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

    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

    時間:2022-12-07 10:56:20 七年級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

    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1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請大家先把課文認真預習一遍,包括課文中設計的所有信息,找出你沒有弄懂的問題,5分鐘后我們一起討論解決。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學生歸納回答。

      講授新課

      一、三國時期南方的開發

      1、教材主要介紹了三國時期那兩個政權的經濟發展情況?這兩個政權分別位于祖國的哪個位置?這兩個地區在之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怎樣?

      2、教材就吳國經濟的發展講了幾個問題?(原因和表現)

      3、孫吳經濟發展的原因有那些?

      結合輔欄87頁,介紹為南方開發作出貢獻的三部分人

      4、孫吳經濟發展的表現

      農業、手工業兩個方面四個要點

      結合教材輔欄88頁講吳國造船業發達的原因

      請學生看課后“史海拾貝”

      5、諸葛亮治蜀:措施和結果,講解七擒七縱、南中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二、東晉南朝江南經濟的發展

      1、老師介紹我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朝代更迭情況。從北方五胡十六國的動蕩,南方東晉南朝的相對穩定導入

      2、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讀教材,看看誰能又快又準地找出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3、教師提問:三國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同東晉南朝時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有何異同?

      4、教師問:東晉南朝南方經濟發展的表現?

      教師總結,分為:農業、手工業、商業

      結合今天的環境問題,講圍湖造田

      5、問:從三國時期和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的開發,給我國今天的經濟建設最大的啟示是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

      點

      討論課堂,加深理解,進一步熟悉教材。

      課堂小結 學生自己小結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教學后記】

      第16課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課程標準】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解釋“胡人漢服”和“漢人胡食”的現象。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東漢末年,內遷少數民族的名字。了解鮮卑族拓拔部強大的簡要經過。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響。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條件的概括,培養概括能力。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分析,培養評價歷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過對“北魏驀地出土的石硯”等的觀察,培養學生釋讀歷史圖片的能力,歸納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北朝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北魏孝文帝功績的概括,培養學生尊重歷史、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重點: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條件和歷史意義。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難點:

      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況。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融合的進程的理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從南朝統治南方,引出南朝時北方怎么樣呢?然后請大家先把課文認真預習一遍,包括課文中設計的所有信息,看書的同時找出你沒有弄懂的問題,5分鐘后我們一起討論解決。

      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學生認真研讀教材

      講授新課

      一、少數民族的內遷

      1、看地圖冊,明確東晉南朝時,北方、西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看清楚內遷各族的位置和名稱,在本子上寫畫五個少數民族的名字。讓學生猜猜:為什么這一時期會出現少數民族大規模內遷的情況?教師稍著講解,這時北方寒冷干潮。

      2、東晉北朝時,哪個少數民族的影響最大,為什么?

      3、總結一下,北魏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討論,請學生看書作答。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教師:細讀教材94—96頁,看看有哪些內容?

      小結:背景——措施——影響,學生落實在書上。

      2、課堂討論:北魏孝文帝卻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漢族姓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3、看遷都圖,請學生講述遷都的故事,討論:他為什么要如此辛苦的把都城遷到洛陽,遷都成功有什么好處?

      4、孝文帝為了吸收漢族文化,采取了那些措施?請勾畫下來,然后我們來開展課堂競賽,看誰背得又快又準確?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看法。后歸納整理,突破難點。

      分組討論,通過討論歸納的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遷都原因和經過。

      分析教材,落實知識,感受教材,提高興趣。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教師投影“北魏墓出土的石硯”、“北魏墓碑上的書法”、“身穿漢族服裝的鮮卑貴族形象”,說明了那些問題?

      2、在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流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對漢族有沒有影響,有什么樣的影響?

      3、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北魏孝文帝,如何評價孝文帝改革?

      仔細看圖回答,理解影響北魏時期漢族服裝、文化對北方少數民族有很大的影響。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并記下筆記。

      課堂小結:學生自由發言總結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匯報

      【教學后記】

      第17課 青銅工藝的杰出成就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青銅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銅時代”的含義幾歷史地位。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指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探究和分析,使學生理解青銅文明的實質,培養和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感悟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銅珍品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

      難點:青銅的含義、成分及鑄造工藝。

      【課前準備】布置學生搜集家中的香爐;重讀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的《世紀寶鼎》一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中國人民送給聯合國成立50周年的生日禮物巨型青銅器“世紀寶鼎”圖片,由學生介紹其特點[三足雙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紋飾,浮雕獸面,云紋填底]。教師和學生一起找出與鼎有關的成語:三足鼎立、鐘鳴鼎食、人聲鼎沸、一言九鼎等。

