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正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棱長的含義;
2、掌握正方體的基本特征,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3、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教學
教學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
正方體與長方體的比較。
課前準備:
教法學法 實踐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昨天,我們學習了長方體。請大家回顧一下:長方體有哪些特征?
2、口答:說出每個圖形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設疑:第4個圖形的長、寬、高相等,說明:這樣的物體叫作正方體。大家想不想研究它?這節課我們要研究它的有關知識。
(揭示課題:正方體的認識)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組為單位發學具。
2、以小組為單位研究手中的正方體。建議:用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來研究。
3、自主探究。讓學生結合手中的實物進行探究,再讓他們小組交流自己的發現。
4、匯報交流
(1)讓生結合實物說說面有什么特點?你是怎樣驗證的?從中明確:正方體的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讓學生說說棱有什么特點?你是怎樣驗證的?從中明確:正方體的12條棱長度都相等。
(3)讓生說說有幾個頂點?你是怎么驗證的?
5、提問:誰能完整地說一說正方體有什么樣的特征?
多指名幾個同學說特征。
6、結合直觀圖小結:正方體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條棱,每條棱的長度都相等。它還有8個頂點。
7、提問:依據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
8、請同學們小組合作,運用手中的學具驗證一下我們今天學習的正方體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說一說。完成表格。
三、觀察比較,體會異同
1、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2、讓學生結合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進行觀察、歸納,再同桌交流觀察的結果。
3、匯報交流。相同點是: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4、根據比較結果,想一想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么關系?
不同點:長方體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正方體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正方體每條棱的長度都相等。
練習 完成P20做一做
總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認識了正方體,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 :
正方體的認識
6個面 (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體圖形正方體 12條棱 (長度相等)
8個頂點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使學生理解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把分數化成小數。
②使學生認識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2)能力目標:在學生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過程的參與討論中培養學生觀察、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
教學難點: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 導入新課
1、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小紅和小明進行登山比賽,從山下到山頂,小紅用了0.8小時,小明用了3/4小時,哪位同學登得快?”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么好辦法?
生1:把小數化成分數,再比較。
生2:把分數化成小數,再比較。
師: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要想比較兩個人的速度,需要把這兩個數統一成一類數,要么都是小數,要么都是分數,這樣才能便于比較,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數、小數互化的一般方法。(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學習新知
1、自主探究小數化分數的方法:
(1)出示例1:把一條3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長多少米?
師:誰來列出算式?
生:3÷10=0.3米
3÷10= 3/10米
師:還是這根繩子,如果平均分成5段,每段長多少米?
生:3÷5=0.6米
3÷5=3/5米
師:觀察一下上面兩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生:0.3= 3/10
0.6=3/5
師:兩種不同形式結果是相等的,說明小數和分數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同學們想一想,能不能把一個小數直接化成分數呢?
怎樣能較快地把小數化成分數?
0.3 0.6
問題:請你自己試著把 0.3 和 0.6 轉化成分數。
學生獨立完成。課件演示。
問題:1.說說你的想法。 2.這樣轉化的依據是什么? 3.把小數化成分數要注意什么?
生:能,因為小數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所以可以直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再化簡就行了。
(2)師:試一試,請大家在練習本上,嘗試把下面的小數化成分數:
0.07= 0.24= 0.123=
(3)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請學生到黑板板演,并講解自己把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法,師生小結如下: 把小數化成分數,原來有幾位小數,就在1的后面寫幾個0做分母,原來的小數去掉小數點做分子。
師:小數化成分數,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需要化簡的分數,要化簡成最簡分數,還要看清楚原來的小數是幾位小數。
2、自主探究把分數化成小數的一般方法:
怎樣能較快地把分數化成小數?
把化成小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保留兩位有效小數)。
師:現在就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用你們喜歡的方法做。
問題:1.說說你的想法。 2.這樣轉化的依據是什么? 3.把分數化成小數要注意什么?
要求:各小組推薦一名代表來作匯報。
(2)交流反饋:
請小組派代表板書,并講解本組比較的過程及方法。其他同學質疑。(課件出示)
師:你認為哪種方法比較簡便?你是怎樣把分數化成小數的?
生:我認為把分數化成小數比較更簡便,因為不需要通分了。
生:分數化成小數的一般方法是:分子÷分母(除不盡時按要求保留幾位小數)
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盡時,要根據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幾位小數。
特殊方法:分母是10、100、1000...時,直接寫成小數;分母是10、100、1000...的因數時,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再寫成小數。
試一試: 把下面的分數化成小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保留兩位小數)。問題:說說你的想法。
三、鞏固應用
1、師:剛才我們一起研究了分數和小數的互化,讓我們再次回到開始時提到的問題,你能解決了嗎?下面就用你喜歡的方法比較吧!
2、李阿姨和王叔叔誰打字快些?
問題:
1. 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2. 你想把小數轉化成分數還是把分數轉化成小數?
強調學生說一說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及時作出評價。
1.把0.7 、9/10 、0.25 、43/100 、7/25 、13/47 這6個數按從小到大的
順序排列起來。
拓展提高:
你知道嗎?
下面這些分數中哪些可以化成有限小數?
四、暢談收獲 知識小結
誰來說一說你今天這節課都學習了哪些知識?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五、布置作業 鞏固知識
作業:第78頁練習十九, 第3題、第8題、第10題。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決一些稍復雜的生活問題.
2,學會找出生活問題中相等的數量關系,正確列出方程.
3,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
4,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教學重點: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個數的幾倍多(少)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
教學難點:
分析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并會列出方程解答.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解下列方程.
X+2x=147y-34=71
2,根據下面敘述說說相等關系,并寫出方程.
①公雞x只,母雞30只,是公雞只數的2倍.
②公雞有x只,母雞有30只,比公雞只數的2倍少6只.
