎車.通過類似實例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加速度大小既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

      好鋪墊.

      (二)進行新課

      1、物體加速度與它受力的定量關系探究

      教師活動:現在我們探究物體加速度與力、質量的定量關系(用控制變量法)。保持物體的質量不變,測量物體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與力的定量關系。請同學生據上述事例,猜測一下它們最簡單關系。

      學生猜測回答:加速度與力可能成正比。

      教師活動:如何測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請同學樣設計方案。

      學生回答:第二章我們已探究過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規律,可用該實驗器材測加速度。小車在鉤碼牽引下作勻加速運動,利用打出紙帶求加速度。

      教師活動:現實中,除了在真空中拋體(僅受重力)外,僅受一個力的物體幾乎不存在,但一個單獨的力作用效果與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實驗中力F的含義可以是物體所受的合力。如何為運動物體提供一個恒定合力?如何測?請同學們想辦法。

      教師引導:可利用前邊測加速度的器材,在鉤碼質量遠小于小車質量條件下,鉤碼重力大小等于對小車拉力(至于為什么以后再討論),但必須設法使木板光滑,或使用氣墊導軌以減少摩擦直至忽略不計。這樣小車受的合力就等于鉤碼重力。教師對學生設計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篩選出最佳方案進行實驗。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設計可行方案測量,也可借鑒教師提供案例進行設計。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把小車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設計好的表格中。

      學生活動:學生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分組實驗,取得數據。

      教師活動:如何直觀判斷加速度a與F的數量關系?指導學生以a為縱坐標,以F為橫坐標建立坐標系,利用圖象找規律。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某同學做的圖象,讓大家評價。

      學生活動:學生在事先發給的坐標紙上描點,畫圖象,看圖象是否是過原點的直線,就能判斷a與F是否成正比。分析研究表格中數據,得出結論。

      2、物體的加速度與其質量的定量關系探究

      教師活動:保持物體所受力相同,測量不同質量的物體在該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關系,請同學們用最簡單關系猜測一下二者是什么關系?教師解釋:若a與m成反比,其實是a與1/m成正比,a-l/m的圖象應是什么?

      學生猜測回答:加速度與質量可能成反比。應該是過原點直線。

      教師活動:保持鉤碼質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變小車質量?將不同質量的小車的加速度填入設計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標系作圖象。

      學生回答:在小車上加砝碼。

      學生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分組實驗,測出不同質量時加速度。在坐標紙上描點,作a-l/m圖象,據a-l/m圖象建否是過原點直線就能判斷加速度是否與質量成反比。

      點評:由于學生剛開始從事探究實驗,缺乏經驗,需要教師指導,比如設計方案,利用圖象處理數據,學生一無經歷,二不習慣,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學生走向自由探究。

      3、對實驗可靠性進行評估

      教師活動:如果同學們猜想是正確的,那么根據實驗數據,以a為縱坐標,以F橫坐標,或以a為縱坐標,1/m為橫坐標,作出圖象都應該是過原點的直線,但實際描的點并不嚴格在某直線上,也不一定過原點。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實驗才能證實。

      學生討論結果,看書討論相關問題。

      ★課余作業

      1、課后完成實驗報告。

      2、預習第三節牛頓第二定律。

    【物理教案《力》】相關文章: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11-10

    初中物理教案02-23

    質量物理教案08-29

    內能物理教案08-19

    測量物理教案08-23

    質量物理教案08-24

    彈力物理教案08-21

    物理教案《彈力》11-24

    物理教案:彈力07-14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伊人久久综合狼伊人久久 | 香蕉成人人多人视频 | 亚洲专区欧美日韩 | 伊人一区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 尤物视频在线国自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