      教師點明:鼎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發展到今天已變成燒香的工具[看搜集到的香爐]。最早的鼎是什么樣子?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樣制造的?讓我們一起去解開那神秘的一頁。板書課題。

      二、巧奪天工的青銅冶鑄技術:

      教師出示問題組,布置學生閱讀“巧奪天工的青銅冶鑄技術”一目,點明青銅是一種銅錫鉛合金,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1、什么叫青銅器?可討論、合作回答!處煱鍟

      2、什么叫青銅時代?討論、合作回答。—教師板書,稍著歸納: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3、如果我們現在要按照商周時期的工藝來做青銅器,應該怎樣做?課堂討論回答。

      4、展示人教版圖片“制造青銅器”,說明商周時期大型青銅器的生產情況。

      三、青銅器物和青銅藝術:

      教師布置學生看“種類繁多的青銅器物”和“精湛絕倫的青銅藝術”。學生思考問題:商周時期青銅器的藝術價值主要表現在那些方面?

      1、青銅器的造型表現了很高的藝術價值,器型各式各樣,令人賞心悅目,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2、教師分別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的圖片,讓學生欣賞、點評。教師歸納:母戊大方鼎——雄偉端莊、氣勢凜然、代表商代青銅器的典型風格;四羊方尊——結構巧妙、制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銅器——風格獨特造型奇異,具有無窮的魅力。

      3、青銅藝術的價值還表現在青銅器的紋飾上,青銅紋飾線條豐富,圖案優美,給人以藝術的享受。教師指導學生觀看教材中的幾幅青銅器圖片。

      4、教師簡單指出,青銅器不僅具有藝術觀賞價值,也具有當時社會的適用價值。請同學們根據教材提示給青銅器按用途分類。

      四、小結:

      教師指點:我們把人類使用青銅器的發展階段稱為青銅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明便被稱做“青銅文明”。提問:這一燦爛的青銅文明是誰創造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奴隸,他們用勞動創造了青銅文明。

      五、最后,學生看書熟悉課文內容,加深印象,在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提出學習本課后認識到的問題。教師引導指點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

      六、基礎知識鞏固:[略]

      布置作業:參照課本,查找資料,寫一篇小作文:介紹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

      【教學后記】

      第18課 卓越的工程

      【課程標準】以都江堰、長城等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一、識記和理解:記住都江堰和鄭國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記住秦長城的修建年代和起止地點。了解秦長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價值。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讀圖培養和提高觀察分析地圖的能力,提高學生把握歷史現象發生的空間的能力。通過想象都江堰、秦長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養和提高歷史相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歷史發展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作用,通過了解我國古代的卓越工程,認識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重、難點】重點:都江堰、秦長城。

      難點:體會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選址與設計的科學性。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大家聽說過都江堰、長城嗎?誰來講講它們的故事?

      同學講的故事哪些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請認真看教材尋找答案。動用學生的`舊知識,生成新知識,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學生認真研讀教材

      講授新課

      一、都江堰和鄭國渠

      1、都江堰:(出示歷史地圖冊“都江堰工程示意圖”)

      學生結合教材歸納該水利工程修建的時間、筑壩的地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結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討論都江堰水利工程選址科學性,分析該工程建成的歷史工效。

      給合“二王廟”的來歷,簡要評價李冰的貢獻,指出他的成功實際就是他充分處理好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2、鄭國渠:結合課后“史海拾貝”,老師適當補充,然后歸納出知識要點:時間、地點、影響等。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成學習

      二、秦長城和靈渠

      1、秦長城

      教師:請同學們仔細會憶:秦漢時期,我國北方最強大的少數民族是什么?秦朝初年,秦始皇是怎樣處理和匈奴的關系的?引出秦長城的話題。

      讀教材,完成老師給出的表格(包括:修建時間、修建者、東邊起點、西邊終點、長度、歷史價值)

      出示“秦長城示意圖”,“秦長城遺址圖”讓學生形成秦長城的空間概念,了解秦長城的雄偉壯觀。

      分析秦長城的歷史價值,指出它如今已不復存在,今天我們看到的長城上明代修建的。

      2、靈渠

      學生讀書,學生歸納:靈渠修建的時間、修建的目的、它的歷史作用。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

      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第19課 科學技術的重大成果

      【課程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紙術、數學、醫學、農學、地理學等方面的貢獻。通過學習,培養和提高歸納概括能力;培養評價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學生創造性地改造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學課文,接著學生的閱讀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圖文信息的方法。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通過學生想象和生活體驗,培養歷史與現實結合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教育,通過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優秀品質,進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教育。