3,(媒體出示教材情景圖)講述:一天,學校的足球場上,善于觀察的小軍,勤于研究的小華和愛提問題的小剛三人休息時,突然發現足球的秘密.小軍發現……小華發現……小剛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邊形,白色的皮都是六邊形的黑色皮共有12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塊,共有多少塊白色皮)
讓學生獨立做,集體訂正時,(板書線段圖).
二,合作探究:
1,教學例1(媒體出示教材情景圖).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邊形,白色的皮都是六邊形的白色皮共有20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塊,共有多少塊黑色皮"
(1)審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有用信息.
提問:"例題與復習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師說明:例1就是我們以前見過的"已知比一個數的幾倍少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用方程解答這類問題.
教師板書:稍復雜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教師板書線段圖講解)
看圖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關系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結果.
可能出現的等量關系是:黑色皮的塊數×2-4=白色皮的塊數
黑色皮的塊數×2-白色皮的塊數=4
黑色皮的塊數×2=白色皮的塊數+4
(3)同桌討論怎樣列出方程.
(4)交流匯報并讓學生根據題意說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關系.允許學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書學生的方程并選擇2x-4=20討論它的解法.
學生小組討論解法.
匯報交流板書:
解:設共有x塊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檢驗:(引導先生口頭檢驗)
答:共有12塊黑色皮
(5)學生選擇其余的方程解答.
2,變式練習.
(1)教師: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個條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塊"該怎樣列方程(課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塊中的"少"換成"多")讓學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較,使學生清楚地看到,這種用算術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應用題,不論是"幾倍多幾"還是"幾倍少幾"列方程都比較容易.
3,引導學生總結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①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檢驗,寫出答案.
三,鞏固應用
1,只列式不計算.(課件出示)
①圖書室有文藝書180本,比科技書的2倍多20本,科技書x本.
②養雞廠養母雞400只,比公雞的2倍少40只,公雞x只.
③學校飼養小組今年養兔25只,比去年養的只數的3倍少8只,去年養兔x只.
④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匯報交流
①北京故宮的面積是72萬平方米,比廣場面積的2倍少16萬平方米.廣場的面積是多少萬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亞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亞洲的面積比大洋州面積的4倍還多812萬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積是多少萬平方千米
③獵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能達到每小時110km,比大象的2倍還多30km.大象最快能達到每小時多少km
④共有1428個網球,每5個裝一筒,裝完后還剩3個.一共裝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兩數的和是90,甲數是乙數的2倍.甲乙兩數各是多少
②甲乙兩數的和是183,甲數比乙數的2倍還多3.甲乙兩數各是多少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板書設計:
先把2x看作一個整體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復習用字母表示數。解學過的簡易方程列方程解簡單的文字題和應用題。
能力目標:通過總復習,把所學的方程知識進一步系統化,以此培養學生的歸 納、總結的能力。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養成靈活解題的能力, 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經歷復習的過程,在互動交流、共同梳理中,體驗合作交流的情感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列方程解文字題和應用題。
教學難點:
列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復習方程與代數的知識,先回憶一下上節課的內容。今天我們將利用這些知識,列方程解文字題和應用題。
二、復習與整理
(一)列方程解文字題
(1)4.2比一個數的4倍多1,求這個數。
(2)某數比4.2的4倍多1,求這個數。
1.學生自己嘗試解方程
2.觀察比較區別。
3.小結:要看清是一倍數還是幾倍數。
師:列方程解文字題我們要怎么做? 首先通過讀題,找到未知量和已知量,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未知量;接著找出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并列出方程;隨后解方程并檢驗。
4.鞏固練習(寫出設句和方程,不解方程)
(1)2.6與4.5的積加上一個數的3倍,和是13.8。求這個數。
(2)一個數與3的和的4倍,正好等于這個數的6倍。求這個數。
(3)一個數的5倍比14與5的積少14,這個數是多少?
(4)甲、乙兩數之和是2.8,甲數比乙數的.2倍少1.4,求乙數。
小結:解方程一定要養成檢驗的習慣,正確運用關系式求解.
(二)列方程解應用題
(1)地球繞太陽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的4倍還多13天。水星繞太陽一周要用多少天? (體會文字題和應用題之間的練習,通過辨析、比較,進一步分析和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驟。)
(2)文具店里,一支鋼筆的售價比一支鉛筆貴10.5元,是鉛筆售價的8倍,鋼筆和鉛筆的售價各是多少元? (要注意不同的等量關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
(3)兒童節時,老師向學生發放禮品,如果每個班發20份禮品,就會多出130份;如果每個班發25份禮品,則剛好分完,學校一共有幾個班級?共準備了幾份禮品? (要注意選擇合理的未知量設X)
小結:具體過程與列方程解文字題的步驟相似,但是由于題目的靈活性更高,根據題意,可能找到很多的等量關系,也就可以列出各種不同的方程。因此,列方程解應用題更靈活。
【通過學生的分析、回顧和整理,充分表現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優勢,進一步體會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好處。從而通過成功的體驗,讓學生自愿自發的喜歡用方程解答較復雜的應用題。】
三、本課小結
在列方程解文字題和應用題時,要根據題意,找準等量關系,解決問題,更要注重檢驗。
四、課后作業
教材75頁第五題和第六題。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表達方法。
2、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溫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在現實情境中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
教學難點:
用正負數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準備:
溫度計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復習,你知道這節課要學什么么?(板書:負數)
說我們以前認識過哪些數?(自然數、小數、分數)
分別舉例。指出:最常見的是自然數,小數有個特殊的標記“小數點”,分數有個特殊標記是“分數線”,你知道負數有什么特殊標記么?(負號,類似于減法)
二、學習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溫度么?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到這個溫度么?
介紹溫度計:(1)℃、℉,我們中國人用攝氏度為單位,即℃;℉是華士度,是歐美國家用的`。(2)以0為界,0上面的溫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溫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別表示多少度?
在溫度計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時候是0℃嗎?(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倉一年中的最低溫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到它嗎?