      【教學重點】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祖沖之在圓周率計算上的成就。

      【教學難點】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的內容與價值!端洝放c《水經注》的關系。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子課件,幻燈投影儀。

      【教法與學法】講述法,課堂討論,比較法及自學等。

      【教學過程】

      教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準備1、布置預習全文。指導學生收集圖書等資料。

      2、制作課件。展示一張紙。認真學習查閱資料理論聯系實際(引起興趣)

      新課

      教學

      展示本課主要內容

      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1、設問:這是什么?大家知道這是怎么不斷改進和豐富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3課

      2、《科學技術與重大成果》

      旁白:把書翻到111頁,如果說,1、2課展示在我們面前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實物,那么本課則需要我們用心去領悟科學的奧妙。

      展示圖表填空

      造紙術發明西漢時候

      改進東漢——蔡倫

      數學《九章算術》

      《圓周率》——祖沖之

      醫學《傷寒雜病論》——張仲景

      “麻沸散”“五禽戲”——華佗

      農學《齊民要術》——賈思勰

      地理《水經注》——酈道元

      3、過渡:先來看“造紙”。

      旁白: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西漢時候)

      設問:造紙術是怎樣一種技術?(課件展示:工藝流程)

      4、請同學講:

      設問:

      旁白:(簡介早期的紙)最早的紙雖然方便,但昂貴而不易制造,可以從哪些方面改進?回答,進入學習氛圍。

      邊看書,邊思考。

      然后到黑板上填空

      結合教材

      動手

      動腦

      理清

      線索

      了解重大成果

      及杰出人物

      讀表第一行

      p111看《漢代造紙工藝豆圖》講解工藝流程。

      知識的前后貫通,突出“不同”引發興趣。

      培養讀書能力

      各個擊破

      培養表達能力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5、設問:東漢1XX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在哪方面作出了貢獻?(簡介蔡倫)

      設問:怎樣降低成本?

      設問:他是怎么想到的?

      6、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有什么意義?

      旁白:紙及紙板的消費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技法之一。當蔡倫造紙時,西方還不知道,直到13—14世紀才從阿拉伯人那里學會造紙術,所以,盡管蔡倫是一名宦官,但是他對人類的歷史貢獻將永遠載入史冊,他將永遠為我們所懷念。

      造紙術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造紙廠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環保?

      7、過渡:再看數學成果。(課件展示)

      設問:什么是負數?

      哪本數學著作最早提出負數的概念。

      旁白:這些都是世界最早的?

      過渡:數學上關于圖形的計算是相當重要的,比如說:圓。(課件展示)

      設問:圓的周長是怎么計算的?

      c = 2πr

      設問:怎樣計算圓周率?哪位科學家在這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旁白:介紹割圓術 圓周率

      問:祖沖之為什么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

      設問:同學們,能用一句話說明祖沖之在科學界的地位嗎?答:“降低成本,

      提高產量!

      “樹皮、麻頭、舊麻布、破魚網”與“好麻”相比。

      答:“反復思考、試驗”

      閱讀造紙術發明的意義

      觀看《蔡倫墓》及外傳路線

      我國——東亞、中亞、歐洲

      有所思?

      學生想辦法測量:

      “祖沖之”看圖像。

      閱讀表格第4行

      邊看教材正文、小字邊回答(見p115史海拾貝)

      答:①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谧约嚎炭嚆@研

      祖沖之是我國和世界古代偉大的數學家。知識鏈接

      培養分析能力

      進行科學精神的情感教育

      增強民族自豪感

      聯系實際培養歸納能力

      培養科學精神

      小結

      過渡:此外醫學、農學和地理學上也有突出的成就,請同學閱讀教材

      旁白:同學們分組討論:

      第一組研究張仲景,并作出評價;

      第二組研究華佗,并作出評價;

      第三組研究賈思勰,并作出評價;

      第四組研究酈道元,并作出評價;

      研究后派代表發言。

      游戲:猜一猜,下列五個人的動作各代表哪種動物?

      重現表格

      旁白: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有其道理,希望我們都能以古人“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為座右銘,刻苦學習,努力工作,成為有用的人!分組討論

      上臺演評

      學生總結掌握評價科學人物的方法

      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突出創造性價值,發揚創新精神

      培養把握知識的能力。

      感情升華

      【教學反思】

      第20課 漢字的演變

      【課程標準】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

      【教學目標】

      一、識記和理解:記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標準字體,理解甲骨文在中國歷史發展上的地位。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漢字的演變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和區分事物的能力。通過對各種文字的比較,學習和運用比較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漢字的特點及其價值,初步認識漢字文化,加深對悠久豐富的中華文明的情感。通過對漢字的欣賞,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重點;

      1、甲骨文;

      2、小篆。

      難點:

      1、甲骨文評價;

      2、草書、楷書、行書的形成。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刻畫符號與甲骨文(十二生肖)。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1、不說話、不使用肢體語言,快速準確地將一件事告訴你的同桌。

      2、說說你是怎樣做的?字在這一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漢字是如何產生,如何演變的呢?

      饒有趣味地聽

      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懸念留給學生。

      二、甲骨文

      1、出示刻畫符號若干,讓學生研究。

      2、問:什么叫甲骨文?為什么要刻在龜甲、獸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發現與識讀有什么意義?

      3、抽學生來匯報學習成果。指導學生識讀(表格)、仿寫甲骨文(十二生肖),認識它是一種成熟與完備的文字?

      4、小結甲骨文。

      仔細研究,學生閱讀,積極發言,積極參與。

      三、金文

      1、現在已經發現最大的青銅器是什么?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2、商周時的金文各有何特點?這些金文對今天來說有何作用?(西周時,有人將文字統一成“大篆”。)

      討論,閱讀,得出結論

      然后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四、小篆和隸書

      1、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將各國文字統一起來,怎么樣統一的?

      2、漢朝流行的字體和小篆有何不同?

      聯系已學知識,積極思考并回答。

      學生仔細觀察,得出結論

      五、草書、楷書和行書

      1、學生閱讀書上的本目內容,找出草書、楷書、行書出現與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順序。

      2、動手仿寫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各幾個字,然后思考:為什么會出現“草書”、后來又為什么會出現楷書?后來為什么又出現行書?

      3、從中你能發現什么漢字演變的基本規律?

      閱讀教材,認真思考討論,后積極爭取回答

      六、收獲與疑問:

      學習了這課后,你有什么收獲呢?還有哪些問題?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教學后記】

      第21課 活躍的學術思想

      【課程標準】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記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時代及集中記錄孔子言論的書,理解孔子對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貢獻。記住戰國時期儒、道、墨、法四大學派的代表人物,適當背誦春秋戰國思想家的名言名句。理解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問學生,有哪些同學學過美術、音樂、書法?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重要的美術作品、樂器、書法作品?而引入本課。

      聽,集中注意力。

      拉近距離,激發興趣。

      二、戰國編鐘

      指導學生閱讀、觀察編鐘圖,談談發現。

      抽學生講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成就。

      認真觀察、閱讀。

      聽或自己講

      三、秦始皇陵兵馬俑

      先閱讀教材、觀察書上的圖,談談有什么感想。

      教師將知識要點落實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看書、觀察、歸納得出結論。

      四、王羲之的書法

      閱讀教材,落實知識點。

      仔細觀察書上的字帖,讓學生暢所欲言。

      抽兩個學生來講王羲之的故事。

      談王羲之的品格。

      閱讀、觀察、講、聽。

      五、顧愷之的繪畫

      閱讀教材,找出要點。

      教師講解,指導學生觀察兩幅名畫,體會之。

      補充講“三絕”。

      閱讀

      觀察

      聽講

      六、拓展學習

      學習與探究

      學生參與

      【教學后記】

      二、能力和方法:學習從歷史人物的言論中提取有用信息、認識其思想的方法。學習評價思想家的基本方法,著重培養和提高歷史人物評價能力。培養和提高閱讀和理解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祖國優秀文化遺產;通過認識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價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重點:孔子及其對中國古代教育的貢獻。“百家爭鳴”的含義及代表性思想家。

      難點:

      1、孔子的政治思想。

      2、“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

      3、戰國各學派的基本觀點。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孔子與諸子的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不管是科學技術、還是學術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西方社會學家稱,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有長足的發展,還得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去尋找智慧。引入。

      燃起學生的熱情

      二、孔子

      1、孔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公認的世界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指導學生觀察書上關于孔子的介紹。然后叫學生介紹孔子的生平及事跡

      2、要求學生讀書,找出“歷史上怎么樣評價孔子?”后叫學生仔細地閱讀教材,再說為什么這樣評價他呢?

      3、引導學生聯系學過的“論語”中的話,理解“仁”的含義。然后教師簡介后來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正統時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的一些情況

      4、引導學生理解孔子關于教育的作法的意義所在。并引導學生閱讀小字,以理解因材施教。

      5、關于孔子的這些評價是如何得出的呢?引導學生引出“論語”。然后問學生是否是孔子所著?

      學生看書、認真思考、尋找、發現

      形成整體認識

      三、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問:戰國時期的社會發生著什么深刻的變化?你怎么看這個時期的變化呢?

      2、得出結論形成了多種觀點,即百家。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當時主要的學派有哪些?分別有哪些代表人物?