分別寫出這三個溫度:0℃,為了強調這個溫度在零上,35℃還可以寫成+35℃,而這個零下5度,應該寫成—5℃。
讀一讀:正35,負5
分別說說在這3個不同的溫度你的感受。
2、完成試一試:
寫出下面溫度計上顯示的氣溫各是多少攝氏度,并讀一讀。
對零下幾度,可能學生會不能正確地看,注意指導。
3、完成第3頁第2題的看圖寫一寫,再讀一讀。
簡單介紹有關赤道、北極、南極的知識。
4、完成第6頁第4題:
先指名說說這三條魚分別所處的地方,再選擇合適的溫度。也可選擇幾個讓學生說說選擇的理由。
5、讀第7頁第5題。,讓學生說說體會。
6、完成第6題,分別在溫度計上表示4個季節的溫度。加強指導與檢查。
三、學習例2:
1、出示例2圖片,介紹“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識。
讓學生指一指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從哪里到哪里。補充:最新的測量,這個數據有所變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魯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這兩個地方,一個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來表示,另一個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來說說這樣記錄有什么好處?
2、完成第6頁第1題:用正數或負數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讀一讀第2題的海拔高度,它們是高于海平面還是低于海平面。
三、認識正負數的意義:
1、像溫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
黑板上這些數,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怎樣的數是正數?怎樣的數是負數?
0呢?為什么?
2、完成第3頁第1題,先讀一讀,再把這些數填入相應的圈內。
3、完成第6頁第3題:分別寫出5個正數和5個負數。
四、全課小結:(略)
課后小記:
這節課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是熱烈的,但在作業中,發現似是而非的錯誤較多。特別是在溫度計上找零下幾度,不是正好的刻度時,容易找錯區間,需要加強指導。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并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2)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
正方體的特征及長、正方體的異同點。
【教學難點】
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討論法、講解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的特點,請你回憶一下,回答下面的問題。(課件第2張)
(1)長方體有(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2)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3)長方體有(8)個頂點。
在我們的身邊,除了許多長方體的物體,還有許多是正方體。(課件第3張)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積木、禮品盒等,這些都是正方體。
你還能說出生活中的哪些物體是正方體呢?
生舉例說。
【設計意圖】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正方體的特征,并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仔細觀察課前準備好的'正方體,你發現正方體有什么特點?
(1)小組合作:
拿一個正方體的物品來觀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點?
(2)匯報交流:(課件第6張)
生1: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生2:正方體的12條棱長度都相等。
2.總結正方體的特點。(課件第7張)
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這6個面完全相同。
正方體有12條棱,所有的棱長度都相等。
正方體有8個頂點。
正方體是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組成的立體圖形,所有的棱長度相等。
【設計意圖】
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從觀察實物的過程中發現正方體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3.小組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
拿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觀察一下: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課件第8、9張)
生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生2:長方體的6個面一般是長方形,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正方體的所有棱長度都相等。
4.列表比較一下:(課件第10、11張)
5.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課件第12張)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關系?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正方體也是特殊的長方體。
師:特殊在哪里?
生2:正方體可以看做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師:你會用集合圖來表示它們的關系嗎?
6.小結:(出示課件第13張)
(1)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3)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設計意圖】
對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加深學生印象,使學生能查漏補缺,更好地掌握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
7.做一做:(課件第14張)
小組活動:小組同學配合,用棱長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并思考:
(1)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
(2)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擺法?搭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3)搭一個四個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現了什么?
8.答案揭曉:(課件第15張)
(1)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8個小正方體。如下圖:
(2)用12個小正方體搭成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擺法?搭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課件第16張)
第一種擺法: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12cm,寬是1cm,高是1cm。
第二種擺法:(課件第17張)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6cm,寬是2cm,高是1cm。
第三種擺法:(課件第18張)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4cm,寬是1cm,高是3cm。
【設計意圖】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可以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理解的更為透徹,為下一步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好準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搭一個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現了什么?(課件第19張)
搭一個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搭成的長方體其實就是一個正方體。
(三)課堂練習
談話:同學們,你們學得怎么樣了?我們一起到智慧樂園挑戰一下自己吧!有沒有信心呢?
1.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有幾個面的形狀完全相同?(課件第20張)
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5cm。它有6個面的形狀完全相同。
【設計意圖】
本題的設計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方體的特點,知道正方體的棱長都相等,6個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這個正方體的棱長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長是多少分米?(課件第21張)
正方體12條棱相等,棱長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條棱的長度。
72÷12=6(分米)
答:它的棱長是6分米。
(四)拓展提高。(課件第22、23、24張)
用鐵絲做一個底面周長是56厘米的正方體框架,需要鐵絲多少厘米?
(1)小組討論: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說說你的思考過程。
(2)匯報交流:
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條棱的長度,再求12條棱的總長度。
56÷4×12
=14×12
=168(厘米)
答:需要鐵絲168厘米。
(3)底面周長就是4條棱長是總和,求12條棱長的總和,就是56厘米的3倍。
56×(12÷4)
=56×3
=168(厘米)
答:需要鐵絲168厘米。
(五)課堂總結
師: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交流:
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2.正方體的6個面是正方形,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4.正方體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六)板書設計
正方體
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2.正方體的6個面是正方形,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4.正方體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教學反思】
1、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充分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導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先回憶有關長方體的特點的有關知識,再開門見山設計了辨認生活中那些物體是正方體,然后直接轉入正方體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學拖沓、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重點。
2、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于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征,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3、教會知識,更要教會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的題目是正方體的認識,讓學生用類比法參照長方體特征研究過程研究正方體的特征,最后進行兩者之間的異同比較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征,理解長、寬、高的概念。
2、能會計算長方體的棱長總和。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4、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三、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施及相關課件,長方體實物模型兩個(其中一個兩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長方體的框架一個。
五、學具準備:
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長方體形狀的紙盒和一把尺子。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了幾位老朋友,同學們看,你們認識它們嗎?(屏幕上顯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你們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生:逐個說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
師:這些圖形都是咱們前面所學過的平面圖形,現在你們再看這些圖形,和前面那些圖形一樣嗎?(屏幕上顯示: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長方體。)
生:不一樣。
師:(指著圖)像這樣的圖形,就是立體圖形,今天,我們一塊來研究立體圖形中的一種圖形(屏幕上顯示:一個長方體)長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面的認識:
師:根據同學們以前所學習的知識,誰能說說長方體的大概樣子呢?