      3、小結:戰國百家爭鳴的局面是如何出現的?情況如何?

      4、指導學生閱讀小字:了解戰國時百家爭鳴的爭鳴情況。然后問學生幾個問題:戰國時期,適合哪一種學派的學說來治理國家?商鞅、秦始皇他們治國采用的是哪一個學派的觀點?后來漢武帝采用的是哪一學派的觀點?你怎么理解這一歷史現象?

      根據你的理解,該采用什么學派的觀點來治理今天的國家?

      學生仔細閱讀教材,認真思考,積極發言

      拓展思路

      五、小結:孔子的地位。戰國爭鳴的意義。認真聽。

      【教學后記】

      第22課 文學、史學與宗教

      【課程標準】說出《史記》的作者和體例,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記住《史記》的作者及寫作年代,理解《史記》的體例、成就及影響。了解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和道教創立的基本情況。

      二、能力和方法: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屈子行吟圖》,培養學生觀察、想像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分析司馬遷取得歷史學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養學生探究、分析、歸納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分析道教、佛教興起的原因和影響,培養學生歷史分析、評價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燦爛和豐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大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了解司馬遷的創作歷程,學習他為了事業的成功而堅忍不拔、勇于進取的精神。通過對“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播”的學習,使學生正確認識宗教與宗教文化的區別,了解古代中國文明的多樣性。

      【教學重、難點】重點:史學家司馬遷的主要成就。

      難點:佛教、道教在中國的傳播原因及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屈原、司馬遷的傳說與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1、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

      2、我們本地人過世之后,如何祭奠?

      聽、講,集中注意力。

      制造懸念,激發興趣。

      二、大詩人屈原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然后起來簡介屈原的生平事跡。

      2、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見識、書上的介紹,談談屈原的成就。

      3、教師總結,突出其偉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譯為多國文字)。人們為什么紀念屈原?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思想教育、同化之。

      三、司馬遷與《史記》

      1、開門見山指出司馬遷及其《史記》。抽學生介紹司馬遷的生平及事跡。

      2、指導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觀察書上的插圖,討論、思考、歸納得出“司馬遷寫成此書的原因?”

      3、問:《史記》是怎么樣的一本書呢?學生閱讀教材,

      認真思考,特別是理解“紀傳體”通史的。

      4、指導學生理解“紀傳體”通史。

      講、聽

      閱讀、討論、發言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佛教的傳入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抓出其中的要點。

      2、簡介佛教的教義。讓學生思考,佛教為什么在我國逐漸流行?你能舉出佛教對我國影響深遠的事例嗎?

      閱讀、理解、思考、發言。

      通過例子,加深理解,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五、道教的興起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知識點。

      簡介道教的教義,讓學生談談道教傳播的原因。

      說說道教對今天影響的事例。

      閱讀教材。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六、小結

      【教學后記】

      第23課 多姿多彩的藝術

      【課程標準】列舉古代書法、繪畫、雕塑、音樂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成就:戰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王羲之與《蘭亭序》,顧愷之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二、能力和方法:通過指導學生鑒賞戰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通過對歷史文物價值的討論,培養學生歷史分析、評價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杰出的藝術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陶冶情趣,養成學生發現美、感受美、追求美、創造美的意識;通過對杰出藝術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認識到人民的創造性是歷史文明和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戰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

      難點:王羲之、顧愷之的書畫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價值。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秦始皇陵兵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三國末年至南朝歷史發展的大概脈絡:包括西晉的興亡、少數民族的內遷、東晉的簡單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戰、南朝的簡單概念。更重要的是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這一時期我國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狀況。

      [重點和難點]

      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本課的重點內容

      江南地區的開發還是本課的難點。

      [教法]

      討論法、問題導學法

      [學法]

      引導學生理清本課的基本線索。

      [教學手段]

      多媒體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淝水之戰相關多媒體

      [教學設計]: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三國建立的基本情況

      2導入新課:

      回顧上課的內容,想一想:三國鼎立局面能否長久?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3講授新課:

      一、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

      既然三國不能長久,那是怎樣結束的.?(學生讀書思考并回答)

      說一說,西晉是如何建立的?這個政權存在的時間長嗎?

      想一想:為什么西晉是個短命王朝?(學生討論,引出少數民族內遷)

      分析:民族內遷的意義。(課外延伸)

      二:淝水之戰

      用成語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戰。

      學生讀書回答:這場戰役的交戰雙方、各自擁有的兵力、最后的結果

      如何?戰后南北雙方狀況如何?引出東晉、南朝的建立。

      動腦筋:苻堅擁有八十萬兵力,卻不能統一江南,這究竟是為什么?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根據你的所見所聞,你認為中國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個地區經濟更發達?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來就是比北方發達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出示材料(材料一:見課本提示框。材料二,見課本P129。)

      動腦筋:《宋書》里描寫的南朝時的江南與司馬遷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

      引出江南地區開發的有利條件(地理條件、政治條件)和江南經濟發展的表現。

      4、全課小結:指導動手學生整理本課的歷史線索。

      5、作業設置:想一想,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么能得到開發?