生:它的大概樣子是長長的,方方的。
師:請同學們在這些圖中,找出長方體(出示課件)第幾個是長方體?
生:回答。
師:在日常生活中,你發現哪些物體是長方體?
生甲:煙盒,牙膏盒,藥盒等。
生乙:電冰箱,收音機,微波爐等。
生丙:磚,床,衣柜,教室等。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物體是長方體,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很多很多。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跟著老師一塊兒摸一摸(教師拿著長方體教具引導學生摸長方體的面)你摸到了什么?
生:我摸到了長方體的面。
師:它的面是怎樣的?
生:是平平的。
師:這樣平平的面到底有多少呢?請同學們注意觀看屏幕(出示課件)。
生:6個面。
師:你們手中的學具也是6個面嗎?數一數。
生:6個面。
師:對,這是我們對長方體的第一個發現,長方體有6個面。(板書:6個面。)這6個面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請同學們再注意觀看屏幕(逐個出示:上下兩面重合,左右兩面重合,前后兩面重合。)
師:現在,你看到長方體哪兩個面怎么樣了呢?
生:上下兩個面完全重合在了一起。
師:說明這兩個面怎么樣呢?
生:說明這兩個面的形狀、大小完全一樣。
師:現在哪兩個面又重合在了一起?
生:左右兩個面完全重合到了一起。
師:說明左右兩個面怎么樣呢?
生:說明左右兩個面大小完全一樣。
師:接下來哪兩個面會重合到一起呢?請同學們猜想一下,想出來了請舉手。
生:前后兩個面會重合到一起。
師:這位同學到底猜想的對不對呢?咱們一塊來看大屏幕(顯示:前后兩個面重合。)這位同學猜想的對嗎?
生:對。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長方體6個面都是什么形?
生:6個面都是長方形。
師: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呢?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仔細觀察一下。
生甲:我的長方體學具6個面都是長方形。
生乙:我的長方體學具4個面是長方形,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一般情況下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在特殊的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及電腦演示,我們就可以得到長方體面的特征。(師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兩個面大小相同。現在請同學們齊讀長方體面的特征。
生:齊讀。
2、棱的認識:
師:(拿出教具邊指邊說)兩個面相交的一條邊,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棱。現在請同學們拿出長方體學具,用手摸一摸長方體的`棱,你有什么感覺?
生:有割手的感覺。
師:看著棱,你發現了什么?
生:棱把相鄰的兩個面分開了。
師:長方體的棱有多少條呢?數一數你的學具。
生:12條。
師:(拿出長方體棱長框架,師引導學生有順序地依次數出長方體棱長。)12條。這是我們的第二個發現,長方體有12條棱。(板書:12條棱)
師:現在,大家一塊來研究長方體的棱有什么特征呢?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學具,邊觀察邊用直尺測量,思考一個問題:1、長方體12條棱按長短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帶著這個問題,四個人為一小組,邊討論邊分。(師巡視)
師:討論好的小組請舉手。
生甲:我們小組把12條棱分成了三組,最長的4條分成了一組,較長的4條分成了一組,最短的4條分成了一組。每組棱長度相等。
生乙:我們小組分成了兩組:最長的4條分成一組,剩下的8條分成一組。
(師:到底這兩組同學分的對不對呢?請同學觀看大屏幕,顯示1:最長4條分成一組,最短4條分成一組,剩下4條分成一組。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分成。顯示2:最長的4條分成一組,剩下的8條分成一組。)這兩組同學分的對嗎?
生:都對。
師:12條棱一般情況下分成3組,每組有4條棱長度相等。特殊情況下分成2組,一組有4條棱長度相等,另一組有8條棱長度相等。相等的棱是相對的,也可以說成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長方體的棱的特征我們就可以總結為(師邊說邊板書: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3、頂點的認識:
師:(拿出教具邊說邊指)三條棱相交的這一個點,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頂點。拿出你們的學具,摸摸長方體的頂點,有什么感覺?