      6、活動與探究:淝水之戰同在此以前歷的哪幾次戰爭相似?這些戰爭所取得的經驗、教訓,對現代戰爭是否有借鑒意義?為什么?

      附:板書設計

      一、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都:建康

      二、從420年到589年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些朝代都在建康,歷總稱南朝。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A:北方人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了許多良田

    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3

      【課程標準】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征;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再造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一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一定的時間順序)。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后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么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發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境、身體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征(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么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么?

      怎么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后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后,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著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著重考察:怎么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鉆孔的?

      五、收獲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么收獲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后“學習測評”。

      【教學后記】

      第2課 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

      【課程標準】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培養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培養學生掌握、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所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適應、利用與改造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為重點,前者更重。

      難點為新石器的涵義,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導入農業及農業的起源而導入本課的新課學習。

     。ǹ瓶缄犨M入下一站,來到浙江余姚……)

      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談話,接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河姆渡遺址

      該遺址是何地發現的?發現了些什么?這些發現能說明什么問題?能畫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嗎?

      除此以外,他們還從事哪些生產活動?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種植、儲存、加工、食用的嗎?

      當地的氣候條件怎么樣?這與先民的這些生活習慣有什么關系?

      指導學生閱讀P12史海拾貝。

      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是否一樣呢?

      學生看書、尋找、發現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應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知道最早種植水稻與粟

      過渡,引起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三、半坡遺址

      要求學生看書找找“半坡遺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是否與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樣?”“有哪些不一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觀察書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們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據書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復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嗎?

      帶著問題看書,有的放矢

      大膽猜測、想象

      學生看書,然后自己試圖畫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四、大汶口遺址

      在山東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時候,出現了一處更先進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即大汶口遺址。

      現在請大家看看書,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處遺址的其同點?各有什么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異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去歸納發現。

      五、小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我國的原始農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

      認真聽,自豪感。

      六、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

      當堂測評、鞏固。

      鞏固知識、激發興趣。

      【教學后記】

      第3課 遠古的傳說

      【課程標準】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辛并了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

      上一課時,我們從考古發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纯茨切┝鱾骶眠h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聽,集中注意力。

      制造懸念,激發興趣。

      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華夏之祖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禪讓的傳說

      簡要講: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

      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治水的傳說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過渡、導入。

      學生好表現,給他們提供表現的平臺,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華

      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六、拓展學習

      P16學習活動。要求學生講其他的傳說故事,要說出傳說的名稱、點出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學生講。

      【教學后記】

      第4課 夏朝和商朝

      【課程標準】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志,記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歷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夏、商歷史特點的概括,培養概括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紀年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夏、商歷史的學習,更多地了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難點:夏朝建立的標志;國家的含義。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談話導入新課

      禪讓的最后一個部落聯盟首領是誰?大家想不想知道從這以后又是怎么演變的呢?

      導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嗎?知道皇位是如何繼承的嗎?你又知道這種稱為“世襲“的制度開始于何時嗎?

      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從談論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拉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1、夏朝的建立:講解夏朝的建立。事實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個王朝。這在歷史上稱為----夏朝,建立的時間約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數學上的“數軸“解釋”公元“紀年法。

      本目理論性強,又缺乏相應的歷史物證,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認真聽講。

      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夏朝的統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繼承的呢?這與禪讓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王位的繼承方法?②要求學生談啟是如何鞏固其統治地位的?并提醒學生注意“奴隸“兩個字。③為什么把禹開始這個政權稱為國家呢?它與前面的部落聯盟有何不同?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點。

      三、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1、商朝的建立:過渡。然后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的問題“說說夏桀是一個怎樣的君主?你認為成湯滅夏的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

      2、商朝的遷都:原因、情況、影響。

      進入下一問題的學習。

      認識是非善惡,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

      為下一目的學習鋪墊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地圖,說說。

      2、經濟的發展:觀察插圖說明了什么?然后閱讀教材,說說商朝表現?并要求學生來概括。

      3、商朝的滅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養讀圖能力。

      學生閱讀教材,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認識到國家興亡與暴政的關系

      五、小結:學生:講了哪些問題,有何啟示。培養綜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通過學習本課初步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領域內各種不同知識范圍的能力以及觀察、想象能力和比較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閱讀,可以接觸考古知識、神話傳說、古史資料、歷史地圖、文物插圖等各類與歷史有關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重視歷史課的學習。

      2、過程與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這條主線進行講解,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性有哪些”。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國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萬年以前,以此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2、難點: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ㄒ唬﹦撛O情景,導入新課

      導語一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導語二播放一段有關遠古人類社會生活的課件,然后提問:該片段反映了我國遠古人類怎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在什么時候?請大家預習課文。

      導語三人從哪里來呢?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人由神創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說”,我國的女蝸造人。二是人是古猿進化而來的,你同意哪一觀點?學完了本課,你或許可能找到答案。

     。ǘ┖献鹘涣,解讀探究

      1、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最早的人類是什么人?他們生活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學生根據課本回答)

     。2)那么,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據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謀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發現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兩小塊燒過的骨頭,表明元謀人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歷史體驗】下面,請同學們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樣變為人類的,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大約在二三百萬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變化,地球內部的巖漿發生劇烈變化,引起了地殼的異常變動,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陸地在沉淪,火山在噴射,風雪在呼嘯。一片片的森林在毀滅,一群群的動物在奔逃……后來,地球又經歷了一個冰川橫行的時期,從兩極而來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赤道沖去,淹沒了大塊森林和陸地,但在行進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達亞熱帶地區。自然界的變化,改變了古猿的生存環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動物。有些地區的森林沒有遭受到這場“自然災害”,生活在這里的古猿繼續沿著猿的方向緩慢地向前發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猿類。那些喪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從樹上來到地面,開始過著流浪生活。在艱難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著的古猿為了適應新的環境,逐漸學會了利用前肢來采集動物和捕捉動物,并用前肢來折樹枝和選取石塊作武器,以抵御野獸的侵襲,這就要求用后肢來支撐身體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漸出現了。這種分工導致了前肢的進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腳分工又引起了整個身體結構的變化。肉食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慢慢地大腦產生了初級的意識,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聯合行動的愿望表達出來。經過簡單呼叫,手勢表達的長期演進,逐漸地發出一個個清晰的音節,從而由一定的音節和一定的內容相結合的語言產生。語言在勞動之時并與勞動一起出現、成熟,成為由猿到人這一根本變化的推動力。經過漫長的過程,這些古猿在勞動中進化為人類。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聲調要深沉,感情要豐富,表述結束過一會兒再讓學生睜開眼睛。

     。3)那么,怎樣理解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會制造工具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制造工具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只有人類能夠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聰明的動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因而會制造工具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

      〖想一想:〗動物園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樹上的野果子,這是否表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消失了呢?

      【點撥】某些動物利用現成的工具獲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動物的本能。而且動物只能簡單地利用現有的工具,并不能對工具進行加工改進,更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件簡單、粗糙的工具。只有人類才能根據實際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沒有消失。

      2、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個洞穴里,年輕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轟動了全世界。從此,“北京人”名揚世界了。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時候呢?又長什么樣子呢?請看頭像模型。

      [展示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模型]

      [師問]北京人與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教師小結)

      北京人前額低平、后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沒有明顯下額。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他們不再像古猿那樣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2)那么,北京人能夠制造哪些工具呢?他們又怎樣生活呢?請大家結合投影,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圖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產工具?

      [生答]石塊、木棒、火把。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生答]群居生活。

     。3)北京人為什么要過群居生活呢?(學生看書、思考、討論,教師歸納小結)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極其簡陋,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常常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威脅。在這險惡的環境下,只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而他們必須群居在一起。這是由當時的生產狀況決定的。北京人的這種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4)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他們用火干什么?有什么意義?(學生依據教材回答)

      〖議一議〗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們是怎樣保存火種的呢?

      【提示】雷電可以使森林著火;人骨和獸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溫炎熱的天氣里可以自燃;這些自然現象都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種。有了火種,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還學會了保存火種。他們用干燥易燃的花草、樹葉把火種輕輕蓋上,讓他們冒著輕煙。這可是件技術活,需要有經驗的長者擔任。到用火的時候,就用勁吹煽,讓火種再燒起來。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體驗設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后,北京人開始成群結隊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獵,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黑以后,采集狩獵等尋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給大家。幾個壯年男子把打到的動物剝皮,把肉割開,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燒烤。熟了以后,根據每人的具體情況分開。當人們填飽肚子以后,便就著火先進入夢鄉,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遠處的野獸是不敢問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一是把植物枝葉系在腰間,這類衣物不能抵御嚴寒,但多少可以起一點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獵到的動物剝皮后吹干稍稍加工當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獵。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點撥】想象一定要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要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1)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除了元謀人、北京人外,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活動遺址還分布著好多,山頂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山頂洞人生活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長什么摸樣?(學生看書回答)

     。2)[投影]《山頂洞人的生活》

      [比一比]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進步?