生:有扎手的感覺。
師:這樣的頂點有多少個呢?現在請同學們觀看屏幕(顯示:長方體的頂點)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生:8個頂點。
師: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都有8個頂點呢?拿出你們的學具數一數。
生:8個頂點。
師:對,第三個發現,長方體有8個頂點。(師板書:8個頂點)
師:(出示課件)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相等嗎?(邊說邊用鼠標指三條棱)
生:不相等。
師:相交于一個頂點的這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邊說邊用鼠標指長、寬、高)。
師:習慣上,長方體的位置固定以后,(出示學具邊說邊用手指)我們把底面中較長的棱叫做長,較短的棱叫做寬,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現在,請同學們看著老師的學具,老師用手指,同學們說出它的長、寬、高。(師把教具豎放、橫放、側放、讓學生說出長、寬、高)
師:實際上,長方體的長、寬、高是根據長方體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的。現在咱們來做一些練習題。(電腦出示:練習題1)
三、課堂鞏固
判斷:(正確的在括號里面畫“√”,錯誤的在括號里畫“×”。)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2)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
八、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6個面都是長方形(特特殊情況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相對的面大小相等
(12條)棱: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8個)頂點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8
一、教學目標
通過這個綜合應用,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 切聯系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二、編排思想
1.探索最優方案(每個人都不空閑)。
2.發現規律(第n分鐘接到電話的人數是前n-1分鐘接到電話的學生總數加1(老師),前n分鐘接到電話的學生總數是2的n次方減1)。
3.應用規律。
三、教學建議
1.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指導,全班匯報交流。
2.提示學生利用畫圖表的直觀形式解決問題。
3.數學模型是一種理想化的理論,要事先設計好具體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對象)和流程圖。
綜合應用 粉刷墻壁
一、教學目標
鞏固有關表面積等方面的知識,加強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收集 、整理 、分析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二、活動步驟
1.明確設計方案需要做的工作。
2.收集數據。
3.整理數據、分析與比較信息。
4.書面呈現粉刷圍墻方案。
三、教學建議
1.因本實踐活動會涉及實地的測量與調查,教學活動可以采取室內教學和室外教學相結合的形式。
2.室內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并思考,應該如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相關數學信息。
3.展示方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一比,看看哪組的方案更合理、更有實際效益,激發學生之間的互評,使學生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納別人較好的方法。
4.活動結束之后,也可鼓勵學生將自已設計的方案投給學校相關部門,為學校的建設提出一定的建議,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體會到自己勞動的價值。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平均數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補少的統計思想),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課件出示;一個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個桃子,回到家后叫來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給他們,猴一7個、猴二4個、猴三1個。
師:對老猴分桃這件事,你有什么話想說嗎?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樣多。
生:應該三只猴分的一樣多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不一樣多 一樣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圓片代替桃子(老師將磁性小圓片按照7、4、1、分別排列在黑板上)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人小組討論一下,你們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組的個數一樣多。
2、交流反饋
(1)引出移多補少、(2)(7+4+1)÷3
師:觀察移動后的小圓片,思考:移動后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板書: 總數不變
一樣多 不一樣多
3、小結,并揭示課題
師:剛才我們通過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個同樣的數4,這個數就叫平均數
(板書課題)
4、剛才有同學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們的平均數,現在老師再擺一組為8個,這時平均數又是多少呢?會嗎?
生:會。(生自己完成)
反饋 (7+4+1+8)÷4=5
比較歸納得出 : 總數÷份數= 平均數
(三)應用數學
教師課件出示列舉生活中的平均數問題,學生自己閱讀這些信息
1、 國家旅游局關于20xx年“十一”黃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東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門票收入為130萬元,北京故宮平均每天門票收入為200萬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宮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開北京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超過10℃。
3、三年級1班平均身高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剛才談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該怎么辦呢?
出示三年級某班的身高統計表(單位:厘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師:估計,全班的平均身高會在什么之間或是多少厘米?該怎么辦?現有三種方案,你選擇哪一種呢?
A、 選擇第一排最矮的
B、 選擇第六排的
C、 選擇第一組有高,有矮的'
師:說說你為什么這樣選擇?
3、學生試算
4、師:看到這個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對于這個平均身高還有沒有更大膽的想法,它還能代表哪些范圍內的大概平均身高?
學生反饋
(五)、鞏固發展。
選一選(用手勢表示)
1、少先隊第三中隊發動隊員種樹,第一天種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種了315棵,平均每天種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氣象站在一天的1點、7點、13點、19點,測得的溫度分別是攝氏8度、15度、24度、17度。請算出這天的平均氣溫。(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練習
1、猜老師平均每個月的開支
2、教師板書:平均每月開支1000元 提問,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老師把今年前三個月的開支情況做了大概的統計,
出示:20xx年陳老師1——3月每月開支情況統計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額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幫老師算一算,今年前三個月的平均每月開支多少元?
3、學生反饋
4、你們能不能預測一下老師4月份的開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個月每月平均開支不超過1000元,四月份老師最多能花多少錢?
五、總結:
“求平均數”是新教材“ 統計與概率”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現代社會的公共媒體大量使用統計圖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數學素養。基于此本課教學把重點放在運用平均數的理念分析數據、理解數據的意義上,放在根據數據做出必要推斷上。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0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地14-15頁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借助分類思想使學生理解并掌握質數和合數,并能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能在百數表中正確找出100以內的質數,熟記20以內的質數。
問題解決與數學思考
引導學生運用“閱讀理解題意-分析解答-回顧反思”的方法推導出奇數加奇數的和是偶數,奇數加偶數的和是奇數,偶數加偶數的和還是偶數的結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體驗和探究的過程中,要注重全體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感悟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新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2、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合作學習意識,同時注意培養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意義。
2、掌握“閱讀理解題意-分析解答-回顧反思”解決問題的方法。
難點:區分奇數、偶數、質數、合數。
教具: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復習引入
1、(小黑板出示)1-20的各數中,看到者需數字你能想到最近我們學了哪些知識?
1,3,5,7,9,11,13,15,17,19是什么數?
2,4,6,8,10,12,,14,16,18,20是什么數?
2,4,6,8,,10,12,14,16,18,20還是什么的倍數?
5,10,15,20都是什么的倍數?
3,6,9,12,15,18都是什么的倍數?
10,20既是什么的倍數,也是什么的倍數?
………
同學們能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分析、回答這些問題,說明你們做的太棒了,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這些可愛的數字,我相信你們一定會有新的收獲和意想不到的發現。
二、組織研究,體驗發現
1、說明方法
師:你們提出的數學問題很有價值,怎么研究這些問題呢?先讓我們來共同回憶以前研究數的方法,哪位同學先來說一說,該怎么做?
我們一般是找一組數據,再觀察,討論,找出它們的共同點。
2、小組合作研究
科學的論證都來自于實踐,下面就請同學們以1-20這些數入手來共同研究質數和合數的相關知識。
小組合作提示:
找出這些數的因數有哪些?
仔細觀察這些數的因數的個數,會有什么發現?
根據因數的個數把這20個數進行分類,小組交流。
3、老師巡視合作情況,點名學生匯報
2的因數有(1,2)
3的因數有(1,3)
4的因數有(1、2,4)
5的因數有(1、5)
6的因數有(1,2,3,6)
7的因數有(1,7)
8的因數有(1,2,4,8)
9的因數有(1,3,9)
10的因數有(1,2,5,10)
11的因數有(1,11)
12的因數有(1,2,3,4,6,12)
13的因數有(1,13)
14的因數有(1,2,7,14)
15的因數有(1,3,5,15)
16的因數有(1,2,4,8,16)
17的因數有(1,17)
18的因數有(1,2,3,6,9,18)
19的因數有(1,19)
20的因數有(1,2,4,5,10,20)
前面我們根據什么,就把自然數分為了哪兩種數?
而現在我們找的是1至20里的什么數呢?
我們又可以根據什么數的個數,又可以把自然數分為幾類呢?
第一類是只有一個因數的:1
第二類是有兩個因數的:2,3,5,7,11,13,17,19。
第三類是有兩個以上因數的:4,6,8,9,10,12,14,15,16,18,20。
你們的發現特別有價值說明你們有很強的觀察能力。下面還有哪個小組也這樣分?
4、總結概念
像上面這樣,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就叫質數。也叫素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的數就叫合數。
哪1呢?
1不符合質數的特征,也不符合合數的特征,所以,它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師:誰來說一說0屬不屬于上面三種里面的哪一種呢?
師:0雖然是自然數。上面的三種是“除0以外的自然數,按它的因數個數來分”。而我們前面學因數和倍數時就特別說明,所研究的數是指非0自然數。0不屬于我們研究的數,所以它都不屬于三種里的任何一種。
5、找百以內的質數
(1)讓學生小組合作找,教師巡視。
(2)點名說一說怎么找。
(3)時引導學生找。
(4)、請學生說說找的方法。
6、師引領總結敘述:自然數按不同的標準分類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如:按因數的個數可以把自然數分為幾類?(三類,既質數、合數和1三類);如果按是不是2的倍數可以把自然數分為幾類?(兩類,既奇數和偶數兩類)。下面的結果是奇數還是偶數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出示例2:奇數+奇數=什么數
偶數+偶數=什么數
奇數+偶數=什么數
小組活動提示: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推導出結果?
(3)你的結論正確嗎?你怎樣證明?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師:哪個小組來說說你們是怎么研究的?
從題目中誰知道要解決的`問題是把什么數和數什么相加,什么數和什么數相加,什么,看加的結果是奇數還是偶數?
可不可以舉例子來說明呢?
“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所采用的方法和剛開始上課時所用的方法一樣,先找一組數據,找出其中的奇數和偶數,然后用其中的數據來證明就行了吧”。
例、1,2,3,4,5,6,7。然后來證明。
奇數+奇數=偶數(1+3=41+5=61+7=8)
偶數+偶數=偶數(2+4=62+6=84+6=10)
奇數+奇數=奇數(1+2=31+4=51+6=7)
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證明?。
那我們來在黑板上演示一下。
還可以舉一些大數試一試,如:235+123=358246+368=614123+248=371)得到的結論還是和上面一樣。
三、鞏固練習
1、請你來判斷。
(1)所有的奇數都是質數。()
(2)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
(3)在1,2,3,4,5,……中,除了指數以外都是合數。()
(4)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2、根據所給提示寫電話號碼
師:你想知道我的手機號碼嗎?
它是最小的奇數()
它的最大因數和最小倍數都是3()
它是10以內最大的質數()
它是10以內中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
它是10以內3的最大倍數()
它是最小的合數()
它是所有非0自然數的因數()
它是從小到大排列的第五個自然數()
它是10以內的自然數中相鄰的合數,而且是第一個合數()
它是10以內中3的最大倍數()
它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四、作業布置(課本練習四的1-4題)
五、課堂小結
1、這節課學了什么知識?
2、質數和合數是按什么來分的?
板書設計
質數和合數
奇數偶數
質數合數1
自然數按什么來分而分為奇數和偶數?
自然數又按什么來分又可以分為質數和合數、1呢?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知道兩書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幾何直觀,認識兩數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培養探究能力,積累觀察、猜想、歸納等思維活動的經驗,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重難點
重點:在探究知道兩書之和的奇偶性的過程中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
突破方法:猜想、探究、討論的過程中理解解決問題的策略。
難點:認識兩數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突破方法:舉例驗證中掌握兩數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教學準備:課件,兩種顏色的小正方形各10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點評激思
活動一:激趣導入
1.復習概念,引入圖示。
(1)說說什么樣的數是奇數和偶數?
(2)偶數可以用字母表示為?奇數呢?
2.用1個小正方形表示1,一個接一個擺成兩行,偶數總能擺成一個什么圖形?奇數呢?
【設計意圖:】:復習奇數和偶數的概念,為學習新知做組準備。
活動二:游戲導入
1.游戲規則:一個同學轉,指針指到那個數,就加上這個數的本身。和是奇數有大獎,和是偶數沒有獎
2.學生嘗試玩游戲
3.提問思考:為什么沒有人得大獎?
【設計意圖:】: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感知兩數之和的規律
二、引導探究,互評對話
活動一:探索驗證
1.明確探究的問題:剛才的游戲,一個數加上它本身只有兩種情況,偶數+偶數,奇數+奇數。要全面研究,還有什么情況?
偶數+奇數
2.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探究兩數之和的奇偶性。可以用舉例的方法得出結論,也可以用小正方形拼一拼、想一想,為什么是這個結論。可以獨立完成,或者同坐合作。注意做好記錄
3.全班交流、討論。
(1)用舉例的方法驗證。
(2)用小正方形拼擺的方法驗證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手想辦法,尋找規律,經歷過程,從而能找到兩數之和的規律。
活動二:歸納結論
1.教師板書結論: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偶數
偶數+奇數=奇數
2.舉例驗證規律
3.用今天學的規律解釋前面的游戲。
活動三: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填空:
奇數+偶數=()奇數-偶數=()
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奇數+()
.10個偶數想家的和是(),10個奇數相加的和是()
2、小明爸爸、媽媽今年的歲數和是奇數,幾年后小明爸爸、媽媽歲數的和是奇數還是偶數?