      [提示]從生產工具上看,山頂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從勞動對象上看,山頂洞人不僅采集、狩獵,還會捕魚,勞動對象的范圍擴大了。從活動范圍上看,山頂洞人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活動范圍擴大了。從生活上看,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死后還要埋葬。

      (3)山頂洞人是怎樣組織在一起生活的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也就是說,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都有著血緣關系,彼此都是親屬。這樣,有著血緣關系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構成了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想一想]氏族成員為什么要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

      [點撥]因為山頂洞人的生產工具極其簡陋,僅憑單個人的力量很難獲得食物,因而他們必須共同勞動,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過程中,誰也不能多占,否則就會有人餓死,從而削弱整個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滅亡的危險。這樣,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員之間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議一議]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類的理想生活?

      [提示]一方面,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氏族成員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脅,如饑餓、寒冷、疾病、野獸、自然災害等,人均壽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與氏族之間常常為爭奪食物而發生血腥戰爭,一旦失敗,整個氏族成員就會被殺掉或吃掉。因此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不是人類的理想社會。人類的理想社會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

     。4)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例1](學案例2)在學習“北京人”時,有人說北京其實是“猿”而不是“人”。你是否同意這一看法,請說明理由。

      [解析]本題圍繞“北京人”是“猿”還是“人”展開命題,實質是考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依據所學知識可以明確:北京人在體態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不僅會制造和使用石器。而且還能使用天然火,這是動物所不能及的。因此,北京人應該屬于“人”,而不是“猿”。

      [答案]不同意這一看法。從頭部看,北京人雖然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上肢發育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尤其是北京人能通過砸擊、敲打、碰撞等方法制造和使用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其他任何動物所不能及的。并且北京人還能使用天然火,既提高了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又促進了自身體質的發展。因此,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

      [點評]本題設計新穎,主要考查學生對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這一知識點的理解,以及對北京人體質特征及生活狀況的認識程度。

      [例2](學案例3)火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說:“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和動物界分開!比祟悓鸬氖褂媒洑v了怎樣的過程?火的使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析]本題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主要考查火的使用所經歷的過程及其作用。依所學知識可知:人類對火的使用經歷了從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過程;火的使用不僅促進了人的體質的發展,擴大了活動的范圍,而且還能用火制造工具,改造自然,提高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

      [答案](1)從使用天然火到使用人工取火。

      (2)用火燒烤食物,照明和御寒,還用火驅趕野獸,制造工具;鸬氖褂茫岣吡巳祟愡m應自然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擴大了活動的范圍。因此,火的使用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里程碑,對人類的文明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點評]本題圍繞與人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火的使用”為中心來命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此題包含兩問:第一問考查人類使用火的進程,第二問考查火的使用對人類發展產生的作用,層次清楚,指向明確。

     。5)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并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遠古人類距今時間體質特征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元謀人約170萬年會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北京人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等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約18000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從事采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氏族

      [拓展閱讀]如何理解勞動創造人本身的科學論斷

      可以結合從古猿化為先民社會來理解這個論斷。可知古猿在當時他們的生活勞做中通過慢慢地進化,逐漸可以站立起來,直立行走。使得它們的上肢解放出來,這就為從上肢進化為手提供了前提,在又一個漫長的生活勞作之后,雙手進化完成。而雙手的進化完成為提高勞作的效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雙手的不斷勞作可以促進人腦的進化和發展,之后通過雙手的繼續勞作,人腦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先民的智力也不斷的提高,勞動促進人腦的發展,人腦再推動勞動技術的進步,一個循而往復的漫長的歷史過程,逐漸地成就了人類的出現和發展。

      這里還要提到人類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是能否使用和制造工具。所以可以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個論斷是對人類發展結果的準確定義,也是對人類發展過程的經典描述。

      [點撥導誘]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關于人類起源的經典論斷,它明確指出勞動在古猿想人的轉變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v觀人類的發展的歷史,離開了勞動。談不上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小就應樹立熱愛勞動,服務社會的意識,努力成為祖國建設合格的人才。

    【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4篇12-08

    小學語文第七冊全冊教案(精選11篇)05-23

    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03-24

    六年級語文全冊教案03-12

    一年級上冊音樂全冊教案04-04

    四年級下冊美術全冊教案01-25

    四年級上冊音樂全冊教案02-10

    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02-10

    二年級上冊語文全冊教案02-0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最新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 |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自拍a人片 | 亚洲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日本午夜一级精品 |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视频 |