【設計意圖:】:及時練習,讓學生對新學的內容得以鞏固,內化所學的知識,掌握兩數之和的規律,能靈活運用
三、梳理總結,賞評延展
活動一: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能說出奇數、偶數相加的規律嗎?這些規律我們是怎樣探究出來的?
活動二:作業
練習四的3、5、7題
【設計意圖:】:安排以上幾個練習,讓學生獨立思考,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學生也可以從練習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四、板書設計
兩數之和的奇偶性
偶數+偶數=偶數
奇數+奇數=偶數
偶數+奇數=奇數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2
教學內容
正方體的認識
教材第20頁的內容及練習五第4、第9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掌握正方體的特征,建立正方體的概念。
2.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明確正方體的特征,掌握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區別與聯系。
3.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
難點: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正方體實物模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當右面長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的時候,這個長方體變成了什么?
生:正方體。
師:同學們猜得對不對呢?老師暫時先保密,相信學完本節課的內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設計意圖:通過把長方體變成正方體,把正方體的特征化難為易,學生初步體會到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體的特征。
師:誰還記得上節課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研究長方體的特征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面、棱、頂點。
師:那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請你也用探究長方體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師:請同學們觀察正方體的特征。(出示觀察要點)
(1)正方體有幾個面?有什么特點?
(2)正方體有幾條棱?有什么特點?
(3)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進行看、數、量、比的實踐活動,凸顯知識的'形成過程,采用多種方式開展小組合作研究,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學生學會學習方法,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組匯報:
(1)正方體有6個面,這6個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體有12條棱,這12條棱長都相等。
(3)正方體有8個頂點。
2.探究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別與聯系。
師:通過制作正方體,相信同學們一定對正方體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到現在為止,我們已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兩種立體圖形,那么讓我們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學生對照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在組內交流觀察到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投影展示:
相同點不同點面棱頂點面的形狀面積棱長6個12條8個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相等6個12條8個6個面都是正方形6個面的面積都相等12條棱的長度都相等
師:說它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特殊在哪兒呢?(讓學生明確正方體是一個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師:現在我們之前的那個猜測,是不是得到驗證了呢?如果我們畫圖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該怎樣畫呢?
板書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對長方體及正方體的特征的比較,從而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系的辯證思想。以圖文表結合的形式,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讓學生銘刻記憶,融會貫通】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在這節課里,我們認識了正方體,知道了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完全相同,有8個頂點,12條棱,每條棱的長度都相等。了解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區別與聯系,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知識的條理性,培養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和總結結論。在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和聯系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棱、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于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后,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并有條理地板書。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為后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作鋪墊。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
1.因為正方體是長、寬、高都( )的長方體,所以正方體是( )的長方體。
2.一個正方體的棱長為a,棱長之和是( ),當a=6厘米時,這個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是( )厘米。
3.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5厘米,這個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是多少厘米?
B類
用72厘米長的鐵絲焊接成一個正方體的框架,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厘米?
參考答案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厘米)
B類:
72÷12=6(厘米)
教材習題
教材第20頁做一做
(1) 8個(2)略(3)搭成的是正方體
教材第21頁練習五
4.正方體10厘米6個9. C F D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3
第一單元 圖形的變換
第一課時
課題:軸對稱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材第3~4頁例1和例2。
教學目標:
1.通過畫、剪、觀察、想象、分類、找對稱軸等系列活動,使學生正確認識軸對稱圖形的意義及特征;
2.掌握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的軸對稱情況,能正確地找出其對稱軸
3.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重點難點:會利用軸對稱的知識畫對稱圖形。
教學準備:幻燈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欣賞下面的圖形,并找出各個圖形的對稱軸。
(2)學生相互交流
你們還見過哪些軸對稱圖形?
(3)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4)通過例題探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例題1:
同學們用尺子,量一量,數一數題中每個軸對稱圖形左右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學生交流
教師:“在軸對稱圖形中,對稱軸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兩側的距離相等”我們可以用這個性質來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對稱圖形。或者作對稱圖形。
二、課內練習。
1.判斷下面各圖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如果是,請指出它們的對稱軸。
2.
三、教學畫對稱圖形。
例題2:
(1)引導學生思考:
A、怎樣畫?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B、每條線段都應該畫多長?
(2)在研究的基礎上,讓學生用鉛筆試畫。
(3)通過課件演示畫的全過程,幫助學生糾正不足。
四、練習:
1、課內練習一 -----第1、2題。
2、課外作業:
板書設計:
軸對 稱
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課題:旋轉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材第5~5頁例3和例題4。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了解圖形的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并能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3、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重點難點:能正確區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教學準備:幻燈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件出現游樂場情景: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滑滑梯、推車、小火車、速滑。
游樂園里各種游樂項目的運動變化相同嗎?
你能根據他們不同的運動變化分分類嗎?
在游樂園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車、小火車的直行、速滑這些物體都是沿著直線移動這樣的現象叫做平移(板書:平移)。
而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這些物體都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移動這樣的現象,我們把他叫做旋轉(板書:旋轉)。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旋轉”。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轉都是物體或圖形的位置變化。平移就是物體沿著直線移動。
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平移現象?先說給你同組的小朋友聽聽!再請學生回答。
說得真棒,瞧,我們見過的電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著一條直線移動就是平移。
你們想親身體驗一下平移嗎?
全體起立,我們一起來,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們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體做平移運動嗎?
2、生活中的旋轉:
你們真是聰明的孩子,不僅認識了平移的現象還學會了平移的方法。剛才我們還見到了另一種現象,是什么呀?(旋轉)
旋轉就是物體繞著某一個點或軸運動。
“你見過哪些旋轉現象?”先說給同桌聽聽,然后匯報。
像鐘面的指針,指南針它們都繞著一個點移動,這些都是旋轉現象。
同學們的思維真開闊,下面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旋轉的現象吧!起立,一起來左轉2圈,右轉2圈。旋轉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圍的物體體驗一下旋轉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輕松輕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吧!
3.學習例題3:
(1)與學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題,余下的由學生獨立完成。
(2)對于有錯誤的學生,在全班進行講評。
4.學習例題4:
(1)引導學生數時要找準物體的.一個點,再看這個點通過旋轉后到什么位置,再來數一數經過多少格。
(2)先讓學生說一說畫圖的步驟,再來畫圖。
(3)讓學生學會先選擇幾個點,把位置定下來,再來畫圖。
(4)課件演示畫圖過程,并幫助學生訂正。
5.課內練習:
1.第6頁2題。
2.第9頁4題、
課后作業:
板書設計: 旋轉
平移和旋轉都是物體或圖形的位置變化。
平移就是物體沿直線移動。
旋轉就是物體繞著某一個點或軸運動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課題:欣 賞 設 計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材第7~11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與設計圖案,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已學過的對稱、平移、旋轉等現象。
2.欣賞美麗的對稱圖形,并能自己設計圖案。
3.學生感受圖形的美,進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審美意識。
重點難點:
1.能利用對稱、平移、旋轉等方法繪制精美的圖案。
2.感受圖形的內在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準備:幻燈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利用課件顯示課本第7頁四幅美麗的圖案,配音樂,讓學生欣賞。
二、學習新課
(一)圖案欣賞:
1、伴著動聽的音樂,我們欣賞了這四幅美麗的圖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讓學生盡情發表自己的感受。
(二)說一說:
1、上面每幅圖的圖案是由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
2.上面哪幅圖是對稱的?先讓學生邊觀察討論,再進行交流。
三、鞏固練習
(一)反饋練習:
完成第8頁3題。
1、這個圖案我們應該怎樣畫?
2、仔細觀察這幾個圖案是由哪個圖形經過什么變換得到的?
(二)拓展練習:
1、分別利用對稱、平移和旋轉創作一個圖案。
2、交流并欣賞。說一說好在哪里?
四、全課總結
對稱、平移和旋轉知識廣泛地應用于平面、立體的建筑藝術和幾何圖像上,而且還涉及到其它領域,希望同學們平時注意觀察,都成為杰出的設計師。
五、布置作業:
教材第9頁第5題。
板書設計:
欣賞和設計
圖案1圖案2
圖案3圖案4
對稱、平移和旋轉知識有廣泛的應用。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4
教材分析
《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圓柱的側面積和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例2是求圓柱的表面積。先說明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在給出圓柱表面積的展開圖,讓學生了解圓柱表面積的組成部分,求表面積。例3是讓學生運用求圓柱表面積的方法求出做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的用料,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讓學生了解進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動手能力不是很強,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較少。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運用公式計算出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和掌握求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勵自主探索
在導入新課時,老師用孩子們喜歡喝飲料的愛好創建生活情景:“同學們愛喝飲料嗎?”“愛喝。”“給你一個飲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有的問題以后在研究,今天我們來解決用料問題。假如你是一個小小設計師,要設計一個飲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鐵皮?”
(二)創設探究空間,主動發現新知
1、 認識圓柱的表面
師:我們先來做一個“飲料罐”(出示模型)薄紙殼當鐵皮,你們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個圓筒,要剪兩個圓粘合在圓筒的兩邊就行了。
師:用什么形狀的紙來做卷筒呢? (有的學生動手剪開模型)
生:我知道了,圓筒是用長方形紙卷成的
師:各小組試試看,這位同學說的對嗎?
(其他小組也剪開模型,有的得到了長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邊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師:還有別的可能嗎?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話,就不是這種圓柱形的飲料罐了。
(評析:學生能拆開紙盒看個究竟,說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學生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完成了對圓柱各部分組成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2、 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師:我們先研究把圓筒剪開展平是一個長方形的情況。“求這個飲料罐要用鐵皮多少?”這一事件從數學角度看,是個怎樣得數學問題?
學生觀察、思考、議。
生A:它是圓柱體:兩端是同樣的兩個圓,當中是長方形鐵皮卷成的.圓柱。
生B:求飲料罐鐵皮用料面積就是求:
圓面積X2+ 長方形面積
生C:必須知道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長和寬才能求面積。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積。
師:我們讓這位同學談談他的想法。
生D: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相等,長方形的寬與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就可求出長方形的長,也可求出圓的面積。
師隨著板書:長方形 = 長 × 寬
↓ ↓ ↓
圓柱的側面積 = 底面周長 × 高
(三)自主總結規律 驗證領悟新知
讓學生就順利地導出了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 S = 2 r h
師:如果圓住展開是平行四邊形,是否也適用呢?
學生動手操作,動筆驗證,得出了同樣適用的結論。
(四)解決生活問題 深化所學新知
師:大家談得很好,現在小組合作,計算出“飲料罐”的鐵皮面積。
生匯報。
師:通過計算,你有哪些收獲?
生E:我知道了,圓柱的則面積等于地面周長乘以高,圓柱的表面積等于則面積加上底面積和的兩倍。
生F:在得數保留時,我覺得應該用進一法取值,因為用料問題應比實際多一些,因為有損耗,所以要用進一法。
板書設計
長方形 = 長 × 寬
↓ ↓ ↓
圓柱的側面積 = 底面周長 × 高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5
學習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材第12—13頁。
學習目標:
1.我能理解因數與倍數的含義。
2.我會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3.我知道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學習重點:
理解因數和倍數的含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學習難點:
能熟練地找一個數的因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獨學
1.互動分享收獲。
2.質疑探討。
三、合作探究
1.小組討論: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這里講的.因數一樣嗎?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組代表交流、匯報。
(3)自讀課本第12頁下面的一段話。
2.自學課本第13頁例1。思考:
(1)18的因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 有________個。
(2)18的最小因數是________,最大因數是________。它的因數的個數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這樣表示: 18的因數
3.組內交流并討論:怎樣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遺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組代表匯報,總結。
5.試試身手(第13頁“做一做”)。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01-19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09-05
數學下冊教案03-16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7-22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03-13
青島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1-08
新課標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19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5篇01-19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5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